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28平挂赚死模式:网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0:33:08
     摘 要:民主的完善是一个历史过程,民主的实践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呈现多样性,其实现方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随着民主实践的推进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民主应运而生。网络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对自由、平等和广泛而真实的政治参与的价值追求具有契合性,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也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当前,应大力加强对网络民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民主;网络民主;民主形式
  中图分类号:D6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1-0083-05
  
   “网络民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Mark Slouka)在1995年提出的,他认为“网络民主”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同年,美国学者Rick Henderson在讨论美国电子化议会改革时,也使用了“Cyber-democracy”。[1]此后,不少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以网络为媒介和技术形式的民主运作和民主发展。在他们看来,网络民主是以互联网为运作和参与平台,以现实的公民为主要依托的网民、虚拟社群等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来影响民主进程、参与政府决策的一种新型参与式民主形式,它还包括政府利用互联网改善民主制度运作与增进深度民主的政治过程。而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普及率达到25.5%。互联网在中国引发深刻的政治效应,成为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使其朝着公开、透明、责任、民主的方向发展。互联网在增进公民参与、推动政府治理模式转型、强化社会主义民主监督、培育公民社会成长以及建构新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明显而独特的作用。网络民主虽然由西方政治学者首先提出,但在中国已经取得了部分的实践,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民主政治生活中初步呈现了网络民主的形态。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网络民主也成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尝试。
  
  一、理论考察:网络民主的特点及与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追求的契合性
  
  第一,网络民主深化民主主体的平等性。在传统民主形式中,民主主体在理论上是平等的,在实践中,也具有较强的平等性,这体现在“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设计中。但是传统的代议制民主更多地具有形式上的平等,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大部分民众在没有掌握候选人信息的情况下,就匆匆投票,无法体现选民的真实意志。网络时代,公民利用互联网可以全面和充分了解候选人的情况,再作出投票决定。传统民主中,普通公民也没有什么话语权,在网络社群和论坛里“活动主体的扩大化、多样化冲破了传统主体由社会职务地位、职业等阶层形成的社会秩序结构,形成了‘电子人’之间话语权上的相对平等”[2]。匿名的网民不受权力、财富、身份、地位、外貌等因素的影响,可以真实地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进行相应的利益表达,不受现实的权力关系及人情关系的摆布。传统民主中,政治沟通的渠道受到科层制的限制。互联网时代,借助于网络平等化沟通模式,普通民众可以跨越官僚机构等级制模式,直接与民意代表或者政府官员沟通。
  社会主义民主以政治平等为核心价值之一。社会主义民主与以往民主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对政治平等的追求,破除人与人之间由于财富、地位、身份和权力差异而造成的人与人的不平等地位。资本主义国家也标榜和鼓吹人民的平等,但是无法否定的事实却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财富的占有极为不平等的条件下,民众是无法取得真正的政治平等的。资产阶级不管是作为集团或者个体总是可以利用掌握的财富和资本给予政治以全面的影响,甚至本身就直接操纵着政府的运作、影响政策的制定。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实现真正的平等奠定了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的平等是广大人民的政治平等,是在政治生活中人民处于平等的地位,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和机会。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有一人一票的平等,还追求公民实质性的平等,即地位、话语权的平等,政治沟通的平等。网络民主的重要特点就是打破了现实财富、权力、社会地位、等级、身份等对公民政治平等的天然侵蚀,使得政治参与者都有了平等的地位和话语权,这契合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平等的价值追求,并且与社会主义民主对政治平等的价值追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第二,网络民主深化民主主体的自由和自主意志。网络世界人们拥有进出不同网站和选择信息的自由,不必接受强制的信息,人们完全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目的来自由选择所需信息;网络空间里有选择身份和人际交往的自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建立自己的虚拟身份,体验不同的身份,网络人际交往可以跨越地域、国界、民族、肤色的不同,实现普遍的联系;网络空间里有发表言论、充分表达自我的自由,只要不伤及他人、危害社会,思想和言论的真实表达都能在网络空间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互联网世界,每个网民的身份是匿名的、独立的,随着博客等“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个人越来越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感觉,可谓“我的地盘我做主”,这里权力、财富、社会关系等所有外在事物对自己个人意志的干涉被降低到最低限度,自己的意志和本质力量得以展现。参与者在一组数字代码的掩盖下,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意志,也不再容易被金钱、权威所威胁利用,不再容易被操纵。总之,自由与自主性是互联网的突出特征之一,人们有完全的自由和自主性利用互联网去发展自己的事业、社会关系和个人才智。
  社会主义民主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价值核心。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人类交往的三大历史形态,“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以及“自由人的联合体”。第三种交往形式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在这一历史形态即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下,由于公有制的建立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人的异化,人受社会关系的强制束缚逐渐减少;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劳动本身也摆脱了谋生的手段,产生了人对物质的高度满足和对精神的高度需求,从而使人的交往实践活动表现出人类活动的完整性,表现出人全面发展的丰富性,成为自主活动、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这一阶段的交往活动不再具有约束性,而真正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活动。互联网是人类交往方式的彻底变革,使人们之间建立了普遍、全面的联系和交往,摆脱了财富、社会关系等对人的发展的抑制和束缚。互联网使人们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形式不断丰富,交往内容不断加深,交往质量也不断提升。网络带给人们的自由感是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发表言论,自由地选择任何一种网络生活方式,这种自由的选择强化着主体的自控机制和自主决策能力,个体的自由意志与权利观念得以提升和张扬。网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建或者加入各种论坛、社团,众多虚拟论坛和社区为人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环境,部分的实现了自我价值。在人们参与社团的建设和管理中,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提升,合作互助精神、民主和平等意识增强,一定程度上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自由个性的发展成为可能。互联网世界里,一定意义上已经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虚拟性带来人性的‘张狂’,带来人的创造能力的巨大的发展,激发出人的潜能的全面张扬,这是一个人的真正全面发展的时代。虚拟,是现代人走向未来更高级更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经之路”[3]。网络民主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张扬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的客观环境与社会主义民主关于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具有契合性。

 

     第三,网络民主深化民主参与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普及、廉价性和便利性是互联网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使得不少本有权利进行政治参与、但却受到外部条件限制的公民,能够在传统参与的方式之外,克服金钱、地理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实现投票和参与决策讨论等政治议题。这进一步深化了民主参与的广泛性。网络民主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参与上的直接性,公民利用所掌握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对政府决策进行投票,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再需要议员或代表这样的中间环节来替他们做出决策了,减少了民意被歪曲的可能性。选民只需动一动鼠标,就能完成传统民主制下的选举过程,只需要登录上网,就能向政府官员、议员表达利益诉求了,劳伦斯•格罗斯曼指出,“通过按一下按钮,在线打字或者网络聊天,……就能够告诉他们的总统、国会议员和当地的政府官员希望他们做些什么,以及需要什么优先次序。”[4]网络民主还具有参与的全面性特征,传统民主中,公民对政治的参与是有限的,仅仅体现为定期的投票选举,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网络民主之下,公民利用网络就可以广泛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讨论、参与决策过程以及对政府的日常监督,“政治参与的日常化正在变为现实”,[5]“公民的切实和全面的参与是电子民主区别于以往民主形式的最典型的特征。”[6]民众参与的直接性、全面性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参与的真实性。        社会主义民主追求人民参与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政治参与是民主的重要标志。资本主义民主也追求民众的参与,然而,长期以来,资本主义的民主仅把参与权利赋予有产阶级。现代的资本主义民主参与虽然权利已经广为扩大,但是也受其“金钱游戏”的影响,参与的真实性又受到了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民主自一开始,就追求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参与不受性别、种族、金钱与地位的影响,凡年满十八岁公民都拥有平等的投票权和参与权。同时,社会主义民主追求广大民众参与的真实性,既真正体现民众意愿,让人民当家作主,让民众真实参与。网络民主低廉、低技术成本为实现广泛参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以其技术特点使得民众能够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全时段的政治参与,并且直接表达自己真实的政治意愿。网络民主对民主参与广泛性和真实性的深化,与社会主义民主对广泛性与真实性的追求是相一致的。
  当然,现阶段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限制了一部分公民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权利。但是,互联网在中国毕竟只有十来年的时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数字鸿沟将会逐渐缩小,互联网将惠及每个人,真正有助于每个公民平等的政治参与。
  
  二、实践考量:网络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从政治参与看,互联网不断增进民众政治参与、提升民主素养。网络民主开创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形式。由于传统利益表达方式和政治参与渠道的局限性,互联网成为中国民众表达意见、与政府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开拓了政治生活的新形式。互联网拓宽了我国公民民主参与的渠道,健全了民意表达机制,利用互联网进行的权利表达和利益诉求逐渐常态化、日常化。一方面,互联网突破了传统媒体由于时空间隔而造成的障碍,信息以光速传播为民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便捷和廉价渠道。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把关人和审查人发挥的作用在虚拟的互联网空间日渐式微,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交互性避免了民众政治参与中利益表达和利益输入过程中的信息受阻、失真、扭曲和中断,提高了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在中国,互联网被民众和学界称为“民意直通车”,[7]正源于此。
  网络民主提供了民主训练的机会,提高了民主能力。民主能力体现在诸多方面,如对民主规则的遵守,组织政治活动的能力与技巧,提出议案的能力与水平,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实际能力,进行讨论、辩论等民主对话的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网络民主给中国公民一个非常好的民主训练的大学校,“网络生活给了很多人最初的民主训练,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受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网络使很多人真切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说真话的力量,以及快感”。[8]网络公共论坛里,公民无论是以发帖还是以跟帖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都必须遵守论坛的规则和有关互联网的法律规则,网民互相交流意见进行回复等也要遵守网络规则,在这样的规则和环境中,公民慢慢学会了如何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去阅读、倾听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如何进行网络的沟通交流和对话,这对于民主讨论、民主协商等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从民主监督看,网络的匿名化特点和交互传播的特点,使得其在舆论监督中具有先天的优势。网络条件下,任何人都可以实施监督,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监督,这种监督是超越时空的真正的社会性的监督,充分体现出社会监督的大众化、日常化和多元化特征,[9]民主监督的主体更为广泛,监督成本更为低廉。从监督方式上看,网络民主监督实现了监督方式的转变。中国传统的舆论监督,具有明显的政府组织控制的色彩,重大的舆论报道需要经过上级机构的批准,本质层面上还是一种行政领导监督。网络时代,公民的舆论监督具有明显的主动性和自发性,是自下而上的公民自觉监督。网络舆论贯穿的是媒体、民众与政府的平等对话精神,网民意志不再直接受政府高层的干涉,实现了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监督方式的转变。网络民主监督的对象范围和层级都被突破。传统新闻媒体的监督仍然存在分级管理,监督对象级别限制,舆论监督范围存在“雷区”。只有上级媒体监督下级党委,不能僭越。网络舆论突破了这一限制,上至政府高官,下至普通公民,都可以成为监督的对象,网络舆论里不再有级别限制和层级障碍,舆论的风向标直指各级政府官员。在传统媒体舆论监督步履维艰、遭遇权力对抗和各种阻力的情况下,网络媒体在揭发和举报政府官员失职、渎职和各种腐败现象等方面几乎发挥着先锋和主力军作用。其进程一般是先由网民用网络手段予以曝光、揭发、检举,引起大量网民关注,形成强烈舆论并转化成民意压力,引起相关部门的介入和调查。          社会监督方面,互联网亦是独领媒体监督风骚,远在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SARS事件、宝马车撞人案件中,互联网已经初步显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威力。在2007年的重庆“钉子户”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陕西“华南虎照”事件中,网民通过网络摇旗呐喊,持续关注事件发展、揭露内幕,并与现实的力量相互回应,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典范,网络舆论成为推动社会监督的有力工具。互联网的社会监督功效推动了事件解决的进程和社会民主化。如“黑砖窑”事件司法宣判后,北京华闻在线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在“华政通”网站上,针对北京、上海、广州、太原等地46名从普通记者到副部级媒体从业人员做过一份问卷调查。受访者对中央政府在这次事件的决策给予高度评价,较多地认同国务院常务会议对“黑砖窑”事件的定性;对山西省政府和市县一级政府,越往下批评越多;多数人指责基层的公权力在这次事件中作秀、被动敷衍、不作为、腐败和犯罪。[10]其中被调查者在对“互联网对事件的解决和社会民主化”一项的选择中,认为互联网对事件的解决起到了促进作用,并有过半数的人认为互联网促进了社会民主化,有超过40%的人认为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民主化。

 

  第三,从公民社会的成长看,互联网不断推动公民社会的成长。中国互联网公共论坛和虚拟社区高度繁荣,各类时政热点以及敏感的政治话题都能汇聚起数量庞大的言论群体,且时常掀起激烈的讨论和辩论,这对于公众交换意见,深化认识,取得共识,乃至启发民智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互联网促发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由众多公民参与的公共话语空间,中国特色的公共领域也逐步形成。这实际上开拓出一定的社会自主性空间,使改革开放前被国家吞噬的社会有了极大的自主空间,在这里公民可以讨论国家事务、社会生活和公众有关的利益问题,依靠自己的理性进行评判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对政府及其施政行为进行理性化的批评,从而起到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的作用。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现实中的集体行动和志愿活动提供了诸多便利。组织者可以更容易地完成诸如调查研究、确定行动纲领、制定行动计划、动员群众以及联络媒体等组织和领导任务。组织成本非常低,人们付出的成本只是在网络空间张贴自己的意见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正因为如此,互联网空间的集体行动变得非常轻而易举,并向现实的集体行动或政治动员转化。2008年西藏“3•14”事件后,面对一些西方媒体对事件和中国的不实报导,公众利用互联网进行了爱国主义政治动员,掀起了抵制“家乐福”、反对西方污蔑和妖魔化中国的不实报导等,让“中国红心”一夜之间飘扬于网络世界,互联网整合了全世界华人的爱国力量,并以自己独特的话语,震撼了西方世界,展示出强大政治动员力量。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公众利用互联网进行志愿活动,捐款捐物,抗震救灾,展示了互联网在志愿活动中的强大力量和功能。
  互联网虚拟社区的发展,增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增进了网民之间的平等互信,提升了社会资本。网络交往中,不存在上下级垂直型关系,可以完全不考虑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社会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差异,进行一些非功利性质的平等的精神与思想交流,交往变得平面化、平等化,部分颠覆了现实社会中的等级差序格局和熟人社会的庸俗关系。网络交往是平等独立的网络主体之间的交往与联系,这种平等交往延伸到现实中必然增进民众之间平等的社会互动和交往,增大了民众之间的普遍信任,提升和改造着中国传统的社会资本的性质和水平。
  网络民主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发展受到国际、国内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等各方面的影响,也可能为反动势力所利用,成为反社会主义民主的力量。因而,必须加大对互联网空间的规范和引导,加大互联网空间意识形态建设,加强对互联网政治效应和网络民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让其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性力量。        参考文献:
  [1]Rick Henderson.“Cyberdemocracy-infomedia and politics”, Reason,April, 1995.
  [2]侯彬.试析“网络民主”特征及其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J].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1)82-85.
  [3]陈志良.从现实性哲学到虚拟性哲学——哲学思维方式的时代转换[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10.
  [4]Grossman. L.The Electronic Republic: Reshaping American Democ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New York:Viking,1995.p.149.
  [5]李柯.网络民主与直接民主的复兴[J].学术交流与动态.2005(8)58.
  [6]宋迎法.电子民主: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式[J].江海学刊.2004(12)95.
  [7]中国网,2007年6月18日.
  [9]张彬.网络时代的民主政治[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81-82.
  [10]祝华新,胡江春,孙文涛.2007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J].今传媒.200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