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杀a16界面翻译:运用“生活教育”理论 指导课程改革实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3:30:24

                      运用“生活教育”理论 指导课程改革实践

                                                           2010-04-20 22:59:53|  分类: 教学论文                                                                     芜湖师范附属小学 谢文霞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由(1)本体论:“生活即教育”、(2)组织论:“社会即学校”、(3)方法论:“教学做合一”、(4)目标论:“培养真人”、(5)认知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五部分构成的,它们是相互渗透的一个理论整体,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国现代教育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生活教育”理论对改变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改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教育宝库,是博大精深且永久地富有生命力的,对我国当今实施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对“生活教育”理论学之越深,所得启示越多。

  一、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构筑学生“人格长城”。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目标是“培养真人”,“真”乃立教之本、人格教育之关键,“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仅是解决中国当今人格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永恒的真理。

  “生活教育”理论与构筑人格长城的理论有着内在联系,陶先生关于“学生”的理解是发人深省的:“生”字意义,是生活或者生存,学生所学的正是“人生之道”。“学生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人生之道的根本是人格教育,即建筑人格长城,是寓于生活教育之中的,生活教育是在生活中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的,给生活以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具有现代价值的;我们面对社会现实: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由于各种因素给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特别是社会、家庭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尤为紧迫。社会上,成人娱乐场所的增多和管理不严,游戏机房,各种成人书刊、玩具、影视光盘流通管理上的不力,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家庭中,离婚率的增多,家庭离异造成孩子无人管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比较严重。而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思想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内容缺乏时代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往往流于纸上谈兵,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和指导作用的。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转换角色,延伸学校教育的外延,善于挖掘和协调各种教育资源。按照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现在学生接受的教育呈现出多边化,既有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日益发达的社会教育、大众传媒的教育、计算机互联网、学生的自我教育等,教育的生活化、社会化,生活、社会的教育化,这种教育的多边性,要求教育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学校向校外延伸,这对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校教育是又一个挑战。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是多种教育力量的组织者。教师角色要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换。传统教育意义上的教师倾向于把自己的班级看作是一个单元,并把它与外界隔绝开来,管理班级自已一人包干,管理范围只局限于学生在班在校的时候。结果往往导致“狭隘的集体本位主义”。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现代学校教育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开放的学校,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离不开社会教育的广泛支持。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教师首先应认识到自己是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是联结学生与社会、学生与学校,学生与家庭的一个重要纽带,他协调各种教育资源,以便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发展教育系统的整体功效。“如果教育者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应只停留在“学校的人”,更应扩展到“家庭的人”、“社会的人”。有些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往往表现为双重性格。这种双重人格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他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养成虚伪的性格。这时老师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所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教育社会化”的新视角看教学工作,主动了解研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相互沟通交流,多做些社会调查,把学校教育延伸和结合到各个生活领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构筑起一道全面的、完整的、坚强的“人格长城”, 使我们的学生以自由独立的人格、良好的道德来抵御不良影响,成为时代真人。  

  二、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结晶,在我国教育史上是划时代的创举。它与当前我们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与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其精神一脉相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推进素质教育、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紧密相连。

  (一)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才能使学生从生活中体会数学、运用数学,感受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等新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教师教活书,学生用活书”、“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让书本知识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关心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采的社会文化生活,让学生动手在“做中学数学”,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指出:“智育注重自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会学习才能有创造。提高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开动自己的大脑,并作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的时间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学习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它启示我们教师应更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接纳学生的异想天开、勇于质疑、坚持己见、活泼好动、敢想敢说……以及许多所犯的美丽的“错误“。 使我们的下一代,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萌发强烈的创新冲动,挖掘式,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一切创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依据“教参”的要求来设计问题的。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很难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因为教师的提问不是学生的心声。在提问这个环节上能否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呢?经过实验,答案是肯定的。

  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提出问题,实际上就是发现了矛盾。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不计较质疑的水平,教师理应理解他们的幼稚,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并极力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因为,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正确对待后进生。

  我们有些教师比较浮躁,容易对学生失去信心,学生少考了几分或稍不听话,便以为“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其实教师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根据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水平和先天禀赋虽存有差异,有超常,也有弱智,但二者只占百分之一二,最多不到百分之五。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学生中并不多是所谓的“朽木”。

  然而不少教师不能正确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认定学生是与生俱来的好坏良莠;冷落了大多数,打击了一大片。“差生”是在教师不断的冷落和否定中形成的。

  教师应当对后进生多加关爱,时常督促、鼓励、辅导,对后进生不断表扬和鼓励。所谓学生难教,其实主要是要解决教师的心态问题。因为有时不是学生难教,而是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教师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多,而“回报”较少,教师往往不愿在他们身上花时间。

  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成绩差的根源所在,明确学习方法正确与否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生活实际出发,多打一些浅显的比方,多用一些贴近现实的例子来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诱使他们养成自觉思考、善于分析的好习惯,帮助后进生树立起自信心、自尊心。

  研究表明,表扬与鼓励比批评与惩罚的效果要好得多。当后进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出哪怕是一丁点兴趣,一点点成绩,我们都要予以表扬,通过加倍的爱护与培植来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此循序渐进,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此外,后进生在前进的道路上所犯的一些错误,我们要给予足够的忍耐与宽容,不要轻易将兴趣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之中。

  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胸怀,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老夫子的办学心愿。“教人求真”,使学生“学做真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陶老夫子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陶行知的学生观体现了崇高的师德,其核心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聆听陶行知掷地有声的话语,振聋发聩,倍感亲切。

  “二千年前孔夫子,二千年后陶行知”他的教育理论、主张以及不同凡俗的人格典范, 对于21世纪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和理念仍代表着先进文化,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

请问《教育过程》《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新教育之梦》是什么? 请问《教育过程》《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新教育之梦》的下载地址是什么? 请问《教育过程》《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新教育之梦》的下载地址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组织公关人员培训的教育内容,除了系统的理论及实践课程设置之外,还包括什么? 教育理论包括那几门课程? 急!!!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教育学与心理学 国外运用高新技术对教育进行的改革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如何指导实践 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是第几次? 教师教育专业怎样去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大学教育中,是学术教育重要还是实践理论教育重要 运用跨国公司理论分析国内外某一个企业跨国经营实践及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启示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近修改了吗? 急求急求!!公共知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教育学与心理学及其他综合知识) 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 请问高职教育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有什么区别 急需 教育公共知识(新课程改革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 救命用 理论与实践 理论重于实践 辩论:理论与实践 在哪里可以找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相关的理论著作? 罗斯托的区域成长理论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指导作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