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的图片:2010.11在探索中前行 在创新中发展各地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做法与经验集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50:25
在探索中前行  在创新中发展—— 各地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做法与经验集锦国土资源网 (2010年11月11日  14:22)

  “整合勘查”推动大突破

  “订单找矿”创造高效益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围绕实现地质找矿突破关键问题,通过开展“整合勘查”、“订单找矿”,不断探索新的地质找矿组织形式。部领导的亲切关怀,专家们的悉心指导,使这种探索上升为地质找矿机制的创新实践。

  河南地矿局从省情、局情出发,把地勘单位的自有矿业权以矿集区为单元整合起来,使零星分散的小勘查区集成为连片的大勘查区;把地勘单位的技术、人才、装备、资金等找矿要素整合起来,并与大企业合作,使得各自为战的小项目集成为统一的大项目;以搭建大平台、实施大项目、形成大投入、开展大会战的方式,推动实现地质找矿大突破。河南省地矿局将这种找矿组织形式称为“整合勘查”。2009年初,整合勘查试点工作在嵩县金钼多金属矿集区全面启动,用不到半年时间,在3个勘查区实现了找矿突破。

  整合勘查尝试以地勘单位自身优势、以市场手段,解决制约地质找矿突破的“权”(矿业权)、“钱”(勘查投入)、“台”(合作平台)、“利”(利益分配)等关键问题。其主要特点:一是整装部署,连片勘查,遵循了地质工作规律。二是风险分担,利益共享,遵循了市场经济规律。

  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国土资源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专家学者们的指点迷津,使嵩县整合勘查项目上升为新机制的探索实践,最终以“嵩县模式”写入国土资源部〔2010〕58号文件,它体现了“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找矿新机制精神,并在如何促进商业跟进、如何实施整装勘查、如何实现快速突破等方面丰富了找矿新机制的具体内涵。

  此外,河南省地矿局根据企业发展定位,以签订协议方式约定找矿目标,由企业预付勘查资金给地勘单位自行安排找矿工作。详查后的矿产地定向出让给矿业企业,或者合作勘探和开发。企业出资购买矿山权益,先期预付的找矿勘查经费从地勘单位获得的权益中扣减。河南省地矿局将这种找矿组织方式称为“订单找矿”。

  河南局以“订单找矿”的方式与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洛阳栾川钼业集团合作,分别引入预付勘查资金5000万元,开展了信阳千鹅冲钼矿勘查和新疆哈密东戈壁钼矿勘查工作,用较短时间取得了地质找矿突破。“订单找矿”是“嵩县模式”的一种丰富和拓展,主要特点:一是打破常规,充分投入,促进地质找矿快速突破。二是为采而探,探采结合,促进资源优势快速转化。 

  “订单找矿”由于有大企业提前进入,围绕开发调整勘查部署,推动地质找矿快速突破;超前开展资源开发的衔接,推动找矿成果快速转化,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对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得到了国土资源部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

  从自有矿业权的“整合勘查”到与国有大企业战略合作的“订单找矿”,尽管工作区域不同,勘查矿种不同,勘查单位不同,合作对象不同,合作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遵循“两个规律”,通过构建合作共赢的找矿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地质找矿的快速突破和矿产资源的快速转化。新机制促进了地勘单位转变观念,点燃了地勘单位找矿激情,推动了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河南局的探索实践印证和丰富了地质找矿新机制成果。

  用内力驱动改革

  靠创新提升实力

  华东有色地质勘查局

    华东有色地勘局把内力驱动作为市场化改革的基础,把创新战略作为转型升级的途径,坚持用改革催生发展的内生动力,用制度创新来增强发展的活力,用产业转型来提升市场竞争的实力,努力探索资源稀缺时代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之路。改革四年以来年均实现经营总收入10.16亿元,实现利润8274万元,分别比改革前的2005年增长165.2%和258.9%。

  华东有色地勘局自2007年起着力推进以事企分离为基础,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围绕战略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坚决改造“队为基础”的传统体制,实行扁平化、集团化的企业组织架构,成立了以矿业开发、资本运作为主要功能的华东有色投资控股公司;将所有的地质队归并成立了地质调查集团;将以前的工勘岩土企业转型升级后成立了地质建设集团,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华东有色地勘局逐步探索建立起了效率优先为核心的经营机制,以及富有竞争性、开放性的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催生了华东有色地勘局发展的原生动力。

      华东有色地勘局大胆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把恢复地质勘查作为新商业模式的基础,把矿业开发作为新商业模式的核心,把对接资本市场、实施跨国并购作为做强做大的途径,新的商业模式极大地提升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首先,华东有色地勘局将大部分工勘岩土类企业撤并,恢复成立了多家地质类企业,原有的机械修造中心、物资供应中心等单位也转变为地质科研机构,为探采一体化产业链服务的组织架构迅速形成,原来的工勘岩土业迅速向大地质产业转移,地质产业也由小到大迅速恢复性增长。其次,矿业开发成为华东有色地勘局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三年多时间里,华东有色地勘局在加拿大西南资源公司手中回购了云南播卡金矿,从民营企业手中并购了安徽池州铜钼矿项目,拿到了沉睡20多年的南京甘家巷铅锌银矿的采矿证,在福建三明市并购了拥有30多万吨铅锌金属量的浩泽公司,启动了搁置多年的江苏王浩铁矿项目。再其次,华东有色地勘局加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加速实现向国际化矿业公司转变。新商业模式的形成,使地勘单位的差异化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转型升级速度进一步加快,以地矿产业价值链为核心的国际化矿业公司雏形开始显现。

  当前,我国已告别低成本竞争时代,依靠体力附加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华东有色地勘局认识到,地勘单位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向以智力为主、科技创新为主、精益化管理为主的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多维度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华东有色地勘局提出了“以人为本”,靠智力创财富;“借智引智”,以科研促发展;“精耕细作”,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华东有色地勘局不断抢抓机遇,实施反周期扩张、低成本并购、股权收购等战略,扬长避短,科学高效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在“走出去”过程中不断增强地勘单位的竞争实力。

  以城市地质工作为重点

  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

      北京市以“如何进一步加强城市地质工作,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为重点,全面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落地。

      拓展城市地质工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服务。北京平原区活动断裂监测专项地质调查工作按设计要求深入推进。完成北京市地质土壤调查与评价项目的招标工作,将在北京平原地区按照1:5万的比例开展土壤调查,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500个垃圾填埋厂等污染易发区作为重点调查区域。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基本建成,实现对数据的实时监测。加强数字地质模型的建设,上半年与国土资源部顺利完成了模型的移交。

      加大地质环境治理力度,推广清洁能源。编制北京市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规划,完成7个建材矿、煤矿的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勘察、设计、评审工作,进入实施阶段。加强地热资源勘查开发管理,上半年共受理地热勘查、开采项目申请37件,审核批准33件,其中批准地热钻井15眼。上半年,登记并答复了浅层地温项目6件,供暖制冷面积共计60.66万平方米。同时,本市浅层地热能资源调查评价及利用规划等项目进展顺利,《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了国土资源部专家委员会初审。

      夯实地质矿产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北京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市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积极开展了“十二五”时期地质勘查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点工作:北京市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北京市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矿业权核查等进展顺利。矿政管理“一张图”调研工作积极开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张图”建设方案。年内围绕进一步加强全市地质勘查资质监督、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实施方案、地质资料汇交、矿山储量动态监管、地质调查项目、中央财政补助国外风险勘查及国内补助地方地质勘查项目日常管理等地质矿产管理工作,分别出台了相关文件,建立了有关制度。

      接下来,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将认真做好“十二五”时期地质勘查规划编制工作,谋划好“十二五”时期地质勘查工作。以城市地质工作为核心,按照“地质工作要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求,以保障城市地质资源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循“地质工作注重拓展新领域”的方针,为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支撑,坚持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发展方向,充分体现城市地质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行性、前瞻性作用。

  突出地热资源优势

  实施部市合作项目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针对天津市矿产资源特点和城市发展定位,天津市在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构建上主要突出体现3个模式:一是突出地质工作服务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二是鼓励地勘单位“走出去”发展模式;三是突出资源优势的部市合作模式。

      地质工作紧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模式。一是拓宽服务领域,搭建交流平台。召开加强滨海新区地质工作座谈会,建立了各单位间的合作与交流机制,打造地质工作服务滨海新区建设的新平台。二是密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部署公益性地质项目。近两年,天津局在滨海新区组织开展了公益性地质项目30余个,累计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完成的滨海新区主要断裂及其活动性探测与研究,可提供滨海新区主要断裂的空间位置、活动性及危险性评价,为城市建设选址安全提供有效保障。三是改变传统模式,强化社会服务。要求项目承担单位提交2种成果报告:一种是供专业人员使用的专业性强、理论推理扎实的传统的地质报告及图件;另一种则是面向非专业人员的通俗易懂的概要本,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四是多渠道宣传,促进成果应用。通过在局政务网及市地质资料馆网站随时发布地质成果信息、公开地质成果报告目录。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地勘单位“走出去”发展模式。一是搭建起与中非基金的合作平台。2009年初,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与中非发展基金合作成立了中非华勘投资有限公司,一期总投资额为7670万元,以华勘哈马迪金矿为切入点,共同开发非洲矿业市场。二是建立了海外勘查基地。2009年,华勘局独立开发老挝地质勘查市场,在老挝万象建立了基地,同时获取了琅勃拉邦省232平方公里的普查权和6.4平方公里的勘探权。三是多领域合作进一步强化。华勘局水井公司高质量完成中国援助苏丹水井的施工任务,启动并成功实施了合同额达1.1亿元的达尔富尔145眼水井工程。四是成功收购上市公司。今年5月,华勘局成功收购了加拿大创业板上市公司——Merit Mining Crop 86.5%的股份,该公司拥有7个矿业权,探明资源金30吨、银350吨、铅加锌35万吨,预计远景资源量还有较大增长。

      突出资源优势,实施部市合作模式。天津是全国大规模开展地热勘查工作最早的城市,地热开发利用规模也位于全国首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地热采暖为主体,集工农业生产、温泉理疗、旅游度假、生活洗浴生产等多领域利用的格局。2009年10月,部市合作项目——天津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启动。该项目主要开展浅层地热能资源调查、开发利用规划编制、监测网建设、示范工程建设及开发利用政策研究五个方面的研究,其成果可为全国浅层地热能勘查及开发利用、政策及管理提供示范和推广应用,天津作为试点城市将为全国其他省市提供一系列推广模式:部市(省)合作模式、调查评价和规划模式、开发利用模式、监测模式及监督管理模式。目前,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已基本完成,查清了天津市浅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总结了浅层地热能地源热泵系统典型场地的勘查技术,建立了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和开发利用动态监测网,开发利用规划已初步编制完成,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推行“一张图”管理

  实现找矿模式转变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河北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和矿业经济大省。近年来,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把加强地质勘查作为国土资源矿政管理的重要工作来抓,优化战略布局,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勘查投入。2009年,全省地勘投入总计7.4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0.93亿元、省财政投入4.99亿元,社会资金投入达1.54亿元,成为地勘投入的重要力量。地质找矿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承德市大庙—黑山一带低缓磁异常验证,发现了含钒钛磁铁矿体,据目前工程见矿情况推断钒钛磁铁矿石资源量可达亿吨以上。沙河市白涧铁矿详查,根据目前工程见矿结果估算其铁矿石资源储量达亿吨以上。滦南县马城矿区探明超大型铁矿,经评审提交矿石资源量10.44亿吨,预测远景资源量还有5亿吨。

      在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方面,河北省主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落实部省合作协议。按照部省合作协议约定的内容统一部署和落实全省地质工作,加强中央财政出资项目与地方财政出资项目的协调配合,做到及时沟通、互相补充、共同促进,实现地质找矿工作的突破和双赢。

      科学统筹地质找矿。“一张图”管理实现地质找矿模式转变。实现由过去地勘单位申报项目的单一立项模式向全省统一规划、固定靶区、统一安排确定找矿项目的转变。坚持“找新区、上专项、挖老点、走出去”的地质找矿理念,重点加大对已知矿床深部、外围和远景区的勘查力度,同时积极寻找新的找矿靶区。开展冀中地区中、深部煤炭和煤层气资源的勘查评价,加强华北地台北缘中段、太行山北段及冀东和冀西北多金属成矿区带的勘查,加强冀东冀北和邯邢地区铁矿的勘查。积极开展国有大中型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及全省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按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方针,继续大力支持省内地勘单位和企业到境外进行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急需的矿产资源勘查。

      争取中央财政投入。积极争取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危机矿山找矿专项、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地质勘查专项等中央财政资金,足额配套省级资金。

      强化地方政府维护地质勘查秩序的责任。督促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协调处理地质勘查中的各类矛盾纠纷,严厉打击非法勘查和妨碍、破坏地质勘查的行为。同时,积极主动向各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及时汇报相关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切实维护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勘查秩序。

      建立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面向社会的探矿权管理办法。大调查项目需要登记探矿权的,按照省级财政项目管理模式,由项目承担单位签订协议,项目结束后注销探矿权,由省厅公开出让,承担项目的地勘单位按规定获得一定比例的出让收益。

      鼓励投资人投资矿产勘查。调整探矿权准入的资质、资金条件和勘查投入、勘查周期,鼓励、引导战略投资者投资矿产勘查,实现大资源向大企业配置。国家财政出资发现的重要矿产地,划出特定区块,设定勘查投入等条件,以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方式引导企业进入。

  成果分配激励机制确立

  地质队伍找矿热情高涨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以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为目标,完善地质勘查投入机制、建立地质找矿激励新体制,设立地质勘查资金,加强项目管理,取得了成绩。

      完善地质勘查投入机制,勘查投入大幅增加。2005年,省政府通过了省国土资源厅提出的“从矿业权价款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加大找矿和勘探工作的投入力度”的意见。2006年,山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国务院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完善地质勘查投入机制。按照‘取之于矿、用之于矿’的原则,从省级财政分成所得矿产资源补偿费、省收取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矿业权价款等财政收益中参照国家确定的比例或额度,建立省级地质勘查资金,主要用于重点矿种和重点区域的前期矿产勘查”。2006年~2009年,山西省共投入省级地质勘查资金19.25亿元,实施勘查项目393项。

      建立地质找矿激励机制,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为充分调动地勘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实现山西省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2006年,省政府在《关于落实国务院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作出决定,“鼓励地质勘查单位从事矿产勘查,对国家出资完成的矿业权收益,其溢价部分由省、市、县、地勘单位按照煤炭6:2:1:1的比例、其他矿种按4:2:2:2的比例分成”。改变了以往地勘单位只能取得勘查劳务费,而不能从矿产资源的后续开发中获得相应收益的状况,在全国首先确立了找矿成果收益分配激励机制,把地勘单位的自身发展与地质找矿成果紧紧联系在一起,地勘单位的找矿积极性空前高涨。

      建立监理制度,加强项目管理。一是制定规范完整的监理管理办法。出台了《山西省地质勘查项目监理管理办法(试行)》。办法对监理单位、监理人员的资质认定考评、监理人员的权利义务、监理工作内容程序要求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二是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理制度。要求监理单位接受项目监理委托后,要针对每一个项目的不同情况制定监理计划,且每年不少于三次赴野外进行监理,检查施工单位的质量运行体系运行情况、抽查项目施工质量、督促施工进度、核实找矿成果、纠正违反设计或技术规定程序的做法、提出调整工作部署建议,有效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监理队伍。山西省厅结合监理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根据监理管理办法要求,最终确认了五家监理单位和128名监理人员,进一步优化了监理队伍。四是提供监理资金保障。每年从省财政按地勘项目经费一定比例申请监理经费,及时足额拨付监理单位,使监理工作能够有效正常开展。

政府投资有效拉动

地质勘查成果丰硕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把扎实推进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到自治区地质找矿工作中,努力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为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增长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证。

    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的大投入取得丰硕成果。2004年自治区专项地质勘查资金启动,2009年12月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截止到2010年9月,自治区地质勘查专项资金共安排各类地质勘查项目1300余项次,投入专项资金77亿元,拉动社会资金170亿元投入地质找矿。地质勘查工作大投入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成果,带来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基础性地质工作程度明显提高;煤炭资源储量大幅度增加,项目完成后,预计新增资源储量(查明的和预查的)将超过5500亿吨,届时自治区查明和预查的煤炭资源储量将达到8000亿吨;非煤固体矿产勘查项目成果逐步显现;地下水勘查工作的社会效益明显。

    中央地勘基金项目的开展获得重大成果。内蒙古厅积极争取将东胜国家规划矿区煤炭勘查等项目,列为中央地勘基金试点项目,并得到了中央地勘基金中心的支持与确定。中央地勘基金在自治区东胜煤田开展的18个煤炭勘查项目,总勘查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投入勘查资金6亿多元,采取统一勘查部署、统一技术和质量标准、统一工作进度安排,开展多专业、多单位、多矿种的整体综合勘查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的6个工作区的煤炭普查资源量200亿吨,预计明年所有项目完成后,新探明煤炭资源储量将超过500亿吨,同时还将提交大中型铀矿床若干处。今年6月,为了贯彻落实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自治区从内蒙古地勘基金项目中优选出16个具有大中型找矿前景的工作区域,申报中央地勘基金项目,努力实现中央与省级基金的有效对接。

    基础地质工作的统筹协调,为实现整装勘查奠定基础。年初,内蒙古厅迅速编制上报了65个项目。今年3月,内蒙古厅与中国地调局、中央地勘基金中心召开了内蒙古自治区重要成矿区带找矿研讨会,就内蒙古地区实现国家、自治区两级地质项目统筹协调和具体项目对接进行了研讨,为今年国土资源部确定内蒙古自治区两个金属矿产整装勘查区奠定了基础。2008年,内蒙古厅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矿业权设置方案》,暂停了正在开展的1∶5万矿调区、航飞区及国家大兴安岭统一部署区内空白区域金属矿产探矿权的出让工作。待基础地质工作结束后,分区域统一编制探矿权设置方案,对于无矿业权设置的空白区整体出让,整装勘查;对于矿业权密集区域按照基础地质工作研究成果,逐步推进矿业权的整合工作。

    地方政府出资勘查工作机制建立,政府投资多元化进一步完善。2009年11月出台了《关于盟市组织开展基础性地质工作和非煤矿产勘查工作意见的通知》,对地方政府出资开展1∶5万矿产调查、1∶5万化探扫面等基础性地质工作和非煤矿产勘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制定了详细工作程序,并对最终成果处置作了明确规定。截至目前,已批准阿拉善盟和兴安盟财政出资,在40个图幅内开展1∶5万矿调工作,地方政府投入总资金3000多万元。另外还有一批勘查项目正在论证中。

  改革勘查固有模式

  加强地勘成果管理

  辽宁省国土资源厅

    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在地质勘查体制机制、探矿权配置、地质勘查成果收益分配、地勘单位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创新地质勘查机制,推进整装勘查。通过政府引导和调控,科学设置勘查区块,在重要成矿区带逐步将同一矿种的探矿权和相邻的矿业权整合,在鞍本、辽北、大连等地区开展铁、煤、煤层气、金刚石整装勘查,在海城、大石桥、岫岩等地区对菱镁石矿等矿种的矿业权进行整合,以期实现重点矿种和优势矿种的找矿突破。

    优先授予探矿权,加快探矿权审批。为进一步壮大国有地勘单位经济实力,对国家和省政府出资的地质勘查项目的探矿权,以行政审批方式授予,委托国有地勘单位作为探矿权人。项目承担单位直接向辽宁省国土资源厅申报探矿权,省厅以调查函的方式下发到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部门,各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在20个工作日内提出矿业权复核意见。对于国家及省政府投资地质勘查项目的探矿权,不受相邻矿业权最小间距的限制,对勘查固有模式进行大胆改革。

    加强地勘成果管理,保障地勘单位合法收益。2007年1月1日以后由国家和辽宁省政府投资的地质勘查项目,经批准,进入交易中心依法转让。国有地勘单位以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国家出资地质勘查项目收益的分配。根据不同矿种和找矿成果,探矿权转让收益按照成交价款的20%~30%比例返给国有地勘单位。鼓励国有地勘单位以原有探矿权、配套或追加投资等参与国家出资地质勘查项目。共同承担风险,分享相应投资收益。

    深化地勘行业改革,壮大地勘单位实力。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坚持引导和鼓励地勘单位将自身拥有的资源、矿业权、资金等整合资本化,鼓励以矿业权换股权,向下游产业发展,实现间接开发,走探采一体化路子。

    通过几年来新机制建设,辽宁省地质勘查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找矿成果,在本溪桥头、本溪花红沟、辽阳弓长岭、鞍山黑石砬子、鞍山砬子山、阜新八道壕、抚顺红透山、昌图古榆树、铁岭调兵山、大连瓦房店、凤城白云、丹东青城子周边等地取得了显著的找矿突破,新增一大批资源量。 

  优化勘查布局

  推进整装勘查

  吉林省国土资源厅

    通过大讨论活动,吉林省国土资源厅梳理出地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括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方面解决问题的对策。

    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对全省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大的地区进行筛选后,吉林省选择和龙地区作为整装勘查的示范区。从2010年6月下旬开始,吉林省国土资源厅会同吉林省地勘局,组织有关人员着手编制整装勘查总体方案,总体工作思路是按照统一安排、分区实施的原则,先将全区分出无矿业权区域和有矿业权区域。无矿业权区域圈定找矿靶区,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划分工作区块,每个区块统一勘查,逐步提高工作阶段,提供勘查成果;有矿业权区域首先对违法违规及过期矿业权进行清理,再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划分工作区块,每个区块内将矿业权整合后,统一勘查,逐步提高工作阶段,提供勘查成果。所需经费来源: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利用省级地质勘查基金;由地方政府出资;吸收社会资金,尤其是未来开发主体的资金。预计1年完成远景评价,3年内提出全区初步评价和重点区的评价,6年完成全区最终评价。

    加大省级地质勘查投入。吉林省于2007年设立了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出台了《吉林省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利用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寻找省内经济发展急需的重要矿产的前期勘查。现正在商讨省编办设立省级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管理机构。

    积极推进部省合作。依靠省地勘局的技术优势,以潜力评价工作成果为基础,积极推进部省合作,现已经基本完成了省部合作技术准备工作。

    鼓励老矿山开展接替资源找矿。重视并鼓励在老矿山的深部和外围寻找接替资源,增加矿山后备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努力优化勘查布局。在“十二五”矿产资源规划中落实按规划的地质勘查区块设置项目区块,每个项目区块只设置一个探矿权,全省统一将项目区块有计划、有秩序、有条件地投入到市场,努力使国有地勘单位依靠技术实力按市场方式获得探矿权。

  重点加强地环工作

  服务城市规划建设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上海城市地质工作以服务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为目标,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地质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城市    地质调查成果丰硕。

    地面沉降防治:一是会同有关委办局齐抓共管,大力推进“十一五”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的实施,与市水务局合作严格地下水采灌管理,取得明显实效。二是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建立覆盖全市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三是认真开展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定期发布全市地质环境季报、年报。四是在国土资源部指导下,与江苏省、浙江省共同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区域联动机制。上海市地面沉降逐年得到有效控制,年平均沉降量由1999年13.1毫米减少到2009年的5.2毫米。

    地质灾害应急及危险性评估。组建了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专家组、救援队;配备了应急抢险仪器装备;开展了数次演练。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纳入规划国土管理的主流程,确保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到位,并切实发挥实效。

    城市地质调查。2004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城市地质调查示范项目“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在工作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一是管理体制创新,这是我国首个部市合作共同出资的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二是需求调研创新,项目之初,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大量的需求调研;三是信息整合创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上海城市地质数据库;四是运作模式创新,实现了多单位配合,多学科融合,多专业整合;五是服务机制创新,项目成果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创建了服务内容由陆地向海洋、由地表向地下空间、由资源开发向环境保护延伸,主动服务、广泛合作和信息共享的服务新模式。

    地质资料管理:一是抓好集群化工作,建立了有效的成果地质资料汇交机制。二是抓好产业化服务,依托三维城市地质系统,建立了开放共享、动态更新的上海城市地质数据中心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地质信息社会服务的现代化,提升了地质资料利用率。

  围绕重点统筹部署

  开辟第二找矿空间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近年来,江苏省重点围绕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统筹部署地质找矿工作,努力开辟“第二找矿空间”。在宁镇中西段地区,围绕安基山、伏牛山、高资、石马等四个燕山期岩浆岩体周边开展矿产勘查工作,以寻找深部隐伏矿为具体目标和主攻方向,拓展找矿范围和深度;在宁芜地区,以寻找深部隐伏玢岩型铁矿、火山—次火山岩型铜(金)矿为具体目标和主攻方向;溧水地区围绕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地段、重磁同高异常区及覆盖区下的物化探异常开展铜有色金属矿勘查工作。长江中下游重点成矿区带矿产勘查项目不断取得新成果:溧水县东岗—石坝铜铁矿普查项目根据目前工作程度,估算主要矿体资源量:锶矿物量26万吨(大型)、铜金属量2.5万吨、硫矿石量220万吨(中型)、铁矿石量200万吨;溧水县卧龙山—东芦山—双尖山锶矿普查项目初步估算卧龙山矿区天青石矿物资源量15万吨,有望达到大型规模;南京市江宁区西横山地区金矿普查项目圈定金矿体13个,预测金资源量3.26吨,金平均品位4.81克/吨。此外,重点开展了煤炭矿产资源勘查,加强了非金属优势矿产勘查,找矿成果显著。

    江苏省主动探索政府与企业多方联动、各种资金有机衔接、地质找矿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地质找矿与矿业权管理及地勘单位改革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坚持制度创新,构建整装勘查保障机制。在矿产远景勘查区、主要矿床的周边或深部延伸部位设立省级矿产资源勘查预留区块,在规划预留区内除国家和省级财政出资勘查项目外,原则上不受理其他新设探矿权申请。同时,切实加强对已有矿业权的监督与管理。要求所有探矿权人按照统一部署的整体思路来开展各项地质勘查工作,确保资金的有效投入与成果质量。对勘查风险较大的地区,允许探矿权人可采用合资合作的方式申请各类勘查专项资金和社会资金,并加强对资金投入的风险与收益分配的引导与管理。上述举措为江苏省进一步开展统一部署与整装勘查工作提供了保障。

    在资金投入方面,全省包括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在内的各类资金(中央财政、省级财政、社会资金)投入地质勘查项目经费逐年增长,2010年总额达5.05亿元。同时,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计划今后每年增加省级财政预算内拨款5000万元(使省级地质勘查基金规模达1.06亿元),专项用于地质找矿工作,为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提供资金保障。

    在加大省内找矿力度的同时,江苏省积极引导和鼓励地勘单位探索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扩大了江苏的资源版图;落实优惠政策,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支持和加快推进地勘单位改革,对成功构建地矿找矿新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积极推进“751”工程

  力促地质找矿突破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浙江省近年来探索和建立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新机制的主要做法有:

    中央和地方政府联动,全面加强基础地质工作。浙江省区域成矿条件较为有利,但近20年来找矿一直没有突破。究其原因,“十一五”以前的10多年,成矿区带上的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远景调查和重大地质问题研究部署少,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省级财政加大了地质勘查投入的力度,明确浙江省地质勘查资金主要用于省内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重点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产远景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2007年起,利用省级财政资金开展了4个矿产资源远景调查项目,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中央财政安排2个测区4个图幅的矿产远景调查和3个测区12个图幅的区域地质调查。同时开展了11个重要矿种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全面加强,为实现地质找矿的新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益基金和商业投资资金有机衔接,多元投入地质找矿工作。浙江省建立了省级地质勘查基金。主要用于省内重点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的前期地质勘查,把地勘基金定位于预查、普查阶段,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开展找矿,为社会投资人降低找矿风险,并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基金今年已正式启动,项目均落在钦杭成矿带和武夷山成矿带上,初步实现了公益与基金的衔接,为商业性矿产勘查的顺利跟进创造了条件。目前,部分社会企业尤其是矿业企业已渐渐转变观念,开始与信誉较好的勘查单位合作,发挥地勘单位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社会企业的资本优势,优势互补进行整装勘查或快速勘查。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推进“751”地质找矿工程。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结合浙江省的矿产资源分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重要成矿区带为基础,以重要矿种为核心,制定了浙江省“751”地质找矿工程。提出了用6年的时间(2010~2015年)在全省实施7个重点矿产勘查区的整体勘查、5座老矿山深部及外围矿产勘查、支持省内企业“走出去”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切实提高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对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积极创造条件,推进重要成矿区带整装勘查。为有效实施重大项目,项目主管部门主动协调,整合各单位技术力量,合作开展“浙江省诸暨市芙蓉山—铜岩山地区金铀铜铅锌矿普查”、“浙江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等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合作效果。

  确立“218”工作目标

  支持海西经济区建设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

    福建省建立了“统筹、协调、密切”的地质工作体制,建立了部省多领域深层次合作机制。为进一步加大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支持,2007年11月,国土资源部与省政府共同签署《关于共同促进福建国土资源工作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会谈纪要》;2008年6月,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同签署《关于开展福建省公益性地质调查及战略性矿产勘查合作协议》。为此,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编制《福建省公益性地质调查及战略性矿产勘查实施方案》,确立“218”工作目标,即2008~2015年要实现2个覆盖,建设1个平台,提交8处大型矿产地。2个覆盖指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沿海6个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省地质灾害高风险区详细调查”全覆盖;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省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全覆盖。1个平台指构建好“推进台湾海峡油气勘查,加强海峡两岸地学交流合作”的平台。8处大型矿产地指以煤炭、铁、铜、钼等福建省紧缺及重要矿种为目标,在武夷山成矿带取得找矿突破,提交8处大型矿产地。

    今后一段时期,福建省将按照部关于“选好项目、争取基金、成果转化、商业跟进、有所突破”总体思路,稳步推进省地质勘查专项资金的工作,并积极争取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在福建省有更多更有效的投入。同时,严格实施《福建省省级煤炭资源勘查专项规划》,规划区内原则上不出让其他矿种探矿权,由省级勘查专项资金进行煤炭资源勘查。编制完成《福建省重要成矿区带金属矿勘查预留区专项规划》,将铁、铜、金、银、钼、钨等金属矿产的异常区(带)和探矿权、采矿权已灭失的矿产地列入预留区,由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实施整装勘查,力求实现找矿重大突破。

    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矿产资源勘查区块退出机制。2008年10月1日,经福建省政府同意,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矿产资源勘查区块退出管理暂行办法》。《暂行办法》明确地质预查、普查、详查的周期和时限,并对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勘查的探矿权按照初次设立勘查区块面积的20%缩减直至注销。自全面实施《暂行办法》以来,福建省已累计退出了520.83平方公里的区块面积,缩减面积占全省登记总面积4.93%,成效显著。

    福建省还建立了国有单位合作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机制,采取倾斜和支持政策着力推进国有地勘单位和有信誉、有实力的矿山企业强强联合开展风险勘查,建立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勘查进程,走勘查开采一体化的路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找矿投入良性循环

  地勘项目全程监管

  江西省国土资源厅

    近年来,江西省建立找矿投入良性循环机制,大力实施“紧缺和优势矿产资源保障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找矿成果。2008年5月,江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成立,设立了总额为3亿元的省地质勘查基金,出台了《江西省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江西省地勘基金项目成果处置全部采用招拍挂形式公开出让,溢价部分按比例返还地勘基金,保障了地勘基金的滚动发展。2008年12月,江西省提出并实施了“紧缺和优势矿产资源保障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找矿成果,其中新余梅山煤矿初步估算可新增原煤资源储量2亿吨,达中型规模,这在江西省乐平煤系上段煤田地质勘查中尚属首次;弋阳大源岭—来龙岗瓷石矿已探明控制的瓷石矿资源储量5亿吨,预测远景资源量达17亿吨,为目前全国最大的优质瓷石矿;安福灯盏窝铁矿估算矿区资源/储量超亿吨,达大型规模。安福灯盏窝铁矿部分采矿权(-200以上成果)公开竞标成交价14.6亿元,实现了地勘基金当年投入、当年受益、滚动发展的目标。2010年,江西“紧缺和优势资源保障工程”共部署项目47个,投入资金总额23195万元,较2009年增长140%。

    江西省不断建立健全地勘项目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对地勘项目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针对中央财政出资的项目,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设计审查、野外验收、成果评审实行专家负责制。江西厅地质勘查处常年聘请了多名资深专家,定期对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同时也对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及时处理和纠正问题。针对省财政出资的项目,制定了江西省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项目监理暂行办法等制度。项目监理实行总监负责制。同时,江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按地区、分矿类聘请了21名监审人员,对地勘基金项目施工的质量、工期、经费、成果等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优选全省铜、煤、铁、钨、稀土、铀6个重点矿种和9个重要成矿区部署地质找矿会战,江西省逐步建立了由省级政府部门主导、市县主管部门配合、优势地勘单位实施、基层政府机构支持、资深专家学者参与的重大项目协调机制。目前赣中铁矿区、东乡—德兴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区、九瑞铜多金属矿区被国土资源部列为近期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重点勘查区。

  实施资源山东战略

  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近年来,山东省内深部找矿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新发现一批有宏观影响的重要矿产地。从2006年开始,山东省金、铁、煤、铜等重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实现正增长,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成功扭转了省内延续多年的矿产资源消耗量大于新增储量的格局。近四年间在山东省内共探获金资源量528吨,铁矿石资源量24.3亿吨,煤资源量53.51亿吨。四年间累计新增矿产地107处。

      山东省国有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省外境外要资源。在新疆、青海等18个省份开展勘查开发活动,累计探明(占有)一批重要矿产储量:金近百吨,煤炭近500亿吨,铁3.1亿吨,铜50多万吨,铝土4700万吨;在俄罗斯、澳大利亚、秘鲁等20多个国家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建立境外资源勘查开发基地。山东省到境外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4个,500万美元以上的9个,涉及煤、铁、金、铝土等矿种。

      在向深部、省外境外要资源的同时,山东省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向体制机制要资源,探采一体化开始起步。一方面,地勘单位积极向下游延伸,拉长产业链;另一方面,一些矿业集团开始向上游延伸进行矿产勘查,组建、强化地勘队伍,通过多种渠道寻找后备资源,成功地实现了一个老矿山一个资源接续矿井的目标。

      目前,山东省地质找矿新机制已基本形成思路,进入了一个积极探索实践的发展阶段。一是突出重点,合理有序勘查省内矿产资源。突出重点实施深部找矿,大力推进规模勘查、整装勘查。加大矿山深部特别是危机矿山深部找矿工作力度,摸清省内矿产资源家底,努力实现有宏观影响的找矿重大突破,尽快形成后备资源基地,保证省内资源开发接续,增加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二是强化措施,建立多元化勘查开发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和促进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积极培育矿业权二级市场,引导培育矿产资源勘查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勘查开采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建立国外资源勘查风险投资基金。三是抓住机遇,加快建立省(境)外资源基地。紧紧围绕山东急需的战略资源,支持和鼓励地勘单位、矿业集团(公司)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通过风险勘查、购买资源、建设矿山、加工矿产品等多种途径参与中西部省份和国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建立大中型矿产资源接续开发基地。四是深化改革,培育“探采冶一体化”的矿业集团。通过采取兼并、划转、合并、联合经营等形式整合地质勘查资源,打造一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地质勘查队伍。鼓励矿山企业、矿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实行探采冶结合,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链完整的大型、特大型矿业公司或企业集团。鼓励矿业集团与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鼓励矿业企业与外经贸、工程建设等企业组成多种形式的大型跨国资源开发企业,提高在国内、国际市场以工程换资源的竞争能力。五是科技创新,提高勘查开发能力。建立健全鼓励创新机制,加快高新技术在地质勘查、矿山开采、资源利用中的应用;集中力量组织科技攻关,研究解决重点矿种、重点成矿区带的深部找矿问题,大力推进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勘探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与推广应用;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六是宏观调控,提高资源保障支撑能力。定期分析研究全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及时制定措施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山东省资源安全。

   探索地质找矿锡田模式

  树立整装勘查经验样板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

  近年来,湖南省在加快建立地质找矿新机制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形成了探索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思想共识。湖南省围绕省情,联系实际,全面查找当前地质工作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地质找矿改革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问题,系统梳理,认真分析原因,深入开展了深化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制度改革、深化矿政管理改革、优化地质工作布局、改善地质找矿外部环境、深化地勘体制改革等五个专题研究,提出了推进地质找矿机制创新的相关措施。

  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地勘投入新机制。2004年湖南省全面实现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后,到2010年,湖南省财政累计投入6.37亿元。今年湖南省公益性地勘投入共2.2亿元,省投资发展集团投入经费6000万元,为湖南省地质找矿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社会资金大量跟进,近三年来每年达到2亿元左右。此外,一些市县政府开始建立国有矿业公司投资地质找矿,使湖南省地勘投入形成了多元并举、稳步增长的格局。

  探索了以“锡田地区”为示范的整装勘查新模式。2008年7月,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土资源部签订了部省合作协议。此后,中国地质调查局、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株洲市人民政府、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五方合作协议,在湖南锡田地区开展整装勘查示范。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探获钨锡资源量32万吨。今年8月2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湖南召开锡田地区勘查新机制示范与成果交流研讨会,将锡田地区整装勘查的做法称为“锡田模式”,其经验概括为:公益先行、商业跟进;统一部署、有序推进;矿权整合、地方支持;快速突破、多方共赢。锡田地区整装勘查项目的成功,为湖南省推进整装勘查提供了经验借鉴,增强了开展整装勘查的信心。今年,湖南省共设立15个整装勘查区,其中首选区7个,备选区8个,投入经费1.5亿元。

  建立了地质找矿项目管理和技术支撑新体系。湖南省建立了以省国土资源厅为主导,以地勘项目为纽带,以四个属地化地勘局为主要项目承担单位的工作体系。在项目管理上,充分发挥四个属地化地勘局的作用,全程参与地勘项目论证、设计审查、项目监审、野外验收、成果评审各个环节,共同谋划湖南省地质找矿工作。同时,以湖南省地质研究所以及四个属地化地勘局所属地调院为技术支撑,共同开展地质找矿理论研究,勘查技术推广运用示范等地质科学研究。

  初步确立了境外找矿新格局。湖南省地勘单位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已有8个地勘单位在11个国家开展境外矿产资源勘查。今年,湖南省又有15个项目在12个国家开展地质找矿工作,实现了湖南省境外找矿的新突破。目前,湖南省准备出台相关政策,在基地建设、设备、勘查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加快制定出台政策措施

  营造地质找矿良好氛围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湖北省以国土资源部巩固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成果活动为契机,注重营造地质找矿良好氛围,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努力推进地质找矿大突破。一是扎实推进巩固扩大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成果活动。二是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的意见》,以湖北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国土资源管理相关文件,在湖北省尚属首次。《意见》对进一步加强地质找矿工作,加大勘查投入力度,发挥国有地勘单位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等诸多涉及地质工作重点、难点领域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将极大地推动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三是湖北省与国土资源部已就部省合作开展地质工作达成协议,拟于近期正式签署。四是探索开展地质找矿新机制试点。在宜昌市夷陵区、兴山县先行试点,尝试建立政府、企业、地勘单位联合勘查机制。五是努力打造湖北省地质找矿投融资平台。湖北省地勘基金管理中心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六是积极创新地质勘查行业管理模式。七是拟分期分批适时出台推进地质找矿、促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等政策措施,拟于近期出台《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促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文件。

  地质找矿新机制带来的地质找矿成效初现。一是危机矿山项目成果突出:国土资源部安排湖北省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10项,有8项已完成野外工作并提交勘查报告。已完成勘查任务的矿山深部,新增资源量均达到中—大型规模,所增加的资源量可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10~40年。二是整装勘查工作初见成效。湖北省于2009年在省地质勘查基金中安排了《大冶市铜绿山矿田铜铁多金属矿勘查》,属小规模小范围整装勘查的一次尝试,目前已有三孔见矿,找矿前景良好。三是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湖北省远安县杨柳磷矿区普查项目,查明磷矿资源量约6亿吨,潜在经济价值超1000亿元。四是合作勘查工作稳步推进。三个合作试点项目第一批钻孔均已见矿,找矿前景十分喜人。

  推进改革发展

  探索“广东模式”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近年来,广东省创新管理体制,探索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广东模式”,受到行业广泛认同和肯定。

  根据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有关文件,广东省地质局与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同为省政府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局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下属各地勘单位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实施分类改革。

      “广东模式”具体包括:

  遵循大地质理念。广东实行资源与环境并重的地质工作定位,加强“环境、工程型”地质工作,加大公益性地质工作力度。

  强化事业职能。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一厅(国土资源厅)两局(地质局、核工业地质局)”,国土资源厅、地质局政事分开,国土资源厅负责行业管理,地质局为国土资源厅开展矿政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全方位服务。

  建立地方地质工作体系。广东省地质局率先在全国提出服务立局理念,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省市共管、以省为主”的体制。

  积极稳妥推进地勘单位改革。改革方案设计“两头(行政类和公益一类、经营类)小、中间(公益二类)大”。地质局、地勘单位事企分开,不是全局改企,而是条件成熟的地勘单位先转企,采取逐步推进的运作方式。

  整合地勘队伍资源。广东省对省属地质队伍进行整合,注重地质工作的连续性、长期性特点,保留一支有着几十年工作经验、仍然保持着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地质队伍。

  2010年1月31日,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广州签署了《关于加强广东省地质工作的合作协议》,为了落实合作协议精神,中国地质调查局、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地质局、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同时签署了《共同推进广东省重点成矿区带整装勘查试点工作合作协议》。目前,部省合作加强地质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据统计,已开展的矿产远景调查新发现矿点11处,圈定1:5万水系沉积测量综合异常92处,找矿靶区17处,磁测异常107处;韶关大宝山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新增钼矿21.13万吨,三氧化钨 9.36万吨;凡口铅锌矿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新增铅锌75万吨,均达到大型以上规模。广东省地质局和五矿勘查有限公司、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合作矿产勘查项目16个,取得了初步的找矿成果。此外,广东省地质局积极与市级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探索地质队与县级政府的合作方式,使地质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融为一体。

  广东省积极开展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建章立制工作。广东省国土资源厅起草了《关于广东加快构建地质勘查工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加快构建地质勘查工作新机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并就地质工作新机制、加大地勘投入、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及政策支持、探矿权分区出让管理、探矿权退出机制、积极推进整装勘查、完善利益分配、改善地质勘查外部环境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集中力量重点攻关

  快速取得找矿成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广西国土资源厅积极争取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统筹协调全区地质找矿工作。2008年,广西国土资源厅争取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开展全区大规模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决定》,为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提供政策保障。厅里制定并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办公会审议通过了《广西大规模地质矿产勘查总体工作方案》,对全区的地质勘查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分年度作出了安排,成立自治区地质勘查专项基金确保勘查方案的实施。自2009年始,自治区财政资金从以往每年的2000万元提高到1.2亿元,并明确每年按10%的增幅递增。2009年广西召开了开展全区大规模地质勘查工作动员会,统一了有关部门、矿山企业、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的思想认识,明确了目标和要求,有力推进了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构建和大规模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开展。

  近年来,广西通过开展重点矿区和重点矿种的整体勘查,探索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自治区统筹开展了南丹大厂锡多金属矿田、钟山县珊瑚钨锡矿区、恭城县栗木锡矿区、岑溪市佛子冲铅锌矿、贵港市龙山金矿区、桂西及桂西南地区一水铝土矿、桂中地区高铁三水铝土矿、全州铀矿田等一批重要成矿区的整体勘查。广西国土资源厅针对各成矿区矿业权主体不同、勘查单位技术力量不均的现状,尝试采用政府、企业和地勘单位共同出资,采用联合勘查的方式推进项目的实施和整体勘查工作的开展。对上述重点成矿区的矿业权空白地,广西国土资源厅采取委托勘查的方式,由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投入委托资质较高的地勘单位开展普查详查,查明资源后根据矿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需要和自治区产业政策合理出让矿业权。广西国土资源厅通过实施重点成矿区的整体勘查,有利于统筹各类资金和地勘技术力量,有利于统一技术要求和成果验收标准,快速取得了一批找矿成果。如南丹县大厂矿田目前新增铅锌资源量近300万吨;桂西地区新查明一水铝土矿资源储量4亿多吨;桂中地区初步查明高铁三水铝土矿资源量2亿吨以上。此外,钟山县珊瑚钨锡矿、恭城县栗木锡矿等矿区新增资源量均达到了大型规模以上。

  在积极探索优化矿业权出让和完善地质找矿收益分配制度的改革中,广西国土资源厅已初步拟定并正在争取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办法》,拟建立自治区土地矿业权交易储备中心,实行矿业权有计划有偿出让,进一步规范探矿权转让市场,并配套出台《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

  此外,广西国土资源厅进一步加强探矿权和地质勘查资质管理,为促进地质找矿工作的开展提供监管服务。广西国土资源厅建立了探矿权限期完成勘查制度、勘查实施方案审查制度,严格执行勘查区块面积核减制度和实行地质勘查单位承担勘查项目总量调控制度;建立了地质勘查单位执业档案,加强了地勘单位诚信建设,诚信勘查氛围初步形成,地质勘查工作质量明显提高。

  多元投资多方合作

  协调有序快速推进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海南省地质找矿工作在遵循区域成矿规律、地质工作规律及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主管部门、地勘单位及企业相互联动,公益性地质工作、地质勘查基金与商业性矿产勘查有机衔接,地质找矿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地质找矿与矿业权管理及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协调配合的地质找矿新机制,建立多元投资、多方合作、协调有序、快速推进的制度平台,加快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严格执行《海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和《海南省地质勘查规划》(规划期2006~2010年,展望至2015年),在海南岛南部和西部火山岩盆及重要成矿远景区带开展1∶5万区域性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 以同安岭、牛腊岭火山岩盆矿集区、尖峰岭—红岭、南报—仁兴、海南岛东部海岸带成矿区为重点开展海南省优势和急缺矿产的勘查工作;重点勘查矿种为金、铜、钼、铅、锌、铁、石英砂、锆英石、钛铁矿、优质高岭土矿等。与此同时,该厅还整合了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队伍,组建省地质局;统筹中央、省财政资金安排,加快推进公益性地质调查,引导商业性矿产勘查。

  按照《海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使用中央财政资金加强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重点成矿区带矿产远景调查;使用省财政资金配套中央确定的项目,加强在基础性和公益性地质调查、重要矿产和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产资源勘查及调查评价、大中型矿山接替资源勘查,从而引导企业在重要矿产和重要成矿区带上的商业性勘查。目前,海南省商业性勘查投资明显增加,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新增一批矿产地,初步形成了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近几年来,由于海南省创新地质找矿机制,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降低了商业性勘查风险,吸引资金,引导和拉动商业性勘查的社会投入,在琼西南部署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钼矿新增资源量30万吨,铁矿新增资源量6400多万吨,金矿新增加资源量20多吨,铅锌新增探明资源量30万吨,锆英石、钛铁矿新增资源量分别为99万和344万吨,石英砂新增资源量4亿吨。

  根据全国与海南省矿产资源规划和地质勘查规划,结合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在地质工作程度较高、近期有望取得重大找矿突破且适宜开展大规模勘查的地区划定整装勘查区。2010年3月,海南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制了《海南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拟对位于海南岛西部的戈枕金矿成矿带和南部的千家钼铅锌多金属成矿带进行整合,整合区总面积约877平方公里,共涉及7个重点整合区。

  高度重视地质找矿

  纳入政府目标管理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

  地质找矿新机制的建立,贵州省国土资源厅主要是从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地勘基金管理着手,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同时规范各方的行为。   2006年,贵州省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省级地勘基金(周转金),截至2010年,贵州省地勘基金已储备项目121个,已实施矿产勘查和公益性、基础性项目96个,完成经费投入3.6亿元,新发现矿产地近20处,其中达大型规模的14处;共估算煤炭资源量26亿吨、磷矿资源量2.71亿吨。另外,铝土矿、稀土、锰、金、钼镍钒、铅锌等找矿取得新进展,可望增加一批矿产地。

      今年,贵州省首个矿产资源整装勘查项目——“务正道地区铝土矿整装勘查”已全面启动,项目已列为全国找矿行动计划首批46个矿产资源整装勘查项目之一,计划用3年时间,新增可供进一步勘查的矿产地7~9处,新增铝资源量1.5亿吨,力争实现铝资源总量2.5亿吨,远景资源量3亿吨。《铜仁地区锰矿整装勘查方案》、《黔东南州凯里—黄平地区铝土矿整装勘查方案》已通过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评审,现正在筹备实施阶段。遵义地区锰矿整装勘查、黔西南地区金矿整装勘查相关工作正在进行组织协调。地勘单位和相关企业对于参与各整装勘查区的勘查工作,表达了极强的意愿。

      通过组织实施务正道地区铝土矿整装勘查工作,贵州地质找矿取得了成效。一是整装勘查与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相互联动。在矿业权设置方面,大胆探索,向具有综合实力、资质级别高、取得丰富地质成果的国有地勘单位倾斜,激发了国有地勘单位的找矿热情与积极性,实现了铝土矿找矿工作的初步突破。二是政府引导,努力践行“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地质找矿新机制。近年来,在国土资源部的支持下,贵州省安排了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大调查项目,并开展了铝土矿潜力评价等专题和科研项目攻关,取得了大量的基础性地质资料,确定了可供进一步勘查的区块和找矿靶区。三是引入有实力的企业,拓展矿业开发新领域。贵州省将黔北务正道地区列为新建设的煤电铝一体化工业基地。为加快铝工业新基地的建设,贵州省引入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通过以控股合作或收购的方式,整合务正道地区铝土矿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利用,成立了中电投遵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四是探索“资源、资产、资本”风险勘查市场建设。国有地勘单位通过矿业权转让,实现了资源向资产、资本的转化。五是将实现找矿突破,纳入省政府目标管理。2010年,务正道地区铝土矿整装勘查工作已列入贵州省政府工作目标,在以往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发现大型矿产地2个,新增铝土矿资源量5000万吨。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精心组织省地矿局和省有色地勘局分区实施。两局均成立了以局长为指挥长的整装勘查实施体系,整合全局资源,进行集团式、会战式勘查,提高勘查质量,缩短勘查周期,多出勘查成果。

  勘探开发良性循环

  资源优势加快转化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积极组织开展了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加大了地质找矿力度,努力探索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取得了较好成效。

  实施铁矿铝土矿整装勘查,探索实施地质找矿新机制。今年初,重庆市铁矿铝土矿整装勘查列入国土资源部整装勘查项目计划,该局加强与中国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中铝股份公司、重钢集团公司等方面的沟通协调,形成了共同出资、共同勘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找矿新机制。该项目的目标是提交铁矿石资源量5亿吨、铝土矿石资源量1亿吨,努力为重庆铁、铝两个千亿元产业基地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支持探采加工一体化,推进勘探开发良性循环。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市政府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和发展加工型产业的意见加强探矿权管理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与大中型矿产资源加工优势企业合作、与区县政府共同投资、支持区县政府垫资推进”的多方联动勘查模式,以及与之配套的利益共享激励机制和风险共担约束机制,极大地调动了重庆市大中型资源开采、加工企业和各区县政府的找矿积极性。

  统筹地质找矿工作,促进新突破。一是组织研究制定三年找矿计划,按照“整体部署、成片勘查、有序推进”思路,安排各类地质工作项目88个,总经费14.4亿元,预计新增资源量:煤5亿吨,锰矿1000万吨,锶矿(天青石)100万吨,岩盐5亿吨。二是率先完成国家批准的7个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任务,新增煤炭资源量3.8亿吨。三是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西南分公司的沟通协调,共同推进重庆辖区内天然气勘查开发新机制。四是落实部、市领导指示,由中央财政支持,我国能源新领域的页岩气战略调查率先在重庆启动实施,并取得重要进展。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一是以“大讨论”为契机,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措施,从操作层面上研究落实相关支持措施。二是近年来已落实2350万元的装备经费,专项支持国有地勘单位提升硬件实力。三是正在研究制定地质找矿新突破奖励办法。四是支持国有地勘单位实施“走出去”战略。五是引导地质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找矿机制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近年来,四川省通过实施《四川省地质勘查规划》,建立找矿新机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找矿新机制。《四川省地质勘查规划》及各地勘专项规划,确定了主要找矿靶区和重点矿种,对地质勘查工作进行了科学合理部署。突出煤矿、磷矿勘查,为四川省川南地区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加强四川省攀西、三江、大渡河地区的有色、黑色、贵金属和稀有稀土金属矿勘查,力争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基地;做好国有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工作,为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和企业生存、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积极推进和实施“金土地工程”农业地质调查,不断拓展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四川省地质勘查规划》实施分区管理,科学合理设置探矿权,突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建立了新立地质勘查项目和探矿权设置出让制度,促进了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

  2006年以来,四川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基本形成了较为系统、科学并有很强针对性、操作性的地质勘查和探矿权管理制度、规定,主要包括:探矿权申请人投资能力审查制度、矿产勘查评价期制度、探矿权分区管理制度、拟设探矿权调查核实制度、探矿权区块预留制度、探矿权审批信息公开制度、地质勘查成果和地勘行业通报制度、矿山延深勘查及已设立石油天然气矿业权区非油气矿产勘查的探矿权设立规定、探矿权转让管理规定、探矿权变更勘查矿种管理规定、地质勘查资质管理规定、探矿权监督管理规定、探矿权扩大勘查范围和矿山延深勘查规定、规范和合理设置探矿权规定、优选矿产勘查项目和设立探矿权程序规定、矿产勘查项目专家审查工作纪律规定等,确保探矿权审批和地质勘查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提高了行政效能,推动了找矿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四年来,四川省已投入地质勘查基金8.064亿元,共安排了73个矿产勘查项目,目前已结题和即将结题的项目有34个。截至2009年底,取得了煤炭资源量26.47亿吨、硫铁矿矿石10.23亿吨、煤层气139.44亿立方米、铁矿石3951.06万吨、磷矿石4.62亿吨、金2877.93千克、银2.25吨、耐火黏土矿1650.06万吨、铝土矿38.53万吨等一批地质找矿成果。

  四川省共开展了国有大中型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13个,投入项目勘查经费近2.1亿元,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累计探明新增储量铁矿石4484万吨、煤炭45387万吨、磷矿石6341万吨、铜12.3万吨、金16.916吨等,为四川省国有危机矿山的生存、发展、稳定提供了资源保障。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社会资金投入地质找矿勘查共13.1亿元,发现和评价了一批可供开采的矿产地。

  近几年来,四川省农业地质工作顺利推进,其获得的较系统土地质量状况地球化学基础数据调查成果,为农业发展、土地规划利用、发展高效农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防治地方病等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提供了重要基础性调查资料和科学依据,得到初步应用,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五统一”为核心

  实施三年找矿行动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

  云南省从今年开始,实施3年地质找矿行动计划。3年地质找矿行动计划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创新管理体制,高效指挥协调。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将此次行动计划的管理体制定为“三个层级、一个核心”。一是成立高层领导机构:云南省政府成立由刘平副省长任组长、省级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云南省实施三年地质找矿行动计划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厅。二是建立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下属的项目管理中心、专家委员会是此轮找矿行动计划的管理核心。三是确定整装勘查区负责人:各整装勘查区确定1名行政负责人和1名技术总监,统筹协调区内勘查工作,及时牵头研究解决行政管理和勘查技术问题。

  优选勘查靶区,实施整装勘查。第一批优选了12个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大的区域作为整装勘查区。目前,第二批整装勘查区的立项专家论证已完成。整装勘查包含“精心选区、明确主体、技术统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等内容。确定一个整装区要集众多专家的智慧,选择地质背景相近、矿化特征类似、具备找到某一种或几种典型矿床的有利地区;明确勘查主体是尊重地质工作规律,在一个整装勘查区内,综合考虑各勘查主体在整装勘查区内的工作经验、掌握的地质资料程度和拥有的矿业权等实际情况,在充分征求意见后,优选最佳的勘查主体承担整装勘查任务;整装勘查区确定后,技术统一是关键。3年找矿行动计划实行“五统一”:统一找矿思路,统一勘查方法,统一工作进度,统一预算标准,统一质量要求,“五统一”是整装勘查的核心;同一整装勘查区内必然有不同性质的矿业权人,实施整装勘查时要分类指导,让各类矿权人都积极参与整装勘查;整体推进是关键,只有按计划投入工作,勘查才能出成果。

  在前期立项论证的基础上,项目管理中心将主要勘查任务和资源量目标作了分解,以任务书的形式下达各整装勘查主体单位。目前,3年找矿行动计划共下达了46个勘查项目任务书。

  地勘基金引导,社会投资涌入。3年找矿行动计划所选定的整装勘查区内的矿业权人都愿在“五统一”的要求下积极开展找矿工作,并且都热衷于自己出资勘查,基本不需要地勘基金支持。目前,第一批地勘基金下达1.2亿元,而企业的投入已达3.8亿元,是基金的3倍。

  3年地质找矿行动计划在9个月的时间内进行,已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找矿成果。目前,已初步探明大型以上铅锌矿4个,铅锌资源量220万吨以上;大型金矿3个,金资源量112吨以上;大型钨矿1个,钨资源量30万吨,以及一大批矿化信息点和多条物化探异常带。

  依托青藏专项的实施

  探索地质找矿新机制

  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青藏专项自2008年实施以来,中央财政已在西藏地质勘查方面累计投入约9.5亿元。经过3年的努力,专项取得了明显成效。所取得的成果对实现自治区“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建设自治区“四个开发基地,一个储备基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推进青藏专项成果的转化,在2009年~2010年,自治区在财政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入地质勘查专项资金近1亿元,开展了10个重点矿区的地质找矿工作,并取得较好找矿效果。

  为探索整装勘查工作机制,自治区联合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江西省地质调查院、首钢地质勘查院,于今年6月21日签署了西藏尼雄地区铁矿整装勘查普查四方合作协议,制定了西藏措勤县尼雄地区铁(铜)矿总体部署方案,为促进尼雄地区整装勘查、实现找矿突破创造了条件。以青藏专项投入工布江达县亚贵拉矿区勘查工作为契机,积极与西藏洪城矿业有限公司协商,共同投入该矿区的地质勘查工作,加快矿区的勘查工作,推进形成藏中有色金属开发基地。国家财政支持在自治区开展罗布莎、香卡山铬铁矿区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新增铬铁矿富矿石资源量56.36万吨;带动企业投资勘查工作,新增优质铬铁矿资源量20多万吨,延长矿山生产年限5~6年,为藏中铬铁矿产业基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自治区积极主动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现整装勘查开发工作。西藏华泰龙矿业有限公司在自治区的引导下,以市场方式收购了甲玛矿区的4个采矿权和5个探矿权,在完成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后,企业投入勘查资金上亿元,完成钻探进尺5.1万米,新增资源量2倍以上,为把甲玛铜多金属矿建成百年大矿打下了坚实的资源基础。今年7月,甲玛矿山已进入开发阶段。

  为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推进整装勘查、整体开发,自治区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开展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将10个勘查开发区列入整合工作范围,涉及28家企(事)业单位的49个矿业权。

  同时,自治区围绕完善矿政管理、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实现地质找矿大突破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建立地质找矿新机制提供制度保障。自治区出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的意见》,进一步规范了地质勘查市场,强化探矿权地质勘查技术业务管理;进一步规范了探矿权采矿权登记管理,促进青藏专项的顺利实施;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维护正常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意见》,有力地推动了自治区国有地勘单位创新机制,优化重组地质队伍,同时加强了地质找矿工作的政策支持。

  规范矿业权出让转让

  推进探矿权市场化配置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

  陕西省就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地勘单位改革等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具体实践。

  国土资源部巩固和扩大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成果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之后,陕西省及时转发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巩固和扩大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成果的通知》和有关成果文件,要求各相关单位认真组织学习,并及时向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反馈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方面的建议。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主办了“小秦岭地质找矿研讨会”。同时,通过矿业权整合,集中有实力的地勘单位和优势企业,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集中力量,优选靶区进行重点勘探工作,并向国土资源部报送了《陕西小秦岭金矿田深部及外围金矿整装勘查实施方案》。

  2007年9月,陕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十一五”期间地勘基金总规模为7亿元。2009年5月,完成了第一批项目招标立项论证,根据论证结果确定分两批实施矿业权空白区项目40项、已有矿业权项目41项,预算经费3亿元。

  对于大中型矿区及外围,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具有甲级资质的国有地勘单位对整个成矿带实行整体勘查,利用原地勘单位的已有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地质认识,开展整体地质测量、整体部署勘查工作,提高对大中型矿区外围地质的认识,尽早实现找矿突破。鼓励地勘单位组建一个综合项目组,承担自有大中型矿区及几个外围市场项目的地质勘查工作,在地质认识上可相互借鉴,以促进相邻矿业权尽早实现找矿突破。

  同时,按照《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陕西国土资源厅建立起成果激励机制,通过下发《关于推进探矿权市场化配置和管理的通知》,进一步加强探矿权管理。陕西省矿业权交易中心于今年4月9日正式挂牌成立,该中心成立后,陕西省境内所有矿业权出让转让必须进场交易,并办理相关手续。为规范矿业权出让转让工作,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出台了《陕西省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矿业权办法(试行)的通知》,制定了《陕西省矿业权交易规则》和《陕西省矿业权出让转让交易流程》,以规范陕西省探矿权采矿权出让转让活动及有偿取得制度。

  探索创建“固原模式”

  实现资源管理“四化”

  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2009年5月13日,国土资源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构建国土资源科学发展新机制、共同促进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协议书》(以下简称“513协议”),建立了省部联络协调机制。为了将“513协议”落到实处,宁夏国土资源厅党组认真调查研究,形成了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对固原地区岩盐资源和相关配套资源进行整装勘查的工作思路。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固原市人民政府、地矿局、国电英力特公司等六家单位在银川签订了《共同推进宁南(固原)盐化工基地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开发协议》,明确了整装勘查开发的思路和各自的职责。这标志着自治区矿产资源管理实现新跨越,初步实现“四化”,即勘探开发整装化、组织架构社会化、资金投入多元化、促进经济发展区域化。

  宁夏国土资源厅把确立统筹规划、整装勘查的工作模式称为“固原模式”。统筹规划,是指将资源勘查、开发同盐化工基地用地的规划修编,产业发展等进行综合规划,协调布置。整装勘查,是将主导资源岩盐矿,辅助资源煤炭、冶镁白云岩、石灰岩、水等资源的勘查同步开展,预查、普查、详查、开发一条龙设计,开展会战,集群施工,尽快查清该地区岩盐资源赋存情况和其他配套资源及工业用水资源。同时,宁夏国土资源厅利用中央和自治区地勘基金开展预查、普查,引进具有开发能力的国电英力特公司出资进行后期勘查,地勘单位发挥技术、队伍优势,实行多方联动、多元投资。

  探索新路子,努力实现勘查开发整装化。宁夏的整装勘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政府主导,多方联动,整体推动。二是集中投入,多元投资。三是多矿种整体勘查,不同勘查阶段同时推进。四是快速评价,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找矿突破。大规模多矿种勘查过去至少需要5年时间,现在打破常规用两年时间实现找矿突破,这在宁夏历史上是没有的。协议把矿产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也纳入其中,这种模式也是在全国首次提出。

  探索新体制,努力实现组织架构社会化。固原盐化工基地的整装勘查提高了地勘队伍的地位,地勘单位变被动打工为主动参与,提高了找矿能力。六方协议强调了超前思维、科学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勾画蓝图,在勘查阶段,就为固原盐化工产业基地建设提前做好最有效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准备,这种组织架构是一种相互紧密联系的“共同体”,是矿产资源管理新体制的积极探索。

  探索新机制,努力实现资金投入多元化。宁夏国土资源厅积极争取中央和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为开展岩盐资源和其他配套资源的预查、普查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在勘查后期,将引导固原盐化工基地入驻企业参与商业性、风险性勘查。

  探索新模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区域化。固原盐化工基地的建设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紧密结合。它将对振兴固原地区工业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固原地区早日脱贫致富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加速推进“358”项目

  促进新疆地质找矿突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新疆“358”地质找矿新机制,对促进新疆地质找矿突破、加快推进新疆矿产勘查与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将为全国探索与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落地提供重要启示。

  统筹规划,科学部署,协调推进。首先,统筹部署全疆各类地质工作。组织专家在认真分析研究以往成果资料基础上,编制《新疆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总体部署方案》,确定10个重要找矿远景区以及15个近期有望突破的重要矿集区,按照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点面结合的原则,重点进行部署。其次,充分发挥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础先行作用。加强由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安排的公益性地质调查,为第一阶段目标实现和后续工作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系统部署基础调查工作,产学研紧密结合,多目标、多手段、综合部署,快速提高重要找矿远景区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再其次,初步实现中央地勘基金有机衔接,开展进一步异常查证和矿产勘查工作。最后,加快推进重要矿集区矿产勘查,发现并初步评价一批矿产地,为进一步勘查和找矿突破提交源源不断的“炮弹”。 

  政府搭台,突破常规,创造条件,改善环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煤炭矿产资源探矿权出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1∶5万地质矿产调查区和“358”项目重点勘查区内暂停设置社会出资探矿权,待工作结束后依据项目成果科学设置探矿权,并按有关规定向社会出让或引入大型矿业企业进一步勘查开发。对已设置的探矿权建立“独自勘查、合作勘查、退出勘查”新机制,进一步完善了矿业权管理制度。“358”项目发现的整装大成果,主要委托国有大型矿业公司和国有地勘单位进一步开展工作,提高准入标准,为高起点规模开发奠定了基础。对工作区内发现的中小型矿(床)点,则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向社会出让矿业权。自治区政府出台文件,征收煤炭资源开发特别调节税,通过“358”项目开展基础性地质矿产调查,为企业分担部分风险,对矿产勘查基本不收费,在后续开发中收取税费,收回勘查成本。

  公益先行,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加速突破。在扎实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基础上,优选重点资源集中区实施整装勘查,推进以勘查队伍、资金投入、方法技术、保障措施及勘查成果为一体的整装勘查模式,构建科学的地质勘查新体系。进入矿产普查、勘探阶段,由自治区政府积极引入大型矿业企业开展进一步勘查开发,加大投入、加速突破,快速形成产能。

  推进企业资本与地勘单位地质勘查技术紧密结合,促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自治区政府和“358”项目在调动地勘单位积极性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取得找矿成果中地勘单位享有20%~30%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