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卖豆包布的地方:周农建:朝鲜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5:08:45
周农建:朝鲜问题 -——中国需要妥善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进入专题
朝鲜问题    ● 周农建  
    
    当年的朝鲜战争对中朝两国而言是毫无意义的。朝鲜之于中国的价值其实是被夸大了。对中国而言,今日朝鲜问题已经成为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朝鲜半岛问题,应有理性权衡,而不应拘泥于已有的旧思路和旧情感。
    一、朝鲜战争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冒险战争
    二战中,美苏两国合手击败日本,分占朝鲜半岛。当年的金日成因被斯大林看中,不费寸力而被扶为一国之主,金氏因年少气雄,初生牛犊不畏虎,竟以三等小国,而对美国的势力范围发起挑战,发动朝鲜战争。这样一场冒险的战争,差一点令其失去平白得来的半壁江山。幸而后来中国出兵,苏联援手,才得以复其国。一场战争,起于三八线而终于三八线,未有寸尺之得,而死伤国人数百万,对朝鲜和对战争的发动者而言,可以说是毫无意义。
    对中国而言,介入这场战争也同样是毫无意义的。介入这样一场战争,中国死伤数十万军人,耗费亿万资源,为他人赴汤蹈火,虽复他人之国,对本国来说却没有任何利益可言。
    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八年抗战和四年国内战争,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正当休养生息,不宜再与他国开战。更不用说是以一个弱国之力,为他国利益而与世界强国开战。
    即便就中共自身利益而言,介入这样一场战争,也同样是一场冒险。中共经历了千辛万苦,牺牲无数,好不容易刚刚打下江山,理智的思考,应当是先求稳固,不再挑战强敌。否则到手的“革命胜利果实”有可能得而复失,如当年李自成刚刚入主北京,天下尚未稳固,却藐视外敌,山海关一战而败,被满清夺了江山,奋斗数十年,一夕间付之东流。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年中共党内高层几乎一致反对出兵朝鲜。当时党内有人指出“美国无意侵略中国,否则三年内战中早已介入”。这可以说是真知灼见。幸好美国真的不是当年有意入主中原的满清,而只求“遏制共产主义”,尽早结束战争,如麦克阿瑟说的“圣诞节之前结束战争”,因而战事被局限在朝鲜半岛,否则战火扩展到中国,国民党趁势卷土重来,中共真有可能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多年来,中共党内关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总是从1957年的“反右”和1958年的“大跃进”算起。其实,其错误从建国之初的一意孤行,冒险出兵朝鲜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那一次他比李自成幸运罢了。
    二、朝鲜之于中国的价值被夸大了
    当年中国出兵朝鲜,一个主要的理由是将朝鲜作为一个缓冲国。其实,缓冲不缓,亦从未有利,即便是在当年,这一缓冲论也未必站得住脚,亦未必符合北京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
    当年北京的决策者为赢得党内外对其介入朝鲜事务的支持而提出了缓冲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拒敌于国门之外。而实际上却是:自树其敌,为他人的国际博弈而赴汤蹈火。1949年底,国民党在大陆大势已去,当时美国杜鲁门政府的基本对华政策是:中国的内战由中国人自己解决,美国将接受北京控制整个中国的事实。北京当年原本可以利用美国政府当时的对华政策,而在美苏两大国之间左右逢源,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可当年北京的领导人却一反其在国内斗争中的老谋深算和内部多数意见,内斗内行,外交外行,选择倒向苏联,与世界头号强国为敌,被道高一筹的斯大林当成其与美国博弈的一颗棋子。
    按后来解密的文件,当时斯大林的算盘是,苏联不出头,而置身幕后,让中共军队去与美军对阵,使美国“受朝鲜战争拖累”而“继续被困远东”,从而“为欧洲共产主义的巩固发展赢得宝贵时间。”这一策略与斯大林当年在面对德国入侵危险时为防止日本从东面夹击苏联而采用的做法如出一辄。为使中国能全力拖住日本,当年斯大林以共产国际名义指示中共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并派王明回国以“帮助”和监督中共领导人执行莫斯科的指示,“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只是当年那一次,延安以区区数万疲惫之师,不愿赔上老本,故而对之表面服从,虚与应付,并未全盘接受,而到后来朝鲜战争时,北京的新主因刚刚横扫六合,正踌躇满志,以为天下无敌,竟是主动向斯大林请缨了。
    北京此一强出头的决策,为他人赴汤蹈火,导致引火上身,致使美国从此对中国实行全面遏制政策,视其为在全球对苏实行遏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原以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却怎料,打出一拳,引来百拳。中国实际上代人挨打,成了苏联的缓冲,代这个它后来称之为“北极熊”的敌人承受和分担了来自美国和西方阵营的压力,以至被人封锁打压数十年。到后来,敌友易位,当年投靠的老大哥被当作“亡我之心不死”的敌人,为与之抗衡,北京转而寻求与当年的死敌建交,联美抗苏。直到后来邓小平改革开放,改弦易辙,走韬光养晦,不强出头的和平崛起路线,重新发展中美关系。这等于是折腾一圈,又回到原点,作了无用功。
    退一步说,站在北京的立场,即便当年美国真有“亡我之心”,即便不提“以人为缓冲,却被人当成了缓冲”,为他人的博弈赴汤蹈火,只谈北京付出巨大代价建立的所谓缓冲,其实也是得不偿失。中美在朝鲜一交战,美国军事力量因此而进入台湾海峡。即便北京真的求得了所谓缓冲于关外,但却被人抵进腹肘之东南,前门拒虎,却后门进狼,一得一失,两相抵消,就北京的全局而言,何缓之有?
    中共军队一入朝,美国对台政策发生急转弯。杜鲁门不仅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而且重新在军事与财政上援助蒋介石,致使蒋介石大喜:“天赐韩战”。虽然站在台湾的立场,这是天大的好事,但从北京自身利益来说,以数十万人的牺牲和巨大代价救了他人,却失去了自己唾手可得的台湾。其所得未必真实,而失去的却是不假,即便得失相抵,就北京之全局而言,又何利之有?
    时至今日,即便不谈过去的失策、付出的巨大代价和牺牲,因为“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而只从大处来看,朝鲜对中国国家安全的价值究竟有多大,亦是不难看清的。
    中国海陆边疆万里,中朝边界长不及其百分之一,区区一隅,纵然固若金汤,也只不过是在万里边疆修筑了一小段城墙。他人真欲“亡我”,“绕过马其诺”,他处可乘之隙多矣!一密百疏,堵一漏十,于全局何补?要知道,当年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京,列强走的可是海路。
    三、北京需要妥善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对中国而言,今日朝鲜问题已经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在中国,政界和学者之中基本上有一种共识:维护朝鲜半岛的安全与和平关系到中国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保护中国东北边界的安全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近来有学者委婉地批评北京:中国应当负起“重大责任”,改变外界对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无所作为和无能为力的印象。
    其实,北京并非不想有所作为。处理朝鲜半岛问题,北京既有操作上的难点,一方面是朝鲜不听“招呼”,另一方面是稍有不慎,便触发区域危机;也有感情上、意识形态上的纠结,即便可以施加影响,北京也不忍下重手。
    一直以来,北京试图通过劝说、经援、六方会谈等等对朝鲜施加影响,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朝鲜只是虚予应付而并不领情。不仅是中国的努力鲜有成效,就是韩国自金大中以来十余年中对朝鲜的“阳光政策”和美国当年的以经济补偿换取平壤的“无核化”的尝试也显然徒劳无功。朝鲜一次又一次地挑起事端,外界一次又一次的妥协和经济安抚,使朝鲜当局更加有恃无恐,因而一再故伎重演。
    朝鲜问题的难点在于平壤不按常理出牌,不时以战争相威胁。朝鲜在朝韩边境有8000-10000门大炮,而首尔距离朝鲜边境仅有50公里,一旦朝鲜动怒,挺而走险,很可能在数小时内将首尔夷为平地。而朝鲜近年来研发核武器,更增大了韩国的恐慌。其实朝鲜的军事力量并不会对美、中、俄、日构成直接的、重大的威胁,其唯一能够恐吓和造成巨大伤害的是韩国。这种不时以毁灭同族的韩国相威胁而向外界要挟的做法,类似于一个街头混混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和求平安的愿望,以绑架和扬言要杀害自己的同胞兄弟,而向街坊邻居要挟一样,其逻辑之扭曲,显然不符合正常人的思维。
    影响朝鲜问题解决的另一个因素是北京的“朝鲜情结”。在六十年前的朝鲜战争中,中国付出了数十万人的生命代价,一旦放弃朝鲜,等于数十万人的血白流了,对北京来说,这在感情上是很难舍弃的。所以,北京即便对朝鲜的行为不满,但却始终难以割舍这种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如何处理朝鲜半岛问题,中国应当作出理性的权衡,而不应拘泥于已有的旧思路和旧情感。
    四、处理朝鲜半岛问题,北京面临的几种选择
    对北京来说,处理朝鲜半岛问题,按最终结局,可有两种思路:维持朝鲜半岛的南北分离,或接受朝韩南北统一。既然朝鲜之于中国国家安全的价值过去被夸大了,因而这两种结局对中国而言并无大的利弊分别,关键在于朝鲜自身是否能改弦易辙。倘若朝鲜能够走上改革开放之路,不再成为区域的麻烦制造者,则前一结局可能对中国略为有利。倘若朝鲜依旧如故,麻烦不断,则后一结局也并非不可接受。
    具体策略上,对北京而言,至少有下述六个选项:
    1、无为,即静观其变。目前朝鲜正处于权力的世代交替时期,金正日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朝鲜新一代的领导人有可能会有不同的视野和对外政策。北京采用静观其变的策略,暂忍一时,朝鲜问题有可能会因内部的权力交替而自行解决。即便稍后不久朝鲜表现出激进的对外动作,甚至挑起朝韩武力冲突,更多的应只是一种新主立威,整合内部的政治技巧,大可不必过虑。朝鲜权力的新旧交替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三代世袭成功;二是权力落到重臣之手;三是陷入内乱。如出现前两种结果之一,则北京采用静观其变的策略,并无风险。
    2、促进,即促使朝鲜变革。北京长期以来试图劝说朝鲜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并曾经努力介绍特区经验,去过中国各地参观的朝鲜高官也不少,但平壤依然故我,没有一丝改变。北京过去不能改变固执的金正日,但现在却可以考虑在朝鲜权力的新旧交替过程中施加影响,甚至包括支持有潜力的、能被朝鲜民众接受的、有改革开放观念的人上位。不过实施这一策略存在一定难度,也有一定的风险。朝鲜作为一个极端封闭的国家,外部对之了解有限,也难以插手,而且倘有不慎,或看走了眼,可能事与愿违,或导致朝鲜内乱。
    3、利用,即继续利用朝鲜。一直以来,北京将朝鲜作为缓冲国。其实这种缓冲国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如前所述是值得怀疑的。中国的周边国家与美国关系友好的不少,是否中国多了一个直接接壤的美国盟国就会使中国更不安全?利用朝鲜的策略,还可以有一种更主动的做法,就是以朝鲜作为筹码:北京以必要的经援维持朝鲜现状,在中美博弈时,根据需要,以朝鲜作为筹码,向美国施压。然而,这一以朝鲜作为讨价筹码的策略存在一个巨大的风险: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美国开始从亚洲实行战略收缩,美国陆续从韩国撤走驻军。根据2010年美韩达成的协议,美方将于2015年把韩国军队的战时指挥权归还韩国,而美韩联合司令部亦将同时解散。由于朝鲜不断地制造区域紧张局势,导致韩国和日本大力增强军备,美国的军事力量不但不能如期撤出韩国,反而结集于东北亚。这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台湾问题的解决,都是一个极为不利的因素。而且倘若朝鲜不听中国“招呼”而冒险,很可能最终会再次将中国拖入一场不愿意看到的战争。
    4、惩制,即配合国际社会,惩制朝鲜。如果朝鲜的对外政策并未因权力交替而改弦易辙,而是依然如故,继续成为区域的“麻烦制造者”,则北京的一个另策略选项是:配合国际社会,对朝鲜实施必要的惩罚,如暂停经贸交易和经济援助,默认和允许美韩和国际社会对朝鲜有限的惩罚,甚至包括允许为消除其核设施的而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这一策略的目的在于使朝鲜受到必要的教训,挫其锐气,使其安分下来,而又不亡其国。这一策略的风险在于,朝鲜的报复可能导致朝韩之间的战争。当然,如果中国和周边大国之间能够就此达成交易,互以重兵相示,则万一发生战争,其规模可以控制在局部的、有限的范围。只要朝鲜政权不崩溃,其内部控制仍然存在,并不会引发大的难民潮。
    5、放弃,即放弃朝鲜。万一朝鲜因权力的新旧交替导致内乱,或因外界的惩制而导致政权崩溃,北京默认和接受以韩国为主导的统一。这一策略的有利方面在于:一旦朝鲜半岛统一,东北亚的区域紧张局势将可能因此而缓和,美国的军事力量撤出韩国;韩国至少在一、二十年内会因南北统一在经济上受到拖累而减缓其与中国的竞争力,这可能会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升级、转型和在某些工业领域取其而代之;中国有可能因直接与韩国接壤而使东北地区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当然,朝鲜会不会内乱或崩溃,只是一个未知数。而这一策略的不利方面是:朝鲜的内乱或崩溃,会引发难民潮而使中国的东北边界地区受到冲击。
    6、接管,即暂时接管朝鲜。万一朝鲜因权力的新旧交替导致内乱,或因外界的惩制而导致政权崩溃,北京迅速出兵,阻止美韩军队北上,并接管朝鲜,扶植朝鲜新政权。当然,朝鲜会不会内乱或崩溃,只是一个未知数。不过即便有可能,这一策略也意味着中国卷入第二次朝鲜战争。这一策略的意义在于,继续维持朝鲜作为所谓缓冲国的角色,减少难民潮对中国东北边界地区的冲击。但中国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包括战争的直接的经济和生命代价,以及扶植朝鲜新政权和援助朝鲜的长期的经济负担。而如果朝韩两国的民众最终走向统一,则中国出兵阻止韩国统一的做法将是白费力气,而中国也将成为阻碍其国家统一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