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创优品货源:陈宝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7 02:14:05
 陈宝箴 

 

1831~1900年,字右铭,今修水县人。湖南巡抚,清末维新派名臣。咸丰元年(1851)中举。三年回乡,随父组织义宁州团练,与太平军作战。咸丰十年,入京会试,落第留京,与北京名士易佩绅、罗亨奎交游,切磋道义、经济之学,时人有“三君子”之誉。同治元年(1862)投江西席宝田幕中,为其参谋划策。同治三年,赴南京投奔曾国藩,深受器重。同治八年,经曾国藩推荐,入京觐见,外简湖南候补知府。入湘,奉命代理因病而去的席宝田主持军务,镇压苗民起义,以功擢升道员,充营务处。光绪元年(1875),署理湖南辰永源靖道事,治凤凰厅(今湘西凤凰县),教当地山民植茶、栽竹、种薯,以苏民困。又率百姓凿沱江,使行舟畅通。光绪六年,改官河南省之河北道,捐资创办学堂“致用精舍”。光绪九年,升任浙江按察使,因前在河南省任内刑狱被劾,免职归家。光绪十二年,经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调广州。适黄河在郑州决口,被诏襄助塞河,所提治策,深为中肯,甚受河督李鸿藻重用,大臣交相论荐。光绪十五年,湖南巡抚王文韶上疏荐“陈宝箴可大用”,召人都,次年授湖北按察使。视事三日,改授布政使。光绪十九年,调直隶布政使。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皇帝召见宝箴,询以战守方略,所奏甚合帝意,乃命宝箴督东征湘军转运。翌年宝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悲愤交集,痛哭流泪,叹道:“无以为国矣!”后屡为国事上疏,痛陈利害得失,希望变法图强。

光绪二十一年秋,陈宝箴受任湖南巡抚。推行新政,在其子三立的辅助下,进行一系列革新。一时,各项新兴事业次第蔚起,革新规模初定,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相继来湘,协助宝箴从事维新改革。不少国际人士赴湘参观,辄“引日萨摩长门诸蕃以相比”。但是,在试行新政时,遇到湖南守旧派王先谦、叶德辉等的阻挠。王先谦甚至领衔联名上《湘绅公呈》。光绪皇帝闻之,立即谕勉:“坚持定见,举办新政,勿为浮言所动,稍有游移。”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一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百日维新”正式开始,陈宝箴认真执行变法诏令,并屡上奏折,陈述政见,支持维新。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百日维薪”宣告结束,“六君子”被杀害,其中杨锐、刘光第为宝箴所荐举,故以“滥保匪人”之罪名,被“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陈宝箴被罢黜后,当年即携眷离湘回赣,于光绪二十五年四月在新建县西山其夫人黄氏之墓侧筑室以居。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六日陈宝箴突然以微疾卒(一说慈禧太后赐死),享年七十岁。遗墨有奏议、批牍、书牍、文集、诗集等多种。

 

致用精舍 位于河南武陟。清光绪七年(1881)河北道陈宝箴创设于县城东关。参仿晁景遇、曾田藩课程规则,订立学规,以“明体达用”为宗旨。诵习内容,除经史外,诗文、地理、水利、农田及兵法,凡有关经世致用者书无不讲究。先后聘请耆儒邓保之、王少白主讲,历七八年,“多士翕然向风”。时以“励实学”别于他书院,与主考“时艺”的河朔书院相对衡。嗣后,以改课时文、试帖,终为科举左右。清末兴学校,改为乙种农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