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华东装饰城家具:洗澡也有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7 05:46:51

洗澡也有文化

我发现,要让一件原本挺俗的事情升级为一种“文化”,必要的途径有以下两个:第一,尽可能地延长办这件事情所需要的合理时间; 第二,通过在时间上的大幅度延长,最终使这件事情逐渐脱离它最初的目的。 以洗澡为例,有一本名叫《中国沐浴文化》的书告诉我们,原始社会的洗澡,通常只发生在夏天,为了防暑降温,原始男女争先恐后地脱光了其实也并没有更多的东西可脱跳进清凉的河水,属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存本能。也就是说,广东人和香港人今天还挂在嘴边的“冲凉”二字,在对于“洗澡”的描述上,实在是一种最接近于原始社会的表达方式。 当然,“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呼舞雩,咏而归”——说得好听,技术上采用的应该也是跳河的方式,区别在于跳河之前有较多的“春服”要脱。至于“暮春”,通常都说是阴历四月:“暮春,四月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论衡》)但是,考虑到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尤其是考虑到洗澡这种特殊情况,我认为还是把它提前到阳历四月较为妥当。跳河虽然基本上起到了洗澡的作用,然而始终是跳不出什么文化来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浴缸——其实就是专门用来洗澡的青铜器皿,大约一直到商周时代的奴隶社会才开始出现。据考证,中国第一代的浴缸体积十分庞大,当时有权享用这种浴缸的王公贵族可以亲自率领自己的三个老婆一起浸淫其中。这种浴缸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鉴”——和三个老婆泡在同一个浴缸里是不是比较“贱”,并不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鉴”字其实就是“鉴别”的鉴,也就是镜子的意思。 镜子之所以会和洗澡扯上关系,据说在青铜时代,铜镜尚未问世,人们只能在洗澡的时候利用浴缸里的水对自己的尊容来一番惊鸿照影。至此,洗澡不但不用野蛮地以跳河的方式进行,而且第一次附带了洗澡之外的功能,即一边洗一边照镜子,在洗涤自我的同时进一步认识自我。于是,洗澡开始有了初级的文化程度,与此同时,洗一次澡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也出现了不必要但是有文化的延长。 再往后,人们为洗澡赋予的文化含量逐渐加重,洗澡还变成了一种在重大的宗教仪式或节日之前一定要做的事,不再跟防暑降温甚至照镜子有关。 到了宋代和明清,洗澡在文人雅士那里已经上升到一种比较单纯的精神享受,虽然一年里洗澡的次数不多,像苏东坡那样从澡堂里出来之后还要专门为洗澡这件事写两首诗的文化人,其实大有人在。这样有文化法,花在洗澡上的时间就不能不大有增加,不然,哪儿有时间来构思洗澡的诗呢?相比之下,我们今天在洗澡一事上能跟古人比谁更有文化的,只有以次数取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