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安装行车记录仪:李松朋:中国传统书法批评论纲(下)(原载《书法导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52:39
中国传统书法批评论纲 (下)

                            李松朋

   (四)传统书法批评的两个焦点

    如果把传统书法批评比作一张网的话,那么处在两个关键点上、能提纲挈领的就是以下两个命题:

       1 古与今

    书法的古与今的问题,也可以说成是书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书法的时代性问题,即书法应如何去体现时代性,如何使“笔墨”随时代的问题。这个问题从东汉赵壹在其《非草书》一文中提出“夫草书之兴也,其近于古乎”开始,类似此种的发问者代不乏人,但多尚古而薄今。但不管人们如何发问,如何质疑,如何尚古,王羲之一样以不同于古的流丽便捷的书体为魏晋书法树立高峰,颜真卿也照样以迥异于二王体系的具有博大气象的朴茂书风为盛唐高歌,米芾也还是以不合古法的“刷字”而奏响了宋代书法的最强音……书法是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为古今之辩作出了最好的回答。但遗憾的是:历代发问者何其多也,而真正去研究这个问题的又何其少也?即使有也充其量只是讲一下古法,再比较一下当今的流弊,抑或是讲一下古质而今妍,多是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注重的是继承,而不是创新。历史上只有少数的书法家注意到了今古之重大意义,却又总被世人目为“癫狂”。对此认识最为深刻的当数唐代的孙过庭,他认为:“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淳醨一变,质文三迁,驰骛沿革,物理常然。”即任何事物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今古只是相对而言,这是事物的规律。所以他提出“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即既能继承传统,又能有所创新,既能体现时代风貌,又能不被时弊所污:这才是真正的具有时代性的书法作品的标准,也正是对今古之争的理论回答。

       2 质与文

    书法的质与文的问题,其实就是书法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问题。大略说来,书法的内在美就是之书法线条的质量、字的真态、整体的精神气韵、书法家的真性情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美;而书法外在美就应该是指书法线条的形态、结字的具体形态、章法的布局安排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美,这是从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和一个灵魂——抒情性的角度来讲的。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体,而且传统的书法理论也讲“发于内则必形之于外”。但是二者又是很难平行发展,形之于书法,必有轻重之分,或质多而文少,如先秦书法;或文多而质少,如后世学王不慎坠入柔媚一路者;也有极少数质文配合得较好的,如王羲之。但在二者之间,质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质”,没有线条的力度、气势等的支持,再好的形式也不见得有美感,徒成“死蛇挂树”,这也是书法重视笔法的重要原因。有了内在美,还要找到好的外在美的表现形式将其表现出来,所以线条质量之外的形态,字之真态之外的协调配合,章法的布局安排等也是需要用心的。因为人们审美意识的不同,对书法外在美的追求也不一样,有的追求中和美,有的追求险绝美,有的追求稚拙美,还有人追求清秀美……这都无可厚非。而世人常将质与文的关系缩小为拙与巧的关系,最著名的有傅山的“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真率勿安排”。其实这只是风格追求的不同、审美趣味的差异,而无法取代质与文的地位。因为书法的风格不管是求巧还是求拙,其前提是要有“质”,线条过关,对字体的结体特征了然于心,对章法的表现力亦非常了解,否则,正如虞世南所说:“夫未解书意者……乃转自求拙,岂成书邪!”在有质的前提下,则能“粗而能锐,细而能壮,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这时再顺其性情,追求巧或拙,则风格自出。所以我们说,“质”是根本,起决定作用,是书法艺术的内核,而文则是质的各种表现形态,是受书法家的主观因素影响的;只有在抓住质的前提下去随其性情地追求文,才能真正地造就出优秀的书法家。

    (五)传统书法批评的几种典型形态

        1 主题式书法批评

主题式书法批评是以某一主题为核心,全篇的论据、说明、议论都是为了证明这一主题的合理性,其用意明确,行文紧凑,往往对某一问题的论证全面而深刻。最具代表性的有汉代赵壹的《非草书》,清代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以及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揖》中的《尊碑第二》、《卑唐第十二》、《宝南》、《备魏》、《取隋》等。

       2整体性书法批评

    整体性书法批评常以历史的眼光全面审视书法的时代特征,着眼于整个书法的未来发展,这种批评涉及面广,不为某些琐碎问题所局限,而往往能揭示出书法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但这也需要批评者有较强的历史眼光和深邃的理论思考能力方能驾驭。最具代表性的是孙过庭的《书谱》,后虽有宋之姜夔仿之作《续书谱》,并分部分论述,然拘于细节即“法”之论述,与《书谱》不可同日而语,非此类也。清代又有刘熙载作《艺概》,其中《书概》部分虽大篇论及笔法及历代书法的品评,然书法之问题已涉及迨遍,且多有至论,亦可置身此列。

       3 对象性书法批评

    对象性书法批评是针对特定的对象而展开的批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批评的对象主要包括:书家、作品、技法、书法思潮、书法活动等。这一类批评几乎占到了传统书法批评的绝大部分。

    广义的书家批评包含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书法家的各个方面,但传统的书家批评基本限于书家的性情、修养、道德和其书法的整体成就。而这在唐及唐以前的书家批评又多是谈其书法的整体成就及风貌,唐以后始有针对具体书法作品而展开的书家批评,有分品列次的,也有同类相比的,有纵向排列的,也有横向扫视的。

    作品批评应该是书法批评最核心的内容,因为一切书法批评的展开都是一对特定的书法作品的判断为基础的。在作品批评中又包含技法批评,但这时的技法批评是依附于该作品而展开的,并不具有独立的形态价值。在这一类批评中还有一种独特的批评形式就是作品题跋批评。

    技法批评,往往要独立于具体的作品而存在,但在论述是却又不能完全脱离于具体的作品的技法分析。它可以以对技法的流变的说明的形式展开,也可以从不同书家的不同技法的角度论述,还可以以对书法技法的感悟展开,如对“屋漏痕”、“锥画沙”等的描述,形式多样。

    书体批评之所以具有独立价值,是因为:一方面,书法在其早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由书体的演变推动的,研究书体本身就关系到早期书法的发展;另一方面,一种书体之所以独立存在,它本身就包含了独立的形态表现,独特的技法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体系。虽然现在的书法家在创作时基本都在追求各书体之间的融合,但如果无法弄清某一书体的独特内涵,谈何融合?

    书法思潮、书法活动批评是针对特定时代人们的群体性的书法思潮、书法活动、书法创作倾向、书法审美得失等现实性问题而展开的,所以就体现为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汉代赵壹的《非草书》就是针对当时习草之风盛行而作,虽然其立论在历史上是站不住脚的,但其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时代责任感,以及所体现的关注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未来关照却构成了书法批评的重要学术品格。唐代张怀瓘的《评书药石论》亦是针对当时书法之弊病,提出相应治疗之药石,并提出了取法乎上和创新的观念,其眼光之敏锐,见解之高妙,对当时之时弊真可谓回春之良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