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u常用软件:听秋雨时分,品华夏文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2:54:10

听秋雨时分,品华夏文明 
                        
      这两天,有两位大师级的人物给了我许多心灵的震憾。一位是余秋雨,另一位是蔡笑晚。
   余秋雨老师鼎鼎大名,这一次的邂逅,是在林伟心窝里。
   以下是林伟大哥对余秋雨老师的访谈简要记录。
..................................................................................................................................

   林伟:
   老师,您冷静、透彻看待中国文化,也重视西方文明,您看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相比,有哪些长处和缺失呢?
   余秋雨:
   中国文化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共同体。
   所谓精神价值,重点在于孝顺父母、重视伦理道德。所谓生活方式,是指衣食住行以及交友等等方面。而文言诗词只是文化的具体部件。
   中华文化的本质在于它是精细耕作的农耕文明,与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
   (1)这就决定了中国文明的一大特点:对远征不感兴趣。
    它不喜欢远征。在乎脚下的熟土。对生地,他只是去做生意或去旅游。但对占领它不感兴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是说明他不能离开故土。这就决定了它不能去打希腊和埃及,思乡之情使他完成不了这个事情。
   中国文化不支持中国军队远行,不喜欢远征是它的一大特点。
   林伟:
   这也与中国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邓小平先生所倡导的:中国热爱和平,不称霸,这似乎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余秋雨:
   是,中国军队对远方的土地不感兴趣。内战,也只是争夺中国文化的主导权。它不影响中国文化本身的存在,只是抢夺主导权。它对另一种文化兴趣不大。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郑和和水手,对它路过的任何地方没有一丝一毫领土的想法,不是由于朝廷政策或是由于文化本能,而是因为它对远方的土地兴趣不大。它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不一样。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对另外的土地太感兴趣了!而中国文化对其它不感兴趣。
   (2)中国文化不喜欢极端,提倡中庸之道。
    这也是从农耕文明出发的,它不相信世界有奇迹。它相信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它不会生出别的东西来。农耕文明靠四季过日子,不相信任何极端,热也不会热到极端,热过了,秋风起了.冷也不会冷到极端,冷到极端,春天来了!农民的非极端思维,维持农耕文明,而这种非极端思维,通过《周易》、中庸之道深化下来,中庸之道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它会在两个极端之间找一个能够平衡的合适点、恰当点。两个极端之间看起来路走不通,一定有那条路,中国人相信,在这两者之间,一定有一条合适的路,只是我们没有找到,做什么都应合乎中道。
   中国文化对极端不喜欢,但极端的人却可以交往,交往过程中,把你们拉到我们中道上来,拉不过来也不着急。
   就如同六方会谈,对几个极端,都不赞成,但朋友还是朋友。
   多少年来,以汉唐为例,在处理对外关系上,也是如此。
   公元七世纪,波斯帝国要被阿拉伯帝国灭亡了,波斯向唐王朝提出能否出兵来救,唐这样说:
   1.我们是好朋友
   2.我们要翻过喜马拉雅山去打仗,实在是有困难
   3.我们是好朋友,希望你们整个王朝迁到长安郊区,你们的待遇一定不低于你们在波斯的日子,你们的王位可以在长安代代继承.
   林伟:
   这么慷慨?
   余秋雨:
   是慷慨,同时也是最节约的,它避免了一场战争,如果真的帮波斯,真的不知是否真的能打败阿拉伯?因为阿拉伯的马队不是农耕士兵打得过的,这样做不仅自己避免了战争,其实也是避免了一场人类的战争,否则三头会打在一起。这就避免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浩劫。
  由此看,取中庸之道是最高道德。孔子说中庸之道是至德。这是中华文明最好的第二点。
  (3)中华文明不喜欢无序
   自秦、诸子百家以来,中国人不喜欢生活在无序的世界里,从秦改规矩,统一文字、度量衡、户籍制度、郡县制,由中央派官,这样就把全国都管起来了.
  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同时它也容忍其他的学说,例如道教就没有消灭。它非常强调秩序,这是四国文明的优点。
  1300年的科举制度,就是秩序的体现,它给历代提供了人才保证。每三年,它就会提供大量的管理干部,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化非常好的一面。它有缺点,但是利大于弊。它的好处就在于传承中国文化。虽然年轻书生,背经典文章,当时是为了做官,考状元,从客观看,代代都在背,文化就传下来了!而考中的,去各地方做地方官,就把各个地方都管起来了,这样每三年就有一次大的人才选拔,而且他们学的正是儒家的治国平天下,也算是专业对口。
  由此总结,中华文明的三个特点是:
  1.不喜欢远征
  2.不喜欢极端
  3.不喜欢无序

    余秋雨老师的访谈太精彩了,前些日子我看教育哲学,对不喜欢极端、中庸之道、儒道佛并举有了深刻理解,现在又加了不喜欢远征、不喜欢无序,科举制度利大于弊的思考,真是太棒了!
   带给我超强震撼的还有蔡笑晚老师,受益多多,我正在读他的《我的事业是父亲》,很棒的书,推荐大家都来读。

 

 

林伟专访:余秋雨(公共空间,实证,行路,创意,争议)

                                         
牧童 09-10-12整理

    前言:好不容易敲了近一个小时,把林伟大哥访问余秋雨老师的后半段整理出来了。可能个别地方会有小小的疏漏,没有力气再订正一遍了。行路的人,可能衣裳会有点儿脏,往前走吧!
...................................................................................................................................
林伟:
   
老师,中国文化有哪些缺点呢?

余秋雨:
   
中国文化的缺点我不能详细讲了,他太不在乎公共空间。这个公共空间与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公共空间在概念上有些不一样,但是,我用这个词汇是因为没有比它更合适的词汇了。中国文化讲究两个庭,一个上面是朝庭,一个下面是家庭,对朝庭要忠,对家庭要孝,忠孝就能两全了。其实在朝庭的家,有辽阔的公共空间,这一点中国文化从来没有关注过。你像过去县官出寻的时候,明明是公共空间,他打出的牌子却是"肃静""回避"。于是,公共空间又成了他的私人空间,又是"官场空间"和"私人空间了"。这个造成的结果非常糟糕,中国一直缺少市民意识。而且缺少民族精神,这和这个都有关。还缺少什么呢?中国人到外面旅行随地吐痰等,给人造成的印象是道德有问题。我给她们解释一下,只用"道德"两个字太重,这两个随地吐痰的妇女可能在家里收养了两个孤儿,她们的问题在哪里?对公共空间一无所知。不知道在公共空间里应该怎么过日子,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毛病,就是太不在乎公共空间了。

林伟:
 有人觉得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人由于政治纷乱,国家灾难,使得中国人为了过日子,混口饭吃,只为了三餐温饱,很少注意公共空间,creative,创意太少太少。

余秋雨:
    这一点后面我会讲到。第一条是公共空间的问题,公共空间问题造成了民族的缺失,造成了市民参与的缺失。要么官场,要么家庭,对公共空间不太关注。现在情况好些了。欧洲文艺复兴时候,不管是米开郎其罗,不管是达芬奇,他们都把自己的雕塑作品在公共空间呈现,米开郎其罗是在大街上,达芬奇是在教堂,而中国人永远都是收藏,收藏,没有公共空间的意识。博物馆是近一百年才发生的事。

    第二个不在乎是不在乎实证,实际证明的意思。西方走向现代文明的时候,除了公共空间意识,还有实证。只有实证都有现代科学。只讲忠和奸,不讲真和假,使得直到今天,中国人特别喜欢谣言,而且特别容易产生说空话、套话、讲话。而且由于没有实证,也特别多的假记者、假文凭、假酒、假药,大量产生。而且大家特别喜欢听谣言。谣言产生后,我如何破除这个谣言,在中国文化里缺少程序、缺少方法。中国文化无法抵御谣言,无法抵御假,它只是抵御忠和不忠,这是她的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中国要共很大的努力解决。遇到很多假货,遇到很多谣言,而且遇到的人还很喜欢听谣言,包括我们自己也是,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大毛病,不在乎实证。

林伟:
    我今天在听您演讲的时候印象很深,您竟说了一句话:中伤你的人,污蔑你的人,你从来不去跟他打笔战,不打笔战。因为你觉得打笔战是以恶抱恶,你希望停止这个无所谓的战征,你就用沉默来应对他们,这一点我很感动,因为你这样做就是破除谣言的一种方法吗?

余秋雨:
    也可能表面上没有破除,因为我可能要提供正确话语,我等于要指名道姓,这要伤害他了,因为我的名气要大一点。所以不破除,不破除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慢慢地了解这个人了,就不会太在乎了。我相信在整个中国在我的读者和观众中会依赖这个谣言的人已经几乎没有了,这个方法比较好。如果我换个渠道,我是一个赶路的人,如果我整天在乎我的鞋子有点脏,我的衣服有点脏,我一路上不断在洗、不断在刷,那我还不如把这个时间节约在赶路上。有的人就不断地在外面洗自己的脸,洗自己的衣服,那么人家在你身上染了点灰尘而已,你是个赶路者,这一点必不可少。

林伟:
    你对现在我们国家强大了,经济实力雄厚了,我们国家在一个开明的政府下老百性越来越有钱了,那么是不是会给你一个担心,我们当中是否有些人会财大气粗,缺少公共空间观念,缺少保护别人隐私的观念,产生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呢?

余秋雨:
    现在已经产生大量的了。这是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产生的。要么不转型,要转型,必然产生。所以,也没法呼吁,也没法担忧,我们现在只能是树立我们的文化坐标,让更多的下一代能够走一条比较好的路,然后把那些不好的东西比下去。只能用这个方法。让他们不这么做,他们也没有这个办法。写文章批评也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觉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传代,构成一个非常崇高的文化团队,他们靠自己的生态,来克服一些负面的现象。

林伟:
    那么你认为我们作为中年人、老年人,我们看到中国文化缺少创意的精神,鼓励你创作,鼓励你去发展你个人的思想,你看到这个毛病,身为那么有名的知识分子,你有什么劝勉?

余秋雨:
    这个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创作要靠我们自己,我们不能老是怪别人没有提供环境,我觉得是没有创造好。是借口。你想曹雪芹的环境够不好的了,他还写出了红楼梦。环境不好的人很多,他们都写出了很优秀的东西。另一方面我要劝各级官员,你们千万不能把文化看作假大空的一种游戏,是换取政绩的一种方式,这就搞错了,文化一定是一种创造,创造你们要百倍的鼓励。这是第二劝。第三劝,我还要劝学术界,所谓创作的文化一定是你们没见过的文化,你们一定不要以老文化的目光老是去批评那些新创造的文化。这是很糟糕的东西,你要用19世纪的标准面对现在的小说,那哪一个都是不对了。然后呢,广义的思维也是要的,你要创造的话,就不会追求无争议的效果,你要创造的话,中国总是追求一种这件事情没有争议。就通过了,这个官员没有争议,就再往上走一阶。这个作品没有争议,结果就得奖了,注意:没有争议的作品,一定是平庸的作品。

林伟:
    我记得你说过一句话,就是做艺术必须要跟平庸决裂。

余秋雨:
    对对对,做艺术必须要跟平庸决裂。如果要和平庸决裂的话,一定是和昨天决裂,如果是和昨天决裂的话,从某种意义上,一定会引起争议,所以,你一定要顶得住争议。整个社会,不要以无争议为标准。

林伟:
    啊,好,感谢余老师给我们非常精辟的思想,我想,我们的听众朋友们一定会好好地思考思考。

余秋雨:
    谢谢张妙阳先生。

林伟: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