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 小项目 不用 mvc:中国古代小说集备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4:05:13
中国古代小说集备资料(一)
第一单元  精悍隽永的笔记小说集备资料
一、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小说起源于劳动。鲁迅先生说:“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咏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
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如《西游记》、《聊斋志异》就采用了神话传说那种积极的浪漫主义手法。《红楼梦》也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开篇的。
我国的小说源远流长。“小说”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我国小说的萌芽,可溯至上古劳动人民的口头传说与远古神话。这部分遗产主要记载和保存在《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中。
先秦两汉时期,“小说”一直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根本算不上一种文学体裁。到了魏晋以后,别具风格的所谓“志怪”、“志人”小说的大量产生,使我国的早期小说出现了一个较为繁盛的时期,如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都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但这时的小说,因为是“志”(“记”的意思),即搜集记录下来的,这一时期的小说情节结构比较简单、粗略,多截取人物的只言片语,被称为笔记小说,还算不上创作,所以人们把它同历史归于一类。志人小说如南朝宋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其中的名篇有《周处》、《管宁割席》《华王优劣》等。志怪小说有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其中著名的小说有《干将莫邪》《韩凭夫妇》《李寄斩蛇》等。
唐代,这时期写小说成为文人有意识的创作活动,他们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被称为唐代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唐代传奇大都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结构完整,文辞华美,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唐人称小说为“传奇”。因为在唐代,人们对小说也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偏见,一般都把它排斥在正统文学之外;又由于它的“作意好奇”,便称之为“传奇”。不过当时参加小说创作的人已日渐增多,小说已成为人们有意的创作。唐代比较有名的传奇有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传的《南柯太守传》等。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随之兴起的是白话小说——“话本”,即民间说话人所用的故事的底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了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其中讲长篇历史故事的,一般叫“平话”,如《新编五代史平话》;讲短篇社会生活故事的,一般叫“话本”或“小说”,如《清平山堂话本》《京本通俗小说》。宋代话本没有流传下来多少,总共约有二三十篇,比较有名的有《错斩崔宁》《快嘴李翠莲记》等。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一大变迁”,它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话本比以前的小说有许多新的发展,故事性强,情节动人,结构精巧,着重人物行动和对话的描写,并开始运用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环境描写真实生动,语言通俗、朴素、幽默。明代出现了章回小说。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出现了由文人模拟“话本”体制写成的作品“拟话本”。冯梦龙编撰的《三言》中,不少作品就属拟话本小说。拟话本的题材更加广泛,情节更加曲折,描写更加细腻。这以后再发展,便有了文人独立的创作。这一时期出现的长篇小说《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清代的《红楼梦》发扬了这个传统,使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古今小说有许多相通之处,但古代小说也有其自身特点。因而欣赏时,应根据古代小说自身的特点来加以欣赏,具体可以从了解古代小说的特点、欣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鉴赏古代小说的语言三个角度入手。
古代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古代小说有现实主义的传统,立足现实,反映现实,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说重情节,通过情节表现人物,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心理;古代小说继承了史传文学的传统,描写人物,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点,坏人身上也有长处;古代小说由“话本”发展为章回小说,结构上形成一种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对子;古代小说的语言有文言白话之分,就是古代白话,与现当代小说语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古代小说的特点
一般说来,我国古代小说有如下特点:
1、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但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缺乏立体感。现代小说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 ,强调挖掘人物内心的潜意识。而我国古代小说则着重于描绘事物之间持久战在联系和人与人之间比较明显的矛盾冲突,把刻画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做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如《水浒》随着主要人物的出场,引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提示他们的身份和彼此间的关系,表现他们的性格。在故事的高潮,突出其英雄形象,通过细节的描写体现了结构的缜密,也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我国古代小说多为英雄传奇,为了表现人物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生,作者往往在户外安排了一个个便于其施展非凡勇力和过人智慧的场所;他们或南征北战、纵横驰骋,或行色匆匆、长亭短亭,频繁地转换着活动空间。他们所遇到的一个个矛盾冲突也是外在的,很少来自人物内心激烈的思想冲突;或沙场较武、杀几员战将;或晓风残月、吟诗斗智。作者的笔触很少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仅靠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塑造人物。
由于缺乏人物内在世界的真实凸现,人物的性格往往是由作者规定好了的,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往往只围绕人物的主要性格,缺少变化和行动的依据,因此,这样的人物性格比较单一,不丰满,缺乏立体感。如《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张飞,除了忠这一封建臣子的共性以外,就只有勇猛这个性格特征了,他的一系列言行只是这个性格的注脚,缺少发展变化。如丈八长矛、大吼三声、刚硬的扎须都是这一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还有,许多作品亦如此,在其主要人物出场之际,作者就通过概括介绍规定好了他的性格,在以后的情节发展中仍然如此,缺少变化。
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独特的艺术传统。唐传奇中许多名篇的布局,异常宏伟、严谨而巧妙,故事情节的发展富于戏剧性,头尾完整,中间一步步展开各种复杂的矛盾冲突而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显得紧凑、明晰。明清长篇小说,一部作品往往有虚写、有实写、有详写、有略写,各得其所。在具体的描写中巧妙地运用各种记叙方法,参差错落,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显得摇曵多姿。如《水浒传》,它包含了许多故事,每个故事又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但又与其它故事紧紧相连,一环扣一环,互相牵制,从而展示了农民起义的如火如荼的广阔场面。
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这是古代小说吸收民间口语、继承古代散文的传统而形成的又一重要特点。它们常常寥寥数语就能生动鲜明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如《世说新语》“管宁割席”的故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草,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只用了六七十字,就细致地描写了两生活小事。显示了两人对金钱、权贵的不同态度,突出地表现了管宁蔑视金钱权贵,严于择友的品质。即便描摹得劣形尽相,细致入微,也能看出作者提炼加工语言所达到的生动、丰富、洗炼、准确的程度。像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描写就是如此。
4、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叙述是表述小说生活内容的一种方式。我国古代小说,原本就是“说书”,所以,它的叙述方式,总是带有说书人的印记。“看官听说”,“这正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就是古代小说典型的叙述口气。
作为编造故事的叙述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为了使故事变得更加离奇,可以编造一些巧合,或者使人物死而复生,或者让生者毫无根据地死去。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巧遇李小二,就是为了需要而设置的巧合。还可以打断故事的进展发一通议论,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就是如此。
三、中国古代小说的分期
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和古代小说的发展情况,我们把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分为六个时期:
1、准备期(从远古至先秦两汉):我国最早的叙事文学,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等,虽然不是小说,但从思想上、题材上、语言艺术的表现方法上为古代小说的发展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2、成熟期(魏晋至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是中国小说的雏型。但他们仍然没有摆脱依附历史著作的状态,作家也不是有意为小说,形式较简单,只是“粗陈梗概”而已。
唐代古代小说开始成熟,形成独立的文学形式——传奇体小说,作家开始有意为小说。唐传奇是我国文言小说的一座高峰,对后代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转变期(宋元):宋元话本在中国小说史上承前启后,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从短篇向长篇、由史传体向说唱体的发展和转变。小说创作群体扩大,题材增加,《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经典的长篇小说就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经过世代积累由文人加工而成的。
4、繁荣期(明代):明初,古代小说发展处于停滞阶段。明嘉靖、万历年间到明末,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代表作是《西游记》、《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等白话短篇小说集。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成为小说的主潮。这一时期,小说作家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小说从描写历史、英雄转向描写市井细民;人物塑造由类型化向典型化过渡。长篇小说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发展。作品风格鲜明,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繁荣阶段。
5、高峰期(清初至清中叶):清初,《聊斋志异》异峰突起,成为文言小说的又一座丰碑。接着《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出现,把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推向了高峰,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小说作家把自己的生命熔铸在艺术作品中,从对封建政治黑暗的揭露,转向对封建意识形态的认真反思;人物形象达到高度个性化。出现了反映个性解放思想的新人物,对封建社会的失望,使作家作品带有更浓重的感伤和困惑情绪。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近代小说尚未出现,这一时期兴盛的公案侠义小说和狭邪小说是古代小说的余波,所以也在高峰期介绍。
6、演进期(1895-1911):是近代小说时期,也是古代小说终结演进为近代小说时期。小说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战斗号角,大量繁荣,近代小说从内容上反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倡改良主义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艺术上在继承古代小说传统的同时,逐渐接受西方小说的影响,人物、结构、语言方面都有重大的变化。
四、中国古代小说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古代小说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造成中国小说迥异于西方小说的主要原因是:1、以儒家为主,儒道佛互相融合与碰撞的政治伦理思想;2、注重纂修历史和史传文学的影响;3、说唱文学的影响;4、中国富有民族特色的其他文艺形式的融合、渗透。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使中国古代小说在下列几个方面,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1、创作思想
儒家哲学思想把本体论、认识论始终融合在道德论中,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它的文艺思想强调 “诗言志” “文以载道”,倡导文学的教化作用。因此 ,小说作家在作品中总是按照善与恶、忠与奸,正与邪的道德观念来塑造人物达到文艺的教育作用。
2、作品题材
中国古代小说在题材方面的特点是历史题材多、重大题材多、因袭继承现象多。
中国古代小说题材相对集中,大体可以归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公案侠义、人情世态、讽刺谴责、灵怪神魔这六类。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归纳为讲史(包括英雄传奇、公案侠义),世情(包括人情和讽刺),神魔(包括志怪和神魔)三种,也是写历史、写现实、写神怪。
中国古代小说重大题材多,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儒家思想是以伦理化、政治化为特征的,注重封建社会的秩序化,追求人格道德的完善化,关心人伦关系的规范化,因而选择重大题材是作家的神圣使命。作家相当自觉地把他们的视线集中在关系国家命运、世风道德等重大问题上。因而历史小说、英雄传奇、公案侠义、人情世态、谴责讽刺小说就应运而生了。即使灵怪神魔小说与佛教道教的流行有关,但仍以儒为主,儒佛道三教合一,通过灵怪神魔故事,达到教化的目的。
中国古代小说题材的特点,使古代优秀小说总是引导读者关心国家前途、民生疾苦、社会正义,而不要沉溺于个人情感的狭小天地里;总是在作品中高扬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主旋律,鼓舞人民为美好前途而斗争,而不要消极颓废、意志消沉。西方小说强调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和神学统治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是,他们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可以置国家人民的命运而不顾,不是战斗在战场,而是决斗于情场,这在中国古代小说,在中国老百姓的审美观念、道德观念中是难以想象的。当然,中国古代小说中也有些作品成为宣扬封建道德的教科书。中国古代小说题材相对集中,因袭现象比较严重。
3、人物塑造
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塑造经历了从实录到虚构、从类型化人物到类型化典型、从类型化典型到个性化典型的发展过程。
唐以前的小说还属于记述怪异和实录人物言行的阶段,没有自觉地创造人物形象。到了唐传奇开始进行艺术虚构,在故事情节开展中注意刻画人物。但是,人物刻画还服从于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个性不够鲜明,小说人物还处于类型化阶段。到了宋元话本出现,注意把故事情节的曲折开展与人物个性的刻画统一起来,在类型中有了个性。在宋元话本基础上产生的《三国演义》、《水游传》创造了一系列光辉的类型化典型形象。这些类型化的典型人物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产物。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以古拙雄浑为美的审美趣味,要求和谐与整一的古典美学原则。这些典型人物没有西方小说中人物“灵与肉”的搏斗,没有忏悔与赎罪意识,没有人格的分裂。我们不能以西方小说为标准来贬低英雄人物的典型意义。
当然,应该看到这种类型化的典型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体现着政治化的道德观念比较适合表现重大题材而不太适合表现日常生活;比较适合表现英雄人物而不太适合表现细民百姓;比较适合表现雄浑粗豪的风格不太适合表现细腻温柔的情感;存在着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不利于表现生活的复杂性。因此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经验的积累,从《金瓶梅》开始中国古代小说逐步达到个性化典型的成熟阶段。
4、结构与语言
西方是先有长篇小说后有短篇小说,而中国则相反先有短篇后有长篇。因而,中国古代小说的结构也不同于西方小说。
①文言小说深受史传文学特别是《史记》的影响。大部分文言小说都是传记体。白话短篇小说基本上也是人物传记的体例。总之无论文言或白话短篇小说都是纵向地顺序地讲述人物的一生中几件重大事件,有头有尾,而少有西方短篇小说那样横切人物片段生活甚至只描写一个瞬间的心理活动。
②长篇小说一部分由“讲史”发展而来。说话艺人依据的重要材料是史书。受《史记》分为传记合为通史体例的影响,“说话”艺人要把长篇故事分若干次讲完,一次讲述一个故事,这就造成“讲史”话本基本上是把短篇故事联缀在一起的体例 。长篇小说另一部分由“小说”演变而成,这类长篇小说更是短篇连缀体。到了《金瓶梅》出现,长篇小说才摆脱了线性结构,发展为网状结构。
③史传文学是历史家为历史人物作传,说话是说书人讲述人物故事。因此,中国长短篇小说多是第三者叙述而没有第一人称的写法;大多是顺序叙述人物和事件,极少运用倒叙、插叙手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民族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民族特色的最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小说在语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存在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大系统。文言小说语言的精练准确,白话小说语言的生动活泼,可以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其次,群众创作与文人创作相互结合,相互学习,既有民间语言的丰富矿藏又有文人创作的锤炼加工,使小说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第三中国是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度,诗、文、词、曲以及历史著作、哲学著作在语言方面都有着辉煌成就 ,为小说语言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浒传》和《红楼梦》达到古代小说语言成就的高峰。
5、融合与发展
中国古代小说的独特民族形式、民族风格,它的繁荣发展除了上述诸因素外,还应考察其内部发展演变的情况。
中国古代小说可分为几种类型,它们以共同的题材和表现方法为基本特征有着比较严格的规范,但又是不断融合演变的。它演变的方式是同类小说的纵向延伸和不同类型小说的横向融合两种方式。
同类小说的纵向延伸,又可分为演变与扩大两种情况。首先说演变:如长篇人情小说从《金瓶梅》发轫,然后直接发展为家庭小说;演变为才子佳人小说等等。其次我们说扩大:一种办法是直接的续书。续书多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特有现象,几乎所有古代有影响的作品都有续书;另一种办法是由一人扩大为家族,由一个家族扩大为另一个家族。如隋唐系统小说中的罗成扩大为罗家将;薛仁贵扩大为薛家将。北宋初年边境战争小说由杨业扩大为杨家将,又扩大为杨家女将;由杨家将又扩大为狄家将、呼家将等等。
以上两种情况基本上都属于同类小说之间的延伸、演变、发展;另一种情况,则是不同类小说的横向融合,产生新的品种或新的风格。公案小说与侠义小说结合为公案侠义小说就是产生了新的品种。而更多的是在保持一类小说基本模式的同时吸收融合另一类小说的写法,产生新的风格。历史演义融入英雄传奇、神魔小说的写法产生了《禅真逸史》这类小说。
在人情小说崛起之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中多融入人情小说的成分,使它们在保持其原有特性基础上,更贴近现实生活。基本上属于神魔类的《绿野仙踪》在神魔小说的框架中更多地反映人情世态,而其主要价值恰恰在于描写人情的部分。《水浒后传》直接继承《水浒传》,基本上是英雄传奇小说,但其中纳入才子佳人的故事。
古代小说数量之多令人吃惊但精品之少却令人遗憾。这说明单凭题材的因袭、延伸作品难以成功;只靠题材、写法的融合、借用也不易创造出杰作,只有生活与作家的感情发生火一样关系的时候文艺作品的生命才会燃烧起来。
五、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
中国古代小说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打开中国古代小说的长卷,无数鲜活的人物会向我们迎面走来,智慧如诸葛,长厚如刘备,粗鲁如李逵,文病如黛玉,有些人物甚至妇孺皆知。他们,以曲折的命运,或以鲜明的个性令人永志难忘,这当然要归功于小说对人物的塑造。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古代小说的人物塑造上,经历了一个从外在际遇到内心世界的发展过程。早期小说一般关注人物外在的荣辱升沉和命运变迁。人物往往物化成一个符号,可以任意替换。如早期的神话、魏晋的志人志怪小说甚至唐传奇的部分作品。到《三国》与《水浒》开始描写人物内在品性,虽然性格较单一,“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为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但毕竟开了写内心世界的先河。而到了《红楼》的时代,作品更重视对人物内在世界的全面深入的开掘,几乎看不见外在际遇对人的命运的决定作用,如宝黛的爱情悲剧更多是由于黛玉的性格。
首先看一下人物塑造的途径与依据。
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是小说塑造的主要途径。冲突会激发人的潜在性格,使人的感情得到充分的表现,甚至将人物推向冲突和命运的极端状态。如《世说新语》“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在生命的穷途,更见其从容豁达。还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在被诬陷和被发配时一直隐忍、得过且过,但面临绝境时,八十万禁军教头的血性胆色就一览无余了,“只一提”、“只一剜”间便了结仇人。有时作者还会设置假定性情景,激发人的潜在性格,使之充分显现,像第四册读本《婴宁》,写婴宁的天真烂漫,便将她放进一些超现实情景。
人物塑造要符合其性格逻辑,这是小说塑造的依据,即要像张竹坡所评“于一个心中,讨出一个人的情理来”。金圣叹评《水浒》说施耐庵“写豪杰居然豪杰,写奸雄居然奸雄,写淫妇居然淫妇,写偷儿居然偷儿”,之所以能形神毕肖便是因为施耐庵善于分析各种人物的情理,即心理、言语、行动。脂砚斋也曾批《红楼》“形容一事,一事毕真”,曹雪芹无疑亦做到了这点,如写刘姥姥“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引起的众人大笑:“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每人不同的笑都符合各人“情理”。
其次看人物塑造的方法与技巧。
1、白描手法。契诃夫说:“在小说中,最好不要说透,只要叙述就行”。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白描”,所谓用最俭省的笔墨予以粗线条勾勒,表现人物性格。这种手法在古代小说中运用很普遍,也很成功。如《柳毅传》中写龙女:“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 ”。十六字已将龙女之美及其苦楚、殷盼写了出来。又如《金瓶梅》写应伯爵的帮闲嘴脸也用了白描手法。“西门庆因问道:‘你吃了饭不曾?’伯爵不好说不曾吃,因说道:‘哥,你试猜。’西门庆道:‘你敢是吃了?’伯爵掩口道:‘这等猜不着。’西门庆笑道:‘怪狗才,不吃便说不曾吃,有这等张致的!’一面叫小厮:‘看饭来,咱与二叔吃。’伯爵笑道:‘不然咱也吃了来了,咱听得一件稀罕的事儿,来与哥说,要同哥去瞧瞧。’”没有任何评论,应伯爵想沾小便宜又欲讨好西门庆的样子已跃然纸上。故张竹坡赞:“读《金瓶》,当看其白描处。子弟能看其白描处,必能自做出异样省力巧妙文字来也。”
2、肖像描写:写形写意,以形传神。古代小说擅长用写意淡抹来完成人物肖像描写。如《水浒》写李逵“黑凛凛大汉”,五字便把其粗直勇猛活画出来,正如金圣叹评价“五字已画得出相”“不惟画出形状,兼画出顾盼、性格”。而我们更为熟知的《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肖像描写更是集写意之大成:“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究竟“似蹙非蹙罥烟眉”“似喜非喜含情目”是怎样眉眼,黛玉是如何相貌,都只能靠我们再创造了。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作品还能注意肖像与性格曲折的统一,如史湘云的“爱哥哥”,鸳鸯的“几点雀斑”,这些丝毫不会影响其整体美感。
3、语言的个性化。最成功的语言描写当如金圣叹所评“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例如《水浒》中塑造李逵:“李逵看着宋江问 戴宗道:‘哥哥,这黑汉子是谁?’戴宗对宋江笑道:‘押司,你看这恁么粗卤!全不识些 体面!’李逵道:‘我问大哥,怎地是粗卤?’戴宗道:‘兄弟,你便请问“这位官人是谁”便好。你倒却说“这黑汉子是谁,”这不是粗卤却是甚么?我且与你说知:这位仁兄 便是闲常你要去投奔他的义士哥哥。’李逵道:‘莫不是山东及时雨黑宋江?’戴宗喝道:‘咄!你这厮敢如此犯上!直言叫唤,全不识些高低!兀自不快下拜,等几时!’李逵道:‘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节级哥哥,不要赚我拜了,你却笑我!’宋江便道:‘我正是山东黑宋江。’李逵拍手叫道:‘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教铁牛欢喜!’扑翻身躯便拜。”言语间,李逵粗鲁偏故作乖巧的性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水浒》语言描写的更成功处还在于能写出人物的“大同小异”。李逵和鲁达同样粗鲁,但在第一次见宋江时鲁达的表现就迥然于李逵,“ 鲁智深道:‘久闻阿哥大名,无缘不曾拜会,今日且喜认得阿哥。’”虽然粗鲁,但要故作斯文,“活是鲁达话。”正如鲁迅先生所评“水浒红楼很多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而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无疑是《红楼》的语言,个性化不必赘述,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能让人在看似矛盾的话语中看出人物个性。如,“凤姐说道:‘既这么着,何不请进这秦小爷来,我也瞧一瞧。难道我见不得他不成?’尤氏笑道:‘罢,罢!可以不必见他,比不得咱们家的孩子们,胡打海摔的惯了。人家的孩子都是斯斯文文的惯了,乍见了你这破落户,还被人笑话死了呢。’”此处脂研斋批:“卿家“胡打海摔”,不知谁家方珍怜珠惜?此极相矛盾却极入情,盖大家妇人口吻如此。”此评极当。
4、行为动作描写的个性化。正像金圣叹评价“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这是评价大家都熟悉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达大怒,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得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落 两个当门牙齿。”“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三拳打得何等阔绰。
总之,欣赏古代小说人物形象主要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认识古代封建社会,理解人物思想性格。欣赏时应从分析环境入手,看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2)透过人物言行认识人物思想性格。欣赏时从分析情节入手,有助于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一分为二,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