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镜界摄影工作室:伊斯兰教虎夫耶鲜门史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50:08

伊斯兰教虎夫耶鲜门史略

序  言

伊斯兰教虎夫耶鲜门资料在以前一些著作中提及甚少,内容且有失实之处,至于官方记载更为罕见。为了给专家、学者、民族宗教工作者和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研究我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提供参考资料,我主要依据《鲜道祖授道史略》、鲜门《道统史》和第六代教主鲜玉贞亲口讲述的鲜门历史,整理而成此书,取名《伊斯兰教虎夫耶鲜门史略》。

我是鲜门门宦第七代后裔,由于存有大部分鲜门历史资料和道祖鲜美珍的很多著作(未全录在内),也曾亲身睹闻鲜门第六代教主传教过程,所以对鲜门的传略比较熟悉。为了使资料更为可靠,地区的现属准确,先后多次去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地进行核对、证实。经长时间成此拙著。

初稿几经修改,感谢有关人士提供资料帮助,充实内容。

当前一部分伊斯兰教书籍中,有关鲜门的资料均根据我写的成稿,有全文抄录者,也有部分抄录者,有的经过本人同意,亦有未经同意者,如马通在其所编《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中将本人名字“培”字错写为“维”字等。

                                                                                                              作者:鲜培礼

                                                                                                                 一九八三年

概   述

“虎夫耶”一词系阿拉伯语,为暗藏、低念之意。虎夫耶是中国伊斯兰教产生门宦时,最早传于青海,距西宁城四五里之南山,又名凤凰山拱拜,后及甘肃境内。始传者为叙利亚人,名叫阿法格·赫达耶统拉西·古图卜·兰巴尼·毫苏素不哈尼,其人通晓中国语言,是也门乃格什板顶耶道堂的派出者。起初在中国受传者仅有八人,各有道号,但都称虎夫耶教门,组织上各立一派。后来因他们的“海里凡”家族、亲属以及半路修道者争立山头,兜揽教权,互相倾轧,形成支派繁多,人们无法称呼,才出现了有以地方名称得名者,有以姓氏得名者等等。

“鲜门”之称谓就以姓氏所得,它最早通称虎夫耶,只有地方之分。如在青海称巴藏沟虎夫耶门宦,称“鲜门”是从鲜林柏迁居固原传教开始,约一九零九年起沿用至今。

鲜门称赫达耶统拉西为二十五辈道祖(从穆罕默德起),为纪念艾筛董拉西找寻鲜美珍之功,排称二十六辈道祖,美珍为二十七辈道祖,也就是虎夫耶鲜门的始祖,被称“柱子太爷”。

鲜美珍生于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六月二十五日,归真于乾隆四年(1739年)九月二十八日,寿长七十八岁。他的父母均系江苏南京竹行(现名竹镇集)人,随着发流、逃难之众,于顺治十七年冬,到青海西宁城落户。当时其母怀胎三月,次年六月二十五日晚,美珍降生时,异香满屋,光照四壁。其父母见此吉兆非常高兴,为感谢真主给他取经名阿勒夫(意为认主的人)。生后八岁有三月不语,直到康熙八年(1669年)九月遇到西域人赫达耶统拉西,开始说话。又经其两年特殊培养,开始念经并学汉文。他天资聪颖,智慧超人,过目不忘,十二岁时即可背诵《古兰经》全文并会讲其意。他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开始传教,到归真时传教达五十年。

鲜门门宦世袭相传,经六世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第二辈鲜华者,被称“华者太爷”,葬于兰州拱拜,统排为虎夫耶二十八辈。

第三辈鲜诚德,被称“川里太爷”,葬于青海平安县(原乐都)巴藏沟川里拱拜(为二十九辈)。

第四辈鲜向晖,字普光,被称“新白太爷”,葬于西宁市黄花台拱拜。后迁固原挂马沟拱拜(为三十辈)。

第五辈鲜林柏,被称“九霄太爷”,葬于固原古城挂马沟拱拜(为三十一辈)。

第六辈时青海与固原来往不便,遂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先后分两地传教,青海乐都是鲜玉凤,字宝山,葬于青海平安县巴藏沟凤凰台拱拜。宁夏固原是鲜玉贞,字纯一,葬于宁夏西吉县硝河浅岔拱拜。(均为三十二辈)。

现根据虎夫耶鲜门的整个传教历史经过及中间发生的重大事情依顺序整理于后。

一、 虎夫耶统系

根据《鲜道祖授道史略》(以下简称《史略》“道祖”即虎夫耶鲜门始祖鲜美珍)记述:

……自阿丹(伊斯兰教称人祖)受主(安拉)之命,传施师,后传于奴海,一千五百余年传于伊布拉细默(基督教称亚伯拉罕),苦身焦思,拨乱反正,教遂大盛。后传于义斯玛乃例及义斯哈格,后传于耶尔古伯,后传于母萨(基督教称摩西其为阿丹二十八世孙),克承主命,教起当时之衰,道拯人心,弱教又大盛。继历四世五百年之后传于大吾德(基督教称大辟或大卫)。又历五百年传于尔萨(基督教称救世主耶稣、阿丹五十世孙)其教又大盛。尔萨以肉身飞升第四层天,离世不得其传教门,遂失统系,异端竞起、曲学争鸣,尔萨六百年后,穆罕默德生焉。奉主命驱除邪说,克制多神,彰明正教(伊斯兰教),为世开太平矣,删经定制,总前圣(自阿丹至尔萨都称伊斯兰教圣人)之精微而为大成焉。大道于是乎明备,众圣前古,犹长夜之月,至圣出则中天之日也。众圣之道,自阿丹至尔萨,犹根而芽、而杆、而枝、而花,至圣之道则果也。天地之明,莫明于日;树木之备,莫备于果;教导之全、莫全于至圣。故统归终于穆罕默德,穆罕默德至圣也,至圣之后无圣矣。虽有贤知,莫不以至圣之规范为遵守焉。而穆罕默德于“天房国”(麦加)受命为圣降真经《古兰经》,使之为列圣之薪传,绵延清真之道脉,复读夫贤历至于圣,圣而至于至圣,则复其本然之续性也,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也------穷理尽性者,性于此也,以至于命者,命于此也--------其至圣之道,奉主之命者,命于此也,传授于四大配贤。性理本然之妙体,维时大道之源流,圣教昌明,妮耀如日月之经天,清流如江河之行地,俾四贤所授之道传诸于后世,异其派者同其源,殊其途者同其归,清真之妙道根实渊源;为一贯也。克传于后世,发明圣道者,唯四贤接续,而行后世承替而不息于兹矣。

其四配贤

一日:艾布·伯克勒·松地格

二日:欧买勒·法鲁格

三日:奥斯曼·总努乃尼

四日:尔里·穆斯特法

惟至圣穆罕默德将虎夫耶性命之源传授于艾布·伯克勒·松地格(虎夫耶各派称其为第一辈道祖),后将其道续传之:

苏乃玛乃·法勒细,生于十二月二十日,归真于正月二日,寿长四百岁。

尕细穆·卜努·穆罕默·卜努·艾布·伯克勒,生于三月十二日,归真于五月二日,寿长五十九岁。

伊玛穆·折非热·刷地格,生于三月十七日,归真于七月十二日,寿长六十五岁。

艾拔叶则子·拜斯妥米,生于二月十三日,归真于十二月十日,寿长六十五岁。

艾布力哈桑·该勒尕尼,生于五月十六日,归真于十月二日,寿长九十七岁。

艾布尕细穆·库勒尕尼,生于七月十九日,归真于八月二日,寿长九十岁。

艾布阿力·法勒默顶耶,生于九月一日,真于正月十九日,寿长一百零三岁。

艾布·优素海穆达尼,生于二月二日,归真于十二月六日,寿长九十一岁。

尔布杜力·哈利格·卧子德娃尼,生于正月二十日,归真于九月一日,寿长八十九岁。

阿勒夫·姚克忍耶,生于二月十九日,归真于十二月三日,寿长七十二岁。

买哈穆地·安折勒硕·卧奈维,生于正月二日,归真于九月十六日,寿长一百二十岁。

华者·阿力·拉买提尼,生于六月三日,归真于正月十五日,寿长一百三十岁。

穆罕默德·巴巴义散玛西,生于七月十二日,归真于二月二日,寿长一百六十岁。

散依地·艾米勒·克俩利耶,生于九月十二日,归真于二月九日,寿长六十三岁。

赦海·乃格什板顶耶·拜哈稳地尼,生于八月十四日,归真于三月三日,寿长六十三岁。

伊尔古伯·哲勒纪尼,生于七月六日,归真于三月十二日,寿长八十四岁。

欧拜董拉西·艾哈拉勒,生于四月十二日,归真于五月十五日,寿长七十二岁。

穆罕默德·尕咀,生于二月一日,归真于六月十二日,寿长一百零二岁。

买赫杜密·艾尔赞目,生于三月三日,归真于九月十一日,寿长八十一岁。

英啥·克俩尼,生于十一月十二日,归真于十月五日,寿长八十七岁。

英啥·代海闭地,生于六月三日,归真于正月十二日,寿长六十八岁。

散依地·穆罕默德·优素福,生于七月十七日,归真于九月三日,寿长六十三岁。

以上二十二位生、归真日期均为伊斯兰教历。

华者·赦海·阿法格·赫达耶统拉西·古图卜·兰巴尼·毫苏素不哈尼,生于十月十五日,归真于正月五日,寿长八十九岁。

艾筛董拉西·锁买达尼,生于二月八日,归真于九月九日,寿长八十九岁。

至赫达耶统拉西二十五世,真传统系历史也。溯自艾布·伯克勒,受教于“天房”至圣穆罕默德时,即中国唐开元年间。后“天房”有大贤:穆乎引地尼,大开玄妙之门,授徒讲道,绵延不绝。至宋、元、明三代以来,名贤迭出,参赞位育。

清初大贤穆罕默德·优素福,命了他的“穆勒地”(教徒)赫达耶统拉西,在他的去处把“兴勒”(机密),事情安放在他们一总的去处……穆罕默德·优素福寻找了里八处(指阿拉伯等地有苏非派的地方)哈那阁(道堂)的苏哈拜(相同的人)。

其曰:

华者·苏哈拜·行·阿拉格·乎勒地

华者·苏哈拜·哈那阁·欧买勒巴巴硕

华者·苏哈拜·哈那阁·沙木·尔那耶统拉西

华者·苏哈拜·哈那阁·麦地奈·买知穆地·安吉勒硕·赫奈维

华者·苏哈拜·哈那阁·拜思妥米·阿卜杜勒亥密

华者·苏哈拜·哈那阁·艾拔叶则地·英啥奈卜勒阿布杜析利利

华者·苏哈拜·哈那阁·享杜斯沓尼·艾布力艾阿俩

华者·苏哈拜·哈那阁;拜卧达地·阿布杜勒哈玛尼

华者·苏哈拜·拜俩享伊·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优素福给赫达耶统拉西说:“我与他们(诸苏哈拜)送了机密的信息,邀他们一总来到我的“大依勒”(圈儿内)把“赤尼”(中国此处)的“奥力牙亦”(一切卧里)的光续在了我的“尼斯拜提”(道谱、道系)的光上,他们的光同里八处“哈那阁”一总的光上。我从“麦组海勒”核法者(调养教育)他们一总。我把“兴勒”事情显在了“赤尼”一切“奥力牙亦”的各处,我同他们“若哈”的光者,把他们一总拴在主的仁慈的净地上。凭主的“者则拜”把“赤尼”各处“奥力牙亦”的“若哈”全然受我的调养滋味,把他们各处“奥力牙亦”的光由“艾卜”库房中显在了“趸雅”(世界)的席面上,把“孔通龛赞”宝贝钥匙放在各“锁非亚尼”(即苏非派)们的手中。从“艾亥力松乃提”“者麻尔提”树的真种,种在各锁非亚尼的“穆力克”,“麦列库提”(其中)地面上,凭着此树者好结“舍若尔提”(教门大道)、“托勒盖提”(道乘)、“哈格盖提”(真乘)、“买尔勒非提”(超乘),各种真果品的滋味到在一切“英萨尼”(人)上。”

二、虎夫耶传入中国

1、起源与传说

穆罕默德时既给信徒们传播伊斯兰教“舍若尔提”大道,又给他的“苏哈拜”暗点“托勒盖提”机密。如《史略》中说道:“惟我至圣穆罕默德将虎夫耶的‘性命’之源传授于艾布·伯克勒·松地格。”从此以后,世代继传,到十六辈(以穆罕默德起为十七辈),乃格什板顶耶·拜哈稳地尼,创立了乃格什板顶耶道堂。据传中国所称四大门宦,同属其宗而分其枝也。这些门宦明末清初先后传人中国,各带有传教凭据,尕地忍耶有阿里的“祖勒非尕宝剑”,在其第六辈安道祖时还在。哲赫忍耶有“古尔巴尼”羊皮,马元璋教主时还在(有人亲眼见)。虎夫耶也有艾布·伯克勒掌教圣印两颗(至今还在),八颗节制印大部分遗失(详见后文)。说明各门宦传至中国不但有经籍可作教义的贯输,并且有物质的依据,赖依穆斯林对各门宦的信仰。象虎夫耶信徒说的:“认物不认人”即传教凭印。就是有人传教,并且当上教主,但没有印也不承认是他们的“穆勒师德”(导师)。

虎夫耶开始是乃格什板顶耶道堂,第七辈“穆勒师德”穆罕默德·优素福的“穆勒地”赫达耶统拉西三来中原传播的。在此前,优素福会同“满克”等地各“苏非派”的“苏哈拜”提出了往中国传播虎夫耶并寻找代理人的计划,并授予赫达耶统拉西办“托勒盖提”理学知识。

虎夫耶的传教史有各种不同的传说,比较接近的是:

“……这个进行道乘修持的教派源于中亚一代广泛流行的苏非派,乃格什板顶耶。由他的一个被称为“阿印科“的修道士先传入新疆,后传入西北回族地区。”

据说阿印科是布哈拉人,第一个到我国西北来传播虎夫耶。虎夫耶中流传的一则神话说,乃格什板顶耶总道堂的“穆勒师德”命阿印科到中国来传教,临行时告诉他,要到一个白天能够在泉水中看到月亮的地方,就停下来,在那里扎根传播虎夫耶,阿印科进入中国地面后,走了许多天,翻山越岭,穿越戈壁沙滩,在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这样一个泉子。但是他没有恢心丧气。不顾一切艰难险阻,继续前进,又走了许多天。有一天中午,他已经走得精疲力竭,感到又饥又渴,突然前面出现了一个泉子,他非常高兴,急忙跑到泉边,俯下身体贪婪地喝着泉水。就在这时他终于看到了这个泉子底部映着一轮明月。这个泉子所在的地方,便是新疆的阿克赛(或为阿克苏之讹音)。于是他就停止前进,在阿克赛地方设立了道堂,开始传教授道。后来“白天映着月亮”的那个泉子及其所在地,以维吾尔族语称“阿印科”,意即月儿泉(维语月亮称“阿印”。“科”为泉子水池),他的道堂称为“阿印科”道堂,又名月儿泉道堂。他也被教徒称为“阿印科老人家”,并被迫尊为阿印科道祖。他的原名叫什么?至今不知道。有的说他叫嗄雷儿·舍席德,又说是原印度斯坦(今指巴基斯坦)的“海里凡”。这些说法都无法考证。

还说:阿印科在新疆传教中,传了五个“海里凡”,其中两个是青海、甘肃回族,后来他们回到甘肃、青海又传虎大耶。又一种说法谓:阿印科曾亲自到青海、甘肃一些地区去传教。这样便把虎夫耶传人甘、宁、青回族伊斯兰教中(《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45页)。后种说法更接近。

阿印科是否是赫达耶统拉西,尚无资料可查。如果是其人,那么这个教派必从新疆传人,后到青海。

2、艾筛董拉西访寻阿勒夫

当前惟《史略》记载,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四月七日有阿法格·赫达耶统拉西命大贤艾筛董拉西·锁买达尼由“沙木国”(叙利亚)来甘肃。行至湟中,住东关大寺,对“赤尼”的各“锁非牙尼”们说:“赫达耶统拉西命我给你们送来了‘兴勒’。又让我把阿勒夫(意为认主的人)的‘兴勒’喜讯显在了他的‘若哈’上”。

阿勒夫即鲜美珍的经名,此人时年六岁,从生不语,久哭不息,而又多病。大贤艾筛董拉西·锁买达尼每日各方游寻,腊月二十五日忽到真人阿勒夫家门。而阿勒夫之母稳米雅·尔那耶统拉西(道号),见大贤面容、行踪并非常人,请大贤到家,将阿勒夫多病,不语,哭不停息地景况,详细说知大贤。大贤让阿勒夫之母将子抱来观看,遂观其双手与面容……后大贤说:“你子非病亦非哭,实想其父”。母闻言大惊,日:“父子日夜不离,那有六岁的孩子有想父之意。”大贤云:“非也,不是想生身之父,你子之父非常人,名曰:‘赫达耶统拉西’。”大贤遂将阿勒夫之额眉中对其额眉中,曰:“你的‘穆尔奈维耶(内里)父’,因为你的先天哭声不息,以至哭在整个‘趸雅’的席面上。你的‘巴退宁亦’的声音,感动你的‘穆尔奈维耶父’的大命的耳内,命我寻你而来……把你的一切机密事情交付了我,今天我把机密的事情凭着‘昴俩’(主人)命令的真种,种在你上。你从今日的哭声上脱离者,再不能如此的哭啊,我的‘穆尔奈维耶的弟’,我从今日以后给调养你的父报喜讯,好叫你的‘父’从看守上无分离,在时刻里边相同,你从‘父’的看守上不能分离矣!我的穆尔奈维耶的弟,我与你的约会如此。我从起程时‘赤尼国’一切‘奥力牙’的机密充天地。昨夜你的‘父’命到在我上;命我把你的喜讯于里八处的(哈那阁)一处一处的报到。这里八处‘哈那阁’的途程,真主襄助在脚步上平安,在你的‘父’‘昴俩’面前,好叫于你,在独一的尊贵上做‘嘟哇’在你寿数上长远着。”第三日,大贤把阿勒夫抱到西宁南山寺凤凰山拱拜内,交给此处“古图卜”(宇宙之中枢或真主在现世界的代理人)照顾。少延几日……身背背架返回本国,于赫达耶统拉西在“筛知代”(叩头)里边说了找阿勒夫的经过等事。从此封印了里八处“哈那阁”的事情(里八处不再传虎夫耶)。

3、赫达耶统拉西三出中原

康熙八年(1669年)赫达耶统拉西初出中原(中国),同艾筛董拉西·锁买达尼一起到甘肃湟中(属青海)界门外的阿哈桥朝阳楼居住。阿勒夫年方八岁多,其父华者·尔布董热·哈玛尼,其母稳米雅·尔那耶统拉西,在九月二十八日夜间遇见艾筛董拉西,唤阿勒夫及其父母,引见了阿法格·赫达耶统拉西·古图布·兰巴尼·毫苏素不哈尼。阿勒夫同父母行至大门外不远,他的“穆尔奈维耶的父”出声唤他的“穆尔奈维耶的子”:“哎,阿勒夫啊!在你的先天及后天哭的声音人在我的大命耳内,从你哭不停息的声音上,我受了一切天仙的催促,因寻你才来在朝阳楼院中。”说着往大门外相迎。此时阿勒夫在他生身父背上能说出话来……并从其父身上下来给道祖赫达耶统拉西叩头。道祖将阿勒夫抱起,亲热地互相流了泪,道祖将阿勒夫一直抱到住房之中,他把“穆巴勒克”的绿衣穿在阿勒夫身上,把“穆巴勒克”的口放在阿勒夫的左乳之下,将性命之理,天人一贯之源的一总妙事,“那遂法提”的“克力默”(清真言)种在阿勒夫心君的五宫殿上。“父子”昼夜未离者二年。道祖临行时,把阿勒夫“巴退宁耶”的妙世,交托南山寺拱拜(凤凰山)的“古图卜”掌管。又把“舍勒尔提”的“尔林”(阿拉伯文学问)及中国儒教典籍精奥之旨(汉文知识)一总交托湟中东关清真大寺老师傅玉珍和穆罕默德,他准地尼(马殿功),叫他们辅助。使凭着“舍勒尔提”的尺码成长……因为阿勒夫暂时虽是幼童,以后将是“艾布力夫图亥”(开一切门的父)未生道祖。把各处的哈那阁调养着渡己的位分上,以“性命”为体,以“五功”为用。将来阿勒夫长成“道果”,道祖将外八处(指中国的“哈那阁”)放在八位“苏哈拜”的手中,以使八位“苏哈拜”管理外八处道堂。并嘱咐各“古图卜”要对于“苏非”的人照顾,各“锁非牙尼”互相团结和相助……康熙十五年(1676年)道祖辞别“锁非牙尼”们,由此而回沙木国。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赫达耶统拉西带艾筛董拉西,第二次复出中原,先到西藏若藏寺再至湟中北小街沈家楼居住……说:欲把“赤尼”的八处“哈那阁”的“苏哈拜”从渡已上更转在渡人(先自己修道后再给别人授道)的“买尕目”(地位)上。

其八位苏哈拜:

华者·艾布力返雅祖·阿卜杜勒哈玛尼

华者·满俩阿力

华者·阿勒夫考亥勒

华者·阿卜董拉西力买什乎勒

华者·拜色勒力艾米尼

华者·穆罕默德·义卜勒细买

华者·满俩阿力·艾阿尼·赦亥·艾布力买阿力硕

华者·夫必力夫图亥

道祖交给阿勒夫两颗艾布·伯克勒执掌虎夫耶和乃格什板顶耶道堂的印

一曰:大坤丽,刻着:艾布·伯克勒·松地格·义卜尼·华者·排罕拜拉尼·板代亥密师克尼·哈祖若提。

二日:小坤丽(红雅虎石制做),刻着:乃格什板顶耶。除此两颗外还有赫达耶统拉西自带的叫十角印(十个角子内写四大门宦)。还承受经卷两部:

一日:《坤里勒萨米》

二日:《虎俩遂秃力艾斯拉勒》一并交给了阿勒夫。

此二真经内容所言奥义:“即天地之原始,源流造物之全体大用,万物之归宿,认己、认主之妙道,认圣之表理,认识、认见、认续之学问。”文妙义深,句句露真,外学济己济人,内学通微达主。赫达耶统拉西将所有“哈那阁”的职守,置位安妥,于康熙二十八年辞别而回。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赫达耶统拉西及艾筛董拉西三出中原,来至湟中东关大寺,用三年的时间新选(重念“乃随哈讨拜”)了“赤尼”的八大“锁非牙尼”。后到西宁南山(凤凰山)拱拜住了数月并云游了塔儿寺,给塔儿寺捐资修了数座小塔,把“克力麦”的“麦儿尼”显在上面。当僧众目观者大惊,该僧众口称为僧祖者此也。

不久至湟中佛儿崖响河一带,“锁非牙尼”们在佛儿崖(现响河峡)预备了“达依勒”,干了尊贵的“尔埋力”(即华者亥提)。因其河水流声大,干扰“尔埋力”的安静,道祖出声,令其勿响。该河即转成音哑。在此住了三日,回南山拱拜又住月余,后到东关大寺把一切妙事交付八大“苏哈拜”。把“赤尼”传教担子交在了他们的肩上。嘱咐之言全文如下:《二十五辈道祖赫达耶统拉西归真遗嘱》

“我凭着清净高上真主尊名起。感赞真主。哎‘穆素托法’(圣名)他降到妙心,就是全信亭国。哎,信士们,正道临近的时候,那就是接续主的机会。在五更时主的真消息来了,在我的纯一禁地里边我伸出头,仁慈化育的主,行恩预备了正道,真主使他的妙心清净了。如今我活的长久,一切年岁显于我们的时候,我就是‘哎勒大能的手’,忽然到在了我心内拿命的人上。没有清亮的教道。在教道中我是引导的人。哎,贵人们,你们知道,无全信的‘海思提’是什么?男子汉的事情是什么?他们身伺人类,心同真主,我的同志们!我给你们忠告几件,甚至我把每件讲给你们:

第一件:你们要立起五时,礼拜使你们从真主的威严上得安宁。

第二件:把副功尊到地位使你们从主的慈悯上得到平安。

第三件:早晚以敬信,常记真言。

第四件:向真主求祈安宁,在你们表说的时候,把怀恨、忿怒、嫉妒从心上离去,常要善待男女,常同清亮得真光。

第五件:从是非上洁净舌肉,直至转成主的男儿之嘱。常与男女施舍,不宜作悭吝的人。非勒道希天堂是你们住址,早晚我和你们同在。在主上给你们开了许多蒙蔽,在复生之日我给你们指示明路,还要同你们救渡众生。我的高志的斤两起身了。你们常不用忘记,我在有中说‘艾乃力罕古’的时候,我同真主续而不离,弟子们若听了我的道,我的‘海思提’的暗点同着你们,我在亲爱的海里边始终成了宝珠。宝珠的门已经闭了,然而我相同你们着哩。我的心是海,我的性潜泳其中,是一个凭着一个同着诚实的人。我何以把一凭一的话,说在我上呢!我寿今年八十九岁了。从来一息未当忘主,我不过一老满拉耳,剖骨见髓的说许多奥妙。哎,调养我的主呀,你从爱情的舌上现了‘利埋耳拉西勿格通’的时候,我受了‘穆素托法’的褒奖。信徒们你们当听清净的教门,我好说清心的一切指点。凡清心的个个人,若他是受跟随的时候,在真道中清心就是化己之时。哎,真主的贵人们,你们亲眼大见着我说了‘滔黑的’的宝贝,就是语言学、文学、法学、完全是我叫‘阿力锁法’得从神知上来立在我心中,所寻的真一着。我的这海起了波浪。我从这个浑沌充满的世界去的时候,计谋方法不能久存了。从这个窝巢我再要喜爱感激主,就成接续主的人了。我把妻子家什财帛都抛在脚底下,现在主的提拔到在我上了,我把神传的奥妙说于你们。如果你们拿这个笤帚扫去心中的污物,在你们的心里便见主的独一哩。你们从心上寻求‘孔通龛赞’的坐位。快哉你是我的心,你是我的性,若在心中自乐的时候,那时同真主认得的时候来了,我便把锁法锁尕的一切所爱都丢了。哎,仁慈的主阿!自我起程以来,直至独一之理显现,这个是正道。我的主啊,你把聪明诚实的人通统恕宥。把这个遗嘱叫‘板德’们一个传送一个。哎,信士们你们为我把这个遣嘱备作亲鲜的机密。凭着舍恩主的襄助。”

赫达耶统拉西三出中原来湟中,最后嘱咐完毕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和艾筛董拉西同装饰僧师由西藏土海而回。在此以前给阿勒夫嘱托了许多事……他一一遵命。

赫达耶统拉西三出中原,根据各派虎夫耶的记载和相传不同,年月不同,但总的说来最早的虎夫耶是其人传受无疑。他到中国传了八大“苏哈拜”,其中最早的除鲜美珍外,还有毕家场始祖、穆夫提始祖、花寺始祖马来迟的父亲等,其余只知其道号,不知其人为谁和所属门宦名称。

值得注意的是,他第一次来青海,是康熙八年至十五年,历七年;第二次是康熙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历二年;第三次是康熙五十四年至五十九年,历五年。先后共经历十四年之多,在会见各人的年代上就有不同,所传的内容更不得同。因虎夫耶是暗藏的,“穆勒师德”指点有九十九人相同之说,也有千百个人不同之说。虎夫耶最早的各大派,除鲜门起源于青海外,其它都是在青海受道,在甘肃境内传教。这些教派均系自己独立传教,没有所属关系。后来的支派都抛不开出自这几大派,这几大派虽出很多支系,但他们仍然是世袭相传。像鲜门门宦六辈七个教主,都是鲜家的子孙承替,无一外姓。

三、鲜门门宦道统史

1、始祖--鲜美珍

阿勒夫即鲜美珍。蒙赫达耶统拉西直接传授。在清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曾经去麦加朝觐,深造于乃格什板顶耶道堂,并从其道堂带回节制外八处“哈那阁”之印八颗。

一刻:义卜尼华者·尔那耶统拉西·哈祖热提

二刻:尔卜杜热哈玛尼·义卜尼华者·哈祖热提

三刻:哈祖热提·华者·尔布杜力·布华拉

四刻:啥孜林耶

(其余四颗作者未睹)

阿勒夫多年苦修成道,欲净理纯,真光独露。天人合一,只知有主,不知有物,己之亲无非主之亲,己之听天非主之听,己之言无非主之言,视、听、言、动,根无不由于主。无声无嗅之际,不睹不闻之时,浑然无我。化幻为真,不即不离,可分可合,神妙莫测。从此道晶全,渡己而渡人。

四十二岁的阿勒夫,以出家人的装束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以后开始走出青海,向外地扩大传播虎夫耶教门。有长徒穆罕默德·他准底尼(马殿功阿訇)随同到甘肃兰州,住西津寺(佛教寺院),意渡僧众(佛教僧众)皈依伊斯兰教,宣传道机妙言。由于该寺僧侣无缘,终未皈依,阿勒夫为之怅然。以“克力麦”的各字音授之,令其由乐,中奏诵高,调谐和婉,早年尚行,较众不同。

阿勒夫奉赫达耶统拉西之命,从阿勒夫之道脉,特访了“赤尼”国地面八位“苏哈拜”。凭着“昴俩”赫达耶统拉西所授命者,让各“苏哈拜”亦转到渡化人的“买尕穆”上。因此陆续访收了以下八人为阿勒夫的“苏哈拜”,也叫八大“海里凡”(高徒)。

其一:穆罕默德·他准底尼,名曰马殿功,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归真于乾隆九年(1744年)十一月十二日,寿长九十一岁。祖居青海乐都巴藏沟。马殿功聪明好学,颇有学问,晚年在西宁北关清真大寺开过学。他年青在湟中东关大寺深造时,曾给鲜美珍教过阿拉伯文,辅助了“舍勒尔提”学问,故鲜称师傅。鲜在念经时每晚都有外出。有一夜当他外出时,马殿功尾随,行至一所高大宽敞的宅门,其门自开,便人,马亦人。前面遇一百节高台,台上另有院落。美珍自下而上。其上有一须发皆白老人迎出,问曰:“汝带何人?”答:“并无有人。”老人令其回顾,美珍回顾用指指马。当时马呆然站立,直至鸡呜美珍方出,马才醒悟。从此以后马殿功发觉,这个小孩必是奇人,非常敬重。直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初八日鲜美珍开传虎夫耶教门时,他第一个尊鲜为“穆勒师德”,受了鲜道祖“托勒盖提”指点,就成为鲜氏第一个徒弟,并且有许多神奇的事迹。归真后,教徒们称“马阿訇太爷”。葬于青海平安县(原乐都县)巴藏沟上拱拜。

其二:西拉中底尼,名刘伯阳,兰州桥门巷人,生于顺治六年(1649年)古十月七日,归真于乾隆二年(1737)七月十三日,寿长八十九岁。相传幼习阿文及常外出访求名师。康熙年间,他在青海湟中南山寺和鲜美珍同受教于马阿訇,是时恰值穆圣后裔二十五世孙西达耶统拉赫(兰州教下对二十五世孙赫达耶统拉西的称乎)在湟中传教,遂将虎夫耶教理亲传鲜氏(即鲜门始祖),并面嘱马、刘为鲜氏“那依卜”。刘回兰州后,在桥门巷故居设“哈那阁”,归真后,教徒称为“刘祖太爷”。

据有关资料可查,刘伯阳祖居兰州桥门巷,家道贫寒,幼年念经于该处,后以小摊小贩为生。适逢鲜道祖来兰州,刘伯阳正好贩卖西瓜。鲜美珍到其家中,刘伯阳以西瓜相待,连切八瓜俱生。鲜道祖说:“实非瓜生,而人生焉……”刘伯阳因有缘相投,即认鲜为“穆勒师德”,成为鲜门的第二个“海里凡”。从此在兰州为鲜氏传播虎夫耶,收纳的教徒甚广,仅桥门巷一带就有二百余户。先于兰州西郊西津桥又名窝桥,设立道堂--明德堂,后建成拱拜,门上挂着“鲜门拱拜“四个隶体字的绿匾(下有年月日记不清)。此拱拜同葬有鲜氏二辈太爷(鲜华者)和刘的长子二辈刘祖。还建立了桥门清真大寺一座。

刘家自刘祖到刘希天,经六辈为鲜门在兰州的世袭“伊玛目“管理拱拜,料理教务。

其三:哲玛陇底尼,名海胡,生于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八日,归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四月十五日,寿八十二岁。固原东乡人(今彭阳王洼附近),家庭经济宽裕。他自幼习学阿文,精通“舍勒尔提”,兼学“托勒盖提,”在没受指点时自己决心苦练。康熙四十二年春,阿勒夫——鲜美珍和他的长徒马殿功来固原,给海传授了虎夫耶“性命”之体。海随成鲜的得力徒弟,在经济上起了辅助作用,从此鲜遇外出必带海同行。至今固原有海的八、九代后裔,人数甚多,其中大多数是鲜门教徒。

海胡曾为鲜门发展起过极大作用,教徒之广遍及半个城,韦州、海城、固原(包括彭阳)的三营、炭山、王洼、草庙、官厅、蔡家川、后川、段咸子、前窝、后窝、普家川、马家梁、高家新庄、孙家庄、苦井儿、新家庄、油房沟、侯家沟、后磨河、石家岔、蒿儿川、孙阳家、刘家山、小山渠、黑窑儿滩、镜儿岔、李家堡、冯马儿、黄土岗、三道弯及固原城郊等地,主要以海、马、姬姓者为多。海归真后,教徒在其家乡建立了拱拜,后迁至挂马沟拱拜内,教徒称:“挂马沟海太爷”。在迁骨时将一颗埋在坟内的节制印遗失于天字鸟,后未找到。

其四:克玛陇底尼,名马仓,字长明(称长太爷),生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七日,归真于乾隆七年(1742年)五月十七日,寿长六十九岁。

其五:努绒底尼,名马吉(称依玛目太爷)。生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二十八日,归真于乾隆十年(1745年)五月十七日,寿长六十九岁。

其六:虽法引底尼,名马平(称马阿訇太爷),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八日,归真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八月二十七日,寿长七十七岁。

此三人者兄弟也,是否同胞尚然不清,均系固原(现为西吉)硝河浅岔人,同在一家生活,广有田山地土、牛羊马匹。兄弟年龄相殊不大,自幼习学阿文,精通《古兰经》奥意,其大者马长明,学识渊博,又擅长书写,曾抄录了十几种经文典籍,至今保存一部《古兰经》,字迹工整非常。兄弟三人克勤克俭,修练真功,苦磨肉身达到罕有的地步每晚跪两三个时辰,下铺碎砖瓦,项上悬铁绳,如此三年有余。鲜美珍闻知专门来到浅岔,向他们说明,这样苦练只能克服“奈夫斯”(个性),苦磨“尕懒卜”(身体),不知“性命”之本然何为人乎,“讨哈提”不明,“依玛尼”无存。如此重意,兄弟听后,恳求指明“性命”、“乌俩”之理。拜鲜为师。于是三人均成为阿勒夫的“海里凡”,为众传授虎夫耶教义。他们先后在浅岔、冯湾台、硝河城、半个堡、马昌堡、土黄沟、谷子湾、苏家沟、高原子、罗满沟、姚家沟、高套子、滥泥滩、红沟儿、赵家口子、赵家磨、阳洼、前庄、罗家沟、颉河子、范家湾、一万泉、堡子山、真崖沟、连家湾、后庄、张家庄、黄家垴、北庄、大台子、黑虎沟垴、黑虎沟口子、阳洼、腰庄、土黄沟口、深岔、沙石湾和静宁(现为西吉)的单家集等地。教徒大多为马、苏、赵、黄、单等姓氏、至今马昌堡、土黄沟、浅岔、谷子湾马姓者均属其八、九代后裔,马平子孙者尤多。

其七:最雅稳底尼,名马成,灵州人。生于六月二十七日,归真于十月二十九日(年代不清),拱拜在吴忠。马成早闻阿勒夫之名,当阿勒夫行至灵州后,马将阿勒夫请到其家,实乃一问百答,即认阿勒夫为“穆勒师德”由他和马殿功陪同阿勒夫先后到过宁夏、平罗、石咀、吴忠、金积堡等地,多数穆斯林成了虎夫耶教徒。

其八:苏胡引底尼,名沈维真,江苏杨州人。生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六月六日,归真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四月初一日,寿长八十岁。幼年念阿文兼学汉文,遍访广东、江、浙等地名师,力求深造。相传曾在杨州礼拜寺、杭州凤凰寺求学,精通“阿勒比”(阿拉伯文)“法勒细”(波斯文),又通汉文。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阿勒夫随带最雅稳底尼(马成)和折玛陇底尼(海胡)二次出青海,于四十七年从广州到杨州礼拜寺,此时苏胡引底尼已是该寺教长,和阿勒夫谈了“舍勒尔提” 大道、“托勒盖提”奥密,阿勒夫无一不精,又加阿勒夫奇迹的“克拉麦提”……沈--苏胡引底尼思想上认为阿勒夫是无疑的“卧里”,求他指点了“托勒盖提”之机密,尊为“穆勒师德”。就此亦成八大“海里凡”之列,他在杨州有很大的影响,收了大量的“多斯达尼”(教下),归真后教徒建了拱拜,称“杨州太爷”。

其实鲜美珍不只有八大海里凡,不过这八人受了他的特殊指点,有六人(马殿功、刘伯阳、海胡、马长明、马成、沈维真)付给了“考亥勒”(节制印)各一颗。故称鲜道祖--“柱子太爷”八大“海里凡”。还有广州怀圣寺的阿力阿訇(名不详),道号“勒雅稳底尼”朱仙镇的陈平宽道号:“社穆松底尼“。刘伯阳长子刘继宗道号:“依玛目哈散·那依卜·遂非永拉西“,他又是二辈鲜华者太爷的“那依卜”。

上述“海里凡”管理各处“哈那阁”,均有道号,另有《西咧西来》全部注明。如记述的从穆罕默德把虎夫耶传于艾布·伯克勒及历辈接替到赫达耶统拉西和艾筛董拉西进中国,以及直接传授给阿勒夫到他的重孙,鲜向晖(新白)和各大“海里凡”的事迹。

至于虎夫耶系统的教义和干功遵行全在虎俩遂图力艾师拉勒》和《坤里勒萨来》等经内。

还有鲜美珍从乃格什板顶耶道堂带回来的叫“卷卷经”(现在青海),因长而卷故名《卷卷经》以《筛耶古路》为头本,因此与其它《古兰经》不同。

道祖鲜美珍就凭以上所述之印玺和经典为传教依据,教育了各“苏哈拜”。他的后辈经六世相传,直到宁夏固原的鲜玉贞(纯一),青海乐都的鲜玉凤(宝山),从无更改。

阿勒夫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四年到过兰州、北平、宁夏、灵州、固原和河南。四十五年底重到兰州,先后又到固原、陕西、太原、河南、云南、湖广、汉口、杨州等地。在广州多住怀圣寺和阿力阿訇家;在杨州多住杨州礼拜寺和沈维真家。每到之处均拜访过“哈那阁”和有名“古图卜”及清真寺。在上述地区名望很大,传有很多出奇的事迹。

下面略举几例:

康熙四十四年夏,阿勒夫带马殿功到北平时,此地三年未下透雨,民不安生,帝王着慌,出榜招能者祈雨,阿勒夫揭榜面见康熙帝。言:“我能三日之内使天下场大雨。”康熙允之,当时马殿功心有怀疑,问:“能否祈雨?”答:“能。”遂令马按他的说语,写成一旗举之,遽降大雨三天。康熙大喜,便认为义弟。此旗既能祈雨,又能挡暴雨,至今还存放在青海,但字迹模糊不清。

阿勒夫在广州城外朝拜了宛尕斯真人拱拜,在黑夜行至临近拱拜附近,凭着真主的口唤来了很大的一阵风,阿勒夫从这个大风的场中,遇见了宛尕斯真人的“若哈”的光,他与他道了“色俩目”,又于宛尕斯真人行了“巴退宁耶”的“艾代布”(礼节),他说了他的“昴俩”赫达耶统拉西与宛尕斯真人说的尊大的机密话,阿勒夫在该处功干一昼夜……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九月宁夏地震之前,阿勒夫先觉,在杨州致函灵州、宁夏等地的教民,劝其速迁,并指定贾家场(现名不清)为避难之地……众皆愣然,莫名其妙。有不遵命者,震后伤亡颇众,而奉从迁移者获免。如此奥妙不一而足,实难尽述。由此在他所到地区受到穆斯林的尊重,多数成为他的教下。人称“舍赫”阿勒夫,或伊玛目阿勒夫。

康熙五十年(1711年)正月间,阿勒夫之子华者·阿勒夫丙俩西(后为鲜门第二辈教主),时年三岁多由长徒穆罕默德·他准底尼忽然抱来杨州……其子对父说:“哎,我的父啊!我们快回家,我的祖母唤我的父快回家。”就此阿勒夫和扬州等地“锁非牙尼”分别。到河南朱仙镇住了半年,中秋返固原,再送兰州住了月余,兰州“锁非牙尼”送回巴藏沟。他跪见母亲稳米雅·尔那耶统拉西,行了“艾代卜”……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阿勒夫遵照赫达耶统拉西嘱咐由青海第三次外出,随带折麻陇底尼和最雅稳底尼,经兰州、固原、陕西、河南等地到杨州。有苏胡引底尼陪同走访各地礼拜寺户会见了各“锁非牙尼”,三载有余。

雍正三年(1725年)阿勒夫仍带哲玛陇底尼和最雅稳底尼,由苏胡引底尼及各“锁非牙尼”一起相送上船,转至广东、仍住阿力阿訇家,次日和“锁非牙尼”们再次朝拜了宛尕斯拱拜,预备了长久的“海力卧提”……在这一带传教达十年之多。阿勒夫在怀圣寺接待了许多“哈知”(朝觐者),就在此期间遇见一位叫马来迟的阿訇,年有三十多岁、欲朝觐路过,住在寺内向阿勒夫求教数月,学了许多知识,并认阿勒夫为“巴退宁耶”的父。阿勒夫命他的小徒仪斯哈格拜马来迟为义父。

雍正末年,……阿勒夫说:“我在‘拜尕’之中听到母亲及‘昴俩’的‘巴退宁耶’的声音,此声音人在我的大命耳内,‘兰必’的喜讯到在我上,命我看守永久的‘乌珠底’净地……“他立即要去杨州,阿力阿訇阻挡说“现今无风,船不能行走。”阿勒夫不听,并对其说:“哎,阿力呀!你不应挡我,我的事情我知道,我不能违抗主命,我一定要走,我对主上一总是顷命的”。无奈,“锁非牙尼”们送到船上,阿勒夫的脚站在风篷杆前,手拉风篷绳子说:“哎,风呀,你凭着主的‘固都勒提’者你来。”此言末了风就来了。船临开走,他给众“锁非牙尼”们说“你们放心回去,我们从主的襄助上平安到达杨州。”此时在杨州早有苏胡引底尼主持建立了道堂,在这个道堂的“达依勒”内,阿勒夫给哲玛陇底尼、最雅稳底尼和苏胡引底尼以及在场的锁非牙尼说:“……主把我从‘艾卜’的库房中生在了‘乌珠底’净地上,在主的‘目巴勒克的树影’之下,受隐藏着永久,凭主的‘孔的艾目勒’、‘固都勒提’,无形的大风,吹在‘穆力克’宅子中,我对主的一切事情无有空过。我把‘艾海力松奈提’、‘者麻勒提’、‘乃麻子’,一总担在我的肩头上,无有间暇。我在昼夜里边,以至每一口气数上,无有昏昧过一次。现今我的‘昴俩’的喜讯来在我上,一切‘固图’牙勒,及各处‘锁非牙尼’们的兄弟同受了他的调养,就此兄弟们各个与我送了喜讯,把我凭着主的许约者,从一个去处,更在了另一个去处,我的‘拜色勒’也同者‘依斯巴提’着久存了……一切受了我的许约者,从一个去处将锁非牙尼们及‘多斯达尼’们的存亡,全在我的‘达依勒’,库房久存了……我的道路是这个。我的那个尊贵的‘米斯拜提’就是给你们哩!把你们的‘若哈’从离体时,我在那个道路上护善着哩。你们知道我的道路力量的实景,你们受了我光的光亮的绳索,在那个绳头上的兄弟们,我的‘耶提目’,‘米斯格尼的牙勒’(穷人兄弟、孤儿),一定从主的实在地位上不能出去唉……俾世界之众生,以人为天地之种,斯道之果,持守真功,以性命为归真之具也。哲玛陇底尼、最雅稳底尼记住,把此奥妙之言,送到西北各兄弟之处……不要忘记。我们洁净教门的光,从哈散(刘继宗)等‘锁非’们扶助华者·阿勒夫丙俩西(鲜美珍长子),在他上成就虎夫耶的‘买格素的’统系。要在阿勒夫库房中宝贝上无有间断者。这是我的‘救理’上的嘱咐。”

乾隆四年(1739年)夏,阿勒夫离开杨州多日才到河南。将要进开封省城,阿勒夫忽得大病,就住在社穆松底尼(陈平宽)家中。众教下要求请医,他决不许治疗。同年九月二十七日已时,嘱咐陈太爷(陈平宽)代众首吩咐:

一宗:你们三人(陈、海、马)照应我一家妇人大小儿女。

二宗:把我三妻陈氏与小儿搬回西宁。

三宗:向众人吩咐把刘大臣和马成的帐目做一了然。把三弟久人家的帐给人家还清。向刘大臣吩咐给三弟和周相公、马吉仁三人大小料理些生意,与他们说知我的命令,要他们永不分离,有福同享,有祸同当,不必生分。大家也要照应。

四宗:海阿訇把众“海里凡”执掌的“穆海力”(印),“大哲麻力”(印的名子)交给三弟,留一个“哲麻力“在你手上执掌(指海),代理各处的“穆勒德”(教徒)。向众海里凡吩咐把“有莫的”(意为所有的)“穆海力”存放在西宁家中。

五宗:吩咐叫他们各坊的海里凡暂调养各坊的穆勒德,不必各霸为王。汝等后辈不必传人,这些嘱咐你们不能相裂我的“艾穆勒”(口唤)。

六宗:今后的教门及各事三弟知道,我早年就嘱咐过。

另外马殿功的《西咧西来》已经无了,海阿訇亲手为他写一本《西咧西来》即《米斯拜提》。

这些嘱咐是我“浮层”的挂牵,我明天(九月二十八日)辰时归真(逝世)。

果然如此,终年78岁,开封急时给兰州刘继宗去信,通知阿勒夫的消息。

阿勒夫归真后由陈平宽、海胡、马成和教下及在开封的家属把遗体安葬在开封南四十五里朱仙镇北门外吊桥地方。后经固原天子鸟、兰州,又迁回青海,现在西宁市东关黄花台。他生前遗言:“我睡黄花台永不出门。“故名黄花台又名月台拱拜。

鲜美珍一生只以伊斯兰教虎夫耶教门为念,走遍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培养了不少在教门上虔诚的徒弟。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眼界开阔、阿、汉学问渊博的人才,受到伊斯兰教各派、以及藏、汉等各族群众的尊敬。今有他的第七代、第八代孙分居宁夏的固原、彭阳、西吉和青海、兰州、北京、新疆。每年古历六月二十五日、九月二十八日都过“尔埋力”纪念。

他生前为后辈用阿、汉两种文字著有许多经、书。如:

《柱子太爷本光道》

《论伊斯兰教理学》(阿文)

《修道五更歌》(汉文)

《酒色财气歌》短篇(汉文)

《怀胎诗歌》(汉文)

《托勒盖提纲鉴》长篇小段(阿、汉文)等。

 

柱子太爷本光道

未生天地挂九玄,先有吾主后有天,

天地之前万万年。

主降天经三十本。包含万物十千。

无有无比独一总,万卷经书讲不明。

无中生了一颗丹,天地乾坤在里乎。

本光生了圣人体,裕光化了万物全。

阴光之内阳光显,一阴一阳闹坤全。

开辟天地六昼夜,天经里边分真言。

造化人祖四十天,泥土造体非等闲。

主命吩咐众天仙,一起下凡拜阿丹。

(众仙叩首)主命到一口清气入了窍。

一个喷嚏谢主恩,三魂六魄显动静。

来者无影去无踪,吸呼二气是何人?

气数通人人显能,离了气数不如人。

虽然不是人模样,睡则不动立不行。

有人参透奇其意,气数归落自分明。

里出西机里阳。  物取俊美去昏黄。

因机有模许是我,美静安台机静章。

 

鲜道祖五更词

一更里入净房,向本来守真常。

端然静坐多记想,吸呼气自有定方。

无字真经诵千行,稳把念头且休放。

克己时万虑消亡,思履礼归回故乡。

这才是真正而向主,免过了打算的苦场。

 

二更里却七情,假世界莫认真。

真主之外别无真,原人而在天地中。

不识得何处找寻,认真二字要师明。

左右路俱是旁门,知中道才是本宗。

必求个真人引领,方不误迷路众生。

 

三更里养元神,守本位莫出门。

默默绵绵常自醒,无念时静里方寸。

无遮处孤月独明,性命续主此时定。

先天药自然发生,两海中性命功成。

原来是一点真机,全不是诵的虚文。

 

四更里月偏西,勿间断调呼吸。

看守其中真消息,长生水露注花池。

谨慎处勿令昏迷,真念常存永不离。

性定时诸邪难欺,功行满寿与天齐。

自有个真人出现,登九宵步上天梯。

 

五更里谢主恩,归真道得上乘。

真主阙下有谁能,懒修饰披发垢容。

绝世事形如醉行,但凡举念有感应。

寻此道先天有根。无份辈那个遵循。

这才是人中全人,隐形时真一还真。

这些经书绝大部分由他的后人保管存放,教徒抄录者不少,至今翻阅深受教益。

鲜美珍有三妻,原配马氏青海乐都人,无生育。次妻马氏西宁市人,在美珍二次外出时已怀胎两月,她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七月十五日所生一子就是鲜华者,即鲜门第二辈太爷。

三妻陈氏河南开封人。美珍因年过四十尚然无子,故娶三房。陈氏也生一子,幼年亡故。

2、二、三世传教的兴旺时期

道祖鲜美珍(柱子太爷)临归真前,指定他的长子华者为虎夫耶鲜门的继承人,交给了全部传教印和节制印以及经典,并有口唤让兰州刘继宗(刘伯阳长子)为华者的“那依卜”。还嘱咐他的“海里凡”尽职尽责,勿乱传教各揽教权,告诫都得以善为本,以德服人。

鲜华者生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古七月十五日,他于其父归真后三年(乾隆七年,1742年)开始执掌教门,即鲜门二世,年纪已三十五岁。他受过启老师马殿功(鲜美珍的海里凡)的精心教授,并能自己深钻,对阿文和波斯文“尔林”学有成就,也懂汉文知识。对“舍勒尔提”大道掌握很清,特别对“托勒盖提”理学非常精通。又有道祖鲜美珍为虎夫耶鲜门的开拓奠定的良好基础。而且在每逢父亲出外传教时,他就主持青海各地教务,对宗教情况熟悉,教徒非常敬重,也因为鲜氏只有他一人,并有指定,所以他掌上教权就很顺利。在开教门后,有兰州、灵州、固镇、河南、广州、杨州等地教众及健在的美珍“海里凡”先后去青海朝拜。

华者体弱,有流鼻血之症。当时他的教下遍及西宁、乐都、湟中、永登、门源、循化、化隆、大通、兰州、凉州、固镇、预旺、灵州、吴忠、郑州、开封、广州、杨州等地。后来将教徒一直发展到哈密、红庙子。由于传教范围广,教众人数多,不便照料,故委派老一辈健在的“海里凡”各按地区负责教务,并付给海胡节制印两颗(后来一颗遗失,一颗交回)。他的“海里凡”因刘继宗年龄较轻,他便让其代管传教印,是他得力的一位“海里凡”。刘继宗道号伊麻目哈三·那依卜·素非永拉西,康熙三十六(1697年)生,归真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古六月二十日,享年八十二岁,称其“二辈刘祖”,与其父刘伯阳同葬一个拱拜。刘氏凭鲜门两世教主的提拔,在兰州影响很大。刘继宗在教众的协助下在兰州西津桥 (窝桥)建修了拱拜,称鲜门桥子拱拜。还对其父所建的桥门清真大寺进行了扩建,该寺结构精巧,规模宏伟,殿内可容千人礼拜。

清乾隆时期,“鲜门”在兰州及附近教下就有近千户人家,每年都请他们的“穆勒师德”来兰传教。这一时期是鲜门在兰州发展最盛时期。后经二百多年,刘氏一直为鲜门在兰州的世袭“海里凡”(后改伊麻目),所以有不明实情者,称“兰州刘门”,实际未立一派。七代刘廷俊至今住在兰州市,虽然终断“伊麻目”之职,但和宁夏,青海鲜氏继续来往,承认自己是鲜门的教下。

华者传教时期,虎夫耶除毕家场、穆夫提、华寺这几大派外,少有小的支派,也是鲜门最盛时期。

鲜门在青海人数之多,仅次于华寺门宦。而华寺教主心怀嫉妒,时想并吞。当华者掌教以后,华寺就向鲜门逼攻,扬言贵宝(传教印)应属于他们掌管。理由:一是华者未曾朝觐,缺少“五功”之一;二是马来迟认为功干过人,并且是“哈知”,又是阿勒夫(鲜美珍)“巴退尼之子”,受过阿勒夫的指点、传授,是“当然”的虎夫耶教主;三是借口门宦主张传贤不传子,从表面看华者是父传子受;四是华寺自以为教徒之多,可压倒其它各派,故多次提出要印的要求。延续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华寺马国保和哲赫忍耶马明心,由于讲经发生争辨,马国保说马明心是“邪教”,告到循化厅。地方土司偏袒马国保,循化游击马世鲲将马明心驱逐出循化,也令马国保回河州。此后,华寺教徒对鲜门逼得更紧,在鲜门丝毫不让的情况下,两相群众发生摩擦。当时华寺人众,华者为了避免干戈,带印避人西宁以南藏区,得到藏族群众的保护。后经多方调停,近一年时间,华者才返回乐都巴藏沟。虽然事态有缓,可从此双方积冤在心,长期不和,结果在同治六年(1867年)发生了一场血的博斗,(见后文)。

华者由藏区返回家后,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古十一月初一日归真于巴藏沟,终年五十八岁,传教二十三年。安葬于西宁市月台拱拜,教众称“华者太爷”嘉庆初年,兰州教下又将遗骨迁到桥子拱拜至今。

乾隆十三年(1748年)古十一月十四日,华者已经四十岁开外,才生长子鲜诚德,即鲜门第三辈教主后又生三子:诚全、诚真、诚恩,华者归真时诚德年仅十七岁,尚在外求学念经。他自幼聪明有知,为人正派,既有“尔林”又有魄力。教徒们非常尊敬。其父归真后,他就成为一家之主,一教之首。这时祖父的“海里凡”早已相继归真,父亲的“海里凡”刘继宗也是年岁过高。

对他来说,主持教务存在一定困难。但因他精通教理,有智慧,有才能,虽然年轻,对管家管教有条不紊。命令各处“舍勒尔提”由执坊阿訇料理。他遵父亲遗嘱,从21岁起,修功办道。对择偶、婚配、生活享受,均置于度外。经三年苦练功就,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腊月执掌教门。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古九月十二日归真,传教四十年。归真后葬于巴藏沟下拱拜,教下称“川里太爷”,他的“海里凡”部分就是先辈“海里凡”的后裔,如兰州刘氏,还有一个河州井口人叫马买儿素的(见下文)。

3、新白盛名及力挽危局

虎夫耶鲜门第四辈教主“新白太爷”,名向晖,字普光,是柱子太爷鲜美珍四世孙。生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古八月十五日,归真于同治三年(1864年)古十二月八日,享年六十三岁。

向晖是鲜诚真(川里三太爷)所生,他自幼天资聪明,举止大方,性格爽朗,仪表清秀,因在三、四岁时曾出天花,面上略有几颗“白麻子窝”。他三岁时对阿文字母会背会写,九岁可背《古兰经》全文、对“念”、“礼”功课--精通,可以给教下念“尔埋力”,给亡人举行“站礼”等宗教仪式。教徒称之为奇才。

“川里太爷”生前对向晖非常疼爱,曾预言:“他(向晖)将来又是虎夫耶中的一位杰出人物,对我们虎夫耶教门定有很大的发展,会受人们普遍尊敬”。所以他亲自给向晖传授了“托勒盖提”、“哈格盖提”、“买尔勒弗提”理学知识。并嘱咐:“在我无常(去世)后教门要黑暗一个很长的时间,常人为财、为名争夺教权的事情到处可见,你还要准备着贫穷的折磨。”等等。

川里太爷归真时,向晖年仅十岁,他人小志大,又有伯父的嘱托,专心攻求“尔林”,钻研伊斯兰教,曾深造于西宁、兰州桥门等清真大寺,对阿文和波斯文都有深刻的研究,对汉文也很有造诣。他为了完成“五功”之一朝觐和弄清阿拉伯伊斯兰教现状,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去麦加“朝觐”,用三年时间完成了道祖-鲜美珍所走过的途径,回国时没有带来一件东西。他对教下门说:“ 从今以后的朝觐,我们应当顺从‘天命’而作,但必须要有能够,要对朝天房的虔诚。但就是去朝也绝对不能带回他们新编的任何经卷,更不能接受他们的教义,不然要改变穆圣的教门。因为‘克尔拜’是在‘宛哈宾耶’掌管之下,他们明里借穆圣之威,暗里贬低穆圣,反对在穆圣坟前上坟,祈祷襄助。并说什么‘人信不得,圣人也是人’。借以贬低别人。名誉上号称伊斯兰教,实则和穆罕默德所创的伊斯兰教抵触之处百出。他们按口味解释经典,把一切教义置于绝对的和不审时的禁锢地步。他们与我们派别不同,常常利用传播‘宛哈宾耶’学说,攻击诽谤索非派。故而你要带来他们的经卷,难免有类似内容,久而久之便会接受他们的教义,融合它们的主张。我劝今后我们的教下以少朝觐为好。”所以鲜门对朝觐一功比较淡薄,后辈没有朝觐者,教徒也欠有朝觐的人。

向晖朝觐回来,已是鲜门教门黑暗二十七年的时间了,教下盼望让向晖快开教门,以解决教门无人继承的局面。向晖伯父诚德只生一女,早已出嫁马家,他的口唤要让向晖继承教门,但他归真后,传教印玺落在二弟诚全之手,诚全也不久归真,传教印和大部分经典传由二太太韩氏(诚全妻)保管。她也有一子,当时想让其子当教主,可是口唤不在其子,加之年岁尚轻学识不佳,教下不服。韩氏一气之下,将存放印的箱子用铁皮包裹,铜锁用生铁灌实,不让向晖传教。如此扣押达十年之久。当时向晖致力修功办道,清廉纯朴,家庭生活困难,他甘守清贫。

在教门无主之时,一些意志不坚的教徒竟然皈依了其它门宦。如固镇一带(指现在的固原、西吉、彭阳、海原、隆德、静宁等),一部分入了戛底忍耶和“井口门宦”。青海的循化、门源、湟中部分入了华寺和穆夫提门宦。鲜门教徒出现了第一次减少。各地“海里凡”和教下看到这种情景实在不忍,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兰州、固镇、灵州等地教下派代表聚集青海向韩氏强烈要求,提出“再若如此下去,各地‘多斯达尼’全会入了外门宦。在众人威逼之下,韩氏不得不于二月初八日交出印箱。奥妙之处是当向晖用手击巴藏沟上拱拜明柱,使整个下拱拜抖动(韩氏住处)该印箱不开自破。教下见此无不欢喜称奇,更加深了对向晖的敬服。就在当天晚上开了教门,给聚集在青海的教下念了“讨白”。教下称鲜向晖为“新白老人家”。“新白”,这个名字从此流传,以后又由此得名“新白太爷”。他除青海外,还多次到兰州、固镇、预旺、灵州、吴忠、平罗等地传教。那时南方的教下由于种种原因所存无几。自他掌教后将“海里凡”,改称“伊麻目”。其中主要的有:

其一、仍以兰州刘伯阳四世孙刘阿訇为兰州一带伊麻目。从此至五世孙刘玉堂,六世孙刘希天都称为“刘伊麻目”,一直主持教务,可谓真正的世袭。

其二、西吉马莲(原名硝河城属马莲堡)赵家口子赵德礼,他生于道光二年(1822年)六月十三日,归真于宣统元年(1909年)古八月十一日,享年八十七岁。其人乃念经人出身,人称“赵满拉”,以农为业,家庭贫寒。适逢“新白老人家”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来这一带传教,每到之处赵德礼都往来伴随。古历九月初五日途经风台山时,忽北风扬雪大作,赵德礼身穿一件老兰布长衫,是借用前庄鹁鸽泉一姓马的,被主人挡住要去。当时赵德礼既羞又冷,跪在新白马前祈求“光阴”(生活)。新白见他实在可怜,叫他面向西跪下,脱下自己的袍披在德礼身上,新白在马上做了“嘟哇”后说道:

你命得坐二品官,带回银子一万三。

十二年后率兵马,官府威逼受招安。

子孙后代无穷尽,赵家口子是家园。

又命为这一代的“伊麻目”,为教下料理教务。果然赵德礼以后做官积银,实现新白的预言。当时由于清朝政府腐败,国弱民穷,对内除压迫汉族人民外,对其他少数民族更加残酷地进行镇压。并采取卑劣的手段挑拨民族关系,制造回、汉仇杀。人民不得安居乐业,全国各族人民对清朝的残酷镇压,横征暴敛,早已不满。于是各地各族纷纷组织起义,反对清朝的浪潮风起云涌。西北各省一些地区,因受太平天国的反清及云南回民杜文秀起义的影响,反清起义也同时出现。

同治初年,太平军陈得才、赖文光部队从湖北进入陕南汉中,分兵进攻甘肃两当、徽县、成县,攻破武都给西宁回族起义和陕西渭河南北回民起义的鼓舞很大。因此清地方官员宣传说:“西北回变和云南回变的杜文秀互通一气,勾结长毛军(太平军)骚扰西北”。申报清廷,出动大军镇压回回。同时派出军队驻扎在靠近回民居住的乡镇,形成包围之势。地方劣绅恶棍大办民团,兴风作浪倚势逞凶。严防回回造反,并常借搜查匪类为名到处肆行讹诈,抢劫财物,奸污妇女,无恶不做。民众称之为“明团暗匪”。民团还用“鸡毛传帖”四处煽动宣传,在传贴上写的是“要除大害,杀回杀回,起土三尺,斩草除根,永不叫生。一寨连一寨,把回子赶出西口外。回民发现如此恶毒的传单和清军、民团的抢劫屠杀行为,无法忍受,遂不分教派村村串通,联合造反。也对抗的提出杀“囊尕”“保回保教”的口号,进行发动。固原的纳三、海原的田成吉、预旺的马兆元等,集合各地回民起义。更有号召力者是哲赫忍耶第五辈教主马化龙,他于灵州起义,领导着一支较大的反清军,并授意哲赫忍耶第二辈教主穆宪章侄孙穆生华于莲华城起义,反抗清军,打击民团,攻城陷堡。

在这遍地燃烧反清火焰的时候,同治元年冬,固原州属硝河城滥泥滩回回苏家良揭竿而起。其人乃脚户出身,武功尚好,以贩粮维持生活。据传一日凌晨赶脚去固原贩粮,行至硝口沟忽见一星星落人其怀,同行者数人共睹。迷信说法:“将星落怀,必成大事。”自己信以为真,于是在没有任何行动计划和组织的情况下立志造反,只为反清、防汉,他号召这一带回民起义,当时组成不过三、四百人彳艮陕各地回民纷起响应,声势日益扩大。

苏家良祖辈原系鲜门门宦教徒,又是赵德礼的好友,起义前联合过德礼和赵万成。因此,二赵号召鲜门教徒响应起义,形成一支几千人的反清起义军。迂回于隆德、静宁、会宁、海城、同心、固原和平凉一带,劫富济贫,抗官兵、杀民团、攻城破寨。

同治四年六月以来,清军雷正绾、曹克忠会攻金积堡大败,雷兵退预旺城、曹军退盐茶厅(海原)。苏加良、赵德礼率起义军乘机攻曹部于红羊坊。曹克忠闻报亲自率兵出阵与苏家良交锋,幸喜苏家良用矛竿将曹克忠打落马下,但却未杀,反而扶之上马。曹问家良:“为何不杀?”家良回答:“我看你是一员好将,杀之可惜。”曹克忠很是感激,借机要求退兵驻守硝河一带,官兵不犯,并说愿申奏朝廷保封为总兵,保封赵德礼、赵万成为参将,其它部下均有官位。家良提出官兵若不来侵犯骚扰百姓,杀害回回,我们愿退到硝河城,互不侵犯,能使百姓太平。就这样草率的达成了协议。

其实苏家良有近三年的战斗经验,对当时的起义情况掌握得很清楚:前面有莲花城起义的穆生华彻底失败后退往金积堡;固原起义军守将张保隆叛变投敌,配合清军雷部攻陷了固原州城;赫赫有名的陕西回民起义领导人赫明堂阿訇,被清军的诱降阴谋所骗,为雷正绾招降,安置黑城子。这一系列的事实,使苏家良有惧清思想,又感自己势力不足,若杀了清廷主将,日后倘胜其不过,定遭所害,故家良对曹并非不杀,实为没敢杀,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从此苏家良兵退硝河城,二赵兵退马莲,各守本土,这一带当时成为“抚局”区。担他们仍未放松警惕,而暗里购买马匹,打造军器,防备清军背信袭击。在这时曹克忠,不时派人秘探苏、赵行动,并以试探手段,向苏、赵要粮千石,借口抚恤所安百姓之用。为应付局面,苏家良派当地富户,一贯效忠清廷的太学生苏上达之堂弟苏登荣(花翎副将)和赵万成押粮五百石,送往曹克忠营。据《固原州志》记载:“行至夏家寨忽遇巨匪马才棕率贼剽劫,遂约截堵追捕数里,身被数十创,力既不支,荣曰:‘生不能报国,恨也。’成曰:‘吾虽死,奈有老亲何?’乃北向叩首,仰天大呼,竟同殉于阵。其仆沙五九子瘗其骸,亦刎于墓侧”。 

赵万成之死使赵德礼失去了一膀,对苏家良的起义军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就在这个时期,灵州方面反清军领导人马化龙接受了清宁夏将军穆图善的招抚。马化龙为了保全自己实力和当地回民的利益及陕西逃来回民的安全,妄想得到一个太平安定的局面,向清廷倡捐数万两银子,数万石粮食,并曾配合官府扑灭了宁灵一带零星的反抗活动,因此受到穆图善的赏识,被赏加提督衔,改名马朝清,以作他向清廷效力的报酬。这一事实对苏家良又增添了胜不过官府的看法,完全丧失了反清信心,故去固原瓦亭向曹克忠请求彻底投诚,听从调遣。曹克忠借此机会为报不杀之“恩”真的赏加苏家良为总兵,赵德礼为副将。更为便于“调虎离山”同治七年苏、赵被离调本土,随曹克忠进攻张家川,先后转战狄道、华亭、巴燕戎格等城。累立“战功”,得到官府的赏识。从此以后这支反清起义军被逼变成了镇压回回起义的帮凶。同年进驻秦川,在陕西回民反清军进攻徽县时,苏家良二子苏舍而巴被杀。“……陕回窜攻徽县,遂举队袭追。至泥阳镇,舍而巴出入锋镝获胜,复追贼踪,抵下店子草滩,马足忽蹶,贼乘机回矛刺之。殁于阵,时年二十有八而同时殉者尚有张守寅、鲁家祥。”(《固原州志》记)。

同治十年金积堡起义彻底失败,马化龙被杀害,整个宁夏地区回民反清斗争结束,同年八月左宗棠进驻安定(今定西)后,提升苏家良为肃州镇中营游击,赵德礼为总兵。不久暴发了著名的太子寺之役。左宗棠为了镇压河州回民起义,调集大量军队企图一举消灭。同时也从肃州调来苏家良,借苏之勇“以回攻回。”因太子寺反清军有着坚强的防御工事,清军企图未逞,反被打得大败溃逃,仅提督、总兵以下将官死了数十名。苏家良全身中创多处,命亡在这次战役中,《固原州志》为其立传曰:“苏家良字翰臣,素性刚毅,体貌雄伟。同治初以回乱慨然从戎,随征河湟、安南间,身经百数十战,迭克狄道、渭源、华亭西、张家川、巴燕戎格诸名城,一时以骁将称。大吏叠存记铭提督、法什尚阿巴图鲁,特赏黄马褂。历官肃州镇中营游击。加一品封典。”

苏家良长子苏国宝任花翎游击,居官巩昌,在伏羌县郭家楞阵亡。听说苏家良还有后裔,未知住所。

在太子寺战役中赵德礼未曾随军,仍驻守肃州、军队完整。继任苏职为肃州提督。同治末年调到巩目,七、八年未动。他在投降清廷以后,很少亲自出阵镇压回民义军,从未亲手杀过一个人,并暗里教育部下:“造反者多是回回,穆民是一脉之根,无辜杀害穆斯林是有罪的。你们在打仗时尽量想法将他们赶跑就是了,不要趁人之危,随便杀人。他们和我们在起初是一样的。”这也许出于他的民族感情,和伊斯兰教以善为本的原因。

他自投清后官至总兵提督,以二品奉禄为官十多年。光绪七年(1881年)告老辞职,多年积银一万三千两,还娶巩昌一个汉民女子为二房妻室,所生一子赵生寿,排行老四。从此安居故乡赵家口子。在家脱离公务,安心办教,行使“鲜门”伊麻目的职责。

赵德礼告老回乡,年近花甲,致力办教,他“尔林”欠深,但对他的“穆勒师德”--新白亲口赐福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十分虔诚。生前嘱咐他的子孙后代要辈辈忠于鲜门,若有中途变节,反面教门者,是的实的“卡弗勒”(不信教者),永受“多则赫”(地狱)之苦型,也会把先人送进“火狱”,不能承认是赵家的后代。所以赵氏后裔四百多口人至今为鲜门教下。

赵德礼不但是鲜门的虔诚信徒,而且善于团结各教派,对其领导人也很尊敬。如光绪八年哲赫忍耶第七辈教主马元璋愿望安居沙沟重兴该教,但清廷不释前嫌,总以叛逆相待。德礼见此情景慷慨联合回、汉民众中有名望人士一百多人,向清政府上奏具保,保状内言:“沙沟有一马善人,教善民良务庄农……”(保状由其曾孙赵明智保存“文革”时才烧毁)协助马教主顺利的落业于沙沟,因此马元璋很感激。宣统元年古八月十一日赵德礼去世,当天六子赵生秀去固原挂马沟拱拜请鲜门教主“站礼”。此时已是第五辈教主鲜林柏掌教,他嘱咐生秀回去“到十三日中午自有人来站‘哲那则’(给亡人站礼),你们将‘埋的’(尸体)抬出等候。”生秀只得奉口唤而回,对众言明情况,多数人半信半疑。十三日中午将亡人抬出不久,巧逢马元璋教主外出传教,乘一辆马拉轿车途经于此,该坊鲜门教民去请。呈禀:“我们老人家(林柏)有口唤请您给赵大人站礼。”马教主高兴地说:“我们是同一条根,而赵伊麻目为我们出过力,万样事情总归真主口唤,我理当去送,以表报答。”于是马教主到场给赵德礼站了“哲那则”。鲜门教下都很高兴,留马教主住了一夜。,人们对两个门宦的互相尊敬,团结谦逊,几十年来传为佳话。

赵德礼由一个出身贫寒,普通的念经人,从起义反清,到投降升官,均出于他为人善良、忠厚,并能深谋远虑,能言善辩。更主要的是“新白太爷”亲口放的伊麻目,受到群众的尊重,有较大的号召力。他的军容整齐,上下团结,上呼下应,但战必胜,赢得清廷的赏识。才落得官居二品,子孙繁荣。宣统元年告成的《固原州志》记:“赵德礼赋性勇敢,劲气内含。同治初为苏提督家良部将,领精选马,步旗队,迭克回巢。积功保记名总兵、提督衔、精勇巴图鲁。今年逾八旬,而精神强固,犹如少壮,亦可见骁健之风已。”他生六子,《固原州志》记名有五人:长子赵生库累保花翎副将、三子赵生禄光绪年武生、四子赵生寿、六子赵生秀均历保把总。五子赵生林光绪监生。现在赵氏六、七代包括亲门共有四百多人口,仅他后辈就有130多口,今住赵家口子、赵家磨、阳洼等地。

新白于同治二年春再出青海,到兰州、固镇等地传教。当静宁单家集请来“转坊”时,路过单家集桥头,指一家人对教下说:“这是一家‘多斯达尼’。”有好奇者回答说:“你老人家看,他家门前有猪,是一家汉人。”新白又说:“他以后就不成汉人了。”果然如此就在此年该家长兄就顺了依斯俩目(伊斯兰教),皈依了鲜门门宦。 这一家人原籍为山西槐树庄,同治年间避乱到此。他们是兄弟二人,有十二口人。兄许天树七口人全部人了鲜门。弟许天友五口人,反对其兄皈依伊斯兰教,而分家居住,以后被渭南反清军将全家杀害。此情约在左宗棠消灭捻军以后,陕西回民反清军站不住脚,于同治八年转移到甘肃。在起义时渭河回民反清军远近皆闻,到这里本地人称:“渭南客”。由于受了清官府挑拨,离间民族关系,这支回民反清军未能发挥团结汉人共同反清的作用,回、汉间反而进行仇杀。渭南回民反清军见许天友是汉民,竟然将其四口人杀害,天友也悲愤自杀。当是不论谁杀,但一直流传是“渭南客”所杀。天树因皈依了伊斯兰教全家幸免。他有二子:名忠义、忠礼。次子五十二岁时按伊斯兰教修功办道七十四岁归真于同心县韦州摇儿湾。这一带民众称“许爷老人家”,坟墓还在该处。许忠义之子许维岳民国时期当过保长,他对国民党的腐败、苛捐杂税连连不断,国弱民穷、黑暗的统治深感不满,故抛弃保长职务,带领其子振兴、德兴、全兴看守了硝河浅岔拱拜,虔诚予教门。直至一九五零年才专从农业,现在许家一门就有五十多口人。

新白鲜向晖接替虎夫耶鲜门教主以来,先后走过新疆(红庙子、呼图拜、哈密)、凉州、河州、兰州、永登、静宁、隆德、固原、预旺、韦州、海城、灵州、吴忠、平罗、西安、开封、朱仙镇等地传教。当时这些地区多少不等的均有鲜门教下。仅青海的西宁、乐都,湟中、门源、循化、化隆、大通;甘肃的兰州、凉州、静宁、固原、马莲、硝河城;预旺、韦州等比较集中的地区,教徒在五千户以上。新白的出现把鲜门曾一度黑暗和教徒的外投情况挽救回来,并有很大的发展。他的盛名新疆、甘肃、宁夏等地遐迩皆闻。

新白传教时期非常朴实,他不主张扩建拱拜和建筑华丽的清真寺。反对向教徒摊派收敛,加重额外负担。每逢外出传教,只带一两个念经人随从,每到之处,凡举行宗教活动,喜欢从俭,厌恶浪费。在他传教时期正值清朝政府日益没落阶段,朝廷无能,官吏贪婪,搜刮民财,滥杀无辜,百姓饥苦,怨声载道,激起各地各族中的一些仁人志士组织民众武装反清。声势之大,范围之广,使得清廷惶恐万分。遂调动大量兵力进行镇压,更可恶的是挑拨民族之间互相仇杀。回回到处受欺受压、回教的传播同样受到一定的阻碍。当时,鲜门教众一部分也参与反清行列。

新白这次出青海传教,所到之处,目睹耳闻如此混乱情景,他对当时的世道深恶痛绝。同治三年冬经兰州返回青海,于十二月八日归真巴藏沟拱拜。在他归真前写出了如下一段话:

伊斯俩目穆圣传,延绵相继千余年。

初至“颂尼”非易举,扎根此地凭明贤。

穆民到处有,清真寺匾悬。

真道真教结硕果,真种撤在“引萨尼”间

柱子玩童得正道,西域道堂移中原。

虎夫耶中咱为首,性命周全我为先。

安拉造就久福地,呼吸不明难登攀。

船行海中有舵手,狂风巨浪也无关。

若等风平浪静时,再想登船难上难。

明人要拜明师点,勿力还须勿力传。

道脉承替三十辈,吾去隐藏三十三。

收来外甥变长子,只为子幼管家园。

他后若出争权类,一条河流现空船。

唐朝盛世回回兴。而今庶民遭涂炭。

国败锋烟四处起,趸雅战乱不平凡。

妻离子散回回惨,善后余众荒僻安。

壬申年间西宁乱,尔后儿男遭惨然。

一支守在青海地,一支扎根固镇川。

乱后教下存无几,青海处境更可怜。

固镇尚待五世兴,螽斯衍庆显人间。

谨防教门多分支,为私谋利争教权。

庸俗人被奸诈弄,孺子易欺乃自然。

教里生教全为己,支上分支添麻烦。

总有一日真相现,悔不当初信谗言。

世道混乱厌恶透,吾欲离世享乐园。

腊月初八大限到,前后嘱咐靠尔参。

                         同治甲子年冬

4、海里凡后裔的演变

(一)鲜门第二辈教主华者掌教不久,老一辈“海里凡”陆续归真,只有他的“海里凡”刘继宗健在。由于教徒范围广料理不暇,华者归真的同年他又委派了一个“海里凡”,乃是甘肃永登的洪阿訇,年仅二十来岁(后辈迁居宁夏同心)。每年洪门过的十二月二十日“尔埋力”就是洪阿訇的忌日。此人颇有“尔林”,华者非常器重,为了传教方便付给洪阿訇一颗节制印,让他执掌,至今还在洪门。

清同治三年,“新白太爷”(鲜向晖)归真以后,连年兵荒马乱,社会动荡不堪。鲜门受挫,教门又处于黑暗时期,教徒渴望“穆勒师德”。光绪年洪阿訇后辈已迁居同心,其孙洪海儒为人良善,亦有德行,对教门虔诚,在同心一带很有声望、教徒们推举他为教主,人称:“洪爷老人家”。因他家住同心洪岗子,就在此处设立了道堂,称“虎夫耶洪门”也叫洪岗子门宦,后来同心、海原、固原大部分虎夫耶教徒入了这个门宦。据他自己声称“洪门”是“凉州庄太爷”相传的。当然“凉州庄”(在青海大通,传教者姓马)是虎夫耶中一个很小的支系。“洪门”又从“凉州庄“得来一颗印,因此说继承该系是通情理的。但追溯至源,这个派系只在“米师拜提”(道统)中知道历辈道号,而不明各辈的真实姓名和传教详情。但实际上洪海儒祖先是“鲜门”二世教主晚年的“海里凡”,教下原多数属鲜门。“新白太爷”在整个“洪门”名望很大,教徒共认是前辈的“穆勒师德”,由此说明“鲜门”和“洪门”是虎夫耶中的同一派。据悉宗教仪式,所行干办十有九同,至今互相尊敬,从不议己长彼短。

(二)鲜门三世“川里太爷”有一个“海里凡”叫马买儿素,系河州井口人,其人教门虔诚,颇有功干,精通“托勒盖提”理学,但因双目高度近视,人称“麻眼老人家”。他在青海、甘肃、宁夏的教下中很有名声。“川里太爷”归真后,二十九年因无人继承传教,在这期间固原硝河城教徒便将“麻眼老人家”搬来。据传他刚到硝河教下跪接,其中一人见他的眼力不好,对人说“他也是个人,眼睛还不如我。”话才说完那人脖子犟斜不能转回。教徒呈禀给“麻眼老人家”后,他说:“他也是个人,我的眼睛不如他,理该如此。”教徒震惊,经众求得宽恕,其人才脖子转回。再者当时人都知道“麻眼老人家”是鲜门“川里太爷”指点的“海里凡”。以此硝河城大部分教徒非常敬服。之后,逐渐把教徒扩展到单家集、马莲川、马昌堡、固原的马王堡、上、下蔡家、谢家寨子、张化儿等地。道堂设在黄土岗,又名沟儿里,另立一派,名曰“井口门宦”。“麻眼老人家”归真前将口唤传给其子接替,教下称“井口师傅”,传教二十多年。生前他最担心的就是教门的继承人问题。长期观察自己的儿子马怀良,宗教知识浅薄,为人老实,缺乏主见。他在病重期间叫马怀良到床前,嘱托教门的后事时,马怀良说:“你(指他父)把你的病缓,干去我会干,念去我会念,有安顿的啥呢!”其父听后当时捶胸大叫:“完了,完了,你会干啥?将来你要听乱传教门阿訇的话哩。我们的教门只有两辈,从此结束。”实际马怀良在念经时,就受了新教的说教影响,思想早就偏新。后来该门宦整体皈依伊黑娃尼,内因根基就在他和亲戚虎嵩山阿訇(贯称虎赛儿阿訇),此外还受了一些外因的宣传的影响。其主要起源青海依黑娃尼创人马万福阿訇(人称果园哈知)。

5、遭遇和传教中心的转移

“新白太爷”三十九岁执掌教门,虽有三房妻室,但五十多岁才先后生三子:长子林松,生于咸丰四年(1854年)日月不详;次子林柏,生于咸丰九年(1859年)古三月十七日;三子林青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古三月初三日。

新白常出外传教,因亲生子年幼不能料理家务,在咸丰十一年将外甥马哈三收养进门。其人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古正月十五日,原家住西宁市北关。父亲马敬良作小生意维持生活,家庭贫寒,子女且多,愿将哈三送给舅家,改名鲜林园。因比林松年长排行老大,新白逝世时他已二十三岁。当时教下对林园有两种对待:一是青海少部分教下认为林园年长可以继承传教,以大爷老人家相称。二是兰州、固镇一带教下,认为他既不是鲜氏亲生,又没“口唤”,只不过是一个看门者,不接受其传教。青海的另一部分教下也和兰、固教下的看法一致。同治三年新白的亲生三子因都很年幼(长子十岁,次子五岁,三子三岁)均不能理事,加上教下对鲜林园有两种对待。外界一些人认为虎夫耶鲜门已是走向衰败阶段,乘机利用各种手段拉拢引诱,相劝鲜门教徒皈依其它门宦。结果,青海的循化、门源、湟中、化隆等地部分教下入了华寺或其它门宦。

前文说过,早在乾隆时期华寺门宦教主与哲赫忍耶教主马明心就因两派论教义和争取教民发生纠纷。华寺对鲜门也存有嫉妒和并吞之意,曾多次为索取传教印,而发生摩擦。当然教派间的争夺、论教,不只是鲜门和华寺存在,其他门宦之间也存在。自明末清初,青海、甘肃产生门宦以来,常有为已之利,兜揽教权,争夺教民,扩充势力,互相排挤,形成门宦分支,各派之间或内部发生纠纷,甚至仇杀,也屡见不鲜。

如在新白归真的前一年,华寺内部发生争夺教权走向分裂,同时也与穆夫提门宦在教门上为争个我高你低引起仇杀。不久回汉之间不和也进行仇杀。在这种情况下,西宁和附近的县,人心不安,兵荒马乱,反清起义群众各归其派,各自为政。只有鲜门教徒设有组织去参与起义。当时新白到兰州、固镇一带传教。他离家前曾嘱咐:

“今后西宁兵荒马乱,到处可见烽烟。教门以善为本,我们不能轻举妄动。而且官兵势大,各门宦之间心下不和。还会有人借机争夺势力,引起回回内部仇杀,我们须得谨防。”

在西宁反清浪潮高涨的同时,有华寺、北庄、穆夫提、胡门等门宦的头人马永瑞、马吾真、马福堂、马万有等各自号召本门宦的教徒组成以马占鳌为首的反清起义军占据河州,使得官府十分恐慌,束手无策。延至同治六年(1867年)西宁办事大臣玉通企图与华寺教主达成妥协麻痹起义群众攻城,以便等待援军,寻机镇压。玉通保举华寺教主(第六辈)马桂源署西宁知府,委派其弟马本源署镇标游击,代西宁镇总兵职务。马氏兄弟接受保举后,主事西宁镇,故将各派起义群众置于马氏统一领导之下,此时华寺门宦威声大振,教徒趾高气扬。当时鲜门后继乏人,内部人对林园的看法存在分岐。在这种形势下,同年古十二月初八日在新白归真三周年忌日之后,以碾伯华寺教徒为主的几百人,逼迫鲜门抽丁五百,服从华寺领导。扬言:“若不服从,得交出全部传教凭据。”鲜门教徒在鲜林园的领导下,据理相争,发生械斗。鲜门教徒当时当地能拿起棍棒者八十一人,其中强壮女人九人。与华寺力量相比悬殊过大,实难支持。为保护传教印,先安排三太太(新白三妻)带印逃往土族居住区,得到土族的保护,(将三太太藏在地窖中达四十天之久)。此后林园及其家眷在教下的保护下全部向土族区撤离。华寺教徒尾追,十二日在北山两方教徒发生搏斗,鲜门群众先占据要道山口,用石块向下打,阻止追赶者上山(石子在青海是一种惯用猎物、打人的最好武器,人们自小练习,有人能练出在晚间击中香头火的功夫)。鲜门教徒中有一名近五十岁的妇女,人称麻三奶奶,放出石子百发百中。她自告奋勇堵截,让其他人保护家眷先走,她和其余的二十一名(男十八、女三人)拼命阻击。的确“一人舍命万夫难敌。”仅她一人打伤华寺教徒三十多人。鲜门教下喊:“这是真主襄助,你们的行为是背主的。”于是更引起华寺对鲜门仇恨。华寺组织人力强攻,结果寡不敌众,防线被突破,“麻三奶奶”及两名妇女,四名男人为教捐躯,余众逃脱。此时鲜氏眷属及大部教下安全地进入了西宁以北的土族居住区占西宁、湟中、门源、化隆、大通等地鲜门教下得信陆续赶来保护,土族群众也全方支持。华寺教徒料难取胜,同时认为这样做是没有教主的“口唤”惟恐事态闹大,激起其他门宦的反对,就此退兵,但余恨未消。返回后放大火烧了鲜门碾伯巴藏沟(现划平安县)上拱拜亭子(火烧痕迹至今存在),强行拆毁了西宁市月台拱拜。此时正逢寒冬腊月,教下离家食宿不便,困难很多,决定陆续还家,后因春耕安上庄稼,并见事态有所缓和,才各归其所。鲜林园和家属从土族区搬回巴藏沟后,但还是无人传教。传教印仍由三太太看管,竟达十年有余。

光绪四年(1878年)古十二月三太太马氏病重,将传教印分给林园、林松、林柏各两颗,林青未分印的原因,是因为他和林柏都是自己所生,想他不会分什么彼此,经典共同看守,初九日三太太病故,终年72岁。

光绪五年(1879年)古十二月初八日是“新白太爷”归真十五周年,三太太归真一周年纪念日。在过“尔埋力”的时候,有些投了华寺门宦的教下仍转回来。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这些教徒对门宦的信仰不够坚定,一但遇到困难或受到压抑时就见风驶舵,避而远之,甚至站出来反对,贬低诽谤,讨好别人。当时华寺门宦著名阿訇马占鳌领导的一支由各门宦共同组成的反清起义军,于同治末年投降清廷后,左宗棠的指令,马占鳌当上督标兼中旗管带,充当了镇压西宁、河州起义的帮凶,千方百计通过华寺投降派马永福,将他们的教主马桂源和马本源诱骗到了兰州,将自己杀了很多汉民的罪行推到马桂源身上,将马桂源及其家属杀害。未成年男子充军河南,妇孺发配为奴。马桂源兄马祯源携带传教遗物潜藏河州未敢露面。此时青海的华寺门宦处于低沉之形势。这就是鲜门教徒原投华寺而后转归本门宦之故。

“新白太爷”归真后的一段时间,虎夫耶鲜门的处境相当困难,因无人传教,人心涣散,各地伊麻目唯恐教下别投的悲剧重演,积极要求鲜氏兄弟中有一人出来执掌教门。但是教下之间对他们兄弟的对待不同,各有所敬。青海少部分教下仍认为林园年长,应尊他传教。还有大部分和固镇等地教下不同意,并说“太爷(指新白)口唤收外甥‘只为子幼管家园’,没让其传教,希望亲生子传教“口唤”。兰州教下想让林松(老二)传教。固镇教下又偏向林柏(老三)传教,也得到西宁的马桂芬(林柏妻兄)伊麻目的赞同。由于各处教下意见分岐,一下子难以统一。此时的林松、林柏均年逾二十岁,完全可以理事,但他们为了免除分岐,稳定人心,尊重兄长,推举林园作为看门者,料理教务。林园也以兄长自居,早有继承教权的想法。但他的理学知识较浅,传教无方,得不到多数教下的拥护。故此在他理事期间,兰州、固镇教下一直未去朝拜过。他的活动范围只限在青海的局部地区,从未出外。鲜门教徒从没承认他是一辈教主,后来一贯称他是看门人。

光绪中期华寺门宦在循化发生了新老两派的激烈斗争。老派势大人众,对新派进行残酷的烧房屋、杀阿訇等。在此种情况下,新派到兰州总督府上告老派领导人马永琳。兰州总督杨昌睿派西宁府陈嘉绩和道员徐锡祺等去循化查办。从表面上看到新派房屋被烧的情况后,就认定老派蛮横,便对老派进行镇压,在循化杀了老派十多人,悬首城门示众。老派在悲愤之下一轰而起,围攻循化城。随后河、湟撒拉族人和回族群众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起义反清。

这里要提的就是在这一年,西宁府惟恐其它县各门宦闻风而起,勒令各门宦首领必须“诚心为国”都亲自给西宁府交纳公粮。鲜林园不得已去送,于古十月十一日在交粮后返回途中到达平安驿新庄时,被华寺门宦新派杀害,终年54岁。官府为了拢络鲜门教下,使之顺从清廷,特给鲜门门宦送了鲜林园“为国尽忠”的匾额。

林园被杀害前的同年古六月二十日,鲜林松从西宁回巴藏沟,途经平安驿石家应时被人暗杀,终年41岁。三日后在此处的荒滩上找到了尸体,衣服鞋袜全被脱去,右足被老鸦将肉吃掉,三个随从马、韩、魏亦被杀害,其尸同时找到,凶手不明去向。

鲜氏兄弟二人先后被杀,是对鲜门门宦一个最沉重的打击。他们的死完全按上伊斯兰教教义中“舍细孜”的规定,就以此埋葬。

林园、林松被杀害之后,鲜门正统中有林柏、林青兄弟二人。林青虽年已三十多岁,身边尚无子。但他为人老实,性情直爽,只求安静,草事不染,对家务、教务从不过问,均推给兄长料理。所以鲜门的一切重担都压在林柏身上。林柏自幼聪明,学习努力,精通阿文,深知教理,品貌兼优,行为端庄,为人正直;平时不多说话,处事严肃认真,特别疼爱“叶提目”(孤儿)和体贴无依无靠的老人。因此他在教下中有很高的威望,受到普遍的尊敬。多年来教下盼望开教门心切,这时教下更加要求他快开教门。但他很谦虚地说:“我的功干不到,‘尔林’浅簿,恐失众望。请你们等待‘口唤’,时机一到,必是自然而成。”他说的“时机”就是要等到其父亲归真后的三十三年。这个三十三年的来由是:新白太爷临归真前将全部传教凭据交给三太太保管,其中另一个长四寸多,宽三寸用檀香木制成黄金包角的匣子(匣子文革时被抄),特嘱咐将此物交给老三(林柏)。三太太谨遵口唤在分印时将此匣子暗暗交给林柏,并遵照丈夫的遗嘱,叫林柏在最困难时打开观看。林柏遵嘱一直保留暗藏。光绪二十一年两个哥哥先后被杀,教门处于黑暗,处处四分五裂,人心惶早不安,家庭财物几经破坏,随着民众的生活囱难而困难。此时他感到这就是最困难的时候,故在同年腊月八日晚,自己洗上小净,启开木匣抽盖,见内装虎夫耶传教奥秘,还有一张复在上面的纸条写道:

人生趸雅乐,春秋能几何。

瞬间大限到,想延亦无着。

万般皆由主,生死有定夺。

鲜花虽正旺,难逃乙未节。

事事顺主行。天机不可泄。

教门黑暗时,劝人莫心切。

三十三冬满,自然有着落。

损地贤德清,火里莲籽结。

穆民得明师,大小尔兰合。

损地就是林柏经名,他明知父亲归真后满三十三年让他执掌教门的口唤是前定,两个兄长被杀也是难逃前定(光绪二十一年即乙未年)。因此,在教下再三要求他执掌教门时,他总是劝人们等待时机。这时机,就是新白太爷归真后的三十三周年。自从他知道传教“口唤”,后,就在未开教门前两年,多不出外,经常起鸡叫睡半夜,勤修苦练。于光绪二十三年冬,在空郎拱拜“坐静”四十九天。出静房后七天,逢腊月初八这天是新白太爷归真三十三周年,在过“尔埋力”的时候,有各地教下前来青海,拜望林柏和庆祝开教门之喜。此年河湟事变平息,在林柏开教门时,各门宦均派人送来匾、幛,以表祝贺。

鲜林柏执掌虎夫耶鲜门以后,继父所行,主张勤俭办教,生活朴素,善于团结各门宦,不分大小以平等往来,并和周围汉、藏、土族相处很好。当时有五家藏族也信仰了伊斯兰教,成了虎夫耶鲜门的“多斯达尼”。他自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传教以后,把鲜门黑暗三十三年局面逐步扭转过来,走向复兴的道路。他在执掌教门期间,不仅整顿了各县本门宦的教下对教门松懈情况,还收回了原背叛的教下。而且常有兰州、固镇、同心等地的教下前来请他传教。每到各处传教时群众都很欢迎,并有很多奇迹。

林柏掌教时,前辈伊麻目有的已归真,他重新委派了各地的依麻目,能忆及名字的:青海有马桂芬,兰州有刘希天,固镇以六盘山脉为界,东为东山有马进昌,西为西山有赵德礼。这些伊麻目“尔林”大小不等。对教门非常虔诚,所行干办都受了“穆勒师德”的特殊指点,凡遇各地区老年亡人的“站礼”、教众过“尔埋力”他们主持。林柏吸取了社会上教派分裂的教训为了避免争夺势力,乱传教门,各自为王,有损正教起见,遵前辈传教经验定出:

一、不许伊麻目给教下指点“托勒盖提”机密。

二、不许其子未奉口唤继承父位。

三、不许生搬硬套各取所需,坚决按虎夫耶教义行事。  

四、不许褒贬别人,乱出“哈空”,分时分事依据“阿耶提”和“哈低师”。

五、不许对“主言”、“圣语”、圣行乱加解释,搅乱人心,把教徒引向邪路、迷途。

六、不许轻易听信“朝觐”人回来宣扬的“满克”教门,以免将“宛哈宾耶”的教仪渗入其中。

七、不许一人奉行几个教派门宦,脚踩两只船,心口不一,拨弄是非。

八、不许抛弃“六大信仰”、“五桩天命”、常川真言,不能似信非信,似行非行,“勒牙”卖名,愚弄穆民。

九、不许忤逆父母,虐待“叶提目”,欺老骗幼;耍笑穷人。

十、不许偷盗赌博,行奸说慌,诈骗他人,谋取高利,买卖寡妇,抢占活人妻。

清同治年以来,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反清起义此起彼伏,后虽被清廷残酷镇压下去,以失败告终,但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并未消失。随着社会动荡及出现的复杂局面,伊斯兰教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也时有发生。面对如此情况,林伯为了虎夫耶鲜门的统一安宁,特提出以上各条,要求该门宦伊麻目、阿訇、教下共同遵守。因此在他传教期间,凡青海、兰州、固镇等地教徒团结一致,一呼百应,为鲜门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光绪三十年(1904年)冬,林柏应兰州教下请求,由青海空郎拱拜到兰州传教,同时将青海伊麻目马桂芬委派到兰州桥门巷清真大寺开学。次年春林柏将妻马氏和长子玉麟、次子玉贞、三子玉祥接来,住桥门大寺南院、长子、次子均在该寺念经。当时兰州城区和周围教下有几百户人家,希望林柏常住兰州。因为兰州地处青海、固原之间,比较中心,各地教下来往方便。这是众“多斯达尼”的愿望,但兰州伊麻目刘希天自以为刘氏六辈均为伊麻目,在兰州有一定的影响,经济大权都掌握在他的手中,早有另立一支之意。要是林柏长期住在兰州对他要达到的目的当然是个障碍。刘的想法虽不敢明说,可却流露出难以压抑的情绪,因此激起教下对刘的反对。林柏也深有查觉,劝教下说:“刘家几辈对教门有功,些许小事不必介意,刘家几辈都没有另立门宦的行动,没有忘记道祖(鲜美珍)对刘家提拔。刘希天对教门没有三心二意,就因他手里有钱能说起话,瞧不起别人,自高自大。你们相信他不敢宣布是老人家,否则‘多斯达尼’要把他推出拱拜门的。兰州不是我久留之地,太爷(指新白)说:‘五世扎根固镇’(固原),不久我要离开兰州”。

光绪三十二年春固镇教下代表来兰,欲请林柏到固镇去。当时兰州教下不同意,经过几天协商,林柏本人也执意要走,故于三月离兰。初到静宁县单家集,在苏万福家高房安排了家属,住有三月后又迁到硝河浅岔拱拜。

宣统元年(1909年)林柏全家迁到固原县张化挂马沟。并从兰州将马桂芬委派到固原大营川苦井庄清真寺开学。它所辖坊寺有:油房沟、孙家庄、后磨河、候家沟、兴家湾等。

民国八年(1919年)春,因挂马沟拱拜重建住宅,住房拥挤,林柏暂将全家迁住固原东北方的蔡家川。民国九年古九月二十八日,在纪念道祖忌日,过“尔埋力”时,林柏对教徒们说:

真主口唤不可违,山行地走屋成灰。

寒冬时节无住所,庄庄哭声实可悲。

不分老幼男和女,那管贫富汉与回。

在其谁也难逃殒,卷进废墟活少归。

(这些话教下多有抄录,至今保存)。这一次“尔埋力”,教徒们确实不欢而散,怀着害怕的心情等待此话的实现。民国九年十一月初七日晚,发生了海固一带大地震,打死重线地区教下一百多人。此时玉麟、玉贞、玉祥都已娶妻,就在地震中三个媳妇都被窑塌打死。林柏所住的窑洞安全无损,至今该院虽然住人,但此窑专供利拜和外地教下瞻仰,这一场地震教徒们证实了教主的先见之明,人均称奇,对他更加尊重信仰了。 

民国十年古四月教下又将林柏全家搬回挂马沟拱拜(这里新建房屋地震时无损),才定后卜来。次年二月又将新白太爷精骨迁到该拱拜安葬,就此传教中心转移到固镇。

林柏看清了当时和以后伊斯兰教变化的情况,对教下说:“虎夫耶传入中国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惟有柱子太爷(鲜美珍)开始传教于青海,后来传遍全国各地。在这些年里经过‘趸雅’上的多次动荡,虎夫耶也出现了不少变化,分支一天比一天多。今后争教、争权、争钱的人只有增加不会减少,尤其是青海、河州更要复杂。因为其他各门宦大都发源于这些地区,也要乱于这些地区。”

从林柏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他的分析是正确的。因此他不得不放弃青海一部分教下,扎根固镇,安居挂马沟拱拜,直到逝世前再未回过青海。民国十四年(1925年)古十二月二十七日归真于该拱拜,享年六十六岁,至今睡土在此。因他在开教之前“坐静”时曾梦游“九霄”,所以人尊称为“九霄太爷”。

6、分支

鲜门第五辈教主--鲜林柏在传教期间看清了当时社会的复杂,伊斯兰教内也日益分化。新的教派新的教权争夺者尔虞我诈,不断出现各门宦的亲属之间、“海里凡”之间,以至他们的后裔们争沦教仪,争取教民,互相排挤,争立山头,各不相让的局面无法控制。随着这种情况的发展,他预料到鲜门以后的分支是难免的。所以他肯定地说:“我若不在以后,还会出现两地传教。”果然不出所料。在林柏归真后,由于青海乐都与甘肃固原路程相隔较远,来往不便,鲜氏兄弟各居一地,他们虽同出一祖,但非同一父母,教下也随着划地各尊一支。因而形成青海乐都鲜玉凤,甘肃固原鲜玉贞分为两地传教。

(一)固镇鲜玉贞,字纯一,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古九月初六日生于青海省乐都县巴藏沟,一九五六年正月十九日归真于固原城,葬于西吉县硝河浅岔拱拜。

玉贞叔父林青膝下无子,只有一女,其兄林伯将次子玉贞未满一岁时过继给林青。玉贞六岁念经,聪明过人,但性情顽皮,常常讨嫌于叔父母,又加非亲生子,隔一层次,得不到叔父母的疼爱。林青对人说:“烟雾亭不能当房子,侄儿不能当儿子。”激起玉贞的反感,不愿留在他们身边,八岁时随其父母离开青海,在兰州桥门清真大寺念经二年。后经西吉到固原挂马沟落户,他继续求学于固原大营川、苦井儿等清真寺。他在青年时期,从不把念经当作是单纯传教之本钱,而视为增长一门外文知识,用来研究、遵行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履行“五桩天命”他深知只求念经,热衷宗教,在中国是没大作用的。所以他对死守经本习学一门较为淡薄,而对汉文知识,中国历史和社会情况特别重视,一贯支持当地文化教育,渴望回族人才的发展。由于他自己勤学好钻,酷爱知识,反对愚昧,便时常请来汉文程度较高的汉民老先生到家求教。为求知识之丰富,他还购了几百部汉文书籍。(至今尚存一部完整的二十五吏补编,其余“文革”时烧毁),他的特点是好动,擅长武术,喜欢交际,厌恶世上不平,处事公正,平易近人,遇人有困难,慷慨相助,一贯如此,保持一生。

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固原县志》卷九喜己载:

“鲜玉贞,张化乡人,精通穆教教义,少任侠充十七集团军营长等职,脱军回家,袭伊父教主依钵,深究穆教教理,并通儒教义意,民国三十六年捐助固原高级中学校经费国币五百万元,县府呈请省府奖赠匾额,以劝热心教育者。”

玉贞父亲归真前后,正值军阀混战、匪乱四起,社会无一日安宁。当时民众负担过重,遭受土匪抢劫,就连挂马沟拱拜的马匹、财物也难幸免。这时鲜玉贞为了保护自己财产,维持当地宁静,借马鸿宾招兵之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本门宦教徒及当地百姓中招收二百多人,购枪买马组成一支自己的队伍,由他统领,以防止土匪的骚扰抢劫。

是年九月,冯玉祥当上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将马鸿宾之步、骑兵统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二十二师,马鸿宾任师长。次年春冯玉祥委任马鸿宾为陕甘剿匪司令,并命令将部队开往陇东。在未出发之前,马鸿宾派人持函来固原张化求见玉贞,面交书信。记得信中大意:

玉贞三师傅大鉴:

知悉招兵之事,耒甚感激,少支粮饷,请勿见怪。而令国难当头,民族危亡,君主所为,深明大意,宾实敬佩。

未久我欲出兵陕甘剿匪,念起穆民一条之根,请与同往,共成大事,万望勿辞。部队编为独立营,君为营长下属自行安排。恭候佳音

                                         马鸿宾

                                     年   月    日

玉贞接信后十分为难:一、家有七旬老母在堂,怎敢远离,且恐老母不允;二、部下全是良民百姓,打仗必有损伤,万一不能平安回家于心不忍;三、当时军阀势大,并且和函一起送来委任状,如若执意不往,怕日后不利,于是到家和其兄玉麟、弟玉祥商议,面禀母亲,说明情况。其母通情达理,她说:“如今到处都很乱,我们惹不。过公家。天天拔兵,在家还是就不住,只有前去应付了事。你身边只有一女,我实在惦记,求得真主襄助你平安早回。你们问一下‘多斯达尼’愿去者领去,不愿去者让其回家。”说着流了泪,真是母子亲情难舍。兄弟们谨遵母亲口唤,并给马鸿宾去了信。信文如下:

师长阁下钧鉴:

贵函敬悉,承蒙提拔,深感肺腑。但鄙夫寡识,恐负重托。为不违遵命,愿效犬马,追随左右。待大兵动时,请于函告。即刻出发,听从调遣。

                                        敬  请

  金  安

                                                    鲜玉贞

                                                  年   月   日

回信以后,通知各连给部队说明,去与不去采取自愿。当时人员发展到三百余人,其中不愿去的是年龄较大,家庭人单者约有七、八十人,其余自编为三个连,一个通讯排。正连长、连副有:赵生寿、黄金瑞、姬富智、海兴安等,通讯排长冶有才、排副安有川。

民国十六年(1927年)夏初,马鸿宾部队进人陕、甘边境时,玉贞部队经平凉、镇原也到马鸿宾驻地。此时马的部队正与黄得贵、韩有禄两部激战,胜负难定,后得到陕西张万顷骑兵第三师的支援,才将黄、韩赶往陕西泾阳一带。在这次战斗中,因玉贞部队新到,没有经过很好白勺训练,未被派出去参加,但马鸿宾为了便于控制,以加强训练之名。派了营副连副若干人,并补充了枪支弹药,从此这支部队由马指挥,先后转战泾阳、长安、潼关、三源等地,屡立战功,所带去的人员也有伤亡。

鲜玉贞自尊心很强,部队绝大部分是其教徒,遇事自作主张。马鸿宾深知这一营队伍是玉贞带来的亲信。凡事对他较客气:马为了削弱其兵权,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古二月提升玉贞为团副(番号记不清)。他明知这是马使的明升暗降、调虎离山手段,心中十分不快,只在口头服从,每天闲游闲转,不去作事,加上经过打仗他亲眼看到战场上不断伤亡惨景,成天你争我夺,是为了谁的利益?于是产生了脱离部队的思想。有一天,他对带去的几个连长说:“想我鲜家六代皆为教门人家,领兵征战,杀人害命乃非善门之本。自祖先传教以来一不染公门,二不图发财。当时招兵之举是为保境平安。现在远离家乡,个个撇下妻儿老小,家中何等惦念,早晚想着团圆,谁能没有此心。我为他们招来兵源,疆场送死,本身又置于他人之隶下,有何为之?”连长们听了都也想回家。

马鸿宾善于观察部下动态,待人较和善。有一天对玉贞说:“你来这里出了大力,我觉得你的官太小,现在打算委你当师部副官长,你不要推辞。”之后,真的于古三月发了副官长委任状,玉贞尚未到职。事情奏巧,就在古四月初,家中派人来潼关说,母亲有病,非常想念,叫他快回家,此正合他意,遂面见马鸿宾,说明原因要求回家,让另派人担任他的职务,马鸿宾是个孝子,也是一个伊斯兰教虔诚信徒,听说原因,很同情,遂准假三月,令玉贞回家探母。玉贞如鸟脱笼,成他永远离军、解甲归里的好机会。于四月十五日到家,转瞬三月,他遵母命给马鸿宾修了长假报告。马虽不舍,两次来信催其归队,但他一再不去,遂作罢。后来这支部队多陆续请假或在战斗中逃跑回来。几个连排长除海兴安以后官升至团副外,其余先后回家。姬富智在一次战斗中被炸瞎一只眼;赵生寿借其父赵德礼之威望,成为地方上的绅士,被选成国民党预备国大代表,于一九六零年病故。

鲜玉贞脱军回家的那年,正是天象大旱,自然灾情严重,庄稼普遍薄收。翻年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饿死人的民国十八年(1929年),饥荒迭起,社会整个混乱,再加上军阀之间的战争频繁,国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外地饥民成群结队到处流窜,寻吃要饭,十分悲惨。当地居民有粮者深埋地下,无粮者四散逃命。正如老人们说的,形成“人吃人,狗吃狗,麻雀老鸦吃石头”的局面,三、五成群的土匪,零星等路的“棒客”,到处可见,闹得百姓惶恐万分,就在这一年间,挂马沟拱拜的粮食,也给无粮的人分发一尽,生活也较窘困。当时里外家务都由鲜玉祥管理,在这困难时期,将玉贞夫妻分了出来,遣住离拱拜十里的三道湾。此地荒僻,土地贫瘠,生活更加困难,他们夫妻连一个多余的碗筷都没有,教下看着实在过意不去,经反复要求,取得母亲及玉祥的同意,才于一九三一年春搬回拱拜居住。

玉贞只怕惹怒母亲,所需财物给多少算多少,从不与弟争执。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古六月十日玉贞母亲马氏归真,玉贞借在家遵孝的机会,进一步学习《古兰经》、《圣训》的每个章节和《若哈》里对“阿耶提”的注解,他为了弄清“托若盖提”之奥秘,反复阅读了《虎俩遂图力哎师拉勒》、《孔里勒萨来》和《西咧西来》等经典,使他对伊斯兰教的“教”、“道”、“真”、“超”诸乘,有了更为明确的掌握和认识。

民国二十四年腊月二十七日是第五辈教主归真十周年纪念日。教下云集固原挂马沟拱拜,希望就开教门。都争说:“再不能象前辈那样,把继承传教时间拖延太长,教徒被人蚕食,走上自己消亡的道路。”那么鲜氏兄弟三人谁是继承人;太爷(林柏)的‘口唤’在谁上呢?成为当时疑难问题。从历史上看鲜门历辈继承人没有外姓,总是在下一代里德、才、贤具备人之中选择,是由先辈看准后暗暗嘱托本人;同时也要嘱托给教门虔诚、可靠、年龄较轻的伊麻目或阿訇。

玉麟、玉祥自知都没得到父亲口唤,那就是玉贞无疑,而且他的德、才、贤居首,阿、汉文程度均高,也真的受过父亲的嘱托,原话大意是:

“父将你自小过继给四方头,这是已经出了口的,我无常后十年才开教门,现在‘趸雅’这么混乱,你在家就不住,得进几年公门,但这不是长远的事,能看守住先人的教门是好的,教门在你上,记住先人的话,以善为本,以德服人。你要事事忍耐,宽宏大量,善待男女,帮助贫人,教门口唤的事,我已嘱托马进昌、赵万荣,他们到时会给多斯达尼说明。”(这段话玉贞传教后对他的后人们多次说过)。

传教的口唤玉贞心中明白,实际上他去当兵,及早回家都有父亲的口唤,遵到了。惟有让他继承传教的事,一直到开教门前未给人说过。其原因是,他在念经时就没有产生将来掌握教权的念头。他的性情好动,明知当“老人家”是一个受拘束的事。一要“坐静”勤修苦练;二要严格克制自己,降伏“奈夫斯”;三要一切言行作教众的表率。故此他最怕人提出让他理事,成天避免和教徒们接触,更不去参预商讨开教门的事。他指望用这种方法能把掌管教门的事推到他们兄弟二人谁的身上。但事与愿违,马进昌(伊麻目)当众宣称:“太爷的‘口唤’,教门在三师傅(对玉贞人称三师傅)上,谁要不相信,请他们兄弟三人试印,谁印得上,印得显,就归谁执掌教门。”于是先由玉麟、玉祥试印,均印不上或不显,玉贞经三请不来,教下说:“我们都奉‘口唤’,你为什么不奉‘口唤’呢?”就在这句口唤的压力下,他只好也去试印,实希望不要印上,结果印文全美无缺,字迹明显,众人道“色俩目”祝贺,口称“老人家”,就这样鲜玉贞继承了传教。为鲜门第六代教主。

这天正巧是其父逝世十周年,他想着伊斯兰承认寻切是真主的定夺,口唤难违,众心所望,已成事实,便在这冷冻寒天的时节,抛弃红尘,由赵万荣侍奉坐静三周,期满后,他对以后的事写出如下一段话:(原文教下家中和拱拜上张贴)

三三有九十一年,清风明月在两边。

南杀北战血流河,死尸骸骨堆集山。

黑狗送猪天下定,太平还是在中原。

首睹印玺云中雾,复显印绶要归真。

三聚遗宝见天下,五族联合定乾坤。

四次东亚风潮起,五次受印东方星。

发现真人大明星。

君解开梦中语,便是原山一老仙。

在鲜玉贞传教的二十年(1936——1956年)里,他阅历过两个社会,两种制度的人情世故。

鲜门到一九三六年前教徒明显减少,传教范围已大大缩小,南方各省教徒基本无存,仅留有:甘肃的固原、隆德、静宁、海原、同心、兰州市、皋兰、临夏、青海的西宁市、乐都、门源、湟中、化隆、新疆的迪化(乌鲁木齐)、昌吉、伊犁等地,教徒总共不及十万人口。

挂马沟拱拜周围教徒甚少,除青海、新疆,主要分布在固原大营川、炭山、王洼、官厅、石岔、堡子崾岘、张化、陈阳等乡、同心、韦州、西吉(现在所属)单民、马莲、硝河、偏城、将台、西吉滩等乡和海原部分地区,为了传教方便,1938年夏教下将玉贞全家(三口人)搬到固原大营川苦井庄。此地教徒比较集中,周围三十里以内坊寺有:油房沟、孙家庄、后磨河、候家沟、吴家庄、水河沟、洼上、潘家庄、兴家湾、固原城郊等,教下约五百多户。教下在苦井庄修建了道堂,群众散给道堂的土地有二百多亩,他们集体耕种收入归道堂。

鲜门传教中心由挂马沟转移到大营川四年多的时间里,经过民国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年三月、三十年四月,三次海固农民暴动,但均在国民党的残酷镇压下失败了,这三次暴动都是宗教上层中觉醒了的人发起领导的,虽然也有些农民先进分子,但全是哲赫忍耶沙沟门宦教下,他们有较强的号召力,但没有完善的政治主张和严密的组织能力,缺乏广泛团结动员各教派和广大汉族群众共同战斗的经验,同时忽视了对本门宦内效忠国民党,诱惑瓦解起义军不良分子的警惕,一再上当受骗,导致屡遭惨败,加之在起义前后地方上的地主,劣绅和大汉族主义者诬蔑“回回爱反”,挑拔民族关系,使得一些汉民村庄群众逃避,惕防回回,甚至视回如敌,另外在民国二十五年前后是伊黑娃尼大量兴起的时候,教派之间的隔阂日增。

教派的信徒,宗教活动统归所在坊寺,时而亦有教派纠纷,但未出现过大的问题。

鲜门在大营川的存在,是当时当地惟一的一个虎夫耶门宦传教中心。三次农民暴动虽少有人参加,但其教主及家属曾一度被国民党政府软扣在固原城内达半年之久。以后虽然返回原地(苦井庄),但他们还时常处在被监视之中,直到第三次暴动完全失败后才表面略有放松。国民党对回民,对宗教领袖如此戒备和其军队的野蛮行为严重刺伤了各门宦教主的心灵。鲜门教主在思想上也是如此。他总觉得道堂离城很近,在其政府的眼皮之下,经常受搔扰,有碍安宁传教,很想将传教中心再次转移加之大营川一带教派复杂(有哲赫忍耶、老格地目、戛地忍耶和伊黑娃尼),其中少数持有教派偏见的人,离间教派团结,攻击的矛头经常指向鲜门和沙沟门宦。他们采用贬低诽谤,无事生非的手段,来伤门宦和个人的形象。企图把门宦排挤出这一地区,虽然他们的办法无济于事,企图难以得逞。但鲜门考虑到,教门以善为本,安静是办教门的基础,天长日久会出事端,此地再不可久留。故于民国三十年(1942年)年底全家迁居固原以东偏僻山村--小山渠,这一带百里之内教下比较集中,周围有二十多个坊寺,近两千户信教群众。传教中心两次转移,教主每年除九月二十八日在鲜门始祖过忌日时回一次挂马沟外,再很少去,那里的一切事务由其弟鲜玉祥主持。前面说过,该地周围多属哲赫忍耶教下,对鲜门拱拜的存在存有不满,少数人经常寻衅闹事。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四月,有马彦生、马彦平等组织七、八名暴徒无故挑事,竟将鲜玉祥及二妻、管家冶有才、侄鲜培仁打得头破血流,半死半生,凶手消遥法外(后成土匪见下文)。鲜玉祥伤愈后恐再遭暗害,不敢居住,全家搬到小山渠,将鲜玉贞换往挂马沟拱拜直到解放(1949年8月)。

鲜玉贞是一个见多识广、善辩是非的人。他阅读过很多历史书籍,对时事社会情况不断揣测研究,因在军阀混战时期当过军官,曾饱经风霜。他自处世以来经过一番曲折,在国民党时吃过很多亏,特别在民族宗教问题上,他痛恨反动统治者,对少数民族从来没有平等相待过。

自挂马沟曾经发生过歹徒行凶事件后;以马彦生为首扩大;组织一伙歹徒,积极搜寻在任山河解放战斗中失散的枪支,摩拳擦掌,欲与共产党对抗,鲜门教徒恐这帮亡命之徒仍沿前辙,趁机行凶,故于一九四九年九月将教主全家迁到西吉县硝河浅岔拱拜。从此传教中心再次转移,所以当前一些著作中称为西吉鲜门。

鲜门教主离开挂马沟不久,这帮匪徒公开进行武装叛乱。在平凉斜河子一带进行抢劫,打死打伤解放军和过路群众很多,顽抗多日。后经解放军围剿,除马彦平逃到化平(泾原)被捉处决外,其余全部就地打死(家属还在挂马沟),为地方除了一害,铲除了鲜门在该处的后顾之忧。这时鲜玉祥也将部分家眷从小山渠迁回挂马沟拱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各地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特别着重宣传贯彻民族宗教政策,重申毛泽东主席一九三六年五月发表的《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中所提的主张,确实执行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清真寺、拱拜、道堂,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强调民族平等加强团结。在宣传土地改革的时候,有西北局派来的工作组长王永彦带两名女干部来浅岔拱拜拜访,宣传土改政策,还有张杰(原任全国伊协主任)、马杰(原宁夏民政厅副厅长)两位领导专程前来探望鲜门教主,讲解党的政策,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建议教主与共产党合作共事,协助政府宣传政策。对此,鲜门所有人深受感动。此时鲜玉贞由于耳闻目睹一切现实,相信红军长征经过时所宣传的民族政策没变,依然保护清真寺、拱拜,保护阿訇、教主,担保宗教信仰自由,提倡民族平等。从此他消除了刚解放时的担心,开始转变成信任和相信共产党。五二年初为响应土地改革运动的号召,自愿将挂马沟拱拜的一部分土地、农具和牲畜献出,分给当地贫苦农民,为这里的土地改革运动起了带头作用。

一九五二年,鲜玉贞成为固原地区第一个光荣参加国庆观礼的代表。期间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情接待及宴请,毛主席还赠给他毛尼、棉衣各一套(至今保存)。朱德副主席在陪他看戏时亲切地询问了当地情况和要求。他反映了西、海、固地区干旱多灾人民生活困难,要求拨款兴修水利,打井抗旱,朱副主席当面答应。不久便接到政务院写来的回信(文革时烧毁)略记大意:

鲜纯一代表:

国庆期间据你反映该地区干旱,人民生活困难,了解属实。经研究,同意你的要求,已将打井费拨出……

                                        此  致

敬  礼

                                                 政务院

                                               年   月   日

接到这封信,他很受感动,风趣地对人说:“从戏里看到过去大臣上殿面见皇帝,八拜九叩,不敢仰视。朝廷下达一字即圣旨。国民党虽说免了‘大礼’老百姓谁能到南京见到蒋介石及其要员,而且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死活从不下顾。我作为一个普通回族穆斯林做梦也想不到今天的共产党和中央领导如此平等待人,重视下情,真是英明伟大。我们回民能有这样的好领导实在万幸,应当衷心感谢,始终依靠不会有错。”当地党政领导也赞扬他及时反映情况和为群众着想的高尚精神。

国庆节前后他和各地代表一起到各大城市和风景名胜区进行了:参观游览,得以初次见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壮丽,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情况,国防建设的无比强大。这使他开阔了眼界,受到了一次深刻现实教育。他参观回来以后,在乎凉地委专署的大力支持下,到各县开展宣传活动,给回汉群众讲述其所见所闻和感受。首次宣传正值固原县召开物资交流大会,在固原县委书记,县长的陪同下,在南河滩向广大群众作了长两小时的宣传,听众达万人以上。随后有重点酌到西吉县硝河、马莲、白崖、兴坪、城关等区乡,在县委书记罗文蔚、副县长苏彩云陪同下作了近半月的宣传,所到之处很受群众欢迎。

一九五三年为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西海固回族自治区。三月上旬在乎凉召开西吉、固原、海原、隆德、静宁五县各族各界人士座谈会议,协商讨论成立自治区的筹备工作。这个自治区是以回族为主体,照顾到各教派在政治上的平等,在成立的筹备委员会里,鲜纯一被选为副主任,他热情地从事筹备工作。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一日,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政协委员会同时成立。鲜纯一被选为政协副主席。五五年改自治区为固原回族自治州,他继续担任政协副主席,至一九五六年正月十九日归真在固原城。他归真后,自治州部分领导前来与遗体告别,遗体由教下及其家属护送到西吉县浅岔拱拜埋葬,并修建了亭子。

鲜玉贞(纯一)从一九四九年八月到一九五六年初,在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里,生活仅有六年的时间。他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有了明确的思想认识,由初解放的担心,转变成信任党、热爱社会主义,并且极力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不断协助政府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发扬民主,广泛吸收群众意见,及时反映。他在工作期间的言行从不违背党的路线,偏离共产党的领导。自己经常对人讲:“共产党的英明伟大无可比拟。历代王朝作不到的,今天能做到。特别是受少数民族欢迎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它充分体现了全国务民族的共同愿望,使长期受压迫,受剥削的民族能自己当家作主,享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禾。”

(二)乐都鲜玉凤字宝山,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古十月十一日生于巴藏沟,是鲜林松长子。其父被杀害时他年仅七岁,由叔父林柏抚养成人,和林柏长子玉麟同庚,小生月,排行老二,自幼念经颇有“尔林”,不识汉字,性情暴躁,嫉妒心强,非常卫护自己利益,一生很少与别的教派交往。

鲜门传教中心由兰州转移固原时,玉凤相随叔父林柏到单家集。几天后,叔父命他到固原各处教下住地转坊,达两月有余。在他返回青海时叔父嘱咐:使其料理青海教务。此情正合他意,叔父带家远离青海,该地一切可以独揽,并有两颗印章在手,这对他十分有利,由此产生另立一支的念头,但当时对他实现目的的妨碍有三:一、现有叔父在前掌教,晚辈非尊不可;二、年龄不到二十,为时尚早,畏恐教徒不服,惹人斥责;三、怕鲜林园(马哈三)的两个儿子鲜万寿、鲜占魁反对,因此一直未公开宣布他是教主。为了给以后当教主创造条件,他回青海后积极研究虎夫耶教仪,拢络教下之心,不时在教徒中贬低叔父林柏,力图抬高自己身份。

民国九年(1920年)古十一月上旬,海固大地震。玉凤听得此地伤亡惨重消息后,便和青海一些教下来探望叔父,就借此机会背着叔父向当地教徒夸耀说他手中有“莲花”一样的坤丽(传教印)。有恃无恐地又说:“叔父无常以后,我就是‘老人家’。”企图得到教徒信任,一旦成功得到拥护,并贪得无厌地索取“乜提”,返回时就带走白洋三百多块,骡子一匹,衣物等件很多。自以为十分得手,以后他便逐渐阻止青海教徒前来固镇,从而显出了分裂之势。

民国十四年腊月鲜林柏归真以后,未满三年,玉凤迫不及待地“坐静”两次,当上了青海鲜门教主。传教范围因只有青海各县,他嫌太小,为争取扩大范围,曾多次去兰州活动。但该地教徒多有不从,那就更谈不上自立教主后未曾去过的固镇、新疆等地教徒的顺服了。

鲜门教徒九成以上不尊敬鲜玉凤的原因,是有一种正统观念:乐都和固原鲜氏,虽然都是新白太爷的孙子,但固镇一方属于鲜门正统。如“新白”次子林柏是奉其父“口唤”扎根固镇传教;又有人们认为,非常尊贵的红雅虎石印章在固镇一方,所以教徒共认第六代继承者完全应归于林柏之子。玉凤为教主是节外生枝,拒不承认,惟有青海教徒离其较近,只好就近疏远。

鲜玉凤传教的势力非常赢弱,传教范围和教下人数均不及其他各派。虽说他的阿文学识渊博,但处事接物缺乏知识,尤其对马步芳的反动宗教政策不敢抵制,让其伊黑娃尼任意渗入,夺去大部分教民。到解放时,传教范围只存有乐都巴藏沟(现属平安县)一带和湟中、门源、西宁市的少部分地区,教徒不到三千人。

另外,在青海这样小的鲜门内部尚然不能安宁。鲜林园长子万寿公开和鲜玉凤争夺教权,拉拢教民。为了压倒玉凤,讨好马步芳,万寿积极为马家招兵一团,其子鲜成龙任骑兵团团长。以此仗势欺人,夺得教下一半鲜万寿自命教主,又别立一支,就地分裂。鲜玉凤心狠手辣,视万寿为心腹之患,竟将其用水银毒死。

解放后,鲜玉凤定为地主分子,被捕劳改,于一九五九年古三月十一日归真于监狱,葬于青海平安县巴藏沟凤凰台拱拜。鲜成龙被枪毙。至今两家后裔还在争夺教权不休。

7、鲜门宗教特点

鲜门教徒绝大多数来源于格底目,而且始祖之父母是江苏南京人,为格底目教派。他对念、礼、斋、课、朝“五桩天命”非常严格,要求教徒对信安拉、天仙、经典、圣人、前定、后世和复生“六大信仰”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它的宗教活动大体特点是:

首先重视念,但不允许吃的同时念,或将“妥尔目”(食品)摆在眼前念。主张集体念“古拉尼”(《古兰经》),高声赞圣。“邦达”(晨礼)后念“未若提”,再轮念“牙细尼”。老人家(教主)、阿訇早晚坚持常川念“古拉尼”。每逢纪念日(圣纪、历辈教主纪日,教徒家庭干“尔埋力”),宰生后首先“开经”一人或多人,一次或多次将三十本“古拉尼”念完,然后“了经”对“古拉尼”的念法要求准确无误。

礼拜时要求绝对虔诚,排除杂念。告戒教徒决不能把“五时礼拜”当作一天任务去完成。不大提倡妇女、儿童礼拜。主麻(聚礼)六拜,并做十拜“撇世尼”。未礼前一人念“克费”(《古兰经》章节),还念“虎图拜”(柱棍、背诵),拜后念“特巴若”(《古兰经》章节),两个“尔德”(开斋、古尔邦节)都礼两拜,再做四拜“特妥务尔”念法基本同于主麻。“古尔邦尼”,前十天封斋,有条件者必须“宰生”。

“斋月”前一月(舍尔巴奈)初三日到十六日必须请阿訇转“拜拉提”(念夜),同时念“讨拜”(举右手食指)。至十六日晚“了夜”。不论古历大小月均在当月初三日封斋,下月初三日开斋,初二晚到下月初一晚在做“虎夫丹”的同时加做二十拜“太若未哈”。二十八日晚“坐夜”,并主张在斋月过“圣纪”,对过“女圣纪”和“阿述拉”不严格要求。

主张“则卡提”(够满贯者)自愿施散,反对每十抽一的“尔舍勒”。平常“乜提”教主不收,主要散给阿訇及贫穷人。“邦达”前交“费图若”留于阿訇、清真寺费用或散给穷人。

自第四辈教主“新白太爷”之后不提倡“朝觐”(前文说过),但也没有阻止。

送葬时对长辈穿白戴孝,晚辈在丧前跪孝,接待来人探望亡人,探望后和跪孝人一一“拉手”。绝对用“古拉尼”转“伊斯尕妥”。洗尸体时念“妥哈”(《古兰经》章节)。由教主委派人或执坊阿訇给亡人站“者那则”(站礼),不脱鞋、靴(必须是新鞋净鞋),坟上集体念“古拉尼”,当晚宰生干“尔埋力”搭救亡人。纪念亡人的“七七、四十、百日、周年”。

男婚女嫁,娘、婆两家事先请阿訇干“尔埋力”祈求平安,家庭和睦,白头到老。必须请阿訇在男家念“尼卡哈”成“伊则卜”。新媳妇离娘家前先洗大净,出门念“邦克”,并给新婚男女“挂红”。

鲜门严格禁止买卖寡妇,主张守、嫁自由。

不论生男育女都得在喂奶前取经名。不提倡给男娃做“逊乃提”(割礼),反对妇女戴“盖头”(搭头布),男人留“利哈耶”(圈脸胡)。鲜门的服装传授,“礼拜”、干“尔埋力”头戴六瓣尖帽,身着长衣。平常男女服饰跟随社会发展。

鲜门“舍若尔提”,宗教特点也渗入微小的风俗习惯,并不强调全行。

鲜门传授的是虎夫耶理学,掌教者必须奉先辈“口唤”,一次或多次“坐静”之人,并且要有传教印章,精通“托若盖提”。在“托若盖提”干办上非常严密,经教主指点,默念“则克若”(不是人人会念也不要求人人都念)。干“尔埋力”念”华者海提”必须是一、三、五、七、九人组织成“大依热”(圆圈),主持者“干圭力”交还两拜“乃麻子”(礼拜),用石子记念“古拉尼”章节,其中包含有对“五桩天命”更奥秘地履行和坚定对“六大信仰”的更加笃信。参加的男女人数不限,必须静跪,静听,绝不允许讲话和走动。非本门宦人员与未曾许人的闺女,均不得参加。凡跟“尔埋力”者绝对要洗大小净,妇女月经或生娃娃后必须洗过三次大净方能参加。凡在灶房为“尔埋力”做食品的男女都得洗上小净,不得在教主、阿訇未吃前食用,保持绝对的尊敬。对干“尔埋力”用的“牲灵”(鸡、羊、牛)“宰牲”要求更严。没有受过传授的阿訇都不能“宰牲”。“宰牲”时必须准确的念“宰牲都娃”,在“特格备勒”的固定时间和“牲灵”“瓦乌”(气管喉头)的固定点下乃。被宰“牲灵”不定不得乱撇,直至将“都娃”念完。

鲜门对念“华者海提”这一千办非常细致,非常尊重,要求非常严格。没有亲眼见者说:“鲜门的主要主张是坐静修道,而对‘五功’较为松弛,他在道乘修持方面,神秘色彩非常浓厚,干‘尔埋力’时紧闭门户,参加者点香围绕香桌低念赞圣词,然后向着香炉叩头,叩头完毕,还要与教主‘拉手’并吻教主手心,名曰‘沾吉’……过‘尔埋力’时教徒聚集道堂念经,上坟,并送给‘太爷’钱、粮和牛羊等物。”以上这些说法,是一种讹传并含有贬意,不能取信于读者和其教徒,鲜门参加“尔埋力”的人不只是几人或几十人,而是千人万人,就没有那么大的户可闭门,除非大型建筑,如果设在露天就更无门可闭了,况且它的“尔埋力”地点远近不等,或拱拜、道堂,或教徒家中,教主只有一人,那能分身去干。说:“吻教主手心”“并送给太爷钱、粮和牛羊等物。则更是无稽之谈”。

鲜门的‘托若盖提’一切传授由教主负担,阿訇无权。可对“舍若尔提”的“哈空”、“五桩天命”程序“阿布代师”(大、小净)成坏、“六大信仰”尊义等,均由开学阿訇承担讲解,要求不得乱传,随意解释。

鲜门认为,“舍若尔提”犹如“大海”,“托若盖提”如“船”,“穆勒师德”(导师)犹如“掌船人”,互相没有矛盾。而“托若盖提”的干办对“舍若尔提”履行上更加细致,更深了一步。所以鲜门是一个道、教并重的门宦,并非重此松彼。但是它有一个特殊的强调--阿訇、老年教徒,必须经“穆勒师德”指点,明确“讨哈提”(乌俩)全美“费格勒”,否则,无论办道、干教均一事无成。因此,对“穆勒师德”非常崇拜,认为没有“穆勒师德”就没有“伊麻尼”(信仰)。

8、鲜门拱拜及其后裔概况

鲜门自建拱拜共有十处。其中:保护完善、的有三上,几经拆建的有四处,新建一处,放弃管理的有两处。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河南、江苏等省。

一日:黄花台拱拜又名月台拱拜,位于青海西宁市东关。此地原是一片荒滩,夏季满地盛开黄花,故曰黄花台,柱子太爷(鲜美珍)生前有遗言:“我睡黄花台永不出门”教下遵照遗嘱,于清乾隆中期将柱子太爷遗骨,从固镇迁到这里修建了拱拜。同治年被华寺教徒拆毁,再未建亭子,至一九五零年重建,一九六七年在“文化大革命”中以“破四旧”拆毁,还翻了坟,精骨未曾掘出,现在又重建。第二辈教主鲜华者的遗体也曾葬于此拱拜,后迁兰州,空坟尚在。

一曰:桥子拱拜,因位于兰州西郊西津桥,故称桥子拱拜。始建于清乾隆初年,一九五三年在城市马路建设中有碍交通,人民政府补款四万元资助迁到南坪,建修亭子一座,住房十余间。“文化大革命”时拆毁。一九七一年因公用地逼迫迁到郊区大沟。一九八六年落实政策中,允许迁回南坪,现名鲜门南坪拱拜。埋葬者有刘氏两辈,鲜门教下将第二辈鲜华者遗骨在清嘉庆初年由青海迁来同葬于桥子拱拜。

一曰:挂马沟拱拜,位于宁夏固原以南张化乡(现划归彭阳县古城乡)挂马沟。该拱拜按地取名。原在天字鸟,建于清乾隆后期,同治年被汉民拆毁,教徒将海胡(始祖的“海里凡”)遗骨迁到挂马沟重建拱拜。建有大小亭子四座,住房数百间,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生产队占用,一九八五年在鲜门教徒强烈要求下,腾出归还鲜门。该拱拜在天字鸟时,曾埋葬过始祖美珍由朱仙镇迁来的遗骨、教徒为表尊敬,仍留一空地建-亡“拱子”(墓形)以作纪念。后将第四辈“新白太爷”遗骨也从青海迁到这里埋葬。第五辈教主鲜林柏归真于此,也葬于此。

一曰:浅岔拱拜,始建于清乾隆后期,位于宁夏西吉县硝河浅岔,以地名得名。民国七年(1918年)扩建,民国九年地震时全部倒塌,翻年重建。一九五六年第六辈教主鲜玉贞(纯一)归真后建修了亭子,并对原址进行了维修,扩建三院住房,“文化大革命”时全部拆毁,再未复修,坟墓具在,归教徒们看管。在此埋葬的还有始祖的“海里凡”马仓,马吉、马平兄弟三人。

一曰:上拱拜,原建于清乾隆末年,同治年被华寺教徒举火焚烧。光绪初年重建,至今完整保存。因地处清海省平安县(现名)巴藏沟乡上马家,就取名上拱拜。葬者只有始祖的“海里凡”马殿功一人的遗骨,现在由七代后裔鲜进祥看管。

一曰:下拱拜,位于上拱拜同地的下马家,称下拱拜,建于清道光初年,至今完好,由鲜林园孙鲜成吉看守,第三辈教主鲜诚德(川里太爷)和鲜林园同葬该拱拜。

一曰:空郎拱拜,位于青海省平安县(现名)巴藏沟乡上马家一座小山顶上。此地原是一块田地,归当地土族群众耕种,地中有一块长园红石头形如墓状。据传土人耕种时常有事故发生。土人多次看见有一条臼布带从山垂至沟底并有一白发白须老人提水,从布带上走过,直到石前便无踪影。土族群众信以为神,将这块田地送给鲜门门宦,其教徒又多次见到奇景。因此,将红石略加修饰成“拱子”(墓形)。后于清光绪初年正式建修了拱拜,名曰空郎,未埋任何人遗体。

一曰:旗杆梁拱拜,位于宁夏西吉县马莲乡赵口村。此地是一个独特的小山,南下一道平川与甘肃静宁接壤,交通无阻,良田万亩,村庄相接,炊烟百里;北靠大山,延绵起伏,直接六盘山脉。此地周围多居回回,教派不一。

鲜门历辈教主都能制造雨旗,每逢雷雨欲起便将雨旗悬挂,可阻雷雨于界外,使田禾免遭冰雹的袭击,百挂百准无一不灵。因此山有固定旗杆,挂旗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故名旗杆梁。另有一说,据老人相传清末年,某日突发雷雨至此山,乌云滚滚,电闪雷鸣,未挂雨旗,不几个时辰后,乌云徐徐上升,多人看见随云而起者有一条蛇状大物甚奇临地,见山顶犹如犁耕四道痕迹,众人言之:“此物是龙无疑!”因而人们又称此山为卧龙山。

该拱拜地址经鲜门五世、六世两辈教主选定,并嘱咐“在自力更生、不求外援的基础上建修一座比鲜门其它地方拱拜都美观、大方、实用的新颖拱拜。”鲜门后裔及教民谨遵先辈遗言,于一九九0年古七月始建至一九九三年古九月落成。占地面积50叩平方米,有三道别具一格的门庭:其一,拱拜院内五亭一卷,琉璃瓦盖顶,12根明柱直立,四周砖木雕刻华丽,内外迎面墙壁阿文覆面。主亭内葬有一九九三年年古九月从浅岔拱拜迁来第六辈教主鲜玉贞(字纯一)的遗骨,其妻黄氏遗骨亦随迁来,葬于亭外(东侧);其二,中院设在山门外,中门内,并分东西两院各有住房、客厅相同;其三,头院大门内,中门外有宿客住房、饭厅、灶房分东西两厢对称而建。

大门两侧题着:“大世界中人为贵,小世界中心为贵。”“世界为人类而创造,真理为认识者存在。”中门内设屏风,上书:“一字懂百字懂,一字通百字通,一字动百字动,一字诚百字成。”山门两侧题有:“教道并重、真趋皆明”。历经三年多时间建成的旗杆梁拱拜,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和古建筑风格,别致而又新颖的建筑物,典雅大方,坚固耐久。

另外河南朱仙镇拱拜、江苏杨州拱拜,当地均无教下,鲜门放弃对这两处拱拜的管理。一九五二年第六辈教主鲜玉贞借参观机会曾去过杨州拱拜上坟,但其内只有两个看门人。

上述十处拱拜是鲜门在中国各地广泛传教时陆续修建的。沧海变迁,虽则有几拆几建,但至今原地未动,教徒们每年都去各拱拜上坟,有的还正在维修和扩建。

山上的凤凰墩后,建有伊斯兰教拱拜(传教者的园丁坟墓)一座,元初“天房”圣裔,古图卜揽巴尼·尔不都热海曼,以伊斯兰教大贤来西宁传教,去世后,元西宁王速来蛮,特在西宁凤凰山为其修建拱拜,并树碑以纪念之。据考,这位“圣裔是成吉思罕征服撒马尔罕后,从伊拉克来到中国云南,继又到西宁传教,复命归真后葬于此地。”见(孔祥录、喇秉德著《青海回族来源初探》)。该拱拜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历代有很多人集资修缮,扩大这座拱拜。并立有元代碑纪上刻阿拉伯文:“天房圣裔,古图卜揽巴尼·尔不都热海曼来青海”。

鲜门六世相传,前五辈是比较集中统一的。虽然其间他的“海里凡”及其后裔有所演变,以及本文里未曾提到的人,另立门宦,但无损于鲜氏接替传教和该门宦的依然存在。虽然六世鲜玉凤强立一支,可和宁夏鲜玉贞传授无二,且能保持联系。

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五九年第六辈两个教主先后归真,至今他们的后裔仅宁夏、青海等地七、八、九代共有一百多口人,如宁夏的固原、西吉、彭阳三个方头:

大方头鲜玉麟有三子,次子鲜培智是阿訇,能爱国守法,办理教务,很受群众欢迎,现任彭阳县政协常委,长子、三子从事农业。

二方头鲜玉贞只有一子,即本文作者鲜培礼。

三方头鲜玉祥有七子,长子鲜培义曾任自治区伊协委员、彭阳县人大副主任,现已退休。除三子去世,七子迁住新疆外,其余均参加农业生产。

青海鲜氏分两支:一是鲜玉凤有四子,除次子鲜进祥被劳改后回家管理家务,其余早亡:一是鲜林园的后裔,长子鲜万寿,孙鲜福幸(平成龙子)为西宁市郊区农具厂工人。次子鲜占魁早年残废,占魁有三子,现由次子鲜成吉管理家务。

                                                                                              初稿成于一九八三年

                                                                                               一九九四年整理补充

                                                二00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