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动画制作pdf:一篇很重要的文章---禅与“EQ”(转载) 默认栏目 默认栏目 于岚佛学小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9:25:55
禅与“EQ” 作者:游祥洲教授(台湾…    文章来源:莲花山居士网    点击数: 61    更新时间:2006-9-25



    明海师: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居士:今天我们寺院有机会接待从台湾来的、在佛学方面卓有成就的游祥洲居士以及夫人一行。

 

    对于游居士可能各位并不陌生,在我们大陆的一些佛学杂志上面也时有他的文章发表。我对游老师个人背景的了解很有限,我只读过他的一些文章,包括过去介绍一行禅师的一些文章,还有在《法音》杂志上连载过的关于《华严经》的一篇文章。我的印象里面,他在台湾是一位既有深厚的信仰又在佛学方面造诣很深的佛学家。今天我们来听游祥洲居士做一个佛学的讲演,他要讲的题目叫《禅与“ EQ ”》。至于什么叫作“ EQ ”,我也不知道,可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目。现在我们就热烈欢迎游老师来给我们作开示。

 

    游教授:

 

    首先我非常非常地荣幸,今天有这个机缘来到我们赵州禅师的祖庭。我研究禅宗的历史有几十年了,对赵州禅师有一份很特殊的感情。大概只要是谈禅都离不开要谈赵州茶,所以在美国、马来西亚、台湾等很多地方一直都在买这个赵州茶。今天回到我们赵州古庭再来补货,事实上我今天回到赵州禅师的祖庭是回来学习的。但是大和尚非常慈悲,我们禅宗总是要做一个功课,叫“ 考功 ”,这一堂报告我想是大和尚要考功了。所以我想不揣自己的肤浅、不揣自己的不足,做一个报告请大和尚来鉴定一下是不是还可以及格。

 

    刚才在决定这个题目之前,我也特别跟明海法师商量,怎么样的一个题目比较适合。明海法师提示我一点,是不是把外面的一些信息跟大家分享。最近大概七年来在西方的社会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新观念,这个观念叫 “ EQ ” 。所谓 “ IQ ” 是指一个人数学的演算能力,指我们一般推理的能力,是比较着重于理性面的;所谓 “ EQ ( emotion ) ” , 就是指我们的情绪,也就是指情绪方面一个人管理自己的能力。在美国他们做了一个很重要的调查,研究者通过对 500 个大企业的调查,征询企业老板用人的标准,结论是在绝大多数的企业里面对 “ EQ ” 的重视。就是说一个人 “ IQ ” 很高,你的智商很高,你的理性的推理能力很强,只占你个人这一生成功比例的 24% ,相反情绪管理能力占这个人一生成功比例的 76%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书读得很多,学历很高,但他的人生不一定成功!有许多人他不一定读很多书,但是他的事业是成功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 “ EQ ” 很高,也就是他情绪的管理能力是很强的。为什么美国人经过一个世纪强调 “ IQ ” 这样的一种教育观念,突然在 1995 年转向强调 “ EQ ” ?因为他们进行了一个长期的实验。

 

    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就是找来一群 4 岁的小朋友,然后在一个教室里面,每个人一张小桌子,桌子前面发两颗糖。老师就说:“ 小朋友,现在每一个人桌子上两颗糖,老师要到隔壁的教室去,你们如果等老师回来就可以吃两颗糖,如果不等老师回来只能吃一颗。 ” 这个游戏规则非常简单, 4 岁的小孩不能太复杂!老师就跑到隔壁去了。隔壁从小孩子这边看过去呢,那个玻璃是一面镜子,可是从老师这边看来呢是透明的玻璃。——有一种玻璃它一面是镜子,另一面看是可以看得穿透的。然后老师就开始观察这些小朋友:有些小孩子看老师一出去马上就把一颗糖吃了;有的小孩子觉得不行,我要吃两颗,所以他就忍耐。看到那个已经吃的人呢,他就觉得很蠢。忍着忍着忍不住了,两颗都吃了;只有剩下非常少数的几个小朋友等到老师回来。对那些老师一走就吃糖或者是忍到一半忍不下去也开始吃的那一群,少数能够坚持不吃的那些小朋友就劝这些说:“ 唉呀!你们忍耐一下吗!等老师回来就可以两颗都是你的了。 ” 但是其他的小朋友还是不听的!

 

    好,这些 4 岁发生的事情统统被记录下来了。然后做研究的人员就开始追踪,他们看这些小朋友进了小学、进了中学、进了大学,这个实验进行了 20 年。最后发现, 那些老师一走就吃糖的,大概念到小学的程度、念到中学的程度就渐渐跟不上了;那些坚持到底的,后来都上了大学,成为佼佼者,成为很优秀的领导人才。美国人经过这 20 年的实验之后,他们在探讨:看起来这些小朋友的 “ IQ ” 都是很高的,可是为什么有的小孩子自我淘汰掉呢?而有的小孩子他可以上大学,表现非常好呢?结论就是 “ IQ ” 跟 “ EQ ” 不同。因为在整个实验里面发现两个要素:一个要素叫做 “ 延迟满足的忍耐力 ” ,第二个要素叫做 “ 同理心 ” 。

 

    我们先说第一个。老师要到隔壁去,你吃糖是一种满足嘛,可是要等老师回来才能够满足,这个叫做延迟满足。延迟满足要有耐力,要能够忍耐呀!你忍不住就被动了,所以在这个实验里面第一个检验的就是你的延迟满足的忍耐力。古时候有个传说,说仙人炼丹要 99 天,可是有人沉不住气,只差一天他的盖子就打开了,这个丹就炼不成了!我觉得,这一个延迟满足的忍耐力的确是人生成功与失败的一个重要环节。表面上是人家把你淘汰了,其实是你自我淘汰。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如果你不能坚持到底必然自我淘汰。

 

    同时在这个实验当中,发现了第二个重要的特质,就是 “ 同理心 ” 的问题。同理心英文叫 “ empathy ” 。这个字跟我们通常用的另外一个字 “ 同情心 ” 有所区别,英文叫 “ sympathy ” ,就是你很可怜别人。在这个实验当中发现同理心是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当有的小朋友一开始就要吃时,其它的小朋友就劝他,你要忍耐,这就是说一个人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同理心跟同情心的不同在哪里呢?同情心是我有你没有,我觉得你可怜;我很强你很弱,觉得很同情你。同理心不是这样子。同理心是你也许很强,我很弱,可是我设身处地站在你的立场来思考。在这个实验里面发现,同理心比较强的小孩,当他长大以后,他的领导能力比较强。换一句话说,一个领导者他必须要有一种能力,站在干部的立场、站在被领导者的立场去思维。因为只有他这样思维的时候,他跟被领导者,或者说管理者跟被管理者之间才不会有矛盾出现,被管理者与管理者就容易取得一种协调。

 

    从这样一个美国做的实验来看,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把他作一个引申。佛法里面讲 “ 六波罗蜜 ” 。六波罗蜜我们仔细去看,其实六波罗蜜是从 “ 戒定慧 ” 三无漏学扩大开来讲的。我们看南传佛教,也就是过去所谓的小乘佛教,它着重是 “ 戒定慧 ” 。到了大乘佛法的时候,戒定慧就不够了。戒定慧可以自度,但是要讲六波罗蜜才能够利他,这个利他的基础才能够建立起来。我们看六波罗蜜里面:第一布施、第二持戒、第三忍辱、第四精进、第五禅定、第六般若。这当中的第二持戒,第五禅定,第六般若智慧就是戒定慧呀!这是同南传佛教所共的。可是大乘佛教为什么要加上第一布施波罗蜜、加上第三忍辱波罗蜜、加上第四精进波罗密?有道理!因为我们要普度众生,就先要跟众生广结善缘,布施波罗蜜就是结缘般若蜜。通过布施的作为来跟众生广结善缘,不管是财布施,不管是法布施,不管是无畏布施也就是安全感的布施,可以说都是跟众生来结缘。布施波罗蜜为什么在六波罗蜜里面成为第一波罗蜜,就是因为布施波罗蜜通过布施这样一个最简单的行为,来充分体现什么叫做空性,充分体现什么叫无我。

 

    常常有人讲佛法、讲空,讲了半天都落空了。真正善学空义、学空是要落实不是落空。如何落实?就是落实在布施波罗蜜上面。你一分的金钱能舍,你就是对空性一分的体现;有一分不舍,就是一分的不空。不舍就是执着啊!你有执着你就舍不得了,你就不可能有所得了。所以为什么说 “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 ” ,就是因为能舍,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空性缘起的智慧在里边。假设大乘的菩萨道没有布施波罗蜜,人我关系就跨不出去,只能自利不能利他。所以菩萨道的实践一定要从布施波罗蜜开始,然后持戒。那为什么要加上忍辱波罗蜜呢?就是这个 “ EQ ” 的实验里面所强调的,延迟满足的忍耐力。

 

    要利益众生,可是什么叫做众生啊?众生这个字从印度的梵文翻译成中文,最早在东晋时代就有了。众生这个字有时我们望文生义: “ 众者多也 ” ,众生就是很多很多生命的意思。其实众生这个字在中文原来不是这个意思,“众生,五众所生也”,五众也就是 “ 五蕴 ” 。在隋之前这个五蕴都翻译成五众,到了玄奘大师之后,就是大部的时候把它翻译成五蕴,所以众生这个字是五蕴所生的意思。到了玄奘大师把它翻译成五蕴相续,就是五蕴相续、和合相续而生的意思,所以所谓的众生就是五蕴相续、和合所生。

 

    五蕴和合所生的这些众生,都带着 “ 贪嗔痴慢疑 ” 。如果你对 “ 贪嗔痴慢疑 ” 不耐烦,你不要说度众生,你度不了别人,连自己都有困难。为什么?因为你不耐烦啊。众生是很难伺候的,贪嗔痴慢疑的众生是非常难伺候的!所以我们如果发愿要行菩萨道,发愿说 “ 众生无边誓愿度 ” ,那你就要知道前面还有一句 “ 烦恼无尽誓愿断 ” 。为什么?因为 “ 众生无边 ” 这句话就蕴含了烦恼无量,众生就是烦恼所生啊,五蕴和合啊!所以如果我们不耐烦,——忍辱波罗蜜就是耐烦波罗蜜,你就是要耐这个烦恼,所以讲忍辱波罗蜜。从众生忍,到烦恼忍,到对法的忍,到向上提升到 “ 无生法忍 ” 。这一层一层地向上提升,都是在一个耐烦的功夫上。因为你耐得住才能够安住啊!先要耐烦才有安住,不耐烦怎么能够安住呢?所以在美国讲这一套“ EQ ”,第一他跟你强调的就是这个耐烦力,然后接下来跟你讲同理心。

 

    如果再往深入的地方探讨“ EQ ”的内容,我想至少有六个重点可以在这里跟各位来报告:

 

    第一、人生没有忍耐什么都不会成功。你看母亲怀小孩要十个月,要不要忍耐呢?要忍耐。至少十个月你肚子要慢慢大起来,小便也不方便了,身体的重量增加了,种种的不方便。像很多的妇女因为怀孕的关系,到了七、八个月的时候,脚上的静脉都肿起来了,因为她的新陈代谢缓慢。我们知道静脉是把身体血液循环过程里废弃的东西再送回来嘛!她输送的过程减缓了,很辛苦的。生个小孩你看要不要耐烦?要耐烦波罗蜜呀!更不要讲佛法里面讲的修行。菩萨道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这是什么意思?三大阿僧祗劫,是一个数不尽的一个时间啊!不耐烦的人就不要讲成佛了!

 

    我一个朋友前几年开始对学佛有兴趣。结果他去找了一个人算命:我现在开始修行,请问我有几年修行的命?修行也要算命啊!这个算命朋友就跟他讲了: “ 啊!恭喜你,你有三年的命可以修行! ” 他说:“ 要这么长时间啊! ” 意思就是说一年他就要把什么都修成功了。你要知道,如果我们种木瓜,——北方不晓得有没有木瓜。在南方、在台湾有一种水果叫木瓜,长得可快了!你种子播下去,大概 3 个月,很大的木瓜就长出来了。但是木瓜的生命周期很短,他不耐久。如果我们种松树,那可要三五百年了。

 

    我记得以前一位国学大师叫钱穆, 钱 先生。我小时候读了钱先生的一篇文章,非常感动,非常受启发。 钱先生有一次到西安去参访一些佛教的寺庙。看到有一座大的寺庙,很有规模的大雄宝殿,前面有两棵大松树,都是五六百年以上的老松树了。不过这两颗松树一棵长得非常好,有一棵松树已经倒了。 钱先生就看到松树旁边有一个小沙弥在那里,种什么呢?种夹竹桃。

 

    各位听说过夹竹桃吗,就是那种今年种,明年就开花的那一种很容易长大的树。先生一看到这个景象就叹了一口气,说这个寺庙气数已尽。各位知道气数已尽的意思吧?就是说没气了,没有发展了。为什么钱先生看到小沙弥在庙前面种夹竹桃就叹一口气,就论断这个寺庙气数已尽呢?因为 钱先生他有一个看法。他在想,想当初五六百年前,大雄宝殿在盖的时候那个开山的方丈和尚,他是何等的眼光!在大雄宝殿的两旁种这两棵大的松树,这种松树没有长五六百年,跟这个大雄宝殿是衬托不起来的,不配衬的。所以他就想当年这里开山的和尚啊,那是何等的胸襟!开山的时候,他在建这个大雄宝殿的时候,他心中已经想到了这个寺庙五六百年以后的光景,这五六百的气运已经在他的心里面了。现在这个小沙弥在这里种夹竹桃,今年种明年就开花。他想现在的方丈和尚看到的只是明年的光景啊!所以他论断这个寺庙气数已尽。

 

    你想想看,这就是我们讲忍辱波罗蜜里面的第二忍——法忍。什么叫做法忍呢?就是对时间的忍耐。我们行菩萨道最要紧就是对时间的忍耐,沉得住气。比如说打禅七,你不能一上座就等着敲板。你如果是老是一上座就想着等那个声音,你每一支香都坐不好。为什么?你对时间缺乏耐性啊!你少了这个耐烦波罗蜜,你这个米就永远煮不熟。对时间的忍耐很重要,就是要在这个地方沉得住气。你再观呼吸,一吸一呼之间这样的从容,时间跟你是打成一片的,你不跟时间赛跑,就是这个耐烦。做什么都要靠耐烦的功夫,佛法的境界如此的深远,如此的不可思议,不耐烦你怎么能够深入法义呢?今天听不懂不想听了,听不懂更要下功夫啊!

 

    我记得我十九岁的时候,在台湾去参访一位大善知识,是在净土宗念佛有成就的人,一个老和尚,上证下莲老和尚。我们带几个同学大家去了,请老和尚慈悲开示。老和尚就讲了一句话:“ 深信因果 ” 。我们是要来听老和尚讲一点精彩的、没听过的。就等啊!在那里陪老和尚坐了很久。后来有一个同学沉不住气了,就说:“ 老和尚请开示! ” 除了“深信因果”这么平常的,总不会没有别的话可以讲嘛!我们就等啊、等啊!老和尚最后又讲了 4 个字 “ 深信因果 ” 。现在我回想,老和尚第一句话讲完就是开示已毕啊!最要紧的话已经跟你讲完了,你还要听什么精彩的!可是我们坐在那个地方熬了两个小时。现在想一想,我这一生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那一天听上证下莲老和尚这四个字的开示。整个佛教,整个基础离不开 “ 深信因果 ” 这四个字。所以我们求学问道就是要这个耐烦,学功夫就是要耐烦。今天北京的万院长在此,他一身功夫,哪一样功夫不是从耐烦中做来的!你学什么功夫,每一个招式要交待清楚,这个交待清楚就是要耐烦,你不耐烦马上就自我淘汰了嘛!所以我们讲“ EQ ”,第一件事情就是讲耐烦。诸位都是非常年轻的,要耐烦。

 

    我们非常殊胜的因缘就是大和尚跟一行禅师结缘甚早,从 1995 年开始就跟一行禅师结缘。我个人第一次读到一行禅师的书是受一件事情的感动。一行禅师过去在越南的深山里面出家,也是在一个大庙里。那边的庙里,有一件苦恼的事情,10 多岁出家一个小沙弥在大庙里面,每天都要洗碗。他每一次都觉得这个洗碗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我出家是来修行的,怎么每天都在洗碗呢?他觉得洗碗跟修行没有关系,所以就觉得这个出家的生活过得不快乐了。直到有一天碰到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叫浴佛节,也是佛诞日。

 

    受我们汉传佛教的影响,越南人在浴佛节这一天也是要浴佛的,大家舀点水帮刚刚生下来的佛洗个澡。一行禅师当时是一个 10 几岁的小孩子么,他就觉得浴佛怎么这么好玩呢!那一天晚上他洗碗的时候,他就把这个碗当作那个佛,觉得洗碗就是在浴佛。他非常专注地做,因为他在浴佛,他是非常专注的,因为这是很神圣的时刻。他把水舀起来慢慢倒,他觉得这是件很美的事情,于是他在洗碗的时候就用那种浴佛的感觉去洗碗。这一下子,奇迹发生了!原来洗碗是这么美妙的事情。

 

    在座的诸位如果天天洗碗,有机会开悟。你用不耐烦的心情去洗碗,碗就越洗越辛苦,天天都是苦差事。可是如果你用这种, —— 用一行禅师的话来说,用念念分明的,我觉得我洗碗就是在浴佛,所以每一个动作都变得很美,每一个动作都变得非常神圣,每一个动作都是真正的修行。

 

     我看了一行禅师这一段话之后,我整个生活都改变了。修行修行,并不是有一种东西会让你开悟。我们总以为我好好坐禅,有一天一不小心就会开悟;或者念咒,念念念哪,一天突然这个奇迹出现我就开悟。其实,开悟不是这样一件事情。开悟是在每一个当下,我就是这样的清楚明白。当下这一念清楚明白的心,这一念的觉知,这一念的觉察,当下这一念心即是佛,我就是佛。用古人的话讲:“ 将心待悟 ” 永远不会开悟的。带着要开悟的心,拼命地要找开悟,你这一念的心本身就是不开悟的心。不开悟的因怎么会有开悟的果呢?只有在每一个当下就是这么样的清楚明白。为什么我们要做观呼吸?观呼吸这个字,我们回到印度的梵文仔细推敲一下:古人叫做 “ 安那般那 ” 的修行,就是印度的梵文 “ 安那般那 ” ,就是呼吸的意思。可是这一个梵文的字,最重要的是后面那四个拼音 “ SATI ” 。 “ SATI ” 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觉知、觉察。吸气的时候我觉知我在吸气,呼气的时候我觉知我正在呼气;我这一回气吸得很长,我知道我吸得很长;我这一回气吐得很长,我知道我吐得很长;我吸进来的是冷的空气,我呼出去的时候是温暖的空气。 “ 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息睡知睡 ” ,息就是呼吸的意思。

 

    诸位,最重要的不是叫你到禅堂去呼吸!因为我们不进禅堂一样可以呼吸。但是因为禅堂暂时把外缘隔绝,禅堂暂时让我们进入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所以叫我们到禅堂去用功。用 “ sati ” 的功,就是觉知的功。觉什么?从呼吸下手。如果我们知道怎么呼吸,知道怎么觉知你的呼吸,诸位你想想看,我吸一口气,我的觉知在那里,我呼一口气我的觉知也在那里。那请问:从我们生下来到我们死亡,我们会不会停止呼吸呀?不会呀!所以为什么佛陀教我们最原始的修行方法,就是这个观呼吸,或者叫数息。其实不一定要数的,重点是在觉知,而不是在那里数。因为当数息的时候,如果你数得非常机械, ——“ 1 、 2 、 3 …… 9 、 10 …… ” 当你数得很机械的时候,这时候觉知已经不见了。有口无心啊!你的念并没有放在这个呼吸上面,这时数得没有用啊!所以整个数息的重心,或者整个观呼吸修行的重心,是在我们对呼吸的觉知。因为我们在呼吸中不断地增强这个觉知,因为呼气也是觉知,吸气也是觉知,所以一呼一吸这个觉知一直在那里。就好像我们在扇火,我们在生火的时候,就扇啊扇啊扇啊,那个火就慢慢地越来越旺,你的觉知就会越来越强。于是洗碗的时候觉知在那里,念念分明地洗碗。在这个洗碗当中,每一个动作本身其实都是在增强我的觉知。如果是这样子的话,请问洗 200 个碗,跟在禅堂坐一支香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为什么五堂功课里面吃饭也算进去呢?因为每一口饭我们清清楚楚地嚼。念念分明地嚼饭的时候,那一个觉知本身跟在禅堂数息的时候那个觉知有没有两样呢?没有两样啊!这个就是虚云老和尚在开示录里面教我们的 “ 功夫成片 ” 。

 

    功夫怎么成片呢?你进禅堂有觉知,出了禅堂就没有觉知;坐香的时候念念分明,洗碗的时候满心不耐烦,这功夫怎么会成片呢!功夫成片就是:我在禅堂坐香的时候是这样子的,从禅堂里走出来做每一件事情都一样,都一样地觉知啊!觉知的本质是没有两样的。诸位,佛教它是一个追求觉知的宗教,佛就是觉的意思。佛这个字来自印度的梵文 “ bodhi ” ,就是不断保持觉知,活在觉知当中的那个人他叫做佛。佛教这个词已经把整个佛教的本质说得非常清楚了,只是我们从梵文翻译的时候,没有把 “ bodhi ” 这个字直接翻译成觉,而把它翻译成佛。所以逐渐地,有的人对佛教不认识,他把佛当作神啊!跟我们不一样,好像当作神明而已。其实人人是佛。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都有这个觉性,佛教就是这样一个强调觉性的宗教。所以如果我们念念都在觉知当中,一呼一吸就是这个觉知,举手投足、语时默时就是这个觉知。当你这个觉知不断增强的时候,当你念念分明 —— 不是偶尔一念分明——当你念念分明的时候,你念念都是佛啊!念念都与佛没有两样。

 

    一行禅师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他用西方现代的话讲,他说,我们跟佛有什么不同呢?佛叫 “ full time Buddha ” , —— “ full time ” 就是全知的意思。我们一般人叫 “ part time Buddha ” ,就是偶尔是佛,大部分的时候不是佛。为什么?偶尔觉嘛!大部分时候在不觉中。进禅堂是佛,出了禅堂就不是佛了;听师父开示的时候是佛,不听师父开示的时候、跟朋友讲话的时候就不是佛。所以都是佛,只是“ full time ”跟“ part time ”的不同。学佛的过程,就是一个由“ part time Buddha ”渐渐趋向于“ full time Buddha ”的过程。我们如果借用来果禅师的话讲: “ 修行这件事情就是 ‘ 生 ’ 跟 ‘ 熟 ’ 两个字而已 ” 。我们一般人对习气是熟的,对修行是生疏的。修行就是让我们对修行越来越熟,对习气越来越陌生。就是对习气要做到由熟转生,对修行用功这个事情要做到由生转熟,所以我们今天要讲“ EQ ”。

 

    我觉得我们第一个要重视的事情就是觉知。——第一是耐烦,第二就是要觉知。我们看看刚才我讲到的一行禅师洗碗这个例子:开始是抗拒的,可是慢慢地在抗拒的当中,当你的觉知(念念分明)带进来之后,这个念念分明的功夫把你那个不耐烦的心转化掉了,开始转化了。所以我觉得,诸位在修行这一条路上将来成功与不成功,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大成就?就是我刚讲的,跟美国的企业界没有两样,你的“ EQ ”绝对占 76% 以上的重要性,“ IQ ”我想只有占 24% 而已。所以第一是要耐烦,第二要觉知。随时都要把握到这个觉知的特质,不断地在觉知上面做功夫。今天譬如常住说要我们扫地了,扫地本身也要有觉知。就是说扫地这件事情,不要把他当作一件事情交差了事。如果你今天做一个事情只是为了交差了事,那个事你是为别人做的。可是如果你是念念分明地去做这一件事情,就是做常住交待给我的工作,扫地也好,这一件事情就变成我的修行的一部分了,做这件事情的过程里面觉知增强了。如果我们离开了觉知的本质谈佛法的修行,可能就有所隔阂。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抓住修行的本质讲修行,可能就如——套用虚云老和尚的一句话 “ 冷水泡石头 ” ,你泡一万年还是石头!为什么强调冷水?冷水是没有觉知的。石头本身没有觉知,你又把它放到冷水里面有什么用呢?所以修行就要把觉知带到生活里面来。

禅与“EQ” 作者:游祥洲教授(台湾…    文章来源:莲花山居士网    点击数: 61    更新时间:2006-9-25



    明海师: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居士:今天我们寺院有机会接待从台湾来的、在佛学方面卓有成就的游祥洲居士以及夫人一行。

 

    对于游居士可能各位并不陌生,在我们大陆的一些佛学杂志上面也时有他的文章发表。我对游老师个人背景的了解很有限,我只读过他的一些文章,包括过去介绍一行禅师的一些文章,还有在《法音》杂志上连载过的关于《华严经》的一篇文章。我的印象里面,他在台湾是一位既有深厚的信仰又在佛学方面造诣很深的佛学家。今天我们来听游祥洲居士做一个佛学的讲演,他要讲的题目叫《禅与“ EQ ”》。至于什么叫作“ EQ ”,我也不知道,可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目。现在我们就热烈欢迎游老师来给我们作开示。

 

    游教授:

 

    首先我非常非常地荣幸,今天有这个机缘来到我们赵州禅师的祖庭。我研究禅宗的历史有几十年了,对赵州禅师有一份很特殊的感情。大概只要是谈禅都离不开要谈赵州茶,所以在美国、马来西亚、台湾等很多地方一直都在买这个赵州茶。今天回到我们赵州古庭再来补货,事实上我今天回到赵州禅师的祖庭是回来学习的。但是大和尚非常慈悲,我们禅宗总是要做一个功课,叫“ 考功 ”,这一堂报告我想是大和尚要考功了。所以我想不揣自己的肤浅、不揣自己的不足,做一个报告请大和尚来鉴定一下是不是还可以及格。

 

    刚才在决定这个题目之前,我也特别跟明海法师商量,怎么样的一个题目比较适合。明海法师提示我一点,是不是把外面的一些信息跟大家分享。最近大概七年来在西方的社会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新观念,这个观念叫 “ EQ ” 。所谓 “ IQ ” 是指一个人数学的演算能力,指我们一般推理的能力,是比较着重于理性面的;所谓 “ EQ ( emotion ) ” , 就是指我们的情绪,也就是指情绪方面一个人管理自己的能力。在美国他们做了一个很重要的调查,研究者通过对 500 个大企业的调查,征询企业老板用人的标准,结论是在绝大多数的企业里面对 “ EQ ” 的重视。就是说一个人 “ IQ ” 很高,你的智商很高,你的理性的推理能力很强,只占你个人这一生成功比例的 24% ,相反情绪管理能力占这个人一生成功比例的 76%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书读得很多,学历很高,但他的人生不一定成功!有许多人他不一定读很多书,但是他的事业是成功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 “ EQ ” 很高,也就是他情绪的管理能力是很强的。为什么美国人经过一个世纪强调 “ IQ ” 这样的一种教育观念,突然在 1995 年转向强调 “ EQ ” ?因为他们进行了一个长期的实验。

 

    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就是找来一群 4 岁的小朋友,然后在一个教室里面,每个人一张小桌子,桌子前面发两颗糖。老师就说:“ 小朋友,现在每一个人桌子上两颗糖,老师要到隔壁的教室去,你们如果等老师回来就可以吃两颗糖,如果不等老师回来只能吃一颗。 ” 这个游戏规则非常简单, 4 岁的小孩不能太复杂!老师就跑到隔壁去了。隔壁从小孩子这边看过去呢,那个玻璃是一面镜子,可是从老师这边看来呢是透明的玻璃。——有一种玻璃它一面是镜子,另一面看是可以看得穿透的。然后老师就开始观察这些小朋友:有些小孩子看老师一出去马上就把一颗糖吃了;有的小孩子觉得不行,我要吃两颗,所以他就忍耐。看到那个已经吃的人呢,他就觉得很蠢。忍着忍着忍不住了,两颗都吃了;只有剩下非常少数的几个小朋友等到老师回来。对那些老师一走就吃糖或者是忍到一半忍不下去也开始吃的那一群,少数能够坚持不吃的那些小朋友就劝这些说:“ 唉呀!你们忍耐一下吗!等老师回来就可以两颗都是你的了。 ” 但是其他的小朋友还是不听的!

 

    好,这些 4 岁发生的事情统统被记录下来了。然后做研究的人员就开始追踪,他们看这些小朋友进了小学、进了中学、进了大学,这个实验进行了 20 年。最后发现, 那些老师一走就吃糖的,大概念到小学的程度、念到中学的程度就渐渐跟不上了;那些坚持到底的,后来都上了大学,成为佼佼者,成为很优秀的领导人才。美国人经过这 20 年的实验之后,他们在探讨:看起来这些小朋友的 “ IQ ” 都是很高的,可是为什么有的小孩子自我淘汰掉呢?而有的小孩子他可以上大学,表现非常好呢?结论就是 “ IQ ” 跟 “ EQ ” 不同。因为在整个实验里面发现两个要素:一个要素叫做 “ 延迟满足的忍耐力 ” ,第二个要素叫做 “ 同理心 ” 。

 

    我们先说第一个。老师要到隔壁去,你吃糖是一种满足嘛,可是要等老师回来才能够满足,这个叫做延迟满足。延迟满足要有耐力,要能够忍耐呀!你忍不住就被动了,所以在这个实验里面第一个检验的就是你的延迟满足的忍耐力。古时候有个传说,说仙人炼丹要 99 天,可是有人沉不住气,只差一天他的盖子就打开了,这个丹就炼不成了!我觉得,这一个延迟满足的忍耐力的确是人生成功与失败的一个重要环节。表面上是人家把你淘汰了,其实是你自我淘汰。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如果你不能坚持到底必然自我淘汰。

 

    同时在这个实验当中,发现了第二个重要的特质,就是 “ 同理心 ” 的问题。同理心英文叫 “ empathy ” 。这个字跟我们通常用的另外一个字 “ 同情心 ” 有所区别,英文叫 “ sympathy ” ,就是你很可怜别人。在这个实验当中发现同理心是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当有的小朋友一开始就要吃时,其它的小朋友就劝他,你要忍耐,这就是说一个人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同理心跟同情心的不同在哪里呢?同情心是我有你没有,我觉得你可怜;我很强你很弱,觉得很同情你。同理心不是这样子。同理心是你也许很强,我很弱,可是我设身处地站在你的立场来思考。在这个实验里面发现,同理心比较强的小孩,当他长大以后,他的领导能力比较强。换一句话说,一个领导者他必须要有一种能力,站在干部的立场、站在被领导者的立场去思维。因为只有他这样思维的时候,他跟被领导者,或者说管理者跟被管理者之间才不会有矛盾出现,被管理者与管理者就容易取得一种协调。

 

    从这样一个美国做的实验来看,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把他作一个引申。佛法里面讲 “ 六波罗蜜 ” 。六波罗蜜我们仔细去看,其实六波罗蜜是从 “ 戒定慧 ” 三无漏学扩大开来讲的。我们看南传佛教,也就是过去所谓的小乘佛教,它着重是 “ 戒定慧 ” 。到了大乘佛法的时候,戒定慧就不够了。戒定慧可以自度,但是要讲六波罗蜜才能够利他,这个利他的基础才能够建立起来。我们看六波罗蜜里面:第一布施、第二持戒、第三忍辱、第四精进、第五禅定、第六般若。这当中的第二持戒,第五禅定,第六般若智慧就是戒定慧呀!这是同南传佛教所共的。可是大乘佛教为什么要加上第一布施波罗蜜、加上第三忍辱波罗蜜、加上第四精进波罗密?有道理!因为我们要普度众生,就先要跟众生广结善缘,布施波罗蜜就是结缘般若蜜。通过布施的作为来跟众生广结善缘,不管是财布施,不管是法布施,不管是无畏布施也就是安全感的布施,可以说都是跟众生来结缘。布施波罗蜜为什么在六波罗蜜里面成为第一波罗蜜,就是因为布施波罗蜜通过布施这样一个最简单的行为,来充分体现什么叫做空性,充分体现什么叫无我。

 

    常常有人讲佛法、讲空,讲了半天都落空了。真正善学空义、学空是要落实不是落空。如何落实?就是落实在布施波罗蜜上面。你一分的金钱能舍,你就是对空性一分的体现;有一分不舍,就是一分的不空。不舍就是执着啊!你有执着你就舍不得了,你就不可能有所得了。所以为什么说 “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 ” ,就是因为能舍,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空性缘起的智慧在里边。假设大乘的菩萨道没有布施波罗蜜,人我关系就跨不出去,只能自利不能利他。所以菩萨道的实践一定要从布施波罗蜜开始,然后持戒。那为什么要加上忍辱波罗蜜呢?就是这个 “ EQ ” 的实验里面所强调的,延迟满足的忍耐力。

 

    要利益众生,可是什么叫做众生啊?众生这个字从印度的梵文翻译成中文,最早在东晋时代就有了。众生这个字有时我们望文生义: “ 众者多也 ” ,众生就是很多很多生命的意思。其实众生这个字在中文原来不是这个意思,“众生,五众所生也”,五众也就是 “ 五蕴 ” 。在隋之前这个五蕴都翻译成五众,到了玄奘大师之后,就是大部的时候把它翻译成五蕴,所以众生这个字是五蕴所生的意思。到了玄奘大师把它翻译成五蕴相续,就是五蕴相续、和合相续而生的意思,所以所谓的众生就是五蕴相续、和合所生。

 

    五蕴和合所生的这些众生,都带着 “ 贪嗔痴慢疑 ” 。如果你对 “ 贪嗔痴慢疑 ” 不耐烦,你不要说度众生,你度不了别人,连自己都有困难。为什么?因为你不耐烦啊。众生是很难伺候的,贪嗔痴慢疑的众生是非常难伺候的!所以我们如果发愿要行菩萨道,发愿说 “ 众生无边誓愿度 ” ,那你就要知道前面还有一句 “ 烦恼无尽誓愿断 ” 。为什么?因为 “ 众生无边 ” 这句话就蕴含了烦恼无量,众生就是烦恼所生啊,五蕴和合啊!所以如果我们不耐烦,——忍辱波罗蜜就是耐烦波罗蜜,你就是要耐这个烦恼,所以讲忍辱波罗蜜。从众生忍,到烦恼忍,到对法的忍,到向上提升到 “ 无生法忍 ” 。这一层一层地向上提升,都是在一个耐烦的功夫上。因为你耐得住才能够安住啊!先要耐烦才有安住,不耐烦怎么能够安住呢?所以在美国讲这一套“ EQ ”,第一他跟你强调的就是这个耐烦力,然后接下来跟你讲同理心。

 

    如果再往深入的地方探讨“ EQ ”的内容,我想至少有六个重点可以在这里跟各位来报告:

 

    第一、人生没有忍耐什么都不会成功。你看母亲怀小孩要十个月,要不要忍耐呢?要忍耐。至少十个月你肚子要慢慢大起来,小便也不方便了,身体的重量增加了,种种的不方便。像很多的妇女因为怀孕的关系,到了七、八个月的时候,脚上的静脉都肿起来了,因为她的新陈代谢缓慢。我们知道静脉是把身体血液循环过程里废弃的东西再送回来嘛!她输送的过程减缓了,很辛苦的。生个小孩你看要不要耐烦?要耐烦波罗蜜呀!更不要讲佛法里面讲的修行。菩萨道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这是什么意思?三大阿僧祗劫,是一个数不尽的一个时间啊!不耐烦的人就不要讲成佛了!

 

    我一个朋友前几年开始对学佛有兴趣。结果他去找了一个人算命:我现在开始修行,请问我有几年修行的命?修行也要算命啊!这个算命朋友就跟他讲了: “ 啊!恭喜你,你有三年的命可以修行! ” 他说:“ 要这么长时间啊! ” 意思就是说一年他就要把什么都修成功了。你要知道,如果我们种木瓜,——北方不晓得有没有木瓜。在南方、在台湾有一种水果叫木瓜,长得可快了!你种子播下去,大概 3 个月,很大的木瓜就长出来了。但是木瓜的生命周期很短,他不耐久。如果我们种松树,那可要三五百年了。

 

    我记得以前一位国学大师叫钱穆, 钱 先生。我小时候读了钱先生的一篇文章,非常感动,非常受启发。 钱先生有一次到西安去参访一些佛教的寺庙。看到有一座大的寺庙,很有规模的大雄宝殿,前面有两棵大松树,都是五六百年以上的老松树了。不过这两颗松树一棵长得非常好,有一棵松树已经倒了。 钱先生就看到松树旁边有一个小沙弥在那里,种什么呢?种夹竹桃。

 

    各位听说过夹竹桃吗,就是那种今年种,明年就开花的那一种很容易长大的树。先生一看到这个景象就叹了一口气,说这个寺庙气数已尽。各位知道气数已尽的意思吧?就是说没气了,没有发展了。为什么钱先生看到小沙弥在庙前面种夹竹桃就叹一口气,就论断这个寺庙气数已尽呢?因为 钱先生他有一个看法。他在想,想当初五六百年前,大雄宝殿在盖的时候那个开山的方丈和尚,他是何等的眼光!在大雄宝殿的两旁种这两棵大的松树,这种松树没有长五六百年,跟这个大雄宝殿是衬托不起来的,不配衬的。所以他就想当年这里开山的和尚啊,那是何等的胸襟!开山的时候,他在建这个大雄宝殿的时候,他心中已经想到了这个寺庙五六百年以后的光景,这五六百的气运已经在他的心里面了。现在这个小沙弥在这里种夹竹桃,今年种明年就开花。他想现在的方丈和尚看到的只是明年的光景啊!所以他论断这个寺庙气数已尽。

 

    你想想看,这就是我们讲忍辱波罗蜜里面的第二忍——法忍。什么叫做法忍呢?就是对时间的忍耐。我们行菩萨道最要紧就是对时间的忍耐,沉得住气。比如说打禅七,你不能一上座就等着敲板。你如果是老是一上座就想着等那个声音,你每一支香都坐不好。为什么?你对时间缺乏耐性啊!你少了这个耐烦波罗蜜,你这个米就永远煮不熟。对时间的忍耐很重要,就是要在这个地方沉得住气。你再观呼吸,一吸一呼之间这样的从容,时间跟你是打成一片的,你不跟时间赛跑,就是这个耐烦。做什么都要靠耐烦的功夫,佛法的境界如此的深远,如此的不可思议,不耐烦你怎么能够深入法义呢?今天听不懂不想听了,听不懂更要下功夫啊!

 

    我记得我十九岁的时候,在台湾去参访一位大善知识,是在净土宗念佛有成就的人,一个老和尚,上证下莲老和尚。我们带几个同学大家去了,请老和尚慈悲开示。老和尚就讲了一句话:“ 深信因果 ” 。我们是要来听老和尚讲一点精彩的、没听过的。就等啊!在那里陪老和尚坐了很久。后来有一个同学沉不住气了,就说:“ 老和尚请开示! ” 除了“深信因果”这么平常的,总不会没有别的话可以讲嘛!我们就等啊、等啊!老和尚最后又讲了 4 个字 “ 深信因果 ” 。现在我回想,老和尚第一句话讲完就是开示已毕啊!最要紧的话已经跟你讲完了,你还要听什么精彩的!可是我们坐在那个地方熬了两个小时。现在想一想,我这一生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那一天听上证下莲老和尚这四个字的开示。整个佛教,整个基础离不开 “ 深信因果 ” 这四个字。所以我们求学问道就是要这个耐烦,学功夫就是要耐烦。今天北京的万院长在此,他一身功夫,哪一样功夫不是从耐烦中做来的!你学什么功夫,每一个招式要交待清楚,这个交待清楚就是要耐烦,你不耐烦马上就自我淘汰了嘛!所以我们讲“ EQ ”,第一件事情就是讲耐烦。诸位都是非常年轻的,要耐烦。

 

    我们非常殊胜的因缘就是大和尚跟一行禅师结缘甚早,从 1995 年开始就跟一行禅师结缘。我个人第一次读到一行禅师的书是受一件事情的感动。一行禅师过去在越南的深山里面出家,也是在一个大庙里。那边的庙里,有一件苦恼的事情,10 多岁出家一个小沙弥在大庙里面,每天都要洗碗。他每一次都觉得这个洗碗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我出家是来修行的,怎么每天都在洗碗呢?他觉得洗碗跟修行没有关系,所以就觉得这个出家的生活过得不快乐了。直到有一天碰到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叫浴佛节,也是佛诞日。

 

    受我们汉传佛教的影响,越南人在浴佛节这一天也是要浴佛的,大家舀点水帮刚刚生下来的佛洗个澡。一行禅师当时是一个 10 几岁的小孩子么,他就觉得浴佛怎么这么好玩呢!那一天晚上他洗碗的时候,他就把这个碗当作那个佛,觉得洗碗就是在浴佛。他非常专注地做,因为他在浴佛,他是非常专注的,因为这是很神圣的时刻。他把水舀起来慢慢倒,他觉得这是件很美的事情,于是他在洗碗的时候就用那种浴佛的感觉去洗碗。这一下子,奇迹发生了!原来洗碗是这么美妙的事情。

 

    在座的诸位如果天天洗碗,有机会开悟。你用不耐烦的心情去洗碗,碗就越洗越辛苦,天天都是苦差事。可是如果你用这种, —— 用一行禅师的话来说,用念念分明的,我觉得我洗碗就是在浴佛,所以每一个动作都变得很美,每一个动作都变得非常神圣,每一个动作都是真正的修行。

 

     我看了一行禅师这一段话之后,我整个生活都改变了。修行修行,并不是有一种东西会让你开悟。我们总以为我好好坐禅,有一天一不小心就会开悟;或者念咒,念念念哪,一天突然这个奇迹出现我就开悟。其实,开悟不是这样一件事情。开悟是在每一个当下,我就是这样的清楚明白。当下这一念清楚明白的心,这一念的觉知,这一念的觉察,当下这一念心即是佛,我就是佛。用古人的话讲:“ 将心待悟 ” 永远不会开悟的。带着要开悟的心,拼命地要找开悟,你这一念的心本身就是不开悟的心。不开悟的因怎么会有开悟的果呢?只有在每一个当下就是这么样的清楚明白。为什么我们要做观呼吸?观呼吸这个字,我们回到印度的梵文仔细推敲一下:古人叫做 “ 安那般那 ” 的修行,就是印度的梵文 “ 安那般那 ” ,就是呼吸的意思。可是这一个梵文的字,最重要的是后面那四个拼音 “ SATI ” 。 “ SATI ” 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觉知、觉察。吸气的时候我觉知我在吸气,呼气的时候我觉知我正在呼气;我这一回气吸得很长,我知道我吸得很长;我这一回气吐得很长,我知道我吐得很长;我吸进来的是冷的空气,我呼出去的时候是温暖的空气。 “ 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息睡知睡 ” ,息就是呼吸的意思。

 

    诸位,最重要的不是叫你到禅堂去呼吸!因为我们不进禅堂一样可以呼吸。但是因为禅堂暂时把外缘隔绝,禅堂暂时让我们进入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所以叫我们到禅堂去用功。用 “ sati ” 的功,就是觉知的功。觉什么?从呼吸下手。如果我们知道怎么呼吸,知道怎么觉知你的呼吸,诸位你想想看,我吸一口气,我的觉知在那里,我呼一口气我的觉知也在那里。那请问:从我们生下来到我们死亡,我们会不会停止呼吸呀?不会呀!所以为什么佛陀教我们最原始的修行方法,就是这个观呼吸,或者叫数息。其实不一定要数的,重点是在觉知,而不是在那里数。因为当数息的时候,如果你数得非常机械, ——“ 1 、 2 、 3 …… 9 、 10 …… ” 当你数得很机械的时候,这时候觉知已经不见了。有口无心啊!你的念并没有放在这个呼吸上面,这时数得没有用啊!所以整个数息的重心,或者整个观呼吸修行的重心,是在我们对呼吸的觉知。因为我们在呼吸中不断地增强这个觉知,因为呼气也是觉知,吸气也是觉知,所以一呼一吸这个觉知一直在那里。就好像我们在扇火,我们在生火的时候,就扇啊扇啊扇啊,那个火就慢慢地越来越旺,你的觉知就会越来越强。于是洗碗的时候觉知在那里,念念分明地洗碗。在这个洗碗当中,每一个动作本身其实都是在增强我的觉知。如果是这样子的话,请问洗 200 个碗,跟在禅堂坐一支香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为什么五堂功课里面吃饭也算进去呢?因为每一口饭我们清清楚楚地嚼。念念分明地嚼饭的时候,那一个觉知本身跟在禅堂数息的时候那个觉知有没有两样呢?没有两样啊!这个就是虚云老和尚在开示录里面教我们的 “ 功夫成片 ” 。

 

    功夫怎么成片呢?你进禅堂有觉知,出了禅堂就没有觉知;坐香的时候念念分明,洗碗的时候满心不耐烦,这功夫怎么会成片呢!功夫成片就是:我在禅堂坐香的时候是这样子的,从禅堂里走出来做每一件事情都一样,都一样地觉知啊!觉知的本质是没有两样的。诸位,佛教它是一个追求觉知的宗教,佛就是觉的意思。佛这个字来自印度的梵文 “ bodhi ” ,就是不断保持觉知,活在觉知当中的那个人他叫做佛。佛教这个词已经把整个佛教的本质说得非常清楚了,只是我们从梵文翻译的时候,没有把 “ bodhi ” 这个字直接翻译成觉,而把它翻译成佛。所以逐渐地,有的人对佛教不认识,他把佛当作神啊!跟我们不一样,好像当作神明而已。其实人人是佛。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都有这个觉性,佛教就是这样一个强调觉性的宗教。所以如果我们念念都在觉知当中,一呼一吸就是这个觉知,举手投足、语时默时就是这个觉知。当你这个觉知不断增强的时候,当你念念分明 —— 不是偶尔一念分明——当你念念分明的时候,你念念都是佛啊!念念都与佛没有两样。

 

    一行禅师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他用西方现代的话讲,他说,我们跟佛有什么不同呢?佛叫 “ full time Buddha ” , —— “ full time ” 就是全知的意思。我们一般人叫 “ part time Buddha ” ,就是偶尔是佛,大部分的时候不是佛。为什么?偶尔觉嘛!大部分时候在不觉中。进禅堂是佛,出了禅堂就不是佛了;听师父开示的时候是佛,不听师父开示的时候、跟朋友讲话的时候就不是佛。所以都是佛,只是“ full time ”跟“ part time ”的不同。学佛的过程,就是一个由“ part time Buddha ”渐渐趋向于“ full time Buddha ”的过程。我们如果借用来果禅师的话讲: “ 修行这件事情就是 ‘ 生 ’ 跟 ‘ 熟 ’ 两个字而已 ” 。我们一般人对习气是熟的,对修行是生疏的。修行就是让我们对修行越来越熟,对习气越来越陌生。就是对习气要做到由熟转生,对修行用功这个事情要做到由生转熟,所以我们今天要讲“ EQ ”。

 

    我觉得我们第一个要重视的事情就是觉知。——第一是耐烦,第二就是要觉知。我们看看刚才我讲到的一行禅师洗碗这个例子:开始是抗拒的,可是慢慢地在抗拒的当中,当你的觉知(念念分明)带进来之后,这个念念分明的功夫把你那个不耐烦的心转化掉了,开始转化了。所以我觉得,诸位在修行这一条路上将来成功与不成功,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大成就?就是我刚讲的,跟美国的企业界没有两样,你的“ EQ ”绝对占 76% 以上的重要性,“ IQ ”我想只有占 24% 而已。所以第一是要耐烦,第二要觉知。随时都要把握到这个觉知的特质,不断地在觉知上面做功夫。今天譬如常住说要我们扫地了,扫地本身也要有觉知。就是说扫地这件事情,不要把他当作一件事情交差了事。如果你今天做一个事情只是为了交差了事,那个事你是为别人做的。可是如果你是念念分明地去做这一件事情,就是做常住交待给我的工作,扫地也好,这一件事情就变成我的修行的一部分了,做这件事情的过程里面觉知增强了。如果我们离开了觉知的本质谈佛法的修行,可能就有所隔阂。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抓住修行的本质讲修行,可能就如——套用虚云老和尚的一句话 “ 冷水泡石头 ” ,你泡一万年还是石头!为什么强调冷水?冷水是没有觉知的。石头本身没有觉知,你又把它放到冷水里面有什么用呢?所以修行就要把觉知带到生活里面来。

禅与“EQ” 作者:游祥洲教授(台湾…    文章来源:莲花山居士网    点击数: 61    更新时间:2006-9-25



    明海师: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居士:今天我们寺院有机会接待从台湾来的、在佛学方面卓有成就的游祥洲居士以及夫人一行。

 

    对于游居士可能各位并不陌生,在我们大陆的一些佛学杂志上面也时有他的文章发表。我对游老师个人背景的了解很有限,我只读过他的一些文章,包括过去介绍一行禅师的一些文章,还有在《法音》杂志上连载过的关于《华严经》的一篇文章。我的印象里面,他在台湾是一位既有深厚的信仰又在佛学方面造诣很深的佛学家。今天我们来听游祥洲居士做一个佛学的讲演,他要讲的题目叫《禅与“ EQ ”》。至于什么叫作“ EQ ”,我也不知道,可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目。现在我们就热烈欢迎游老师来给我们作开示。

 

    游教授:

 

    首先我非常非常地荣幸,今天有这个机缘来到我们赵州禅师的祖庭。我研究禅宗的历史有几十年了,对赵州禅师有一份很特殊的感情。大概只要是谈禅都离不开要谈赵州茶,所以在美国、马来西亚、台湾等很多地方一直都在买这个赵州茶。今天回到我们赵州古庭再来补货,事实上我今天回到赵州禅师的祖庭是回来学习的。但是大和尚非常慈悲,我们禅宗总是要做一个功课,叫“ 考功 ”,这一堂报告我想是大和尚要考功了。所以我想不揣自己的肤浅、不揣自己的不足,做一个报告请大和尚来鉴定一下是不是还可以及格。

 

    刚才在决定这个题目之前,我也特别跟明海法师商量,怎么样的一个题目比较适合。明海法师提示我一点,是不是把外面的一些信息跟大家分享。最近大概七年来在西方的社会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新观念,这个观念叫 “ EQ ” 。所谓 “ IQ ” 是指一个人数学的演算能力,指我们一般推理的能力,是比较着重于理性面的;所谓 “ EQ ( emotion ) ” , 就是指我们的情绪,也就是指情绪方面一个人管理自己的能力。在美国他们做了一个很重要的调查,研究者通过对 500 个大企业的调查,征询企业老板用人的标准,结论是在绝大多数的企业里面对 “ EQ ” 的重视。就是说一个人 “ IQ ” 很高,你的智商很高,你的理性的推理能力很强,只占你个人这一生成功比例的 24% ,相反情绪管理能力占这个人一生成功比例的 76%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书读得很多,学历很高,但他的人生不一定成功!有许多人他不一定读很多书,但是他的事业是成功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 “ EQ ” 很高,也就是他情绪的管理能力是很强的。为什么美国人经过一个世纪强调 “ IQ ” 这样的一种教育观念,突然在 1995 年转向强调 “ EQ ” ?因为他们进行了一个长期的实验。

 

    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就是找来一群 4 岁的小朋友,然后在一个教室里面,每个人一张小桌子,桌子前面发两颗糖。老师就说:“ 小朋友,现在每一个人桌子上两颗糖,老师要到隔壁的教室去,你们如果等老师回来就可以吃两颗糖,如果不等老师回来只能吃一颗。 ” 这个游戏规则非常简单, 4 岁的小孩不能太复杂!老师就跑到隔壁去了。隔壁从小孩子这边看过去呢,那个玻璃是一面镜子,可是从老师这边看来呢是透明的玻璃。——有一种玻璃它一面是镜子,另一面看是可以看得穿透的。然后老师就开始观察这些小朋友:有些小孩子看老师一出去马上就把一颗糖吃了;有的小孩子觉得不行,我要吃两颗,所以他就忍耐。看到那个已经吃的人呢,他就觉得很蠢。忍着忍着忍不住了,两颗都吃了;只有剩下非常少数的几个小朋友等到老师回来。对那些老师一走就吃糖或者是忍到一半忍不下去也开始吃的那一群,少数能够坚持不吃的那些小朋友就劝这些说:“ 唉呀!你们忍耐一下吗!等老师回来就可以两颗都是你的了。 ” 但是其他的小朋友还是不听的!

 

    好,这些 4 岁发生的事情统统被记录下来了。然后做研究的人员就开始追踪,他们看这些小朋友进了小学、进了中学、进了大学,这个实验进行了 20 年。最后发现, 那些老师一走就吃糖的,大概念到小学的程度、念到中学的程度就渐渐跟不上了;那些坚持到底的,后来都上了大学,成为佼佼者,成为很优秀的领导人才。美国人经过这 20 年的实验之后,他们在探讨:看起来这些小朋友的 “ IQ ” 都是很高的,可是为什么有的小孩子自我淘汰掉呢?而有的小孩子他可以上大学,表现非常好呢?结论就是 “ IQ ” 跟 “ EQ ” 不同。因为在整个实验里面发现两个要素:一个要素叫做 “ 延迟满足的忍耐力 ” ,第二个要素叫做 “ 同理心 ” 。

 

    我们先说第一个。老师要到隔壁去,你吃糖是一种满足嘛,可是要等老师回来才能够满足,这个叫做延迟满足。延迟满足要有耐力,要能够忍耐呀!你忍不住就被动了,所以在这个实验里面第一个检验的就是你的延迟满足的忍耐力。古时候有个传说,说仙人炼丹要 99 天,可是有人沉不住气,只差一天他的盖子就打开了,这个丹就炼不成了!我觉得,这一个延迟满足的忍耐力的确是人生成功与失败的一个重要环节。表面上是人家把你淘汰了,其实是你自我淘汰。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如果你不能坚持到底必然自我淘汰。

 

    同时在这个实验当中,发现了第二个重要的特质,就是 “ 同理心 ” 的问题。同理心英文叫 “ empathy ” 。这个字跟我们通常用的另外一个字 “ 同情心 ” 有所区别,英文叫 “ sympathy ” ,就是你很可怜别人。在这个实验当中发现同理心是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当有的小朋友一开始就要吃时,其它的小朋友就劝他,你要忍耐,这就是说一个人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同理心跟同情心的不同在哪里呢?同情心是我有你没有,我觉得你可怜;我很强你很弱,觉得很同情你。同理心不是这样子。同理心是你也许很强,我很弱,可是我设身处地站在你的立场来思考。在这个实验里面发现,同理心比较强的小孩,当他长大以后,他的领导能力比较强。换一句话说,一个领导者他必须要有一种能力,站在干部的立场、站在被领导者的立场去思维。因为只有他这样思维的时候,他跟被领导者,或者说管理者跟被管理者之间才不会有矛盾出现,被管理者与管理者就容易取得一种协调。

 

    从这样一个美国做的实验来看,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把他作一个引申。佛法里面讲 “ 六波罗蜜 ” 。六波罗蜜我们仔细去看,其实六波罗蜜是从 “ 戒定慧 ” 三无漏学扩大开来讲的。我们看南传佛教,也就是过去所谓的小乘佛教,它着重是 “ 戒定慧 ” 。到了大乘佛法的时候,戒定慧就不够了。戒定慧可以自度,但是要讲六波罗蜜才能够利他,这个利他的基础才能够建立起来。我们看六波罗蜜里面:第一布施、第二持戒、第三忍辱、第四精进、第五禅定、第六般若。这当中的第二持戒,第五禅定,第六般若智慧就是戒定慧呀!这是同南传佛教所共的。可是大乘佛教为什么要加上第一布施波罗蜜、加上第三忍辱波罗蜜、加上第四精进波罗密?有道理!因为我们要普度众生,就先要跟众生广结善缘,布施波罗蜜就是结缘般若蜜。通过布施的作为来跟众生广结善缘,不管是财布施,不管是法布施,不管是无畏布施也就是安全感的布施,可以说都是跟众生来结缘。布施波罗蜜为什么在六波罗蜜里面成为第一波罗蜜,就是因为布施波罗蜜通过布施这样一个最简单的行为,来充分体现什么叫做空性,充分体现什么叫无我。

 

    常常有人讲佛法、讲空,讲了半天都落空了。真正善学空义、学空是要落实不是落空。如何落实?就是落实在布施波罗蜜上面。你一分的金钱能舍,你就是对空性一分的体现;有一分不舍,就是一分的不空。不舍就是执着啊!你有执着你就舍不得了,你就不可能有所得了。所以为什么说 “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 ” ,就是因为能舍,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空性缘起的智慧在里边。假设大乘的菩萨道没有布施波罗蜜,人我关系就跨不出去,只能自利不能利他。所以菩萨道的实践一定要从布施波罗蜜开始,然后持戒。那为什么要加上忍辱波罗蜜呢?就是这个 “ EQ ” 的实验里面所强调的,延迟满足的忍耐力。

 

    要利益众生,可是什么叫做众生啊?众生这个字从印度的梵文翻译成中文,最早在东晋时代就有了。众生这个字有时我们望文生义: “ 众者多也 ” ,众生就是很多很多生命的意思。其实众生这个字在中文原来不是这个意思,“众生,五众所生也”,五众也就是 “ 五蕴 ” 。在隋之前这个五蕴都翻译成五众,到了玄奘大师之后,就是大部的时候把它翻译成五蕴,所以众生这个字是五蕴所生的意思。到了玄奘大师把它翻译成五蕴相续,就是五蕴相续、和合相续而生的意思,所以所谓的众生就是五蕴相续、和合所生。

 

    五蕴和合所生的这些众生,都带着 “ 贪嗔痴慢疑 ” 。如果你对 “ 贪嗔痴慢疑 ” 不耐烦,你不要说度众生,你度不了别人,连自己都有困难。为什么?因为你不耐烦啊。众生是很难伺候的,贪嗔痴慢疑的众生是非常难伺候的!所以我们如果发愿要行菩萨道,发愿说 “ 众生无边誓愿度 ” ,那你就要知道前面还有一句 “ 烦恼无尽誓愿断 ” 。为什么?因为 “ 众生无边 ” 这句话就蕴含了烦恼无量,众生就是烦恼所生啊,五蕴和合啊!所以如果我们不耐烦,——忍辱波罗蜜就是耐烦波罗蜜,你就是要耐这个烦恼,所以讲忍辱波罗蜜。从众生忍,到烦恼忍,到对法的忍,到向上提升到 “ 无生法忍 ” 。这一层一层地向上提升,都是在一个耐烦的功夫上。因为你耐得住才能够安住啊!先要耐烦才有安住,不耐烦怎么能够安住呢?所以在美国讲这一套“ EQ ”,第一他跟你强调的就是这个耐烦力,然后接下来跟你讲同理心。

 

    如果再往深入的地方探讨“ EQ ”的内容,我想至少有六个重点可以在这里跟各位来报告:

 

    第一、人生没有忍耐什么都不会成功。你看母亲怀小孩要十个月,要不要忍耐呢?要忍耐。至少十个月你肚子要慢慢大起来,小便也不方便了,身体的重量增加了,种种的不方便。像很多的妇女因为怀孕的关系,到了七、八个月的时候,脚上的静脉都肿起来了,因为她的新陈代谢缓慢。我们知道静脉是把身体血液循环过程里废弃的东西再送回来嘛!她输送的过程减缓了,很辛苦的。生个小孩你看要不要耐烦?要耐烦波罗蜜呀!更不要讲佛法里面讲的修行。菩萨道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这是什么意思?三大阿僧祗劫,是一个数不尽的一个时间啊!不耐烦的人就不要讲成佛了!

 

    我一个朋友前几年开始对学佛有兴趣。结果他去找了一个人算命:我现在开始修行,请问我有几年修行的命?修行也要算命啊!这个算命朋友就跟他讲了: “ 啊!恭喜你,你有三年的命可以修行! ” 他说:“ 要这么长时间啊! ” 意思就是说一年他就要把什么都修成功了。你要知道,如果我们种木瓜,——北方不晓得有没有木瓜。在南方、在台湾有一种水果叫木瓜,长得可快了!你种子播下去,大概 3 个月,很大的木瓜就长出来了。但是木瓜的生命周期很短,他不耐久。如果我们种松树,那可要三五百年了。

 

    我记得以前一位国学大师叫钱穆, 钱 先生。我小时候读了钱先生的一篇文章,非常感动,非常受启发。 钱先生有一次到西安去参访一些佛教的寺庙。看到有一座大的寺庙,很有规模的大雄宝殿,前面有两棵大松树,都是五六百年以上的老松树了。不过这两颗松树一棵长得非常好,有一棵松树已经倒了。 钱先生就看到松树旁边有一个小沙弥在那里,种什么呢?种夹竹桃。

 

    各位听说过夹竹桃吗,就是那种今年种,明年就开花的那一种很容易长大的树。先生一看到这个景象就叹了一口气,说这个寺庙气数已尽。各位知道气数已尽的意思吧?就是说没气了,没有发展了。为什么钱先生看到小沙弥在庙前面种夹竹桃就叹一口气,就论断这个寺庙气数已尽呢?因为 钱先生他有一个看法。他在想,想当初五六百年前,大雄宝殿在盖的时候那个开山的方丈和尚,他是何等的眼光!在大雄宝殿的两旁种这两棵大的松树,这种松树没有长五六百年,跟这个大雄宝殿是衬托不起来的,不配衬的。所以他就想当年这里开山的和尚啊,那是何等的胸襟!开山的时候,他在建这个大雄宝殿的时候,他心中已经想到了这个寺庙五六百年以后的光景,这五六百的气运已经在他的心里面了。现在这个小沙弥在这里种夹竹桃,今年种明年就开花。他想现在的方丈和尚看到的只是明年的光景啊!所以他论断这个寺庙气数已尽。

 

    你想想看,这就是我们讲忍辱波罗蜜里面的第二忍——法忍。什么叫做法忍呢?就是对时间的忍耐。我们行菩萨道最要紧就是对时间的忍耐,沉得住气。比如说打禅七,你不能一上座就等着敲板。你如果是老是一上座就想着等那个声音,你每一支香都坐不好。为什么?你对时间缺乏耐性啊!你少了这个耐烦波罗蜜,你这个米就永远煮不熟。对时间的忍耐很重要,就是要在这个地方沉得住气。你再观呼吸,一吸一呼之间这样的从容,时间跟你是打成一片的,你不跟时间赛跑,就是这个耐烦。做什么都要靠耐烦的功夫,佛法的境界如此的深远,如此的不可思议,不耐烦你怎么能够深入法义呢?今天听不懂不想听了,听不懂更要下功夫啊!

 

    我记得我十九岁的时候,在台湾去参访一位大善知识,是在净土宗念佛有成就的人,一个老和尚,上证下莲老和尚。我们带几个同学大家去了,请老和尚慈悲开示。老和尚就讲了一句话:“ 深信因果 ” 。我们是要来听老和尚讲一点精彩的、没听过的。就等啊!在那里陪老和尚坐了很久。后来有一个同学沉不住气了,就说:“ 老和尚请开示! ” 除了“深信因果”这么平常的,总不会没有别的话可以讲嘛!我们就等啊、等啊!老和尚最后又讲了 4 个字 “ 深信因果 ” 。现在我回想,老和尚第一句话讲完就是开示已毕啊!最要紧的话已经跟你讲完了,你还要听什么精彩的!可是我们坐在那个地方熬了两个小时。现在想一想,我这一生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那一天听上证下莲老和尚这四个字的开示。整个佛教,整个基础离不开 “ 深信因果 ” 这四个字。所以我们求学问道就是要这个耐烦,学功夫就是要耐烦。今天北京的万院长在此,他一身功夫,哪一样功夫不是从耐烦中做来的!你学什么功夫,每一个招式要交待清楚,这个交待清楚就是要耐烦,你不耐烦马上就自我淘汰了嘛!所以我们讲“ EQ ”,第一件事情就是讲耐烦。诸位都是非常年轻的,要耐烦。

 

    我们非常殊胜的因缘就是大和尚跟一行禅师结缘甚早,从 1995 年开始就跟一行禅师结缘。我个人第一次读到一行禅师的书是受一件事情的感动。一行禅师过去在越南的深山里面出家,也是在一个大庙里。那边的庙里,有一件苦恼的事情,10 多岁出家一个小沙弥在大庙里面,每天都要洗碗。他每一次都觉得这个洗碗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我出家是来修行的,怎么每天都在洗碗呢?他觉得洗碗跟修行没有关系,所以就觉得这个出家的生活过得不快乐了。直到有一天碰到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叫浴佛节,也是佛诞日。

 

    受我们汉传佛教的影响,越南人在浴佛节这一天也是要浴佛的,大家舀点水帮刚刚生下来的佛洗个澡。一行禅师当时是一个 10 几岁的小孩子么,他就觉得浴佛怎么这么好玩呢!那一天晚上他洗碗的时候,他就把这个碗当作那个佛,觉得洗碗就是在浴佛。他非常专注地做,因为他在浴佛,他是非常专注的,因为这是很神圣的时刻。他把水舀起来慢慢倒,他觉得这是件很美的事情,于是他在洗碗的时候就用那种浴佛的感觉去洗碗。这一下子,奇迹发生了!原来洗碗是这么美妙的事情。

 

    在座的诸位如果天天洗碗,有机会开悟。你用不耐烦的心情去洗碗,碗就越洗越辛苦,天天都是苦差事。可是如果你用这种, —— 用一行禅师的话来说,用念念分明的,我觉得我洗碗就是在浴佛,所以每一个动作都变得很美,每一个动作都变得非常神圣,每一个动作都是真正的修行。

 

     我看了一行禅师这一段话之后,我整个生活都改变了。修行修行,并不是有一种东西会让你开悟。我们总以为我好好坐禅,有一天一不小心就会开悟;或者念咒,念念念哪,一天突然这个奇迹出现我就开悟。其实,开悟不是这样一件事情。开悟是在每一个当下,我就是这样的清楚明白。当下这一念清楚明白的心,这一念的觉知,这一念的觉察,当下这一念心即是佛,我就是佛。用古人的话讲:“ 将心待悟 ” 永远不会开悟的。带着要开悟的心,拼命地要找开悟,你这一念的心本身就是不开悟的心。不开悟的因怎么会有开悟的果呢?只有在每一个当下就是这么样的清楚明白。为什么我们要做观呼吸?观呼吸这个字,我们回到印度的梵文仔细推敲一下:古人叫做 “ 安那般那 ” 的修行,就是印度的梵文 “ 安那般那 ” ,就是呼吸的意思。可是这一个梵文的字,最重要的是后面那四个拼音 “ SATI ” 。 “ SATI ” 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觉知、觉察。吸气的时候我觉知我在吸气,呼气的时候我觉知我正在呼气;我这一回气吸得很长,我知道我吸得很长;我这一回气吐得很长,我知道我吐得很长;我吸进来的是冷的空气,我呼出去的时候是温暖的空气。 “ 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息睡知睡 ” ,息就是呼吸的意思。

 

    诸位,最重要的不是叫你到禅堂去呼吸!因为我们不进禅堂一样可以呼吸。但是因为禅堂暂时把外缘隔绝,禅堂暂时让我们进入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所以叫我们到禅堂去用功。用 “ sati ” 的功,就是觉知的功。觉什么?从呼吸下手。如果我们知道怎么呼吸,知道怎么觉知你的呼吸,诸位你想想看,我吸一口气,我的觉知在那里,我呼一口气我的觉知也在那里。那请问:从我们生下来到我们死亡,我们会不会停止呼吸呀?不会呀!所以为什么佛陀教我们最原始的修行方法,就是这个观呼吸,或者叫数息。其实不一定要数的,重点是在觉知,而不是在那里数。因为当数息的时候,如果你数得非常机械, ——“ 1 、 2 、 3 …… 9 、 10 …… ” 当你数得很机械的时候,这时候觉知已经不见了。有口无心啊!你的念并没有放在这个呼吸上面,这时数得没有用啊!所以整个数息的重心,或者整个观呼吸修行的重心,是在我们对呼吸的觉知。因为我们在呼吸中不断地增强这个觉知,因为呼气也是觉知,吸气也是觉知,所以一呼一吸这个觉知一直在那里。就好像我们在扇火,我们在生火的时候,就扇啊扇啊扇啊,那个火就慢慢地越来越旺,你的觉知就会越来越强。于是洗碗的时候觉知在那里,念念分明地洗碗。在这个洗碗当中,每一个动作本身其实都是在增强我的觉知。如果是这样子的话,请问洗 200 个碗,跟在禅堂坐一支香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为什么五堂功课里面吃饭也算进去呢?因为每一口饭我们清清楚楚地嚼。念念分明地嚼饭的时候,那一个觉知本身跟在禅堂数息的时候那个觉知有没有两样呢?没有两样啊!这个就是虚云老和尚在开示录里面教我们的 “ 功夫成片 ” 。

 

    功夫怎么成片呢?你进禅堂有觉知,出了禅堂就没有觉知;坐香的时候念念分明,洗碗的时候满心不耐烦,这功夫怎么会成片呢!功夫成片就是:我在禅堂坐香的时候是这样子的,从禅堂里走出来做每一件事情都一样,都一样地觉知啊!觉知的本质是没有两样的。诸位,佛教它是一个追求觉知的宗教,佛就是觉的意思。佛这个字来自印度的梵文 “ bodhi ” ,就是不断保持觉知,活在觉知当中的那个人他叫做佛。佛教这个词已经把整个佛教的本质说得非常清楚了,只是我们从梵文翻译的时候,没有把 “ bodhi ” 这个字直接翻译成觉,而把它翻译成佛。所以逐渐地,有的人对佛教不认识,他把佛当作神啊!跟我们不一样,好像当作神明而已。其实人人是佛。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都有这个觉性,佛教就是这样一个强调觉性的宗教。所以如果我们念念都在觉知当中,一呼一吸就是这个觉知,举手投足、语时默时就是这个觉知。当你这个觉知不断增强的时候,当你念念分明 —— 不是偶尔一念分明——当你念念分明的时候,你念念都是佛啊!念念都与佛没有两样。

 

    一行禅师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他用西方现代的话讲,他说,我们跟佛有什么不同呢?佛叫 “ full time Buddha ” , —— “ full time ” 就是全知的意思。我们一般人叫 “ part time Buddha ” ,就是偶尔是佛,大部分的时候不是佛。为什么?偶尔觉嘛!大部分时候在不觉中。进禅堂是佛,出了禅堂就不是佛了;听师父开示的时候是佛,不听师父开示的时候、跟朋友讲话的时候就不是佛。所以都是佛,只是“ full time ”跟“ part time ”的不同。学佛的过程,就是一个由“ part time Buddha ”渐渐趋向于“ full time Buddha ”的过程。我们如果借用来果禅师的话讲: “ 修行这件事情就是 ‘ 生 ’ 跟 ‘ 熟 ’ 两个字而已 ” 。我们一般人对习气是熟的,对修行是生疏的。修行就是让我们对修行越来越熟,对习气越来越陌生。就是对习气要做到由熟转生,对修行用功这个事情要做到由生转熟,所以我们今天要讲“ EQ ”。

 

    我觉得我们第一个要重视的事情就是觉知。——第一是耐烦,第二就是要觉知。我们看看刚才我讲到的一行禅师洗碗这个例子:开始是抗拒的,可是慢慢地在抗拒的当中,当你的觉知(念念分明)带进来之后,这个念念分明的功夫把你那个不耐烦的心转化掉了,开始转化了。所以我觉得,诸位在修行这一条路上将来成功与不成功,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大成就?就是我刚讲的,跟美国的企业界没有两样,你的“ EQ ”绝对占 76% 以上的重要性,“ IQ ”我想只有占 24% 而已。所以第一是要耐烦,第二要觉知。随时都要把握到这个觉知的特质,不断地在觉知上面做功夫。今天譬如常住说要我们扫地了,扫地本身也要有觉知。就是说扫地这件事情,不要把他当作一件事情交差了事。如果你今天做一个事情只是为了交差了事,那个事你是为别人做的。可是如果你是念念分明地去做这一件事情,就是做常住交待给我的工作,扫地也好,这一件事情就变成我的修行的一部分了,做这件事情的过程里面觉知增强了。如果我们离开了觉知的本质谈佛法的修行,可能就有所隔阂。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抓住修行的本质讲修行,可能就如——套用虚云老和尚的一句话 “ 冷水泡石头 ” ,你泡一万年还是石头!为什么强调冷水?冷水是没有觉知的。石头本身没有觉知,你又把它放到冷水里面有什么用呢?所以修行就要把觉知带到生活里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