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骏业财富中心:提升茶叶质量部分子课题调研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6:59:14

引言:茶产业是我县的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为深入贯彻县委提出“两区”发展战略,提升茶叶质量,推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县政协常委会把提升茶叶质量作为专题协商课题,组织调研组于6—7月着重就茶叶种植环节中影响茶叶质量的问题与困难分培养地力、实现土壤养分平衡;利用山地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农残现状及统一防治问题;良种推广及加强科学种植管理;加强农资源头监管,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规范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茶叶集约化经营;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等七个子课题开展专题调研,为便于大家分析参考,现将部分子课题调研报告公布如下:

 

培养地力、实现土壤养分平衡

调研组

茶产业是松阳农业的支柱产业,由于种茶产值高,效益好,农民舍得投入,存在着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不仅使生产成本增加,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威胁茶叶产品质量的安全。茶叶种植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为解决肥料应用中的茶叶质量安全问题, 在政协“提升茶叶质量专题协商调研”的组织下,考察了谢村、新兴茶园并与茶农进行了座谈。    

一、施肥对茶园生产及品质的影响

(一)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施肥不仅能促进茶树生长增加产量,而且对茶叶的品质也有很大的影响。科学合理施肥能促进茶树生长形成高产框架;能提高茶叶生物产量构成的新梢长度、百芽重和芽头密度等要素;能增强茶树对不利环境的抗御能力;能最佳体现茶叶色泽、香型及增加人体所必须的有益矿物质、氨基酸、蛋白质等含量;能协调茶型加工的可塑性。

(二)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偏施、重施氮肥,加大病虫害的发生。如:偏施氮肥可使茶芽中酸性氨基酸组分(如天门冬氨酸等)与碱性氨基酸组分(如缬氨酸、精氨酸等)比例变小,精氨酸含量增加,有利于小绿叶蝉等刺吸式害虫的发生,导致农药的使用量加大,间接造成农药残留超标。

(三)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肥料应用带来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污染主要有两大来源: 一是来源于化肥产品。如磷肥中含有镉、铅等重金属, 长期施用含有这些杂质的肥料, 造成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同时长期施化肥,土壤酸化,土壤中重金属由不可利用态变成可利用态。二是来源于垃圾、污泥和畜禽粪便等有机肥的应用。由于有机肥料生产中有相当一部分原料存在着污染物,如畜禽粪便中存在着致病病原体、抗生素、激素、重金属铜、砷等元素;垃圾、污泥等废弃物中的废电池、废电器等含有重金属汞、铅等。

(四)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一是水质污染,过量施入无机氮肥,土壤中施入的氮肥会通过反硝化作用,使地下水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大量增加,由于亚硝酸盐已公认为强致癌物。二是大气污染,气候变暖是当前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已经证明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是主要原因.温室气体主要是以下三种气体: 二氧化碳, 氧化亚氮和甲烷.其中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是农田化学肥料的使用而排放出来的,平均1.25%的化肥氮以气体氧化亚氮(N2O)形式释放;当氮肥施用过量时,反硝化程度更高,气体氧化亚氮(N2O)形式释放增加。          

二、肥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较多茶农科学施肥理念比较淡薄,盲目性比较大,以价格、季节指导施肥意识比较普遍,肥料品种的选择及使用上随意性较大。长期以来, 由于肥料品种结构不合理, 施用方法不当, 有机肥养分再循环利用不充分等原因, 影响茶叶质量, 制约了效益农业的发展。

(一)化肥使用总量极高 肥料利用率低。据调查我县茶叶用肥成本为765.9元/亩,最高达1018元/亩。茶园平均施氮量高达106.1Kg/亩,与标准无公害茶园要求年最高氮肥用量不得超过60kg/亩比我县茶园氮肥用量超了43%。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阮建云认为我国茶园氮肥的一般施肥用量为20-35 Kg/ hm2较合适(供参考)。据县土肥站在新兴、斋坛、叶村等地的连续3年(2007~2009年)的定点肥效试验结果,和常规施肥相比,在氮肥用量减少60%、磷肥用量减少80%的情况下,鲜叶产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增产2.56~6.76%。

(二)盲目施肥,破坏了土壤养分平衡,土壤酸化、富磷化严重。有机肥施用量少, 尿素和高浓度复合肥的大幅度增加, 偏施、重施氮磷化肥,造成土壤养分失衡,据县土肥站经茶园取土分析结果:土壤pH值最低3.3, 最高为5.6,其中有59.3%土壤样品pH值低于4.5。优质高产高效茶园土壤pH值为4.5~5.5,过量施用氮肥是导致茶园土壤酸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值为154.6mg/kg,最高达650.1mg/kg,优质高产高效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一般要求不低于20mg/kg[1]。而我县茶园土壤有效磷富集,超过所要求的指标7倍之多;速效钾平均水平虽达到指标要求,但极不平衡,有62.8%的土壤样品低于指标要求;土壤有效镁含量平均为41mg/kg,优质高产高效茶园土壤要求有效镁含量高于50mg/kg。而我县有79.0%土样分析有效镁含量低于50mg/kg,因此,对于有效镁含量低于50mg/kg的茶园,补施镁肥有增产和提高茶叶品质效果。松阳茶园最为突出的土壤障碍为酸化严重、有效磷富集、钾镁相对缺乏。

(三)重施、偏施氮磷肥,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茶叶商品性明显下降。重施、偏施氮磷肥,同时不少茶农为了能及早抢占市场大量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及伪劣叶面肥,扰乱了茶树自身的生长规律等,直接影响茶叶的百芽重、干茶率、茶叶型色香味,使茶叶质量下降。茶叶技术人员、茶叶加工户反映以前茶青3-3.5斤能加工1斤干茶,现在茶青要4-4.5斤加工1斤干茶,而且杀青下锅容易粘锅。今年早春同样的时间外地的茶青卖300元/斤,而我县的茶青只卖100元/斤;同样加工条件安吉名茶1500元左右/斤,我县名茶只有600-700元/斤。盲目施肥茶青产量上去了季节提早了,但干茶率下降了,茶叶型色香味、商品性变差了,茶叶技术专家很遗憾的说“我县茶叶市场近几年已看不到好茶了”

(四)盲目施肥,忽视了肥料污染问题。农药污染问题比较直接,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只要讲起茶叶质量安全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农药污染。对于肥料污染问题尚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不科学的偏施重施氮磷肥及垃圾粪便,毕竟会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水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大气氧化亚氮(N2O)污染等。

三、推广平衡施肥, 建立监管、服务体系、确保茶叶优质、安全生产

为促进茶叶优质化, 提高茶叶安全性, 必须重视肥料盲目投入带来的负面影响, 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 推广科学施肥技术, 加强肥料监控体系建设, 促进茶叶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 实现茶产业的持续发展。

(一)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平衡施肥,即测土配方施肥是通过土壤采样和化验分析,以土壤测试结果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使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是以最经济的肥料用量和配比,获取最佳质量的农产品产出的科学施肥技术。我县2006年开始实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取土分析和大量的田间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果。综合茶树需肥特性、地力培育要求和土壤养分含量、农民施肥现状,在茶园土壤改良和施肥管理总体上应采取,减氮、控磷、适钾、补镁、调酸、重有机肥等措施。

(二) 加强土壤培肥管理, 提高耕地质量。耕地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效益。针对土壤污染、土壤障碍及养分失衡等问题, 一是要加强土壤培肥管理, 探索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的综合技术, 重点抓好土壤障碍因子治理技术的研究和服务。二是将科学施肥、土壤管理与生态农业建设有机结合,大力推广畜( 禽) 、沼气、茶等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 形成物质良性循环, 实现无废物、无污染的清洁生产。三是建立土壤质量监测体系、以土壤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综合配套, 改善、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提高耕地质量。

(三)建立健全肥料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加强肥料中有害物质和有害生物的检测和控制。为防止肥料污染, 保障用肥安全, 应在开展调查研究, 在摸清肥料污染状况的基础上, 对各类肥料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肥料污染的管理、监控体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合理控制使用氮肥, 禁用劣质肥。加强对肥料质量的检测, 实行从原料、生产、经销、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全程监控。

(四)强化服务体系,提高技术到位率、普及率。一是低碳农业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关注的话题,控制氮肥使用就是控制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释放,以我国重视低碳农业发展项目为契机,发展低碳茶园,引进企业加强稳固配肥生产,解决“有方无药”局面,进一步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二是狠抓茶园管理两个源头不放松。在农资经营源头,要加强经营人员的法制监督管理,加强农业技术、经营道德的培训教育,使他们成为既是一个农资商品的经营者,又是一个合格的农业技术宣传者。在茶农生产源头,以专业合作社、基地加企业、土地流转等组织形式促进施肥技术实施的相对统一,有效控制盲目、滥用化肥及生长调节剂,如为防止茶农过早采茶而滥用生长调节剂现象,可以政府、组织行为指定相对统一的早春采茶期来遏制茶农滥用生长调节剂。同时,使茶农逐步提高科学施肥意识。

 

 

农残现状及统一防治问题

调研组

茶产业是我县农业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最主要途径之一,全县有8万多农民通过茶产业而受惠,2009年茶叶面积10.9万亩,茶叶产量达8460吨,茶叶产值4.84亿元,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但是,当前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格局,病虫防治基本依赖于化学防治,存在诸多问题,影响茶叶质量安全,增加生态环境压力,病虫防治和农药残留成为茶叶质量安全控制的难点。2010年6月,县政协组织开展了农残现状及统一防治问题调研,现将调研结果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农残现状及统一防治问题现状

我县是农业部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是浙江省茶树病虫绿色防控两个试点县之一(另一个杭州市西湖区),在茶叶病虫防治和农药残留控制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

(一)茶叶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推广较有成效。近几年在省市农业部门支持下,先后引进推广抗病虫良种中茶108、信息素诱捕、太阳能灯光诱杀及生物农药茶尺蠖病毒、苏云金杆菌等绿色防控措施,2007-2009年共实施7个科技富民强县、农业综合开发办有关茶叶病虫防治项目,取得较好成效,研究出了茶叶病虫害区域综合治理技术并加以组装配套集成,茶叶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推广示范项目获省农业科技进步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茶叶病虫统防统治已取得成功经验。2009年我县共有3家专业合作社开展茶叶病虫统防统治,松阳县茗春茶叶农机化专业合作社、松阳县绿轩茶叶农机化专业合作社、松阳县惠众植保专业合作社分别在新兴乡基地、望松乡郑家仪桥、裕溪乡内陈村开展茶叶病虫统防统治,取得成功。现把松阳县茗春茶叶农机化专业合作社做法做一介绍。

松阳县茗春茶叶农机化专业合作社于2006年5月30日登记注册,现有注册资金80万元,成员110人,有办公室设,有1个统防统治专业服务指导监督员,有8个统防统治专业服务队员,拥有8台背式机喷雾器,统防统治服务面积240亩,涉及农户25户。

病虫统防统治茶园示范基地实现了减少农药成本、降低病虫为害、茶叶达到无公害标准。据调查,实施统防统治,全年防治8次,平均每亩农药成本176元,年防治用工、油费用84元/亩。没有参加统防统治的茶园经调查,全年防治12次,农药成本、防治用工、用油费用计350元/亩。采用统防统治全年在防治病虫害方面每亩共计节本90元,基地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取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三)茶叶重点加工企业农药残留基本达标。2009-2010年农业部茶叶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对松阳县茶叶重点加工企业进行抽检,共抽检36个茶样,100%达到无公害茶叶标准,这表明我县茶叶重点加工企业质量安全水平高。振通红茶叶有限公司也较大批量出口日本、欧盟,达到出口国标准。

二、农残现状及统一防治问题存在问题

(一)农药使用过于频繁。存在用药品种多、用药次数多、用药成本高的问题,据我们在新兴乡、谢村乡调查,一般农户使用农药次数在10-15次,亩农药成本达300-400元,比杭州、安吉等产茶区高出6-8倍,高的农户甚至用药成本达到480元,一次使用杀虫剂2-4个品种,杀菌剂1-2个品种,一次使用4-6个农药品种,同效农药重叠使用现象严重。

(二)病虫抗药性增强。单一重复使用,使得病虫抗药性增强,以前防治效果理想的农药吡虫啉、联苯菊酯,防治效果明显下降,现在茶农使用吡虫啉、联苯菊酯比前几年增加用量三、四倍,才能取得同样效果,而病虫抗药性增强,反过来造成农药量的增加施用,形成恶性循环,增加环境和生态压力,增加农药残留超标。

(三)农药残留仍比较突出。2009年6月北京市工商局公布,松阳一批次高山绿茶被查出含有超标农药滴滴涕,责令全市下架,对松阳茶叶质量安全造成很大负面影响。事后县里6月8-15日对茶叶市场检测132个茶样,禁用三氯杀螨醇、DDT、氰戊菊酯、甲胺磷检出率较高,2008年也对茶叶市场检测12个茶样,送农业部茶叶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只有66.7%达到无公害标准,超标农药主要是三氯杀螨醇、DDT、氰戊菊酯。禁用农药屡屡检出结果表明我县一些中小茶叶加工企业、小作坊农药残留超标率较高,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97%,农药残留问题依然堪忧。

三、农残现状及统一防治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当前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格局,茶农科技水平不高,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导致农药使用不合理,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病虫防治多依赖使用化学农药,忽视其他绿色防控措施。

(二)农资市场农药质量存在许多问题。许多农药生产企业标签不规范现象普遍,为追求利润和效果,擅自在农药产品中加入其它农药,甚至有可能加入茶园禁用农药,如1瓶2.5%联苯菊酯产品200毫升一般价格4-6元,而市场上很多标明2.5%联苯菊酯产品卖到30-45元,其中就是生产企业乱加其它农药品种。农药经营企业在介绍农药用量、农药品种混配时,盲目加大用量、增加农药品种,误导茶农,从而加速病虫抗药性产生,且容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

(三)技术到位低。目前乡镇茶叶技术人员短缺,村级农技队伍更为薄弱,形成技术推广线断、网破,病虫防治和安全用药技术培训少,技术从县到村环节脱节。

四、农残现状及统一防治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茶叶病虫防治和农药残留存在问题,现就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实施茶叶病虫统防统治,降低茶叶农药残留,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建议如下:

(一)大力推进茶叶病虫统防统治。病虫统防统治茶园示范基地建设表明,病虫统防统治是解决茶叶农药残留的根本措施,建议县里应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推进统防统治,尽早部署各乡镇建立统防统治示范方,坚持“政府扶持、部门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循序渐进”的原则,力争三年内统防统治达到茶叶面积40%以上,统防统治示范方要建立完整田间操作档案,对不同茶树病虫的防治时间、农药品种用量效果、施肥和产量均要作详细的记录。病虫统防统治,做到“五统一防治”,即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人员、统一植保机械,统一安全间隔期,保证示范区的茶叶质量可追溯性,保障茶叶生产安全、茶叶质量安全和茶叶生态安全。

(二)大力推广统防统治主要配套技术。茶叶病虫统防统治配套技术是对尤其新植茶园推广抗病虫良种、配方施肥等农业措施为基础,信息素诱捕、灯光诱杀、生物农药茶尺蠖病毒、苏云菌杆菌、苦参碱等措施为重点,形成茶叶病虫统防统治的综合治理技术。

(三)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营造氛围。县里应当加强对乡(镇)、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药经营者等单位茶叶病虫害防治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健全乡镇和村级茶叶技术推广队伍,落实兼职植保员,协助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防治技术指导,加强村级茶叶生产技术人员培训。县广播电视台、新松阳等媒体,加强茶叶统防统治和降低农药残留宣传,营造茶叶质量安全氛围。

(四)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建议县里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补助统防统治作业、购置植保器械,同时对统防统治配套重点技术所需的杀虫灯、信息素诱捕器、生物农药给以适当补助。

(五)加强领导,建立统防统治组织。建议县里切实加强对茶叶病虫统防统治领导,把它作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茶叶质量安全一件大事来抓,建立茶叶病虫统防统治领导小组和技术实施小组,明确有关单位、乡镇责任,多方协作,制订规划和实施计划,做到计划落实到乡镇,措施落实到基地,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各统防统治工作落实到位,抓出成效、抓出影响,确保我县茶叶质量安全。有关部门进一步整顿规范农药和茶青市场,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国家明文规定不得在茶树上使用的农药销售和使用,查处农药标签不符、假冒伪劣农药;做好茶青市场农药残留检测服务,严禁不合格茶叶原料流入下道环节和终端市场。

 

 

良种推广及加强科学管理

调研组

一、茶叶良种化现状

茶树良种是指在一定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和栽培、采制制度下,能够达到高产稳产,制茶品质优良,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病虫害和自然灾害抵抗能力较强的品种,具有时效性、地域性和高效性。

(一)良种率高。到2009年底止,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0.9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0.2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3.6%,良种茶面积居全省首位。2001、2004、2007年分别被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并授予“浙江省良种茶之乡”的称号。茶树良种的发展促进名优茶生产,提高了茶业效益。

(二)根据茶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引进不同的茶树良种。全县90年代初发展以银猴品种为主的无性系良种密植茶园4000亩,并逐步引进了福云六号、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等品种; 2000 -2005年期间,每年以6000-8000亩的速度递增, 2005-2009安吉白茶等无性系茶树良种快速扩展。

(三)茶类开发促进了名优茶生产大幅度增长。特别是银猴香茶和银猴白茶的开发极大的促进了名优茶生产。2009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8460吨,总产值达到4.8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8100吨,总产值4.7亿元,分别占总产量和总产值的95.7%和97.1%,基本上实现了茶叶名优化生产,提高了茶产业的效益,高效益反过来又促进了茶树良种的发展。

二、茶叶种植管理现状

(一)发展了以山垄田、大田为主的密植茶园模式,对加快良种茶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原来四、五年才可以采摘的习惯,通过精工细作,科学管理,实现了“一年种、二年收、三年四年出高效”的良好效果。特别是近几年的安吉白茶,第二足年就有1000-2000元的亩收入,能收回种植的成本或略有效益。

(二)种植中显现的问题。一是滥用催芽剂。追求“早”而放松了对茶叶品质的要求。催芽剂的使用,虽然提早了采摘时间,但芽头瘦小不肥壮,节间长,品质下降,且这一现象已蔓延到山区茶区。二是户均种植规模小。种植面积10.5万亩,3万多个农户,户均面积3亩左右,且60%以上种植在大田,效益处于全省、全国的前列。但由于规模小,茶农在防治病虫、施肥上不计成本,亩均用肥成本800-1000元,亩均农药成本300元,造成浪费和污染以及农残超标。三是大田茶园不利深耕施肥。大田茶园为了排水方便,沟越挖越深,有些是一大行茶叶一条沟,导致施基肥时无法深耕翻土,部分茶园甚至在种下去后就没有用过锄头,除草用的是除草剂,茶树长期在不透气的环境中生长不良,抵抗力下降,导致病虫多发。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 利用一切场合宣传对茶叶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从有利于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质量安全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加强茶叶生产经营管理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切实规范茶叶生产经营行为,引导和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二)强化技术培训 ,在每次的县、乡、村级茶叶技术培训会上,紧紧围绕茶叶质量安全来做好茶园施肥、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等环节的工作 ,要求茶农在春季名茶阶段不打农药,不购买和使用茶园禁用农药,在秋茶结束后提倡全部用石硫合剂封园,严格遵守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和掌握合适的使用浓度,同时做好茶园农药和肥料的使用记录。

(三)改变传统的高施肥量的做法,树立精确施肥、因需施肥的观念。从环境保护的高度和经济效益的观点来审视施肥技术,秋基肥增施饼肥等有机肥。适当改变全年采茶的习惯,减少夏秋茶的生产量,在早春名茶季节尽量不用农药,春茶结束后再用药。

(四)采取强有力措施坚决禁止催芽剂以及一切含激素的叶面肥的使用,引导茶农从以“早”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

(五)为方便以后推广机采的需要,接下去发展新茶园时提高建设标准,同时建设机械采茶示范方,逐步推动全县茶园机采。

 

 

规范专业合作社发展 促进茶叶集约化经营

调研组

我县截止目前,经工商登记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下称合作社)有248家,其中;茶叶合作社41家,茶叶机械化合作社2家;植保名称的合作社18家,总注册资金达3023万元。这些合作社大部分集中在松古平原,其中茶叶30家占73.17%,植保14家占77.78%。2009年统防统治作物病虫害面积达23000 亩、其中茶叶面积2200亩,有3个合作社参与了茶叶统防统治工作。

提升茶叶质量安全,关系到全县10.9万亩茶青生产和8万多劳动力的就业,对我县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大。我们在政协组织下就如何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源头提升茶叶质量作用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现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一)办社目的不纯,偏离了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目的。一些农民为了实现传言所谓的能得到国家财政直接补贴的目的,便以村组干部、亲朋好友凑人数成立合作社。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包装和项目需要被作为争取优惠政策和项目扶持的工具。这种合作社,徒具法律形式,成立后并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更没有组织成员开展经营活动,只是为了成立合作社而成立合作社,合而不作,成为“空壳合作社”。

(二)规范程度不高,服务层次较低。有部份合作社章程由工商代办、内部管理制度照搬、会计税务报表委托零申报、没有办公室和社员活动场所,没有健全会议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资金分配制度及必要的财务帐目,公私财产界线不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我服务还停留在供种、供苗、种植技术指导、一般性农资供应上,没有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新的突破,更没有打造出自身特色品牌。由于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与农民利益脱节,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三)组成人员层次单一,内部结构单薄。成员间也没有生产者、购销人、咨询机构等功能职责或环节的分工,要么全是种植户,要么全是加工户。这些没有职责分工、结构单薄的合作社,仅仅是同类者的简单合并,没有任何结构、功能上的进化、衍生、升级,就像多艘相同的小船联合起来,组成的仍是一个小船队伍,并没有组成一艘航空母舰一样,没有发挥出合作社的功能。

 (四)植保合作社又是粮食合作社,它们与粮食公司签订粮食合同,外地运粮完成订单,又以完成订单数折合成统防面积。实施统防统治面积基本上达不到其上报的面积。 

二、合作社在源头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方面的作用

在源头控制茶青农药残留,是茶叶质量安全的保证。其较好的办法是实行统防统治,在这方面开展茶叶统防统治较早的我县茗春(绿轩)茶叶农机化(惠众植保)等三家专业合作社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从调研看,合作社实施统防统治的客观效果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中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节本增效上,如减少用药量,减少防治项数及次数,适度防治规模,提高防治效果。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减轻劳动强度,适应农业做作业人员结构,解决后顾之忧,提高植保装备水平,整合资源利用,拓展服务能力、同时适应社会化分工的细化。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减少“跑、冒、滴、漏”对环境污染和对人员的作业伤害,控制了“两高”农药和禁用药及农药安全间隔,降低残留,提高了产品质量等。

三、具体规范和做法:

如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面比较广,今天我不去具体谈,但在选择和推广茶叶统防统治方面我想谈几点意见:

(一)选择和组建参与统防统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是符合条件的现有茶叶、植保、农机化合作社。这样,既有专业的又有内部的。如现有的植保合作社和农机化合作社可以发展成为专业的服务型合作社;现有的茶叶合作社可以在社员内部开展统防统治,同时可以兼收为附近茶农服务。

(二)服务方式:全程包防治和包药代防。从事专业型的合作社一般应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合同,实行全程包防;部分散户和茶叶合作社可临时采取包药代防。逐步向统防统治服务的专业化、集成化、集约化、标准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三)技术支撑:县植保、农机部门和乡镇农技部门。由县植保部门作为主要技术部门,加强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及时发布病虫害预测信息;农机部门着重做好机械化方面服务工作;乡镇农技部门则在组织、管理、巡视、市场(当地农资经销点、茶青市场)准入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

(四)规范管理:出台全县统一《统防统治管理办法》对参与统防统治合作社从组织机构、组织管理、服务形式、用药管理、施药器械选择和使用、防效保障、纠纷解决、奖惩措施等方面进行规定,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做到有章可循。

(五)组建规模与模式:一个乡选择1-2个植保专业合作社,实施茶叶专业化统防统治,实行塔形管理。一是合作社负责统一签订服务合同、统一机手培训、统一采购农药、统一综防方案、统一综防质量查与评、统一财务核算和收益分配。二是按村设服务队、机手包农户。服务队统一向合作社领药、统一配药、组织开展综防工作;机手负责按综防方案实施病虫害的防治,做好综防作业记录并由农户签字确认。三是发放统防证、作为茶青交易质量追踪依据、贴固定到市场交易人照片(可双人),供收购商查验。

四、建议对策

(一)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在各级各部门要做到与时俱进,与事俱进。提高茶农对茶叶质量安全重要性认识,从关系整个产业生存的角度来加以重视。在实施茶叶质量安全方面,各级各部门都要切实加强领导,真正实现政府牵头,部门推动,市场拉动,主体带动的能动效应。

(二)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经营使用权,推动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土地规模经营,这里包括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三)发挥生产经营合作社和专业服务合作社的功能互补作用。生产经营合作社(茶叶合作社)以统防统治以自营服务为主,如其中植保环节服务主要对内,同时也兼营对外。植保合作社是茶产业生产中植保环节专业服务合作社。这种合作专业性强,水平高,质量有保障。从二者比较看,前一种合作,植保是辅业,技术含量低,专业化水平低,后一种是专业、技术含量高,专业水平高。目前,我们要以平等对待的态度,谁做得好就扶持谁。

(四)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在发展、培育合作社方面,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对合作社的扶持重点放在培训、机械配置、人工方面。对参与统防统治的茶农则给预一定的农药成本补贴,降低成本,以吸引加入。并采取连续扶持的办法,集中扶持一批管理规范、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五)在市场准入方面,实施统防统治初期各地可因地制宜采取必要的手段,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如新兴乡准备实施的黑名单办法、尝试开辟凭统防证入内交易的专门茶青交易区、组建流动检测对茶青农残进行实时抽检等对茶青农残都有一定的制约性,都可以进行探索或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