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兮设计学院坑人:婆家?娘家?自家? 回谁家过年是个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07:39:47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春运的票又开始发售了,全国各地的大小火车站又是人头攒动,人群中学生、农民工等各色人群起早贪黑大排长龙,为的是能买到回家的火车票,不为别的,那是春节在召唤,父母在召唤,孩子在召唤,亲情在召唤……                       


  不过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合家团圆方式,随着时代的脚步走到21世纪第一个10年、进入第二个10年的今天,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有的为过年团圆添彩,有的却像是甜蜜中撒了一把辣椒面,使团圆的路程变得曲折,团圆的滋味里多了些无奈。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中国人过年其实就是过团圆。除夕灯下,一家人包饺子唠家常,游子归心,老少同堂,其乐融融,那一份扯不清、割不舍的浓浓亲情,就是最浓的年味。
  你家?我家?
  【 “80后”夫妻难选择 】
  每年春节前,都会有很多情侣或夫妻为回家过年的事吵架,该回谁家过年,这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情侣或夫妻。谁都想回家陪自己的父母过年,回谁家过年的问题没谈拢,战争就开始了,甚至有的小夫妻为了去谁家过年吵到要离婚。
  “回谁家过年?”这道选择题背后,有爸妈的期待、儿女的孝心,甚至还有男人的面子。说严重点,简直就是男权与女权的“斗争”了:年夜饭在谁家吃,谁就是一家之主了。你看这话题有多沉重。不过如果小夫妻二人都通情达理,肯为对方着想,回谁家过年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了。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已有1亿左右的独生子女人群。如今,第一批独生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他们的父母也渐渐进入老年。专家预测,未来10年,“独生夫妻”家庭将成为社会家庭的主流模式。
  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加,老龄化社会的步入,“421”模式,即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生育一个子女的情况将越来越普遍,再加上由于从小受父母亲朋疼爱,多数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在组成小家庭后常常会在遇到问题时难以兼顾对方的感受。这给中国传统习俗带来了冲击,成为过年最讲究团圆的国人不能回避的社会问题。
  - 案例一 和谐型小夫妻
  李芬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老家在广西
  郭奇 腾讯网,老家在四川
  李芬和郭奇什么事都肯为对方着想。平时在家,家务活两人抢着干。在过年回家这件事上,他们也很体贴对方,商量着来。双方父母也很理解对方,表示小两口在谁家过年都一样。“前两年都是在我婆婆家过的。”李芬说。今年过年,他们先去广西,初二后再回四川。
  “我们商量,以后基本上就是一年在我家过,一年去他家过。”李芬说,春节去谁家过的问题其实不是什么难题,只要两人恩爱。“互相理解的话,结果就心平气顺,去对方家也愉快。”
  李芬说,双方父母的态度只要开通,就完全不会把这个问题当个事儿。“我公公婆婆和我父母就很好,他们对我们的决定很支持。”
  (本报记者熊建整理)
  - 案例二 自我型小夫妻
  陈国(化名),北京某图书公司编辑,老家在河北
  龙娟(化名),某杂志社美术编辑,老家在吉林
  陈国最近心情不是很好,因为又快过年了。他愁的不是年终奖,而是前两天和龙娟为去谁家过年又吵了起来。其实小两口平时还是很恩爱的,但一提到回家过年的事就吵个不停。“去年在我家过的年,但她整个春节就没露几个笑脸,老往家里打电话,一打就是一个钟头。”陈国说。
  在陈国看来,嫁到婆家的女人,就不该再回娘家过年了。“她老说我还有个妹妹,而她是独生女。可我那是妹妹啊,又不是弟弟。”陈国的父母也是这个意思,平时的国庆或者“五一”可以去东北转一圈,可过年就得在河北。
  陈国说:“要是她再拧,死活不跟我回去,再像去年似的吵,我就自己回去。”
  (本报记者熊建整理)
  回家!回家!
  【 上亿农民工成“候鸟” 】
  1月7日下午,在山东青岛打工的四川籍农民工汪先生一家在青岛火车站准备乘列车提前回家,准备过年。虽然离春运首日的19日还有一段时间,但在各地有相当多的农民工旅客和汪先生一样,担心买票难或雨雪天气阻碍回家过年的行程,提前登上返乡的火车。来自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信息表明,农民工回乡的主要方向为四川、贵州、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
  农民工为什么非要回家?理由如下:
  过年。他们单身出门,一年到头,盼的就是过年的时候带着赚来的钱回家,一方面与家人团圆,暂时解除相思之苦;另一方面要筹划和安排一年的开支,孩子读书用多少,赡养父母用多少,盖房子用多少,亲戚办喜事应酬用多少等等,家里的大事,都在春节的时候等着赚钱的人回来商量和安排。
  相亲。他们一般很少有机会在城市里找到合适对象,家里帮着物色的对象,只有在春节返乡时才有机会见面。
  接孩子。夫妻俩在城市里打工,孩子留在乡下让老人照顾着,或许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春节回家,必须把这关系到孩子前程的大事定下来。乡下的学校好不好,得去考察一下。如果要接到城里上学,总该让孩子作好准备。
  盖房子。钱攒了些,屋基也批下来了,留在老家的,老的老、小的小,就等着在外打工的壮劳力回家才能开工。
  品味母亲做的美食。这个理由听起来似乎有点儿没出息,但吃家乡菜的想法,从一离开家的时候就有了,想了一年了,再小的愿望也变成大愿望了。
  回去创业不再回城市打工,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见识有一些了,积蓄有一点儿了,想法也初步形成了,如果能在家乡重新找到合适的工作或找到机会自己创业,那该多好呢?
  其实农民工返乡,有幸福也有无奈。户籍制度的影响、城市居民的冷漠、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农民工与城市市民间在社会心理上的高度隔离感,多少让他们感到尴尬。而回到老家,对他们来说才是真正的休息,是生活的目标,更可以给心情放个假,这些,都让农民工返乡没商量,义无反顾。
  理解!理解!
  【 哪有父母不疼儿 】
  有人说,回家就是为了看父母,看看年迈的父母在自己离家的日子里过得好不好?身体怎样?但现实是,每年春节,还有许多人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无法回家,只能在给爸妈的祝福电话中体味父母的养育之恩。
  当然,大多数父母是通情达理的,他们忍受着孤独寂寞,为的是不给儿女添麻烦,增负担。
  不过也有例外。乌鲁木齐市有一位章姓老太,是新市区法院的常客,常选在节假日打官司。章老太生活殷实,有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每月有上千元退休金,生活尚能自理,可她还是三番五次地打官司,被起诉者不是别人,正是她的亲儿子。
  奇怪的是,每次开庭后,她都主动要求撤诉,弄得法官们很纳闷。据邻居们讲,章老太虽然不愁吃穿,但自打几年前老伴去世,惟一的儿子又远在珠海不常回来,老人备感孤独。章老太每次打官司的目的,就是希望见见儿子。因为她知道儿子再忙,接到法院的传票,也是要回来的。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每年的春节晚会上,有一个节目不可缺少:慰问那些坚守岗位不能回家的普通人。当新春佳节欢乐的锣鼓声响遍大江南北时,当家家户户围在一起亲亲热热吃团圆饭时,那些坚守在岗位上不能回家的普通人是最值得尊敬的,他们的父母也同样让人尊敬。(记者 任涛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