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性强化的定义:面对永恒的失去-----------《锦瑟》主题解读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20:00:47

面对永恒的失去-----------《锦瑟》主题解读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产生于1150年前,1000多年来它一直以诗意朦胧而著称。没有人能够清晰地说去它的主题,哪怕是写上几万字的考证。《锦瑟》仿佛已经拥有了一个独立的灵魂,能透过时间的几重迷雾,在世界的那一端朝你神秘地微笑。
但总有什么能让人怦然心动-――当我逐联细读之后,猛然发现这是一首关于人生的哲理诗,它要阐述的主题竟有着如此鲜明的现代性:关于我们无法抗拒的生命中的一切“失去”,以及我们可能面对的选择。

失去的时间与“无端”的存在。
首联让我们看到了一张有着华美外饰的瑟,它如此高贵而又优雅,让人联想起生命中所有最美好的时光:激荡而张扬的青春,纯粹而朦胧的情感,以及那些曾经无比高昂的奋斗与热望……但是今天,这一切都已不在,它们只能伴随着瑟那沉郁而又悠长的乐调残酷地提醒着诗人以及我们:没有什么美好是能够永恒的,“华年”虽然刻骨铭心,却也终将消散------而李商隐就是在写作这首诗的858年辞世的,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想象他将怎样面对锦瑟所打开的记忆之门,怎样在一种死亡的黑色压迫中展开对人生问题的追究---------实际上,在这样一个忧伤而又沉重的怀旧中,李商隐也的确是发现了人生的某些值得珍视的真相。
比如“无端”。很多人、很多事的出现和发生似乎都是没有理性、不期而至和不可选择的,就象他莫名地身陷“党祸”,一生辗转流离,挚爱的妻子也不可预料地在中年离他而去。
李商隐关于人生非理性一面的这一认识,充满了现代性意味。美国哲学家巴雷特曾经这样对人类的理性发出质疑:“在二十世纪发生这一切之后,现在就需要说服我们,根据神秘的生命力所确定的这些理性观念是多么靠不住?还有,这些价值真正代表的整个的和具体的人的一部分有多小?我们不得不在我们的一部分和我们的整体之间建立一个足以成事的合同……在这种情况之下,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将不得不承认,在启蒙之光的核心也有一片黑暗。”①
李商隐的“无端”正是对人类理性的黑暗盲点的另一种表述。人生并不总是可以被筹划的,实际上人的一生更多的时候受到无数偶然和意外的制约,这正如那张瑟:谁是第一个为它设定50根弦的人呢?谁又决定了瑟一定要这样而不是那样存在于世呢?
没有人知道答案。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现在你有没有听到一缕悠长的乐音从那神秘的五十根琴弦中散逸而出,它们正穿透 “失去的时间”,缓缓飘进你的灵魂?

失去的自我与执着的坚守。
关于本诗神秘多义的评论多与中间这两联(颔联和颈联)有关。1000多年时空制造出的文化隔膜以及来自典故解读本身的多样性都使这四句诗的意味充满了歧义。
其实如果用“失去”的主题来串联它们,会有一种珠联璧合的发现。
庄生句出自《庄子.齐物论》②,涉及到的是一个自我的迷失与异化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要来,为什么要去?这种对于自我意识、对于存在本质的探寻正是现代哲学思想的核心,而且多年来一直是现代主义文化热衷于表现的主题,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
如果说第一句李商隐通过他的前辈庄周的梦境提出了一个“自我迷失”的问题:当我们基于对自己和现实的误解而作出了不当的选择,有没有补救的可能呢?
也许答案就在望帝句。
杜宇是传说中古代蜀国的皇帝。有一年,这个国家发大水,杜宇束手无策。但他的手下有一个叫鳖灵的大臣,是由鳖精变成的,却很擅长此事。杜宇于是把他派往全国各地治理水患。在这个过程中,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鳖灵的妻子朱莉相爱。后来鳖灵治水胜利归来,杜宇也知道了一切。在一种轰然而至的内疚和颓废的情绪中,杜宇决定将王位和爱情全部都给鳖灵,自己孤身一人到山林隐居。可是身体的离去却并不能中断他对人世与爱人的思念。杜宇最终在山林中郁郁而亡。死后变成杜鹃鸟,仍然在蜀国的天空忧伤地盘旋,声声啼血,表达着对故国、人民和爱人的牵挂与挚情。最终吐血而亡。
这个故事颇有几分命运悲剧的凄壮。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杜宇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中表现出的一种能够穿透死亡的精神品质:执着。
陷入世俗迷乱的杜宇最终依凭着精神之力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这十分符合中国人的精神选择:没有彼岸,没有宗教的依托,中国人在苦难中只能选择“强颜欢笑”的直面:无所逃避,逃无可逃。你必须直视自己的命运,并承担起随之而来的一切。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一只蝴蝶笨拙地飞过你张皇四顾的梦境,醒来,你有没有听到杜鹃鸟在窗外清晰而悠长的啼叫?
而这似乎正是李商隐给出的诊断:用精神的执着和坚守来帮助自我渡过它的一切困惑。

得与失,快乐与忧伤,希望和失望。
表面看,这两句写景,具体而且美好:一个是海上生明月,珠圆润泽;一个是暖阳照耀原野,紫气升腾。两句之间还形成和谐对比:意象上一阴一阳(月亮与太阳),色彩上一暗一明(夜晚与白天),体觉上一冷一暖(海面与陆地),实际上典故的运用仍然大有深意。
沧海句:套用了两个典故。一是珠随月圆③:古人认为珍珠是由大海中的蚌壳形成的,它有一个特性:会随月亮的阴晴圆缺而变化:月圆则珠圆,月亏则珠亏。这里象征的意味是明显的:珠圆、珠亏分别喻示着人生的圆满与不圆满,导致它们转换的条件是“月亮”,关键在于“月亮”作为影响变化的条件是刚性的,必然要出现的,所以诗人的言下之意非常明显:人生由圆满到不圆满再到圆满是一个必然发生的周期性变化。没有永恒的圆满,没有永恒的失去(除了时间),这是诗人的第一个发现。
沧海句套用的第二个典故是珠由泪生④:《吕氏春秋》记载,古代中国南海中生活着一群人鱼,它们有一个奇特的功能:流下的眼泪能变成珍珠。这里的象征意味比较直白:泪与珠分别代表着人生的忧与乐,“珠由泪生”则“乐由忧生”:所有的忧伤都孕育着快乐:这是诗人的第二个发现。
蓝田句⑤:古人认为,埋在地下的玉具有两个重要特点:阳光照耀则玉气升腾,可一旦近观却了无踪迹。
如果玉是有生命的,那么埋在地下的它可能盼望着被人发现重见天日,象征的意义也就此闪现:“被发现”喻示着人生的希望,使这种希望变成现实的条件是:太阳。与前面的月亮相似,这个条件也是刚性的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与月亮必然带来“失去”不同,太阳在这里带来的是“希望”,太阳作为“希望”产生的条件还意味着:人生的希望是永恒存在的————这是以永恒的希望来对抗永恒的失去,洋溢着爽朗乐观的情调。当然,在看到希望常在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略玉气阴郁的一面:近观却无,这喻示着人生的失望。
希望与失望,也是人生的两种永远存在而且永远交战的状态,这是诗人的第三个发现。
在这一联,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三组相互对立的意象:得到与失去,快乐与忧伤,希望与失望。生命的进程也许就表现为对这些矛盾状态的竭力调和。
如果仍然将其视为诗人面对人世开出的药方,我们也许可以这样理解:那些令人沮丧的“失去”—--缺陷、忧伤与失望在未来都有可能被新一轮的圆满、快乐和希望所补偿。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寂静的深蓝色海洋和同样寂静的荒原,永远悬挂于天际的太阳和月亮;一颗会流眼泪的珍珠,一片努力升腾的玉气:你看到了一个阴阳调和的世界,和一种通达、开阔的人生气概。
只有到了这一联,我们才更清晰地看到了李商隐作为一名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真性:总是要从深重的困境中找寻到一个能够自我说服的理由,总是要设法在没有光亮的世界里找到一条通向希望的路------关于未来,总要抱持一股积极的信念。

追忆:“失去”是价值存在的一种方式。
现在我们进入了全诗高潮的部分:尾联。
有两个词值得注意。
第一,追忆。能引起我们“追忆”的对象至少具有两个特性:一是已经失去的;二是值得珍视的。
第二,当时。这是与“追忆”相对的,指“正拥有”的时刻。
诗人在这里发出的感慨是:这情感岂止可以留待将来追忆,在当时就已经若有所失了啊。他在拥有某样东西的同时就预感到将要失去它,其珍视与珍惜的心态跃然纸上------这其实是很高悟性的表现。更多的普通人不是这样。
比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之后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惘然”——————这可能是更多的普通人的经验:当我们正拥有着珍贵的东西时,往往不能意识到两件事:一是它们将要失去;二是它们很有价值,等到认识到这一点,往往已经时过境迁,曾经的拥有已然失去。
这种经验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人生中很多珍贵的价值是以失去的方式来认识的。
这是一种忧伤而又无奈的经验。
对于这种以失去的方式来体认的经验鲁迅先生也一定刻骨铭心。
在一篇同样写于生命末期的杂文中他这样描述:(他喊醒许广平)“给我喝一点水,并且去开开电灯,给我看来看去的看一下。”然而许广平并没有打开电灯。于是鲁迅便只得借着街灯的微光看到“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这也是生活》)这是鲁迅先生在死亡的边界、在预感到生命将要失去的前夕突然产生的何等强烈的“生”的欲念!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你是不是看到了一个垂垂老者坐在温暖的炉火边回忆似水华年:那些只存在于生命早期的所有单纯的快乐,那些未被认清就已消散和离失的人与事……窗外大雪纷飞,而靠近墙角的地方,有一张美丽的瑟悄无声息地站立……

综上,《锦瑟》是一首关于“失去”主题的诗。时间无法留驻,圆满无法永恒,一切珍贵的人和事也终将在这种无法抗拒的“失去”中错过和消散……但儒家的积极人生观仍促使诗人在这忧伤的回首中给出了精神拯救的方案:执着,关于未来的信念和在进程之中学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