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修复老照片上色:金刚般若研习报告(61-65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58:09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61-65集)

净空法师主讲 

第61集

请掀开经本一百三十五面。

【2、『如来』是性德之称。『无实无虚』,乃性德之容。无实者,生灭灭已,凡情空。无智亦无得,圣解亦空。无虚者,寂灭现前,体现。能除一切苦,用现。质而言之,无实无虚,犹言寂照同时。寂则无实、照则无虚。心清净,无实也。生实相,无虚也。】

这一段的文字不长,他将无实无虚说得很清楚、很明白,非常难得。经文里面佛告诉我们,「如来所得法」,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成佛,证得佛果了。

成佛他到底证了些什么?他得了些什么?佛在此地告诉我们,他确实得到了,但是所得之法「无实无虚」。这四个字,我们乍听起来很难懂。怎么这个法是无实无虚?表面上看到这个意思互相矛盾。「无实」当然就是虚的,「无虚」当然就是实在的,到底是实在的、还是虚妄的?所以必须要把这个事实说清楚。

我们听了这一句,之所以觉得难懂,因为这不是我们的境界,这是佛菩萨的境界。我们的境界是因为没有离开妄想、执着,所以把「虚实」两个字坐实了,现代人讲落实,把这两个字看得落实了。诸佛菩萨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虚实在他们看起来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正是所谓入不二法门,他们是入不二法门,我们是虚实是二不是一。人家入了不二法门,所以说无虚无实。

如来,是从真如本性上说的。《金刚经》上讲如来讲得很多,讲诸佛也讲得很多,凡是讲诸佛都是从事相上说,讲如来是从体性上说的。事相上,给诸位说,有实有虚,可是从心性上讲,虚实都讲不上。「无实无虚,乃性德之容。」容是什么?容貌,样子。性德是什么样子?性德是无实无虚,是这么个样子。这个样子在哪里?实在讲,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无一不是无实无虚。可惜我们始终没有看出来,始终没有能够体会到,这就叫凡夫。如果你看出来,你体会到,你就不是凡夫。不但不是凡夫,大乘经上讲,你已经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菩萨。下面为我们说明,什么叫无实?什么叫无虚?

「无实者,生灭灭已。」这句话我想许许多多同修们都很熟悉。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大家都很熟。那要问你,什么东西生灭灭已?什么叫生灭?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佛给我们讲,一剎那有九百生灭,生灭是指这个东西。生灭断掉了、没有了,这是什么果位?究竟圆满佛的果位。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他的生灭还没有灭已。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凡情到这里才空,才真的没有了。等觉菩萨,他不叫做佛,他叫菩萨。菩萨的意思,玄奘大师翻译的是「觉有情」。他有情,虽然有情,他觉悟、他不迷。六道凡夫是迷惑颠倒的有情众生。菩萨,一直到圆教等觉菩萨,都叫做觉悟的有情众生,情没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破了,他凡情断了、没有了,确确实实没有了,真如本性圆满的现前,没有带一丝毫的污染。这就是说明等觉菩萨还带一丝毫的污染,还不能说是完全百分之百的清净,没有到这个程度。如来果地上才是究竟圆满,真正清净了。无智亦无得。前面是讲凡情空了,

「无智亦无得,圣解亦空。」圣解是什么?前面讲的是情,这是智。法相宗不究竟不圆满,为什么?法相宗转识成智,智也不行。真如本性,清净心里面,智也没有。《般若心经》大家天天念,最后的结论是「无智亦无得」。你还有个智,说老实话,你只能当菩萨,不能成佛。为什么?佛,智也没有。菩萨有智,凡夫有情。菩萨有智,佛是智与情都没有了。如果你要智,你就当菩萨。你要情,你永远搞六道凡夫,你出不了六道。一定要晓得,智也不能要。这个世间稍稍有一些觉悟的人,他知道情不好,情他能够捨掉,他把智看得很重。现在社会上,我们常常听到求知欲,那个很麻烦。求知欲,不但智他没放弃,坚固的执着,情也没有放弃,也是坚固的执着,因为欲望是情,这两样都没有捨掉。「智」是所知障,「情」是烦恼障,这样搞下去,二障天天在增长、天天在增加,没有去掉一分、半分,这个人学佛是决定不能成就的。我们先要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要认识清楚。《金刚经》是教我们成佛的,不是教我们成菩萨的。佛在此地为我们示现一个最好的榜样,佛是情智都断,都没有了,这叫「无实」。性体圆圆满满的现前。可是有体一定有作用,不能说有体而没有用,那是讲不通的,理事上都讲不通。有体一定起作用,起作用一定现相,作用跟相是有,真有这回事情,所以「无虚」。体是无实,但是相跟作用是无虚。于是我们就了解,无实无虚就是讲的体相用,就是讲这个;《华严经》上讲的「大方广」,大是体,方是相,广是用,就是讲这个。

「无虚者,寂灭现前,体现。」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寂灭是体,真如本性圆圆满满的显现出来。这里面一丝毫的污染都没有,一丝毫的障碍都没有,体现。

「能除一切苦,用现」,体起作用能除一切苦,所有一切苦都没有了,作用现前了。这是把体相用都说出来了。苦,我们六道众生有三种苦。苦,实在讲无量无边,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将无量的苦归纳为三大类:苦苦、坏苦、行苦。六道众生有苦,阿罗汉、辟支佛有没有苦?有,比我们凡夫轻而已。他有什么苦?尘沙、无明没断,所以他苦。法身大士,《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有没有苦?他有苦。他苦在哪里?无明没断尽。你从这个地方能慢慢的体会到,等觉菩萨苦不苦?苦。他有什么苦?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断。因此,度一切苦厄,完全没有苦了,只有一个人,成佛了。只有佛不苦,佛是丝毫的无明都没有了。所以我们讲苦乐,这里面有等级的、有差别。如果比较上说,那当然我们六道凡夫苦,阿罗汉没有苦,见思烦恼断了。阿罗汉跟辟支佛比,阿罗汉就苦,辟支佛就乐。辟支佛跟菩萨比,菩萨跟佛比,这一层一层比较有苦乐,所以到如来果地,那真的是苦断尽了。

「质而言之」,质而言之跟总而言之是一个意思;总是总结,这是两下比较,我们得到一个结论。

「无实无虚,犹言寂照同时」,跟寂照同时一个意思。寂就无实,寂是清净寂灭,无实;照则无虚,照是起用,起用则有相、有用。

「心清净,无实也。」《金刚经》前面,世尊对我们的教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由此可知,信心清净也是有等差。到什么时候,心达到圆满的清净?成佛。等觉菩萨跟佛比,等觉菩萨的心不清净,他心里面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那怎么能讲清净!等觉菩萨的心生不生实相?生实相,不圆满。好比晚上的月亮,十四的月亮,也很明亮,但是跟十五的月亮比,它不圆满。等觉菩萨像十四的月亮,佛像十五的月亮,我们凡夫像初一的月亮,一点光都没有。六道凡夫是初一的月亮,没有光明,完全是黑暗的。法身大士,我们常讲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像什么?像初三的月亮,初二恐怕都看不到,初三有一个月牙,那个像是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放一点点光明了。放光叫「生实相」,所以称它作「无虚」。这把无实无虚的意思说出来了。无实无虚含义无尽的深广,注解里面说的这一点点,是希望你从这一点去体会。正所谓是举个例子来说而已,从这个例子里面,你要能够应用在一切法当中,应用在这一生全部生活过程当中,你就得大受用,知道一切法无实无虚。无实无虚,你一定会做到佛在这里教给我们修行的纲领:无住生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你自自然然就会做了。布施的含义很深,包括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都在其中,不是说拿几个钱来做一点好事情,那个意思太小了,那不是《金刚经》上所说的。

【3、约凡夫妄心言,亦复无实无虚。觅心了不可得,无实也。一念具足十法界,无虚也。由是可知凡圣同体矣。】

「约凡夫妄心言,亦复无实无虚。」这个意思很好,把前面这个道理,怎样把它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读了《金刚经》要会用,会用就是受持,就是依教奉行。这个地方也举一个例子,我们凡夫是妄心,妄心也是无实无虚。妄心,心在哪里?

「觅心了不可得,无实也。」《楞严经》一开端「七处徵心」,释迦牟尼佛考阿难尊者,问他:心在哪里?佛在经上并没有说真心、妄心,就是问你心在哪里。阿难的确比我们聪明,如果佛来问我们心在哪里,我们决定想不到七个地方。我们只会讲:心,心在这里。这个地方不是的,那糟糕了!第二个地方想不到了。阿难尊者能够想到七个地方,很聪明。七个地方都被佛驳斥,阿难这才惊慌失措,七处都不对,那不是没有心吗?没有心也讲不通,心是决定有的。七处徵心就显示出觅心了不可得。《金刚经》上比《楞严经》说得简单。《金刚经》只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只讲了三处。《楞严》上讲了七处。觅心了不可得,找不到!不管是真心、是妄心,你都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两句话是佛门的口头禅,大家都会念。真心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妄心也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也是!你到哪里去找?不找,不找就是;找就找不到,不找就是。所以你找不到,无实,找不到它。

「一念具足十法界,无虚也。」动一个妄念,打一个妄想,就变出十法界。十法界从哪里来的?妄想来的。六道轮迴从哪里来的?执着来的。离开执着,六道轮迴就没有了。离开妄想,十法界就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之后,现的境界是什么?一真法界,法身大士居住的所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入了诸佛如来的法界;《普贤行愿品》所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你就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华严》讲的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是属于一真法界,就入那个境界。那个境界里面,要证得究竟圆满佛才算成就;否则的话,四十一位菩萨,无明没有断尽。菩萨等级是从他断无明多少而说的,破一品无明是初住菩萨,破二品是二住菩萨,破十一品就是初行位的菩萨。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是这么样分出来的,破无明多少而说的。

「由是可知,凡圣同体」,前面说了这么多句,就是为了这桩事情,让你体会到凡圣同体。圣人、诸佛如来,他的真心尽虚空遍法界。凡夫,我们用的是妄心,妄想分别执着,它也是尽虚空遍法界,凡圣同体。因此,凡圣是平等的。我们学佛,尤其是学净宗、学《华严》,净宗的经典跟《华严经》无二无别。清朝初年,彭际清居士是我们佛门的一位大德。他有《无量寿经》的注解,他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文字广略不同,广是多。《华严经》的文字多,八十卷。《弥陀经》的文字少,只有一卷。亦无差别,里面的义理一样的,没有差别;只是在文字上有多少而已,意思完全相同。他的心目当中,三本《华严》是这个本子;大本是八十卷《华严经》,中本《无量寿经》,小本《阿弥陀经》。更难得的,他把《华严经》修行的方法,归到念佛法门。他自己造了一个论,《华严念佛三昧论》,彭际清造的,将《华严经》修行的方法,归结到念佛,很不可思议。这是说明同体。我们现在学净土、学《华严》,还有分别执着。这个观念要不能够打破,换句话说,你就不得其门而入。《无量寿经》在经题上就开出修学的总纲领:清净、平等、觉。我们今天,我们是男众,那是女众,男女不平等。我们是出家,那是在家,出家跟在家不平等。你能修十大愿王吗?你能入弥陀愿海吗?你能够修《无量寿经》吗?不行!所以多少人念佛念了几十年,功夫不得力,不得其门而入,什么原因?心不清净、心不平等。修别的法门可以不平等,这个法门,经题上就告诉你要清净平等。你没有清净心、没有平等心,不能往生。诸位要晓得,一些老太婆一个字不认识的,就会念一句阿弥陀佛,临终站着走、坐着走,她凭什么?人家的心清净、平等。你不相信可以试试看,你去接触她,她合掌对你阿弥陀佛。那个恶人、坏人,你看不中意的人,她见到他也阿弥陀佛,她平等的,她就凭这个往生。我们自命不凡,那就继续搞轮迴,自命不凡的人都是搞轮迴的。特别是学《华严》,善财童子做出一个修学《华严》的榜样给我们看。怎么修学法?学生只有我一个,除了我一个之外,所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诸佛、都是菩萨,我都要顶礼恭敬。你们念念《华严经》,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就知道。不但学佛的,我们顶礼恭敬是诸佛菩萨,外道也是的,今天我们看到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我们都要顶礼恭敬。那些学外道的,外道不说,还有些妖魔鬼怪的,专门在这世间害人的,你见到他,也是顶礼恭敬。为什么?妖魔鬼怪,是他迷了变成妖魔鬼怪,他的本性不是妖魔鬼怪。他的本性跟诸佛如来的本性无二无别,只是他迷惑颠倒而已。所以礼敬是平等的。《华严》教我们在一切世间里面修平等心、修清净心,最后用这个清净平等心,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大方广佛华严》。我们还有这些分别、妄想、执着,这一生只能够跟佛结个缘而已,要想成就不可能,没有这个道理,这是我们自己不能不知道。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一定要用清净心,要用真诚心,要用平等心、慈悲心。也许有人问:现在这个社会反常,现在这个社会人心很险恶,我不害人,人家要害我。于是多少人提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你还要有防人之心,换句话说,继续搞六道轮迴。你想想看,你要是防人,你是不是依旧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你念佛念不好。有什么好防的!人家要害,害就让他害好了!正好往生。不是什么事都没有了吗?怕人家害,换句话说,还不想往生。六道还满可爱的,这就没办法了。一定要晓得,不怕人害,我们一定用真诚对待一切人。在外国,外国一般人很重视隐私权,自己有很多事情是不会让别人知道的。我们学佛,如果也要有隐私,那就完了。有什么事情不能让人知道?不能让人知道的,大概都不是好事情,哪有不能让人知道的事情。学佛实实在在讲,最基本的态度,要有司马光那个观念,司马光一生坦诚。他告诉人说,他一生行事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告诉人,「事无不可告人言」;这样的条件,学佛决定成功。司马光是佛教徒、是学佛的,在家居士里有成就的。我们学了佛、出了家,还有不可告人之事,这怎么讲都讲不过去,连在家人都不如。佛法,夏莲居居士在《净语》里讲得好,要真干,不能干假的,假的不能成就,要干真的,一定要认真。既然知道同体,这在理论上我们找到根据,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同体。因此我们要平等的恭敬,平等的供养,平等的说法,才有成就可言。

【4、全经主旨,在于应无所住。世尊言此之意,是令以无实之观,成就无虚之果。无实观者,即最后所云,观一切法,如梦如幻是也。常作此观,执情自遣。此是破一切凡情之总观、要观。万不可须臾离者。】

「全经主旨,在于应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是《金刚经》的中心。「世尊言此之意,是令以无实之观,成就无虚之果。无实观者,即最后所云,观一切法,如梦如幻是也。常作此观,执情自遣。此是破一切凡情之总观、要观。万不可须臾离者。」这个重要,实实在在重要!我们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训。这是末后的一首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首偈每天都应该多念几遍,知道一切法真的是梦;幻、泡、影、露、电,都是形容梦的,六个比喻是以梦为主。「幻」是假的。「泡」是水泡,水泡存在的时间不长。「影」,不真实。「露」跟「电」是形容时间的短暂,像露水、像闪电一样。这个实实在在是人生的真相,人生的真相是梦幻泡影。常常这样想,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自自然然就淡,自自然然就少,不会有那么多执着了,所谓是能帮助你看破。佛给我们讲无实无虚,是讲的事实真相;真如本性的真相如此,我们凡夫住在虚妄境界里面也是如此。这个世间哪有一法是真实的?何况佛把我们现前这些事相,说得很清楚、很明白,那是一剎那九百业因果报的连续相而已,这说得太清楚了,这把事情真相都说出来了。明白这一个事实真相,再看到《金刚经》上这个比喻,你的体会就相当深刻,你会觉悟。佛又教给我们:而生其心、而行布施。为什么叫我们生心、叫我们行布施?因为那个剎那生灭的连续相它会变。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变。什么力量在主宰它的变化、在支配它的变化?就是妄想,念头。因此,你一个善念就变善境界,一个恶念就变恶境界。十法界善恶不一样,等差不一样,怎么来的?由于众生念头不同变现出来的。你是善念,你就在六道里面变三善道,恶念就变三恶道。六道轮迴是什么人在主宰?什么人在支配?是你的念头,不是别人。你要真正明白懂了,你怕谁!怕鬼、怕阎罗王,阎罗王、鬼从哪里来的?是你心里面变现出来的。你心里面没有鬼,哪里会变出鬼?心里没有阎罗王,你怎么会变出阎罗王出来?都是你心在打妄想,想什么变什么。所以佛才教我们,你想佛多好,想佛不都变佛了吗?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就成佛,这是最善的。经上讲的「而生其心」,实在讲就是教我们生心去想佛、去念佛,你变出来的境界你就作佛。不要打别的妄想,别的妄想统统要放下,不是真的,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应当放下。常常想佛,决定有好处。佛的生活无实无虚,有哪一桩事情不能告诉别人?样样都公开,好!那个心里才真舒服,舒坦!有一桩事情不能告人的,你那个心一定不快乐,一定不舒服,为什么?里面有骯脏的东西藏在里面,没有拿出来。统统拿出来,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告人的。这段的意思是佛说出总纲领,教给我们怎么修法,怎样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常常要作如是观。观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人生观、宇宙观,我们的观念错误,佛这个观念非常正确。能够常常这样想,天天能够这样想,就能够断烦恼,就能够破情执,就能生智慧,就能证圣果,所以这是「破一切凡情的总观、要观」。「要」是重要的、最重要的;要也是精要、精华。「万不可须臾离者」,末后这一句是勉励我们,不可以离开,离开就打妄想,离开就造业。要常常作如是观。

【5、『无实无虚』,最要之义有三。一、是形容性德。二、是形容如何得性德。三、是形容如何修性德。理事、性修、因果,罄无不尽。故此一语,不但将本经所说道理赅括无遗,并将大小乘佛法总括无遗。故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无实无虚,最要之义有三。」要是重要,最重要的意思有三点。「一、是形容性德。」我们真性性德的样子是无实无虚。「二、是形容如何得性德。」我们常讲相应,如果不相应,你就没有办法得到。性德是无实无虚,我们一定要用无实无虚的心行才能够证得。「三、是形容如何修性德。」修是从事上讲。「理事、性修、因果,罄无不尽。故此一语,不但将本经所说道理赅括无遗,并将大小乘佛法总括无遗。故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个意思在本经显示的特别明显。从小乘须陀洹果,他们断烦恼,证得须陀洹果位,他们的态度若无其事,没有把它放在心上,这就是显示出无实无虚。因此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很清晰的体会到凡圣不同。凡夫有许多的定功,比小乘这些圣者高明很多,他们比不上阿罗汉,但是要比初、二、三果,绰绰有余。四禅天的人、四空天的人,世间的四禅八定。诸位要晓得,证到三果的圣人,他们才在四禅天,四空天人所修的禅定比他高明。为什么四禅天人、四空天人我们不叫他做圣人,小乘初果我们就叫他做圣人?不同在哪里?用心不一样。小乘初果已经是无实无虚,四禅天人、四空天人他还是有实有虚,不一样在此地。定功深再深,如果虚实两边没有捨掉,没用处。所以定功一失掉之后,还要堕落、还要轮迴。小乘初果那个定功并不很深,很有限。但是人家已经是观念上无实无虚,所以他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就证阿罗汉,就出了三界。如果遇到念佛法门,一遇到他决定往生。为什么决定往生?因为他以无实无虚这个态度来念佛求往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而且往生的品位还很高。我们要想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把握,脱离六道轮迴,往生不退成佛,这个要紧、太要紧了。如果这句话的意思不太了解,你就常常想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就行了;或者《金刚经》上还有两句更简单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行,与这个都相应。世尊在本经末后,特别教给须菩提尊者,教给他就是教给我们,「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完全在事上做。不取于相,就是应无所住;如如不动,是说我们在六尘境界当中,我们每天接触六尘境界,不能离开六尘生活,接触没有关系,不能动心,动心就错了。动什么心?顺境起贪爱的心,逆境起瞋恨的心,动了这个就糟糕!如如不动。「动」,以中国话来讲,就是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你动了七情,这个不能动。换句话说,不动,心是清净的,不动的心是平等的,不动的心是觉而不迷,跟《无量寿经》经题「清净平等觉」完全相应,那就是修清净平等觉。修清净平等觉,就是修弥陀净土。《无量寿经》上,世尊告诉我们,阿弥陀佛还有个别号,就叫「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别号。我们能够把《金刚经》这两句常常想着,把它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在修清净平等觉。发愿往生,当然往生。「无实无虚」,把大小乘所有一切佛法统统包含尽了。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贤圣」,这个一切,从小乘须陀洹到圆教等觉菩萨,统统包括了,「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什么叫无为法?无实无虚就是无为法。由此可知,这些圣者,就是无实无虚功夫浅深差别,小乘四果四向、大乘五十一阶级是从这里来的。实际上这些人,他们心中有没有这个阶级差等?没有。佛为我们方便说的。你要问须陀洹:「你证须陀洹果?」他没有这个念头。他如果说「我证须陀洹果」,他四相具足,他有实有虚,他哪里是无实无虚!从小乘初果,心就清净、平等,没有这个念头。这些念头都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他离开了、捨离了。我们从这里去体会,然后你就晓得怎样来学习。也同时明白,为什么我们生生世世修行,没能修得成功。没有修得成功,就是我们虚实两边没离开。为什么我们这一生修行功夫不得力?也是两边没离开。无实是空,无虚是有,空有两边。本经上讲的法相与非法相,无实是非法相,无虚是法相。法相、非法相两边不取,都在这个意思上。理是空的,理是无实,事无虚;性无实,修无虚;因无实,果无虚。都是虚幻的,从这里面去观察。

【6、不但此也,一切凡夫心相,一切世间法相,一切因果法相,亦莫不尽括无遗。此正是《法华经》所谓: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此之谓诸法实相。故此一语,真乃大乘法印。】

「不但此也」,前面给你说的,都是讲的三乘的修行人。

「一切凡夫心相,一切世间法相,一切因果法相,亦莫不尽括无遗。」那些觉悟的人,修行证果,证阿罗汉、证辟支佛、成菩萨、成佛,他是明了无实无虚,体悟无实无虚,他走的是一条光明的正道,成就究竟圆满的功德。我们凡夫迷惑颠倒,念念都是妄想分别执着,可是这些妄想分别执着也是无实无虚。你打妄想,无实,在六道里面受果报,无虚。你细细想想,可见得这无实无虚四个字,世出世间法全都包括了,全都通达了。凡夫的心相,心相是妄想。世间一切的法相,凡夫心相是因,世间这些法相是果,这就是一切因果的法相,统统在里面,都包括尽了。我们要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然后才能够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看清楚。看清楚,你就不迷,不迷就是菩萨。菩萨叫觉有情,他不迷,迷就是凡夫,他真正觉悟了。

「此正是《法华经》所谓: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一直到「如是本末究竟」。这是《法华经》上非常有名的一段经文,这十句叫「十如是」,是《法华经》上非常重要的一段经文,也可以说是整个《法华经》的中心。「如是」就是此地讲的无实无虚。如是相,相无实无虚。如是性,性无实无虚。你把「如是」两个字换成无实无虚,那个意思更好懂。「相」是现象,「性」是本性、真如本性。「体」是理体。十如是,这十个里面最重要的是「性」,其他九个都是从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世尊在《法华经》里面,将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成这十大类。「力」是能力、能量。「作」是造作,就是变化。「因」是亲因,「缘」是比较疏一点的;亲的叫因,疏的叫缘。因要是没有缘,不会结果;因一定要得到缘,缘具足它就结果。「报」也是果。我们举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这两个字。果,我们得人身是果。报,我们这一生当中的苦乐际遇,每个人都不一样,这是报。得人身是果,你这一生的苦乐遭遇那是报。有的人命好,很享福;有的人命运很差、很苦恼,那是报。苦乐是报,得人身是果。末后一句「本末究竟」,前面九句不能包括的,统统归到这一句。这十句,把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统统包括尽了。

「此之谓诸法实相」,《金刚经》上讲诸法实相,《法华经》上讲「十如是」,「十如是」真的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我们用这十句,解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很清楚,解释华藏世界毘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也清楚、也明白。把这十句来观察我们自己这一生,我们过去跟现在,在生活上点点滴滴也清清爽爽,比世间算命的人高明多了。从前金山寺妙善法师讲:世间最会算命的人就是释迦牟尼佛,他算得准确。释迦牟尼佛以外,那些算命的都不可靠,都靠不住。释牟尼佛会算,释迦牟尼佛都给我们算了,你知道吗?这十如是就是的。你能够懂了,拿这个来看看自己,自己一生的命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才叫高明。

「故此一语,真乃大乘法印。」此一语就是「无实无虚」。无实无虚真的是大乘法的法印,所有一切大乘法都是无实无虚,决定符合这一句的经义。不但大乘法,世间法也是无实无虚,明了世间法无实无虚,这个人也是大乘菩萨。

九四、重以喻明 喻住法之过

经【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

这是从比喻上说。科题很清楚:「喻住法之过」。佛在经上讲:「法尚应捨,何况非法」,很有道理,法不能住。

【1、此节是明执实则布施之功德全虚。正是无实无虚的反面。『法』谓一切法,不外境、行、果。境者境界,五蕴、六根、六尘等。行者修行,即六度等。果者果位,即住、行、向、地,乃至无上菩提。亦兼果报,如福德、相好、神通、妙用等。】

「此节是明执实则布施之功德全虚。」住于法,以为法是真有,执着在法相上,这个错了,所以功德都没有了。诸位一定要晓得,不住,难!我们凡夫业障习气深重,真的无从下手。《般若经》听起来很有味道,你做得到吗?做不到,还是有执着。你没有办法看破,也没有办法放下;换句话说,白听了、白讲了。听这部经的人,我想不会少过三千人,来来去去的,有今天来了明天不来,明天来了后天不来了,来一次也算,统统算进去,我想应该是三千人以上。这三千多人当中,哪一个看破?哪一个放下?一个也没有,我们这部经就白讲了。所以难、真难!你才晓得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门,不要说大乘,连小乘包括,都不能成功,这才晓得佛法之难。幸亏佛很慈悲,为我们开了一条念佛往生的法门,这个法门方便在哪里?可以执着。你就执着阿弥陀佛,这个能够住于法,行!你心里住在阿弥陀佛、住在极乐世界上,坚固的执着,执持名号,只有这个法门,给你讲执着能够成功的。除这个法门之外,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找不到,都是要破执着才能成功,没有执着才能成功。执着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不执着,那就生方便土、实报土、寂光土,那就高了。执着能出得了三界,能到阿弥陀佛那里去。凡圣同居土不错了,可以了!何况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马上把我们提升到七地以上的地位,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很短的时间就成佛,这是一个特别法门。得要有福报,什么福报?相信,相信就有福报了。这个法门遇到了不相信,这个人没有福报。《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相信的人有福,肯发愿的人那个福报就更大,世间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福报能跟他比得上,因为他不久要作佛了,你想这个福报多大!

「执实」,功德就没有了。什么叫功德?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功德是戒定慧。因戒得定,持戒是功、功夫,得定,定是德。「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你有一分功夫,你一定就有得到。持戒有功,得定;修定有功,开慧了,这是功德。如果一执着,持戒不能得定;为什么?我这个戒持得很好,看到那个不持戒的、那个破戒的,心里面就生厌恶的心,你怎么会得到定?那个持戒,不懂得用功,不如法。诸位必须要晓得,世尊教人修行是教你一个人的,没有教你看别人;你要是看别人,你的道业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能成就。《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只有一个人,没有同参道友。如果善财还有个同学,善财也完蛋了。为什么?同学你跟我一样,恭敬心没有了。一个同学都没有,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都是菩萨、都是老师,他那个礼敬诸佛才做到圆满;所以,不可以有一个同学。换句话说,真正修行人,自己是站在最低的,别人都在我头上,你才能修得成功。妖魔鬼怪都在我头上,都要礼敬,都是诸佛如来。怎么观想?诸佛如来示现的。示现善的境界来教我,在善境界里面不生欢喜心。示现妖魔鬼怪,逆境里面我不生瞋恚心。

你的清净平等从哪里修的?在境界里面磨鍊出来的。离开这些境界,你修什么?好人、坏人、顺境、逆境都是善知识,在我的心里面都是平等的,我在这里面修十大愿王。有丝毫差别的念头,你那个十大愿王功德全虚,全都没有了。你所修的是福德,功德变成福德;功德没有了,福德有。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功德太难了。经里面常讲「火烧功德林」,火是什么?发脾气;脾气一发,你们想想看,你那个定就没有了;定没有了,戒就没有了。你要问,你的功德有多少?你得想想什么时候没发脾气,如果临命终时发一顿脾气,完了!一生都完了,那毫无功德。所以佛法教人送终,人临终的时候,八个小时不要去碰他。为什么?神识没离开,那个时候你碰他,他会生瞋恨心;一念瞋恨,一生的功德都光了、都没有了。八个小时之内不可以碰他,道理在此地,不可以不晓得。功德跟福德要分得清清楚楚,福德与戒定慧不相干,功德是戒定慧。

「正是无实无虚的反面」,反面是什么?他执着有实有虚。「法谓一切法」,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包括在其中。「不外境、行、果。」这是用这三个字把一切法概括了。「境者境界」,佛法里面所讲的,「五蕴、六根、六尘等」,这都是属于境界。等是太多了,凡是这一类的都是属于境界。「行者修行,即六度等」,像三福、三学、六度、十愿,这都是属于修行。「果者果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乃至无上菩提。」这些属于果。「亦兼果报」,果里面不仅包含果位,也包括果报,「福德、相好、神通、妙用等」这属于报。果跟报,可以合起来讲,也可以分开来讲。

【2、行六度而自以为能行,此住于行。若有名誉等想,便住于境。心存有一所得,便是住果。无论心住何种,皆是住法。】

「行六度而自以为能行,此住于行。」真正修行人,不能不明经,经义不明,你理不通;道理不明,事实真相不清楚。古人常讲:经不可以不读。古时候,中国念书的人多,因为中国的社会尊崇知识,打开我们中国的历史,这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历史。我们中国古人讲士大夫阶级,士大夫阶级就是我们现在讲知识分子。中国人尊重知识分子,所以从前人有一句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印度有四种阶级,大家都知道。中国也有四种阶级:士、农、工、商。中国四种阶级,哪一个阶级排在第一位?士,士是什么?读书人,知识分子排在第一。第二是农夫,农夫耕作很辛劳,对于社会有很大的贡献。第三是工人,也很辛苦,劳力。不劳而获利的商人,他有钱,排名排在最后。现在社会颠倒了,现在商人第一,工人第二,农人第三,念书人排在最后。现在念书人一文不值,社会颠倒了。

如果我们住相的话,就错了。自己以为能行、能修行,这是修福,念佛也是修福,持戒也是修福,参禅也是修福,弘法利生都是修福,这里面没有智慧。智慧是什么?离相是智慧。我虽做,做了心里面若无其事,它才会生智慧。稍稍有一点执着,「若有名誉等想,便住于境。」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名闻利养;好名,有这个你住在境上。「心存有一所得,便是住果」,你得到的利益,你得到的财富,世间法里面讲七情五欲,你只要有所得,你就住果。由此可知,如果这三桩事情我们都不免,你境行果统统住,与大乘教义完全相违背,这个不叫学佛。这样的修学,实实在在讲,就是经上讲的可怜悯者。世间人没有闻到佛法谈不上可怜,他没机会,没接触到;闻到佛法而完全学错、学颠倒了,这个可怜。他为什么学错,为什么学颠倒?没有读经,没有懂得经义。中国古代因为崇尚知识分子、崇尚读书,大家总是尽量想方法去读一点书,因此看佛经不难。佛经虽然是古时候翻译的,是当时最白的文字,是那个时候的白话文。你要是不相信,《无量寿经》是汉朝时候翻译的,你去看看汉朝那时候的古文,你跟它对比一下,我们这个经好懂,古文就难懂了。翻经的大师,已经非常慈悲、已经考虑得很周到,用最浅显的文字,希望每一个稍稍读一点书的人,都能看得懂佛经,都能了解佛的意思。我们佛经的这个文字,在现代文学里面叫做变体文,它比古文容易懂得多。可是现在麻烦了,现在人完全不念古文,于是最浅显的佛经拿到手上看不懂,文字上障碍了,这个难!这是我们现代人一个很大的难关,必须要突破。用什么方法突破?读诵。中国过去教学,从哪里教起?从背诵教起。你要求学,你要想做一个知识分子,下手就是背诵古文。古代的教学,小学,老师教导学生就是教他背书,没有讲解的;这种教学法在历史上有记载,从汉朝一直到民国初年,都是用这个方法。小朋友七岁上学,上学就是跟老师,就不住在家里,要跟老师住在一起。每个月初一、十五放假回家去一趟,平常要跟着老师。这叫学,学什么?学生活,学洒扫应对。老师教他扫地、教他抹桌子,看年龄大小,能够做的事情教他,使他从小就勤劳,家里样样事情他都会做,伺候老师,他能够伺候老师,回家就能孝顺父母,这是老师要教的。换句话说,他教的是生活教育,教你站有站的相、坐有坐的相,学这个东西。在文字上,《四书》、《五经》,教他念、教他背。一般总要背一百到两百遍,会背之后,还要背一百遍到两百遍。用意在哪里?修定,戒定慧。小孩不叫他背书,他也会胡思乱想。天天叫他背书,他就没有时间去打妄想,他心得定。从七岁到十二岁,心定了这么多年,开智慧了;慧是从定当中生的。十三、四岁以后,进太学,太学里面老师讲解,你从前所背过的这些书,现在来讲解。现在因为有定,开智慧了,才讲,你要是没有开智慧,讲有什么用?讲了也不懂。

古时候的教学法好,非常可惜到民国年间学习外国人,这把我们这一代人给害惨了,智慧完全没有了,定也没有了、慧也没有了,成天在胡思乱想,妄想分别执着增加了。所以我们这一代社会这么悲惨,世间大乱,没有智慧的人。佛门里面,从前一入佛门,「五年学戒」,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律,五年学生活教育。就像现在很多学校,新生一上学,新生大概有几个星期的生活教育,让他了解我们团体生活习惯。我们出家人一出家,五年生活教育,学这个东西。除这个之外,学经。经,这五年怎么样?看是哪一宗、哪一派,这一宗主要的经论要背诵,教你去念,念到会背。你学华严,《华严经》不能不背;学天台,《法华经》要背,天台三大部,分量跟《华严》大概也差不多,《法华经》、《法华经文句》(智者大师注解)、《玄义释籤》。从前线装本,每一种都是二十册,堆起来六十册。五年当中要背过,你才有资格学天台,你没有这个基础,讲堂里面没有你的座位。你说听经,你三大部都背过了,才有资格到那个地方,才有你的座位。你没有过五年,不能背,讲堂里面没有你的座位,你只能在旁边照顾大家的生活,照顾大众。过去丛林寺院里面教学这样严格。这五年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根本智,训练修根本智。根本智是定,从定开慧,这是根本智。看起来,好像在寺院里面住了五年什么也没学到,老师什么都没有教,就给你一本书,叫你去念、叫你去背,另外就叫你做工,常住这个生活分配你去做。做工是生活教育,也是修福。念经是思想教育,叫你不要胡思乱想,修定。定不是每天盘腿面壁,盘腿面壁照打妄想。叫你背书,背书不能打妄想,一打妄想就念错了,所以叫你背书,用背书的方法。所以说,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

古德教学用心之苦,我们现在人想不到;恩德之厚,也不是现在人能体会得到。现在人一接触佛法,就广学多闻,学得乱七八糟,杂乱无章。不学还好,心还清净,头脑还清楚;一学,学得一塌煳涂,说几句话都语无伦次,你说怎么办?这不是佛法不好,方法学错了。从前世法、佛法,都是教你修定、修清净心,真的是《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有这五年的教学,然后再听讲。我们从《高僧传》、《居士传》里面所看到的,有人听讲没有听多久就开悟。我们现在听一辈子都不开悟,什么原因?他经过训练,他的心清净,他的心定。尤其是经背得很熟,背得很熟,里面不懂,就是禅宗里面讲的疑情,「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他提得起疑情,我们现在没有。这是说明,决定不能有住,一住就坏了。境行果都不能住,这样才能够符合无实无虚,才能够符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真正在学大乘,真正在学般若。「无论心住何种,皆是住法。」这是经上讲的,「若菩萨心住于法」,不管你住哪一种,住一种都是住法,三种都住还有什么话好说?三种都住,这个人布施,行布施的人不少,很多!都是种了福,毫无功德,他所修的是三界有漏福报。为什么?他心有住。

【3、『闇』则一无所见,仍在无明之中。永嘉云:住相布施生天福,招得来生不如意。】

「闇则一无所见,仍在无明之中。」比喻「如人入闇」;闇是比喻无明,他没有觉悟,他不开悟,没有智慧。

「永嘉云:住相布施生天福,招得来生不如意。」这是永嘉大师《证道歌》上的两句。住相布施将来的果报生天,享天福。这个人能享天福,诸位要晓得,他修行五戒十善、慈悲喜捨四无量心,心地真正是清净慈悲,才能够生天。一天到晚是搞名闻利养的话,他怎么能生得了天?生天享天福不错了,恐怕现在的人住相布施,来生不能享天福。享什么福?可能至少有一半享畜生福,外国那些宠物真享福,一家人都伺候牠,把牠当祖宗看待,我看到那个人就是前生修福的。修福怎么样?他没有十善,也没有五戒,心也不清净,愚痴修福,真修福,好事拼命去做,宇宙人生事实真相道理不明,来生就到畜生道,畜生是愚痴。学佛连真佛、假佛都分不清楚,这是愚痴。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楞严经》上讲得很好,邪师说法如恆河沙。佛法在我们现代这个社会里面,我们所看到的,有假的佛法、有邪法,还有妖魔鬼怪的法,挂上佛的招牌,你不能够不辨别,不能不清楚。好心学佛到后来学成魔,那真是冤枉!一定要辨别清楚,一定要有智慧。生天福的条件要具足十善,要具足四无量心:慈悲喜捨,他才真正能够生天,才享天福。纵然生到天上,天福享尽了还要堕落,还是要搞六道轮迴,这就是「招得来生不如意」。

佛门里面讲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的时候,大概就不会修福,一享福人就迷惑、就颠倒了。佛在这个经上教菩萨,「菩萨不受福德」,这句话很重要,不能够把它轻易看过。教菩萨不可以享福,一享福就迷惑颠倒,所以福不能享。佛为我们订的出家人生活非常简单,就怕你迷惑。虽然在中国,佛教发展为寺院丛林,住持、方丈住的房子多大?方丈,十尺乘十尺,就那么大的房子。不能享福,一享福就迷惑颠倒。不是负责寺院的执事,一般人住哪里?住广单、通舖。不可以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不会成就的。在大庭之下,装模作样像个样子,没有人看见就随便放逸、就懒散,不能成就。广单通舖有个好处,睡觉也要规规矩矩,旁边人也看到你。什么时候都不可以放逸,都要守规矩,道理在此地。今天生活比较富裕,一个人一个寺庙,我一看到这个样子,完了、完蛋了!那个地方不要去了。今天跟我这个顽固的思想相同的有一个,香港大屿山的圣一法师,跟我的看法完全一样;其他的法师跟我的看法都不一样。我们要想成就,要住广单,决定不可以说一个人一个寮房,这个不可以的。所以,这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一定有福报要捨,福报让大众去享,不要自己享。愈有大福报,享福的人愈多,那你的福报才真正殊胜;自己享,问题就多了。今天讲到此地。

第62集

请掀开经本一百三十七面。

【4、不知观空,必随境转。生天之後,决定堕落。『入闇』,喻不见性。喻此人道眼未开,无明未破。虽学大乘行布施,既是盲修,必生重障。】

「不知观空,必随境转。生天之後,决定堕落。」《金刚般若》就是教给我们怎样去观空,所谓「空」就是指的事实真相。一般初学的人,初听到空字,往往心里面生起恐怖;这一空了,那怎麽办?有个恐怖的感触。如果要是给你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不至於有恐怖的感想。空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意思前面我们已经讲得很多。「观」是观念,要把我们错误的观念纠正过来。什麽是错误的观念?以为一切法都是有,这个观念错误的;一切法确确实实没有。可是这一切法的现相,明明摆在我们面前,怎麽可以说它没有?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个「有」不是真的有,叫幻有、假有、妙有;说这些名相,它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有不是真的,所谓如梦幻泡影,不是真的有。由此可知,「空」不能当作「空无」讲;空,什麽都没有了,这不是佛经上讲的空义。佛经上讲的空义是:相有性空、事有理空,是这个意思。一切相是幻相,刹那不停的在变化,因此决定不能够执着。你要是不知道这一切法有而非有,你一定就起执着,在心里面稍稍有一点执着,你就被境界转,你就不自在。我们现在讲,你受环境的影响。凡是会受环境影响的一定是凡夫,圣人已经不受环境影响;不要说大乘的圣人,小乘的圣人都不受环境的影响。我们在本经念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这是小乘人,他们都不受环境影响。由此可知,修行如果想证果;诸位要知道,证果这桩事情很重要,不证果就不得受用,一定要证果,证果是我们修行的目的;如果要证果,一定要离相。离相就是心里面不能执着一切法相,法相、非法相都不能够执着,这就是此地所讲的「观空」,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了。

「生天之後,决定堕落。」这是讲你修行修得不错,五戒十善、四无量心,乃至於很好的禅定功夫,生天。生天之後,一定会堕落。因为天最高,没有比天更高的,天福享完了,寿命终了,到哪里去投胎?到哪里去轮回?只有往下面去了,它上头没有了。我们人修得好,上面还有一层,可以到天上去,天没法子了。天福享尽了,就要往下堕落,不能出离六道轮回。你要问,为什麽不能出离?因为他不晓得一切法相是幻有,毛病出在这里。如果知道这一切法相都是幻有,有而非有,於一切法不执着了,他不是凡夫,他是圣人,凡跟圣的差别就在此地。

「入闇」,这是比喻,前面经文说:如人入闇,则无所见;闇是无明,「喻不见性」。「喻此人道眼未开,无明未破。虽学大乘行布施,既是盲修,必生重障。」这一小段我们实在是要注意!可能就是我们现前犯的毛病。虽有这个毛病,自己不知道,自己还以为学佛学得不错,到後来学佛得不到结果,他也找不到什麽地方出了差错,他不晓得;出了差错就是没有见性。见性谈何容易!但是这个地方一句,实在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就是要想见性,一定要把真性里面的障碍去掉,我们的心性才能现前。什麽东西障碍我们心性?见思、尘沙、无明,这是经上所讲的三种烦恼。由此可知,修行没有别的,断烦恼而已。从哪里断起?从最粗、最明显的烦恼先断起。最粗的烦恼叫「见思烦恼」;这是两大类:「见」是见解上的错误,「思」是思想上的错误。佛教给我们修学的总纲领,那个名字叫「观行」,观是改变我们错误的见解思想,行是改变我们生活上错误的行为。依什麽标准?经典。依经典修正我们思想见解,依戒律修正我们生活行为,行依戒律,知见依经论,经律论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改正错误。如果只是研究经教,不能改变我们错误的观念,这个没用处。如果懂,只管修行而不能断烦恼,这个修持也没有用处。烦恼从哪里断起?也要从最重的下手。假如我们的贪心重,先断贪心;我们的瞋恚心重,先断瞋心。每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自己要好好的反省反省,哪一个毛病最重,先对付它。最重的毛病转过来了,其他比较轻一点的很容易转。就像治病一样,一定要首先治疗要命的重病,对於性命还不太相关的小毛病可以慢慢来,道理是相同的。

「道眼未开」。破无明对我们来讲难,那是真的不容易,开道眼比破无明容易太多;道眼开了,你可以说是正知正见。我们学佛的同修,也常讲我们是正信的佛教徒。什麽叫正信?道眼开了叫正信,不再迷信了。所谓道眼,简单的说,有能力辨别邪正。现在这个社会上很乱,佛门里面也很乱,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团体,佛门里面乱、其他宗教里面内部都乱,有真、有假、有邪、有正,你能够一眼就看清楚、看明白,这是道眼。换句话说,有能力辨别真假、邪正、是非、善恶、利害,你有这种能力辨别,你的道眼开了。如果没有能力辨别,怎麽办?要依靠老师。就如同小孩,小孩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利害,他怎麽办?依靠父母,不能离开父母,父母保护他;离开父母,他就非常危险,可能就要遭遇到致命的灾难,一定不能离开父母。必须等他长大成人,有了经验阅历,他才可以离开父母,可以独立。我们学佛亦复如是。

道眼未开要依靠老师,决定不能离开老师,离开老师不会有成就的。在老师的会下慢慢的去培养,这个培养就是修戒、修定、修慧。戒定慧有相当的基础,功夫能得力了,这个时候老师就叫你出去参学。老师叫你去参学,标准在哪里?你有了道眼,你能够辨别是非,老师就叫你出去参学,成就你的定慧。你出去参学,这个意思就是说明,除了老师之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都可以接触。这个接触对你决定不会有伤害,成就你的定慧。你接触的时候,像《金刚经》世尊教给须菩提,实在讲就是教给我们大家,「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怎麽会受害?「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定功成就,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了。不被境转,你就有能力转境界,《楞严经》上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跟佛菩萨没有两样。佛菩萨转境界,不为境界所转,我们要有本事转境界,这就是要开道眼。刚才说了,没有这个能力,依靠老师。依靠哪一个老师?现在我们遇不到善知识,我过去给大家传授三皈依,曾经给你介绍一位好老师,你要记住!哪一个老师?阿弥陀佛。依阿弥陀佛绝对不会错,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哪里会错?阿弥陀佛在哪里?供一尊阿弥陀佛的像,不行!那个像不能保佑我们。阿弥陀佛要教导我们,天天给我们说法才行!《大乘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生当中,在道眼未开的时候就专依《无量寿经》。佛在经上教给我们哪些事情不能做的,我们就不做;哪些事情应当要做的,我们就去做;依教奉行,这就是依靠老师。别人讲的,我这部经上没有讲,我依我这部经,我不依别的经,我专门跟阿弥陀佛学,这样学法,纵然道眼未开,也能往生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回向偈里面曾经念到,「花开见佛悟无生」,一到西方极乐世界,道眼就开了,就能够分破无明。如果道眼没开、无明没破,换句话说,就以佛法而论,哪个是真的佛法?哪个是假的佛法?哪个是正佛法?哪个是邪佛法?你都搞不清楚。你把假佛、邪法当作正法,你去修布施供养,这是盲修瞎练。不但功德没有、福德也没有,不但福德也没有,恐怕还有过失。这是不能不谨慎,不能不明了的。

【5、当知学佛,若道眼未开,势必处处杂以情见。岂但六度行不好,且必增长我慢,竞起贪瞋,反将佛法扰乱,行得不伦不类,启人疑谤。直是於佛法道理一无所见,岂止不能见性而已。执法为实之过如此,我等当痛戒之。】

「当知学佛,若道眼未开,势必处处杂以情见。」我想这句话根本用不着解释,每一位同修都应该有很深的体会。无论是在家学佛、出家学佛,念念都有私心、念念都有情执,这就是道眼未开。他学佛不但佛没学得好,可能还要障碍别人学佛。别人学佛,他在那里搅和,他在那里捣乱,这就是五逆罪里面破和合僧,这个果报很重,他自己晓不晓得?自己不晓得,以为他的看法、想法、做法都是对的,他自己不知道。为什麽不知道?道眼未开。其他的人姑且不论,最重要的是要常常自己检点反省,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是不是杂以情见?如果有这个东西,要知道这是大病,这是病根,必须要拔除。用什麽方法拔除?金刚般若。如何拔法?离一切相,经上讲的「应无所住」。真正修行人,必须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我们面对的时候心要清净,一念不生。这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里面不杂情见,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如果杂以情见,底下说得好,「岂但六度行不好」。六度不要说别的,刚才讲的布施,布施你都修不好。布施种福田,你那个福种在哪里?你那个福种在大石头上,不会生长的。人家种福田是种在肥沃的泥土里面,它会生根、会茁壮、会发芽、会结果。你那个种子种在大石头上、种在沙土里面,不会生根的。这就是你对於福田,根本就不认识。连布施修福都不可得,何况其余?「且必增长我慢」,贡高我慢。「竞起贪瞋」,竞是竞争、竞赛、比赛,贪瞋痴慢不但没有断掉、没有消掉,反而天天在增长,这就错了。我们自己修行,一定要常常检点我们的功夫如何?实际上,学佛的同修早晚两堂功课就是做这功夫的。早课是提醒我们自己,早课读经文就是听佛的教诲;我们这一天全部的生活、活动,不违背佛的教训,这个早课就真正有意义了。晚课是反省、是忏悔。做晚课想想今天一天有没有违背佛的教训?如果有违背、没做到的,要改过自新。所以晚课是反省、检点、忏悔。早晚课要不是这样做法,那就毫无意义。早晨佛菩萨面前念了一卷经,早课念了,好像这个事情就交代过去了。晚上再念一遍,我这个作学生不错,两堂功课一堂也没缺,其实有口无心,做的是形式,是样子。「既是盲修,必生重障。」盲修是对於自己见解、思想、行持毫无帮助,要用佛教术语来说,与观行毫不相关,那功夫哪里得力?

重障是怎麽说法?我说出来就很不好听。木头雕的佛像、画的佛像,做早课,早晨骗他一次,晚课又骗他一次,一天骗两次,从初一到腊月三十,天天照骗,你这个罪过重了,重障!活人你要是骗他,还情有可原,木头雕的泥塑的佛像,你都忍心去一天骗两次,你这个心不说也罢。可是这个世间还真有人这麽做,我们得想想,我们是不是这样做法,这是很值得检点的。凡是贪瞋痴慢还有,要存一个恐惧的心,我的烦恼业障还这麽重,我修行功夫不得力,必须要让自己烦恼习气一年比一年轻,想想今年跟去年比,今年轻了很多;这一个月跟上一个月比,我烦恼习气少了好多;这是进步,这就是功夫得力。功夫得力不得力是从这个地方说的,不是说我念多少遍经。去年我《无量寿经》一天念一遍,今年我一天念两遍,你一天念二十遍也没用处,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那有什麽用处?不在遍数多,是在你功夫得力不得力。什麽叫得力?是不是真的烦恼少了?烦恼少了,心清净,智慧一定增长;也就是说,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必定是一年比一年看得淡。这是你功夫进步,你看得淡了。渐渐的在这些境缘当中,他不动心,心恢复到清净。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善人也好、恶人也好,他心里的波动没有从前那麽高、没有那麽激动,心渐渐平了,这叫功夫,这叫得力。

起心动念想自己的事情少了,起心动念会替别人想,会想一切众生,会想整个佛法,这个人就是道眼渐渐开了,境界渐渐的好了,愈转愈好。我们不可以不晓得。不能够继续的盲修瞎练,盲修瞎练不但你的贪瞋痴不能断,天天还在增长。「反将佛法扰乱,行得不伦不类,启人疑谤。」叫别人看到你学佛,怀疑,甚至於毁谤,让人家看到你学佛,学佛很可怕,这个佛法不能学,你看,学成这个样子!这是我们要时时刻刻记在心上,时时刻刻反省检点,改过自新、断恶修善。

「直是於佛法道理一无所见,岂止不能见性而已。」这个见性谈不上,佛法所说的道理,可以说是他完全无知。我们读经、听经也能够明白一些道理,可是这些道理在我们生活当中用不上。为什麽用不上?我们恶的习气太重,已经养成一个习惯,听这个佛法,听得不错,觉得满有理也很喜欢,听的时候心里面也很舒畅,出了大门之外忘掉了,就没有了。听的时候好像有那麽一回事,出去就没有了。这是什麽原因?不够深刻,所以它不产生力量。如何叫这个佛法的理,在我们心里真正起作用?那必须是有一段时间锲而不舍,要把它入进去,这个才行!

在美国我遇到一些同修,他们学佛十几年了,学的情况就跟此地讲的完全一样,真的是盲修瞎练,贪瞋痴慢天天增长。这一年来他们发心听录音带,把录音带所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这个深入了。写了半年、一年,毛病习气真的少了,对於世缘看淡了,入进去了,他得力了,这就是他日夜在那里锲而不舍。细心的听,认真的写,这才产生效果,这个方法确实好。这部经已经有别人写出来了,我们写,行!他写是他的,他得利益,你没有写,你得不到利益。哪一个人写,哪个人得利益;拿到别人的东西不行,自己不能得利益。现在用磁带写讲记的人不少,在台湾、在中国、在美国都很多。我常常收到他们的来信,告诉我,他们认真的在写,这是现在用这个方法还能收点效果;听经不行,太难了!我们讲席不是一个长期的,断断续续的,所谓「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要收效果非常困难。十大愿王里面,有「请佛住世」,道理在此地。善知识要不能常住在这个地方,天天跟我们讲,我们每天来听经,每天来薰习,薰习个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也许有个样子,会转变一点,长时间的薰习。若不是长时间薰习,很难收效。

但是我们看到古人,像《大藏经》里面的《高僧传》、《居士传》。从前这些出家、在家的修行人,他们往往三年五载就开悟,就能够契入。为什麽我们今天三十年、五十年都不行?这是你没有看到从前人跟现在人修学的方式,从前的人修学,真的是锲而不舍。寺院里面八个钟点讲经,每天听八个钟点经,八个钟点修行。修行大致的方法,不外乎参禅、念佛。所以寺院里面,如果没有禅堂,一定有念佛堂,总不外这两种。如果是禅宗,禅堂里面,一天听八个钟点经,禅堂里面去静坐八个钟点,一天十六个小时。这样用功,比我们现在学校强多了;不但比学校、比军队都殊胜多了。军队也没有这麽严格,一天十六个小时,所以他有个三年五载的薰习,成功了。我们今天为什麽不成功?一天二十四小时听两个钟点经,要打二十二个钟点的妄想,你说有什麽指望?没有指望了。过去的人是一天十六个小时用功,你要让他打妄想,他没有时间,他太疲倦,他要休息。那八个小时还要休息、还要工作、还要吃饭,所以他的生活非常紧张,没有时间打妄想。这就是现在人修行,怎麽样也没有办法跟古人相比的原因之所在。不是我们现在人头脑不如古人,不是!我们修学的方式,跟古人比差得太远了。人家一天十六个钟点用功,我们充其量两个钟点,这是怎麽样都没法子。

我在过去讲席当中说过,纵然我们今天一天能够用十二个小时功,另外十二个小时还在打妄想,那个功夫才一半一半的,要想克服无始劫来的妄想习气不容易!所以古人十六个小时是正确的。现在我们已经没有这个机会,找不到这种道场。怎麽办?如果你真正想用功,自己干!现在自己干,比古人自己干的缘要殊胜。古人那个时候是依众靠众,大众在一块共修,互相勉励,一个人太困难了,没有人帮助。现在一个人行,现在我们有电视、有录相带、有录音带,我们用这个东西来帮忙。我们家里的小小念佛堂,一个人修也好,两、三个人共修也好。念佛机打开,二十四小时佛号不中断,跟古时候那个念佛堂就没有什麽两样。人家念佛堂人多,我们念佛堂人少,可是佛号不中断。绕佛的时候出声念,止静、拜佛不出声,听佛号或者心里面默念,这个法子好!今天这个时代,真正肯用功夫自修的人会有成就。

「执法为实之过如此,我等当痛戒之。」这就是合经文所说的「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住就是心里执着,以为这个法是真的、是实有;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这种修行有这麽重的过失,真的是盲修瞎练。

九五、喻不住之功

这是从另一面来看,「喻不住之功」。前面是住相的过失,住就是执着,执着的过失。不执着,功德就无量无边。

经【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1、若能『心不住法』(无实)。而又勤布施(无虚)。是其人道眼明彻,空有双离。真为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则游於佛日光辉之中,彻见如实空,如实不空,具足体相用三大之性。如佛所得也。其功德不可思议也。】

「若能心不住法」,就是前面讲的无实。因为一切法无实,当然他就不住,不会把一切法放在心上。这个意思同修们一定要明了、要很清楚。不住,就是心里面很清净,一丝毫的忧虑没有,一丝毫的牵挂没有。为什麽没有忧虑?忧虑是妄想。为什麽没有牵挂?牵挂是执着;都是错误的,都是假的。世尊在经中明明的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能够忧虑牵挂的心不可得,你用什麽忧虑、用什麽牵挂?用心,心不可得。你所牵挂的那些事,因缘所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能所都不可得。佛叫你无住是真话,不是假话。实实在在这样才对,你不这麽做你就错了。

虽然心不住於一切法,心里面什麽也不牵挂,乾乾净净的,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而又勤布施」。勤是很努力、很勤奋,在干什麽?在做布施。布施是广义的,这两个字包括我们整个的生活范围,是我们一生当中全部的生活行为,在此地用「布施」两个字做代表。生活行为怎麽叫布施?我们的生活行为要如理如法、要规规矩矩,给一切世间人做一个好榜样,这就是布施。穿衣,我们穿衣是人家穿衣的好样子,这就是布施。希望我们影响他们,不要被他们影响我们。现在,外面一些年轻人,穿那些衣服,那些图案画得,你仔细一看是妖魔鬼怪。我们看了也去买一件穿,我们被他转了,我们也变成妖魔鬼怪了。我们看到这个,觉得不太对劲。所以我们在台湾也设计了一套,全部是佛经上的句子,这个好!此地还做了有几件,有些同修们穿在身上,「阿弥陀佛」,这个好!人家一看,念一句阿弥陀佛,善根种子就种下去。後面印「净念相继」,「净定安乐」是《无量寿经》上的句子。我们穿衣服就是布施,就是叫很多人种了善根。希望我们大家都能这样做,我们就能转移社会风气。不要看到这是小事情,这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社会风气慢慢好转,这个地区人心安定。人心定了,社会就平安,大家都有福了。每天去搞这些妖魔鬼怪,不得了!你不要认为这个没有什麽影响,影响很深很远,决定不是好事情。我们做带头的作用,希望大家要能响应,多设计一些好的图案,正面的,能够叫人看到生欢喜心,提起正念,这是我们应当要做的。

此地的净宗学会,设计的T恤也不错,不妨多设计几种。一种,大家天天穿得好像老样子,不换换花样还感觉得有一点难过。多设计一些花样,对我们情绪可以能够调节,这样好!多设计,我们多订做,甚至於我们也可以跟亲戚朋友、认识的人结结缘,这个结缘好!费用很少,影响很深远,影响的层面很大。如果在新加坡能够有个一万、两万人穿这种衣服,对这个社会就会起很大的作用。这是说布施点点滴滴都是诱导众生断恶修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就是布施,它的范围非常之广。

「是其人道眼明彻,空有双离。真为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则游於佛日光辉之中,彻见如实空,如实不空,具足体相用三大之性。如佛所得也。其功德不可思议也。」这个地方所说的,句句都是真实话。一个人果然心地清净,又能发心帮助别人,这个帮助别人,诸位真正懂这个意思,你坐在家里不动,你就帮助这个社会,你就帮助无量无边众生。你是一个家庭主妇,在家里面完全做洒扫、洗衣烧饭,也能影响这个社会,也能影响一切众生。念念当中点点滴滴都要跟社会大众做好样子。这个好样子里面一个原则,就是破迷开悟、断恶修善,做这个样子。只要去做,自自然然慢慢它就会影响,这叫真修行。肯这麽做法,一定是道眼开了;道眼不开,他不会这麽做。道眼没开,念念是自私自利,哪里肯做好样子给别人看,他没有这种念头;有这种念头,真肯这样做,这个人的确他的思想见解跟一般人真的不一样。

「空有双离」,离有是不着相,心地清净;离空,是要给众生做榜样。这是真正的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文字是经典,读了《金刚经》他真的去做了,观照是去做了;也就是经上讲的受持,受持就是依教奉行,佛教给我们怎麽做,我们就怎样去做。佛教给我们不执着,教给我们离一切相,我们真的就不执着,真的就离相。佛教给我们勤於布施,我们懂得这个意思,真正发心,点点滴滴跟广大众生做样子,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空有两边不着,这就是受持金刚般若。

「游於佛日光辉之中」,跟佛菩萨乘愿再来没有两样,佛菩萨乘愿再来在六道里面游戏神通,我们这个念头一转过来之後,我们的生活也是游戏神通。哪里都不执着,处处随缘,绝无攀缘,你说那个生活多自在!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慈悲。「彻见如实空,如实不空」,空、不空是宇宙万有的真相,他彻底明白、见到了,所以表现在生活之中,表现在行持之中,是具足体相用三大之性。「体」空寂的,心里面一念不生。忧虑、牵挂舍得乾乾净净,这是与「体」相应;又能行於布施,这是与「相、用」相应。行於布施,一定现种种相,一定起种种作用,这样的生活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如佛所得」。这个人的功德,只有佛知道,等觉菩萨也不能透彻了解,当然他也没办法说得出来,这是真实,决定不是假的。

【2、住法布施,尚且如人入闇。然则住着根尘等境而不行布施者,当入何等境界,真不堪设想矣。】

「住法布施,尚且如人入闇。」法是佛法。这个意思就是说,世间法他放下了,他不执着了,不放在心上,他佛法很喜欢,把佛法放在心上也不行,也是错的。为什麽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佛在这个经上讲得很清楚,「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佛都没有法了,你怎麽可以把佛法放在心上?经上又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为什麽要舍?因为佛所说的一切法,也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个告诉我们,佛法世法都要放下,你那个心才会乾净。所以说住於法布施,那个人还是入闇,「尚且如人入闇」。

「然则住着根尘等境而不行布施者,当入何等境界,真不堪设想矣。」这个话我们简单的讲,那个人天天忧虑,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太多,样样放不下,又不肯布施,他的前途如何?江味农注解里面讲:不堪设想!前途在三途恶道,没法子!住相,肯布施、肯帮助别人,能够舍己为人,那个人才生天福,才能生天。住相不肯布施、不肯帮助人,他的後果决定在三途。为什麽?他一定是贪瞋痴慢增长,道理在此地。贪心重就感饿鬼道;瞋恚心重,则感地狱道;愚痴心重,感畜生道;我慢心重,感罗刹修罗道,变成这个。这些话不是随便说的,六道、十法界都是自己心想变现出来的境界。你这个心天天想贪,贪名、贪利、贪五欲六尘,这是饿鬼道。饿鬼道从哪来?是你自己贪心变现出来的境界,你自己去受用。什麽样的心,变什麽样的境界。佛给我们讲,人道是五戒、下品十善变现出来的。我们前世五戒十善修得还不错,这一生得人身,得人身是果;得到人身,这一生当中的享受、受用,那是报。果跟报不相同,我们要果好、报也好。报要好,应该怎麽办?一般浅学里面讲,不出六道的,「断恶修善」,前世修善,你这一世报就好,得富贵、健康、长寿。前世如果没有修善,造恶业,这一世就贫穷,生活很困苦,会得这个报。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晓得事实真相,我们冷静想想自己,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用的是什麽心?我们所做的是善是恶?将来前途如何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必去问人。

九六、结成

经【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佛在这个地方,总结前面一段「无实无虚」、「离相布施」,他所得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1、『当来』,通指佛後,意在展转弘扬此经,不令断绝,利益无尽焉。】

经文里面说得很清楚,当来之世,不是指佛陀在世。「当来,通指佛後」,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後,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就是佛当年讲经所说的当来之世。「意在展转弘扬此经,不令断绝,利益无尽焉。」佛法要弘扬,佛法要流通,才能够利益广大的一切众生,佛法决定没有自私自利。我们自己修行,做大众的榜样;我们团体修行,给其他团体做一个榜样。在三皈依里面,「皈依僧,众中尊」。这句话什麽意思?什麽叫僧?僧是和合、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内心无住,就是此地讲的无实;修六和敬,那就是无虚、就是生心;僧团是这个意思,无住生心。六根清净,无住;修六和敬,生心;无实无虚。六和敬的团体,我们现在叫团体,古时候佛门叫众。众,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团体。社会上团体太多,人不能离开社会生存,大团体、小团体。大的团体是国家,更大的团体是联合国;小团体,在家同修最小的团体是家庭。没有办法离开团体生活的。「尊」是尊贵,僧团是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最尊贵的;换句话说,僧团是所有一切团体的好榜样。他用什麽做榜样?各个人心清净,大家和睦相处,六和敬相处。一个僧团的建立会影响别的团体,人家到那里一看,这个团体会叫人生恭敬心、生羡慕心,他就会想到,我们要向他学习,这就是布施。不必要教,做出来给你看。僧团可贵,真正是一个僧团,诸佛护念、龙天拥护。护法神护持谁?护持真正的僧团。如果我们心不清净,跟别人不能相处、合不来,那就是不和合,这个团体再多、再大、人再多,也不叫做僧团,不可以称为僧团;僧团一定是心地清净,修六和敬。这个意思就是要展转弘扬,僧团里面就肩负这个使命,承担这个责任。

一个道场,不管是大小,住持就是承担责任的人。他的责任就是弘化一方,住持就像一个学校校长一样,他要负责任的。校长可以不讲经,可以不说法,可以不上课的,聘请教员,那个教员是不是真正善知识?这是校长的责任。聘请一个好的善知识,这一方众生都得利益;如果请的不是真善知识,校长要负责任,校长有过失。所以校长有权,教化众生的权在他手中。阿闍黎就是教员,教员没有权,教员有能力。权跟能辨别清楚,他有能力替校长办事,校长交代他的任务,他要认真把它完成。所以一个寺院就跟一个学校没有两样。诸位仔细去观察,我们中国丛林制度,跟现在的学校没有两样。住持是校长,首座是教务,管教务,维那管训导,监院是总务。现在学校执事有教务、训导、总务,我们佛门里面名称不一样,但是职务完全相同,你仔细去观察,它是学校的组织。所以,要肩负弘法利生的使命。

在一切法里面,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金刚经》是通於一切宗派法门,它讲的是修行的原理原则。大家如果一看,《金刚经》是禅宗的,你看得太偏狭,偏见、狭小。《金刚经》的教义是通一切法门,不但是整个大乘法,连小乘法也包括在其中。前面经文我们读过,「须陀洹不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那就是《金刚经》的意思,就是无住生心的意思。可见得通小乘,没有一法不通;不但通小乘,通世间法。世间人要学会《金刚经》这个方法,在世间建大功、立大业,这个一点都不假。所以这部经的利益无有穷尽,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能离开金刚般若。

【2、『受』,领纳义趣,即是解也,思慧。『持』,如法而行,修慧。又执持,服膺不失。『读诵』是闻慧。】

这一段经文里面,关键的字眼就是「受持」。如果没有受持,其他什麽都谈不上,受持两个字是关键。「受,领纳义趣,即是解也,思慧。」你要是对於世尊在本经上讲的道理、义理,以及佛真正的用意;趣就是佛的意思,佛讲这个经的意思;你真的能够透彻理解、真正明了,像开经偈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懂得如来真实义,这是思慧。「持,如法而行」,《金刚经》上教我们什麽?教的是总的原理原则,行门当中的总纲领:离相布施、无住生心,这是总纲领、总原则。简单的讲,心里清净、一尘不染,念念为利益一切众生,要生这个心,决定不能有丝毫为自己的念头。我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但是也为自己,那个不行,你里面夹杂了;你夹杂就没有真智慧。有一点小智慧,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不能够夹杂。夹杂里面的智慧,在我们佛法里叫世智辩聪,不能出六道。真智慧才能超越六道轮回,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叫「世智辩聪」。他起心动念,百分之九十九为众生,还有一分为自己,这都不行,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破;丝毫都不为自己,你的四相才破,破四相就出了三界。《般若经》上这种方法,真的是巧妙!

我们看到小乘人,证得须陀洹果之後,还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才能断见思烦恼出三界,那个多难!多苦!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想想天人,我们就会心灰意冷。忉利天天主,我们中国人叫他做玉皇大帝,就是基督教里面的上帝。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我们一个人活了一百岁庆祝,老人家长寿,忉利天人看到,才一天,你说多可怜!再往上去看,那就更没意思了。夜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两百年;兜率天是弥勒菩萨住的地方,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我们人活了一百岁,兜率天看到:怎麽一会儿就没有了?你想想看有什麽意思!这是佛经上的话,「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决定不是假话。佛的这些话,科学家们相信。因为现在我们接触到外太空,知道外太空每一个星球里面时差都不相同,所以这些众生寿命不一样,长短不一样,现在在科学的理论上已经得到证明了。人生苦短,生命太短太苦了,何必造业?想想的确是一点意思都没有,何必要去造业?

「持」,要如法修行,一定要遵守无住生心,念念为一切众生,不要去想自己,没有自己那就成功了。自己还没有放下,换句话说,轮回没有放下;自己要放下了,轮回就没有了。这个利益不知道有多大!我们无量劫来,就是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什麽原因?就是「我」的这个念头、执着的念头没有完全放下。百分之九十九为一切众生,还有一分为自己就不行,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彻底放下,一切为众生。不要害怕:我彻底放下了,我明天日子怎麽过?日子好过得很,想不到的好过!放不下是真难过,放下就好过了。这是修慧。

「又执持,服膺不失。」执持两个字,我们在经上常看到,《弥陀经》上讲「执持名号」,这就是全程肯定,决定遵守,永远不放弃,这是执持的意思。对什麽法要这样执持?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心里什麽都放下了,乾乾净净,只保留一个阿弥陀佛,其他的都不要,就要一个阿弥陀佛。佛为什麽教给我们这样作法?诸位必须要知道,这个心乾净,什麽都没有不容易做到,做不到!它不想东就想西,它会胡思乱想。佛知道众生这个毛病,用一个方法叫你执着,把其他的执着都打掉,这个方法就妙了。佛门里面,所谓法门无量、八万四千法门,多半的法门都用这个原理,叫你执着一个,把其他的妄念打掉。像宗门里面用的观心,後来变成参话头;教下教给你修止观,还不都是有执着。但是你要晓得,那些执着,执一舍一切,他不能往生;必须要用这个方法,把见思烦恼断掉之後,你才能出得了三界。唯独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见思烦恼一品都不断,也能往生,这个便宜占大了,所以叫门余大道。不要断烦恼也能够往生,用其他的方法,可以说原理都是一样的,用一念止一切妄念,就是这麽个道理。但是其他的方法,不破见思烦恼,不能出三界,不能算成就。唯独净宗法门,执持名号,一品烦恼不断都能往生。你要问这是为什麽?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佛的愿力,到临命终时佛来接引。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不要怀疑、不要问。有些人破净土的,哪有什麽西方极乐世界?现在飞机从西面飞,飞几个钟点不就又飞回来了,哪有西方?我们听听,「不错!是满有道理。」那就完了。你对净土怀疑不相信,你这一生往生的机会就被人家破坏掉了。根本不要理会现代人怎麽说,你看看自古以来念佛往生的人有多少?人家都去了,我为什麽不能去?决定不怀疑。

必须要知道,妖魔鬼怪的手段很高明。他们看到你念佛,看到你要脱离娑婆世界,要去作佛、作菩萨,他又嫉妒、又恐慌,想尽一切方法来阻扰你、来破坏你,让你去不成。这些年,净宗在全世界弘传的确是有进步。读经的人多,念佛的人多,可是魔也很厉害,障碍的手法很强、很高明。过去有一个时期,有人说带业不能往生,查遍《大藏经》没有「带业往生」这四个字。那的确是引起世界性的震撼。许许多多的念佛人听了这个话,人家确实拿出证据来,《大藏经》上没有「带业往生」这四个字,引起一阵恐慌。在美国老居士当中,沈家桢居士很多人都闻名的,沈家桢居士都慌了,他请我到纽约去讲经,那个时候他七十多岁,自己驾车在机场迎接我,在车上就提出这个问题。我在洛杉矶碰到周宣德老居士,这在台湾非常有名的大德,他恐慌的程度超过沈家桢,都被我碰到,他来问我:「法师!现在人家查遍《大藏经》,都没有带业往生,我们这一生念阿弥陀佛都白念!」我看他那个语气神情沮丧、悲哀、可怜那个样子,我叹了一口气,我说:不去也罢!他觉得非常意外,你怎麽说这个话?我笑着问他:「如果不带业,西方极乐世界有哪些人,你晓不晓得?」经上说的,说西方世界那些人太多了,数不清!「如果不带业,西方极乐世界只有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你去干什麽?」我这样说,他还没听懂、还听不懂。他感觉到很茫然看着我,我只好再给他解释,我问他: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这都是往生极乐世界的,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对不对?他说:对!我说:那是不是业?他才恍然大悟、才明白了!等觉菩萨还带业,不带业的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文殊、普贤都往生,都带业往生。经上没有带业往生四个字,但是有意思在。佛教给我们依义不依语,四依法里面讲得这麽清楚、这麽明白。义是什麽?西方世界有没有讲四土、三辈、九品?有!这个经上都有的。如果要不带业的话,四土三辈九品从哪来的?他这才明了、才放心。我说:「老实念佛,决定往生!」怎麽学佛学了那麽多年,被人家几句话就吓得那个样子,就被境界转了,很糟糕!

现在又有新花样了,有人讲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太阳神,太阳往西边落下去。东方药师如来是早晨的太阳神,阿弥陀佛是下午的太阳神,太阳神就变成两个了。你们想想怎麽讲得通?所以稍稍有一点头脑的人,一听这个话,他那个把戏就揭穿了,怎麽会这麽没有智慧?这都是不明教理,真的是盲修瞎练,才会轻易被人家几句话就动摇了心,这是很可怜的一桩事情。所以我们要深解、要坚持,无论别人怎麽说,能够劝导他的就劝导他,不能劝导的就念阿弥陀佛;无论你怎麽说,我还是念我的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一定会问:你为什麽这样固执?因为我看到不少人念佛往生的。你修你的,我修我的,互不相干。假如我修成功,你没成功,将来我度你;如果我这个失败,不成功,你修成功了,到以後你来度我,这两位交个好朋友也不错!「读诵是闻慧」,这是受持读诵,闻思修三慧具足。

【3、先言受持,是明其已开圆解,信圆持亦圆。是人深契佛旨,蒙佛加被。是人功德,惟佛证知。】

「先言受持,是明其已开圆解」。受持是关键,他怎样肯接受、肯依教奉行?他要不是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他做不到。叫你一切放下,你决定放不下。为什麽放不下?没搞清楚。我为什麽要放下?没搞清楚!所以一定要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佛教给我们放下,他自己放下了。释迦牟尼佛示现给我们看的,生在帝王之家,真的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他统统放下了。别人要争、拼命去争,他得到了,舍弃、放下了,妻子儿女都放下,所有的财产也放下,样样都放下。他也学了不少法,印度九十六种外道他都学过,他统统放下,法也放下了。世法、出世法全部都放下,做给我们看,不单单是口说。放下之後,真实的功德利益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我们这个地球上,有史以来中国、外国,哪一个人一生所说的东西,能跟释迦牟尼佛比?没有一个。我们看看留下来的经典,无论看到哪一部,真的是充满了究竟圆满真实的智慧。你从这个地方体会释迦牟尼佛他的生活,他这个意思是什麽?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这是福!反过来想想,我们生活在忧虑烦恼之中,他生活在智慧里面,你能想到这一层那就了不起,「这个佛我要学」!佛的生活是真正幸福美满,我们今天这个世间人常讲真善美慧,佛才是真善美慧的生活,究竟幸福美满,人家是过这个日子。你要是见不到这个,你怎麽肯真正发心去学佛?你要是没有这个境界,《金刚经》一展开,须菩提虽然称赞「希有世尊」,你听了也莫名其妙。哪个地方希有?没看出来。必得自己有个几分相应,这个真有味道。我们没看出来,他这一句提醒了我们,我们看出味道出来了。所以自己一定要真正看破、放下,然後古圣先贤稍稍给我们提示,我们就会悟入。

像我过去讲《楞严经》,我是学《楞严》的,《楞严》讲了至少有七遍。《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殊胜,那就是不懂,就这麽含糊笼统讲过去了,看不出它的特别殊胜处。印光大师这一点,我就觉悟了。我没有见过印光法师,他怎麽点醒我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合在净土五经里面,是印光法师。净土原来只有三经,《普贤行愿品》是魏源居士加进去的,他是清朝咸丰年间的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印光法师加进去的,他把这个经放在《净土五经》後面,我再一想,有道理!我才看出这二百四十四个字不可思议!净土宗的心经。不但是净土宗的心经,是整个《大藏经》的心经,比《般若心经》殊胜太多太多了。这麽回过头来一看,趣味无穷,就不一样了。所以你要不真干,祖师怎麽指点也是枉然,你也体会不到!

先言受持,是说他已开圆解,我们一般讲,他已经开悟。「信圆持亦圆」,他解圆了,信就圆了,於是他的修行,他行也圆,「持」是讲他的行持,他在生活上圆满。「是人深契佛旨」,对於佛的意思,他深深的体会了,他明了了。「蒙佛加被。是人功德,惟佛证知。」这个人得佛的加持,佛的加持在一般来讲,自己应该感受得到,业障能消。

我过去年轻时,身体不好,业障很重,最明显的是口臭。我出家的时候,有一些同修都指着我:「法师你的口很臭!」可是讲过几年经之後,没有了。那些同修说:「法师你修得不错!你的业障消了。」还有我耳朵里面有一块黑痣,大概有小手指这麽大的面积,没有了,自己脱掉了。身体轻松了,病痛没有了。有很多地方,自己能够感受得到佛力加持。在讲台上就更明显,许许多多的意思自自然然生起来,这三宝加持的。你们这几天学《弥陀经》,我讲六方佛,那不是我想的,也不是我预备的,在讲台上就自然讲出来了。讲出来之後,畅怀法师就告诉我,他说:「法师!你讲得不错!你有没有笔记?」我说:「没有!」那赶快写。讲完以後,下台写的,不是上台写出来的;讲完以後写出来的,这是佛力加持的。今天就讲到此地。

第63集

请掀开经本一三九页。

【4、若人能受持读诵此经。其无明,则受真如之薰。其知见,则受佛智之薰。是皆得蒙佛如来加被,『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我们从这个地方知道,佛菩萨是怎样保佑众生,怎样加持众生。这是我们学佛人不能不知道的。否则的话,就变成盲修瞎练,一味的迷信,那是得不到佛法丝毫的利益。佛菩萨保佑我们、加持我们,是不是真有其事?确实是真有其事。那个事在哪里?这一段文给我们讲得就很清楚。「若人能受持读诵此经」,关键还是在受持两个字。受持,第一、经里面所讲的意义明了了,纵然不能够彻底明了,也能够明了一个大概;其次是要认真努力去奉行,换句话说,我们要把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要在生活上去做到。要是做不到,那不能算受持,一定要做到。这部经最重要的,佛教给我们要看破宇宙人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常常记在心里。对自己、对人、对事、对一切万法,要常常如是观,观是观察,这一切有为法是假的,不是真的。在行持上,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里面,工作当中,要把烦恼、忧虑、牵挂放下,这才叫受持。读诵这部经,为什麽要读诵?每读诵一遍,提醒我们一次,以免忘失掉了。不常常读诵,佛的这些教训都忘掉了。纵然没有忘掉,每读一遍就好像佛亲自给我们说一遍一样,这里面自自然然有一种亲切感,佛当面对我说法。所以每读一遍,无明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受真如的薰习。什麽是真如?经典是真如。可是经典是不是真如,究竟有多少力量,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关键完全是在受持。你有一分的受持,就得一分的薰习;有两分受持,你就得两分薰习。如果天天只念,念了也不懂意思,也不能依教奉行,那就没有什麽大作用,薰习的力量非常的薄弱,所以关键在受持。

「其知见则受佛智之薰」,经典是如来智慧的显现,是金刚智慧。我们读诵一遍,我们的知见也不知不觉受如来知见的薰习,像《法华经》上所说的「佛知佛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佛知佛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佛知佛见。常常读诵,常常受佛智慧的薰习,不知不觉入佛知见,这就是得佛如来的加持,这就是诸佛菩萨真正的保佑。这不是假的,不迷信。所以关键在「受持」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在本经里面重复了很多次。世尊是唯恐我们疏忽,不断的在重复,这样自然就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佛知道这个人,佛也见到这个人;十法界无量无边的众生,心里面起一个念头佛菩萨都知道,有些念头不太强烈,所谓是微细的念头,可能起的时候,我们自己还没有觉察到,诸佛菩萨早已经清清楚楚。这个事情,大家读《无量寿经》应该有相当程度的感受。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不是说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不是的;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一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们的能力几乎都恢复了。他天眼洞视、天耳彻听,洞视彻听的能力比阿罗汉强得太多了。阿罗汉的天眼只能见一个小千世界,阿罗汉当中这是以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而论,阿[少/兔]楼驮的天眼第一,他是修成的,他的天眼能量有多大?他能见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他能够见一个大千世界,比普通阿罗汉大得很多,普通阿罗汉只能见一个小千世界。可是诸位想想,西方极乐世界那些人,天眼洞视,这个意思就是说明,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他都能看得见。

他们六通的能力,几乎是跟圆教八地菩萨完全相同,真正不可思议!一切诸佛都对阿弥陀佛那麽样的尊敬,实在讲是有道理的。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刚刚生过去的人,带业往生的人,神通的能力都跟八地菩萨一样大,这是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所没有的。我们这个世间点点滴滴都瞒不过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那个人数没有法子计算,《无量寿经》上有比喻,诸位读了应该知道,无法计算。等觉菩萨都算不出来,真正所谓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我们今天很幸运,机缘太好了,得人身、闻佛法,能够遇到这个法门。如果在这一生当中把这个事情疏忽掉了,那真是非常可惜!一定要把握住,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5、『皆得』者,无论僧俗男女,凡能受持读诵,无不如是成就。即不明义,但能读诵,亦必得之。何以故?果具有真实信心,至诚读诵。先虽不解,後必开解。】

「皆得者,无论僧俗男女,凡能受持读诵,无不如是成就。」此经所说的理与事,与《无量寿经》、《华严》、《法华》,平等无二,确实是大乘了义的经典。《金刚经》上跟我们讲的原理原则,都是第一等的;凡是究竟了义的大经,里面决定没有差别,决定是平等的,像《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无论是出家人、在家人,无论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只要能够受持读诵,所得的功德利益,就像经中所说的,「无不如是成就」。不是说出家人修行功德大,在家人修行功德小,没这个事情。你这个想法,那叫做打妄想,不是事实。功德大小不在出家、在家,与这个不相干。与什麽有关系?与心地清净平等有关系;心愈清净功德就愈大,心不清净,出家也枉然,也没有用处。所以,着重在受持上。受持,我说个「心地清净」,经上讲的「应无所住」,无所住就是心里面没有妄想、没有执着。心里面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是清净。要看清净心的纯度,心愈清净,功德就愈殊胜,是这麽个意思。

「即不明义,但能读诵,亦必得之」。如果对於《金刚经》的意思不能明了,这个不明义,不是完全不明,不能够有相当深度的明了。但能读诵,亦必得之。这里面没有讲受持,只讲读诵。在我们学佛同修当中,无论在家出家,这个做法的人很多。读诵而不明义,读诵而不能受持,这种情形很普遍。如果他要不间断,每天读诵,也得佛力的薰习,他时间长了,总会有领悟的一天,不过是比较慢一点而已,所以说亦必得之。这样读诵的人,就跟我们念佛人里面,不懂得经义,《无量寿经》、《弥陀经》的意思他都不懂,他就会念阿弥陀佛,一天到晚老老实实他也不打妄想,专念阿弥陀佛,他念成功了。临命终时有站着走的、坐着走的,瑞相非常殊胜。你问他经义,他一无所知,他只晓得老实念。这样的人读《金刚经》,行!他有功德。他凭什麽?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缘,他是凭藉这个。他很老实,他念的时候也没有妄想、也没有分别执着,他能够老实念,他能够得利益。

「何以故?果具有真实信心。」这样的人他有这样的条件,他有真实的信心。真诚,我们俗话说诚就灵,诚就能够通达。「至诚读诵,先虽不解,後必开解。」他用至诚恭敬心天天读,读久了会开悟。这个开悟的道理并不难懂,第一个是自己心真诚清净,他没有妄想、没有执着。第二个是每天受般若的薰习,他读一遍就薰习一遍,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会想到经上的句子,每想一句也是薰习一遍。长年累月不断的受般若的薰习,他怎麽会不开悟?不定遇到什麽机缘,他开悟了,这个道理在此地。这个道理很明显,并不难懂,这就是诸佛菩萨对我们真正的保佑,真实的保佑。

【6、『功德』,指自利利他,绍隆佛种。皆得成就如是功德,明其皆得成菩萨,乃至成佛也。总以劝人必须受持读诵此经,悟此心性,全性起修,全修证性耳。】

「功德,指自利利他,绍隆佛种。」这两句话我们必须要把它看清楚,可不能把意思错会了。经上有自利,再利他。《金刚经》的中心,是为我们讲不二法门。经上一再告诉我们。诸法如义,万法一如,如果我们把自利跟利他看作两桩事情,你就没有般若智慧。如果你真的般若智慧现前,你晓得自利跟利他是一不是二,这里一定要搞清楚。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决定是一不是二。要从哪里做?要从利他那边做。为什麽?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太重,如果从自己这边做,决定增长我执、增长我见,四相破不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怎麽能破得了?所以下手要从利他那个地方下手。一味为众生,决定不为自己,久而久之,受般若受持读诵的薰习,四相不破,自自然然就淡了,自自然然就没有了,那就是自利。诸位一定要记住,自利不是自己得名闻利养,不是自己得种种享受,不是的。自利是什麽?破四相、破四见、离烦恼、开智慧,这是自利,一定要从利他边下手,你才会真正得到自利。如果你要是颠倒了,从自利这边下手,说老实话,你也没有办法利他。你学了一辈子,还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还是一个四相具足的六道凡夫。佛法里面常讲轮回心、菩提心,我们可以从这一句来把它区分清楚。一切从自利下手,是轮回心,你造轮回业;一切从利他那边下手是菩提心,你造的是菩萨业,不一样!这里唯恐诸位同修看到自利利他会错了意思,损失真的就太大了。

能从利他那里下手,绍隆佛种自然在其中。可见得自利利他、绍隆佛种又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绍」是继续的意思,就是我们讲的传宗接代,一代一代绵延下去,绍是这个意思。「隆」,不但一代一代要传下去,而且希望一代一代都能够发扬光大,隆是发扬光大。佛菩萨祖师大德一代一代传到我们这里,我们今天接受,接受佛法的承传;我们不但要把佛法传下去,而且要把它发扬光大。「佛种」在此地就是指金刚般若,如果在一般讲,那又是另外的讲法,在此地就专指金刚般若;在净土宗讲,就专指念佛求生净土,那是佛种。

「皆得成就如是功德」,功德就是八个字:自利利他,绍隆佛种。「明其皆得成菩萨,乃至成佛也」。佛的种子,将来就成佛。佛的种子是什麽?无住生心,就是作佛的种子,就是无上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觉悟的人彻底放下,迷惑的人是坚固的执着,不肯放下,迷悟的区分就在此地。什麽是觉?放下是觉,执着是迷。这个意思也要常常想着,有个事情我们执着不肯放下,「我怎麽又迷了,还是放下吧!」放下就觉了。能够常常这样想,般若在你的心里面、在你生活里面就起了作用,时时刻刻提醒你,时时刻刻「我怎麽又迷了,怎麽又为自己着想!」这叫用功,这叫功夫得力。果然有这个现象,一天有个两次、三次,就很好!三、五年之後你一定得好境界。如果一天一次都没有,这个不得了,这就是业障很重。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那个般若光像闪电一样都没有闪过一次,这个问题很严重。一天能够闪个两、三次,很好的现象。这就是我们讲的放光,真正放光。

「总以劝人必须受持读诵此经,悟此心性,全性起修,全修证性耳。」末後八个字,是大乘佛法修行的纲领,也是总纲领。说得这麽多,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劝人必须,必须是非常的肯定,一定要受持读诵这部经。关键还在「受持」这两个字,不仅受持是本经的关键,受持是一切经论的关键,佛在大小乘一切经上常常这样子教导我们,所以这两个字非常重要;就是依教奉行,一定要去把它做到。能做就会开悟,就能够悟入心性,宗门说的明心见性,教下讲的大开圆解,都是这个意思。能够悟入,然後全性起修,这句话不好懂。什麽叫「全性起修」?性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什麽个样子?体是空寂,作用是无实无虚。起修就是指我们日常生活,我们整个的生活与无实无虚相应。无论是自己私人的生活,从早到晚穿衣吃饭,乃至於你每天去工作去应酬迎宾接客,念念都与无实无虚相应;你过的日子不是凡夫的日子,你过的日子是诸佛菩萨过的日子。为什麽?因为你所过的这个日子,完全是金刚般若智慧,这叫全性起修。谁能做到?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一开端所表现的,那就是做到了。经典里面所记载的,《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做到了,他们的生活,他们表现的身分,就跟我们现前社会大众一样,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生活确确实实都是做到无住生心,都是展现出无虚无实,他生活在这个境界里面。所以这叫全性起修,全修证性。证性,性就是法身、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完全显露在生活当中,眼所见的、耳所听的、身体所接触的,六根接触的境界全是真如本性,这叫证性。由此可知,修跟证是一不是二,修跟证要是分了家,决定证不到,你那个修也没有功夫,不能分。记住经上跟我们讲的,「如来者,诸法如义,万法一如」,这是圆教究竟的境界,圆满的境界。凡夫修行为什麽成不了佛?为什麽修行成就这样的艰难?就是凡夫不能把万法归一;一定要在一法里面把它分成许许多多,样样执着,这是麻烦,这是病根。这个病是你自己搞出来的,不是别人做出来给你受的,不是的,自作自受。所以还需要自己修、自己悟、自己证、自己得,这是别人帮不上忙的。因此,我们要仔细观察诸佛菩萨,从这里面得到启示,在这里面你真正学到东西,其次再看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所展现在我们面前是什麽样的榜样。

近代在中国,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示现的好样子。他好在哪里?就是此地这两句话,他们一生所表现在外面的,就是全性起修,全修证性。你若是粗心大意,你见不出来,你看不出来。你要细心观察,你看出来,你一定会赞叹希有老和尚,不是世尊,是老和尚,希有!就像须菩提赞叹释迦牟尼佛一样,被他看出来了,希有世尊!你会赞叹这些老和尚希有,真是希有。人家是全性起修,我们今天是什麽样一个样子?我们是具足烦恼在全修,我们过的日子是烦恼,过的日子是无明。他们是全性,我们是全迷。全迷所修的就是惑业苦,迷惑造业搞六道轮回的果报,我们干的是这个,跟他这个完全相反。他们是全修证性,我们是全修证迷。我们所证的是无明、是妄想,我们搞的是这个,这个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

九七、极显经功约生福显立喻

「极显经功」,把这部经典的功德、功用显示到极处。第一段「约生福显」,这个经典能生福。实在讲,福报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因为被无明烦恼盖覆住,称性的福报不能现前。这一部经能帮助我们破无明、断烦恼,使我们的性德完全显露,先从这一方面来说。佛为我们所说的,我们要是能够肯定的相信,你会感觉到法味无穷、法喜充满。自性本具的福报,就好像你家里面本来有的财富,你家里有金矿、银矿太多了,永远用不尽。现在什麽样子?现在你很穷,因为你的矿没有开采,所以每天还必须去做零工赚一点钱生活,你说多可怜,家里金银七宝都没有开发出来。金刚般若帮助你开发出来,开发出来之後,再不要去受这个辛苦,不要去做小工,就这麽个意思。

经【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1、显经功,即是显般若正智,此智乃是佛智,所谓无上正等正觉。世尊历劫以来,为众生故,勤苦修证所得,无实无虚之法。今将此法和盘托出,而成此经。为未见性者,示以真确之图案。指引众生到彼岸之方针。以亲身经验告人,俾有所遵循故也。】

「显经功,即是显般若正智,此智乃是佛智,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般若正智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如来果地上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尽虚空遍法界,过去、未来,没有一样不知道。「世尊历劫以来,为众生故,勤苦修证所得,无实无虚之法。」这里教给我们,我们必须要记住,一切为众生。为众生,你自己一定得福。为什麽?因为为众生是你性德现前,你真正破迷开悟了。这是内在的亲因,外面的缘,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护法善神,没有一个不赞叹你,没有一个不帮助你。我们讲加持保佑,要用现在的话讲,帮助你、协助你,这就是加持保佑,真正得到。为什麽要那麽小心量?念念都想自己,依旧迷惑颠倒,这个太可怜了!要学佛,佛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从来没有一个念头想到自己。若有一念想到自己,四相具足。我们读这部《金刚经》,如果《金刚经》里面很深的意思,我们没有能够体会到,没能够懂,能记住这一条,你的一生就受用不尽,你慢慢的一定会开智慧,就如同经上所说的一样。为什麽我念念要想众生、要想别人?破四相、破四见。四相四见破除,自性里面无量的智慧德能都现前了,功德利益在此地。佛做出一个榜样给我们看,永远生活在无实无虚这个境界当中。这个好!这是真实的境界。无实无虚就是无住生心,就是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而行布施,无虚;应无所住,无实。永远遵循这个教训去生活,决定不错。无论你从事於哪一个行业,你遵循这个原则,你就是真正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

「今将此法和盘托出,而成此经。」和盘托出是比喻,比喻什麽?毫无保留。我连盘子都端出来了,全部拿出来,一点保留都没有,是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成佛,他成佛成的什麽?全部端出来了,连盘子端出来;是什麽?《金刚般若波罗蜜》,是如来世尊果地上所证得的,圆圆满满全部端出来了,就是这部经。

「为未见性者,示以真确之图案,指引众生到彼岸之方针。」没见性的,我们都没见性。没见性的人读《金刚经》,《金刚经》就像一个图案一样,我们在这里面实实在在讲,得不到什麽东西。如果稍稍能够体会一点,才晓得这部经妙义无穷、深广无尽!它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的总原理原则,总纲领。任何一部经典,不但是大乘经,包括一切小乘经,都不能出这个纲领的范围。换句话说,《金刚经》就像一棵大树的树根,一切经是这个树的枝叶花果,这部经是根本。修行最可贵的,是把根本找到,从根本修,那个速度快,利益无边。不要从枝枝节节上修,枝枝节节好苦,好麻烦。会修的人从根本修,从根本修禅宗讲得最多,禅宗语录里面一提起,从根本修。根本是什麽?心地。什麽心?无实无虚,这是真心。《金刚经》上讲得透彻,「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是根本。真的要把根本认识清楚,搞明白。由此可知,落实的心不是真心,落在空的心也不是真心。我们六道凡夫,欲界、色界落实,无色界落空,与无实无虚完全相违背。所以纵然修到非想非非想天,还是出不了三界。原因在哪里?用的是轮回心。落实的心,落空的心,都是轮回心,出不了三界。怎样出三界?无实无虚就出三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用这个心。

无实是心地清净,妄想、分别、执着统统离开了;无虚是念念为一切众生。我们学佛的人,为众生什麽,这个要知道。念念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苦,什麽苦?今天他生活困苦,那个不是苦。今天他没饭吃、没衣服穿,不算苦。什麽是苦?搞六道轮回是真苦。将来堕三恶道,这个不得了,这个太苦了!这个世间小苦,我们不必去帮助他。今天这个世间人,我们佛门里面,说实在话问题很多。做一些慈善事业,帮助一些贫苦的人,只解决小苦,社会表扬赞叹,做了慈善家。一表扬、一赞叹,果报马上就报掉,福报就报光,做了等於没做。我们查遍《大藏经》,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没有做过这些慈善福利事业,没做!释迦牟尼佛做的是什麽?大慈善。讲经说法,帮助一切人破迷开悟,这是大慈善。今天大慈善没人做,做了也没人表扬你。实在讲,没有人表扬好,你的那个福报功德都在,没有漏出去。我们中国俗话常讲「积阴德」,什麽叫阴德?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没有人知道,没有人赞叹你,没有人表扬你,这叫阴德。阴德积得厚,後来果报不可思议!发得大了。阳善是什麽?你所做一点点好事情,外头都知道,报纸也登,电视台也广播,大家也称赞,报光了,完全没有了。你所做的那些恶,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骂你,那个恶愈积愈厚,将来果报也不可思议!大家要晓得,好事不要让人知道,何必让人知道!坏事要让人知道,人家看到你,这个人骂你一下,那个人瞪你一眼,恶都报掉了。好的留到不要报掉,恶的要发露忏悔,让大家都知道,这样很快就报掉了。

这一段是说我们的境界,我们没见性,金刚般若就是图案,诱导我们开悟的。《金刚经》细讲一遍很不容易!这个因缘非常希有,因为讲一遍时间要很长。古时候真的有善根深厚的人。古时候讲经不像现在这麽普遍,都是老法师在寺院里讲经。可是有一些人,远道听到某个地方在什麽时候讲这部经,在家居士可以到庙里面去讨经单。讨经单的意思是什麽?我想听这部经,我要住在这寺庙里。从前的寺庙有内院跟外院,内院出家人,外院是给这些居士们住的。他们讨经单,当然寺庙里也分一份工作给他们做,像整理道场环境,有一些零碎事情分配给他们做。讲经的时候,他们都入席来听经。一部经听完了,他离开道场,他回去。从前有这个制度。一部经,《法华》、《楞严》要讲半年,《华严经》一般是讲一年到二年,他能够住在寺庙里把一部经听完,每天受这个薰习,解行相应。我们看《居士传》里面有很多开悟证果的,他是长时期不断的在薰习,所以得到这种效果。由此可知,大经讲一遍的确不容易!因缘非常希有,往後可以说愈来愈难。我们整个世界,这个社会结构起了很大的变化,走上工业时代、工商时代,大家工作非常的忙碌,确确实实是分秒必争,哪有时间来听大经?所以这个缘分愈来愈少,因此讲大经这个机会愈来愈可贵,相当不容易。

「以亲身经验告人,俾有所遵循故也。」《金刚经》是释迦牟尼佛从初发心到证果,亲身的经历。他怎麽成就的?就是依循无实无虚而成就的。生生世世都不违背这个原则,所以他能成佛。我们要是用无实无虚这种心来生活,念佛求生净土是决定往生,而且品位一定很高,往生一定很自在。不仅是预知时至,果然做到无实无虚,可以说你已经得生死自在,想什麽时候去就什麽时候去。极乐世界随时去,没有限制的。你果然做到无实无虚,因为你已经把轮回心转成菩提心。我们这个地方人生死有命,命是什麽?轮回心的命。你把轮回心转成菩提心,命运就超越了,命运再也不能够拘束你,你就在生死里面得大自在。

【2、此经是佛佛传家法宝。世尊因亟欲传授家宝,亟欲一切众生皆知此经利益之大,不可思议!正所谓开自性三宝,成常住三宝。】

这几句话非常难得!若非过来人,这几句话说不出来的。我们这部经本,在封面上有一个小印,这几个字是「如来唯一真传」。我请台湾最有名的一个金石家替我刻的。我请他替我刻了两颗,另外一颗印,「诸佛真传之宝」。要晓得这部经典的可贵,真实不可思议!佛佛传家之宝,说明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传家之宝。世尊也急着要找传人,你要是真正能够依教奉行,真正我们的生活契入到无实无虚,你就接受释迦牟尼佛传家之宝,从此你的生活,生活在无实无虚之中,生活在金刚般若之中,生活在无上正等正觉之中,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你得到传家之宝。很可惜,这样宝贵的东西,世间人不识货。你把这部《金刚经》送给他,他不感谢你,「这有什麽了不起!」你要是送一百万美金给他,他给你磕头:「你是我的大恩人!」这个不得了。一百万美金算什麽?不识货,这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他为什麽可怜?真正的珍宝他不认识,送给他他也不要,这才可惜。佛急着要传给一切众生,「皆知此经利益之大,不可思议」!如果对这部经典的价值、意义不能稍稍体会,实在讲他得不到利益。

这部经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开自性三宝」,开是开悟,就是全性起修;「成就常住三宝」就是全修证性。三宝要说一说,最怕的是在这些名相上发生误会。开经偈的确是写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自性三宝、常住三宝的真实义是什麽?如果错会意思,三世佛都喊冤枉!佛没有说错,你把意思听错了。「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来的,是自己真心本性本来有的;「三宝」是觉、正、净。「觉」是般若智慧,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佛宝。「正」是正知正见、佛知佛见。佛的知见是什麽?《金刚经》上这一句话就说尽了,「无实无虚」;「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佛知佛见。「僧」是什麽?僧是自性清净心,一尘不染。尘是什麽?五欲六尘;自性清净心没有。这叫自性三宝,佛是觉,法是正知正见,僧是清净不染。

成常住三宝,常住三宝是什麽?跟我们一般讲的常住不一样。我们一般讲的常住,寺庙供养的佛像是佛宝,经书是法宝,出家人是僧宝。不是这个意思,你要这样会,你完全把意思会错了。这是成就自己的常住三宝,不是别人的常住三宝,自家的常住三宝。自家常住三宝是从相上讲、从用上讲的;开发自性三宝是从体上讲的。这个说法诸位比较容易体会。常住三宝是从生活上讲的,我穿衣吃饭,日常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觉而不迷。什麽是觉?看破是觉,一切法无实无虚。怎麽是不迷?放得下就不迷。看破、放下,心里面一丝毫都不沾染,我在生活当中是这麽做,这是常住的佛宝。法宝是什麽?正知正见。用来干什麽的?用来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无论在言语上、在形相上、在动作上,都给众生做好榜样,都帮助众生、启发众生破迷开悟,这是自己常住的法宝。心清净、身清净、境界清净,我们住所清净,工作环境清净,整整齐齐、乾乾净净,一尘不染,这是我们自己常住僧宝。这才是这一句的意思,正所谓开发自性三宝,成常住三宝。这个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做表率、做榜样给人看。

明白这个道理,知道怎麽个修法,我们个人要给一切人做好样子;我的家庭要给一切家庭做榜样,世界第一家庭,菩萨家庭。你做生意开个公司,你的公司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公司都比不上你,你这个公司是一切公司的好榜样;同样一个道理,无论在哪一个行业当中,金刚般若都帮助你达到颠峰。你从政治理一个国家,你这个国家是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好榜样。这叫开发自性三宝,成常住三宝,意思深广无尽!不能看错,错会了佛的意思,那哪里是金刚般若!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自己如果有一个小的道场,不管道场怎样,依照这个原理原则来修行、来教导,你这个道场就是所有一切道场的模范、典型。

【3、能住持三宝者,就极低限度言之,亦足以启发善心,挽回世运。此经之最大宗旨也。】

这就不再说大了,把住持三宝降到最低的水平,最低的水平也是劝人断恶修善。人人都知道断恶修善,就天下太平。今天这个世间,有不少人都在那里追求世界和平,世界和平要怎样才能达到?要弘扬佛法,劝人断恶修善。首先,善恶的标准要知道。实在讲,善恶是相对的,到哪里去找标准!我们中国人以为善的,外国人以为不尽然。譬如,中国人认为红色是善的,大家看到都很喜欢,外国人说白色是善的,他们喜欢白色。中国跟外国标准不一样,古人跟今人的标准也不一样。

善恶标准到底从哪里取?佛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标准,凡是对於众生有利益的都是善,凡是对於个人有利益的都是恶,这是佛家的标准。这个标准,要是说对一切众有利的都是善,大家会点头,可以同意,可以接受。说对自己有好处的都是恶,很多人摇头不同意。必须要把它讲解清楚,要说明白,为什麽佛要这样说,佛说得有道理。佛是教我们断烦恼、开智慧。念念都有我,是烦恼的根源,是生死的根源,也是所有一切病痛的根源。你为什麽会害病,你为什麽生活过得这麽苦,病根就在「我」。如果能把「我」淡一点,你的日子就过得很幸福,就会很快乐。我们学佛的人,对佛法真正能深入一层的人懂得,能够同意佛这个说法,肯定佛讲得有道理,确实没错,是我们自己错了。所以善恶要守住这个标准。绝对的标准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绝对的标准是「无实无虚」,那必须是对宇宙人生有相当的觉悟,有相当程度的体会,他才能接受,他才能够学习。纵然一般人达不到这个程度,总而言之,劝善是所有佛经最低的水准,都是规过劝善,确实能够达到社会安定、世界和平的目标,这是这部经最大的宗旨,就是很大的用途。

【4、显经功中,先显能生殊胜之福。喻云一日三时,以不可数计之身命布施。历时长极、布施重极、行愿坚极,此菩萨之行门。福德之大,岂可以数计,而不及闻此经而生信者,何故?此理下详。】

「显经功中」,这一段文也很长,「先显能生殊胜之福」,先从这上讲,从生福上讲。佛用比喻说,「云一日三时」,古时候的印度,把一天分成六时,昼三时、夜三时。经里面所记载的,昼三时就是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这是白天的三时,晚上是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分六个时辰。古代在中国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来代表时辰的单位。现代可以说是全世界,我们都采取西洋的分法,把一昼夜分成二十四个时辰。我们中国叫小时,二十四小时。外国人只说二十四时,没有说小时,中国人叫它做小时。为什麽小?它比我们中国的时辰小,我们中国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所以叫它做小时。印度的时辰比我们中国大,它一个时辰是我们中国的两个时辰,是现在的四小时,这个诸位要懂。你要不懂,你读经,经上讲的有很多就发生问题了。

像台湾这些年来,为了祈求国家平安、社会安定,每年都发起做仁王护国法会,这是好事情。很可惜的,《仁王经》里所讲的东西搞不清楚。法会期间当中,佛在经上讲得清清楚楚,每天二时读诵讲解经典。如果现在说是二个小时,那错到哪里去了?二时是古时候印度的二时,一时是现在四小时,二时是八个小时。能不能救国家?真能救国家。现在仁王法会,跟《仁王经》里面的意思完全相悖。经上讲请一百个法师,就请一百个法师来,每天把这个经念一念,这就能唬过了?哪有这回事情,没有这个道理。《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的确是佛看到这个地区有灾难,如何来挽救?要从人心上挽救,要大家开智慧,不要迷惑颠倒。在灾难期间当中要达成共识,要把自己的利益暂时放在一边,要团结起来,才能够救国,才能解决问题。这部经是这麽个道理。一百个法师,那个百不是数字,百代表圆满。法师干什麽的?平常是教化众生的,每一个人教化一方,这个时候有灾难了,个人教化的也许不相同,理论方法也许都不一样,有灾难的时候,这些法师统统集合起来,我们研究在这一段期间当中,应该要怎样教化众生,我们要统一,思想统一、见解统一、做法统一、说法统一。他们在这里接受短期训练,然後再分到各个地方去,就能够带动全国人,这才能救国,这叫仁王护国法会。今天找几个法师每天敲着木鱼念经,国家念亡了,还说佛菩萨不灵,你说糟糕不糟糕!这真正是误解如来真实义,天大的误会,佛不是这麽教你的。一定要懂得,仁王护国法会是救国会议,国家有灾难的时候召开的救国会议,是把全国知识分子集合起来,如何教导全国众生在这个苦难阶段当中达成共识;所以佛法是真实的功德。现代一般人社会上说我们佛教迷信,我们所表现的十足的迷信。可是佛并不迷信,菩萨不迷信,我们这些人迷信。造成这个社会的形象,我们十足的迷信,对於经义完全不了解。诸位必须要晓得,经上所讲的一时、二时,一时是现在四小时,二时是八小时。

一日三时,「以不可数计之身命布施」,比前面的七宝布施殊胜太多了。七宝是身外之物,容易舍。这是身命,内财,这个难舍,难舍能舍。不是舍一次,「历时长极」,发这个心不容易。我们这个身体一世只有一个身体,只能布施一次,无量百千万劫,诸位想想,生生世世舍身去布施,这很不容易!这样的心真的是难发。菩萨能发,菩萨为什麽能发?因为菩萨知道无实无虚,他就容易了。众生为什麽难发?因为他落实,他坐实了,他认为这个身体是实在的,所以要叫他舍这个身、舍这个命,那难到极处了。什麽都肯舍,这个命他不能舍,他不晓得无实无虚。懂得无实无虚,舍身就轻而易举;往生会自在,随时可以走。就是因为什麽?你能够放下了。你现在念佛为什麽不能往生?舍不得这个身,还不想离开它,不晓得这个身是累赘。什麽时候你能够舍身,那什麽时候就能够往生了。

「历时长极、布施重极、行愿坚极(坚固到极点),此菩萨之行门。」这是菩萨行,我们要学菩萨就得学这个,身命尚且能舍,还有什麽不能舍的?佛这样教我们,中国儒家虽然没有这样究竟,它也教给我们舍身,世间善人并不把身体享受看得很重。儒家《曲礼》有一句「安安而能迁」,这是儒家教给我们的。两个安:第一个是心安,第二个是身安。身心都安乐,那多快乐,多自在!国家、社会、大众有需要你的时候,你能够把身心安稳放弃,为国家、为社会服务,跟这个意思一样,能舍。所谓是舍己为人,儒家这两个安,说得相当的具体。有些人自己生活很舒适,他不肯舍弃,不肯放弃自己安乐的生活去奔波,去受些辛苦。儒跟佛都是为一切众生,不为自己,这是大教,我们中国人称为圣教,圣贤人的教诲,能够舍身为人。这就是菩萨行。「福德之大,岂可以数计,而不及闻此经而生信者,何故?此理下详。」菩萨这样的布施,这样的行持,那个福德不可以称量!但是他所修的福还比不上闻这个经典的。这个经文在底下,我们看下面的经文。

九八、显胜约福总示闻信即胜

经【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这个人的福报胜过前面无量劫无量身命的布施,那个福比不上闻此经信心不逆。这个我们能相信吗?一般人不会相信的,不能接受的。原因在哪里?下面这段经文要为我们说明,关键的字眼就在「不逆」这两个字。如果做不到这两个字,你闻经的福报还是比不上人家布施的福报,决定比不上的。如果是不逆的话,你超过他,真的超过他。

【1、『不逆』,不违也。闻此经,深信非依此行不可。发起一一如法行之大心,是为『信心不逆』,即是发决定起行之信心。】

「不逆,不违也。」决定照做,绝不违背,这才叫不逆。「闻此经,深信非依此行不可。」这叫不逆。我们听到这部经,读到这部经,有没有去发起这个心:非依此经的教诲去做不可。什麽教诲?无实无虚、无住生心、生心无住;你是不是真的要这麽去做?「发起一一如法行之大心,是为信心不逆,即是发决定起行之信心。」他发的是这个心,决定依教奉行。诸位要晓得,如果真正你发这个大心,决定依《金刚经》的教训去做,那你是什麽人?你现在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从凡夫一下就入了法身大士之流。这个功德不是前面修布施,什麽内财、外财,比不上,没法子比。信心不逆太难太难了!

【2、『其福』,正指下文荷担如来,当得菩提,果报不可思议,故非他福所可比拟。】

那个福报是什麽?底下经文所讲,这个人荷担如来,就是续佛慧命,继承如来度化一切众生的事业。佛的事业是教化一切众生,今天佛不在世,他来承担教化众生的担子,那就等於佛了。佛是法王,这个人就是法王子。他当得菩提,菩提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得菩提,就是他要成佛,果报不可思议!成佛是世出世间究竟圆满的果报,一切菩萨所修的怎麽能比得上?这个人能够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绍隆佛种,当得菩提,当然殊胜无比。这是把理由说出来了。

前面所说的布施,实在讲,如果不见性的话,都是三界的福报。财布施得财富,世间人不明佛理,不知道事实真相,人家发了财,很羡慕他、很嫉妒他,这造罪业。一定要知道,财从哪里来的?绝对不是他很聪明、他很能干。比他聪明的人多的是,比他能干的人多的是,为什麽那些人不发财,他发财?他运气好,比他运气好的人也多的是,为什麽那些运气好的人不发财,偏偏他发财?唯有佛法讲得透彻、讲得实在。前世他修财布施多,他这一世得多财富。他要是修法布施多,他有聪明智慧,这是果报。他修无畏布施多,他得健康长寿,像这个舍身布施的,得健康长寿。我们如果想财富,想聪明智慧,想健康长寿,你就修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一味努力去修,果报就会现前。你要不肯修,你这一生都受命运的支配。命运从哪里来的?前世所修的。前世修的因,今生得的果报,点点滴滴都没有办法离开因果的定律。学佛的人要相信业报,业报是命运真正的主宰。你多做善业,不做恶业,前途一片光明,你的生活自自然然会改善,事业工作自自然然会顺利。不要怀疑!真诚心、清净心、慈悲心去做,感应之快不可思议!《了凡四训》把这些理跟事都讲得非常透彻。

最近这边有两位同修,也是常常在这里听经的,他们两个发心将《了凡四训》印了一万本,好像这两天就要印好了,印好之後拿到这边跟大家结缘。我把书的题目换了一下,因为以前那个题目看到不醒目。我换了八个字,书的题目叫「改造命运,心想事成」,大家看了这个一定很动心。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第64集

请掀开经本一百四十一页。

九九、持说更胜

经【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这一段科题「持说更胜」,这是比较布施的福报。前面一段是闻信就胜过一日三时以极长的时间身命布施,福报比不上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当然如果能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福报当然超过前面。

【1、发心即胜,正因其决定起行。『何况』者,显其更胜。】

「发心即胜」是指前面一段经文。「正因其决定起行。」发心,为什麽一发心福报就超过前面菩萨身命布施?因为他发心里面有信心不逆;也就是说虽然还没有去做,已经决定了,非如此做不行,他有这样坚决的信心。这一念信心,福德超过前面的布施。「何况者,显其更胜。」

【2、『书写』,为广遍法施也。如今日发心弘扬流通,布施供养此经,无论印经、录音带、影带、电脑软件、CD等等,其功德与书写等同。】

书写,这是我们可以做得到,而且现在比从前方便太多。古时候写经,有钱的人家请这些会写字的人、写得很好的人,请他们代自己写经布施,拿金钱来供养,多半是一些比较清寒的秀才们,请他们来写经;当然费的时间长,分量也有限。现在印刷术发达,成本低、数量也大,功德要比起古时候书写一定大得很多。可是这里面还有一点讲究,我们必须要知道,那就是真诚恭敬心。今天虽然有钱去印经,一印就几万本、几十万本,如果真诚恭敬不如古人,那你得福还是有限。古人虽然花的钱很多,时间很长,数量很少,他有真诚恭敬心,所以他得福。所以这是个关键,我们以真诚恭敬心来修福,这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书写,为广遍法施也。如今日发心弘扬流通,布施供养此经,无论印经、录音带、影带、电脑软件、CD等等,其功德与书写等同。」在从前只是书写,现在除了书写之外,还有许许多多我们可以流通法宝的。

【3、『受持』即是解行并进,所行不外离相施供,利益一切众生。『读诵』是薰习胜解,增长胜行。『为人解说』,是行法施以利众。此经甚深,发心为众解剖无谬,乐说无碍。令闻者得明义趣,启发其信解受持之心也。足证其真是信心不逆。发此心时,悲智行愿,一一具足,故能荷担如来。】

受持是真正的关键,这是前面讲过许多遍。「受持即是解行并进,所行不外离相施供,利益一切众生。」前面已经说得很多,在此地就不必再罗嗦。解是对於本经甚深义趣,它的道理,它的功德、目标,我们很清楚、很明白;明了之後,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它做到。做的总纲领,不外乎离相布施供养。施供是布施供养。一定要不着相才行,才符合《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这样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

「读诵是薰习胜解,增长胜行。」这是为什麽要读诵。即使这一部经念得很熟,念得都能够背诵,每天还是要用一个时间来读诵。《金刚经》的经文不长,如果念得很熟,大概十五分钟应该可以读诵一部。一天至少要读诵三、五部才好,每天不能间断。读三部:早晨读一部、中午读一部、晚上读一部;早晚就在早晚课当中,时间只需要十五分钟不算太多。每天念三遍,天天不间断,不知不觉就受金刚般若的薰习,会有这个力量,也会有这个效果,帮助你开悟,悟入这个境界。「胜解」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开悟。开悟有小悟、有大悟,还有就是大彻大悟。每天读诵,必定有悟处,真正悟入你才肯做。「胜行」,胜是殊胜。什麽殊胜?离相布施。离相布施,菩萨行门当中无比的殊胜,是指这个。

「为人解说,是行法施以利众。」这就是说的为别人讲解《金刚般若》的义趣,若不能讲全经,佛在这个经里面屡次教导我们,「为人演说,乃至四句偈」,讲四句或者是讲一句,都是法布施,利益无量无边。「此经甚深,发心为众解剖无谬,乐说无碍。令闻者得明义趣,启发其信解受持之心也。足证其真是信心不逆。发此心时,悲智行愿,一一具足,故能荷担如来。」这部经经义确实很深,若从文字乍看,好像《金刚经》并不很深,里面也没有什麽难字,我们看看都认识,可是意思太深了。没有契入,没有领会,不晓得它的意思深。愈是悟入,愈感觉到它甚深,其深其广没有边际,为什麽?因为它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如来将他从初发心一直到证得究竟圆满法的秘诀和盘托出,统统说出来,丝毫都没有保留,这是真实的法宝。我们为别人说,没有说错,这个非常重要。喜欢说,说法无有障碍。

实在讲,真正要发心弘经。无论是出家、在家,现在在台湾,在家居士讲经说法的比出家人多很多倍,在家居士讲经说法多。居士当中有年岁大的、也有很年轻的,二、三十岁,男居士、女居士都有,热烈的出来讲经。佛法是师道,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我们是凡夫,业障习气深重,灾难重重,而消业障最有效的方法无过於发心修法布施,就是发心出来学讲经。我在年轻的时候,我跟李老师是三十二岁,在那个时候,我们老师好像是七十一岁。他遇到一些年轻人,他年岁大,看人看得多,看这个面相,短命的相、苦命的相,他劝这样的人,发心学讲经。唯有这个方法,转业力转得最快。真正发心舍己为人,我这个身体舍掉、放弃,我把身体献给佛菩萨、献给一切众生,不是我自己的。我自己的命苦、短命,一切众生不短命,佛法不短命,奉献给佛法、奉献给一切众生,所以他的命马上就转过来。这是消业障转命运最有效的方法。讲经这个事情难不难?给诸位说,一点都不难。如果要想学讲经,讲得很像样子,讲得很不错,叫听众听到都点头、都称赞,需要多少时间?一个月。一个月就学会了,你不肯学就没有办法,如果肯学确实一个月。

我那个时候在台中,李老师劝我学讲经,最初也很害怕。我到台中去听经的,没有说是去讲经的,没有想到一去到台中,李老师就要我去学讲经。我到他们班上一参观,觉得的确是不难。我们的进度是一个月学一部经。那个时候,我没有出家,我跟他老人家一年三个月,就是十五个月,我学了十三部经,十三部都能讲。所以以後一出家,离开台中就出家,出家我就教佛学院;我有十三部经,一个学期教一部,他们三年才毕业,六个学期,我十三部一半还用不上,所以非常自在。一个月学一部,这实实在在的。所以你们如果真正肯发心,新加坡讲经说法的人就多,佛法就会兴旺起来,要大家真肯发心。

「乐说」,乐是欢喜,喜欢讲经,喜欢为人演说。「无碍」是你对於经义很通达、很明白,没有障碍。你说我这个东西从来没有学过,没有学过的最好,保证成功;以前学过一大堆的很难教,那个很麻烦。我们老师教学生、找学生,就是要没有学过,他最欢喜。一张白纸,教他怎麽做,他就怎麽做,规规矩矩,很好教。学过,他满脑袋很多成见,老师你这麽说,那个法师那麽说,那个书上那麽讲,这个麻烦大!老师哪有多时间跟你辩论,他也不喜欢跟人辩论,你要说一大堆,他就对你一问讯,说:你不错、你很好,你到别的地方学去,我这个地方不行!不适合你的程度,你的程度太高,请你到别地方去,不教了。这个事情不难,难在什麽?发心,发的真诚心。

「令闻者得明义趣」,叫人家听到《金刚般若》,听一句也好、两句也好、一首偈也好,真正把它的意思听懂、听明白了。明了之後,他就觉悟了,他相信佛讲的话有道理,他自自然然发心去做。般若真的像《心经》上讲的,能度一切苦厄。世出世间,无论什麽样的苦难,有了般若,问题马上就解决。这部经还没讲完,大概讲了一半,就在这一半当中,我相信不少同修已经有相当程度的领会,肯定我这句话没说错,决定能够帮助我们解除一切苦难;你真正听懂,真正依教奉行。

「足证其真是信心不逆」。信心不逆要真的,不是假的。一定要照这个经典、理论、方法去做,一定要把这个方法以种种善巧方便,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我开悟、离苦了,希望一切众生人人都觉悟、人人都离苦,这才是菩萨心。所以发这个心的时候,「悲智行愿,一一具足」。这个心一发,这四个字都有了。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悲心。以《金刚般若》的义趣来介绍他,这是智慧。自行化他,就是行愿。这个人就是「荷担如来」。荷担如来是法王子、是菩萨,担负起弘法利生的使命,这是如来家业,如来家业就是弘法利生。弘法利生这个工作,不讲求任何形式。在路上遇到朋友,也可以跟他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到处都可以讲。他喜欢听给他讲,不喜欢听也给他讲;不喜欢听,讲了他也听进去;「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种子也是强迫把它种进去了,都是好事情。不管他懂不懂,只要我们没讲错。所以,没有一切形式,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乃至於一切畜生。遇到这些畜生,甚至於小虫,你都给牠讲,你劝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是给牠授三皈依,然後跟牠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给牠说法;牠有感受。真诚,诚则灵。怎麽样跟牠沟通?真诚。因为真诚心里面没有界限,感应就通达;有妄想、分别就有界限,这就讲不通。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一切众生我们都能够跟他讲得通。

【4、若於此经不能信心不逆,自不能受持解说,广为弘扬。则佛法究竟义不明,佛种便有断绝之虞。此中关系,极其重大。则信心不逆之人,岂彼但知长劫苦行者,所能及哉。】

「若於此经不能信心不逆」,凡是不能信心不逆,这部经里面的义趣没搞懂、没有明了。他真正明了的话,一定是信心不逆,决定他从看破、放下下手。为什麽?得自在、消业障、断烦恼、开智慧,他为什麽不干?一定他去干的。「若於此经不能信心不逆,自不能受持解说,广为弘扬。」这他做不到的,前面讲就是他做不到。「则佛法究竟义不明,佛种便有断绝之虞。此中关系,极其重大。则信心不逆之人,岂彼但知长劫苦行者,所能及哉。」这一段话意思很深,是我们必须要知道。因为不少人修行观念当中有问题;什麽观念?守旧的观念。守旧有的时候是正确的,有的时候未必正确,得要看什麽事情,得要看时节因缘,必须要有智慧。佛法要弘扬,特别是这一部经,这一部经最大的特色是言简意赅,它的好处在此地。文字少,只有五千八百多个字,义理非常丰富、非常完整,这是难得的。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不能超越《金刚经》理论的范围;所有的行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也不能超越《金刚经》行门的原则,这是这部经不可思议之处。所以这部经一定要弘扬,一定要常常读诵,如其不然,佛种就有断绝之虞;虞是顾虑,换句话说,佛法会在这个世间断灭掉。你弘扬一切经论,你没有抓到中心;换句话说,你没有能找到根本。弘扬很好看,像花五彩缤纷。花是什麽花?插在花瓶里面的花,没根。是好看,过两天就死了,枯死了,不是活的。《金刚经》是根本,没有金刚般若,弘扬所有一切法门,说得天花乱坠,都是花瓶里面的花。诸位想想这个道理,想想事实的真相,你要是真明白,那个弘扬不行,那个弘扬法不能消业障,不能断烦恼,不能开智慧,无济於事。将来该怎麽生死还是怎麽生死,该怎麽轮回还是怎麽轮回,那怎麽行?

「此中关系,极其重大。」因此信心不逆之人,他的功德不可思议!不是长劫苦行能够跟他相比的。每天入定,一盘腿面壁就坐上半个月、一个月都不出定,就佩服得不得了;但是他不能弘扬佛法,不能开人智慧,不能令人觉悟,这个不行。因此解跟行一定要相应,有行无解跟有解无行都不行。清凉在《华严经疏钞》经题里面说得很好,「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一个堕在邪见,一个堕在无明,都没有办法出三界,都无济於事,一定要解行相应。信心不逆,他能够书写、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就是解行相应。

【5、观行二门,虽然并重,而以观慧为主。而观慧要在实行中见。经中处处以布施与无住并说,即明此义。】

观行二门就是解行二门,观是解。二门虽然并重,但是要以观慧为主。在佛法里面,大小乘佛法的差别就在此地。大乘佛法是以观为主,行不能没有,决定要有行,但是解行以解为主;小乘是以行为主。观行两个,大小乘他们的重心不一样。大乘法门着重在智慧,所以大乘法成就快。智慧能够断烦恼,能够破无明,成就快。如果没有慧,单有行,行修定也能够把烦恼断除,但是诸位要晓得,定是伏烦恼,把烦恼控制住,没有办法断它,那个断叫伏断,不是灭断。灭断要靠智慧,没有智慧没有办法。这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

「而观慧要在实行中见」。你的智慧用在哪里?用在生活上,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充满了智慧。他表现出来,智慧表现出来的,我们经上讲的字句简单,但是意思之广真的是没有边际。经里面处处讲布施,布施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布施是做,做出来。你活在这个世间,活得很快乐、很幸福,活得叫别人羡慕你。为什麽你这麽快乐、这麽幸福、这麽自在?因为你无住。你要有住,你就不快乐、你就不幸福。什麽叫无住?道场跟学校不一样,学校学生是固定的,天天就是那几个人;道场是流水席,天天都有新面孔,今天才来,前面就没有听到了。不能细讲,也要略说说,否则的话就辜负你。无住就是心地清净,没有牵挂。如果你在生活当中,你心里面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你乐不乐?当然快乐。一切众生他的生活为什麽过得那麽苦?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他不肯放下,那有什麽办法!这些牵肠挂肚的,就是他生死、烦恼、苦痛的根源。谁给他?没有人给他,他自己要往里面揽,那有什麽办法!佛说这是错误,统统放下,无住就是放下。心里面没有一丝毫的妄想执着,这是无住的意思,你的日子过得当然自在、当然潇洒;凡是与你相处的人,没有一个不羡慕。佛菩萨就是这个生活,我们凡夫跟佛菩萨不一样,凡夫心里面有住,佛菩萨心无住。经上常常把这两桩事情连在一起,就是这个意思。无住是智慧,真实的智慧。

也有同修说:有许多事情,不行,我不能不想。实在说,你想了能有用处吗?如果你想了真管用,释迦牟尼佛都来拜你作老师。所有一切想都叫妄想,不管用,妄想!你以为我们想要多想才能解决问题,把那个问题愈搞愈糟糕。很用心、很仔细去想,为什麽事情还搞糟糕了?因为你是妄想在做事,你事情怎麽能做得好?一切都不想,统统都放下,你样样事情都做好。为什麽?智慧现前,心里面没有妄想,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一切事情,照得清清楚楚,一点都没有错误。妄想多了,常常把事情判断错误。不打妄想,没有一切分别执着了,这心清净了,智慧现前。这是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学了佛又不敢相信,还是犯老毛病,有事还是要去想一想,你说糟糕不糟糕?这样的人就不是信心不逆;真正信心不逆,不再打妄想了。

可是又有一个现实问题,我不再打妄想,妄想偏偏起来怎麽办?我是不想打妄想,可是妄想偏偏就像泉水一样往外面涌。这是什麽?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用什麽方法?念佛或者是读经。我读经的时候,妄想这个念头就少。所以平常我们读经、念佛不能中断,就是把无始劫来的习气伏住、把它控制住,使我们常常有一个清净心现前,真实的智慧现前,这个人才叫真正学佛。真学佛的人不多,真学佛的标准就是此地讲的信心不逆,他真干。

【6、上来四次较显经功,次次增胜。初次(三六节)生信文中,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其福胜一大千界宝施。以明其趋向佛智,便是承佛家业也。二次(五四节)开解文初。三次(七十节)开解文中。今第四次(九七节),说在深解义趣及自证之法後。明其既能信心不逆,便不必经长时之苦行,便能如佛所证得者,而证得之。】

「上来四次较显经功」,从世尊开始讲经到此地,较量功德的殊胜,这个地方是第四次,我底下都注出来了,一次比一次殊胜。初次在经文第三十六节;我们每一段经文,都标上一个数字,这一段是第九十九节。第一段,第一次是在三十六节生信文中,「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其福胜一大千界七宝布施。以明其趋向佛智,便是承佛家业也。」这是第一次。第一次是听到佛讲经,他能生信心,觉得佛讲的话没错,能肯定、能够接受,乃至於生一念净信,他的福报超过大梵天王以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这是第一次。他为什麽能超过?因为他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这个人在般若上已经奠定了基础。很可能再增进,那他的境界就殊胜,他这一生可能成就。

「二次(五四节)开解文初。三次(七十节)开解文中。今第四次(九七节),说在深解义趣及自证之法後。明其既能信心不逆,便不必经长时之苦行,便能如佛所证得者,而证得之。」这个经典境界不断的向上提升,到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很高的一个层次,能够生起信心不逆,这相当不容易。由此可知,他对於经中的义趣,有相当深入的理解;否则的话,信心不逆是不能够生起来的。这个心一生,他就能够荷担如来,就能够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就得三宝加持。末後两句是赞叹的话,便能如佛所证得者。佛所证得是什麽?无实无虚。佛所证得究竟圆满,他所证得虽然不圆满,他分证,他证得一分、两分,那就非常可贵;能够证得一分、两分无实无虚,他信佛那是真信,他在行持上是真干,一丝毫怀疑都没有。肯定佛经上字字句句是真实语,只要照做决定正确;你要不照做,那就错了。底下再解释信心不逆。

【7、信心不逆,是一一如法。由其已开慧解,知非如此不可。故能坚决其心,实行不违,正是所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之人也(如发决定愿心,求生净土)。虽尚是凡夫,其功德已超长劫苦行之菩萨也。】

「信心不逆,是一一如法。」这一句解释得非常好,但是说得太简单,恐怕初学不太容易领会里面的意思。信心不逆,就是样样都如法。法里面有教法、有理法(理论)、有行法、有果法,我们佛法里面常讲「教、理、行、果」,一一都如。教是教导,佛为我们说一切经,这是教导,我们从经里面觉悟了,这就是如理,理懂得了。行是生活,是仪规。穿衣有穿衣的样子,吃饭有吃饭的样子,坐有坐的样子,站有站的样子,一一要如法,这是在行法上讲。理法上讲的什麽?无实无虚是理。行,在事相上,样样都遵守规矩,佛门叫仪规,我们说通俗一点,样样都合乎规矩,无虚;心里面若无其事,没有一丝毫分别执着,无实,这就如法。穿衣吃饭,生活里面点点滴滴都要如法。所以这四个字里面,含义就太广了。世出世间法里面,无论是什麽身分,无论从事於什麽样的行业、工作,都不出这四个字,一一如法。

「由其已开慧解,知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就是信心不逆,一定要照这样做。「故能坚决其心,实行不违,正是所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之人也。」如发决定愿心,求生净土,这是举一个例子,这一发心就成就。这一桩事情我们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看过,婆罗门女要救她的母亲,这一发心,她母亲就离地狱了。还没有修行,没去做,发的心,她那个心是真心,後面一定真干,不等到她修行有成就,她母亲先离开地狱生忉利天。由此可知,发心功德不可思议!但是这个心是真心,不是说发了之後又忘掉,就不干了,那个没有用处的;发了之後真干,一发心这功德就不可思议。我们在经上看到,婆罗门女跟光目女用什麽方法度她的母亲。她们的母亲在世间都造极重的罪业,堕阿鼻地狱。她们所用的方法是念佛,她不是念阿弥陀佛,她念的是觉华定自在王佛。一样,这是念佛。念佛念到什麽样的功夫才能有效?我们净宗里面讲的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她念了一天一夜,定中到地狱里面去。由此可知,能够在定中去访问地狱,地狱不是一般人能进得来的,那个鬼王明明白白的告诉她,到这个地方来只有两种人:一个是来受罪,一个是菩萨来巡视地狱的,来参观地狱的;她能够去,就是菩萨了。换句话说,最低限度她念到事一心不乱;她念到这个程度,她才有能力去参观地狱。她进去一打听,问问她的母亲,鬼王告诉她:你放心,你的母亲三天前到忉利天去享福去了。三天前,她刚刚发心。你就晓得,刚刚一发心,那个功德就现前,不可思议!这里面有个道理,你要不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你对於超度的事情,你会感觉到很茫然。我们念几卷经就能把人超度,哪有那麽便宜的事情!

婆罗门女的母亲为什麽能够从地狱生忉利天,凭什麽?就凭她叫她的女儿作菩萨,她要不堕地狱,她的女儿也就不认真去修行,换句话说,她就证不了果。她女儿之所以能够成为菩萨,超凡入圣,谁帮她的忙?她母亲帮她忙,这个功德多大,她当然要生天享福,凭这个。所以超度,超度的人真的超凡入圣,那个被超度的人得福报。如果我们去给人家超度念经,有口无心,嘴里念的经,脑子里胡思乱想,一点用都没有。假如我们在那里念经,恍然一下开悟、证果了,这个人立刻生天,道理在此地。你细读《金刚经》就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事情,一点都不假。

光目女她也是念佛,她的功夫比婆罗门女要次一等。为什麽?她是梦中见佛的,她不是定中。梦中见佛,我们凡夫诚心诚意有感应,可以得到,定中我们就没有把握。梦中见佛,我们可以说她至少也念到功夫成片,真诚心,梦中感得佛菩萨把这些事情告诉她,都是真干!要是没有真诚的心如法修行,提升自己的境界,被超度的人凭什麽?如果说是我们对地藏王菩萨恭敬,天天拜他,天天拿香花、水果供养他,他就来保佑我们,那地藏菩萨不是接受你的贿赂吗?哪有这种道理。那人家供养再多一点,拜得再多一点,地藏菩萨跑到他家去了,不跑你家了?没有这种道理。诸位熟读《地藏经》,你就晓得那个超度它真有效。为什麽有效?就在此地。

我们如果给人作佛事,这个东西很难,一卷经念下来,自己有没有悟处?没有悟处就白读了。一卷经读下来,自己真的有定有慧,定慧增长,被超度的人就得利益;七分功德,自己得六分,他只能得一分。现在一般人超度,请七个法师;七个法师念,他也可以得一分,每一个人分一分给他,他就得一分。七个法师真的念得有定有慧,才行!如果没有定慧,那就很难讲了。这些基本的道理,我们要懂,懂得之後就不会毁谤、不会疑惑,要真正明了。所以慧解非常重要,智慧现前,真正明了事实真相,才晓得确实非这麽做不可。为什麽?过去无量无边的诸佛,都是这麽修成的;现在这些诸佛菩萨,也是这个原理修成功的;将来一切佛菩萨,也没有一个是例外。离开这个原理原则,决定不能成功,这才晓得非依照这个方法不可,不能不放下,不能不看破。

「虽尚是凡夫,其功德已超长劫苦行之菩萨也。」长劫苦行的菩萨,我们常讲权教菩萨。在四教里面,藏教的菩萨、通教的菩萨、别教的菩萨,他们的确长劫苦行;圆教的初学者,初信位的菩萨,超过前面那些菩萨多多。原因在哪里?那些菩萨智慧没有开。你要问:他们有没有听过《金刚经》;在我想,一定听过。这部经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宣扬,哪有不听的道理!听了怎麽样?没懂、没肯做。听了没有懂,等於没有听;听了要没有做到,也等於没有听,一定要做到才算数。真正契入无实无虚,真正做到无住布施,这个人才算是通达般若。修行不管修学哪个行门,八万四千行门、无量行门,他都是从根本修,他把根本找到了。行门不一样,那就是方法不相同;方法无量无边,原理原则是一个,掌握到这个原理原则,没有一个不成就,而且成就非常之快。

【8、信得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得应生清净心,岂非正念真如之直心乎。信得利益一切众生,应空有双离,行布施六度,岂非乐集一切诸善行之深心,拔众生苦之大悲乎。则信心不逆者,圆具三心也。】

「信得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得应生清净心,岂非正念真如之直心乎。」这是讲发菩提心。大乘佛法发心第一,菩提心这个名词我们都知道、都会念,也都会讲,但是什麽叫做菩提心,不知道。天天嘴皮上在发菩提心,实际上也不晓得菩提心是什麽。以为我念一念,我发菩提心,真的就发了,哪有这回事情?「菩提」是梵语,觉悟的意思;菩提心是觉悟的心,觉而不迷。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给我们解释,菩提心的体是直心,菩提心的相是深心、是大悲心,大悲心可以说是它的作用。相是深心,用是大悲心。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也给我们讲菩提心,菩提心之体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它的相是深心、是回向发愿心。我们把这两个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比较明显。它的体是真心,不是妄心,真诚到了极处。

也许我们自己觉得我的心很真很诚,已经到了极处,那这个没有法子!真诚标准在哪里?清朝末年,曾国藩先生对於诚字下了一个定义。这是读孔子书,孔子书里面也讲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讲到诚意,跟我们佛门的菩提心意思非常接近。什麽叫诚?「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一个妄念没有了,那个心是诚心。「我的心很诚」,这就是一个妄念,哪里诚?诚在哪里?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有一物就不诚,就不是真诚心。由此可知,真心难!

直心,古人的解释,直心是正念真如,没错!这个解释很准确。正念真如就是曾国藩先生讲的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是正念,一念不生,真心现前,那个真的是正念真如。可是凡夫做不到,如果你做到,那恭喜你,你是圆初住的菩萨;超越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多多,你超越了;《华严经》上讲「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人,可以参加世尊的华严法会,有资格。在别教是初地菩萨,初地菩萨断证跟圆初住是相同,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但是别教初地菩萨的智慧,比圆教初住就差很多,他没有圆初住智慧那麽样的圆满,智慧比不上。观行,圆教观第一,别教是行,着重在行上,观比较差一点,所以他定功可能很殊胜,但是慧解就差很远。就像《楞严经》里面富楼那尊者,怀疑阿难。世尊讲《楞严》,讲到第三卷阿难开悟了,说了很长的偈颂,也赞佛,真的开悟。富楼那在旁边听了觉得奇怪,阿难是初果,他是四果罗汉,所以提出质疑。这什麽原因?阿难所知障轻,所以他一听经开悟;烦恼障重,所以他定力不如人家,烦恼没断,烦恼障重,所知障轻。富楼那正好跟他颠倒,富楼那是烦恼障轻,所以他证得九次第定,证得阿罗汉果;他所知障重,听了半天没开悟、没听懂。障有二种,各人不相同。由此可知,凡是圆教根性的人,所知障轻,烦恼障重。像别教、小乘,他们是所知障重,烦恼障轻,所以他修定容易得定,他容易成就;众生这两种根性不相同。但是开悟的人快,他断烦恼、破无明,他用智慧断,他不用定功;定功是伏,很苦、很不容易!智慧马上就解决,快得很,真叫快刀斩乱麻。尤其是金刚般若智慧,开这个智慧那还得了!烦恼、无明、习气很快就断掉。这是讲「岂非正念真如之直心乎。」只要你能够信得,真正信得过,「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好像我们也信,真的信了吗?不见得,仔细想想不见得。为什麽不见得?因为你没有到信心不逆。如果真的信了,你决定修清净心。为什麽?因为修清净心,金刚智慧就开了,金刚智慧是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个智慧一开,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通达,你再不会搞其他法门去了。如果说我相信,可是还是胡思乱想,还是是非人我,还是贪瞋痴慢,那你与这一句根本就不相应,你完全没有相信。「信得应生清净心」,那就是直心正念真如;换句话说,菩提心的本体就现前,你就得到。

「信得利益一切众生,应空有双离,行布施六度,岂非乐集一切诸善行之深心。」深心是相,菩提心的相。菩提心的相是什麽?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得究竟圆满的利益,他没有别的心,就是这个心。究竟圆满的利益,一定是空有两边不住。我们在一生当中,一切时、一切处,一切都奉献给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就是乐集一切诸善行,深心是这个意思。深心是什麽?喜欢善行。「乐」是喜欢(这个不念ㄌㄜˋ,念一ㄠˋ),乐是爱好。「集」就是我们讲的积功累德,跟积的意思是相通的,修集一切善行。善行不是为自己,为一切众生,这叫深心。「拔众生苦之大悲乎」,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大悲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圆满的菩提心。

「则信心不逆者,圆具三心也。」所以一发这个心,非这样做不可,菩提心就圆圆满满的现前。直心、深心、大悲心,跟《观经》所讲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悲心。三心圆发,圆满的发心,这是真干!一开端信得这两个字就是信心不逆,信心不逆後面一定有这些现象。

【9、此经观行,极圆极顿。果能深解义趣,信心不逆,其为圆顿根器无疑。而圆顿人乃是一位摄一切位,且可一超直入。惟在当人始终不逆,荷担起来,决定当得无上菩提也。】

「此经观行」,观门、行门。「极圆极顿」,圆满到了极处,顿是顿超、快速、没有次第。小乘人修行有四果四向,是次第;大乘菩萨修行有五十一个阶级,是次第。《金刚经》上讲的,没有次第。《大方广佛华严经》还是有次第,它有次第、有圆融。清凉大师所说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是次第。利根的人学《华严》,顿超;钝根的人学《华严》,就次第,都能得利益。可是本经里面没有次第,所以是圆极顿极。

「果能深解义趣,信心不逆,其为圆顿根器无疑。」我们在这个经里面,也能够勘验自己是什麽样的根性。如果根性差一点,不怕!可以培养。只要你对这部经典有兴趣,就像前面讲,你真的能够信得过,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只要肯努力,不断的薰修,会把我们自己这个根性变成圆顿,都是要在认真实行上,真做,点点滴滴去做。首先,就是要发心舍己为人,从这个地方下手,肯牺牲自己、肯帮助别人,要发这个心。这个心发了之後,一定要遵守无实无虚。为一切众生做再多的好事,心里面若无其事,绝不放在心上,这是无实;又肯认真努力去帮助别人,这是无虚;这就受持金刚般若。真正能这样做,又能每天读诵,假以时日,那就看你个人的根性;有些人三、五年开悟,这一悟就是圆顿根性;也有人十年、八年入这个境界。所以我们的根性可以转变的。要懂得理论、要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学,改造命运。我们是个钝根,可以把它改成利根。由此可知,顿渐根性也不是一成不变,它是会变的。

「而圆顿人乃是一位摄一切位,且可一超直入。」圆顿根性的人,跟《华严经》上讲的完全相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譬如我们这里讲的发心位,这是最低的,初发心、发心位。发心位是初住,初住叫发心住,菩提心刚刚发出来,三心圆发。他的果报、功德一直上输到等觉菩萨,等觉菩萨的功德、受用,他能够享受得到。所以一个位次就摄一切位,五十一位通摄。在上位的,譬如等觉菩萨,他也一直摄圆初住位;圆初住所修学的,等觉菩萨不能不做,他天天要做。初学要守的那些规矩,等觉菩萨还是要照做。我们在本经一开端,看到释迦牟尼佛入舍卫大城乞食,着衣持钵;着衣持钵是初学人学的,你们刚刚受戒就学了。释迦成了佛,他也每天按照这个规矩,一点也不乱,他有次第。从这个地方我们就看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确一位摄一切位。不但如此,而且可以一超直入,这是讲圆顿根性。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净土。《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净土法门跟这里讲的完全一样,净宗的确是大乘至圆至顿。我们这样一品烦恼没断,很幸运遇到这个法门,实在是很不可思议!你如果讲《华严》、《法华》,一定要《金刚经》这个标准,要有这个标准才行。我们念佛人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仗佛力加持也能够得到这个标准,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不是我们自己的能力,这个我们要晓得。真正是经上讲的,无量劫来所修集的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生当中成熟,这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议!

「惟在当人始终不逆,荷担起来,决定当得无上菩提也。」末後这一句,虽然是勉励的话,他不是随便说的,也是真实语。我们有缘分读到《金刚经》,有缘分听到《金刚经》,就跟《弥陀经》上讲的没有两样,「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那个地方是得生净土;我们这个地方「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你能够闻说《金刚般若》。你要是善根福德因缘少,这个听不到。大家细细想想,我们讲堂四周围邻居有多少,他为什麽不来听?他没有这个善根福德因缘。你们还从很远的地方到这儿来听经,他就在隔壁他都不来。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一点都不能勉强。佛在这个经上说得很清楚,不是一佛、二佛、三佛、五佛所种善根,无量劫来,善根非常深厚。我们自己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了解事实真相,承认自己确实有深厚的善根福德,遇到这个机缘。今天关键就在底下这一句,「始终不逆」。我们今天听到这是开始,在这一生当中要能够保持,在我们全部生活当中依教奉行绝不违背,这就是信心不逆。发这样的心、发这样的愿,三种菩提心你就圆满;直心、深心、大悲心都圆满。「荷担起来」,要把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责任自己担当起来,我们要真干!这样的人决定当得无上菩提。江居士劝勉我们真正这样干,将一切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往生;不但往生,高品位的去往生。

【10、信心不逆中,既具三心,即是具足三聚净戒。直心便是摄律仪戒。深心是摄善法戒。大悲心是摄众生戒。由此可悟经初言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之所以然矣。欲於此经信心不逆,决当从持戒修福做起。】

「信心不逆中,既具三心」,三心具足。三心是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具足。「即是具足三聚净戒」。往往一般人疏忽了,以为大乘对於戒律好像疏忽了,好像不太重视;其实不然,大乘人的戒比小乘人还要清净、还要严格。但是大乘人并不表现在事相上,小乘人在事相上非常执着。在古代,还有一桩公案,我们佛门叫公案,一般人叫故事,有个故事。唐朝时候,终南山的道宣律师,他专门修戒律,戒律精严,感应得天人送饭。他每天日中一食,他那个饭天人供养,天人尊敬他,戒律精严。有一天窥基大师从终南山下面经过,顺便去拜访道宣律师。道宣律师知道窥基学问不错,教理通达,讲经说法,玄奘大师的得意门生,但是在戒律规矩上他比较随便一点,所以对他就轻慢;尤其人家称他三车法师,对他并不怎麽尊重。於是道宣律师想趁机会来教化、教导他。用什麽方法?天人供养叫他看看。我一天日中一食,天人送供养给我,叫窥基法师看到生恭敬心、生惭愧心。哪里晓得那一天,天人没有来送供养,道宣法师目的达不到。窥基法师下山之後,第二天天人又来送供养了,他就责备:你昨天为什麽没有送来?那个天人就跟他讲:昨天山上有大乘菩萨在这里,全山护法神护卫着,我进不来。道宣法师听了,一身流冷汗,惭愧!这才晓得,人家外表随便,心地清净,才知道自己不如。一个是重形式,一个他不在形式上,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信心不逆里面就具足三聚净戒。

「直心便是摄律仪戒,深心是摄善法戒,大悲心是摄众生戒。由此可悟经初言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之所以然矣。欲於此经信心不逆,决当从持戒修福做起。」三心就是三聚净戒。《无量寿经》经题「清净平等觉」,是戒定慧三学。清净这两个字就是具足众戒;平等是定,心平等就是定,定叫等持,等是平等;觉是智慧。清净平等觉就是三学,不但是三宝,是三学。从这里能看得出来,一法里面的确摄一切法,法法圆融。经初所说「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到这个地方,这个意思我们更清楚、更明白。如果不清楚、不明白,受持的心发不起来。受持就是依教奉行。这个心很难发起来,必须真的透彻,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非这样做不可。

【11、直心是断德,成法身。深心是智德,成报身。大悲心是恩德,成应化身。信心不逆,成就如是种种功德,其福之殊胜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也。】

「直心是断德」,这个断就是断一切恶、断烦恼、断无明;断德。「成就法身」,就是证得圆满的法身,要靠断德。「深心是智德,成报身。」深心是智慧,唯有真实的智慧,才肯断恶修善,才肯利乐有情,所以他成就报身,报身是智慧之身。「大悲心是恩德」,对於一切众生大慈大悲,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成就应化身」。报身是自受用身,应化身是他受用身,像《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身。

「信心不逆,成就如是种种功德,其福之殊胜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也。」全在「信心不逆」这一句。真的是信心不逆,菩提心现前,三聚净戒圆满,圆摄三聚净戒;将来的果报一定是证三德、成三身,它的功德殊胜不可思议。果报是成无上菩提,所以说不可思议!

一00、举要别明约教义明

经【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这是从教义上来说的,也就是讲从教学的义趣里面来讲。

【1、『不可思议』,指法身言,即是体也。性体空寂,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故必须离相自证。『不可称量』,指报身化身言,报化即是相用也。】

「不可思议,指法身言,即是体也。」本经处处都讲到,法身理体、真如自性。「性体空寂,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故必须离相自证。」从这个地方我们也就体会到,为什麽佛教给我们要无住生心,那麽样强调无住,无住就是离相。心要是有住,法身理体决定透不出来。佛法的修学,不仅仅是禅宗,任何一个宗派、任何一个法门,它的目的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佛法修学真正的目的,要见性。为什麽不能见性?因为你心里面有执着、有妄想,所以你就不能见性。你有执着,你决定离不开六道轮回;你有妄想,你决定脱不了十法界。诸位要晓得,十法界里成佛,那个佛没断妄想,那成的是什麽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妄想断掉了,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里面两种人,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别教登了地,这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他才叫真佛;分证佛,天台家讲的分证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金刚经》里面叫诸佛;《金刚经》上「诸佛」,诸佛是讲哪个?就是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由此可知,非离相不可,你不离相你不能见性。

我们念佛人,你要不离相,不能念到理一心不乱。如果要念到理一心不乱,这是用金刚般若来帮助我们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花开见佛。那个成佛太快太快了,实在不可思议!凡夫成佛,成圆教究竟圆满佛,问题就是你肯不肯放下。同样的,往生难不难?你果然能够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想什麽时候往生就什麽时候往生,一点都不难;难的是你不肯放下,难在这个地方。果然现在就放下,现在就往生,佛就来接引。这些道理事实真相都要知道,你都明了了,你心里还有什麽恐怖?《心经》上讲的「度一切苦厄」,所有一切恐怖你都没有。纵然是三次世界大战,那个原子弹掉在空中,你看到,放烟火一样的,你往生了!你说多自在,一点恐怖都没有,看热闹!看完了就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来接引了,多麽殊胜、多麽庄严。所以一点恐怖都没有,恐怖是什麽?恐怖是放不下的人。放不下,往生一点把握都没有。彻底放下了,往生是上上品往生。

名字相要离。今天下午有一个同修打电话给我,他说他很烦恼,他念《无量寿经》,大概念了不少遍。他的日子不好过,人家骂他、侮辱他。他为什麽难过?着了名字相,每一句骂他的话,他都听进去了,他都放在心上,好难过!你说这有什麽法子?如果真的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骂他的,骂几个钟点骂累了,我一句也没听进去,那多自在,不就没事,什麽事都没有!所以我跟他讲,你功夫不得力,念经、念佛都白念了;真正功夫得力的话,哪里有这个现象!着相,这就苦恼。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心缘就是心里面的攀缘,怎麽离?心里面一切执着、忧虑、牵挂统统放下,都没有了,心缘相就离了,这个离得乾净。这个事情必须要离相自证,这是人家帮不上忙的。诸佛如来大慈大悲,也没有办法帮我们的忙,一定要我们自己离、自己证。佛只能够把方法教给我们,把理论讲清楚了,方法教我们了,要自己去做。佛能够加持我们的、保佑我们的、帮忙我们的,就是这些。

「不可称量,指报身化身言,报化即是相用也。」我们讲体相用,法身是体,报身是相,应化身是作用。报身不可称量,是从寿量上说。法身无始无终,是体、本体;报身有始无终,真的是无量寿;应化身有始有终。「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因此应化身无量无边,特别是生在极乐世界。如果生在他方诸佛世界,还是有范围的,一个大千世界、两个大千世界,乃至十个、百个、千个大千世界,还是有范围。唯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尽虚空遍法界,没有范围的。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就在哪个地方现身,作用就跟如来果地上无二无别,所以不可称量。要什麽样的身分才达到这个目标?下下品往生的人,带业往生下下品同居土,都是这样的。这是西方世界无比的殊胜,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道理在此地。今天时间到了。

第65集

请经本第一百四十四面。

【2、『无边』以明事修,离四句之义。『功』,谓一超直入。『德』,谓体用圆彰。是此经教义,理事双融,性修不二,能以一超直入之修功,成就体用圆彰之性德者。此是将无量无边功德约自行者说。若言利他,则有令人成体用无边之三身,以利益众生,同证菩提。】

这一段意思说得很圆满。世尊在经上就教义这一方面来说,这部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说了三句。无边是说明事修,在事相上的修持,这部经教我们在事相上,事相就是指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也就是我们生活全部的活动。行门的纲领就是无住生心,无住就是离相,离一切相,这个地方用四句就全部都包括。这四句是:有相、无相(无相就是空相)、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句就把一切法相全都包尽了。

「功」是讲功夫,我们修行的功夫。实在讲功夫就是离相的功夫,都是离相,真的有浅深次第不同。在这部经上尤其说得明显,从小乘初果须陀洹就离四相,这是功夫浅的。到等觉菩萨,他们修的还是离四相,这是古德教人放下,放下再放下,「我有放下」还要放下,就这个意思。有功夫浅深不一样。一直到等觉菩萨,要不要放下?还要放下。放下什麽?最後一品生相无明,那个放下才成功。由此可知,《金刚经》确确实实叫单刀直入,直截了当。菩萨行没有别的,放下而已。你能放下一分,你就多看破一分;多看破一分,你就又多放下一分。看破跟放下相辅相成,它是循环的,互相帮助的;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一超直入」,超,超越次第;入,德就是入,入如来果地的境界。

「德」就是得到,你一分功夫,你就得一分。得的什麽?「体用圆彰」。由此可知,德就是禅家所讲的见性。见性,体是性体,用是性的作用,真心本性的体用,圆圆满满都显露出来,彰就是很明显的表现出来。表现在什麽地方?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像释迦牟尼佛在经初给我们所示现的着衣持钵,就是体用圆彰,被须菩提尊者见到了。须菩提能够见到,我们要晓得须菩提入了这个境界,他要不入这个境界,他怎麽会见得到?我们为什麽见不到?我们没入这个境界。所以,入这个境界就见到了。

这一部经的教义,是「理事双融」。理是无住,事是生心。无住生心,生心无住,是一不是二。理跟事融成一体,性修不二。性德跟修德,性德是理体,修德就是无住生心,无住生心都是属於修。「能以一超直入之修功」,修行的功夫,一超直入的修功,就是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就是这一句。「成就体用圆彰之性德」。《华严》经题讲的「大方广」,《无量寿经》经题讲的「清净平等觉」,都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显示无遗。这些话,都是讲无量无边的功德,从自己修证这一边来说的,自受用。我们依照这部经典理论、方法去修行,自己得到的受用。如果要是说利他,功德也是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若言利他,则有令人成体用无边之三身」。怎麽利人?利人有两种方法,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为人演说」,演是表演,我们做一个榜样给人看,那叫演;说是解释。这是两种方法,诸位要晓得,演说是两种方法,不是一种。别人看到我们的生活行为幸福美满,他看到一定生仰慕之心,他很想学习。在学习当中,他免不了有疑问、有疑惑,他来向你请教,你一定要详细给他讲解。如果他没有向你请教,你看出来了,知道他有疑惑,也知道他有能力接受,愿意来修行,不等他说,我们也要找他来解释。这就是大经里面常说,「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他没有来请教,就要主动的给他讲经,成就他的无边的三身,法、报、应三身。能成就别人法、报、应三身,当然也成就自己的法、报、应三身。自己三身没说,但是前面讲体用圆彰之性德,这一句话里面就含着有三身。「以利益众生,同证菩提。」自他不二,这是从教上来说的。

一0一、约缘起明

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这是讲缘起。《金刚经》对象是何等的人物,这一小段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由此可知,我们读诵《金刚经》,修学般若法门,自己觉得不得受用。这部经,诸佛赞叹、诸菩萨赞叹,历代的祖师大德,无论是哪一宗、无论是修学哪一个法门,普遍的赞叹,这不是假的。为什麽我们不得力?读到这一句应该觉悟,我们没有发大乘。大乘是什麽?菩提心,我们没发菩提心。也许同修觉得我已经发了菩提心,那是你自己以为发的。菩提心是什麽?不知道。菩提心是什麽都不知道,那发的是什麽菩提心?菩提心如果具体来说,是净业三福。三福最高的那一层是菩提心。由此可知,菩提心是有基础的,底下没有基础,菩提心怎麽能发得起来?我们细心冷静的观察,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虽然说得很简单,「真信,发愿,一心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样的人有没有具备底下的基础?具备了。凡是这样的人,你去观察他,他孝顺父母、他尊敬师长、他有慈悲心,他不伤害一切众生,第一条福具足了。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他也具足了。他没有受过三皈依,形式的三皈他没有,他真的回过头来,专门依佛陀的教诲,他真皈依。他没有形式,他有实质。他心地清净无染,没有恶意,那个戒就具足了。他能够老实念佛;老实,威仪就具足。可见得前面两福,人家圆圆满满的具足了。我们自己冷静反省反省,我们有没有具足?还真有问题。我们有没有做到孝养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养父母的心、养父母之志,孝养的意思很深很广。奉事师长,老师教导我们,我们有没有认真努力去做;认真努力去做,那才是奉事师长。不是对老师很恭敬,样样都把他伺候得很周到,老师不要求这些。老师是传道者,你真正能够接受,真正能把道发扬光大,老师欢喜。是不是真正具足慈悲心,真正去修十善业道?这是第一福,基础的基础。学佛从哪里学起?从这里学起,不从这里学起不能成就。

【1、『发大乘』,谓发行菩萨道之心。『发最上乘』,谓发绍隆佛种之心。】

「发大乘,谓发行菩萨道之心。」这是发大乘。依四弘誓愿,修六度万行,这是发大乘的人。什麽叫发最上乘?「发最上乘,谓发绍隆佛种之心。」这是最上乘。依四谛、修六度,未必发心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未必发这个心。假如要是发绍隆佛种的心,绍隆佛种就是讲的佛祖,就是佛菩萨、祖师大德,代代相传大乘佛法,今天传到我这里,我一定要继续把它传下去,要把它发扬光大,这叫绍隆佛种。继承佛祖的家业,发这个心,四摄六度自然在其中,你没有四摄六度,你这个做不到。所以这个比四摄六度更要殊胜,更是难得。佛这部经,是为这种人说的。为什麽为他们说?因为这种人志大、心大,佛要不为他说一超直入的根本大法,佛就对不起这一类的根机。佛说法应机而说,有这种根机的人,佛是一定要说,帮助他满他的愿望,这些也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2、如来既为如是发心者说,则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之人,其发心可知。其开佛知见可知,其为绍隆佛种亦可知。则为发心胜、根器胜也。】

「如来既为如是发心者说,则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之人,其发心可知。」这就是发大乘的。发大乘一定是信心不逆,一定是真正能够依教奉行。「其开佛知见可知」,这种人得佛力的加持,他读经开智慧,他听经也开智慧,他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开智慧。为什麽?因为日常生活当中,他把经典的理论、方法统统做到。所以在生活里面会开智慧,在待人接物里面都开智慧,处处有悟处,时时有悟处,这是开佛知见。以前为什麽不开智慧?以前没有发大心,起心动念都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都把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这叫大障碍;把你自性里面般若智慧、无量德能障碍住了。现在你依佛在《金刚般若》上讲的方法去修行,「应无所住而行布施」,那就不一样。这个障碍放下了,所以时时处处都有悟处。我们读经遍遍有悟处,为人演说次次有悟处,这才得法喜充满,得真实受用。「其为绍隆佛种亦可知。」这样人确确实实有能力、有智慧、有因缘,续佛慧命,弘法利生。

「则为发心胜、根器胜也」,根器说在发心之後;它不是说「根器胜,发心胜也」,它不是这个说法,这个句子如果一颠倒,意思都不一样了。如果说「根器胜,发心胜也」,我们想想没指望,我们的根器不胜。它说「发心胜,根器胜」,我们还有指望,我们只要发心,我们的根器从劣就变成胜。这就是充分说明境随心转、相随心转,一切法唯心所变,这句话里面充分说明了。所以我们不怕自己业障重,不怕自己书念得少,学历不够不怕,怕的是自己不发心。念到大学毕业,念到博士学位,他不发心,有什麽办法?这个人小学也没有毕业,他真发了心,他一发心他的根器胜,他就能够续佛慧命,就能够弘法利生。发心第一。佛法的缘不在别的,就在发心。

一0二、约荷担明

这是第三段,就「荷担」来说明。荷是负荷,我们今天讲负起这个责任,弘法利生的责任,续佛慧命的责任;担是担当,把这个担子挑起来。

经【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段经文是从正面来说,有正显当然还有从反面说明的。我们先看这段经的意思。

【1、初发心修行之凡夫,其福胜彼长劫苦行之菩萨者,因其发绍隆佛种之心,修绍隆佛种之行故也。『荷担如来』,正明其能绍隆佛种也。】

这一句的意思,这一小段,意思是无限的深广,绝不能够粗心大意这样看过,那就太可惜了;不但你辜负了世尊,你也辜负了江居士的美意。佛在这部经上所显示的,初发心的人,前面已经四次较量功德,我们是薄地凡夫,烦恼一品都没断,但是你要真正发这个心,你的功德超过长劫,长劫那是不晓得他修了多少劫,那种苦行的菩萨,你超过他。你要问你凭什麽超过他?这些长劫修行的菩萨,还没有发心担起如来弘法利生的担子,他没有发这个心。诸位想想,长劫修行的菩萨都不如,我们修这一点戒定慧算什麽!那怎麽能跟人家比,这才知道发心荷担如来,功德不可思议!换句话说,佛此地暗示我们,你如果想你的功行要超过长劫修行的菩萨,有没有方法?有,你发这个心就超过了。也许有人问,这个心我发了,我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这个发也是空的,那你不是真心发的;你要真心发,那个智慧、能力很快就得到。怎麽知道?大家都晓得,佛门有一句俗话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谁不舍一人?诸佛如来。诸佛如来,你看看这里,你只要一发这个心,「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十方如来都看到、都见到了,我们自己不知道。我们这个心一发,心里面放无量的光明,这个光明跟十方诸佛的光,光光相映,立刻就得佛力的加持,怕的是你不肯发心,你就没办法。佛一定加持你。那就跟《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什麽身得度,诸佛如来就化身来指导我们、来协助我们,满足我们续佛慧命、荷担如来的愿望。可见得,关键是你有没有真正发心,不是真正发心,那个不行。怎样才叫真正发心?其实这部经上讲得已经很清楚、很透彻,一定要信心不逆、依教奉行,那就是真的发心。

我们再把这一段的教义,落实在生活里面来说,大家就更容易明了。你有没有真正孝顺父母?真发心的人,一定是真的孝顺父母,他尽心尽力去做,那是真发心。诸位要晓得,佛法的修学是从「孝亲尊师」这里下手的。真正奉事师长,对於师长的教训,对於师长的教诲,不但是念念不忘,而且真正去做到。从这里面,才真正看到信心不逆,看到依教奉行,这才能得诸佛如来冥显的加持;冥加是你自己还没有发现,佛保佑你,显是非常显着。譬如你自己已经觉得烦恼轻、智慧长。从前头脑好像笨笨的,现在聪明了,这都是好现象。以前心中烦闷,现在心胸开阔;以前看人看事都看不顺眼,现在看人看事都很欢喜,境界在转变。这是得佛力加持,业障消失,智慧、德能的增长。这说明这个人确实他有能力荷担如来,「正明其能绍隆佛种也」。

【2、修学必须明了教义,云何得明?多读大乘以广其心,勤修观行以销其障,常求加被以开其慧。以如是增上缘薰习之力,久久自明。】

「修学必须明了教义」,这是修学的根本。教义不明,你从哪里修起?一定先了解佛教给我们那些道理、那些方法,这个很重要。「云何得明?」教义怎麽明?「多读大乘以广其心」。先要把心量拓开,从前心量自私自利,要多读大乘经,大乘经心量大。「勤修观行以销其障」,障是业障。业障要怎麽修、怎麽去掉?要勤修、真修,认真努力绝不放松。修观是修正我们的见解、思想。修行是修正我们的言语、造作,我们身的造作,口的言语,这是属於行。观行简单的讲,就是包括见解思想、言语行为,包括这些。要认真努力依照佛的教诲,把一些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就消业障。「常求加被以开其慧」,求佛菩萨加持;不求佛菩萨加持,我们是没有能力做得到。但是求佛加持不是在口头上,口头上求佛求不到的,要在行动上,我真的照做;你不必要天天去求,佛自自然然加持。如果一味在菩萨面前供养、祷告、祈求,思想、见解、行为还是常常犯过失,那个没有用的,那种求是不会有感应的。感应道交,我们以思想、行动来感,佛菩萨自然就有应,这才能得到保佑、得到加持。

「以如是增上缘薰习之力,久久自明」。薰习,「薰」是比喻像薰香一样,不能够中断;「习」是要实习,也就是在生活、工作里面,认真努力去做,一定要把它做到。时间久了,自然就开智慧,明是智慧。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世出世法的大道理,自然有悟处,自然能够明达。

【3、利益众生为『功』,长养菩提为『德』。无边功德四字,总明是经教义,有证体起用,遍满无边法界,利益众生,同证菩提,无量无边之功德也。】

「利益众生为功,长养菩提为德。」功德两个字,含义也是无有穷尽。从大体上来说,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你修行的成就。在此地说,利益众生是功。大乘法里面,佛教导一切菩萨起心动念都要为众生,决定不能有一个念头为自己,不可以的。有一念为自己,以《金刚经》的标准,你就不是菩萨。你还有一念为自己,你已经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四相具足,佛不承认你是菩萨。念念为众生、念念为弘扬佛法,我们要存这个心。这个心是菩萨心,这个心才叫发大乘者。能发这个心,能照这样去做,你的功德利益是什麽?烦恼天天轻了,智慧天天增长,德能天天增长,这就是长养菩提,你得的是这个。智慧德能天天在增长,利益众生的事情就做得更多、更圆满。你做得更多、更圆满,你善根福德就愈来愈大;愈大,为众生服务的就愈多愈广,相辅相成。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果地,就是这麽一桩事情。

「无边功德四字,总明是经教义,有证体起用,遍满无边法界,利益众生,同证菩提,无量无边之功德也。」这几句话,如果不是在此地说的,我们听了很难接受。《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我们听了这几句话,大概不至於反对,也能够点头肯定这个说法是事实,不是虚假的。无边功德这四个字,是说明《金刚经》的教义,《金刚经》上所讲的理论与方法,确确实实有令一切众生证性,禅宗里面讲见性;起用。证体,体跟性是一个意思。体性是什麽?我们读这个经也应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体是无实无虚。佛教给我们无住,无住是证体,生心是起用,而行布施是起用。布施代表六度万行,代表我们生活的全部。「遍满无边法界,利益众生,同证菩提」。我们自己依照这个方法去做,也帮助一切众生如法修行,这个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所以说无量无边的功德。真能叫一切众生同证菩提,这个地方同证菩提就是圆成佛果。此地的菩提是无上菩提,就是令一切众生各个成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麽?我们已经知道这个原理原则,就是彻底明了通达,认清了事实真相是无实无虚。我们在这个事实真相里面,怎样过日子、怎样生活,遵守着无住生心、生心无住,与无实无虚完全相应。相应就叫称性起修、就叫全修在性,性修不二,就是这个意思;圆圆满满的,一丝毫的缺陷都没有。

大家也都听了,这样的话在《金刚经》里面听了很多很多遍,为什麽还用不上?还落在虚实里面,还以为这五欲六尘,自己的色身、受想行识,以为都是真的,以为都是实在的。原因在哪里?这个经义虽然读多遍、听多遍,还是没有会进去。你如果要再问,为什麽还领会不进去?薰习的力量不够,你还是没有觉悟。有些人听到,明白了、觉悟了,那是业障轻的人,我们讲是所知障轻的人,他明白;所知障重的人,他没有办法明了。诸位要是了解这个情形,你就晓得修学成功关键在缘。如果讲因,我们每一个人在因都具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成佛的真因,我们都具足。因要能变成果,当中要缘。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讲得真好,他说我们凡夫往生四土、三辈、九品,为什麽会有这种现象?「都在遇缘不同」。这个话我们听了,所有一切疑惑都断掉了。换句话说,我们要遇到缘好,上上品往生我们有分,都在一个缘。最胜的缘是什麽?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把这个经典给我们讲解分析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全搞清楚了,这个缘胜。若非真正善知识,虽然给我们讲解介绍,含糊笼统,我们对於教义不能够透彻明了,甚至於半信半疑,甚至於相信了,他是里头不清楚,总是像隔一层的样子,这就是缘比较差,缘不殊胜。所以第一个是要遇善知识。第二个要有好的同参道友,在修持过程当中,互相的警策、互相的勉励,这个非常重要。第三个就是有清净道场,没有人来障碍,没有人来打闲岔,这都是属於缘。这三个缘要具足,大概这个人一生当中决定得生。

缘从哪里来?实在讲要靠佛菩萨帮忙,我们果然发真诚之心,佛菩萨会照顾。这个也是真的,绝对不是假的。你真心去做,真正发心,就有佛菩萨、就有护法神,在那里帮助你。这个功德,因为无实无虚,无住生心,生心无住,你这个心是清净平等的,心里面不但没有执着、也没有分别,所以他这个心那个力量是尽虚空遍法界,利益众生太广大了。利益,我没看到!虽没看到,它这个能量达到了,跟虚空法界一切诸佛菩萨,就像那个灯光一样,光光互照。这一支灯光不晓得这一支灯光,那一支灯光也不知道那一支灯光,但是确实光光互照。一盏灯里面有一切灯的光明,一切灯里面有这一盏灯的光明,这入华严境界。用《金刚经》入华严境界,太简单、太容易!这真正是一超直入。《金刚经》讲的是原理原则,落实在事相上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跟《华严经》无二无别,古人称为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把无实无虚、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落实在事相上,就是这个华严三经。把这个合起来讲,意思就非常的圆融,真的是遍虚空尽法界,利益众生,同证菩提。这个功德不要说是凡夫没有法子说得出,诸佛如来也说不出,跟普贤菩萨赞如来的功德海一样说不出。

【4、须知因行同,因心不同,果报自然不同。欲成遍界分身,普度含识,不可量之化身。必当发利益一切众生,以拔一切苦之大悲心。发如是心,必证如是果。】

「须知因行同,因心不同,果报自然不同」。「因行同」,譬如说两个人同样持戒,戒行都非常精严,这是两个人修的相同。可是两个人的发心不同,一个人发心求自利,一个人发心求利他,那果报不一样了。虽然修的行门相同,果报不一样。

「欲成遍界分身,普度含识,不可量之化身。必当发利益一切众生,以拔一切苦之大悲心。发如是心,必证如是果。」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说明因行同,因心不同,果报就不一样。如果我们要想成就遍法界分身,几几乎乎跟如来果地上的德能无二无别,尽虚空遍法界的化身,不是如来做不到。即使是如来,都成了佛,都圆满菩提,智慧德能完全都一样,有一些佛的确是尽虚空遍法界分身,有一些佛只是一个大千世界、两个大千世界,这我们在经上看到的。十个、百个、千个大千世界,并不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分身,尽虚空遍法界,他有没有能力?有能力。有能力为什麽没有现这个相?因地当中没有发这个愿,果地上现的相就不一样。唯独阿弥陀佛,他在因地上发的愿,就是要度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因此成佛之後,他现出果报超过诸佛,是这麽超过的。我们常讲「佛佛道同」,为什麽这个不同?因行同,因心不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人,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也像阿弥陀佛一样,尽虚空遍法界化身。这又是为什麽?这是我们因行不同,我们跟阿弥陀佛的因心同。行是不同,我们跟一切诸佛菩萨差远了。我们心跟阿弥陀佛的心同,所以得佛力圆满的加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能力遍法界分身,这里面趣味无穷,义理深广。

「普度含识」,含识是一切众生,特别指六道众生。识就是八识当家,没能够转识成智。含识里面,包括的是六道凡夫、二乘、权教菩萨,还没有破无明、证法身的都是含识,去度这些人,「不可量之化身」。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些什麽?我们想有这样的成就,像弥陀一样有这麽样的成就,现在要发一个心,要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心。心发了一定要有行;如果没有行,你这个心不是真的。发了心後面一定做到,要做利益一切众生之行。哪一种利益当前最需要?新加坡这一块净土,人民生活很富裕,物质上不需要,需要的是精神,需要的是觉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破迷开悟的范围很广,方法无有穷尽,我们念念之中,时时刻刻要随缘随力去做,我们发的这个心是真心,不是妄心。目的是拔一切苦,是为这个。不觉悟,苦!迷惑颠倒之苦,妄想烦恼之苦,生活工作当中产生错误的苦。我们要怎样帮助众生开智慧?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劝人学佛,以种种善巧方便劝人学佛。可是你要劝人学佛,你自己先要学佛;自己不学佛,劝别人学佛,别人很难接受。譬如我们前面所讲过的,你自己要孝顺父母,你自己要奉事师长,你要做出来给人看,然後你劝人,人家相信,人家会受感动;自己做不到,单单是言语上劝人,没有用处的,先要自己做到。我们今天劝人学佛,这个工作做得很多,但是效果不大。原因是什麽?我们自己没做到。我们自己要是真的做到,效果就不可思议!

先从本身做起,劝人听经,我自己要听经;我自己不听,劝人家听,你为什麽不听?没有理由的。特别是此地所讲的荷担如来,续佛慧命;你要发这样的心,你就不能不听经。你发心将来要弘法利生,要讲经说法,法师讲经你不听经,将来你讲经也没有人听你的;因缘果报,果报不可思议。世出世间一切法,都离不开因果的定律,这个要知道。我希望我讲经时,大家都非常认真来听,真正得到法益,别人讲经我去听就要认真,果报就是这样的。

尤其是大乘法里面常说,不但是菩萨,诸佛如来不轻初学,这是《华严经》的教义。《华严经》是一位摄一切位,等觉菩萨不敢轻慢初学。初学人来讲经,他也恭恭敬敬的来听,也如理如法不失威仪。这一桩事情,我们过去在台湾,李炳老常常赞叹周邦道居士,他确确实实做到不轻初学。周先生他是大学教授,他曾经做过教育厅长,主持一个省的教育,一生从事於教育事业,晚年跟李老师学佛。我们这些同学初学讲经,程度里面几乎一半是小学程度。我们在台上讲经,周老师在下面听,不但恭恭敬敬的听,他还拿笔记本做笔记。他不是做样子给我们看的,每一堂听经他都带笔记本;所以李炳老对他多次的赞叹,他是我们最好的修学榜样。他的夫人感应地藏菩萨现身,地藏菩萨的化身,有这麽一段缘分,可见得那不是简单的事情。所以因与果我们一定要重视。现在这个世间,大家对於因果疏忽了,以为这是迷信,他不知道这是事实。佛在大乘经上常常说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它的真相就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相。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佛在此地教我们生心,要生善心,要生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不能生自私自利的心。生自私自利的心,要知道那叫轮回心;把自己舍掉了,利益一切众生,这是菩萨心。一个轮回心,一个菩萨心,一念之间,就看你怎麽个转法。念念为一切众生,这是大悲心。「发如是心,必证如是果。」因果丝毫不爽,发什麽样的心,後面一定得什麽样的果报。

【5、欲成福慧庄严、相好无边、不可称之报身,必当发广修六度万行,乐集一切善法行之深心。】

前面这一段,讲求的是无量无边的分身,就是应化身,你应该怎麽个修法;要修利益一切众生的心,起心动念都要利益一切众生。如果要想成就自己的报身,怎麽修法?修深心得报身,修大悲心得应化身,修直心证法身。菩提心里面讲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三心证三身。必须三心圆发,我们的三身才圆证。明了这个因果,我们自然就会认真努力的去做。「福慧庄严,相好无边」,经上常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应化身的佛,应身佛;相好无边,这是讲报身佛。《观无量寿佛经》赞叹西方世界阿弥陀佛,「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都说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相好从哪里来的?深心来的。深心是什麽心?要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好心;好心就得好相,就得好报。什麽样的心才算是好心?好心这里有标准:「广修六度万行」,这是好心。行门,行门是什麽?我们生活行为。生活行为无量无边,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从我们出生到报尽,这一生就数不尽,那要说到过去无量劫,哪里能说得尽!无量无边的生活行为里面,统统遵守六度的纲领。

「布施」,舍己为人,这个意思要懂得。布施是舍己为人,念念为一切众生,这是布施。「持戒」,样样如法,守规矩、守法度。「忍辱」,无论大小事情有耐心、有毅力;没有耐心,不能成就。「精进」是不断在改进,改过失就又进一步,改了就进步,不断的在改进。「禅定」是你心里面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目标,不会杂乱;一杂修、一乱修就不能成功。禅定:心有主宰,不为外境所动;不但不为五欲六尘所动摇,不为一切法门所动。《华严经》上财善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表演这个法门,实在讲善财童子所做的具体内容,五十三参就是六波罗蜜。

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到後面是恋德礼辞。「恋德礼辞」是什麽?是布施波罗蜜。布施是什麽?放下。我很感谢你,你教导我的,你的法门我不学,我再去参访别人。他自己修学的什麽?念佛法门。谁教他的?根本的那个老师教他的。他没有改变初衷,他的根本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我们在经文里面没有看到他教他念佛法门,经文字面上没有,这意思有。意思在哪里?文殊菩萨发愿求生净土,他是文殊菩萨最得意的弟子,你想想看文殊菩萨教他什麽?如果不教他念佛法门,哪里是入室弟子?他就不是入室弟子。意思有:老师是求生净土,老师知道这个法门第一,一定是传他第一法门,不能把第二法门传给他。这是意思暗中有,你要能从这上面去看、去体会,经文上没有,但意思有。可是经文上明显的也显示出来了,第一个参访德云比丘,德云比丘教他念佛法门,这是明显的意思,暗显、明显都出来。到最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就整个托出来,原来善财是修这个法门。参访总总法门,一切法门他都知道,他没有一样不晓得;你要问他,他都知道,你要想学,他都可以教给你,但是他自己不学,恋德礼辞。礼辞的意思很深,放下了!不但世缘放下,佛法也放下,真正是一门深入。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都在这里显示出。他没有智慧,他不敢放下,唯有高度的智慧,真正的定功,他才不为一切法门所动摇,所以般若智慧从这个地方显示出来。

我们要乐集,乐是欢喜,欢喜积集一切善法行,这是深心,这叫好心。心里面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一丝毫的恶意都没有。念念是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总是怀了一个利益的心,决定没有一个不利之心。这样的因行得的果报,就是相好无边,不可称量的报身,报身是这麽修来的。要想到一切诸大菩萨们,都是这样修学的,没有例外的。我们要是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从现在就要发心,发心是愈早愈好,心一发就干。要认真努力、要毫无保留,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不能有丝毫的保留。保留是什麽?是吝啬。财物保留,吝财;法要留一点,叫吝法。吝财得贫穷果报,吝法得愚痴果报;我们不要贫穷,我们不要愚痴,财、法都不可以吝啬,尽心尽力去修布施,去帮助一切众生,这是深心。

【6、初发时,尚未断念,只有向生灭门中,精进勤修不着相、不坏相、普利一切之六度。且无始来妄想,非历事链心,决不能除。此皆学佛之紧要关键。】

「初发时,尚未断念」,这个都是讲到老实话,落实在我们现实的基础上,我们的烦恼未断,知见不圆。要不要修?要修。「只有向生灭门中,精进勤修不着相、不坏相、普利一切之六度。」我们先这样做法。什麽叫生灭门,不必去理会。生灭门所讲的就是这个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我们现在确实是在生灭门里面,没有办法断妄想分别执着。但是有路可走,要紧的是「精进勤修」这四个字。特别是精,精就是精一、纯一、专一,才叫精。精的反面就是杂乱,杂修、乱修,那就不精。进是进步。进步大家都在求,很努力的在求进步;但是他进步是精纯的进步,还是杂乱的进步,那个果报完全不一样。精纯的进步,给诸位说,你能够得三昧,你能够明心见性,也就是你能够开般若智慧,利益在此地。如果是杂进、乱进,你也有进步;你的进步将来得什麽果报?可以成为全世界的佛学博士。你将来可以着作等身,讲得天花乱坠,但是你的烦恼不能断、你的妄想不能断,你将来还继续搞六道轮回;佛门里面所果证的这个事,与你没有分。这个利害得失我们要搞清楚,关系太大太大了,所以这个东西杂不得、乱不得。

我们学佛的人,念念要利益众生,不能害众生。害众生,「你多学几门好!」那是害众生,那不是利益众生。到什麽时候再劝他,你要多学?他已经得定、已经开智慧。在我们大乘佛法的标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广学多闻。为什麽?四弘誓愿的「烦恼无尽誓愿断」,你断了。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断、无明破一品,你有资格广学多闻。所以《华严经》是佛讲的第一部经,是我们大乘修行的范本、典范。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这一会上,得根本智。什麽叫根本智?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根本智。没有这个程度,不可以离开老师,要受老师的照顾。你智慧没有开,邪正、真假、利害、得失,你没有能力辨别。反正我现在也不错,什麽妖魔鬼怪,我一看就清楚,可以辨别;你要把《楞严经》里面五十种阴魔拿来看看,你就傻了。我们凡夫看完全是佛境界,百分之九十九跟佛境界一样,里面就有一点点不一样,我们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愈是高级的魔,不得了,他也是金色身,也放金色光明,你怎麽能辨别那是魔、那不是佛?丝毫不一样就不相同。我们所晓得的,佛的金色光明跟佛的光明一样大,但是魔的金色光明,他那个光刺眼睛,像太阳一样刺眼睛,光强烈;而佛的光明是柔软、不刺眼睛。除这个之外,你根本就不能够辨别。一定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楞严经》上五十种阴魔你有能力辨别,一接触就明了,这样才可以出去参学。

所以他一出去参德云比丘,他就是圆教初住。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的菩萨位次升高一级,五十三参他就圆满成佛。他参访哪一位善知识,那个善知识代表哪一个等级的菩萨果位,善财就达到他的果位,就达到这个等级,所以是一生圆满成佛。《华严》讲得详细。我们现在用功夫,就是在不着相、不坏相。不着相,无住;不坏相,生心。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你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持戒也好、学教也好,决定不能把这个原则忘掉,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原则是通一切法门的。无论大小乘,无论显教、密教,统统通达,没有一个法门能够违背这个原则,这是我们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的,一定要遵守;能在这个地方生起信心不逆,非依照这个方法做不可,你能够有这个坚定的信心,有这个真切的认识,你这一生决定有成就。「普利一切众生之六度」,六度是以「生心无住、无住生心」做基础,这才能成就。

「且无始来妄想,非历事链心,决不能除。」无始劫来的妄想分别执着,怎样除掉?要在事相上锻链,才真的放下。如果不在事相上磨链,你的放下是假的,不是真的。大乘菩萨修行,要接触群众,不能躲在深山上学小乘;小乘是摆脱社会得清净心,大乘是在红尘里面修清净心。他要在五欲六尘里面舍五欲六尘,心地一丝毫不沾染,这叫真功夫,不是离开,这是非常非常的困难。能够出头的都成菩萨,失败的都被五欲六尘卷下去,都堕落。小乘虽然不及大乘,小乘有好处,就是避开,我没有这个力量对付你,我躲你。小乘人堕落的很少,大乘人堕落的很多,道理在此地。大乘人成就,小乘人是望尘莫及;可是淘汰率,大乘淘汰率就太大太大。真的像佛在经上讲,末法时期修学其他法门,一亿人修行难得有几个人成就。为什麽?都被淘汰掉了。这个不能不知道。甚至於高位的菩萨,什麽菩萨?我们在经上读过,八地菩萨才不退转,才真的不动地;由此可知,七地以前都保不住,这才知道真难!七地之前保不住,有的时候遇到境界还会退转,八地才保住,不动地。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阿惟越致菩萨,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加持的,使我们得到像阿惟越致菩萨一样不退转。阿惟越致是什麽?八地。李老师在注解里面注的七地以上;七地以上,那就是八地菩萨。

这是讲一定要历事链心,但是你要真链才行,你不能随着境界走,随着境界走就坏了。真的在这里面链清净心,《无量寿经》的经题,链平等心、链觉而不迷的心,链这个。实在说,清净平等觉就是三宝。我们一入佛门受三皈依,三皈依就是觉正净。《无量寿经》上经题,「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平等是正;「觉」是佛宝。经题上三宝具足、三学具足;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戒定慧三学具足。我们受三皈,到哪里去皈依?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看看我们觉不觉、净不净、正不正?点点滴滴上都是觉正净,这才叫真正三皈依。不是在佛菩萨面前,有口无心的念念三皈的文,那个没有用处,那是假的、形式!一定要认真去照做,这才叫你真的回头,你真的依靠三宝。这就是在一切事相当中去链,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到,是不是在觉正净里面;如果不在觉正净,那一定就是迷邪染。迷邪染是轮回心,还是搞六道轮回;觉正净是菩提心,这就是作佛、作菩萨,心不一样。所以在历事链心当中,才能把妄想、烦恼磨掉。「此皆学佛之紧要关键」,真的!真正是紧要的关键。

【7、住相以行布施六度,一遇障缘,必致退心。当知妄想未歇,起念便着。於四句中,必着一句。故欲得不着、四句皆离,必须无念。】

「住相以行布施六度,一遇障缘,必致退心。」我们看到很多学佛的同修退心,发心出来讲经说法的法师退心了,退心的原因,这里说出来了。原因是什麽?住相,就是着相;他有执着,有执着一遇到障碍,当然就退心。「当知妄想未歇,起念便着。」哪有不住的道理?一定会住。你妄想没断,分别、执着不断。「於四句中,必着一句。」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一定落在一句里面。可是这四句,诸位要晓得,落一个,四个都具足,就像前面讲的四相一样,只要落一个相,全部都落。「故欲得不着、四句皆离,必须无念。」这个事情又难了。无念,我们哪里能够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也要做,不做不行;不做,不多久就又要落轮回,非干不可。怎麽做?《金刚经》上讲的原理原则,我们不能做得很彻底、很圆满、很究竟,能做个一分、两分就不错,不能完全不做。这个意思就是叫你看破、放下,你能看破一分,放下一分,得一分的受用;能看破两分,放下两分,你就得两分受用。读这部经真的会开智慧,恭恭敬敬的读,诚诚恳恳的读,自有悟处。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待人接物,常常想到「无实无虚」,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帮助你放下,帮助你无住。然後记取佛的教训,念念当中利益一切众生,这是生心;生心时就是无住时,无住时就是生心时,这是一不是二,这个境界就好。能这样修,能够这样念佛求生净土,功夫得力;不是这样修法,的确功夫很难得力。功夫得力那个样子是什麽?自在往生。想什麽时候走就什麽时候走,想多住几年决定不碍事,生死自在,来去自由。这个问题都能解决,那其他的叫鸡毛蒜皮,那不成问题了,得大自在。你这一生的生活,真的是究竟圆满、幸福自在,真得到。由此可知,江居士在注子里面为我们说出,这是如来究竟圆满的法宝,在般若会上为我们和盘托出。我们这个经文愈读愈觉得江居士这句话真实不虚。果能依教奉行,必定得如经中所说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