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杀 洗点:3. 梁启超----袁世凯生前最怕的一支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54:24

凤山双峰之间,中透一乳,面西南而下,尽头处,梁氏故居于青龙、白虎两翼抱裹之中,枕靠中乳,面临池塘而建。从凤山脚下微微仰望,故居准确地处在挺立双峰的中间接合部位,典型的“双峰对空”做派,一线不易。风水上的朝应定向原理,在这里灵活运用于后山枕靠之中,体现出卜居选址之人融汇贯通、善于取舍的堪舆眼力。

 

     
                          背靠双峰的故居

顾祖趁浴之凤,文笔尖耸劲插,风水上的鲜明特征,造就了梁启超同样鲜活的人生。他不但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巨匠,还是极具思想性和战斗性的精神领袖。

梁启超无疑是中国文坛一个时代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他本人的创作虽然成就并不很高,但却是自己理论的实践者,为新文学的真正发展开拓了道路。他是一个接受正统教育,饱读诗书和四书五经,熟谙修身治国平天下道理的人,一个既眼界开阔,能够接受西方思想,但又循规蹈矩的人。是他,在中国以变法维新、公车上书的壮举,树立了忧国忧民、舍生取义的爱国大学者受人尊崇的地位。但他又是一个顽固守旧的人,以至于孙中山高举反对帝制的大旗,推翻两千多年封建王朝,革命形势风起云涌时,梁启超作为知识界的一面大旗,不合时宜地掀起了“倒皇”与“保皇”的重大论争。

论战,是梁启超生平多次经历而无所畏惧的事情。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值得他去论战;对于中国问题的长期深入思考,以及他的资历、学识,使他有能力、有条件站出来论战。“保皇”与“倒皇”,梁启超站在了孙中山的对立面;但梁启超毕竟没有像袁世凯、张勋那样逆历史潮流而动,复辟帝制。袁世凯称帝,开历史倒车,梁启超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以最鲜明的态度反对袁世凯,不但口诛笔伐,还身体力行,策动“护国战争”。因此,人民很容易地理解这位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历史给了这位学识渊博,执着得有点迂腐的爱国者应有的地位。

凤山双尖,木秀东方,滔滔江水三面环绕,得水滋养之笔,力量非凡。论战见长的犀利双峰,与号召力巨大的旗手相比,有所不及。缺乏插天气势,不具领袖品质,使他无论是作用还是地位,始终无法与孙中山相提并论。但对于八塘之蛙袁世凯,梁启超的如椽巨笔,则凌厉万分,锐不可挡。袁世凯曾对身边人说过,他怕两支笔,第一就是梁启超。袁世凯的遗臭万年,与这支所向无敌的大笔毫不留情、入骨三分的揭露批判有关。

梁启超写出《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时,袁世凯得到消息,派人送来一张20万元银票,说是给梁启超父亲祝寿,交换条件是这篇文章不得发表。梁启超断然予以拒绝,将银票退了回去。袁世凯心有不甘,派人警告梁启超说:“梁先生也曾经在海外流亡十几年,其中的苦头不是不知道,何必再自讨苦吃?”梁启超铁骨铮铮,软硬不吃,回答说:“我这个人疲于奔命的逃亡经验已经很充足了,我宁肯选择逃亡也不愿意在污浊空气中生存。”

梁启超与袁世凯先密切后水火不容的关系,先保皇后倒皇的做法,有人认为是梁启超倒袁采用的“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一种谋略,目的是在报他的老师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与袁世凯结下的不解之仇,这也高估了梁启超的智慧。实际上,忠君爱国的封建思想、循序渐进的改良维新思路一直贯穿着梁启超的思想行为核心,从没有改变过。

梁启超的认真执着不但自身突出,还遗传给了下一代。长子梁思成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保护北京城古牌楼、古城墙上的表现给人印象深刻。接受西方建筑思想,具有开放眼光的梁思成,对传统是那样执着。是他率先提出保留古城,另建新区的建议。当由于种种原因其建议未被采纳时,他又以学者的专注与执拗,以个人的微弱之力竭力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北京的古牌楼、古城楼最后还是一砖一瓦地拆除了,他所钟爱的世界建筑瑰宝一点一点地被吞噬,在他去世的那一年,北京古城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如今的人们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时,多少留下了一丝丝的遗憾,而对梁氏的执着投去敬佩的目光。

从梁氏故居的风水环境中,我们能发现梁氏父子精神品格的由来。地处潭江、西江边上,三面环水,濒临大海,领风水之先,使其常怀忧国之志,力倡改良之风;而横龙顾祖,穴法中规中矩,又是其注重忠孝传统以至因循守旧的思想根源。

卧牛饮马  印匣金龟  让我们的目光游离梁氏故居的祖山、父母山,投向其周边细微之处。

    
                        梁启超故居风水态势图

故居跟前的半月形池塘,既为穴证,又为双笔之墨池,有文章富贵之功用,是凤山文贵之形的一种深化。与笔相关联,梁氏故居明堂上,还有一样更为难得的风水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