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报价单模板:国企高管腐败频发值得高度重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42:38
  当国企高管身兼“准官员”和“准企业家”双重身份时,则可能使其处于既不受行政纪律的严格监督,又不受市场规则严格约束的监督真空状态。

  一个月前有人爆料称,被称为“山西最大国企”的山西焦煤集团董事长白培中家中被盗,白妻报案称损失300万元,落网的小偷却交代盗得财物5000多万元。

  上述消息虽是经由“非正规渠道”发布,但中共山西省委于日前宣布免去白培中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职务,间接证明了上述传言的真实性。“小偷反腐”的黑色喜剧中,又添了国企高管这一新的丑角。

   国企高管遭遇“小偷反腐”虽然尚不多见,但国企高管涉嫌腐败却是层出不穷。就在白培中被免职消息披露的12月23日当天,媒体同时披露的类似案件就包括了北京三九汽车实业有限公司原法人代表王观超因腐败案被判死缓、广西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刘礼宁因涉嫌侵吞巨额国有资产接受调查、河南中储粮分公司总经理李长轩被双规等消息。同一天的新闻里有4条涉及国企高管腐败,可见国企高管确实已成政府官员之后的又一个高危职业群体,而且其危险程度较之政府官员更是再胜一筹。

  在我国目前体制中,国企高管的身份一向在官员和企业家之间模糊不清,近年来,大型国企高管转任地方高官,或政府高官转任国企高管日渐频繁,更让国企高管具备了“准官员”的特征。既如此,则官员面对的诱惑,国企高管同样会面对;官员面对的制度漏洞,同样会给国企高管提供“方便”;官员可能陷入的腐败陷阱,对国企高管同样充满诱惑和威胁。

   而比官员更危险的是,国企高管手中不仅直接掌握大笔国有资产,而且由于市场主体的属性,企业必须获得一定经营自主权,国企高管们更容易借助各种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化公为私,侵吞国有资产。目前已经曝光的多起国企高管腐败案件中,大多具备此类情节。譬如贪污公款2629万余元的原北京三九汽车实业有限公司原法人代表王观超,就曾在其笔记中公然宣称:“多成立几家公司,用公款在里面玩,赚了归自己,亏损由国家承担,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而被称为“处级富豪”的原广西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刘礼宁,则在担任国企高管的同时,还身兼24家民营企业的法人代表、董事长,掌控资本数十亿。而他的发家过程中,掏空国有企业,将其资产转移到自己控制的私营企业,则是最主要的“经营”手段。

  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究竟应该占有多大比例、扮演何种角色,一向都有不同的认识和争论。多年来,舆论往往较多地关注到“国进民退”对民营经济的挤压和对国民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但接连不断的国企高管腐败落马,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手中握有巨量国有资产的国企高管们,如果不能受到有效的制度监督,则其滑向腐败的几率可能更胜过官员一筹,其对国有资产和百姓福祉所造成的危害也会更大。尤其是当国企高管身兼“准官员”和“准企业家”双重身份时,则可能使其处于既不受行政纪律的严格监督,又不受市场规则严格约束的监督真空状态。此前落马的中石化董事长陈同海、原建设银行董事长张恩照,都曾经达到行政权力大到省部级、经济权力大到可以独力影响一个领域的高位,而其既大权在握、又一掷千金的豪气,无不与这种独特的身份密切相关。

   国企高管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经呈现出“高危”的特性,如何加强对这个群体的监督,进而改变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今后必须正视的课题。


                            ----原载2011年12月24日《北京青年报》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