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哪家蛋糕好吃:难得一见的故宫珍品(精品巡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59:11
难得一见的故宫珍品((精品巡礼)
难得一见的故宫珍品

故宫博物院,不但以它巍峨壮丽的宫殿建筑吸引着千百万中外观众,同时也以它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艺术品珍藏而闻名世界.为了解这座古老的东方文化艺术宝库,编辑出版了《故宫珍宝》,则重点介绍它的珍藏。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才华,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信心,我想每一个到故宫来参观的游览者,通过对宫殿建筑的欣赏和对它收藏的文化艺术珍品的了解,都会有着这样深切的体会。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历史文化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产,它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文化遗产。愿人们都来关心、爱护、保卫好这座东方文化艺术宝库。

《三羊尊》
高52、口径41.3、腹宽61、底径35.5厘米,重51.2千克。
商代后期(公元前十四世纪——前十一世纪)
大口广肩,唇外折,颈上有三条凸弦纹。肩部等距离装饰三只浮雕卷角羊头,间以回纹为地的目形纹饰。腹部纹饰华丽,在回纹地上有三组兽面纹,眼睛突出,增加了肃穆庄重的气氛。圈足较高,上部饰两条凸弦纹,中间有三个等距离的圆孔。下部在回纹地上饰六组兽而纹,并有三条扉棱与器肩三羊首错置。分两次铸造而成。先铸尊体,再在肩部铸制单头。羊首边缘,不规则地掩盖着肩上的纹饰,尊内还有从孔道中溢出的连接羊头的铜块。
三羊尊是一件传世品,为青铜器中的瑰宝。

《酗亚方尊》
高45.5、口径33.5、足径22、腹深33.6厘米,重21.5千克。
商代后期(前十四世纪——前十一世纪)
侈口,通身饰兽面纹和夔纹,肩部四角饰四象首,额上以二夔龙为角,长鼻高举,口边伸出二个大象牙,四面正中饰四个额上伸出二枝杈形冠的兽头,似为鹿首。器身饰八条扉棱,上端伸出口沿外。尊口内有铭文二行九字“酗亚者垢以大子蹲彝。”可知是酗亚为祭祀历代先王和太子而铸造的。酗亚是一个氏族的名称,目前发现这一氏族的铜器多达五、六十件,可见酗亚当为商代一个大族。从出土情况看,其活动中心应在今山东益都地区。

《鸟纹爵》
高22、流至尾长17.7厘米,重1.25千克。
西周前期(前十一世纪一一前十世纪中)
爵有共名,有专名。共名为酒器的总名。专名是温酒或饮酒器的名称。
圆腹凸底,短錾上端雕铸有兽头。爵口一侧有流处有二高柱。三足呈刀形。腹部饰长冠鸟,尾饰变形鸟纹,制作精湛。

《立鹤方壶》
高118、径30.5厘米,重64.28千克。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
青铜壶主要用以盛酒,古人饮酒多用勺从盛酒器中挹取,再倒入饮酒器中。
立鹤方壶形体巨大,可谓“壶中之王”。其整体呈椭方形,有盖。壶体四面饰相互纠结的夔龙纹,布局均衡对称。两侧腹饰一对昂首、垂尾的鸟。器颈饰镂空有华冠的大龙以为耳。器四角铸以立体有翼飞龙。圆足下有两只作咋舌状的伏虎支撑壶体。壶盖铸镂孔莲花瓣两层,中间一块铜板,上铸一只婷婷玉立的仙鹤,作展翅欲飞状,增加了壶的动态和旋律感。春秋时期是大变革时期,方壶新的艺术构思反映了这个时代的革新精神。

《青玉云纹灯》
高12.8、盘径10.2、足径5.9厘米。
战国
玉质滢润,通身黄褐色浸斑。由灯盘、立柱、底座三部分组成。灯盘为直沿,盘心凸雕五办花一朵,花蕊琢涡纹,外侧琢勾连云纹。立柱上部凸雕三叶,下部琢勾连云纹。底座圆形,饰平凸五办花。纹饰细密繁复,虽反转起伏,却又回曲自然。
战国时期,铜灯比较普遍,全部川玉琢成的玉灯,目前全国仅此一件,堪称珍品。

《玉鸟纹樽》
通高12.3、口径6.9、足径6.8厘米。
西汉
王质润亮,通身浅褐色浸斑。有盖,盖面雕勾连云纹,中心镂雕二办花形纽,周凸雕三鸟。周身浅浮雕方折勾莲夔凤纹,并满饰勾连云纹及隐起的谷纹。口缘及底边各雕涡纹一周。近足处有三组兽面纹。三蹄足。器中部一侧凸雕环形板,上饰兽面纹。做工精湛,为汉代玉器中最为珍贵的一件。

《玉“畏乐”谷纹璧》
通高18.6、宽12.5、孔径2.6、厚0.5厘米。
东汉
青玉质,通身赭色浸。璧两面满饰谷纹。璧上部镂雕二螭,螭首相对处为隶书“长乐”二字。螭身盘曲,身上多处有阴刻的细线。璧边缘阴刻篆文清乾隆御题诗一首:“长乐号镌宫,炎刘气蔚虹。如宜子孙式,可匹夏商同。传者妬必有,冯乎恨莫穷。致传禁中语,曰勇异当熊。”末署“乾隆戊申御题”及“古香”、“太璞”二印。玉璧在两汉时期盛行,在汉代墓葬中大量发现,但一般做工比较粗犷。此玉璧雕琢精致,纹饰细腻,排列规则,且镌铭文,为东汉玉璧中之珍品。

《青釉堆塑毂仓罐》
高46.4、底径15.3厘米。
吴永安三年
谷仓,又称堆塑罐、魂瓶,流行于三国、两晋时期,是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墓葬特有的随葬器物。
1939年浙江绍兴县出土。构思巧妙,采取堆、塑、雕、贴相结合的手法,在罐上堆成凸雕式的各种动物和鱼虫。罐口百鸟簇拥,引颈展翅,作觅食状。颈部堆塑有楼阙馆阁,楼阁上手持各种乐器的艺人,有的奏乐,有的耍戏,人物神态生动。最引人注目的是在颈、腹交界处竖着一块小碑,碑上刻有“永安二年时,富且洋(样),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的铭文。它对研究我国古代早期青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玉镂雕飞天佩》
长7.1、宽3.9、厚O.7厘米。

青玉质地,片状。镂雕飞天人物。人物头顶发髻高盘,右手扶云,左手持一物。肩披长飘带至身后。上身袒露,下身着长裙,裙摆随风飘动。身下有流云三朵,线条流畅,动感强烈。飞天多见于佛教石窟壁画,有吉祥之意。

《哥窖双耳炉》
高8、口径12.4、底径9.2厘米。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属青瓷系,装饰风格独特,以器表的纹片而著称于世。
炉仿古铜器式样烧成,形体庄重古朴,线条简洁流畅,胎骨较厚,釉呈米黄色,滋润如玉。周身布满大小不等的碎裂纹片,有如冬天江河中的冰裂,变化万千,别具自然雅趣,是传世哥窑瓷器中的精品。

《官窑盏托》
高6.7、口径6.7厘米。

官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作品以釉色取胜,并以开纹片为美,不讲究刻划花装饰。
紫黑色胎,素朴无饰,造型简洁雅致。通体施天青色釉,釉色肥厚滋润,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开大冰裂纹片,使釉面韵味无穷。精美的盏托是官窑瓷器中较为少见的一种器皿,属上乘作品。

《钧窑花盆》
高15.8、口径22.8、底径11.5厘米。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的神厚镇。是北方最著名的窑口,以烧制五彩争艳、瑰丽多姿的窑变,而独树一帜。
敞口,折沿,菱花形,深腹,下有小圈足。型体变化曲直相间,上下呼应,和谐美观,犹如一朵盛开的菱花、构思颇俱匠心。通体施铜红釉,由于铜元素的发色作用,釉层上的紫红斑如晚霞幻变,绚丽灿烂之至。

《汝窑三足奁》
高12.9、口径18、底径17.8厘米。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作品风格独特,多属宫廷内藏。
这件三足奁为北宋宫廷陈设用瓷,清代列为皇家的珍藏品之一。仿古铜器式样,直口,平底、底部承三个弯形足,外壁上下各有凸弦纹数道。造型简洁雅致、制作严格规矩。里外均施天青釉,并开细碎纹片,釉色幽淡隽永,既有蓝色之冷,又有绿色之暖,显示出汝瓷的特殊魅力。

《定窑孩儿枕》
高18.3、长30、宽11.8厘米。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以烧制白釉瓷器著称于世,对我国南北各地的窑场具有重大的影响。
枕塑成一儿童,俯卧在床榻上,头斜置于交叉的双臂上,脸向外,右手持一绣球,身穿绫罗长袍,人物神态天真可爱。以童背为枕面,榻周四面开光,内模印蟠龙、如意头等纹饰。通体施白釉,釉色白而略黄。雕塑技巧高超,构思新颖,在传世的定窑白瓷中,极为少见,为稀世珍品。

《三彩马》
高77、长83厘米。

1952年郑振铎先生捐献。
全身施赫、黄、绿三色釉。马头向左微侧,顶鬃分向两侧,嘴微张,颈部左侧鬃毛下垂。马尾扎结,四蹄踏长方形底板上,前腿直立,后腿稍曲。马身有精致辔佩,马鞍上刻有花叶纹,显得富丽堂皂。雕塑手法写实,神态自然,釉色鲜明,为唐陶马中的上品。

《三彩骆驼》
身高87、身长7l厘米。

1952年郑振铎先生捐献。
骆驼双目圆睁,昂首,张嘴,四腿错落,作行走状。骆前峰向右,后峰向左,背上兽面皮囊垂于两侧,驮有丝束、绢帛、火腿、圆肉、鸭子、水壶等物。釉色鲜明,全身以深黄釉为主,胺为黄绿釉,鬃毛为黑褐色。生动地塑造出在远途跋涉中,引颈长鸣、不畏疲倦的“沙漠之舟”形象。

《青釉凤头龙柄壶》
高41.3、口径9.3、足径10.2厘米。

唐初北方青釉瓷器的杰出之作。是吸收了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中鸟首壶的造型,又融合了中国本土的结构,精心烧造而成的。
壶身堆贴有各种瑰丽的花纹,繁缛而精美。壶盖为一高冠、大眼、尖嘴的凤头。盖的一端由门沿到底部连接着一条生动活泼的螭龙壶柄,前肢托于肩部,后肢安于喇叭形底座。这一设计,既富装饰性,又起到壶柄把手作用,颇具匠心。
目前所见,此壶在国内传世仅此一件。

《青花海水白龙扁瓶》
高45.3、口径7.8、底径14.5厘米。
明宣德
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宫廷陈设瓷。
瓶口微敞,短颈上细下粗,扁圆腹、圈足。胎体洁白,细腻坚致,体型硕大。通体以青花作装饰,颈部绘缠枝莲和卷草纹。腹部两面各给一苍劲矫健的白龙,跃动于波涛翻滚的海水中,青白两色相互映衬,极具艺术魅力,是明代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青花釉裹红开光镂花盖罐》
高41、口径5.5、底径18.5厘米。

1934年5月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
直口微卷,溜肩、丰腹、腹以下渐收,浅圈足。盖顶塑一昂首翘尾蹲踞的狮子。盖面与腹下部用青花绘变形莲瓣纹,肩绘下垂如意云头纹四组,内绘海水浮莲,如意云头之间的空隙处绘对称折枝牡丹四组,腹部四面各有一菱花式开光,内镂空浮雕菊花和太湖石,以青花绘叶,釉里绘花蕊和湖石。雕刻技巧高超,色彩美丽。既有青花的幽静雅致,又有釉里红的浑厚瑰丽。造型庄重,制作精美,具有高雅而又朴实的艺术风格,是元代瓷器中罕见的精品。

《掐丝珐琅缠枝莲象耳炉》
通高13.9、口径16、足径13.5厘米。
明早期
圆口,鼓腹,铜镀金双象首卷鼻耳,圆足。口部天蓝色地饰十二朵红、黄、白、紫色组成的菊花纹,每一朵菊花的花心嵌铜镀金乳丁纹。腹部宝蓝色地饰红、黄、白三色六朵硕大饱满的缠枝勾莲花,腹下部饰一周红色莲瓣纹。掐丝珐琅是一门综合工艺,集制胎、掐丝、炼釉、烧制、镀金、錾刻等工艺于一体。这件炉造型庄重古朴,纹饰简练大方,釉色鲜丽明快,掐丝细而流畅,镀金灿烂。炉的耳、足、胆均为清代补配。炉以宝蓝色珐琅作地色,这在元代珐琅器中极为罕见。

《掐丝珐琅缠枝莲鱼耳炉》
高9.5、口径15.3、足径11.8厘米。
明早期
铜胎,撇口,圆腹,高圈足。铜镀金龙首衔鱼身为双耳。通体蓝色珐琅地,口、腹部位饰墨绿、黄、白、红色缠枝勾莲纹,缠枝以双线掐制而成,腹下部饰一周各色莲瓣纹,足部饰缠枝花叶纹。足内剔地阳文“景泰年制”楷书款系清代后刻。胎体厚重,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砂眼,系烧造而成。珐琅釉颜色纯正,红如鸡血,白如碑磲,蕴亮而晶莹,是明早期珐琅器中的精品。

《剔红花卉尊》
高9.6、口径12.8厘米。
元?杨茂
又名渣斗,撇口,短颈,鼓腹,矮圈足。口内及外部均雕红漆,饰各种花卉。有桃花、山茶、菊花、栀子花、秋葵、百合等,花间黄漆素地。底部髹褐色漆,左侧针划“杨茂造”款。
杨茂是元代著名的髹漆艺人,浙江嘉兴西塘人,与张成是故里,他们的雕漆技艺对明代髹漆工艺影响极大。此尊雕刻精细,刀法流畅,刀锋不露,圆润光亮,花纹写实,艺术地再现了各种花卉的千姿百态,是杨茂传世漆器之精品。

《剔红穿花龙双耳瓶》
高36.2、口径4.5、足径10.9/9.1厘米。
明中期
圆口,短颈,双耳,扁圆腹,圈足,锡胎。通体雕朱漆,腹部两面椭圆形开光,内满雕缠枝勾莲花、菊花,两条龙穿行于花间。龙无翼,象鼻,尾部衔花,亦称“草龙”。足部雕莲办纹,足内髹黑漆。无款。雕漆中盒、盘较多,瓶极少。此瓶是明代中晚期“云雕”作品中的一件。

《剔红花鸟提匣》
通高16、长17.5、宽14厘米。
明中期
由提梁和二层匣组成。提梁为红漆地雕黑漆缠枝灵芝纹。匣为长方形,通体髹红漆。匣面是在锦纹地上雕花鸟,玲珑剔透的太湖石旁,梅花,茶花盛开,枝繁叶茂,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栖息于树枝上。匣壁是在锦纹上雕几枝梅花、茶花竞相吐艳。设计巧妙,便于携带。雕刻刀法娴熟,藏锋清楚。有的地方刀法略显锋利,是明中期雕漆的代表作。

《剔红茶花圆盒》
高6.5、口径18厘米。
明永乐
圆形,平顶,平底。通体髹朱漆。盖面满雕三朵盛开的茶花和含苞待放的花蕾。盒壁雕菊花、石榴、芙蓉、茶花等。盒底髹黑漆,竖刻“大明永乐年制”针划款。盒盖内刀刻填金乾隆御制诗一首:“漆已十人谏,加雕应若何?增华惊后世,信鲜挽回波。花映祥曦暖,叶承端露多。细针镌永乐,谁与获而呵!乾隆壬寅御题”。此盒漆层厚,花纹饱满,枝叶舒展,雕刻圆润,磨工精细光亮,是明永乐时期漆器的典型作品。
《剔彩林檎双鹏捧盒》
高19.8、口径42.2厘米。
明宣德
圆形,平顶,圈足,通体雕彩漆。盒盖圆形开光内黄漆锦纹地,上雕林檎一树,黄鹏两只,林檎枝叶茂盛,花朵绽放,果实累累,其间点缀有蝴蝶、蜻蜓。盖、器的斜壁雕蟠桃、葡萄、石榴,上下口缘黄漆硬地上雕菊花、牡丹、山茶、芙蓉等花卉。盖面正上方从右至左刻“大明宣德年制”戗金款。剔彩是雕漆的一种,制作方法是在器物上髹不同颜色的漆,每层若干道,然后再剔刻花纹,使一个器物之上显现有各个漆层的颜色。此盒从下至上的漆色为红、黄、缘、红、黑、黄、绿、黑、黄、红、黄、绿、红十三层。五彩斑斓,色泽绚丽。漆质光亮,图案写实,雕刻精湛,堪称精美绝伦。

《青玉双耳活环尊》
高22.9、口径6.4/8.2,足径6.8/9.9厘米。

青灰色玉质,扁圆形体,直颈,宽腹。颈部两面在“T”字纹锦地上各凸雕一条云龙,龙身自然弯曲,龙嘴张开,龙须向后披。两侧兽衔活环为耳。腹部饰有弦纹、夔龙纹及四组重环纹,重环纹内阴刻花草纹、回纹。方足外缘饰一周“T”形纹,其上部阴刻三角形纹。雕琢精致,层次清晰,为元代罕见之陈设品。

《德化窑达摩立像》
高43厘米。

德化窑在今福建省德化县境内,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民间瓷窑,以烧制低铝高硅的白釉瓷器而驰名于世。
达摩立像为德化白瓷中出类拔萃之作。光头赤足,双目圆睁下视,大耳鬓眉,鬓发均作卷曲状。身披袈裟,双手拱起于袖中,脚踩海水,侧眸凝视,表现出这位一苇渡航的高僧济世坚毅精神。通体施象牙白釉、釉面温润如凝脂。雕塑手法细腻,把达摩外观形象与内在气质有机地融于一体。雕像背处刻有“何朝宗制”四字阴文印。为难得之珍品。

《掐丝珐琅勾莲纹花觚》
高14.4、口径8、足径4.7厘米。
明景泰
撇门,直身,圈足,铜胎。通体蓝色珐琅地饰缠枝俯仰勾莲纹。下腹部嵌一铜镀金长方形片,阴刻“大明景泰年制”竖三行楷书款。造型端庄,珐琅釉鲜艳,镀金光亮,花纹流畅自然,是珐琅器中小巧精致的作品。

《斗彩鸡瓶杯》
高3.3、口径8.3、底径4.1厘米,
明成化
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为宫廷名贵的御器。
敞口、硕腹、卧足,足内青花双方框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制作精巧,线条流畅柔和。通体施门彩做装饰,杯上一组兰花柱石,一组芍药柱石,一组子母鸡,另有雄鸡昂首长鸣,母鸡啄虫哺雏。色彩淡雅,画工精细,优雅传神。
据文献记载,此杯在万历年间已值钱十万,足见其珍贵。

《五彩鱼藻纹盖罐》
高33.2、口径19.5、底径24.1厘米。
明嘉靖
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宫廷陈设用瓷。
直口,无颈,硕腹,圈足,带盖。足内青花楷书六字双行款“大明嘉靖年制”。通体施白釉,给五彩鱼藻纹。造型古朴,色彩浓重艳丽,构图严谨,所绘鲤鱼鳞鳍清晰,展鳍折尾,舆周围的荷花、浮萍、水草融合在一起,生动活泼充满着情趣。

《剔红辜仙祝寿图圆盒》
高10、口径39.5厘米。
明嘉靖
圆形,乎盖,直壁,平底。通体雕朱漆。盒面雕刻热闹的群仙祝寿图,栏于外,雨株松树的枝干分别盘成“福、禄”二字,中间三足几上置鼎式香炉,两侧老叟一举灵芝,一添炉香,香烟袅袅上升。盘成“寿”字。天空仙人跨凤、控鹤,飘然欲下。中庭两童子翩翩起舞,左右站立着祝寿者十三仙人,有的吹笛、持扇,有的举桃、捧花。盒壁开光内雕龙凤仙鹤,开光外缠枝灵芝承托着“长生延寿,永亿万年”八字。人物刻化细腻,表情丰富自然。为典型的嘉靖宫廷用品。

《剔红松鹤纹圆盘》
高2.2、口径26.2、底径12.7厘米。
明嘉靖
浅圆形,卷云花边。盘内外雕红漆。盘心雕有三种不同的锦纹,上雕松、竹、梅及四只姿态各异的仙鹤,组成寓意“岁寒三友”、“松鹤延年”的吉祥图案。盘外底髹黑漆,正中刻“乾隆年制”款,款旁黏有一黄纸签。墨书“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初三日收古董房呈览红雕漆圆盘一件,缺漆蜡补。”此盘为三个套盘之一,另外二件亦雕松鹤图,盘底刻有“大明嘉靖年制”款,及乾隆御制诗。这件盘的雕刻风格与其它嘉靖雕漆风格迥异,髹漆不厚,雕刻不善藏锋,构图具有绘画效果。是嘉靖时期独具风采的作品。

《戗金彩漆笼凰银锭式盒》
高11.7、长25.2厘米。
明嘉靖
银锭式。通体髹朱红漆地,填彩漆细钩戗金纹饰。盖面龙凤对舞,中为海水江崖,描金篆书“万”字。斜壁处饰海水、祥云及八卦图,盖、器口缘处饰锦纹。盒底髹黑漆,中间刻戗金“大明嘉靖年制”横款。造型新奇,填漆与戗金工艺巧妙结合,是嘉靖时期的典型器物。

《尤遇款犀角仙人槎杯》
高11.7、长27、宽8.7厘米。
清初
根据犀角的自然形状,采用圆雕、浮雕等多种技法,巧制成仙人乘槎形杯。槎首为杯似灵芝花办,与槎尾有吸孔相通。槎底浪花翻涌,槎中有一老翁手持如意倚坐于镂雕花木间,昂首微笑,神态悠然自得。杯腹镌有楷体乾隆御制诗一首,刻“再来毕甲子”和“尤通”等名款。
尤通,又名尤侃,字雨源。他善刻象牙、玉石玩器,尤以犀角为最,世人多称他为“尤犀杯”,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雕刻家。康熙年间(1662-1722),他因技被征召进宫,在内苑服役,后以年老辞归。此槎杯角质莹润,刻制细腻精雅,是尤通众多犀角作品中之珍品。

《青玉寿字执壶》
通盖高34、通宽29、口径11/8厘米。
明万历
青玉质地,扁圆形,椭圆形盖,口沿阴刻“山”字纹一周,其中琢花草纹。盖顶雕一寿星,执仗,身旁有一鹿。颈部凸雕的方形玉板上琢一“寿”字,旁有诗文“诸仙庆万寿,方朔献蟠桃;湛霞擎供奉,仙酒贺长春。”腹部微鼓,琢有人物及松、竹、梅等。兽吞式流,流上琢云纹,流与壶之间镂雕灵芝纹。螭形把。近足处琢夔龙纹,足边缘琢“山”字纹一周。是明代的典型作品。

《青花五彩团龙花觚》
高41、口径19、底径16.6厘米。
明万历
江西景德镇御窖厂烧制。宫廷陈设瓷。
仿青铜器式样,撇口,细长颈,圆腹,足外撇,足内书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明万历年制”。通体五彩装饰,里口绘缠枝莲一周,外口绘勾莲三角纹一周。颈部为缠枝莲和蕉叶纹。腹部主题图案为菱形开光内绘龙戏珠纹饰,开光外绘以勾莲,上下绘变形蕉叶。足上部为花鸟纹,足边绘变形莲办。纹饰繁密,层次分明,色彩浓重艳丽。

《钿花嵌珠宝龙凤冠》
高26.5厘米,重2.1千克。
明万历
凤冠是皇后和嫔妃每逢册封、谒庙、朝会等重大庆典时,作为礼服冠戴的。
皇后凤冠的式样,洪武三年规定,为圆框冒从翡翠,上饰四凤、大小珠花各十二树,皇后两博鬓,十二钿。永乐三年改规定为冠上点翠龙九条、金凤四只,中间一龙衔一大珠,上有翠盖,下垂珠结、其余龙凤皆口衔珠滴、珠翠四十片,大小珠花各十二树,翠口图一副,上饰珠宝钿花十二个,冠后三博鬓、饰以金龙、翠云,皆垂珠滴。晚期对冠服的规定则不严格。
此龙凤冠冠框用钿竹丝编制,然后髹漆,通体嵌各色宝石,点翠如意云片。前部近顶处三条金龙,龙首向下,口衔珠滴。其余点翠双凤,冠后下部两博鬓,每面三扇。其上点翠地嵌龙凤云花。形象飞舞,色泽瑰丽。
出土于明定陵,为神宗孝端皇后所用。

《竹雕提梁卣》
通高20.3、卣高17、口径7.4/5.6、足径10/8.1厘米。
清中期
卣椭圆形,颈部透雕环形双耳和绳纹提梁。盖浮雕蝉纹纽,盖面阳刻蝉纹。卣身由阴刻的圈点纹和弦纹将腹身纹饰分隔成二层。上层浮雕夔龙纹,下层浮雕兽面蕉叶纹。圈足外撇,上阴刻雷纹。整个器形仿青铜器制作。以竹根为材,采用圆雕和浮雕技法,造型精致,纹饰古朴,是清代乾隆时期众多仿古竹雕艺术品中的稀有制品。

《犀角镂雕螭柄兽面纹杯》
高13.2、口径15/5.6、足径10.4/3.3厘米。

香港收藏家叶义先生捐赠。由三部份组成:两侧各有一杯,中间为双螭,连接双杯。双杯门沿雕刻回纹,通体雕饰兽而纹。设计奇特,雕工精细,造型生动,为雕刻工艺中的珍品。

《紫檀木嵌宝石花菓笔筒》
高15、口径13、底径12.2厘米。

以紫檀木为料,圆形,周身镶嵌各种颜色的宝石作枸杞花蝶纹饰。枸杞树高大挺拔,枝叶茂盛,果实累累,花开蝶飞,各具雅趣。镶嵌图案有立体画面效果。

《黄杨木雕活环链葫芦》
高25.7、口径3.5厘米。

葫芦上小下大,腹圆、东腰,平底。外部镂雕蔓叶,卷须分支,藤蔓缠绕。大葫芦外雕有五个小葫芦。大葫芦和小葫芦上端均雕成藤蔓式活盖,打开后内有与葫芦相连接的长链。在大葫芦的长链上还雕有小葫芦。大葫芦上还雕有两只飞舞的蝙蝠,葫芦谐音福禄取吉祥福禄之意。造型自然,玲珑精巧,色泽油润光亮。

《碧玉“太平有象”(一对)》
高19.7、长25.5厘米。
清中期
碧玉琢制,立体圆雕,形体肥硕。两象相对,呈站立状,神态安祥。简琢双眼,双牙前伸。鼻端上卷。各与一前肢相连。尾端各与一后肢连接。四肢粗壮滚圆,足边琢出趾纹。象背镶掐丝珐琅毡毯饰和鞍、瓶及铜缨铬。瓶顶饰铜宝珠。为清代宫廷宝座两侧之陈设品。

《竹雕东方朔像》
高8.6、底径6.3/5.5厘米。
清中期
以圆雕技法用竹根刻制而成。
东方朔(前154-前93年)是西汉文学家,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曾任常侍郎、大中大夫等职。善词赋,性格诙谐滑稽,才思敏捷,常在汉武帝面前用笑话或雳史故事以诙谐调笑的方式进行政谏。传说他曾三度去王母娘娘的蟠桃圆中偷取仙桃,并以滑稽的语言取悦王母,他的偷桃、背桃、持桃等姿态,被寓予长寿之意,是明清之季工艺美术作品中常用的题材。
此件作品,作者将东方朔刻画成眉目高古,长髯披拂,身着广袖宽袍。左手握桃,身微前倾,盘腿曲肱打坐状的老者。刻工精细,是嘉定派竹根艺术中的精品。

《黄榻木雕卧仕女》
高6.1、长11.1厘米。
清中期
以唐代女诗人鱼玄机为素材,用圆雕技法,刻出一位头盘方髻、弯眉、双目微翕、倚书卧榻作凝思状的仕女。她身着长衣裙,肩披帔帛,长巾卸肩,一腿微拳,一手支颐,舒适安祥。
仕女虽以唐代人物为题材,却是以清代中期特有的审美观念刻制,雕缕洗练,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容貌清秀,神情恬静端庄,衣纹浑圆有致。以黑漆描金勾莲纹的卧榻及织锦垫褥衬之,颇见匠心。放在书斋宝格之中,愈显清雅,为黄杨木制品中的佳作。

《黄玉佛手花插》
高16.1、口径4.5/8.2、足径2.5/5厘米。

由秋葵色黄玉雕琢而成。质地温润,晶莹光亮。器似十六指纹自然并拢,中间雕空,周身及底部枝叶环绕,部份枝叶盘于器底,为花插之足。雕琢手法细腻,造型逼真。
佛手是清代宫廷中常见的器物,可用来插花和陈设。

《象牙镂雕花篮》
通高17、口径6.2、底径3.9厘米。

阔口,圆腹,束颈,覆盘式足。结绳团寿勾莲云头式活动提梁。通体镂雕染牙:口为勾连环纹,颈、肩为回纹,腹为勾云纹,底为条纹。花篮内有象牙镂雕古钱纹花囊一件。雕刻精细,技艺卓绝,是清代广东牙雕的珍品。

《吴之璠款黄杨木雕人物笔筒》
高17.8、口径13.5厘米。
清康熙
用高浮雕技法,刻东晋历史故事“东山报捷”图。一面是松荫下三老者围石而坐,二人对弈一人观棋。二位侍女立于后,手持莲花相顾低语。另一面是两名戎装信使伏鞍策马,高举小旗疾驰而来,似急于传递淝水战役胜利的消息。
吴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是清初著名的竹木雕刻家。他创造了“去地浮雕”技法。所刻制的众多作品深受世人珍爱。此笔筒布局疏朗,刀法圆润,表现了谢安面对战局,胸有成竹,胜利在握的神态。在笔筒的崖壁上,还刻有乾隆皇帝御制诗。

《明黄缎绣云龙貂皮朝袍》
身长150、两袖通长204、下摆185厘米。
清康熙
皇帝服制有礼服,吉服,常服,行服之分。朝袍属礼服范畴,专用于皇帝登基大典和宫内三大节庆(冬至、元旦、万寿节)。朝袍又有冬夏二种,均为上衣下裳连属制。冬朝袍又有二式,这件是其中之一式。明黄缎地绣正彩金龙面料,红织金缎里,紫貂皮缘边。石青缎绣披领,石青缎接袖。大襟、右衽、箭袖(马蹄袖)。两肩及前胸,后背各绣五爪龙一条,间绣五彩流云,下绣海水江崖,龙、云、海水江崖组成柿蒂形;腰围绣行龙四条,前后身下方绣团龙八条,襞积绣团龙十八条,裳绣正面龙二条,行龙五条;披领绣行龙二条,袖端绣云龙袖头。绣工精细,用色庄重,为康熙时期之上乘作品。
隆冬季节,朝袍外还要套上端罩。端罩是用紫貂皮或黑貂皮制作的外衣,毛在外,呈黑色或褐色。

《黑漆嵌螺细婴戏图小柜》
高23.8、盖面边长27.5厘米。
清早期
正方形,两侧有铜镀金凤首提环,上有插盖,前有插门,均可开启。内置大小抽屉伍个。通体髹黑光漆,用嵌薄螺钿及贴金的手法装饰图案,柜面及屉面均饰庭院婴戏场面:有的跳绳、垂钓,有的扑蝶、滑梯、天真活泼。共饰有一百个童子,称为“百子图”。

《画珐琅开光花卉瓶》
高13.5、口径4、足径4厘米。
清康熙
铜胎,撇门,细颈,阔腹。口沿、足边铜镀金。瓶身施浅蓝色珐琅釉地,腹部勾云形开光三个,分别饰红、绿、蓝花卉一朵。开光外饰勾莲花。内壁施浅蓝色釉。足内白釉地,中心蓝方框内有双行“康熙御制”楷书款。画珐琅是清代新兴的工艺美术品。由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造型秀丽,釉色鲜艳,描绘工整,细腻,具有图案化的效果,是典型的宫廷风格作品。

《五彩蝴蝶纹瓶》
高44、口径12、底径13厘米。
清康熙
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宫廷陈设品。
撇门,短颈,溜肩,肩部以下逐渐内敛,圈足。造型端庄大方,胎体坚硬洁白,釉面光亮莹润。采用写生的笔法在腹部描绘翩翩飞舞的彩蝶,其间穿插蜻蜓,草虫作点缀。花蝶形象逼真,千姿百态,别有情趣。蝶上施彩丰富,有红、黄、缘、蓝、紫、褐、黑、金等多种颜色,色彩搭配协调,充分显示了康熙朝制瓷匠师们高超的工艺技巧。

《黄玻璃菊瓣式渣斗》
高9.9、口径9.7厘米。
清雍正
撇口,收肩,鼓腹,圈足。通体以黄色玻璃制成,器体以十六瓣菊花簇拥而成,似一朵硕大的秋菊。制作规整,造型雅致,色彩均匀而娇丽。器底刻有“雍正年制”楷书款,为清官生活用品,由宫廷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烧造。是雍正时期玻璃制品的佳作。

《青玉盆水仙花盆景》
通高25、盆高6.5、长15.7、宽13.4厘米。

由两部份组成:下为痕都斯坦青玉菊瓣长方形洗式盆,上为用染牙,白玉、黄玉制成的水仙花伍株。盆四角镂雕嵌红宝石双叶菊花。每朵菊花花瓣上嵌红宝石十二粒,花蕊上嵌翡翠一粒。盆腹四周菊花花瓣嵌红宝石八粒、翡翠二十粒。足雕菊花花瓣。水仙花以象牙为根,绿色染牙做叶,白玉做花,黄玉为蕊,色彩自然,形象逼真,为宫廷珍赏陈设品。

《铜錾花镀金盆翠竹盆景》
通高25、盆高6厘米。

由两部份组成:下为铜凿花镀金盆,上为翡翠竹子。盆海棠形,通髓凿梅花图案,下承四足。盆中植翡翠竹四株,疏朗有致。上下金碧相映,鲜明雅致,清丽脱俗,堪称是一件上乘之精品。

《铜镀金盆红宝石梅花盆景》
通高38.5、盆高9、长22、宽14.5厘米。

由两部份组成:下为铜镀金盆,折角长方形,口沿錾回纹,盆腹为卐字锦地纹,凸錾垂如意百寿字圈,錾朵花S纹,下承回纹足。上为用红宝石制成的梅花花朵,和铜镀金梅树一株。盆中梅花都是金托,全树花朵共用了284粒红宝石,并配有小翠绿叶。树下还有蜜蜡万寿菊三枝、珊瑚豆、万年青及铜镀金灵芝一茎,小草数棵,并置青石山子一块和白玉山子两块点缀其间。整个器物珠光实气,耀眼夺目,是一件无价之实。


《青花釉里红松竹梅瓶》
高26.7、口径8.9、底径1l厘米。
清雍正
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宫廷陈设品。
直口,短颈,丰肩,圈足,足内书青花双圈六字款“大清雍正年制。”瓶身正面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釉里红绘枝干,梅花。竹叶以“竹有擎天势,苍枯耐岁寒,梅花魁万卉。二友四时欢”五言诗组成,画里有诗,构图新巧。抆饰清晰流畅,青花釉里红发色纯正,色彩光润柔和,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珐琅彩雉鸡牡丹碗》
高6.6、口径14.5、底径6厘米。
清雍正
宫廷名贵的御器。
侈口,圆唇,深腹,圈足,足内双方框内书“雍正年制”四字楷书款。造型端庄秀美,胎体轻薄洁白,釉面光润细腻。通体以珐琅彩做装饰,采用工笔画技法在腹壁一面绘雌雄鸡两只,栖于山石花丛中,另一面题“嫩蕊色金粉,重葩结绣云”五言诗两句。画面雉鸡,生动可爱,鸟羽描画一丝不苟,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由于彩料较厚,以致花纹凸起,富有立体感。
珐琅彩从它问世之日起,就是宫廷的专用品,又称“内廷秘玩”,民间绝少流传,为稀世珍品。

《石青缎绣彩云金龙袷朝褂》
身长140、肩宽40、下摆宽124厘米。
清雍正
朝褂是清代皇太后或皇后,每逢万寿、元旦、冬至、先蚕坛飨祀仪等节,祭日,亲诣行礼。时所御礼服之一种。圆领,对襟,无袖,长与袍称,后垂明黄色丝绦。根据清代冠服制度规定,皇后朝褂有三,均为石青色,但纹样各不相同,这件属第三式。片金缘,周身施五彩云蝠,前后身各饰金龙二条,作立势升腾状,下摆处为八宝平水。工艺考究,设色自然和谐,是清代初期刺绣工艺的代表作品。

《青玉八宝喜字四蝶耳活环炉》
通高12.3、口径13.8、足距2厘米。
清乾隆
为新疆优质青工琢制而成。立体圆雕。有盖,里壁碾磨莹润光亮。圆门,四云头式足。透雕四合如意花式盖顶,四个半圆花梗上各套活环。盖面上部阴琢回纹一周,其下凸雕八个海棠花形饰,上面间饰鱼、盖、花、罐和四个“喜”字。口沿处对称透琢展翅四蝶为耳,各套活环。腹上部阴刻回纹一周,其下琢八个凸海棠花形饰,上面间雕四个“喜”字和轮、伞、长、螺图案。造型新颖奇特,琢磨技艺高超。为清代宫廷珍贵的陈设品。

《珐琅彩婴戏纹双连瓶》
高21.4、口径5.2/9、底径6/10厘米。
清乾隆
清宫名贵御器。造型设计颇具特点,呈双连式,即瓶的门、腹、足合欢而成,又有“合欢瓶”之称,附有双钮连盖,足内青花篆书六字款“大清乾隆年制”。全器上下比例相宜,工艺精巧,轮廓线柔和,给人以新奇雅致之感。
通体施珐琅彩,口沿、足边为淡绿地绘纤细缠枝菊花纹,颈部和足上部为胭脂地绘吉庆缨络纹,腹部为通景婴戏图。色彩艳美柔和,笔法工整流畅,整个画面充满欢快活跃的气氛。

《白玉镂雕牡丹花薰》
高7.5、口径13.4、足径8.3厘米。
清乾隆
由新疆白玉琢制而成。有盖,扁圆体,圆口,圈足。通体镂雕牡丹花叶纹。盖面镂空微鼓。两侧透琢并蒂牡丹花叶为耳。腹部正反两面各凸雕盛开的牡丹花两朵。玲珑透剔,工艺精湛。为清宫造办处的代表作品。

《仿古铜彩牺耳尊》
高21.8、口径13.2、足径11.7厘米。
清乾隆
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宫廷陈设瓷。
仿古青铜器式样,侈口丰肩,安牺耳一对,腹部圆鼓,圈足,足内双方栏内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颈部、足上各绘变形蟠螭一周,腹部绘菱形云雷纹及下垂变形蝉纹一周,造型古朴,釉彩仿铜器错金嵌银工艺,并装饰锈斑,效果逼真,充分体现了景德镇瓷工对于金属氧化物发色规律的熟练掌握和仿制技艺的高超。

《画珐琅牡丹花篮》
通高14、口径16.5/17.3厘米。
清乾隆
圆形,海棠式口,有提梁,矮圈足。通体黄珐琅地,提梁彩绘折枝花,外腹绘四朵硕大牡丹花,花朵以粉红色晕染而成,枝叶轮廓以黑色勾勒。底白釉,正中红色双方框内有“乾隆年制”楷书款。内壁施以天蓝釉。珐琅釉色明丽,器表光滑蕴亮,枝叶舒卷自如,纹饰舒朗,为做康熙花篮制成,具有典型的宫廷风格。

《金嵌珠立佛像》
通高54厘米,重19.03千克。
清乾隆
满族统一中国后,在宗教信仰上,除继续信奉萨满教外,还信奉佛教,在宫中除设有几处大佛堂外,在各个殿堂几乎都设小佛堂,供帝后妃礼拜之用。
金嵌珠立佛,攒发,顶髻两节,顶尖置宝塔。面部丰润,戴佛冠,冠左右戴耳垂,戴耳环、项圈、大缨路、手钏、手镯、脚镯。云肩飘翻为上衣,长短重裙为下裳。右手拇指食指相交,掌心向外,刻有金轮。左手下垂按莲枝。两侧有莲枝,右上方莲花托上有金轮,左上方莲花托上有宝瓶。下有长方圆角莲瓣座。

《嵌宝金塔》
通高85、座宽47厘米。
清乾隆
通体嵌宝石,塔基四方十字形须弥座式。上下嵌松石回纹缘,束腰嵌大宝石二十粒,小宝石二十八粒,间饰松石莲瓣蕃莲纹。座面嵌松石蕃莲,周匝松石栏干,栏干镶珍珠二十粒,面上置小金塔八座,式如主塔。主塔四层阶基嵌宝石六十四粒,间饰松石蕃莲,塔室上下敛中丰,如仰覆合碗,嵌松石兽面八个,通体嵌宝石松石缨络纹。塔门嵌宝石十一粒,阶嵌松石宝石莲瓣,内有青金石佛像一座,室上方坛嵌宝石十二粒,嵌珠二十四粒,坛上为塔身十三级,均嵌宝石、松石。塔顶宝石日月,松石火焰并嵌珍珠,承以嵌宝石松石圆盘。工艺精湛、华贵典雅、堪称精品。

《黄玉默面纹盖瓶》
高16.1、口径4.9/3.3,足径5/3.4厘米。
清乾隆
黄玉质地纯良。有盖。口、足椭圆。宽肩,束颈,扁圆宽腹。通体阴琢锦纹地。透雕“C”形盖纽,盖面垂云纹一周。盖口、器口外沿阴琢回纹。颈部仰饰蝉纹一周,透雕卷叶纹为双耳。腹部两面各饰兽面纹,上有勾形纹两周;下饰涡纹、蕉叶纹各一周。腹下及足部外缘为回纹。外底中部阴镌双行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为珍贵的宫廷陈设品。

《铁鋄金镂雕双龙马鞍》
通长70、宽33、高33厘米。
清乾隆
木质,包铁馁金,前后鞍桥均镂雕二龙戏珠和卷草图案,嵌有绿松石。明黄地彩绣鞍垫,青色漳绒缘,边绣轮、螺、伞、盖、罐等杂宝,中间绣四合如意图案,如意两边各绣降龙一条,红绸里。中缚毡。马镫铜质,上端雕二个龙头,中间雕二龙戏珠,底部雕回纹。提胸、秋辔均用黄丝线编制而成,铁鋄金饰件,雕蝠、磬等吉祥图案。整个马鞍造型精美,用料考究,工艺精良。
清代崇尚骑射武功,历代皇帝都以骑射娴熟为能,更以鞍饰华丽为美,对雕鞍尤为珍视,此种镂雕双龙马鞍除皇帝骑马御用外,在皇帝的卤簿仪仗中也需用很多。

《翠“太平有象”磬》
高24、长26.5、厚0.7厘米。
清乾隆
翠质,色泽鲜艳,晶莹光润。片状,两面浅浮雕纹饰。正面随形满琢一象纹,回首,两眼圆睁,大耳,双牙,长鼻前伸,鼻端内卷,两前肢斜立,两后肢呈半跪状,尾端搭于一后肢上。各部阴琢之皮皱纹清晰逼真。背面边缘饰凸弦纹,内雕勾连云头纹。中间琢一圆圈,内镌竖行篆书“太平有象”四字。象背正中,饰大小松球纹五个,中间松球钻一圆孔,可穿系悬挂。为清代乾隆时期珍贵的宫廷陈设品。

《錾胎珐琅牺尊》
高19、身长21.1厘米。
清乾隆
做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造型,运用珐琅工艺制成。铜胎,作站立回首垂尾状。头为牛头形,双目圆睁,背上驮有图书及两个粗细不同的圆形手卷。通体墨绿色珐琅釉,錾刻卷毛纹,颈下、腹部、足部饰皮毛纹,背上书的正面錾刻“乾隆仿古”楷书款。造型稳重,敦实古朴,采用了錾胎、掐丝工艺相结合的手法,是乾隆时期珐琅工艺的一大创举,既有粗犷豪放的线条,又有细腻流畅的韵律,加上金光闪闪的镀金,既拙朴可爱,又雍容华贵。

《金錾花如意》
高15,长56厘米、重2.22千克。
清乾隆
如意是宫中重要的陈设品,多放置在宝座和寝室的几案上,供皇帝和后妃玩赏。每当皇帝罐位、生日和重大节日,王公大臣们总要向帝后敬献如意。表示吉祥如意之意。皇帝有时也赏赐给大臣们如意。
如意多为珍贵材料制成。此如意为八成金錾花嵌珠宝制造而成。如意头为嵌珠石镂空花薰式,内可放置鲜花,散发清香。

《各色釉大瓶》
高86.4、口径27.4、底径33厘米。
清乾隆
此瓶号称“瓷母”,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宫廷陈设瓷。
洗口,长颈,颈两侧饰以双螭耳,腹饱满,圈足外撇,足内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瓶身共有纹饰十五组,各种纹饰采用高低温多种色彩,有红釉、青釉、窑变,钓釉及仿官,仿哥,仿汝釉和釉下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彩等。腹部的主题图案是十二幅长方形开光,内绘三羊开泰、太平有象等多种吉祥纹饰。瓶体端庄大方,气势磅礴,图案绚丽精美。
目前所见,国内仅此一件。

《织锦铜钉铁叶盔甲》
上衣长76,下裳长7l厘米。
清乾隆
甲面为黄地黑色锁子锦,石青缎缘,月白绸里。甲面上等距离布有镀金铜钉,面里之间敷有长方形钢片。
为分体式,由上衣、下裳、袖、护肩、护腋、护膝、前左遮缝、外坎等部份组成。穿时,各部件由铜袢及丝带联缀成为统一整体。外坎正中有钢质护心镜,护膝装有钢质护板。
盔为钢质,高32、直径21厘米,前后梁为镀金镂空升龙,前后梁两侧纵向镂金梵文三重,间以金缨络。护颈、护耳亦为锁子锦,盔顶为三角形镀金火焰纹饰,周垂黑色貂缨,红缎里。
造型华美,用料考究。由于盔甲内缀有坚固的纲片,刀箭类兵器很难穿透,因而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可谓华实相辅。为乾隆皇帝御用之物。

《金嵌珠“金瓯永固”杯》高12.5、口径8厘米。清乾隆    “金瓯永固”,寓意大清政权永固。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届时“书吉语数字,以祈一岁之政和事理”。始于雍正的元旦开笔仪式,历朝皇帝沿袭相传,直至咸丰,所以“金瓯永固”杯被清代皇帝视为珍贵的祖传法宝。  纯金制成。夔龙立耳,夔龙头各饰珍珠一颗,三象头鼎立,卷鼻为足。金丝象牙围抱于足的两边;杯身錾宝相花,用珍珠十一粒,红宝石九块,蓝宝石十二块,碧玺四块嵌作花心:点翠地,口边刻回纹。杯前正中镌篆文“金瓯永固”四字,后面镌“乾隆年制”款。造型别致,装饰华丽,为清代宫廷专用陈设品。

《金佛塔》
高38、宽14.2厘米、重3.45千克。
清乾隆
一般小佛堂主要供奉佛像、佛塔、佛经以代表佛陀的三业(身业、意业、语业),宝塔象征佛意。
此金佛塔顶部日月托起镶有三颗红宝石的火焰形顶,伞部垂铃,塔身饰兽面和缨络纹并嵌珍珠四粒,龛内置一无量寿佛坐像。塔座饰莲花并有栏板,整体简明肃穆。

《珐琅彩花卉纹蒜头瓶》
高17.5、口径2.7、足径5.2厘米。
清乾隆
直口微撇,圆腹,圈足,足内蓝料堆书四字款“乾隆年制”。通体施珐琅彩,口外绘下垂变形如意头纹,内绘朶莲,颈部凸起弦纹二道,中间给花四朵,腹部绘山石、牡丹,肩上墨彩题:“一丛婵娟色”、“四面清冷风”五言诗二句。上首“佳丽”,下首“金成”、“旭映”胭脂彩印章,整个画面集诗、书、画于一体,意味深长隽永,为瓷器中的精品。

《白地套红玻璃云龙纹瓶》
高29.5、口径9.5厘米。
清乾隆
撇口,细颈,鼓腹,圈足,平底。以白色玻璃为胎,外套紫红色玻璃。颈部饰蕉叶纹,蔓草纹,腹部饰两条龙在云际戏嬉带有火焰的圆珠,腹下部饰莲办纹一周。瓶底处阴刻“大清乾隆年制”竖三行楷书款。为宫廷造办处玻璃厂精制。胎体厚重,造型浑圆,花纹凸起,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象牙编织锦地兰菊团扇》
通长49.5、扇长32.8、宽29.9厘米。
清乾隆
亦称“拔丝宫扇”,是广州工匠以象牙为料,通过筚丝、磨光、编织等技法专为皇家御用陈设而特制的。海棠花形,扇边包镶玳瑁框,嵌骨珠及藕荷色彩绘花蝶纹画珐琅柄把,系明黄色丝穗。扇面中心有棕竹柄梁,嵌有各种蜜蜡纹饰。在编织成蒲纹锦地的扇面上,装嵌有染牙浅浮雕兰花、秋菊、蜻蜓等图案,扇面牙丝薄如细篾,宽不足一毫米,纹饰精致细密,孔缝均匀,经纬片拼合得天衣无缝。富丽华贵,是一件雅逸清新、技术高超的稀有之作。

《金天球仪》
高82厘米,重6.071千克。
清乾隆
由宫廷造办处制作的天体模型。
用黄金作球体,用珍珠镶嵌成星星。共享珍珠1330粒,组成368个星座。球体内设有机械装置,可带动球体运行。是皇宫中一件珍贵的陈设品。

《牙雕《月曼清游》册(正月)》
纵39.1、横32.9、厚3.2厘米。
清乾隆
制于1741年,是根据清廷画家陈枚的画稿,由造办处陈祖璋等五位著名的牙雕艺人,精雕细刻,用了整整一百天时间共同制作的。共分十二册,呈合符册页式。每册一面为景,一面以乾隆御题诗句为配。将宫廷妇女从正月到十二月的娱乐生活,分成十二段内容,用象牙雕成,分别安嵌在十二个册页中。
此册为正月景,题为《寒夜探梅》,图意是元宵佳节的夜晚,一个侍女挑灯引着五位身着长裙的仕女缓步而来。院内屋檐下悬挂彩灯,窗外两株古梅寒花怒放,月下灯前有四个仕女在亭廊中或立或坐。观花聊谈,布景设色精丽生动,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绝胜图画。历来被誉为是清代牙雕的代表作。

《剔犀如意云盒》
高12.3、口径17厘米。
清乾隆
正方形,盖面微凸,方形圈足。通体髹黑红二色漆,盖面、器身均雕如意云形纹。器面为黑漆,花纹的侧面露出规律整齐的三层红漆。盒底髹黑漆,正中刀刻填金楷书“大清乾隆年制”直行款,款下刻“如意云盒”器名款。剔犀是雕漆的一种,做法是用两种色漆,在器物上有规律地逐层积累至相当的厚度,然后用刀雕刻出云纹图案。目前最早的剔犀实物是南宋时的剔犀执镜盒,元、明、清三代继续制作。这件剔犀盒,构图简练,线条粗犷豪放,雕刻细腻工整,红、黑二色漆明朗和谐。是清代剔犀器物中之精品。

《珐琅彩胭脂红茶壶》
高11.8、口径6.9、足径7厘米。
清乾隆
直门微撇,壶体饱满浑圆,腹部分置弯流和曲柄。壶盖圆顶,宝珠形钮,子口内敛。圈足,足内蓝料楷书四字款“乾隆年制”。造型端庄,胎体轻薄洁白。通体以紫红色珐琅彩料做装饰,在肩、近底处及流的底部分刻变形蕉叶纹一周,壶盖边刻圈纹及卷线纹各一道,盖顶刻花办纹。釉色细腻如涂脂,艳丽而鲜嫩,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目前所见,传世的珐琅彩瓷器多是瓶、碗、盒等器皿,如此精美的茶壶还属罕见。

《识文描金菊花纹执壶》
高9、口径15.6厘米。
清乾隆
扁圆形,曲流,环柄,紫砂胎。通体黑漆地识文描金,壶身描金菊花纹,秋虫在花丛中飞舞。盖上饰菊花、竹叶,柄及流饰菊花、蝴蝶。壶底紫砂地,正中阴刻“大清乾隆年制”竖二行篆书款。识文描金是漆工艺的一个品种,识文即为凸起的阳纹,识文描金是在器物上用漆或漆灰堆成的花纹上描金,其纹饰高于漆器表面,更真实、形象、富于三维效果。壶造型精巧别致,描金纹饰华丽富贵,是一件既实用又有欣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

《翡翠白菜式花插》
高24.3、口径12.8/7厘米。
清乾隆
由翠根琢制而成,局部留有翡色。顶端丛叶中间,雕一椭形深孔。周围肥硕的菜叶有的挺拔直立,有的叶尖下垂,姿态各异。叶上浅浮雕叶脉纹,更显逼真茂盛。菜根上部用深琢加透雕的手法,形成自然围抱菜心状。底部椭形小平足。工匠因材施艺,按质料和翡色之深浅,巧施雕刀。不仅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而且特意留下的翡色,似霞光映照,使白菜更加暗绿可爱。为清代宫廷名贵陈设品。

《崇庆皇太后金发塔》
高153厘米、重107.5千克。
清乾隆
乾隆皇帝为纪念母亲崇庆皇太后,于四十二年(1777年)命宫中造办处制造了这座金发塔,供奉其母生前落下的头发。
束腰合仰莲花须弥座,四周束腰正中錾佛花,左右各一个狮子,座上三层金刚圈,上下合仰莲瓣。塔身圆形,上丰下敛,周錾衔璎珞,兽面8个,前安欢门,内金座铜无量寿佛一尊,方形束腰塔脖,上安十三天,面錾梵文,左右各饰飘带一条,再上天地盘,周坠松石珠穗,金铃坠角,盘上圆光,宝珠火炎。镌“大清乾隆年敬造”款。是故宫现存最高最重的金塔。

《大禹治水图玉山》
高240、宽96、座高60厘米。
清乾隆
青玉质,系仿宋入画稿设计雕成。描写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的劳动场面。巍然挺立的山峰上,重峦叠嶂,瀑布急涌。在险峻的山岩峭壁上,古木苍松,洞穴深秘。姿态各异的众多人物,有的举锤打石,有的挥镐刨砂,有的肩扛杠杆凿石开山等。工匠们以夸张的手法,高超的技艺,琢制出生动逼真的大禹治水的劳动图景。山正面中部阴刻乾隆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篆文方印。背面下部刻有“八征耄念之宝”篆文方印,上部阴刻乾隆《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纪事诗。玉山安置在错金山水纹铜座上,雄伟壮观。为清代巨型玉雕之稀世珍宝。

《白玉瓜棱提梁壶》
通高10.1、通梁高16.8、口径8.9、足径6.8厘米。
清嘉庆
立体圆雕,有盖。圆口,花瓣式圈足。瓜形盖顶。器身凸雕十二条瓜棱纹。一侧凸琢张口羊首为流。在每间隔三条瓜棱线的顶端,各雕一凸凹纽,安接三只架式法琅提梁。器外底中部阴刻双竖行隶书“嘉庆御用”四字款。玉质莹润,洁白无瑕。设计精巧,造型别致。为清代嘉庆时期珍品。

《明黄芝麻纱绣彩云金龙朝袍》
身长137、两袖通长175、袖口宽21.6,下摆宽84厘米。
清同治
为夏季举行重大庆典时皇太后、皇后穿的礼服。圆领,右袵、马蹄袖,上衣下裳相连属,后开踞,直身袍。通身用捻金线绣九条金龙,在龙纹间以三蓝色绣线绣云、蝠,下摆为彩绣海水江崖及八宝,袖端各绣正龙一条,披肩为石青色纱地,上绣两条行龙。此件朝袍特殊的地方,是有用彩色丝线绣出象征权力的十二章纹饰。按照清代服饰制度的规定,十二章属皇帝专用,此时正是慈禧太后专权时期,她自认女皇,故皇太后、皇后的礼吉服自然出现了象征权力的十二章纹饰。
朝袍绣工精细,色彩协调,为清代晚期皇太后、皇后夏朝服的精品。

《浅雪青缎绣水仙寿字裳衣》
身长145、两袖通长134、下摆周长230厘米。
清同治
便服,是春秋两季后妃套在便袍外面的圆领、右衽左右开裾的外装。
共钉五扣,上为素金扣,下为四个刻团寿字纹白玉扣,两腋下各有一个彩色花绦撮成的大云头。下为开气,长70厘米。外围由品月缎织五彩牡丹、青色缎绣整墩水仙金团寿字、茶色缎织浅彩荷花三道花襁点缀而成。装饰效果强烈,庄重大方。
裳衣以粉、绿、灰、金为主色,采用二、三润色方法,使花纹显得灵活逼真,绣工精细,用色淡雅,为同治时期的精品。

《明黄缎绣彩牡丹蝶裳衣》
身长137.5、两神通长118、袖口宽40、下摆宽122厘米。
清光绪
裳衣,是清代中晚期后妃们十分喜爱穿用的便服之一。圆领,右衽,大襟,左右大开裾,阔袖,直身。明黄缎料,衣身用传统苏绣技法,绣制五彩牡丹及蝴蝶。外围、领口、袖口等处缀以四层色彩、花纹,宽窄各异的织花或绣花辫。并用花绦于左右开裾口边盘制成如意云头,给裳衣以强烈的装饰效果。大襟缘缀五枚鎏金扁圆纽扣。色彩鲜艳,雅而不俗。

《黄振效款牙雕渔家乐图笔筒》
高12、口径9.7厘米。
清乾隆
以高浮雕技法,在笔筒上刻柳溪渔乐图景。山上松竹交荫,山下溪流湍急,渔家、樵夫或在溪旁停舟闲居,或倚山傍水席地坐饮休息;或肩扛农具与牧童一起耕作。布局严谨,景物自然,一派安乐祥和的太平景象。山壁一侧刻有“小臣黄振效恭制”等款。
黄振效是广东一带著名的牙匠,他的作品很受乾隆皇帝的赏识。晚年曾被赐在“内庭行走”。作品大都是反映局势稳定、经济繁荣、祥和气氛的,如“渔家乐”、“农家忙”、“耕织图”等。此件笔筒内容丰富,层次分明,雕刻技法纯熟,是乾隆时期宫廷造办处各流派工匠之间相互协作,借鉴的结果,也是造办处工匠中极少留有款识作品中的一件。

《画珐琅山水人物提梁壶》
通高38.1、口径9.1厘米。
清乾隆
由提梁、壶身、底架组成。提梁自然弯曲,握手处为金星玻璃。曲流。壶盖呈八棱形,粉地菊花纹。肩部八棱形,黄地折枝花纹。壶身八面开光,内饰山水和花鸟图各四幅,相间排列,花鸟画均为中国传统的花鸟题材;山水图皆为设色山水。用笔工整,设色明净。壶底有“乾隆年制”楷书款。下置铜镀金架。造型仿西洋式,美观大方,线条流畅,装饰内容及手法采用传统的中国风格,是乾隆四年(1739年)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制造的。

历代以来,皇室对于文化艺术品及各种奇珍异宝,搜集不遗余力,明、清尤盛。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继承了这两代皇室的收藏。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廷以后,清室善后委员会曾对当时宫内文物进行了清点登记,总计有117万余件。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护这批珍贵文物不致遭到战火的毁灭,曾将部份文物装箱疏散到大后方。日本投降后,除少部份运回北京本院外,其中最精华的部份计2972箱于1949年被运往台湾,余下2211箱仍寄存在南京库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对原清宫旧藏文物再次进行了整理登记,计有78万余件。作为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同时肩负有搜集保存保护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责任,因此,通过收购、接受捐赠等渠道,新人藏的文物有二十几万件。到目前为止,现藏北京本院的文物总数达一百余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