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布是什么意思:王履(明)《华山图》册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6:04:48

组图:王履(明)《华山图》册赏析  

2011-01-24 15:39:50|  分类: 文学艺术 |字号 订阅

《华山图》册,明,王履作,纸本,墨笔或设色,每开纵34.5cm,横50.5cm。
本幅款识“畸叟”二字。据自题,知此图是王履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游览华山后,潜心构思半年多时间始画成。全册各开意境或险峻,或幽深,或苍茫,或清旷,将华山万秀千奇的佳景胜迹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华山图序》中较系统地论述了其绘画主张,其中“我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师法造化”的见解和“以形写意”的观点,对后世山水画理论影响深远。
华山北俯黄河,东扼潼关,山势巍峨高耸,自古即列为五大名岳之一,号称西岳。其雄奇宏丽的景色成为历代诗人、画家赞咏的题材。
此册图页40幅,另有自作记、跋、诗叙、图叙共66幅,合成一册。故宫藏图页29幅,余藏上海博物馆。每幅一景,每景均有精妙的描绘。如《上方峰图》,画面地势险扼,岗峦对峙,在陡削的峰壁上铁锁下垂,犹如银练垂空,崖下行人昂首仰望,着意渲染出“青壁无路难寅缘”(韩愈诗)的险峻形势。而《苍龙岭顶图》则云霭缭绕,峰峦隐现,一派苍茫絪缊的气象。全图以水墨表现为主,略加赭石、花青等淡彩晕染。构图多采用近景和中景,突出主体又注意空间进深。用笔挺拔峭劲,山石多以劲利的笔触作小斧劈皴,表现华山坚实的石质,树木则以瘦硬如屈铣铁的简洁笔道显示挺秀之姿。画法取自南宋马远、夏圭,又具自身风貌。此图为王履晚年杰作,亦是其存世孤本。
                                          

王履在年已52岁之际,即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秋天,采药到关陕一带,途经华山,被华山雄奇俊美的气势打动,以一个行者的心情和画家的眼观,怀着领略大自然景色的愿望,不畏艰险,登临西岳三峰绝顶,饱览丘壑山川的奇丽风光,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点燃胸中艺术之气而忘百草之味。

吾以为东西方绘画的差异不只在于画面的形式、材料和工具,而是面对自然客体时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同样是“表现”,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当代绘画,注重强调的是一种直观感觉、瞬间激情的释放和视觉思维的宣泄,所有的喜、怒、哀、乐均依据客观存在所反射的主观意识流而点射;然而,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性,强调注重的是心斋的过程,是一种对客体深刻反思后的抽象的意象之美,实在说来,这不是简单的激情轨迹和再现,而是一种人格的心性、志向、意趣,所谓借物以言志是也。

王履在华山返回后,心潮澎湃,久未平静,联想自己半身岁月的行医和人身体验,达到了人心与自然的完满融合沸点,生忘也,死忘也,名忘也,利忘也。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惨淡经营,王履终于完成了《华山图册》这一呕心沥血之作。

《华山图册》图页四十幅,自作记八帧;诗一百一十一首,合畸叟自跋为十四帧;《游华山图记诗叙》一帧;《重为华山图序》二帧;《画楷叙》一帧,共计六十六帧,合成一册。画册完成后,交其弟立道和侄子緖留存,后归太仓武氏收藏,万历年间,王世贞曾为武氏题跋,到清录入《十百斋书画录》。

纵观历史,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均有其时代的烙印。然而,时代的往往是潮流,所以大多数的画家为五斗米而选择了顺应潮流。王履所处时代的潮流风气,正是元季以来,摹古因袭之风的大盛之期。元初画家赵孟頫就大力倡导:“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直面时尚,王履对这种画风有着切肤之痛,曰:“余学画三十余年,不过纸绢者展转相承,指为某家数,某家数,以剽其一二以袭”。为了摆脱摹古的主流时尚,寻求自己艺术创作上的自由,王履选择了以行医为生存依托,走近大自然,登临华山的壮游,这在当时画界被认为是“老土”而被主流边缘化。然而,就艺术个体而言,王履在创作上却进入了一个“去故而就新”的自由之境。直面华山的“神化之貌”,他发出了肺腑之言,深感“笔墨之不足以尽其形,丹青之不足以尽其色,然是游也,亦非纸绢相承之故我矣”。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科书,“凡登华山,见奇秀天出,非模拟者可模拟,于是屏去旧习,以意匠就天出则之”。忘形以尽意,人与自然对话,禅悟山川沟壑蓬勃的万千生气。《华山图册》以水墨为主,略有赭石、花青等淡彩渲染。笔力挺拔、深厚沉着,山石精奇处,笔势峭拔方硬,墨色浓重,小斧劈笔触皴出华山嶙峋质感;而画树干枝叶,多以“瘦硬如屈铁”的简洁笔道;远山以淡墨拖抹,间以水法烘染烟岚,浓淡适宜,墨韵疏密有致,远近分明,意味无穷。正如明代俞允文在题识中所云:“安道谓华山险拔秀异,非它岳可比,若拘之常笔,既无华山一石,故其多出马远夏圭之外”,善哉!善哉!

《华山图册》王履以其亲身穷险探幽的视觉记忆与心斋意象的重构,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精神的意象主义和东方的超现实主义,可谓“夺其神韵”的以形写神,神形兼备的圣品,每一幅均表现出特定的意境,串起来就是一部宏伟完整的华山圣景图。

王履在自题《华山图序》中用朴实而简洁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艺术观点,总结出了“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精辟而独到的心语,今天,我们重读起来,仍旧思绪万千,澄明入怀。直面当下艺术,所谓“现代”“后现代”的摹仿翻版之风;挂羊头的时尚“前卫创意”之风;流行大江南北的黄宾虹模仿秀;风起云涌的“艺术制造”。。。。。。我们的艺术市场,人头攒动,“艺术”病毒批发成风矣。

面对传统,面对未来,我们缺失的底气、底蕴太多、太多。。。。。我们标榜艺术自由,却在继承传统的创新基点上放弃了自由,成了资本市场的奴才!一觉醒来,“艺术家”们瞪着血红的眼睛都在画地为牢的方寸之地掘金。。。。。

可怕的不是世上本没有路,而是在阡陌纵横中走丢失了自己!(此段文字:摘自胡世钢《重读王履〈华山图册〉》)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151)| 评论(5)| 引用 (2)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