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丽芳丝授权聚美了吗:90年代我国宏观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19:35:53

90年代我国宏观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时间:2010-07-31 来源:www.csscipaper.com 发表者:学术论文范文网 点击量:104 【收藏论文】【期刊编辑合作】90年代我国宏观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
【标题注释】本文是在国家计委综合司《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课题总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课题负责人:郄建伟,本文执笔人:尹艳林。
【作 者】国家计委综合司课题组
【内容提要】90年代,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在不断调整中,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尚未理顺。本文以资金流量表为基础,并考虑相关的企业负担和农民负担等因素后,对宏观分配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0年代我国宏观分配总体格局基本稳定。问题是,政府收入结构很不合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企业收入出现减少,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为改善这种分配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议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差别,减轻企业负担。

    一、研究框架
宏观收入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分配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三者分配关系。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三者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随着经济发展和体制的改革而不断调整。从某种意义上说,分配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器,分配体制的改革给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正是分配关系的紊乱引发了社会经济领域的诸多矛盾,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三者分配关系尚未理顺。为了反映国家、企业和居民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及其变化,就需要进行宏观分配比例测算,这是研究三者分配关系的基础。以下提出一个初步的研究框架。
  1.宏观分配的对象和主体
宏观分配的测算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宏观分配的特殊要求,重新加工整理得出的数据。它的测算应当遵循国民核算的基本原则,即分配范围应与生产范围保持一致,把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最终成果的国内生产总值视为收入分配的初始总量。但现实生活中,国内生产的成果并不一定全部由“国民”所有,“国民”所有的也并不一定都是在国内生产的。从研究“国民”的收入出发测算的总量应该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叫国民总收入。在此基础上,全体国民可支配的收入还应包括国外净转移收入。
根据宏观分配的特点和需要,宏观分配核算按照国际通行方法,将全部分配主体划分为住户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简称居民、企业和政府),以集中反映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住户部门,是指城乡居民,包括城乡个体劳动者。农民和城镇个体劳动者既是消费者,又是自己收入的提供者,其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的资金很难分开,所以都按住户部门处理,其营业利润计入个人收入中。企业部门,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常住独立核算单位,包括非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是指所有从事非盈利活动,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的常住独立核算单位。宏观分配测算就是分别测算出住户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在宏观分配中所占的份额。
  2.分配的三个层次及各分配主体可支配收入的形成
从宏观上看,收入分配是一个包含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分配的收入总量随着阶段的推进而有所变化。
第一阶段是国内生产总值在“国民”与“非国民”即“国外”之间进行分配。
第二阶段是国民总收入的形成以及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初次分配即要素收入分配。
第三阶段即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形成以及在居民、企业、政府之间的分配。可支配收入是指可直接用于消费和投资或储蓄的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除前述的国民总收入即通过要素生产获得的收入外,还可通过再分配获得经常转移收入。从全体国民来讲,经常转移收入主要是与非国民之间的其他经常转移如捐赠、救助等。国民总收入加上国外净转移收入即构成全体国民可支配的总收入即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在全体国民内部通过再分配包括收入税、社会保险付款、其他经常转移等方式重新分配形成各分配主体的最终可支配的收入。
总起来看,宏观分配的测算是由国内生产总值起始,至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止,完整地反映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
    二、测算方法及其特点
关于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问题,90年代初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初步的SNA口径的三者分配测算方法。1992 年我们曾以国民生产总值为对象,对1978—1991年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分配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测算和分析,并与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当时的平衡司)一起研究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宏观分配测算方法(国家计委综合司,1994)。这套方法的特点,一是以国民生产总值为分配对象,从基本概念上第一次正式将宏观分配测算方法建立在SNA体系的基础上; 二是以最终分配格局为分析环节,初步引进了转移收入的概念,国家收入包括国家财政所有的税费收入和地方财政预算外收入,同时扣除债务收入和社会救济等转移性收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计入个人收入中;三是第一次在三者分配中引进虚拟收入概念,在个人收入中测算了虚拟住房折旧和虚拟公费医疗等收入。1995年我们运用这套方法对1991年的数据进行了修正,并将数据续算到1994年,第一次正式将“集体所得”改为“企业所得”。我们的测算结果1995年底在《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王春正主编)一书中正式发表后曾被不少研究者引用。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1992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宏观分配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测算方法的局限性明显暴露出来。主要是:(1 )国家收入的概念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原有的国家收入中不包括企业和个人向政府部门支付的社会保险付款等;(2 )国家收入不包括政府部门的虚拟固定资产折旧,而是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虚拟固定资产折旧计入到集体收入中;(3 )分配的总量是国民生产总值即国民总收入而不是国民可支配收入,不包括国外净转移收入,因而运用剩余法计算的集体收入实际上并不是企业可支配收入的全部;(4 )居民收入的测算基本上是以《居民货币收支平衡表》为基础的,但国家统计局后来不再编制该表,自1994年起该表就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消失,从而使居民收入的测算失去了基本的资料来源;(5 )国家收入中由于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占相当大的比重,税利合一,企业所得税数量很少,区分初次分配收入和再分配收入的意义不大,所以不能全面反映分配的全过程。随着经济体制及统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中国资金流量表》的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国家统计局于1998 年首次公开在《中国统计年鉴》上发表了中国1992—1995年的资金流量表。该表基本上是全面采用SNA 体系反映宏观收入分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前述测算方法的缺陷。

小提示:《90年代我国宏观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中国经济学专业栏目。《90年代我国宏观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系本站精心挑选的论文范文。如您需要论文发表、下载服务,蚩尤论文网(http://www.daixiew.com/)竭诚为您解决。
TAG标签: 90年代 研究 实证 宏观 收入 分配 我国 学术论文范文免费下载

共6页: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分享到腾讯微博新浪微博搜狐白社会人人网百度空间Google书签 上一篇:当前我国总需求不足的深层原因及其扩张的路径选择
下一篇:把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中国信息产业带入21世纪 到百度查找更多《90年代我国宏观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