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的乐趣800:净空法师讲《金刚经》三十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8:09:19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三十一 
一八二、示流通法 直指本性【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是教给我们流通的方法,流通的心态,我们用什么样的心、什么样的态度,来流通大法,来积功累德,这两句话是:“直指本性”。“1、“云何为人演说”,有二义。一是问演说之人,应当如何。二是问演说经义,应当如何。“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两句,正开示二者应当遵守之轨则也。”“2、以说者言,应于能说、所说、及听说者之相,皆不取着。所谓以不生灭心,说实相法是也。不生灭心,即是本性。所谓“如如不动”是也。”“以说者言,应于能说。”能说是人,我在讲台上,我能说;所说的是这一部经义。“及听说者之相,皆不取着。”都不可以着相。如果着“我能说,我的功德很大”,不错,功德是大,那个大是有限度的。为什么有限度?因为你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着相的福德、功德,不能超过六道轮回。只要你有四相,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只要你有四见,你就出不了十法界。换句话说,四相没有了,你超越六道;四见没有了,你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能够证得一真法界。所以叫你不能着,不要以为“我在这里讲经,我讲的是《金刚经》,有这么多人来听”,你统统着了。你所得的是来生一点人天福报而已,你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决定不能着。一定要记住,身心世界一切万法,都是空的,都是了不可得,都是一场空。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建立道场,古人所讲“水月道场”,这是比喻水里面的月亮,建道场是水月道场;讲经说法,弘法利生,是梦中佛事。你要是把它看成镜花水月,梦幻泡影,你的心就清净,这样你所做的才能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决定不能着相,着就错了。所以说“皆不取着”,取是分别,着是执着。“所谓以不生灭心,说实相法是也。不生灭心,即是本性。所谓如如不动是也。”我刚才举的这个例子,身心世界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这个相我想大家能体会到一些。可是要保留,要常常这样想,不能一下就忘掉;一下忘掉,你就又迷了。常作如是观,你就会觉悟。虽然我们积极的弘法利生,绝不着一点点的相,绝不以为自己有一点点的功德。为什么?统统不可得,这个要晓得。这样的做,不住又生心,生心又不住,才与如如不动的自性完全相应。假如只有不住,没有生心,那是死的,那个自性不起作用。唯有不住又生心,它是活的,它起作用;虽起作用,也不住。由此可知,不住跟生心是一不是二,这就是所谓“不一不异”。这是《金刚经》上讲的原理,与这个原理就相应了。“3、演说之人,应三轮体空,称性而说,直指心源。令闻者,即文字、起观照、悟实相般若也。以此经所说,皆成佛之法也。”“演说之人,应三轮体空”。“三轮”就是说者、说法、听法的人,这三方面都不着,就叫三轮体空。三轮体空一定是称性而说,为什么?你离开四相,离开四见,那个心是真心,那个心就是真如本性。不但你的言说是真如本性,你的生活也是真如本性。像诸佛菩萨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释迦牟尼佛示现,在《金刚经》前面,入舍卫大城去乞食,着衣托钵,都是真如自性的全体显露,我们凡夫看不出来。凡夫为什么看不出来?因为凡夫着相,凡夫着见,凡夫有四见、有四相,所以看不出来。须菩提尊者看出来了,他为什么能看得出来?须菩提尊者在佛弟子当中,他所表演的是解空第一;也就是说,须菩提四相、四见都离了,所以他看出来了。他看出释迦牟尼佛的生活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由此可知,我们要能够把四见、四相离开,我们的生活跟释迦牟尼佛一样,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入这个境界,所有一切的灾难、苦厄统统没有了。《心经》上说得很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现在世界上灾难很多,在你完全没有,全部化解掉了,众生有灾难,你没有灾难。众生灾难从哪里来的?着相来的,妄想、分别、执着里来的。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所有一切灾难都没有了。所以要晓得,只要到三轮体空,就是讲四见、四相都不执着,你就是“称性而说”。说话是称性,刚才讲了,你穿衣也是称性,你吃饭也是称性。你一举手、一低头,没有一样不是称性的,宗门里见性之后的人他就讲:“左右逢源,头头是道”,就这个意思,没有一样不称性的。“直指心源”,真心本性完全显露。“令闻者,即文字、起观照、悟实相般若也。”这是教学重要的理念、效果。讲经说法的目的何在?是希望大家对于经义了解,能够把经典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都搞清楚、搞透彻,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起观照”就是应用在生活里面。这样的经念的,就不是白念,他就真得受用,真得利益,悟入实相般若。“以此经所说,皆成佛之法也。”《金刚经》上所讲的,字字句句都是成佛的方法,都是永脱轮回,出离十法界,让我们亲证一真法界的方法。这个地方讲成佛是广义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在圆教里面讲,初住菩萨就成佛了。所以此地讲的成佛之法,这个佛是从圆教初住一直到等觉,这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叫做佛。《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是指这些人。这些人虽然没有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他的的确确可以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他能在十方世界,应以佛身得度者,他就可以现佛身而为说法,他得大自在了。三十二应身是三十二类,每一类里面无量无边,他有能力现无量无边的身,帮助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圆初住的菩萨就有这个能力。圆初住菩萨是什么样境界?刚才讲了,离四相,离四见,就是圆初住菩萨。所以你想想看,这个利益,这个好处,这是满阿僧祇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能比,那怎么比法?这个人能在十方无量无边世界随类化身,这是说明离四相、离四见的真正利益,真正的好处。“4、为人演说,若不得扼要之方。非大而无当,即散而无归。闻者难获法益。故示以经义之扼要处。即此之二句与下文之一偈是也。可见此二句一偈,乃本经之要旨。亦即一切佛法之要旨。千经万论,所说性修理事。此二句一偈,包括尽矣。”“为人演说,若不得扼要之方。非大而无当,即散而无归。闻者难获法益。”这是我们要记住的,特别是要发心为人演说。为人演说的范围很广,不一定是上台讲经,这只是为人演说的一种方法。随时随地遇到你认识的人,你跟他谈话的时候,你就给他讲这个经。讲一句也好,讲半句也好,你就给他讲这个经。他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好,都没有关系。听懂了,他能得利益;听不懂,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把《金刚经》的种子,种在他阿赖耶识里面去了,所以听懂、听不懂都没有关系。你只是很欢喜、很乐意的为他讲,你讲的时间长跟短也没有关系。学习讲经,一开头实在讲,最低限度我们要遵守这个原则,要守五年到十年。这个原则就是四个字:第一个是“简”,简单。你跟人家讲,要讲得简单,不能讲得繁琐,这个非常非常重要,一般人怕麻烦,愈简单愈好。第二个是“易”,容易。不要讲得太深、太难。讲得太难了,人家做不到,所以要易。第三个是“浅”。浅就不能深了,愈浅愈好。第四个字是“明”。要明白,明而不昧,昧就是讲得不清楚,意思讲得不清楚那个不可以。你只记得这四个字;“简易浅明”,就讲得好了!太深的东西我不懂,我不讲,我只要讲我自己懂得的,我自己懂得,还要想到对方能不能听得懂;我懂得的,对方觉得很难很深,我也不讲。你只要抓到这四个字,你就一定讲得好,一定会受人欢迎。所以为人演说,一定要把扼要掌握到。如果掌握不到,那就是“大而无当,散而无归”,我们听到很多人讲经犯这个毛病。他一场讲演,也真的花了不少时间、不少心力在那里准备,参考许许多多资料,搬上台来,说得天花乱坠,我们听了之后,不知所云,不知道他讲些什么,这就是“大而无当,散而无归”,这是毛病。换句话说,跟我刚才讲的恰恰相反,他讲的东西太繁琐,太难太深了,深到连他自己都不懂,他自己都不懂,怎么能叫别人听懂?这是真的。古人的,他这里抄一点,那里抄一点,他自己不晓得什么意思。这是大毛病,所以听的人他不得利益。不得利益,当然人家下一次就不来,这是一定的道理。“故示以经义之扼要处,即此之二句与下文之一偈是也。”这两句跟后面一首偈,这是《金刚经》最扼要的地方。《金刚经》讲的什么?可以讲全经就是讲的这半偈、一偈。这个两句是半偈,后面“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四句,是一首偈。《金刚经》的总结就结归在这半偈、一偈里,是把这个扼要说出来了。“可见此二句一偈,乃本经之要旨。”这是重要的宗旨。“亦即一切佛法之要旨”,《金刚经》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总纲领,佛说法四十九年,般若是中心,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般若讲了二十二年。四十九年用二十二年的时间讲般若,可见得般若是整个佛法的中心,般若是智慧。《金刚经》是整个般若的纲要,因此《金刚经》就是整个佛法的纲要,这两句、一偈是全经的纲领,当然也就是整个佛法的总纲领。“千经万论,所说性修理事。此二句一偈,包括尽矣。”这两句一偈,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念念当中提起来,那个利益是无量无边。当我们遇到一切事情,无论是欢喜的,欢喜起烦恼了,马上念一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这个欢喜心就息下去了,让你的心清净,让你的心平等。清净平等是真心、是自性。你有什么烦恼、不如意的事情,念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那个烦恼也就平息了,好得不得了!平常跟人家应酬,你就记住这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对人、对事、对物,常常记住,我接触,应当要接触,什么事情都可以照做,绝不着相。也就是说,一切事情我都做,做得圆圆满满,尽心尽力去做,绝对不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取了相,就着了相。所以要保持如如不动。诸位要知道,诸佛菩萨的生活跟我们没有两样,一样穿衣,一样吃饭,一样工作,一样应酬,这是在《华严经》五十三参大家见到的。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都学菩萨,都学佛。他的工作并没有废弃掉,还是过他的日子,还是做他的工作。但是人家高明在哪里?高明就是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他就是佛,就是菩萨。我们今天变成凡夫,搞六道轮回,苦不堪言,就是着相,跟这两句话恰恰相反,我们的亏吃在这个地方。我们起心动念,人家如如不动。换句话说,这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凡圣的分水岭,你做到这两句,超凡入圣;做不到这两句,你是六道凡夫。所以用这两句一偈,来做整个佛法的总归结,才晓得它真的重要。全经大意明白了,也无需要去记,就把这两句一偈记住就行了。过去华藏图书馆成立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小纪念品,一个小钥匙环,跟大家结缘。那个钥匙环里题了四句,我就采取“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前面加了两句,“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我做了小的纪念牌。整个佛法不外这四句,你在这个世界上争什么、求什么,全是假的!你在这里争的、求的,全是打妄想,你确实不可得,得不到!能用这个方法常常起观照,你怎么不开智慧?《坛经》上我们读到,六祖惠能见五祖,他向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看到非常羡慕。想想我们自己,“弟子心中常生烦恼”。人家心中常生智慧,你要问为什么他生智慧?他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所以他常生智慧。他生活在智慧里面,我们生活在烦恼里面。就这么一句!所以佛法多吗?不多,两句话就讲完了。两句话详细解释,佛说了四十九年还没有讲完,归结起来就这两句话。这两句一偈的的确确把性修(性是本性、性德,修修学的方法)、理论、事相全都包括尽了。“5、如是演说,必能如是受持。当知此两句,是全经之归结语。亦是全经之发明语。全经要点,不外“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八个字。学者当从此入。不致瞻前顾后,泛滥无归矣。”“如是演说,必能如是受持。”讲经对自己修行有很大的好处。好处在什么地方?我们凡夫无始劫以来,恶习气太重了,什么恶习气?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就起心动念,就分别执着,这就是恶习气。我们想改改不掉,成了一个老习惯,自自然然它就发作,这真正叫苦不堪言。虽然听经,听懂了,听明白了,老毛病还是照犯,这就是我们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要想对治这个老毛病,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讲经。我年轻时,天天出来讲经,一个星期最多讲三十六个小时,一天讲两、三次。人家说我“喜好讲经”,我是不是喜好?我说人家不懂,我是对治我的习气,天天讲,讲熟了那个印象就深。我天天讲经劝别人,讲多了,慢慢自己就变成真的了,假的就变成真的了!我是得这个利益。不讲,不讲就胡思乱想、就打妄想,止不住。早年讲经,讲经要看经、要准备,所以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教理上,打妄想的时间少,常常想这个经怎么讲法。不像现在,现在是很熟了,都不需要准备。不需要准备,我还看别的。我读经没有中断过,虽然讲的经不需要准备,可是我还读别的经。不是读经就是念佛,要不干这些事情,不要三天,一天都不行,妄想、分别、执着就又起来了,控制不住。所以才晓得习气之难断。我们对于大乘法门,许许多多法门,我了解,我明白,我自己想想自己学不成功,只好念佛求生净土,带业往生,这个我有把握,这个没有问题。照《金刚经》这个方法,我一生未必能做得到;但是念佛求生净土,我的确是很有把握,这个没有问题的。“如是演说,必能如是受持”,这是我们自己要晓得自己毛病很重,要晓得用什么方法对治有效,找一个最有效果的方法,来对治自己的毛病,克服自己的困难,这叫真正修行,这样功夫才能得力。“当知此两句,是全经之归结语,亦是全经之发明语。全经要点,不外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八个字。学者当从此入。不致瞻前顾后,泛滥无归矣。”这是世尊高度智慧表现到顶点。说法四十九年,般若说了二十二年,到最后告诉我们一句话,使我们听了这么多,不至于茫然,手足无所措,那就白听了,没用处了。到最后点出一点,我们只要抓住这一点,就把全经抓住了,就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佛法统统掌握到,这在教学的手段上最高明。我们过去在学校念书,老师给我们讲课,讲到后来我们不晓得怎么做。释迦牟尼佛能够四十九年说法,讲二十二年般若,到最后指出一条路给我们走,这就是高明的所在,这是真实的智慧。你就在这八个字上用功,这八个字包括整个的理论,包括无量的法门,无量法门是方法、手段,但它的目的、纲领就这八个字。你能够依照这八个字去修行,你是真正学佛,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掌握住,知道怎么去做。“6、此二句皆说修功。亦是说成效。必能不取,方能不动。亦必能观不动,乃能不取。所谓互为因果者也。”“此二句皆说修功,亦是说成效。”可见得修行的功夫跟修行的结果,是一不是二,所以这两句话也是功夫话,也是成就的话。确确实实归到前面所讲,不一不异,诸法一如,确实归到这个地方。“必能不取,方能不动。”如何能做到不动心?不动是真心,不动是智慧,怎样才能做到不动?不取。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决定没有求的念头,决定没有得的念头。你还有所求,还想得到,你就错了,你的心是动的。动什么?贪嗔痴慢,你心在动这些。所以一定要统统都放下,我一切都不取,一切都不求,一切都不要。也许说,那我们过日子?过日子随缘,一定有好日子过。缘是怎么来的?缘是无量劫所造的业,你所造的业它一定现相,业因果报。随着过去所造的业因果报,这叫随缘。现在绝不再制造,现在如果起心动念还有取、还有求,你现在继续不断再造。继续不断再造,就不叫随缘,叫攀缘,那就错了。诸佛菩萨不再造了,觉悟的人不再造了。不再造,随缘,随缘自在,随缘会更幸福,随缘你一切都不会缺乏。为什么不会缺乏?你要真正体会到六祖所说的,六祖开悟时候所讲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因为你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的自性显现出来了,你的性德透露出来了,自性里一样不缺。“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所有一切的受用,自自然然变现在面前,你怎么会有缺乏?我们看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生活的庄严,在《华严经》上看到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我们这个世间大梵天王也比不上。他那个富贵、那个生活,从哪儿来的?他不是修来的,是自性里头性德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那是真正的享受。所以你要不贪,你的享受比你贪,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没有办法计算的。你心里想得什么,得的很有限,太少太少了。这个都是真的事,真的道理,彻底明了了,才相信佛的话,我真放下了,我真不取了,人家要的,我全都给你,我绝对不想再要一点点,你的性德才会流露。所以一定要能不取,然后才能不动。“亦必能观不动,乃能不取。”观就是观照的功夫。“观”是讲明理,对于道理、事实真相真正看透彻了,晓得一切有为法,确实是梦幻泡影,这才真的不取,真的放下了。真放下,他就真不动;真不动,就真放下。所以不取跟不动,是相辅相成的。“所谓互为因果者也”,因果是相续相,因会变成果,果又会变成因,因又会变成果,因果是循环相续永远不断的,这是真的。所以“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佛才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道理是在此地。统统是事实真相,并不是佛的教条;你要认为是佛的教条,完全看错了,佛所讲的统统是事实真相。“7、经中说相,甚多甚多,历数难尽。总之,凡说一法,便有其相。今概括之曰,凡所有相,一切不取。当知说一相字,法与非法,皆摄在内矣。”这是必须要知道的,怕我们错解了意思。佛说一个相,《金刚经》上讲的这个相,讲得很多。我们一定要晓得,只要说一法,法都有相。不但色上是有相,色相我们今天讲物质,物质有相,心也有相,起心动念都有相。我们想一个人,大家自己晓得,所谓是现在人讲脑海里面,或者是古人讲你心里面,就有一个人相。你想一桩事,我们想金门大桥,金门大桥的相马上就现前。所以只要你有想,它都有相。这个相,我们凡夫见不到,有定功的人见到。有很深定功的人,你坐在那里打妄想,他看得清清楚楚,你怎么想到这里,又想到那里。为什么?他看到你这个相在变。所以你心里想的东西都有相,这就是讲的“凡说一法,便有其相。”《金刚经》里面所见的相,“凡所有相,一切不取”,就是色相、心相都不能取。不但色相、心相都不能取;离开色相、心相,还有个空相,空相也不能取。非法是空相,法这个字里,心相跟色相包括在法里,非法相是空相,空相也不能取。凡夫要是着了空相,他什么都不想了,他就想那个空相,他将来往生生四空天,无色界天。我们晓得六道里最上面一层叫无色界天,哪些人去的?着空相的人去的。他就是色相、心相都止下来,得个空相。这也错了,还是出不了三界,浪费时间。如果是学佛的人,功夫很高明的人,定功超越了世间四禅八定,成就第九定、第十定,超越三界,证得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他因为也是想空相,所以三界以外有空相,佛教的名词叫偏真涅槃,佛在大乘上讲的“堕无为坑”,那也错了。所以大乘菩萨空有两边不住;应无所住,不住有,而生其心,不住空,空有两边不住就对了。所以说“相”,一定要晓得,相里面是包括法相跟非法相,都在里面。“8、无论取何,取则心动。取则着相。而非如如之性矣。《圆觉经》云:种种取舍,皆是轮回。轮回,生灭心是也。若能不取,当下便离生灭心矣。”“无论取何”,只要你取相,“取则心动。取则着相。而非如如之性矣。”由此可知,不管你取什么相,你取的是法相,你取的是空相、非法相,你的心都动了,你的心都着了,也就是你心里面已经有一物。心里有一物,就不是真心,就不是自性。真心本性里面本来无一物,有没有佛法?佛法也没有。这个诸位要记住,不要认为这个世间相是假的,我要舍,着了佛法相,又错了。佛在前面讲得很清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为什么佛法也不可着,也要舍?因为佛法是因缘生,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要执着佛法,你也错了。佛法都不能执着,真如本性里没有佛法。诸位要晓得,你有了佛法,也见不到性。所以佛在这部经上,彻底否定掉,佛没有说法,你要以为佛说法,你叫谤佛。佛确确实实没有说法,这是我们在《金刚经》上见到的。为什么?佛四相、四见都离了,哪来的法好说?如果有法可说,岂不就是落到四相、四见里去了?那是凡夫,凡夫之人才有法好说。四相、四见破了的人,哪有法好说?这个一定要懂得,这里面的意思很深很深。佛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要从这个地方去领会,才懂得佛的意思,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无说跟说是一不是二。我们凡夫因为有执着,把说跟无说分作两桩事情。凡是分作两桩事情,就错了,就迷了。你要能看一切法都是不二的,那就悟了,就觉悟了。一切法为什么能够是一不是二?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一切法就是一。起心动念,一切法就是无量无边,一变成无量;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无量就变成一。所以无量跟一是一不是二,不起心、不动念,无量就是一,万法就是一,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起心动念,一法界就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所以那个相的确是随心变的。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一点都不错。《金刚经》方法中之纲领,那的确是太珍贵,真是独一无二,简要详明,让我们契入一真法界,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圆觉经》云:种种取舍,皆是轮回。轮回,生灭心是也。若能不取,当下便离生灭心矣。”《圆觉经》上所说的许多理论事实,也是达到登峰造极,跟《金刚经》合起来看,可以互相解释,这个道理、方法、境界,你会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圆觉经》上这一句话,说得很好,“种种取舍”,不但取,舍也不行。取,你动了心;舍,你也动了心,动心就错了,动心就是轮回。轮回就是生灭心,你取这个念头,你这个心生了,生就有灭。你想舍,你这个心也动了,动了也有生灭。我们讲放下,不但取要放下,舍也要放下,放下也要放下;还有放下那个念头,你就没有放下。这个意思就很深,一定要很细心、很仔细的去体会。这里面不能想,一想就错。所以佛法讲到究竟法,不能用想。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这个经上也讲,“离言说相”,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你去听经,不要听他的言说,不能执着他言说,你分别执着言说错了,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经上讲佛、菩萨、菩提心,这都是名字,名字是假设的,为了说话方便起见,为了交换意见方便起见,建这些假名,统统是假的,不要去执着。“离心缘相”,你只要去听,不能去想,你一想就错了,你一想是落在第六意识,你是用妄想心。用妄想心去解佛的意思,全都解错了。佛的言说是从无分别心里头流露出来的。我们要怎样接受?我们也用无分别心来接受,那就对了。所以我们“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你才懂得佛讲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才真懂得。你一落到意识里去,你会把佛的意思曲解了、错解了,这是学佛最困难的地方。《金刚经》在这里讲得透彻,就这两句,只要你能够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佛的意思,你统统懂得了。佛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才能见到事实真相。加一丝毫的意思,你就见不到,你就迷了,你就错了,所以你那个心是轮回心。轮回心,你起心动念,你言语造作,都叫轮回业。变现出来的境界,境界虽然是虚幻的,但是变现的境界是轮回的境界,现的刹那相续的相,是个轮回的相,都是从轮回心变出来的。所以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何把轮回心变成菩提心,也就是如何把动的心变成一个不动的心,不动是真心,动是妄心。变成不动的心,所现的相是一真法界,那就对了。 “9、“如如不动”者,不生不灭之性也。“不取”者,无住之真诠也。无住者,不动之真诠也。如如者,真如之异名。真如是指本具者言,如如是指证得者言耳。”这一段是为我们解释经典里面几个重要的名词术语,因为佛在《般若经》上,在大乘经上,这些名相讲得很多,名相的含义我们一定要清楚。《金刚经》到最后的结束,世尊是用两句一偈做为全经的总结。这两句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它的含义非常之深。“如如不动”是讲不生不灭的本性,就是真性。性称之为本,这是从比喻上说的。一棵树木它的根,根是主干,那叫本。从根本能生枝叶,所有一切枝叶都是从根本生的,所以把这个性比做本,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本里面生出来的枝枝叶叶。 称“真”,它就不是虚妄的,它是真的,实在讲一切法里面唯独真如本性是真的。所有一切万法,包括诸佛如来果地上所讲的一真法界,要是跟真性两个做比较:性是真的,一真法界也不是真的。一真法界是它变现的相分,性体是真的,所以称它作真性。一切法都是生灭的,唯独真性里没有生灭。诸位要晓得,我们讲真性就是真心。一切众生,人人都具有的,一切众生都有一个真心,都有一个本性;并不是佛菩萨有,我们没有,我们都有。佛菩萨明心见性,他明白了,我们凡夫是迷在真心里面。我们的真心起不起作用?起作用。变现六道轮回,就是真如本性起的作用。没有自性的话,哪有六道轮回?换句话说,我们是错用了,因为迷了真心,我们就错用了。错用了,就变成错误的境界,就是这么回事情。诸佛菩萨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自性起用就没有错误,所以变现的是一真法界。佛教给我们“无住”,为什么无住?前面讲得很透彻;因为一切现相都不可得,不但是相不可得,心也不可得。这是一般讲执着,有能执着、所执着,能分别、所分别。能分别的是心,我们现在讲的心,三心不可得,能执着的、能分别的没有!你所执着的,所分别的,是外面的境界相,我们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外头的境界相。境界相是缘生的,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所分别、所执着的,也不可得。这就说明能所都不可得,所以佛教给你无住,无住就对了。佛与大菩萨在一切境界里面,他不执着,无住就是不执着,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不取”就是“无住的真诠”。真诠,现代人讲真理,有这个意思。不取就无住。为什么会有执着?取相。所以佛教给我们,不取于相,才如如不动。“取”也是攀缘的意思,也是起心动念的意思。我们在一切现相当中起心动念就是取,就着了。所以这个“着”,粗显的我们说你执着了,我们能够觉察到;那个微细的执着自己都不晓得,不知不觉当中你取相,不知不觉当中你执着了,你已经住了,心就有所住,微细相很难觉察。这是我们要知道的,要细心去体会。“不取”,换句话说,也就是放下,真正放下了。前面佛告诉我们,不但世间一切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可是诸位要晓得,我们现在对于世间法放下可以,佛法不能放下。为什么?我们的功夫没到那个程度。佛法放下了,那是真放下;世间法放下是假放下,没放下。世间法真的放下了,然后才可以把佛法放下;世间法没有放下,佛法是决定不能放下,这是一定要知道的。但是《金刚经》的教训,我们要明了。为什么佛法要放下?佛法如果不放下,也是障碍,也不能明心见性。前面说得很清楚,四见四相你统统具足,那怎么行!所以“不取”这两个字太重要了,也就是说,决定不能把它放在心上。“无住是不动之真诠”,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真如本性,无住,真如本性就现前了。实在讲,果然做到无住,那个无住做得很圆满、很究竟,无住就是真如本性。“如如”,如如就是真如,就是本性。为什么经上又说真如,又说如如?这个地方为我们说出来,说“真如”是讲性体,是讲自性;说“如如”,是你见到性了,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如如就是明心见性的意思。这两个如,一个是真如,一个是真如变现出来的所有现相。刚才讲了,相都是假的,性是真的,性是能变,相是所变。见了性之后,他就晓得,原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所以叫如如。性相不二,这叫如如。如如是从证得这一边来讲的,就是古人用比喻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到真正明了了,原来器就是金,金就是器,金跟器是一不是二,就比喻这个意思。所以这两句里面的名相,我们一定要搞清楚。“10、如如之义,明其能所双亡。寂照同时。无相无不相。因其相不相皆无,是以不生不灭,如如不动。”前面是把名词含义说出,这个地方要讲它的意思,它里面的义理。说如如,性相是一,性相不二,性如其相,相如其性,这叫如如,这是能所都没有了。能所是二,能变、所变是二,现在晓得它是一不是二,“能所双亡”。有能有所,诸位要记住,就有取。“取”,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有了。虽然它非常微细,但是它有,决定有起心动念,决定有分别执着,这是取的意思。要是不取,那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都没有了;都没有了,这个心就清净。寂就是静,寂的意思里头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心就是寂静的心;寂静是真心,就是真如,就是本性。“照”是自性的起用,性是体,有体当然起作用。寂跟照也是一不是二,古人用镜子做比喻,镜子干干净净的,它没有动。外面一切境界相,它里面照得很清楚,所以它是同时的,这个我们容易体会。又用水做比喻,水在平静没有波浪的时候,它有照的作用,外面境界相也照得清清楚楚。水在平静那是寂的相;如果有波浪它就不寂,起了波浪它照的作用就失掉了。纵然还能照,它所照的相是支离破碎,不是完整的。这种现象,我们也能够体会得到,我们见过这个相。平静的水像一面镜子一样。真心不动,真心是个平静的水;妄心是起波浪的水,所以它起的作用不一样。妄心对于外面的境界,你见不到这个真相,就是你心在动。你心动得愈厉害,那波浪就愈大,就愈是迷惑颠倒。所以佛教给我们修定,修清净心,修平等心。心果然到清净、平等了,诸位要晓得,清净平等心就是自己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这个时候它起的作用就是照,叫照见。用照,就是你这个见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凡夫的见都有分别执着,分别执着那个见叫情见。情是什么?感情,你带着有情识的见,见闻觉知都带着分别执着,这个就错了,真相见不到。你所见的叫妄相,不是真相。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所见到的是真相。实在讲,真相跟妄相也没有分别,真妄不二。不是说离开妄相之外,另外还有个真相,那你又错了。就同样一个相,我们见的是妄相,佛菩萨见的是真相。显著的差别在哪里?《金刚经》上讲得很详细、很透彻。凡夫见到这个相,譬如我们见到面前这一盆花,见到很喜欢,赏心悦目,去欣赏它,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我们用妄心见的是妄相。真心也见到这一盆花,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还是这个境界现前,他见到的是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空有不二,真相是这个花不生不灭。怎么会不生不灭?前面说过,人家看到这个真相,看到这是什么东西?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这是见到真相。因为它生灭的速度太快,绝对不止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一刹那当中亿万生灭,《楞严经》上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菩萨看到,佛菩萨知道是这么回事情,这是见到真相。见到真相的人有没有取?没有取;有没有住?没有住。为什么?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他取什么?他住什么?所以他的心永远是寂静的,他的作用永远是照见。《般若心经》讲:“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用五蕴来做代表。五蕴皆空就是万法皆空,万法皆了不可得,寂照同时,这个时候就自性起用。一切现相是什么?“无相无不相”。无相,不但体,这一切相当体即空,没有自性,这是无相。一般是这个讲法,这个讲法大家好懂。我们《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应当更深入一层,当相即空,就是这个现相摆在面前,这个现相是空寂的,这就比前面进了一大步。从前我们讲体是空的,相是有的,这是方便说。给你讲真话,体是空的,相也没有,这真的是无相。为什么说无不相?无不相是讲它的相续相,它有相续相。正如同我们看电影那个银幕一样,我们看电影银幕上所现的这个相,你想想,“无相无不相”是不是这个意思?电影银幕上哪有相?没有相。可是它真的有相,那个相是什么?那个相是相续相。其实那个相它也是刹那生灭,那个生灭的时间长,一秒钟二十四次生灭,就是一秒钟电影的底片放映二十四张。那个镜头打开,放一张;再关起来,再打开,放第二张,一秒钟二十四张,我们看的是那个相,相续相。一秒钟二十四张的电影银幕,就已经把我们骗住,我们就以为那个是真的。佛告诉我们,我们现前这个现相,就跟银幕现相完全一样,它是平面的,我们这是立体的。而那个生灭的速度,电影简直不能比。电影一秒钟才二十四次生灭,我们眼前这个现相一秒钟是亿万次的生灭,你怎么能知道它是假的?这个事实真相,大乘经上讲:八地菩萨才见到。七地菩萨的定功还不够深,他见不到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是阿赖耶识的相分。同时也见到阿赖耶识的见分,八地菩萨见到,这一见到,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转识成智,这个时候才“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八地菩萨的境界。“无相无不相”,无不相是讲它的相续相;无相,不但性没有,相也没有。“因其相不相皆无”,相续相根本就是假的,根本就不是真的。“是以不生不灭,如如不动。”这个意思就很深,不但自性是不生不灭、如如不动,所有一切现相也是不生不灭、如如不动。诸位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能够契入到这个境界,那你就是无生法忍的菩萨。我们回向偈常常念“花开见佛悟无生”,悟的什么?知道十法界依正庄严不生不灭、如如不动。这个意思实在是有相当深度,要很细心的去体会。如果你真的懂一点了,受用很大,这个受用帮助你放下,没有一样放不下。放下,心就清净。心清净好!经上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就生智慧,你就不生烦恼。所以说不必契入;契入就是证得,证得了,刚才讲是八地菩萨;我们没有证得,能得一点相似的气氛就得受用,这个受用是真实的利益。“11、《圆觉经》曰: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此圆觉心,即是生佛本具之性体。空花喻众生无明不觉之幻相。空花若灭,喻无明灭。虚空不动,喻性本不动也。”《圆觉经》上讲的这一段话,可以做为此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注解。这几句话说得非常有意思,每一个字都妙极了。“一切诸众生”,这是讲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里面有佛,那个佛也是众生。十法界里面的佛没有见性,见性就超越十法界。所以天台家讲四教“藏通别圆”,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没有超越十法界,所以在究竟位上称这些人还是众生。不但九法界众生,连这两种佛也是众生,它的范围包得很广。“无始幻无明”,这一句话很难懂。什么叫“无明”?这个名词的意思,我们要很清楚。“明”是明了,对于整个宇宙人生,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你统统都明了,没有一样不明了,那叫明;现在统统不知道,那叫无明。明是性德,也就是说是你的本能,你本来都知道,没有一样不知道。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你统统都晓得。现在人讲神通,你神通广大,没有人能比得上你的;可是你现在这个神通没有了,这叫无明。为什么这个能力失掉?你心动了。就跟水一样,不动的时候像一面镜子照得很清楚,没有一样不明了,那叫明。现在心一动,起心动念就动了,动就起波浪,起波浪照外面就照不清楚,这个明就失掉了。无明从哪里来的?心动。一念不觉,不觉就是心动,而起无明,这就叫做无明。可是你要知道,无明不是真的,是幻的。无明也是梦幻泡影,不是真的,真心是不动的。无始两个字用得好。无始不是指时间讲:很久很久找不到开始,叫做无始。很久很久找不到一个开始,说无始,那你还是无明,你怎么能说“明”?“无始”两个字的意思是告诉我们:没有开始。哪有开始!如果有开始、有终了,这个事情是真的,它不是假的。本来没有开始,也没有一个结束,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就像作梦一样,凡夫每天晚上睡觉作梦,有人一个晚上做好几次梦,你为什么不去追究它几点、几分、几秒开始的,几分、几秒结束的?假的,它不是真的。这个地方意思是这样的。所以无明起来了,怕不怕?不要怕它,假的不是真的。无明能不能破?能破,心定下来就破,寂照。所以佛法注重在修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因为你真心是不动的,所以叫你修定。修定,诸位要记住,不是叫你每天盘腿打坐面壁,那个没有用处。盘腿面壁是做一个样子给你看,什么样子?很定的样子,很静的样子,就是告诉你这么一桩事情。真正修定在哪里?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这是我们日常生活,生活就是大定,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是定,我们整个生活活动统统是定,这个定就管用,就能破无明。所以这个定不是教你身定,是教你心定。心怎么定?在一切活动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定了。宗门里面参究的纲领,参禅的纲领,离不开《六祖坛经》。中国的禅宗,就是以《金刚经》跟《坛经》为最主要的依据。《坛经》里面所讲的禅定,就是从这两句出来的。六祖在《坛经》里面解释,“外不着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可见得那个禅定不是主张盘腿面壁的。六祖在黄梅八个月,禅堂根本没有进去过。他在黄梅干的工作,是在柴房里面舂米破柴,舂米破柴是修禅定。身在工作,一天忙到晚,他人长得小,长得瘦,舂米需要力气,踏碓没有力气,他用个石头绑在腿上增加重量来踏碓。他全身都在动,心不动,那个禅定是这个修法。所以我们懂得,他讲这两句话就是从这里出来的。外不着相,就是不取于相;内不动心,就是如如不动,他就从这两句话出来的。他从《金刚经》开悟的,自己修学的纲领,以及教导他的学生,原理原则都没有离开《金刚经》。过去有一些同修想学《金刚经》,我都劝他先去读《六祖坛经》。有《坛经》的基础,然后再读《金刚经》,这才比较会有一点悟处。否则的话,《金刚经》很不好懂,的确字字句句含无量义。你不懂,你就不得受用。所以我们要晓得,六道轮回是从无明里面生的,十法界也从无明里面生的。无明是假的,你就晓得,能生是假的,所生的十法界、六道,哪里是真的?没有这个道理。你有妄想就有十法界,你有执着就有六道轮回。所以破执着就出了六道,断了妄想就出了十法界。要依本经的经文来说,佛给我们讲的四相、四见,离四相就超越六道,六道是着相变现出来的;离四见就超越十法界,这个人就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华严经》上称为法身大士。所以我们晓得,四相、四见,那就是无明。“无始幻无明”,它并没有开始,只是一念不觉,这就起无明。由此可知,一念要是觉了,无明就没有了,凡夫可以立刻成佛,哪里需要经历次第?经历次第是你没觉悟,慢慢的把你往上拉。根性利的人,上根利智,不需要经历这个次第,一下就悟了,就明了了。“悟”是什么?放下就悟了。中下根性的人,他不能彻底放下,不能一下放下,他今天放一点,明天又放一点,慢慢的在那里放。放一点,就多觉悟一点。学佛如果什么都不肯放,永远不会觉悟。觉悟的相,就是离相离见;你不能够离相、离见,没觉悟。“无始幻无明”跟“一切诸众生”,从哪里来的?“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诸如来,我们听到如来是佛,“我是从哪一个佛的圆觉心建立的?”这个地方的诸如来,就是前面的一切诸众生,一切诸众生就是诸如来,你本来是如来,你迷了才变成众生,这两个是一不是二。十法界依正庄严不是从别人心里变现出来的,是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本来是个圆觉心,现在因为你迷了圆觉心,就变成众生,就变成无明,就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就这么回事情。这四句,前面两句是讲我们现前虚幻的境界;后面两句是说我们自性的本来面目。要知道,我们今天讲的宇宙人生,宇宙人生从哪里来的?是迷了自性变现出来的。离开自性,确确实实无有一法可得。变现的这些境界,你要是认识清楚就不碍事,所谓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最怕的是你认错了!认错了,那就产生严重的障碍。这个障碍是苦受,你会有感受,这个感受是苦乐忧喜舍,你有这些感受。如果你觉悟了,这五种受都没有了。五种受没有了,叫做正受,梵语称之为“三昧”;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由此可知,苦乐忧喜舍都是不正常的享受。六道十法界的享受都不正常,法身大士的享受才正常,那是正受。我们依《金刚般若》觉悟的,依《金刚般若》离开苦乐忧喜舍不正常之受,这就叫“金刚三昧”。你所得到的,起个名字叫“金刚三昧”,是从《金刚般若》里面得到的正受。如果你从念佛法门,你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也是把苦乐忧喜舍都舍掉了,念到一心不乱。心里面还有苦乐忧喜舍,你怎么能得一心?不可能得一心。得一心,这个统统放下了。这个正受就叫做念佛三昧,你是从念佛这个方法得到的正受。所以三昧无量无边,那就是无量无边的方法,你所得到的是一个,决定是相同的,就是你得到正受。经上我们常常看到无量三昧,要知道三昧是一个,无量是法门、是方法,无量的方法都能得三昧。“犹如虚空花”,下面用比喻来说。这个比喻跟本经后面讲的梦幻泡影的确是一个意思。“虚空花依空而有相”,虚空哪来的花?眼睛害了病,就看到虚空花。眼睛害毛病的,也是个常事情,我想大家都可能有这个经验。眼睛害了眼病,确实看到虚空当中有花。眼睛病的人看到,好眼睛的人看不到。晚上看灯光,灯上有一个轮相,眼睛好的人看不到,害眼病的人会看到。这个比喻什么?假的、虚幻的,本来没有,是你自己眼睛有毛病看到这个东西。这个轮跟花,都是从空中出来的,确实没有这个事情。空中并没有这个花出入,实在讲是自己眼睛有毛病。佛用这个比喻,比喻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像空中花一样,怎么来的?无明就是个病态,就是不健康,从无明变现出来的。哪一天我们眼睛好了、病好了,“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像空中花一样,你迷的时候有,你有无明的时候就有,就现这个相;无明要是断了,这个现相就没有了。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说:“梦里明明有六趣”,六趣是六道轮回;“觉后空空无大千”。这就说明六道十法界是梦中的境界,觉悟之后,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这个事跟理都是真实的,实在讲理很深,事很复杂,理深事繁杂,我们没法子体会。为什么自古以来中国外国多少聪明人,我们今天讲的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都是世间第一等聪明人,累积了几千年的经验、智慧,到今天还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关键在哪里?关键在方法上错误。他们要在这个繁琐的现相里面去观察,用分别、用思考;换句话说,依旧用心意识,心意识是妄心。十法界、六道是妄心变现的,你再用妄心去研究它,你能把它搞清楚吗?不可能!愈研究愈多!它是你心变的,愈变愈复杂,愈变愈多,永远得不到答案。佛菩萨高明的地方,跟他们用的方法完全相反,佛菩萨用定,一切法里头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让这个心像水一样,让它慢慢静下来,慢慢平下来。一到平静的时候,豁然大悟,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世间这些聪明人他们来研究,那个心里还是起波浪,用那个起波浪的心去研究外面境界,那怎么会可能!佛法跟世法不一样的地方在此地。佛法用的是定功,用的是这个方法。其目的,恢复自己的本能,本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圆觉经》上这几句话,跟《金刚经》此地所讲的意思完全相同。所以底下注出来了。“圆觉心”,圆是圆满,觉是觉悟,真心是圆满的觉悟,没有一丝毫障碍。人生宇宙,我们自己过去世、未来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说到空间,没有边际,十方世界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六根的能力是圆满的,西方极乐世界佛在经上讲,距离我们此地十万亿佛国土。佛国土就是一尊佛教化的范围,他教学的范围。有多大?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从前一般人以为佛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大概是一个银河系,这个范围就很大了。近代黄念祖居士,他也是个研究科学的,他在《无量寿经注解》后面有一篇文章讨论这个问题。他的看法,一个银河系是佛经里面讲的一个单位世界,不是大千世界,他说得很有道理。一个大千世界里面,多少个单位世界?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一千个单位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一个大千世界,这是一尊佛的教化区。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亿个。照他的这个说法,十亿个银河系才是一个大千世界,一佛土。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十万亿个佛国土,我们简直不敢想像,这个距离太远太远了。西方极乐世界那边什么样的状况,我们的眼睛看得很清楚,那边人在那里谈话,我们也听得很清楚,这是不是神话?给诸位说,决定不是神话。不是神话是什么原因?西方极乐世界是自性变现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比西方世界更遥远的,无量无边的虚空法界,还是自性变现的。我们六根的能力是自性的本能,哪有达不到的地方?没有达不到的。所以佛法对我们的教学,没有别的,恢复本能而已。佛有没有给了我们一点?什么也没有给。你所成就的,是你自己本来有的。你今天能力为什么丧失掉?是因为你那个机器发生故障。所以我们六根还起作用,但是范围缩得非常非常小,隔一张纸就看不见,这是严重障碍。稍稍距离远一点,我们就听不到了。今天是我们六根自己有了障碍,障碍在哪里?都是心里面起了大波大浪,这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愈是严重,你的能力就变得愈小;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着就跟波浪一样,愈是轻,你的能力就愈大,就逐渐恢复了。阿罗汉见思烦恼没有了,他还有尘沙烦恼,还有无明烦恼,他的能力就比我们强很多了。阿罗汉能够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我们以中国人来讲,中国人三十年是一世,五百世那就是五百乘三十,这是他能够知道的范围,他能够见到的范围。因为他的障碍去掉一部分,我们现在的障碍非常严重。佛给我们讲的,是教我们恢复本能,我们每一个人智慧德能跟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他们是完全恢复了,我们是完全迷失了。我们的能力智慧失掉,不是真的失掉,真的失掉那就不叫真性;不是真的失掉,是有障碍迷失了。好比太阳一样,我们今天阴天见不到太阳,是不是太阳失掉?不是的,云层遮住,太阳并没有失掉,云层障碍了。云层拿掉了,那不就又恢复了吗?只要把我们心里的妄想、分别、执着,我们平常讲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只要把这个东西去掉,我们的智慧德能就恢复了。你去掉一分就恢复一分,去掉两分就恢复两分。由此可知,佛对于我们有恩德,有大恩大德,要不是佛把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我们怎么会晓得这桩事情?不知道。佛告诉我们了,佛希望我们恢复,佛不能帮助我们恢复,这个诸位一样要知道。迷,我们自己迷的,不是佛迷我们。悟还是要自己悟,佛不能帮助我们悟,佛只能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觉悟的方法告诉我们,下面功夫要自己做。怎么做?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要真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用功夫,真用功,这叫修行。这个修行叫“观行”,这是属于行门。观门,事实真相很清楚、很明白,要用《楞严经》上两句话,清清爽爽,这一切现相是什么?“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为它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所以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它是空的,你得不到,什么都得不到,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得到;连自己的身体,连自己思惟想像那个心都是假的,都得不到。所以你一定要清楚,不可得,你就放下了,这是教你无住。为什么教你无住?为什么教你放下?它有道理在。你要不肯放下,换句话说,你就不肯舍弃轮回,你就不肯舍弃地狱、饿鬼、畜生,那你有得受了。这是教你放下。因为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以教你“而生其心”。可见得,佛讲的是真话,佛讲的完全是事实真相。佛不勉强我们,我们不这样做不行。前面经文讲“信心不逆”,你真明白了,真懂了,晓得非这么做不可。要不这样作法,我们永远不能够脱离轮回,永远不能够离开现在这个苦日子。这是说到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本来是圆满的觉悟。“即是生佛本具之性体”,一切诸佛证得,证得原来是自己,所谓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所得到的,都是你自己本来有的,本有哪里算是得?一切众生虽然失掉,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只要不迷立刻就恢复。破迷开悟,马上就能恢复了。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本觉就是自性,自性里头所具足的德能本来有;“不觉本无”,幻无明,那是不觉,那是本无。本无,当然可以断掉,可以断得干净;本有,当然可以恢复。《起信论》这两句,带给我们修学无限的信心。“空花喻众生无明不觉之幻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众生一念不觉而起无明,变现出来的幻相,如同眼睛害病看空中花,这个意思是一样的。“空花若灭,喻无明灭。”因为能变跟所变是一不是二,无明灭了,空花就灭了;空花灭了,无明就灭了。起是同时,灭也是同时。“虚空不动,喻性本不动也。”把自性比作虚空。其实我们现在这个虚空,虚空是真的是假的?给诸位说,虚空是假的,不是真的。世间人总以为,这一切现相是假的,虚空不是假的。天亲菩萨在《百法明门论》里面,把虚空列在无为法里,没有列在有为法。有为法是有生有灭,无为法是不生不灭。无为法有六个,除了“真如无为”是真的,其他五种是相似的无为,不是真的无为。为什么?因为它生灭的现相,我们看不到。世间人事的变化,我们看到;植物开花,花开、花谢我们看到;沧海桑田我们也看到,晓得所有一切现相都在变化。但是虚空,三千年前的虚空,跟三千年后今天的虚空,好像没有什么变化,的确它是没有变化;实在讲,它的变化是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出来的。虚空也是有生灭的,有起灭的。你要不相信,这有个比喻,你可以能体会到。你会作梦,你想想你梦中境界有没有虚空?梦醒之后,梦里的境界没有了,梦中虚空哪里去了?虚空也没有了。那你就晓得,我们今天这个虚空是无明变现出来的。无明是暗相,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就一片漆黑。今天我们的太空就是这个样子,一片漆黑。你把日、月、灯拿掉,虚空什么样子?一片漆黑。为什么黑?无明。你什么时候真正开悟了,给诸位说,人要是真的开悟了,这个虚空是明亮的,不需要日、月、灯,明亮的。大光明藏,自性是光明的,无明是漆黑的。哪一天看到夜晚也是明亮的,那就恭喜你,你开悟了,你就觉悟了。你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没开悟。心里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心是光明的,外面境界是光明的;才起丝毫分别、执着,就不行了。这个事情古人有,我们看近代《虚云老和尚年谱》,虚云老和尚曾经有这么一段故事。他自己在山上住茅蓬,跟寺庙还有一段距离,通常走路可能要走一个小时、半个小时。有一天,老和尚到这个寺庙去办事情,办完之后就回家,已经是黄昏时候,他心很定,慢慢的往回走。可是走到一半天已经黑了,路上迎面来,遇到两个同修,认识的人,这两个人打着灯笼,遇到老和尚就觉得很奇怪,“这么黑了,你怎么一个人在路上走?”老和尚听到这一句话,天马上就黑了。他没有提醒他,没有说这一句话,老和尚保持着,他下午五点钟出去的,他就是五点钟的状况,他没有感觉到天暗,他清清楚楚。但是人家一告诉他天暗了,马上就黑暗了。这就是证明大黑天是假的,不是真的,无明变现出来的。可见得老法师心很清净,这个时候他破无明。破无明并没有这个念头:“我心很清净,我破无明”,那就是无明。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决定没有妄想执着。这是我们从老法师这个境界当中,能够体会到是虚妄的,虚空也不是真实的。“12、当知平常所言心动,乃无明动耳。由此更可了然,但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之本性,当下便现。又可知取舍正由无明,而无明本是幻相。然则不取于相,当下便如如不动。是故学人,当于不取(即无住)上,痛下功夫。方契真如,智与理冥也。”“当知平常所言心动,乃无明动耳。”我们平常讲的心,说老老实实话,全讲的是无明,全讲的是妄心;真心不动,真心离念,真心没有念头。无念这个念也没有,那是真心。我们平常讲“你的心”,那都是妄心,妄心才起心动念,妄心才天天打妄想,一个念头生,一生念头灭,叫生灭心。生灭心变现出的境界,就是生灭的境界。我们这个身体,因为心是个生灭心,所以这个身就是生灭身,我们居住的环境、一切万法都是生灭的。佛与大菩萨证得心性,心性不生不灭,所以他的身也不生不灭。我们看到《无量寿经》,特别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一开端就告诉我们,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所得的身相跟阿弥陀佛一样,金色光明,不生不灭。为什么你得到?因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不生灭的心往生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自性变现的。现代人讲求现实,实实在在说,我们学佛的人看那些讲究现实的人,完全违背了现实,他怎么会懂得现实?什么东西最现实?人不老最现实,不生病最现实,不死最现实,年年十八最现实,他做不到。可见得,他不懂现实。这些事情能不能办得到?能办得到。怎么办?清净心。所以最现实的就是清净心,心清净了,身就清净。现在身体有毛病,不怕!毛病从哪里来的?从不清净得来的。心恢复清净了,这个身体不必看病,不必吃药,自然就好了,体质就变化,就恢复到正常。清净心变现出来是正常。怎么会把正常的搞乱了?妄想。妄想真正是害人,妄想在作祟,把正常的生理破坏掉,所以才有许许多多的疾病。这是说明真心跟妄心,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妄心就是无明在动。“由此更可了然,但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之本性,当下便现。”本性现前,身就是佛身。本性不生不灭,本性不垢不净,本性不来不去。本性现前,你这个身就跟诸佛菩萨的应化身没有两样。真正得大自在,真正得真解脱,解脱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自由自在。修学的纲领就在“不取于相”,不取于相就是放下。放下很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不了解事实真相,把这些眼前所有相都当真,所以你不肯放下。不但身外之物“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经上告诉我们,自己的身心,这个心就是念头,经上讲的三心;真心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妄想才有过去、现在、未来,讲三心是妄心,妄心不可得,妄心现的这个妄相也不可得。身心世界都不可得,这是事实的真相。佛跟我们讲这些话不是消极,你要认为佛说这些话是消极,你就大错特错了!佛说这些话,真的是非常积极。明了真相,一切放下,你的心真诚,真心显露出来了,对人、对事、对物都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真心的相是清净平等,真心的作用是大慈大悲。对一切众生平等的关怀、平等的照顾,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积极?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圆满?这才是真正福慧双修。得的果报,果报是决定有,它造因哪有没有果的道理?果报不可思议。自己受用的那个境界是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极乐世界不是人建造的,是性德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我们今天用真诚、清净、平等、大慈悲心,对人、对事、对物,就是修的这个。这就是佛家常讲的称性起修,全修即性。前面说过,所有一切现相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相。你现在做的是这样圆满的因,这样殊胜美好的因,现的相续相当然就是最殊胜、最完美的。最殊胜、最完美的这个现相,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这是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决定不能用恶念对一切众生,受害的是自己,因为那个恶念变恶境界。一定要记住,所有一切境界相从心想生。心地善良,现的境界就善;心不善,现的境界就不善。所有一切境界是自性变现的,不是外面实有的,不是别人变现出来给自己受的,这一点诸位一定要记住。你真正通达这个道理,你不会怨天尤人,才真正明了古人讲的自作自受。自己修清净心,现西方极乐世界;自己起三毒心,现的就是饿鬼、地狱、畜生。离开念头,什么都没有。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意思一定要能够体会,一定要明了它的事实真相。只要能够于一切法不取,诸位在此地要记住,不取不是不要,你要是说不要,你又错了,又落在非法相那一边去了;不取是不要放在心上。因为取着的念头是妄心、是无明,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我们待人接物用真诚,真诚不是取,取就没有真诚;用清净,清净里头没有取,取就不清净,取就不平等,取就不慈悲。一定要能做到不取于相,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就现出来了。这是什么东西?就是如如不动的本性起用。“当下便是”,那个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还要学的吗?不要学,自性里自然流露出来。这个东西现在就是被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住,让你不起作用,让你透不出来。“又可知取舍正由无明,而无明本是幻相。”取舍还是没有离开无明,这个意思比前面又要深一层,又不好懂了;前面教你不取于相。我们把话再说得更简单一点,我常讲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记住我这四句话,对人、对事常常念着:“我不分别、不执着”,试问你有没有分别执着?你说你不分别,你已经在执着,你已经在分别。你说你不执着,你已经在执着;执着什么?执着个不执着,分别个不分别,你又错了,这就是这个意思。你要是不会,取舍都落在无明里面,取相错了,不取也错了。这个事情很难,要体会这个意思,没有办法言传,你要懂得这个意思。离开舍取之后,流露出来的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真诚、清净、平等、慈悲里,决定没有取舍,决定没有起心动念,这就对了。如果我今天对人、对事、对物,一切法我都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了,可是一点慈悲心都没有,一点真诚心都没有,就堕到无明里面去了。换句话说,你还是落在取舍里头,你不是真的不取不舍,不是真的。无明是幻相。“然则不取于相,当下便如如不动。”那个不取于相也没有,那是个什么样子?就是真性圆满现前,真性的圆满现前就是如如不动。但是此地如如不动,你又不能看死了,如如不动像个石头一样,像个木头一样,不是的。释迦牟尼佛已经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他每天还到舍卫大城去托钵,他还要穿衣、持钵,他有没有动?要晓得动跟不动是一不是二,才是真的如如不动,这是最难懂的地方。他每天还照样生活,照样工作,照样上班,照样应酬,他怎么如如不动?他确实如如不动,他生活、工作、应酬、待人、接物,都是用一片真诚、清净、慈悲,那就是如如不动。这个意思确实是愈讲愈深,愈讲愈难体会。你真能体会到,才晓得是自性起用,这是佛菩萨的境界,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境界,不是从外来的。我们是把这个殊胜、光明、美好失掉了,今天再给你讲讲,感觉到惊奇,其实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是故学人”,这一句是做一个结论,因为前面讲的道理。修学般若的人,“当于不取上,痛下功夫”,不取就是无住。“方契真如,智与理冥也。”冥就是合一。所以初学的人在哪里用功?要在无住、在不取;无住、不取就是放下。我早年学佛,刚刚接触佛法,我算是非常幸运,我接触佛法大概一个月,我就认识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给我的东西简单明了。我们第一天见面,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我现在知道佛法很好,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这是方东美先生给我介绍的。我向他请教,有没有方法让我们很快入这个境界?我向他提出这个问题,他并不是马上就回复我,他一直看着我,看了三十分钟,一句话不说。他看我,我也看他,三十分钟下来,心定了。这是他教学的一种手段,他让你整个定下来,然后这一句话会叫你一生不会忘记。他的教学法,我从来没有遇到第二个人用这个方法。给我说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这是《金刚经》上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放得下,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他讲看得破、放得下,这个好懂。我就向他请教,从哪里下手?大概又停了七、八分钟,给我说两个字“布施”。第一次跟他见面,时间大概是一个半小时,只谈这几句话。所以那个气氛,都像在定中一样。我向他老人家告辞,他送我到门口,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我今天教你六个字,你回去好好的做六年。从布施下手。”我们接受他的教训,真受他的感动。为什么?真诚。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完全流露出来,让你在他那个小客厅里面,受他这种气氛的薰陶,那个力量太大了。我们现在科学里面讲磁场,他那个磁场跟别人不一样。所以真的就回去学布施,真的就干六年。六年布施光了,什么都没有了,干干净净。可是这个老人家讲的那个感应不可思议,真的就现前了。所以一定要做,要在“不取”上痛下功夫。我们是凡夫,布施放下很难,难舍!难舍也要咬紧牙根去舍,你不做不行。不做,换句话说,理论得不到事实的证明,一定要晓得,理跟事是一不是二。学佛的人往往把理跟事分作两截,所以一生不得其门而入。一定要晓得理跟事是一不是二,真的要痛下功夫。最初学布施,因为从来不肯布施,吝啬,现在接受老师的教诲,回去学。开头怎么样?自己不要的东西,拿去布施,算不错了!从前不要的也不肯布施,也不肯给人,现在用不着、不要的可以给人。慢慢再进一步,把自己好的东西也可以给别人了。最后,好的送给别人,那个不好的自己留着用,这就进了很大一步。搞了不少年,那个心才搞平,才养成习惯,非常非常困难!但是这个难关一定要克服;不克服,经典里面所讲的这些道理、义趣,你纵然看了人家的注解也看不懂,那个意思你也没有办法看懂,你也得不到受用。一定要功夫下下去,一看到经典上讲的,注解上讲的,没错,就是这样的!所以要在生活上去做,整个的生活没有别的,就是布施,这个意思前面讲得非常详细,整个生活是布施。在日常生活,从早到晚,每天工作应酬、待人接物,统统是布施,统统是六波罗蜜。你只要肯这样做,经上讲的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真如,“方契真如”。到这个时候,智慧就开了,就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常生智慧。六祖见五祖的时候,“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你就常生智慧了。常生智慧的日子就好过,真的是幸福美满、自在快乐。将来到哪里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的是了生死、出三界。你不肯做,学佛是空的,没有用处。一定要认真努力,痛下功夫;就是认真去做,不做不行。学了,马上就要用得上,就要把它变成自己实际的生活行为,我们才真得受用。 “13、当知不取,即是离相。云何方能不取。《圆觉经》云: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细究此段经义,可见离相功夫,全在坚持。坚持者,强制之谓也。此层功夫,诚不可少。不然,无始来取相习气,何能除之。”佛在《圆觉经》上教给我们这个方法,实在讲这个方法是过去一切诸佛修行证果的经验之谈。离相的确是一桩很难的事情,它的困难就是妄想、执着,是我们无始劫以来养成的习气,这个习气的根太深了,所以我们虽然晓得它是虚幻的,晓得它不是真实的,可是依旧没有办法把它断除。如果不离,我们在佛法修学上就谈不上功夫,当然更谈不上得力。由此可知,佛在经上常讲,我们修行是无量劫来,决不是一世、二世,是无量世。像佛在《无量寿经》说阿阇王子,过去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个善根当然非常深厚。供养四百亿佛,在世尊法会当中那个情形跟我们现在差不多。为什么这样深厚的善根还是不能成就?归根结底就是离相离见太难了,这也是我们今天毛病之所在。《金刚般若》讲到最后,就是教我们不取相,教给我们如如不动。能够不取于相,自然就如如不动。不取就是离相,相要怎么离法?怎样才不取?《圆觉经》上这一段,是诸佛的经验之谈,提供给我们做参考。“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一切菩萨,是世尊当年讲经说法,参加法会的这些菩萨们,一直到世尊末法时期的众生。我们今天是在末法时期,这句话也包括我们在内。要想修行证果,“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这一句就是讲六道、十法界依正庄严,都不是实在的,决定是虚妄的,经上讲的梦幻泡影,一点都不错,佛教给我们应当远离。“由坚持远离心故”,这个关键就在坚持两个字,要坚持到底,决定不能够放松,要坚持远离,远离就是放下。这一桩事情难,难一定要做。要知道不做就不行,不做就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没有办法脱离十法界。要想出离轮回,出离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一定要坚持远离,也就是一定要放下。“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这个离,离相,这里教给我们有层次、有步骤,这样做起来比较容易。先放下什么?身外之物。一切虚幻妄境界,这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能放下,那个心也不是真的,我们起心动念的这个心是个妄心,“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记住就是不取,就是不执着。我们能够思惟想像的这个心,也是梦幻泡影。前面世尊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起心动念的心,有过去、现在、未来,这叫三际心不可得,要远离,也就是要把它放下。“远离为幻,亦复远离”,远离这一个念头也不是真的,真心本性里面也找不到远离这么一念,这一念也要不得,远离也要远离,也不能有。“离远离幻,亦复远离”,这就是所谓彻底放下,放下还要放下,再放下,再放下,放到没有东西可放了,自性就现前。“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到没有东西再离了,梦幻泡影就没有了。这个时候,真性自然就显露了。细细研究这一段的经义,可见离相功夫全在坚持。坚持就是强制的意思,也就是说要勉强去做,特别是在初学这个阶段非常重要,不能不做。前面我们在经文上读过“信心不逆”,那一句话也是初学关键的所在。“不逆”,就是非这样做不可;不这么做,决定不能成就。这一层功夫,特别是对于初学决定不能少,不然无始劫以来,着相、取相的习气,真的是没法子断。我们看看过去世尊在世的时候,跟着佛修行的人多,虽然经上告诉我们,见了佛哪有不得利益的道理,但是每一个人见到佛,得的利益并不相等。有人明心见性,这是得大利益;有人开悟得定,没有见性,得中利益;有些人断恶修善,生三善道不堕三恶道,得小利益。都得利益,但是并不相等,这个我们要知道。能够远离的人就得利益,不能远离的人就不得利益。最低限度的利益,我们讲生三善道,不堕三恶道,你也要坚持不做恶事,不造恶业,这才行。坚持五戒,坚持十善业,可见得最低限度的,也不能离开坚持。如果我们不能坚持五戒、十善,佛法无论修学得怎么样,讲得天花乱坠,来生还是要堕三恶道。不但是教下,念佛也不例外。我们看到慈云灌顶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他在这个小册子末后,为我们说出念佛人一百种不同的果报。第一种就是地狱,念佛的人为什么还堕地狱?这是叫我们很疑惑的一桩事情,但是它是事实。念佛应当成佛,成不了佛,怎么可能会堕地狱?这就是口里念佛,心里还造阿鼻地狱的罪业。我们如果冷静的去观察,造这种罪业的人真有,真可怕!哪一种罪业?我们最常见到的破和合僧,障碍别人修行,这种造业是不知不觉的。有的时候还自以为在修功德,哪里晓得是造罪业?很冷静、很细心的去观察就知道。这部经上讲的“坚持”,这两个字非常重要。我们修净土,必须要坚持《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我们要记住,要认真的去研究,明了佛的意思,依教奉行。要把它真正做到,这才有用;换句话说,佛教导我们的,没有别的,改习气而已。“14、无明我见未断,亦最足以破坏其坚持。然则非更于离无明我见上用功不可。云何能离。《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是也。知幻二字,即是离无明之最妙方便。不必别寻方便也。”《圆觉经》上说的这些话,我们在《无量寿经》、在《金刚经》上都见到了,所以老老实实依照这两部经修行足够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坚持?为什么常常还会放逸?自己把握不住、控制不住?这就是无明、我见没有破。“无明”是不知道事实真相。《金刚经》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诸法皆空”,这就是把真相告诉我们。三心是能执着的,诸法是我们所执着的,能所都不可得,能所都空。你要是真的了解能所都空、都不可得,你自然就放下,就不会再执着,不会再去造恶业。这是说明为什么一般修行人不能够坚持到底,就是无明、我见没有断。“然则非更于离无明我见上用功不可”,用功的方法就是研教,要读经,要研究大乘经教;换句话说,一定要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圆觉经》上这两句话,我相信许多同修们都能说得出来,“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知跟离是一不是二,知就离了,离就知了。知是看破,离是放下。知道就看破了,看破就知道了,是一不是二。所以这里面不需要其他的方便法。这个知是真知,真正知道了,知道他就离了。“知幻二字,即是离无明之最妙方便”,不需要再用别的方法。实在讲,讲到知幻,《金刚经》好。《金刚经》把这一切法梦幻泡影,都给我们讲得这么清楚、这么透彻。《楞严》、《圆觉》也好,都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跟我们说出、说破了。“15、《楞严经》曰:“如来本起因地,最初发心,先以直心正念真如,始能远离诸幻。”正念,即是觉照。须径直觉照真如本性,方能知其是幻也。由此可见必须先悟如如不动之本性,乃能不取于相矣。不但应向不取上坚持,还须向如如上觉照。” 这个意思很深,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们虽然做不到,对这个理论、方法要知道一些。知道得愈多愈好,知道得愈透彻,对我们修学愈有帮助。不能说这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就可以不要学它,那就错了。第一句话说:“如来本起因地”,这个意思是说诸佛最初修行的时候,像我们现在就是在这个时候,在本起因地的时候。人家怎么成功的?人家是“最初发心,先以直心正念真如。”我们这一点没有做到,我们修行功夫当然就不如他们。“最初发心”,这个发心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修行的根本,我们没发。我们今天发心来学佛,发的是什么心?我们希望佛菩萨保佑我们,保佑我们升官发财,保佑我们家人平安,保佑我们健康长寿,我们发的是这个心,这个心不是菩提心。《金刚经》一开头,须菩提尊者就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人家发的是这个心。菩提心的心体,清凉大师在《华严》上说菩提心,他说了三个。第一个是菩提心的心体,第二个是讲菩提心的心相,就是菩提心的样子,第三个是讲菩提心的心德,就是菩提心的作用。菩提心的本体,本体就是《起信论》讲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三心是菩提心的心体,它的本体。直心就是这里讲的正念真如。直心是什么意思?怎样才叫直心?有些人看到这里,“我的心很直!”是这个意思吗?不是的。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也讲菩提心,他讲: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更清楚。直心就是至诚心,真诚到了极处叫至诚。诚怎么讲法?我们每一个人,“我很诚心”,都以为自己心很真诚。真诚的标准是什么?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给“诚”字下了个定义,说得好!跟儒家、佛家讲的都相应。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这是诚的标准,诚的讲法;你心里有个念头,就不诚。“有念即妄”,这是佛经上讲的。心里头有虚妄,怎么能算真诚?这是把诚的标准给我们说出,要诚到极处,心里丝毫的妄念都没有,这个时候就是“直心正念真如”,真如是真心本性的理体。“始能远离诸幻”,那当然,所有一切幻都没有了。前面讲虚妄的境界、幻心,离幻也是幻,全都尽了,都没有了。这个注也注得好!“正念”不是有念,有念就妄。所谓正念就是没有妄念,没有妄念的时候就称之为正念。怕大家听了这句话起了误会,以为正念还有一个念,那就错了,正念没有念。无念,是不是叫做正念?无念不是正念,无念是无明。正念是无妄念。这个话很难懂,此地这个解释,解释得好,就是“觉照”。觉就是不迷,我们一般人在无念的时候,为什么说无念不是正念?他无念,他没有觉,他迷,他心里确实一念不生,但是他什么都不晓得,那个不是正念。正念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一切诸法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像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这是自性起用,相宗里面讲大圆镜智的起用。此界他方,此界是我们现前这个境界,他方讲到其他诸佛刹土,阿弥陀佛的世界,毗卢遮那佛的世界,药师如来的世界,你都看得清清楚楚,那叫照。不迷就叫觉,统统照见,彻底的照见,这才叫做正念,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清楚。“须径直觉照真如本性”,须是必须;实在讲,一定是这个道理,一定是这么一桩事情。直捷了当,里面确确实实没有一丝毫的委曲之相,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真如本性。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所谓相是性之相,所谓性乃是相之性,如果说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它是一不是二,诸法一如,这就是“觉照真如本性”。“方能知其是幻也”,知道真如本性所变现的一切境界相是虚幻的,相是幻的。这些幻相都是依真如自性变现出来的。佛法里面讲真、讲妄,它有个标准,凡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就称它为真的;凡是会变的,就称它是幻的,是虚妄的。体性,它不变,体性空寂,没有现相,所以它不会变;不会变的,这是真的。从体起相,那个相会变;会变的,这是虚妄的。真跟妄是这么讲法,真妄一如,真妄不二。这个妄相,相是决定不会灭的,不生不灭,相不会灭,但是相会变。为什么会变?随众生心就会变了。《楞严经》上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众生心,它就会变。所以,众生的心不变,相就不变了。但是众生都有妄想,那个妄想心,相就随着变了,这是佛教我们修定。修定的意思是什么?把妄想息掉,你现那个相就真常。西方极乐世界的相,为什么那么殊胜?就是西方世界的人心清净,没有妄想,所以那个世界就是真常;也是唯心所现,也是唯识所变,没有例外的。这就是知道它是幻,知幻当然就离了。“由此可见必须先悟如如不动之本性,乃能不取于相矣。”正因为这个道理,宗门就采取这一个理论做为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禅宗一定是先要开悟,悟后起修。没有开悟之前,不能看经,也不能听讲经,他要先求悟。悟了以后,再去读经,再去听讲,悟后起修,这是宗门跟教下不一样。教下先读经,先研究,先听经,然后再去修行,这是两种不同的修学方法。当然宗门里开了悟之后,再听经研教快,而且不会有错误,因为他心清净,心生智慧,所以非常的快速。但是开悟不容易,明心见性不是人人能做得到。所以宗门接引的根性,《坛经》里所说的,六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中下根就没有份。中下根悟不了,一定要上上根人,他们走这个路子。中下根人就从教下下手,能得利益。无论是宗门教下,最重要的关键在老师。所以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一开端就告诉我们,学佛一定要亲近明师。“明”是光明的明,不是名气大的名,名气大没有用处。明师是明心见性的老师,他是过来人,他的经验,他的教导,可以提供我们做参考。这样的老师很难,不容易遇到;遇到了,我们也不认识,也不相信,那就没有法子。老师的教学,一定要负因果的责任。老师是给你指路,如果路指错了,你的目的想成佛,他把你的路指错了,他要负大责任,那个不是开玩笑的!像宗门里面公案所说:“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错说了一个字,就是说把人家的方向指错了,这是百丈大师的公案,许多同修都很熟悉的。这是以前一位法师,人家向他请教一个问题:“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他告诉人家:“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就一个字堕五百世野狐身。这个狐狸也很有灵性,过去是大法师。遇到百丈禅师,他变成人形,常常来参加法会,听老法师讲经说法。可是百丈法师知道,知道这个不是人,是个狐狸精。他向老法师请教,老法师就说,“明天我上堂,你把从前人家问你的那句话,你提出来问我。”第二天上堂,他来了,就提出这个问题:“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师给它改一个字,“大修行人不昧因果”。到第二天,这个狐狸就死了,老和尚叫人到后山去给他收尸,把他火化,他就脱离了畜生身。所以指导一个人修行不容易,你要是把人家路子指错了,怎么得了?你自己走错路那活该,没有话说。你把人家的路指错了,这个因果可就背大了。怎样指路就不会错?劝人念佛这个路是决定不错,是不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劝十法界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是一点都不会错的,这个绝对不会背因果的。但是你要劝他学其他的法门,你就要负责任了,那个就不是开玩笑的。这个法门能不能契他的根性?他在这一生修学能不能有成就?做老师的那要胸有成竹,要清清楚楚的,那个路子走错了、指错了,麻烦就大了。我们读这一段,也就晓得修学大乘的难处。参禅不容易,参禅要先开悟;没开悟不能修行,悟后起修。所以最方便的是念佛,念佛不开悟没有关系。甚至于念佛连教理不明也没有关系,只要你肯老实念,肯万缘放下老实念,那就能成功。所以这个法门,古德常讲“万修万人去”,道理就在此地。“不但应向不取上坚持”,也就是坚持要放下,什么都要放下,必须要自己心中一念不生。我们念佛人实在讲,要做这个功夫,能够身心世界万缘放下,我们这一句佛号得力了,这个要紧。无量劫来我们在六道里头打滚,生生世世永远不能出头。这一生好难得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个法门,就是说你遇到出头的机会,遇到超越三界、一生成佛的机会。这个机会你要把它把握住,你要不懂得坚持的话,那就可惜了!这个机会实实在在是难遭遇,要知道珍惜,要知道这个机缘得来之不易。不但不取,“还须向如如上觉照”。如如是性体,真心本性上去觉照。这一段所讲的,是所有一切大乘修行的纲领、原则,确实是难。因为它难,所以阿弥陀佛才为我们开启念佛往生的法门,唯有这个法门才能普度一切众生。“16、《圆觉经》曰:“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轮回根本,即是无明我见也。经云:“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圆照觉相,便是直心正念真如。要紧功夫,全在圆照二字。”“《圆觉经》曰: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这是讲到修学,从哪里修起?从先断无始轮回根本下手。“轮回根本,即是无明我见也。”换句话说,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要从这个地方下手。“《圆觉经》云: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同修们大家听过《无量寿经》,《金刚经》也快讲完了,《圆觉》、《楞严》过去都曾经讲过,所以我们今天读这一段经文,应该不会感到陌生。纵然对于经义不能很透彻的明白,多多少少也能够有少分的体会。“圆照清净觉相”,这一句话是功夫,也是效果。“圆”是圆满,“照”是觉照,“清净觉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体是真如、是自性,真如自性的相是清净觉相。从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四见、四相;四见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精神,四相是我们现在讲的物质。现代的科学把宇宙一切万相分为两大类:精神跟物质。在佛法里面把它称之为色、心。色法就是一切的物质,物质现象;心法就是精神的现象。在法相宗所讲的,精神现象是阿赖耶的见分;物质现象是阿赖耶的相分。“三心不可得”,是属于见分,四见。万法缘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是讲的相分。于是我们明了,见相两分也是清净觉相,你们想想对不对?这个清净,染净两边都离,染净两边都没有。为什么都没有?因为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是能够照到清净觉相,万法一如,万法平等,《金刚经》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那个时候,净秽平等了,生佛平等了,无有一法不平等,一切法里头没有高下。为什么没有高下?因为它没有自性,它没有自体,它当体即空,哪有高下?佛法界、众生法界,都是因果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你看到这一点,你就看到清净觉相,所以统统不可得。统统不可得,就是平等无有高下,这才见到事实真相。“永断无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了,这就叫成佛。“佛”是什么?佛是大觉,彻底明白了。“圆照觉相,便是直心正念真如。”我们在经论上读到这一句话,“直心正念真如”怎么个讲法?什么意思?这个地方说出来了。可见得那个念不是心里有挂念,我们常常讲心里念着,其实已经把这个字的意思错会了。那个念是什么?当下就是。哪有念头?当下就是。中国文字也不可思议,这个念是今心。今心是现在这个心就是的,念是这个意思,不是真的有个念头,有个念头就是妄念。现在的心就是,就是什么?就是清净觉相,这才叫做正念真如。现前的心,就是清净觉相。由此可知,我们念佛应当怎么念?现在这个心就是阿弥陀佛,这叫真正念佛。不是我们想阿弥陀佛,不是!现在这个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什么?阿弥陀佛是四十八愿。你现在这个心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就是你的心,这叫真念佛。我们讲经说过,四十八愿每一愿都含摄其他的四十七愿,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圆融的,都是无碍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样念佛,你们想想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决定往生,不但往生,是上上品往生。所以,你要会念。你的心是阿弥陀佛的心,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目的何在?目的是普度一切众生。普度一切众生是德,四十八愿是相,我们讲菩提心,菩提心的样子是四十八愿,菩提心的德用是普度一切众生,菩提心的体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要紧功夫,全在圆照二字。”“17、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际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务须绵密无间,久久便能入定。如此用功,便是随顺趋入也。”“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什么叫圆照?把圆照两个字分开来讲,先讲照。前念灭了,后念还没有生,就在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就难了,因为我们前念灭了,后念马上就跟着生起来了。前念灭了,后念没生那个时候,那是什么时候?真心显露的时候。前念是妄念,后念也是妄念,前面妄念灭了,后面妄念没有生,这是真心。禅宗里修定修什么?就修这个,参禅就是参这个。我们细心去想一想,这个事情真难。什么叫上上乘人?上上乘人,我们从这个地方稍稍有一点体会,心地清净,所谓看得破,放得下,妄念少了,这是上上乘人,他才有办法保持清净心,保持真心。这个时候“一心湛寂”,这是真心;“了了分明”,可见得这个心就是前面讲的清净觉相。凡夫有没有?有,虽有,可惜前念、后念太接近,几乎前念跟后念连成一体,我们的清净觉相永远也出不来,我们的麻烦在此地。由此可知,“照”这个意思就是真心起用。真心起作用就叫照,妄心起用叫见。你看见没有?妄心作用。你照见没有?照是真心作用。这两个字,我们要把它搞清楚。“圆者,非着力,非不着力。”实在讲,这个地方古人所谓此处用不得力。你不用力不对,你用力也不对,这是圆的意思。“不沉不浮”,这是形容,形容这个境界,“恍如朗月孤圆,是也。”这个境界我们要很细心去体会。着力、不着力都是攀缘;非着力、非不着力,这是随缘,自自然然。前面举古人的例子,古人用撑船,船快到岸了,那个时候用不着力,只要把舵把稳,撑杆的、摇橹的统统都放下,这个船自自然然很缓慢的往岸边上靠,那个境界就是用不得力。这是说那种境界,这是圆的意思。圆修圆证,这种修行叫圆修,证果叫圆证。“此际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此际”,际是时候,就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一念未起”,前面妄念灭了,后面一个妄念没起来,此际就是指这个时候,这个时候是你真心显露。我们念佛人常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这就叫相应,这是一念相应的相。相应就是真心显露,真心显露,妄念离了,时间虽然很短暂,你能够有一秒钟、两秒钟的受用,就很难得。要在这里下功夫,这个时候的心清净无比。这个清净不是修得的,本来清净。“遍体清凉”,清凉是你的感受,我们一般讲“轻安自在”,这个轻安自在的相已经很粗了,实在讲这个境界自己没有入,体会不到也说不出来。禅宗里面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就是真心自性显露的时候。“务须绵密无间,久久便能入定。如此用功。便是随顺趋入也。”经文这几个小段合起来这一大段,都是禅宗用功的精华。禅宗里参究怎么参究法?这都是它最重要的理论与方法。我们念佛人虽然不是用它这种方式,可是理论是一样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能够明了通达,对于念佛有很大的帮助,念佛容易得“念佛三昧”。这种境界现前要能够保持,“绵密无间”,用绵密无间,就跟前面非着力、非不着力呼应了。这个境界现前,你要是感觉到很清凉、很自在,完了,你落在意识里去了,你起念头了。清清楚楚,这个境界非常清楚,一念不生。稍稍有一念,稍稍有感觉,这个时候很舒服、很自在,这就坏了,马上就堕到意识里去了。所以这个地方,依旧还是要保持非着力、非不着力,这样才能入定。所以定的境界里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没有一个妄想。有一个妄念在里头,不是入定,不是定。像这样用功,这叫随顺趋入。可见得,这个功夫确实如古人所说:“此处用不得力也。”这个境界里用不得力,自自然然的趋入;也是大乘法里面常说的“无功用道”,这是入了这个境界。在我们现前,我们的阶段没有达到这个层次,我们还要坚持,还要用心意识才行,这个是离心意识。因为心意识就是念头,这是离念,离相离念的功夫,我们见相还没有离,一定要坚持。“18、《圆觉经》曰: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此言自性既本不生,则亦不灭。故曰本性无。发心便应觉照本不生之性,故曰因地修圆觉。如是修者,知彼一切生灭幻相,尽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不为幻境所转矣。与知幻即离义同。”“《圆觉经》曰:如来因地修圆觉者”,这个地方讲的如来,跟《金刚经》上讲的如来,意思完全相同,如来是从性体上说的。若就事相上讲,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成如来。《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诸佛如来,如来是这个意思,圆教初住菩萨都在其中,他们在“因地修圆觉者”,着重在“圆”字,圆修。“知是空花,即无轮转。”我们现在知了没有?我们没有知,我们刚刚听说了,在这个般若会上听说。假如我们要是真的知道了,这个事情就解决了。“空花”是空中之花,本无所有。这个空花就是说的六道、十法界。六道、十法界,是梦幻泡影,如空中花,如水中月,没有自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是真正知道了,轮回就没有了。你还要超越轮回,超越什么?轮回没有,你超越什么?轮回已经没有了。你不知道,你迷在里头,你以为有轮回。你晓得了,晓得就没有了,所以就超越了。“亦无身心受彼生死”,一切众生最恐怖的,最害怕的是什么?生死。有没有生死?没有,决定没有生死。能生死的心是假的,是没有,三心不可得;所生死的这个身体相分也是假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能所俱空,谁生谁死?没有。生死这个幻相怎么来的?迷的人执着三心是真的,迷执这个身体也是真的,身心世界都是真的,都是实有的,他就有生死。他是不是真有生死?他真的没有生死,自己以为有生死。以为有生死,他就受生死之苦,其实苦也是假的,苦也不是真的。这就是说明不了解事实真相。后头两句这个结论好!“非作故无,本性无故。”这个无就是解释前面的“亦无身心受彼生死”,这个无不是造作它才无,本性上无。本性上因为没有妄念,就没有三心。本性里头没有妄相,所以就没有身心世界,那谁受?这底下解释。“此言自性既本不生,则亦不灭。故曰本性无。”本性无有身心,无有六道,无有十法界。这个事与理前面都说了很多。“发心便应觉照本不生之性,故曰因地修圆觉。”从这个地方,我们多少也能体会得法身大士的修学。他们的修学跟我们确实有不一样的所在。这个不一样,就是经上讲的,他们是直心正念真如,他们是圆照觉相。我们把这两句合起来看意思就比较明显,这两句可以互为注解。他们的功夫,确确实实是无功用道;也就是说非着力、非不着力。他们确实是随顺趋入,随顺在哪里随顺?在日常生活当中随顺,工作里面随顺,处事待人接物里头随顺。什么叫非着力、非不着力?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工作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不是不做,样样事情都做,只是在做的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随顺趋入,这就是圆修圆觉,就是圆照觉相,就是正念真如。“如是修者,知彼一切生灭幻相,尽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不为幻境所转矣。”他在境界里面所表现的,跟一般人完全没有两样。像释迦牟尼佛在这部经前面所示现的,入舍卫大城乞食,着衣持钵,这是当时出家人每天做的工作。释迦牟尼佛也照做,跟一般出家人没有两样,每天出去托钵。托钵,接受在家人供养这一钵饭,出家人一定要为在家人说法,就像《金刚经》上讲的,乃至四句偈,一句半偈,一定要说。他有问题,要给他解答;他没有问题,要给他嘱咐,这是说法。在家人是财供养,出家人回报他是法供养。回到精舍、讲堂,每天讲经说法,这是出家人的事业。所以在事上,跟我们世间人没有不一样的地方。每天有他正常的工作,他需要做的事情,用心不一样。因为他知道一切法的真相:“梦幻泡影”、“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有即非有”、“相即非相”,所以他的心是清净的。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动念,你要问他为什么?因为一切相,当体即空。凡夫跟佛菩萨不同的地方,就是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着,不一样就在此地。为什么凡夫接触这些现相,他会起妄想、分别、执着?他不知道这些现相是当体即空的,是了不可得的,误以为实实在在有。他不晓得事实的真相,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他不晓得。诸佛菩萨看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么?就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他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所以他在其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我们今天学佛菩萨,头一个要学他的观念。哲学里面所说的宇宙人生观,头一个我们学这个;也就是说,想法、看法要学佛菩萨,他是正确的。想法、看法正确了,你的说法、作法当然正确,那还有什么问题?所以跟世间人在一起,大慈大悲,和光同尘。他们在迷惑,没觉悟,佛菩萨做一个最好的榜样。这个榜样是什么?教给一切众生怎样生活;然后再帮助他觉悟,帮助他离开这个虚幻,这叫大慈大悲。所以他晓得“生灭幻相,尽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不为幻境所转。”凡夫最苦的,就是被境界所转,佛菩萨不会被境界所转,《楞严经》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不被境界转,你就转境界;你能转境界,你就是如来。前面讲“如来因地修圆觉者”,那你成如来了。刚才讲了,圆教初住菩萨就是如来。“与知幻即离义同”。前面引用《圆觉经》“知幻即离,不作方便”,这个意思完全相同。这是用《圆觉经》的经文,来解释《圆觉经》上“知幻即离”。“19、观上引经文,当可了然,径向本不生处觉照,为除无明之妙法。本不生处,即于未起念时,向不动处,摄心觉照(观心),以成其不取。于遇缘时,坚持不取,以圆满其不动。庶于如如性体,得有入处。”“观上引经文,当可了然。”看到前面引用《圆觉经》、《楞严经》的文字不少。“当可了然,径向本不生处觉照,为除无明之妙法。”这个事情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务须绵密无间”,很自然的、很细心的去觉照。我们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六根一接触就要晓得,外面境界是业因果报刹那的相续相。你能够提得起这一句,这就是正念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功夫用久了,这讲绵密无间。因为你一间断,你就迷了,你又打妄想,又起分别、执着,那你就错了。你能把这个觉照功夫保持住,给诸位说,有个三、五年,你不能成圣,这也是道道地地的贤人,就入菩萨的观行位,那个一点不假。观行位就是通常讲的功夫得力。什么叫功夫得力?不被境界所转。你在境界里自己能做得了主,不被境界转。不被境界转,我们再说一个很粗显的话,你已经改变了命运,你已经不受你命运的支配。凡是受命运支配的,动弹不得的,随境所转。你不被境界转,你命运超越了。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你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你就真正去用功夫,这个功夫就在生活里面晓得万法皆空,三心不可得。这是《金刚经》上重要的纲领,然后自自然然的做到了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是除无明极妙的方法。“本不生处,即于未起念时,向不动处,摄心觉照。”觉照就是禅宗所用的观心的方法。观心的方法跟参话头的方法不一样,观心的功夫深,参话头的功夫浅。那是什么?观心没有办法,做不到,这才参话头。话头是什么?就是念头。这个念头起来了,就教你去观察,那个念头从哪里起来的?做这个功夫。我们打了一个妄想,不要去理会它想些什么,注意那个念头从哪里起来的;你一观,那个念头没有了,要继续观它到哪里去了?用这种功夫,叫参话头。观心不是的,观心是前念灭了,后念没有生,那个当中是真心,那是观心,所以这个很难。早期禅宗用观心的方法,以后人的根性劣了,妄想多了,观心这个方法用不上了,所以祖师才教人参话头,用参话头的方法来摄心。观心,这当然是最高明的。“以成其不取”,你能够这样做,你对于一切法自自然然都不取了。实实在在讲,如果我们对于一切法的真相明白,是真明白了,你就不会取,不会执着。为什么?取相、执着是一场空。佛没有欺骗我们,佛不是没有理由的来教导我们,所给我们讲的,教给我们的,全是事实真相。大乘经都是从实相里面流露出来的,实相就是事实真相。这是决定可以相信的,决定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是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你想想还有哪一桩事情放不下的?你所有一切放不下的,都是虚妄的。这就是告诉你,应当放下,不应当再挂在心上。但是事,事是缘,缘可不可以放下?不可以。前面讲过:万法皆空,所以你要放下;因果不空。这就是说明了一切都空,身心世界俱不可得,你为什么还要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办事,为什么还要这样子?因果不空。因果是什么?眼前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相,就是因果的幻相,这个东西不空,所以你还是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那个因好,相续相就好。这个相里有十法界依正庄严,那个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还要接着应无所住,后头还要而生其心;而生其心就是因果不空。这是一定要晓得的。现在世间人颠倒,恰恰把它搞反了,以为因果是假的,以为一切现相是真的,这个糟糕!经上常讲颠倒错乱,他颠倒在哪里?就颠倒在此地。一切皆空,他认为都是有的,不空;真的是不空,他又认为是空的,他那个颠倒在此地。这一颠倒就造无量的罪业,所现的相续相,那个相就不好,现的是三恶道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现的这种相。“于遇缘时,坚持不取,以圆满其不动。庶于如如性体,得有入处”。“于如如性体,得有入处”,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明心见性,这就是见性的意思;也是经上所谓的契入真如,这就是契入真如的意思;一般世间人讲,证果、成道,都是这个意思,这是证到佛果、成菩萨道。关键就在“遇缘时,坚持不取”,这句话非常重要。遇缘的时候,你要有觉有照。有觉有照是什么?身心世界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这就是功夫,这就是智慧,这就不迷。譬如,遇到赚钱这个缘,你拼命去赚钱去了,你就迷了。遇到缘不取,不取什么?随缘,不去攀缘,要懂这个意思。钱怎么来的?知道业因果报的相续相。过去生中财布施的多,这是果报现前了。现前要晓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知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的作法就不一样,你不会把这些钱据为己有、把它存起来,不会了,马上就散掉,去帮助一些需要的人。那你钱是不是都丢掉了?没有。你这个地方丢掉,后面又来了,来得比前面还要多。但是总而言之要记住,不管来得多、来得少,要散,这是智慧。不能够聚,一聚就错了,空的,哪里能聚得了?所以一定要散。世间人不懂得散财,为什么他不知道散财?他不晓得事实真相。知道事实真相,他一定这样作法。而且这个财决定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众生,这个财就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积功累德。否则的话,那个财实在讲,过去修也不容易,现在得到把它糟蹋掉了,你说那多可惜!做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不但没有好处,有很多财造了罪业,那更不值得了。所以你就有智慧,才晓得怎样去处理,怎样去运用。心依旧是如如不动,不动不是说不起作用,动静一如,动静不二,那才叫真不动。动中有不动,那是真不动。这个意思很深,大家要细心去体会。 “20、《楞严》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云何二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此中所说攀缘心,即是不觉妄动之心。元清净体,乃至缘所遗者,即如如不动之本性也。”在《楞严经》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经文。“诸修行人”是指佛法里面,无论是显教、密教、大乘、小乘,所有一切宗派都包括在其中。为什么修行不能成就?“无上菩提”是讲成佛,修行目的就是要成佛。四弘誓愿里面最后一条说:“佛道无上誓愿成”,目的是成佛。为什么成不了?这个地方所说的无上菩提,是指究竟的佛果,可是广义来讲,得成菩提就行了。就如同本经里面所说,圆教初住菩萨以上,都是成正果的,我们一般讲正等正觉。大乘经上常讲的诸佛如来,都是包含圆教初住以上的这些菩萨。《华严经》上所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都是证果,都是此地说的。他成就不了,修得算是不错,路子没有走歪,就变成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我们一般讲小乘人辟支佛、阿罗汉,变成这一类的,这算是修行不错的。在佛法里面说,没能成正果,算是得了一个小果。在无上正等正觉里面说,他没有成就正等正觉,他也算是正觉,这算是不错的。底下一句就不好,“及魔眷属”,这是连小乘圣者都不如。什么原因?佛在下面给我们说出来了。这一段开示对我们的确很重要,因为经上所讲的,跟我们现前所接触到的、所看到的,确确实实有不少好心学佛的人,正如此地所说的都变成魔眷属,这是非常的可惜。至于魔眷属是哪一类人?《楞严经》上讲得非常详细,《楞严经》分量很大,一共有十卷,后面的三卷,八、九、十,给我们详细说明五十种阴魔。可见得,那个五十是五十大类,每一类里头无量无边,你学佛学错了变成魔,这是非常的惋惜。他的根本原因,“皆由不知二种根本”。换句话说,不仅是魔错了,学佛学变成魔了,现代妖魔鬼怪都有,学佛学成妖魔鬼怪,你说这是多可怕的事情!即使阿罗汉、辟支佛也是错用了心,但是他用的心虽然是错了,他所依据的理论跟方法是正确的,所以他还能成一个正果。如果他依据的理论、方法稍稍有一点偏差;实在讲,理论、方法哪里会有错误?是他用错了。用的心也错了,把方法、理论用错了,那就变成魔了。这两种根本,第一种就是“无始生死根本”。无始劫以来,我们在六道轮回里头生死死生,到底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我们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佛在这里说得很明白。“则汝今者”,《楞严经》上这一段话,是释迦牟尼佛对阿难尊者说的,这个汝是指阿难。阿难是代表我们大众,佛对阿难说,就是对我们说。“与诸众生”,与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包括的范围就非常广大,学佛不学佛的,只要在六道里面这些众生都包括,他为什么会在六道轮回?为什么受这些苦难?“用攀缘心,为自性者。”这就是错用了心。什么是“攀缘心”?攀缘心就是讲的心意识,法相宗里面讲的八识,八识心就是攀缘心,我们都用的是这个心。如果不用这个心,那就成了无上菩提。用这个心,就永远成不了无上菩提,这是诸位一定要晓得的。“八识心”究竟是怎么回事情?这个要说起来非常的深,非常广泛,不但不好懂,实在也不好说。像法相宗的这些经论,在所有宗派里面它是最多、最丰富的,专门讨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微细。简单的讲,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八识它的性质。前五识它的作用,是接触外面的境界,它主要的一个功能是接触。眼识见色,耳识闻声,这是它重要的功能。所以眼不能见,眼里面的识才能见。人刚刚死的时候,他眼睛还好好的,他为什么不能见?眼识没有了,识离开了。所以虽有眼也不能见,虽有耳也不能听,识离开了。八个识离开有先后不同,眼识是最初离开的,比较起来耳识离开就比较晚,所以虽然他不能见,他还能听。第六识的功能是分别,我们一见,见到就能够分别,这个花是黄色的、是绿色的,分别的这个功能是第六识,这是意识;如果没有意识,他能见,他不会分别。我们常常看到有一些障碍的,我们中国人叫白痴,他就没有什么分别;换句话说,他第六意识的功能非常脆弱,他能见,他很难分别。第七识的功能是执持。第八识的功能,我们现在的话讲,记忆。你见了之后,为什么会记得不忘掉?昨天见到这个人,今天一见面,你为什么会认识他?那个印象就记忆在阿赖耶识里,第八叫阿赖耶识。阿赖耶叫含藏,像仓库一样,像档案室一样,它把所有的资料都收藏在里面,下一次再见到这个人,资料库会把他拿来对照、比照一下,他就认识了。这个统统叫做攀缘心,清净心当中没有这些东西,清净心的功能是自然的。它这个功能,是有先后的,有次第的,这个叫攀缘心,也就是我们讲的用心意识,用妄想、分别、执着,用这个东西。从这个地方,我们也想到《华严经》上佛所说的,佛也跟我们讲这一桩事情,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华严》、《圆觉》里面都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本来是佛!跟一切诸佛的智慧、德能没有两样。现在为什么我们智慧失掉,能力也丧失掉?怎么丧失掉的?佛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就是这个东西,攀缘心。你在一切境界当中,你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你的本能就失掉了。所以佛法的修学,修什么?就是把妄想、分别、执着去掉而已。无量的智慧德能是自己本来有的,不是修得来的,是本来有的,只是把这个障碍去掉而已。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不能起作用是因为有障碍,只要把障碍除掉,本能就恢复。所以佛说得很好,佛不度众生,你们成佛开悟是你自己本来的事情,佛没有一点点功劳,没有帮你的忙,是你自己悟的,自己修的,自己证的,佛不居功。佛对我们的恩德,实在就是把事实真相为我们说明了,他要不说明,我们哪里知道?怎么晓得这回事情?知道这回事情之后,要认真努力去做。做什么?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要分别、不要执着。分别、执着都叫做妄想;不分别、不执着,就没有妄想了,那就是自性起作用。我们能够离开一分,本能、智慧就透出来一分。所以这个并不是说我们的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智慧德能才现前,不是的。分别执着减一分,智慧德能就透一分;减两分就透两分。所以菩萨阶位上,一共有五十一个位次。五十一个位次从哪里来的?无明破一品,智慧德能就透一分,是这么说的。实际上并没有阶位,这个诸位要知道,所有一切阶位都是佛的方便说。我们一切众生不晓得事实真相,都把我能够思惟的,能够想像的,这是我的心,这是我。西方的哲学家还很自豪:“我思故有我”,我的存在,我存在在哪里?能够想像的那就是我,那就是真我;都落在攀缘心上,都落在妄想里面,他怎么能成就?这是第一个我们错了,我们错用了心。第二讲真的,真的,我们不晓得。“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前面说“无始生死根本”,这里是“无始菩提涅槃”,从两个“无始”上看,我们就了解生死跟涅槃是一不是二。“无始”两个字的意思,我们要搞清楚。往往我们看了这个字,产生错觉,以为“无始”一定是很久远很久远,找不到开始,你这个想法就完全错了。“无始”是根本没有开始,是这个意思。根本没有开始,你想想这个事情是真的,还是假的?当然是假的。如果有始有终,这个事情是真的。没有开始,这才是事实真相。迷是什么时候迷的?一念迷了。觉悟也在一念。这个一念的时间非常的短暂,真是亿万分之一秒。所以不能说它有开始,说它有开始那是错的,这个话说错了。可是我们确确实实迷了很久,迷了很久是不错,可是事实真相还是在一念当中。这个理很深很深,怎么深?因为你念念都迷,这个迷的相是断断续续,就像我们看电影片,它一张一张的,是连续相。迷是个连续相,你念念迷,所以佛法里头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那一念相应是觉;“念念相应念念佛”。你从那个念念相应,你就懂得无始的意思,无始就是念念的意思。我们麻烦大就是念念都迷。真实相,前面说过很多遍,整个宇宙,佛法里面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刹那业因果报的生灭相续相,刹那生灭。刹那有多少生灭?佛在《仁王经》上给我们讲九百生灭。刹那时间就非常短,一刹那里面还有九百生灭,九百生灭实在讲是佛的方便说;真实说,决定不止。我常常讲,真实讲,一秒钟有亿万次的生灭,那是真相。我们从这个地方观察,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观察。我是因为看到光的速度,所以我知道世尊这个九百生灭是方便说,因为九百生灭跟光的速度不能够吻合。但是现代科学家已经发现还有比光速更快的,光的速度还不是最快的。在过去认为,光的速度是最快的,现在我们晓得,光的速度不是最快的。光速一秒钟三十万公里,也就是一公里光走的速度是三十万分之一秒。一公里很长,我们再把它缩短一公尺,再一公分,再一公厘,你就晓得,那个刹那生灭里头的确是不可思议。所以确确实实是亿万分之一秒的速度在生灭,哪里有开始?所以生灭是同时的,同时就无始,无始就不生不灭。我们的相续相,是每个念头都迷。那个觉悟的人,第二个念头觉了,他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他念念觉,他就成佛了,这是无始的真实义。所以无始、不生不灭意思完全都相同,跟生灭、不生不灭,意思都一样的,这是符合本经前面所讲的万法一如、诸法如义。两个都冠上“无始”,就晓得真妄是一不是二。菩提跟涅槃都是梵语,“菩提”是觉悟的意思,“涅槃”是不生不灭。觉心是不生不灭,它也没有开始。“元清净体”,元是原来,本来就清净。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他明白了,本源就是清净的。我们迷了,自性有没有污染?没有,自性永远不会污染。佛在经上有的时候说污染,那是比喻说的,绝对不是真的有染污。真的跟诸位说,完全没有染污;不但觉悟了没有染污,现在在迷位当中也没有染污。迷之中没有染污,为什么说它作染污?是因为你不知道用它,你错用了心,是这个意思。这一句就是讲的真心,就是讲的本性。真心本性在哪里?“则汝今者”。没有离开自己,就是在现前,在你身上。“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那就是的,那就是你的真心,就是你的本性。“识”就是前面讲的攀缘心,就是八识。“识精”,识的精华,识的精华就是真心,所以他用这个来形容它。八识,八识是妄心,妄心从哪里来的?从真心来的。真心,迷失了真心就变成妄心,真妄的确是一不是二。“元明”,它本来是光明的,本来具足无量智慧德能,元明是表这个意思。“能生诸缘”,诸缘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十一个色法,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它生的,它变现出来的,它能变现。“缘所遗者”,八识缘不到的,那就是真心,那就是自性。这句话里面含的意思很深,我们要很细心的去体会。我们用思惟、用想像,能够想到虚空,能够想到法界,这就是心意识的作用。能够缘到虚空法界,能够缘到过去、未来,就是不能够缘自己,那个自己才是真的。“缘所遗者”,你所缘不到的,那个就是的,那就是真心,那就是自性。从这句经文里面我们了解,这一切修行人,为什么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也就是说,为什么不能明心见性?我们念佛的人,为什么得不到理一心不乱?研究教的人,为什么不能大开圆解?就是因为它用攀缘心,攀缘心永远缘不到自己。如果不用攀缘心?真心就显露,你就见到了,明心见性。什么人能明心见性?不用攀缘心就成了。只要你用攀缘心,你就没有办法。宗门里面,参禅的人说得很好,说得没有错,但是他做不到。他也会讲,教人参禅,离心意识参,那就对了。离心意识,离第六意识,不用分别心;离第七识,不用执着心;离阿赖耶识,不落印象,真心就显露了。口里教的是离心意识,还是妄想、分别、执着,没离!这一念离,就是一念觉,就是一念相应;不离,就不相应。不离是与攀缘心相应,离了是与真心自性相应。佛在这个经上教我们,离四相、离四见。离四相,是离八识的相分;离四见,是离八识的见分,那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真正的离心意识。如果还有四相、四见存在,要想成无上菩提就不可能,我们念佛的人,要想证得理一心不乱不可能的,功夫用得再好,可以得事一心不乱。但是诸位一定要知道,净宗法门跟其他法门果报不一样。其他的法门,用心意识达到最上层的,功夫也只能成声闻、缘觉。但是念佛人有这样的功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也是上上品往生,方便有余土里面的上上品往生,那个果报怎么会一样?生到西方世界就花开见佛,时间很短。如果是见性,理一心不乱,生到西方世界是实报庄严土。那个完全不一样。从这些地方细细的去观察,才知道净宗法门的殊胜。净宗法门是同样的功夫,成就的完全不一样,确实是不思议的成就。“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这是由于这一切众生,遗是忘掉,忘失掉。“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我们用不用真心?给诸位说,什么时候离开了真心?从来没有离开。我们眼睛见,我们是用的真心,用的是自性;耳朵听,也是真心,也是自性,天天用它,从来没有离开过。古大德告诉我们,我们眼见,第一个见是真心,为什么?你还没有起分别、执着。如果我们细细的去体会,不难明了。我们张开眼睛,第一次看这个,看得很清楚,不是什么都不知道,清清楚楚,像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相一样,照得很清楚,里面没有起分别,没有起执着,没有妄想,这个时候是真心。耳听音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当我们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时,外面境界是一真法界,我们用的心是真心、是自性。可是到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就起了分别,起了执着,那就错了,第二念就堕落了。所以古德教人保持初心,初心就是第一念,能够保持初心,成佛有余。永远保持,念念都是第一念。第一念是觉,第二念才迷了。迷了之后就变现出六道轮回,就变现出十法界。“枉入诸趣”,在六道轮回里面真叫冤枉!六道轮回从哪来的?自己变的。自己变,自己在受,自作自受。本来没有六道轮回,本来也没有十法界,十法界、六道都是自己变现出来的。有了妄想就有十法界,有了执着就有六道,离开妄想执着,那个境界就叫“一真法界”,这是不得已,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一真法界。你可不能执着有个一真法界,一有执着,你就到六道去了,哪里是一真法界?佛这一切名词术语都是方便说,让我们在那里体会他的意思、体会他的境界,千万不可以分别执着。所以佛菩萨都教给我们,听经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离名字,就是《金刚经》上讲的离四相。离心缘相,就是《金刚经》上讲的离四见。那个心缘是心里攀缘,是思惟想像,一面听就一面打妄想,这个不行,这个不解如来真实义。读经也是的,老老实实的读。果然能够不着文字相,不着名字相,不着心缘相,读经也会开悟。我们今天读经、听经不能开悟,就是没有能够离相,都是用的攀缘心。果然能够离相离见,不但听佛说法能开悟,看经能开悟,在一切日常生活当中,见色闻声都能开悟,不定是什么因缘,让你一念觉了,念念觉,那就成功了。这一段是《楞严经》上的经文,底下是简单的说明。“此中所说攀缘心,即是不觉妄动之心。元清净体,乃至缘所遗者,即如如不动之本性也。”什么叫攀缘心、元清净体、缘所遗者,你只要把这三句搞清楚,佛这个意思你都能够明了。这三句在《金刚经》上讲,“攀缘心”就是不觉妄动之心,妄动心就是念头起灭的心。真心不动,什么东西动?念头在动、妄念在动。一个念头灭了,一个念头就生了,念头生灭不停,是个生灭的相续相。诸位要晓得,这个生灭是不会灭的,但是那个生灭念头里面很复杂,它会变,它不会灭。所以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就是这个道理,教给我们无住生心。真心就是如如不动的本性,因为真是不动。诸位要记住,觉是不动的,迷是动的,觉性不动,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有许多人学佛求智慧,智慧怎么求?拼命去研究经教,那能开得了智慧吗?研究经教用什么心?就用生灭心,用分别心,用妄想心,用这种心去研究经教,别说你研究三十年,研究三百年你也不会开悟。什么原因?你那个心是迷,不是觉心。我们再看看,自古以来那些开悟的人,他怎么开悟的?他用的方法恰恰跟我们想像的相反,他什么也不研究。他入了定,从定中开悟的。参禅打坐入定,读经念佛也入定。教下里面读经,一生只念一部经,他也不求解义。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法达禅师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遍。《法华经》的经文很长,一天念一遍,三千遍,三千是个整数,在我们想他应当念了十年。十年念一部经,所以他的心定下来了。遇到六祖,六祖几句话一提醒,他就觉悟了。无尽藏比丘尼受持《涅槃经》,《涅槃经》的分量比《法华经》更长。《涅槃经》在中国有两种译本,一个是四十卷,一个是三十多卷。这个经念一遍普通的人大概是三天,三天念一部。也是念了很多年。古大德这些方法我们要留意,他就是一心念,念经的时候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所以他是用念经的方法修定。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示,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戒律所说的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读经的时候一个妄念不生,这就是诸恶莫作。我念一个钟点,我这一个钟点诸恶莫作;我念两个钟点,我两个钟点诸恶莫作。这就是持戒,是小乘戒,诸恶莫作。大乘戒是“众善奉行”,经是佛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没有比这个更善的,的确是止于至善。读经就是止于至善,那就众善奉行,所以读经,戒律圆圆满满都修了。读经的时候专心去读,没有一个妄想,没有一个杂念,这是修定。所以读经不能分别经义,分别经义那就错了。我们读经的目的是修定,用这个方法把自己妄念打掉就是修定。经文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念错,没有念颠倒,这就是慧。这个慧在《般若经》里面叫根本智,《般若经》上说“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我们读经修什么?修无知。无知起作用是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所不知从哪里来的?从无知来的。你得到无知,然后才无所不知;你要是有知,你就有所不知。你要想做到无所不知,你一定要先证得无知。所以读经要会读,会读的人会入定,会读的人会开悟。不会读的人展开经本打妄想,那就完全错了。所以我们把修行,这个读经是修行,就是戒定慧一次完成,跟我们研究教理一定要分开。读经,那是自己做功夫;研究教理是探讨了解佛法的理论,两者可以并行,能够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像我们这个讲席当中,这是属于研究讨论,这是求明了经典义理,明白这个道理、方法、境界。但是用功,像我们读《金刚经》,用功的时候,那是所有一切分别、执着统统放下,那是做功夫,做功夫就是修戒定慧。这个一定是两桩事情,要分作两个时间来做。“21、楞严经云:“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此段更说得明白。即是初发心时,便应辨明真妄。直向本不动处觉照。乃不致遗此本明,枉入诸趣,自取流转也。”这是在《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责备阿难的话。阿难犯的毛病,实在讲正是我们现在犯的毛病。阿难在楞严会上示现给我们看,代我们向世尊求法,所以世尊对他的开示,就是对我们的开示。“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不但我们现前,把这一个幻相以为是自己,这个身就是代表自己。一切凡夫都把这个肉身、色身当作自己,后头讲“认物为己”,它不是自己,它是个物。这句话含义很深。底下这一句,把它的真相说出来了。“从始洎终,念念生灭”,这一段经文跟《金刚经》的经文合起来看,意思就非常明显。前面经文我们读过,佛以他自己的身相来说明,佛是三十二相,报身。“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说明报身即非报身;后面又给我们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在物质上最小讲到微尘,我们今天讲的原子、电子、基本粒子,讲这些东西。世界,是微尘组合的,不是真实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讲不但你的身体,连外面这个环境,它都是一个动的。极小的微尘,它都是个动相。动的,它就不是真的,因为自性是如如不动。所有一切现相都是动的。近代科学家已经知道,没有物质的存在,以前认为有物质,现在晓得没有物质存在。一切现相是什么?波动的现象。这跟我们经里讲的就非常接近了,确确实实是波动,刹那生灭是波动,波动的现象。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个物质称之为四大。四大的真相是皆空,四大说的是什么?经上用的名称叫地水火风。我们往往看到这四个字,也把它误会了。地是什么?地是土地、大地,我们把它搞错了,其实这四个字是代表的。“地”是什么?是一个物体,你能够看得见的,代表一个固体,它有体积。再小,我们看到原子、电子,在高科技显微镜下,还能够看得见。能够看到的,它是一个东西,地是表这个意思。“火大”,我们现在讲带电,它带的阳电,在佛法里面叫做火大,也就是说它有温度。“水大”,它带阴电,它有湿度。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动就用“风”来做代表。“四大”是说明基本的物质有这四种特性。所有一切森罗万象,都是这个基本物质所组合的。《金刚经》上讲“一合相”,基本的物质是一个组合的现相。我们今天讲它组合的方程式不一样,所以变成原子,原子再组合就变成分子,这才形成宇宙、形成万物。无论动物、植物、矿物,都是这个东西组织的。这个东西存在不存在?不存在,它是一种生灭的相续相。我们看错了眼,把相续看作真实,实际上没有这个东西。这样才能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看到佛在这个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的;才能体会到佛在经上所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生佛平等。完全是一种现相。诸佛菩萨眼睛里面看森罗万象,看的是什么?是业因果报的连续相。但是这些业因果报,也是空花水月,也是梦幻泡影。你不执着,没事,心地清净平等,没事;一执着,就有苦有乐,你就有这些虚妄的感受。不执着,什么事都没有。坏就坏在分别执着,分别执着就是用攀缘心,那就是错用了心。本来什么事都没有,你自己找的。“以动为身,以动为境”,境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就是讲十法界森罗万象,它的真相就是自始至终是念念生灭,它是个念念生灭相,现在讲波动,这个意思讲得好。“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我们错就错在这个地方,不了解事实真相,错了。在这个虚幻的境界里面起心动念,虚妄的造作。起心动念,这个境界就变了。相是从念头里面生出来的,佛在大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讲这个生讲变化,相的变化是识它在作主宰,识是能变,相是所变。佛与大菩萨境界,我们为什么叫它做一真法界?一真跟十法界不一样,十法界是千变万化,这就是说明,一真法界的人他的心是定的,他的心不动,现的境界也就不变,不变就一真。十法界里面这些众生,十法界里有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没有出十法界。别教佛超越了,那是在一真法界里面。所以藏教佛、通教佛,他还是用攀缘心,他不是用的真心,他那个心还在动,所以他的境界也在动。但是十法界愈往上面去,他的波动幅度愈小,换句话说,他那个境界连续的时候,保持的就愈长久,他的寿命长,他的生活环境能够保持很长的时间,道理就在此地。愈往下面,念头波动的幅度就愈大,相续相保持的时间就短,所以显得寿命也短,环境变化也非常快速,我们讲的沧海桑田。外面环境确确实实也是随着念头在变化,境随心转。我们这个身体是随念头转,外面的生活环境也随念头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的真相,那佛法修什么?佛法修的是清净心。无论在什么环境里,你只要心地清净就能转环境。像我们自己身体,身体也是环境之一,我们的身体不好,身体有病痛,身体有业障,怎么样改变?修清净心。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这个身体的细胞组织就恢复正常。正常就是健康的,不正常就出毛病了。为什么不正常?你有烦恼,你有忧虑,你有牵挂,你有妄想执着,把你正常的组织破坏,你就会得许多怪病,是这么来的。世间人年老常常看医生;看哪一个佛菩萨看过医生?你们查《大藏经》,哪个佛菩萨去看过医生,去吃过药?没有。为什么没有?他自己调整了。这个一定要知道。过去,在民国初年,谛闲法师是我们佛门里面的大德,讲经说法的法师。有一次谛老生病了,印光法师写一封信告诉他,你是讲经的法师,怎么可以生病?怎么现这难看的相?所以要晓得,他自己调整,不需要找医生、医药,用不着。了解身心都是幻法,离了幻,一切就恢复正常。现在人口头上常说改造体质,改造体质佛法是最高明的。这世间用药物治疗,副作用很多,我看不但改不了,还增长业障,愈改愈糟糕,愈改愈坏。这是说明事实真相,一切众生迷惑颠倒。“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这是最大的一个错误。把这个身当作自己,把所有这些现相认为是我所有的,身体是我,一切万物是我所有的。这个念头一起来,这叫执着,六道轮回的境界就现出来。六道从哪里来的?六道就是这一个念头出来的。由此可知,如果你不再执着身是我,不再执着一切万法是我所,你就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六道轮回是什么境界?那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我执没有了,我、我所没有了,但是认为这些境界还是有的,法执犹存。有法执,所以有声闻、缘觉、菩萨、佛的法界。如果法执也没有了,也不以为然了,《金刚经》上讲得很好,不以为然,不在意了,那就超越十法界,十法界也没有了,这才归到一真法界。“轮回是中,自取流转。”十法界是自己造的,六道轮回也是自己造的,我们今天所有一切的受,都是自作自受,这个一定要知道。而后你才不会怨天尤人,自己造作的业因,自己要受这个果报。我们明白佛法,就可以在这一生当中,阶阶的超越。大乘经上所讲的理论方法,如果我们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是什么?烦恼、习气太重。佛教我们放下,放不下!教我们不要分别执着,偏偏还是分别执着,做不到!做不到,教你念佛。所以念佛这个方法叫带业往生,带什么业?带着分别、执着、妄想;可以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诸位要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你就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也是一真法界,这是西方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的地方,它跟其他的诸佛刹土不一样。一切诸佛刹土都有十法界,唯独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十法界;不但没有十法界之事实,连十法界的名都没有。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四土、三辈、九品”,跟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的阿罗汉、天人,《无量寿经》上解释得很清楚,这是佛的方便说,随顺十方世界的人来说,实际上他们那边没有。为什么没有?他没有这个念头。虽然没有这个念头,但是断惑的程度并不一样;虽然不一样,但是他都没有这个意念。这个情形,何以十方世界的人做不到,偏偏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能做到?往往使我们生起很大的疑惑。其实细读净宗经论就晓得,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如果不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凡夫决定做不到。这是不思议的境界,是一切诸佛赞叹的,一切诸佛如来为我们介绍西方净土,道理就在此地。佛说这一段的意思,这是教阿难,也就是教我们自己,初发心就要能够“辨明真妄”。这个开示好!一开端我们就把什么是真、什么是妄搞清楚了。凡是动的,就是妄的,就是虚妄的。其实《楞严经》说到这个境界,讲的六结三空,“动”是第一关,第二关是“静”,你住在静上也不行,也是错误的,后面还有“根、觉、空、灭”,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微细。由此可知,出离六道十法界,的确不是容易事情。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劝我们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的功德就圆满了。可是明白好处就很多,好处在哪里?明了之后就肯舍,肯放下了。纵然有执着,那个执着的程度比从前要淡薄很多,这个对于我们念佛往生帮助就非常之大。过去我们对于身体有很严重的执着,对于自己所有的财物也是执着的很重。现在了解这个,都能放下了;能放下,就能往生。什么时候往生?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可以往生。往生自在的,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真去得了吗?放下就去得了。为什么你想去还去不了?你想想一定还有放不下的,只要有一桩事情放不下,你就去不了,那就是障碍。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了,也要彻底放下,还有一样放不下,佛就走了,不带你去了。错过这个机会的人很多很多,就是不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佛教教人,“初发心时,便应辨明真妄。直向本不动处觉照。”不动就是清净心,要在生活当中去锻炼,所谓是历事练心。历是经历,在一切境界当中去练。练什么?练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练这个,这就叫真修行。修行,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什么是错误?见色闻声,起心动念错了,分别、执着错了,我们把这个错误修正过来。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我要回过头来,我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这叫修行,这叫从根本修。不仅禅宗常提示修行从根本修,无论是哪一个宗派,无论是哪一个法门,都要懂得从根本修。这是大根大本,根本的根本,就是教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要再搞分别执着,不要再搞妄想,这就是从不动处觉照。要天天去练,时时刻刻去练。我觉得现在最方便的一个练习方法是看电视,因为每一个人都看电视,电视上都是假的,画面不是真的,电视画面是连续的,大家晓得这是电波微粒组成的画面,跟佛讲的现相很接近。你了解电视的原理,你观察这个东西,不要被它这个相所动。这个观成之后,有了功夫,你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把它看成电视的画面,再也不会起心动念,也不会分别、执着,全是假的,全是空的。然后对于你念佛求生极乐世界,那个帮忙就大了。你真的可以放得下,看破、放下,那个时候“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就是真实的功夫,这样才不至于遗此本明。从这个地方去练你的清净心,练你不动的真性,这样才不至于“遗此本明,枉入诸趣”,诸趣就是指六道轮回,“自取流转”。“22、觉照亦须摄心。摄心亦非无念,亦非毕竟无相可取。然凡夫非此无入手处。所谓以幻除幻之法门耳。因此法虽亦是幻。然是随顺真如。与其他动念取相者,因心不同,故得果便大不同。如持名念佛,得往生净土之果是也。”“觉照亦须摄心。摄心亦非无念,亦非毕竟无相可取。然凡夫非此无入手处。所谓以幻除幻之法门耳。”这一段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一段,我们初学的人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佛在楞严会上,一开头给我们讲“最初方便”,这个非常重要。最初方便就是从哪里入门,一定要知道。我最初学佛亲近章嘉大师,那个时候我对于佛法知道的很浅薄,可是很想学,也很想早一天能够入门。他老人家直捷了当教给我;“看得破,放得下”。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讲看破、放下。我请教他从哪里下手?他教给我布施,也跟《金刚经》讲的完全一样。要真正去做。布施,一般人往往也把意思错会了,以为布施是舍财,到寺庙去捐一点钱叫布施,那个布施没有用处,无济于事。布施是舍,是放下。把什么放下?把你的念头放下,把你的妄想放下,那叫真的放下,那才管用。舍几个钱,不管用处。心里还照样打妄想,还有贪嗔痴慢,那有什么用处?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这个地方教给我们觉照。觉照在初学的时候要摄心,宗门里面用的这些方法都是纲领。他的功夫有三个层次:从观照入门,觉照就是观照;再往上提升就照住;最高的境界是照见。我们读《般若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那是功夫达到最高段,照见了。他这三个功夫,跟我们念佛三个功夫,名词不一样,境界相同的。我们念佛,初步功夫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观照,就是禅宗的观照功夫,往上提升,事一心不乱是照住,理一心不乱是照见。名词不一样,功夫境界完全相同。但是我们用的方法不一样。念佛人就是一句佛号,一句佛号念到底,就看你会念不会念。怎么叫会念?方法最妙的,无过于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叫会念,这个念佛会念。只要做到这两句,观照就在其中。在位次上讲,天台大师所讲的六即佛,你就入观行位。六即第一个是理即,理是理论,一切众生皆是佛,这是理。像我们现在功夫不得力,虽然学佛,是名字位中,有名无实,功夫一点都不得力。功夫得力,就是观行位。观行是功夫得力,观照的功夫得力,念佛的功夫得力,功夫成片了,这是功夫得力,那是观行位。观行位在其他法门里面,没有什么成就的,但是在念佛法门里面决定往生,这是生凡圣同居土,所以古德讲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诸位要晓得,入观行位并不难,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再往上提升,相似位就不太容易。相似位就是得定,念佛得事一心不乱,那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但是观行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这就是万修万人去。初学,就是讲到观照要摄心。摄心,换句话说,还是用的心意识。一开头说离心意识是根本不可能,开头一定要用心意识。《楞严经》传到中国来之后,古时候这些大德都是依天台的教理来解释《楞严》,就是用天台大师的三止三观来解释《楞严》。这里面也有原因的,天台大师的止观是用心意识,没有离开心意识。到明朝交光法师,给《楞严经》做了一个新的注解,舍弃三止三观这种修法,直接采取《楞严经》里面的经义,“舍识用根”。这是《楞严》里面讲的,奢摩他、三摩、禅那。这个说法没有错,没有违背经义,但是太难了,不是一般人能够修的。也就是说,他取的方法是离心意识,这个是真难。《楞严经》的注解,从交光大师开始就有新派:新旧两派,旧注容易修学,新注依交光法师的,非常困难!摄心,摄心当然还是有念,实际上讲,禅宗早年观心,以后用参话头,他还是用的意识心,这是初期要用它。“非毕竟无相可取”,他还是取。譬如离动相,他取静相,虽不究竟,提升了一层,他还是有相可取。“然凡夫非此无入手处”,这是真的。所以这个境界提升,要逐渐渐次的提升。不依渐次,那个人太少了。我刚刚接触佛法,方东美先生跟我说,他说不依次第的,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人,那个人学不得,什么人?六祖惠能大师。那个没有办法学的,那个人没有次第。六祖之前,没有看到这个;六祖以后,这一千三百多年来,也没有看到第二个人。要按部就班,依照顺序来修学,我们才有指望。“所谓以幻除幻之法门耳”。“因此法虽亦是幻”,这个法就是佛法,佛法也是虚妄的,也不是真实的。我们没有得清净心、没有见性,要依佛法,见性之后佛法不要了;还要个佛法,决定见不了性。佛在这部经上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句话要记住,但是不是现在就舍。现在就舍,那没救了。现在不能舍,但是一定要知道,佛法也是因缘所生法,也不是真实法,你要用它,不能执着它,这就对了。我们现在过河要船,可是你不能执着船,执着船你登不了岸。一定要晓得,我随时可以舍弃它。到应当舍弃的时候,马上就舍,舍了就入一真法界,就超越十法界;你要是不舍,你就出不了十法界。所以声闻、缘觉、菩萨们,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不能脱离十法界,就是佛法没有放下,法没有舍掉。“因此法虽亦是幻,然是随顺真如。”这个法虽然是幻,但是它是接近真的这个方向,对于我们的帮助就大了。“与其他动念取相者,因心不同,故得果便大不同。”譬如我们起心动念,起贪嗔痴的念头,这是最不好的。贪财、贪名、贪色,贪佛法还是贪!不是说我换个对象就没有事了,换对象不行!你贪心没有断。换对象只是报不一样,果是一样的。贪心的果在哪里?在饿鬼道,但是堕在饿鬼道,那个报不一样。就像我们人一样,因是五戒十善,我们得的果是人身;得到人身,生活环境不一样,有的人富贵,有的人贫贱,这叫报。果相同,得的人身相同,报不相同。所以果跟报要分开来讲,那个报是因为你做的有善恶,你过去修的善多,你这个报就好;你做的恶多,你的报就不好。你得财富,是因为你过去生修财布施多;你得聪明智慧,你法布施多,那是报不一样。贪心的果是饿鬼,报的时候,鬼里头有作鬼王的。我们中国人讲,有作阎罗王,阎罗王是鬼王,鬼里头的总统、帝王,他有大福报。有作城隍、土地,城隍就是县市长,土地是乡镇长,这都是有权位的,都是享福的,不是饿鬼,普通的鬼那是饿鬼。大大的不相同,那个报不相同。学佛贪图佛法的,到鬼里面都作鬼王,果是一样,报不一样。这些地方我们都得要辨别清楚,才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对人、对事、对物,我们应当怎么作法,应当怎样修法,这个非常的重要!所以说得果大不相同。“如持名念佛,得往生净土之果。”这是最殊胜的,无比殊胜。持名,是执着,执持名号,有分别、有执着,但是这个分别执着得的果报就太殊胜,连一般这些菩萨都不能够为比,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我们凡夫修行果报,念佛求生净土是第一殊胜,这是一般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都比不上。虽然是带业往生,一品烦恼都没有断,生凡圣同居土。甚至于造作罪业忏悔往生的,带业往生有两种,里面有一种是造作五逆十恶罪,临命终时忏悔往生,看他忏悔的力量,他忏悔的心要是真、恳切,品位也很高。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比十法界里面佛菩萨高明。这个诸位在净宗经论里面你能够看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所说的,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这就说明一切诸佛刹土都有十法界,都不平等,唯独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身体的庄严跟阿弥陀佛一样,紫磨真金色身。相貌一样,西方世界相貌都一样,没有两样的。我们听了怀疑,到那个时候,哪是佛、哪是菩萨都不认识。不要紧!各个人都有神通、都有智慧,辨别得清清楚楚,不会错认。到那个地方,几乎智慧德能完全恢复。实际上,并不是你全部恢复,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就如同恢复一样。到那个地方,经上讲的,要十二个大劫才花开见佛,那是没有佛力加持,需要十二劫;得佛力加持,不需要。一切受用、智慧德能就跟佛差不多,不是十法界佛菩萨能够相比的。这个功德殊胜,没有办法能够说得出的。真实不可思议!这里特别提出来,用攀缘心持名念佛求生净土,果报第一殊胜。 “23、如如不动,即不生义。不取于相,即无住义。先须觉照本不生(看破),乃能无住(放下)。至于一无所住,便证无生。交互用功,是为要门。且如是用功,是贯彻到底的。从初入手,乃至住、行、向、地、等觉、妙觉,皆不外此。故曰离一切相,则名诸佛。一切诸佛,从此经出也。无上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也。”这一段的意思很深,这个理很深。“如如不动”,就是真如本性。我们晓得唯有自性是不动的,除自性之外,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动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是动的;不动,它就不想,想就是动的。经上这两句话:“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这是世尊教给须菩提尊者,弘法利生必须要遵守的原则。这两句话,它的意思虽然是甚深,但是也能够浅说。从初住菩萨到等觉、妙觉,也就是这两句浅深差别不同,而分为四十二个阶级。江居士讲,《金刚经》前半部的经义有深有浅,后半部的经义唯深无浅;也就是只有深讲,没有浅说的。他的说法没错,浅深的界限是见性。后半部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也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境界。此地这个“如如不动”,在禅宗里面讲,是明心见性了,所以这就是不生的意思。“不生”就是涅槃的意思,涅槃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不生不灭。不生,当然就不灭,就没有灭,有生就有灭,这是从体上讲。“不取于相”,是从修德上讲。如如不动是性德,自性本具的;不取于相是修德。怎样才能证得如如不动?一定要在“不取于相”下功夫,着相心就动了,这个我们必须要晓得。不取于相就是无住的意思,由此可知,无住的意思也有浅深差别。要怎样把这两句都能做到?下面这是教我们方法,“先须觉照本不生”,这就是看破。首先你要了解一切法,世法、佛法确确实实不生;换句话说,确确实实是如如不动。这个意思我们很难体会,难在哪里?难在我们的观念转不过来。我们凡夫的观念,看到不动,不动的对面那就是动,总是把这个事情看作两截。佛法里面真正的意思,动与不动是一,那才叫真不动;如果动跟不动分开,这个不是不动。如果以为离开了动,那叫不动,这个境界不是一个好境界。如果没有断见思烦恼,果报在四空天,没有出三界。断了见思烦恼,也只能证声闻、缘觉。佛在大乘经上说这些人堕无为坑,原因在哪里?二乘人虽然我执破了,法执犹存,他执着什么?动跟不动是两桩事情。动他舍掉了,他心里住在不动,这就错了。比不上大乘菩萨,大乘菩萨知道动跟不动是一。这个意思,诸位如果《金刚经》一直听下来的,我想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前面佛说得很好,“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佛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都是发明这个意思。说“即非”,就说如如不动之体;说“是名”,就是如如不动之相。体一定会现相的,相有没有生灭?相实在讲不生不灭。为什么说现的相不生不灭?现那个相时间太短,短到我们无法想像。我们稍稍体会一下,用现代科学家的说法;现在科学家已经同意,这个世间决定没有物质存在。所有物质现象是什么?他们知道是波动的现象。这个跟我们佛法讲的愈来愈接近;佛法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那就是波动的现象。我们从最常见的光波,这个常识现在初中学生都明了,都知道这回事情。光的速度是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光”走一公里是三十万分之一秒。光走一公尺,一公里是一千公尺,三十万后面再加三个零,三亿;光走一公尺是三亿分之一秒。一公尺有一百公分,光走一公分是三百亿分之一秒。再十分之一公分,百分之一公分,诸位就能够体会到如如不动、不生不灭。它那个时间太短了,你没有办法觉察到它有生有灭,那个生灭你看不出来。佛在《楞严经》上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从前念《楞严经》,念这一句体会不到,那个当处是怎么讲法?现在才晓得,佛讲的当处,真的是亿万分之一秒,它那个生灭的速度。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现相,就是这个快速生灭的连续相、相续相,哪有生灭?首先要了解事实真相,这就是觉照本不生。一切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本不生。这是前面经上讲的,“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微尘是讲到物质最小的,我们今天讲原子、电子、基本粒子。世界是讲物质之大的,这个大的世界是怎么形成的?是从小的微尘集聚变现出来的。微尘既然不生不灭,世界哪有生灭?我们讲沧海桑田、成住坏空,那是讲非常非常粗的相,这个说法凡夫会懂。说到真实相,没有几个人懂。真实相你果然懂了、明白了,那就恭喜你,你已经是圆初住的菩萨。你的妄想、分别、执着当下就没有了。为什么?你已经肯定了,确确实实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但世间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出世间的佛法也是缘生之法。佛在这部经上说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世法、佛法统统放下了,放下就是无住。无住,你就见到如如不动,你还有住的话,你怎么能见到如如不动的自性?这个自性是宇宙万法的本体。入这个境界,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真的没事了,真正没事了。所以经上讲的,教给我们修行的总纲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地方只讲无住。无住就好了,为什么还要生心?佛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是“万法皆空”。万法包括佛法,世法、佛法,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当下即空,了不可得,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得到。你所谓能得的全叫打妄想,全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没有一样东西可得。“因果不空”,因果是什么?就是你现在感触到这个生灭的相续现相。我们所看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法身大士所证得的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华藏世界,这什么东西?这就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前面说过,性起用它现相。性是真常的,不生不灭的,因此相也是不生不灭。性不会变,相会变。所以佛用方便的说法,不变的是真的,会变的是假的,所谓真性、妄相。相为什么会变?因变,果就是现相。因是什么?因是妄想,妄想就是动,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心性现的那个相就起了变化。诸位要晓得,只是相上起变化,性上不起变化。于是有一真法界的现相,有十法界的现相,有我们眼前生活的这个现相,这个现相是识变的,《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现的这个相有好丑、有善恶、有苦乐,所以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生什么心?控制相的变化之心。觉悟的人跟我们不觉的人不一样,觉悟的人,所有一切现相可以随心所欲的变化,他在境界里面做得了主。像《普门品》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佛身而得度的,他就变现佛身;应以佛境界得度的,他就现佛境界;应以菩萨身得度者,他就现菩萨身,他多自在!这就是所谓自己做得了主。做不了主的,我们的心随着境界转,这个就很苦,自己在境界上做不了主。所以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生做主的心。就如同佛跟大菩萨一样,在法界当中自己可以做主,生这个心。但是一定要做到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你才能做得了主。做得了主之后,唯一的一个事业就是广度众生。成佛、成菩萨之后,自己没事了,完全是帮助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帮他们破迷开悟。所以《金刚经》的理论、方法、境界,实实在在达到究竟圆满,如果能够通达,用在念佛的方面,纵然不能生实报庄严土,我们就把标准再往下降,降到凡圣同居土,你一定也是上上品往生,决定能够得到自在往生。这个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否则的话,你《金刚经》是白念了。底下说的这几句话,这就证实了。“至于一无所住,便证无生。”证无生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证无生就是成佛、就是明心见性。怎样才能明心见性?要一无所住。一无所住就是不取于相。不取于相,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不能放在心上。什么叫取相?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心里有牵挂,牵挂就是取了相,就着了相。一定要让心地清净,一丝不挂,不能有丝毫的牵挂;一定要知道,“先须觉照本不生”。为什么不需要牵挂?所有一切现相都是假的,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真的叫妄想,它不是事实。但是这些东西要是放在心上,坏了,你的心里面就有障碍,这障碍叫业障。障什么?障碍你无住,障碍你证无生,这个麻烦就大了。下面这两句话非常之好,对我们来讲,我们马上就可以用得着。“交互用功,是为要门”,就是看破跟放下交互用功。看破一分,放下一分;再放下一分,这又看破一分。看破、放下相辅相成,互相帮助。要不这样用功,就很难契入境界。我们看破,看破马上就要放下,放下之后,你的智慧一定又会提升一个层面,这必然的道理。又看破一些了,看破一些再放下一些。决定不可以说,你看破这个境界,就不肯再放下了,好了,那你的功夫就到此为止,决定不会向上提升。也就是不断的要放下,这个会不断的再看破。譬如法身大士,我们举这个例子,其他都可想而知。法身大士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是放下一品无明,他证一分法身。证一分法身,就是看破;看破之后,再放下一品无明,那又证两分法身。逐渐逐渐,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放下了,他就圆满菩提。那个时候,彻照如如不动。这个如如不动的性体,说体必定含着有相、有作用,像《华严经》上讲的“大方广”,彻底显现了,再没有丝毫障碍,这个时候就证得究竟圆满的无生。“且如是用功,是贯彻到底的。”菩萨修什么?就是修这个东西。这个地方给我们讲的是总纲领,根本的原理、原则,我们所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诸位要晓得,那都是枝枝叶叶上的手段与方法。无论用什么方法,都离不开这个原理,这个原理就是“看破、放下”。贯彻是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离开这个原理、原则,你用的这个功夫叫错用了功,我们佛门里面常讲盲修瞎练。违背这个原理,不管你修什么功夫,都叫做盲修瞎练。“从初入手”,初入手是十信位,初入门,“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大乘圆教所列的四十二个位次,“皆不外此”。妙觉就是成佛,就是究竟圆满佛。经上所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初住以前是正觉;从初住到等觉叫正等正觉,正等正觉有四十一个位次,我们通常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属于正等正觉;妙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你问他们修的是什么?就是这个方法。我们要明了,明了之后要能够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确确实实用这种功夫,“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四十一位菩萨们,在《华严经》上为我们表演,为我们做示范,菩萨示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是《华严》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在这个经文上看到,修行人没有改变他的生活方式,没有改变他的工作行业,就在自己本位上修证无生,修证无上正等正觉。可见得,他的确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佛在本经上说:“离一切相,则名诸佛。”离一切相就是不取于相、就是应无所住。要把无住贯彻到底,要把不取于相贯彻到底,这就叫诸佛。这个诸佛的意思是广义的,广义到什么程度?你现在开始依照本经的理论、方法去做,坚持去做,就是“看破、放下”相辅相成的去做,你现在就入诸佛位。“则名诸佛”,你现在就是诸佛。我烦恼还没有断,没断你是初入手的佛,初学的佛。你走的这个路子,的的确确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走的路,没错!你是刚起步,你就是诸佛,天台大师讲得好,这叫“观行即佛”。天台家讲六即佛。第一个是“理即佛”。理即佛是什么?如如不动,那是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理即佛。从名字位这就开始修了,“名字即佛”,我们今天是名字位。名字位,是在这里学习,希望理论、方法、境界我们都搞清楚,搞明白,还没做,没有开始做,这叫名字佛,有名无实。开始做什么?什么做法?真的看破,真的放下,这是开始做了。怎么看破法?佛在这部经上教的方法太多太多了!“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这是看破。看破什么?身是假的,身不是真的。佛的身,三十二相是讲佛身,佛是举自己做例子。佛身尚且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何况凡夫?佛不执着这个身是自己,这叫看破。看穿这个身相是刹那生灭相。佛在《仁王经》里面讲,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我刚才跟诸位说的,不止九百生灭,九百太粗了。刹那确确实实亿万生灭,哪只九百,九百太少了。可是从刹那九百来说,这个生灭的相你已经没有办法抓到了。你所看到的,刚刚生就没有了,就灭了。刹那九百生灭,照这个说法,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的生灭;也就是说,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二十一万分之一秒,你能够看出来它生灭吗?这个相是很粗的了。如果用光波来讲,比这个更微细,那是一秒钟亿万次的生灭。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眼见的、耳听的,念念能够提得起观照的功夫,这就是觉照。晓得所有现相,是一个刹那生灭波动的现相,确确实实没有自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你能够这样的看法,这叫观照。你能够这样看法,你怎么会放不下?愈是放下,那个观照的功夫就愈微细。观照这个智慧生起来了,心清净,观照得更微细了。观照微细,你就更能放下了。这个功夫就是这么交互用法。诸位要是读《华严经》,你看到那个大菩萨的修行,实实在在讲,我们凡夫决定看不出来。看出他跟平常人一样,生活一天忙到晚,该做的事情他都做,他也没有参禅,也没有打坐,也没有读经,也没有念佛,他怎么就成佛了?他怎么成菩萨了?人家用的那个功夫,我们不知道。人家眼睛看的这个东西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什么也不放在心上,什么事他照做。前面讲,动跟不动是一不是二,他没有把它分开两截。由此可知,我们今天是着相修行。着相修行得到什么结果?人天福报而已。如果五戒十善修不好,人天福报都没有,三途福报。我们前天偶而在电视里看到,外国人养个宠物猪,那很有福报,一家人都照顾它、伺候它,非常有福报,福报是它前世修的。饿鬼道里面去享福,当土地公、当鬼王,搞这些去了。所以一定要知道放下,知道一切皆空,你就肯放下了。真正做,你是真修行了。真修行,从前看不破,现在我学着看破;从前放不下,现在我学着放下。真干,这就入观行即佛,那不是名字,你是真干了。观行佛,你就“则名诸佛”,这个不是假的。理论正确,方法正确,成就当然是正确的。什么时候“我”放下了,不再把这个身当作“我”,诸位晓得,“我”放下了,我所有的当然放下了。我所有,是这个“我”附属的,我所有的一切统统放下了,这个境界就高,入“相似即佛”。你很像,跟佛很相似了。等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叫“分证即佛”。那是真佛,不是假佛,就入初住的位子。由此可知,如果用广义的来讲,你能够闻到正法,“名字即佛”。这是大乘圆顿的经典,你能有这个福分、有这个缘份听到,你真听懂,真听明白了,名字就入佛位。因为你明白之后,你一定会真做,你由名字,而观行,而相似,而分证。“一切诸佛,从此经出也。”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晓得佛法法门无量,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能成佛,为什么统统是此经出?此经讲的原理原则,无论哪一个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都不能够违背这一个原理原则。这部经上是给我们讲基本的原理原则,通一切经,通一切宗派,通一切法门,所以从此经出。“无上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无上正等正觉是所证的,一切诸佛是能证之人,无上菩提是所证之法,能所不二,法法皆如,这些道理都是佛在此经所说的。“24、本经以无住破我,为唯一主旨。全经皆是诠显欲破无明,当不取相之义。后半部说诸法一如,说一切皆是等,即是诠显如如不动义。后更畅发缘生性空之义,是全经之要旨在后半部。”本经一开端,佛就为我们说明,“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由此可知,没有一个着相的菩萨。菩萨皆不取相,这是这里讲的不取于相。我们刚才说了,从观行位就开始,一下手就用这个方法。是不是真的?真的。从哪里见到?本经里面跟我们讲的小乘的四果,须陀洹是初果,刚刚入门。须陀洹着不着相?不着相,这是我们在这部经上看到的。须陀洹没有觉得我证得须陀洹果,没有!这就是说明,从一下手就离四相。离相难,非常非常难,我们又何尝不想离相?为什么离不了?不知道这一切现相的真相,所以离不掉。也就是你为什么放不下?你没有看破,你不知道事实的真相,事实的真相是一场空。这底下是总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才是事实真相。不知道事实真相,以为“我”是有的,以为一切万法是实在的、真实的,在这里面起了取着,取相、着相,生起这个妄想。这个妄想演变成贪嗔痴慢严重的烦恼,而贪嗔痴慢的习气,可以说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堕在这里面,一下去除怎么能去得了?因此,了解事实真相比什么都重要。佛法的修学,知难行易。因为知难,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四十九年,知难。行易,那真的是修行证果,上根利智的人这一念就转过来了。上一次讲的无始无明、无始涅槃,说明无始是没有开始。刹那九百生灭,哪有开始?就是那一念,一念迷了,迷了以后,念念迷,这个麻烦了。如果一念觉了,念念觉,就成功了!迷、觉就在一念之间,那个一念的时间是非常非常短,真的是亿万分之一秒。你要从这个地方觉,觉了之后要念念觉,在佛门里面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话总懂了吧!可是我们的老毛病、老习气很重,我们有没有一念觉?有!可是一念觉,第二念又迷了,又回去了,麻烦就在此地。第一念觉,第二念也觉,念念接着觉,那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