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腾机器人:牟平老地图与牟平十景(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05:23

牟平老地图与牟平十景(下)

(2010-12-11 12:18:11)  

  民国时,宁海州改为牟平县,由牟平有名的于清泮等“三村”编修的《牟平县志》不仅内容翔实,而且考证严谨,更为可贵的是其中绘制的现代地图和当时拍摄的牟平各处山川和名胜古迹的老照片,成为人们了解往日牟平的形象依据。

  民国期间,牟平周围名山仍然众多,且寺院等名胜保存也较完整,如果能留存至今,也是市民陶冶情操的好去处和一大旅游资源。并且当时城内的文庙、县署等公共建筑皆保存完好,其中不乏有金元气度的古建筑。现发这些寺院古迹老照片和县志中的介绍如下:

  弥勒寺,在县东南里许。庙始于唐初,鄂国公尉迟敬德奉勅创建,寺左偏有舍利宝塔十三级,亦鄂国公监造。明一统志谓:“宋熙宁间建。”明永康侯徐安命僧行曌募缘重修。古有浮屠氏园为有名胜地。今已改设县立中学矣。    神清观,在烟霞洞东北里许。观即邱处机所云:“彭城先生首创”者。金泰和间元明相继增修,洪武六年重修时,兵部郎中刘崧撰文,略曰:“昔金大定中,重阳祖师由西秦东来,讲道阐玄,后长春真人邱处机即其地请额为神清观。”观中亭舍幽敞,林泉环绕,银杏枯槐,树大数抱,皆金元间物也。 现已重修,金碧辉煌,不复旧境。   岳姑殿,在县东南四十里姑余山巅。姑余山本由麻姑得名,宋建麻姑殿于上,今俗称其山曰岳姑顶,山巅建庙曰“岳姑殿”,祀碧霞元君,虽麻姑祠亦附于侧,瞻拜者知有岳姑,不知有麻姑矣。 今已重建,似殿后寿桃石未变。   寿圣院,俗称黄山寺,在县南百有十里黄山后麓。林岚幽邃,引人入胜。   卢山上的这座寺庙不知其名若何?看图上院中古树婆娑,似年久矣。象是银杏树。   龙泉汤,在县东龙泉汤集。牟平的温泉也很有名。   牟台上的双凤寺,在县东北三里东牟郡。即牟台与东牟侯祠所在地,是前述牟平十景之一。现《宁海镇志>载:传说在东汉末年,有双凤落于此地,久鸣不离,后掘地成穴,入而无踪。人称仙鸟不踏贱地,故而集资建起双凤寺。据网友老方讲有一张1925年的老照片上,还能看到寺前元代遗留的一座僧塔,现在遗迹无寻。     另有网友讲烟台的市级自然保护区鹊山也曾寺名曰永平寺,大门有对联:永平寺响水弯  迎钱口黑石山。

  牟平老城从老照片中可以感受到其城池的雄伟,公共建筑的堂皇,2005年夏天曾小转了一下,发现尚有一小片历史街区,有七、八套较为规整的四合院落,不知现在是否还有所保留。从城池图中可以看出,作为州城,宁海城内的公共建筑分布很散,只有州府居中较合传统城市的布局特点。不过那些公共建筑真得是可惜了,除了民国期间建成的恤养院旧址,规模宏大,保留至今,其余皆烟消云散了。

  县署,是从前的州府、现在的区政府所在地,不知老照片中前面这个大院落是做什么用的,但现在的区政府前好象也有一个宽大的院落。  “县政府,旧称县公署,在城中央,与南城门对,创建失考,元以后可考者,元明两代先后重修谯楼,明代重修后堂、新建大堂左右翼室,清重建仪门左右角门及祠阁、重修大堂、建西院花厅、宣统二年,于西南院建囚犯习艺所十一间,民国纪元后,地方公议拆除大堂,建西院前南厅四间,十八年重建县长内宅。
  临街大门,以砖甃成瓮洞,上为谯楼;大门内为仪门,仪门内为南北射直甬道,甬道左右,厢正共十八间,旧驻四班差役,现驻政警队;甬道 尽处,即为堂阶,旧有大堂六间,为公开问案法庭,规模极其壮阔,年久失修,势将倾圮,民国后拆除之,大堂左右,厢正共二十三间,旧设各房科,现设征收处。大堂后,连过道为三大间,自大堂拆后,此即前堂,现已不在此问案;其左右现设库房传达室,并于西庑三间,设缮状处,再后为穿堂、连过道共五间,现设收发处,并于西庑二间设候审室,穿堂后为后堂七间,旧称敬简堂,亦问案之处,现设法庭并礼堂等。最后为内宅,厢正共十七间,旧系长官及侍从宿舍,现仍旧。后堂西院,旧称花厅,厢正六间,现充二科办公用。院南倒厅四间,现充承审处用;西南院厢正共十一间,原为囚犯习艺所建,后驻承审员,现充一科办公用;统计府内大小房舍共一百三十二间。”   牟平州同旧署的院内老树枝桠虬张,不知尚存否?    牟平县志上载,县文庙建于金代,明清历代都有修缮。从这张文庙旧照来看,真有金元建筑的风格,出檐深远的唐时风范还依稀可见。只不知拆于何时,民国期间当是完好无损吧。“学宫,位于城东南隅。文庙在前,学署在后,为先代旧址。金皇统元年、增筑鼎新;元至顺三年重修,明洪武三年、永乐十三年、正统三年各重修;成化四年,增修大成殿,十六年、弘治八年、十六年,复修。嘉靖戊戌,改其旧制,始创建先师殿于东,而学署居西,至丙午岁,大功告成。清顺治初,重修启圣祠暨两庑,康熙七年,重修明伦堂、两戟门、与名宦祠、乡贤祠。乾隆十九年,重修大成门、东西两庑暨泮池。”(民国《牟平县志》)文中提到在金代鼎新后,只有重修、增修、复修字眼。
   “书院,旧书院在县署前东南小街路北。清乾隆五年创修,后改为遗爱祠,有田一千数百亩,坐落斗埠村,每岁纳租于官,以作束金膏火之费。查此项学田,系邑绅曲圣凝所捐施,民初清丈,实有熟荒田共三千余亩。新书院在县署东,即明按察分司旧址。清道光元年创修,二十七年告竣。计大门三间、龙门三间,东西考棚各十间,讲堂三间,两旁耳屋各一间,内厅五间,东西厢各三间,后院厨房四间,马棚三间,小屋一间,讲堂西,箭厅三间。清末改为县立两等小学。民国三年,在后院起筑大楼七间,并修整东西考棚,分设教室,扩为完全多级小学,师范讲习所亦附设其中。”      恤养院初建成时旧照,当时周围尚一片荒凉。现成是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据说在前两年的修缮中搞坏了,未修之前曾去看过,确实担得起省级称号,从老照片中看也是格局不凡。   红万字会,创设于民国十六年,原系借用民房开办,十九年,在西门里常家巷购得会址一处,面积一亩六分,二十年春,就原有旧屋修葺增建,计正房三层,厢房四座,与仓库共四十间,逾二年,复于后层中层,加筑楼正房十四间,楼厢六间,仁济医院,即附于会舍前层。

   “县商会,民国十七年,就原买北门里民房,以会中公积八千元,起筑正楼房五间,东厢楼房三间,西厢房三间,外院照壁一,两旁为储存室,南为厕所,大门向东。”

   民众教育馆,在学宫西院。初名通俗图书馆,民国三年创建。从图上看,民众教育馆应为图中左手的一座,西边的当是学宫大门,规格很高。  
  从县商会、恤养院以及上面的训导署建筑来看,民国时期宁海城已经受到近代商埠城市建筑装饰风格的影响,这个千年古城正一点一点地走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