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的纷争有哪些版本:程頤【顏子所好何學論】易傳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51:17

程頤

 [ 首頁 ] [ 向上 ] [ 周敦頤 ] [ 張載 ] [ 程顥 ] [ 程頤 ] [ 邵雍 ] [ 朱熹 ] [ 陸象山 ] [ 王陽明 ]

 

 

『宋明理學─程頤』

【顏子所好何學論】  共1頁

  聖人之門,其徒三千,獨稱顏子為好學。夫《詩》、《書》、六藝,三千子非不習而通也,然則顏子所獨好者,何學也﹖學以至聖人之道也。聖人可學而至與﹖曰:然。學之道如何﹖曰: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為人。其本也真而靜,其未發也五性具焉,曰仁義禮智信 。形既生矣,外物觸其形而于中矣,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懼愛惡欲。情既熾而益蕩,其性鑿矣。是故覺者約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養其性,故曰「性其情」。愚者則不知制之,縱其情而至于邪僻,牿其性而亡之,故曰「情其性」。凡學之道,正其心,養其性而已。中正而誠,則聖矣。君子之學,必先明諸心,知所養,然後力行以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故學必盡其心,盡其心則知其性。知其性,反而誠之,聖人也。故《洪范》曰:「思曰睿,睿作聖。」誠之之道,在乎信道篤。信道篤則行之果,行之果則守之固,仁義忠信不離乎心,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出處語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則居之安,動容周旋中禮,而邪僻之心無自生矣。故顏子所事,則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仲尼稱之,則曰「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曰「不遷怒,不貳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此其好之篤,學之之道也。視聽言動皆禮矣,所異于聖人者;聖人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從容中道;。顏子則必思而後得,必勉而後中。故曰:顏子之與聖人,相去一息。孟子曰:「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顏子之德,可謂充實而有光輝矣;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其好學之心,假之以年,則不日而化矣。故仲尼曰:「不幸短命死矣!」蓋傷其不得至于聖人也。所謂化之者,入于神而自然,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之謂也,孔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是也。或曰:「聖人,生而知之者也。今謂可學而至,其有稽乎﹖」曰:「然。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反之也。』性之者,生而知之者也;反之者,學而知之者也。」又曰:「孔子則生而知也,孟子則學而知也。後人不達,以謂『聖本生知,非學可至』,而為學之道遂失。不求諸己而求諸外,以博文強記、巧文麗辭為工,榮華其言,鮮有至于道者,則今之學與顏子所好異也。」

  錄自《宋元學案》卷十六

 

易傳序

 

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其爲書也,廣大悉備,將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務之道也。聖人之憂患後世,可謂至矣。去古雖遠,遺經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傳言,後學誦言而忘味。自秦而下,蓋無傳矣。予生千一有餘字。載之後,悼斯文之湮晦,將俾後人沿一作泝。流而求源,此《傳》所以作也。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備於辭。推辭考卦,可以知變,象與占在其中矣。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得於辭,不達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於辭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閒。觀會通以行其典禮,則辭無所不備。故善學者,求言必自近。易於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得其一無其字。意,則在一作存。乎人焉。 有宋元符二年己卯正月庚申,河南程頤正叔序。

 

 

 

 

易序

 

《易》之為書,卦爻彖象之義備,而天地萬物之情見。聖人之憂天下來世,其至矣:先天下而開其物,後天下而成其務。是故極其數以定天下之象,著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順性命之理,盡變化之道也。

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所以「《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者道也,兩儀者陰陽也。陰陽,一道也。太極,無極也。萬物之生,負陰而抱陽,莫不有太極,莫不有兩儀,絪縕交感,變化不窮。形一受其生,神一發其智,情偽出焉,萬緒起焉。

《易》所以定吉凶而生大業。故《易》者陰陽之道也,卦者陰陽之物也,爻者陰陽之動也。卦雖不同,所同者奇耦﹔爻雖不同,所同者九六。是以六十四卦為其體,三百八十四爻互為其用。遠在六合之外,近在一身之中,暫於瞬息,微於動靜,莫不有卦之象焉,莫不有爻之義焉。

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無不包,其用至神而無不存。時固未始有一,而卦亦未始有定象﹔事固未始有窮,而爻亦未始有定位。以一時而索卦,則拘於無變,非《易》也。以一事而明爻,則窒而不通,非《易》也。知所謂卦爻彖象之義,而不知有卦爻彖象之用,亦非《易》也。故得之於精神之運,心術之動,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然後可以謂之知《易》也。

雖然,《易》之有卦,《易》之已形者也;卦之有爻,卦之已見者也。已形已見者可以言知,未形未見者不可以名求。則所謂《易》者,果何如哉?此學者所當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