合肥中软国际怎么样:要善于学习毛泽东的“目光远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02:58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什么叫领导?领导和预见有什么关系?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所谓预见,不是某种东西已经大量地普遍地在世界上出现了,在眼前了,这时才预见;而常常是要求看得更远,在地平线上刚冒出来一点的时候,刚露出一点头的时候,还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时候,就能看见,就能看到它的将来的普遍意义。”
  古人也云:“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领导者担当的角色是对组织未来行动的目标做出选择和决定。因此,领导者必须善于高瞻广视看全局,思熟虑察知未来。
  抗战时期,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谢伟思曾提出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毛主席能够成功地战胜他的众多对手而成为公认的领袖?”通过与毛泽东近距离的接触、观察和了解,他认为这是因为毛泽东“目光远大”,能够站在宏观的高度看全局、察未来。
  井冈山斗争时期,在黄洋界的荷树下,原有一块小草坪,每当毛泽东和战士们从宁冈挑粮登上黄洋界在荷树下歇脚时,战士们总喜欢围坐在毛泽东身边,听他讲革命道理。
  有一次,他向战士们问道:“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战士们有的回答:“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江西。”有的说:“还可以看到湖南。”毛泽东接着大家的话说:“对,我们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站在井冈山,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在湘赣边界的莽莽丛林,正是透过大山看中国,看世界,毛泽东大胆预见:“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坚实思想理论基础。
  井冈山斗争时期是这样,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如此。“中国抗战有打七八年的可能”、“解放战争要打三五年”等许许多多正确的战略预见和判断,都是毛泽东“目光远大”的杰作。
    置身于改革开放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与竞争日趋频繁的新形势新环境,各级领导干部注重培养和提高“目光远大”的素质和能力也愈显重要和迫切。如何培养?历史启迪现在,善于预见未来的伟大战略家毛泽东就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其一,勤于学习理论,注重理论指导。毛泽东一生勤于理论学习,并善于运用理论分析、预见和解决问题。毛泽东曾经总结指出:“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深厚的理论素养,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关键时刻总是表现出高人一筹,好像总是带着望远镜和显微镜,比别人看的远、看的深,自然就看的准。领导干部培养“目光远大”,要有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
  其二,敢于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创新。“目光远大”是一种宏观思维,也是一种开放性思维,反对教条,强调不断突破和创新。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是毛泽东一生的品格。井冈山道路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成果。否则,中国革命可能还要在死胡同纠缠很长一段时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理论指导,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本本,不是僵化的教条。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本本、教条,墨守成规,就不仅不能成为望远镜和显微镜,反而会变成“紧箍咒”,只会坐井观天,无法登高而望远。
  其三,坚持调查研究,熟悉中国国情。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学历不是最高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读的也不是最多的。“左”倾主义者甚至嘲笑说“山沟里没有马克思主义”。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正是从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出了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井冈山道路。为此,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总结到: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正是因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理论武器,同时又熟悉中国国情,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毛泽东才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宽广眼光和深邃洞察力。“目光远大”,在中国革命关键时刻,总是能够准确判断形势,作出正确决策,始终充满信心,牢牢把握住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