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等于多少刀:爱情与择偶的标准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05:41:01

长度就是说,爱情需要自己先投入。爱情需要较长时间齣交往才能达到亲密。爱情只存在于不停的寻求之中。

      现在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心态在阻碍着人们的恋爱,不妨称之为“和氏壁心态”。有些青年内心生活比较丰富,而且自己给自己的精神世界赋予了很高的价值。但珍视过度,反而使他们不愿轻易地向别人敞开心扉,也不愿别人轻易地走进自己的内心。他们觉得,自己的内心就像古代传说中的“和氏璧”一样,是一块深藏着的美玉。它价值无比,但外面包裹着坚硬厚实的岩石,凡胎俗眼不可能认识它的美与价值。美玉也绝不是为凡夫俗子预备的。只有像和氏那样锲而不舍的人,历尽磨难,虔诚、小心、恰到好处地一层层剥开外边的岩石,才能最终获得美玉。

    其实,那种等待别人来开掘自己内心的心态更加普遍,更为严重地阻碍着人际交往和恋爱。现在的征婚,无论是报刊上的,还是电视或介绍所里的,实际上都只说了两句话——第一,我是一块如何如何有价值的美玉。第二,必须有一位什么样的和氏来开掘,否则免开尊口。这里边缺了什么?缺了自己充当和氏的意识,缺了先投入后收获的心灵空间的长度。

    为什么征婚的成功率极低?并不是因为应征者少,而是因为两块“和氏壁”碰到一起,谁也不会主动,都怀疑对方是否货真价实,最后只好互相抱怨对方“没诚意”或“骗我”。这样的人就像台上的一群时装模特儿,美是很美,却目不斜视,擦肩而过,只会发出无休止的“爱的呼唤”。

    凡自视为“和氏璧”的人,本应最明白,不经较长时间交往,谁也无法发现任何别人的内在价值。可惜,他们是对人不对己。当经过一段交往最终分手时,何必抱怨对方浪费了自己的感情,为什么没发现对方毕竟“陪”了你这么长时间?何必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的心,为什么不想想自己的心灵是否敞开过?何必早早一锤定音,说对方不合适,为什么不深究一下自己怯于或惰于与人深交的内在原因呢?

    具有“和氏壁心态”的人,实际上不可能与任何人达到亲密的地步。最有害的是一种“可缔式和氏壁”。即使真有一位心灵空间很长的和氏来开掘,也终会徒劳而返。和氏深入一步,美玉就收缩一点,最后美玉没有一毫长度,变成了一个点,甚至完全的虚无。即使到了婚后很久,仍有一些夫或妻在抱怨对方“没有体贴到我心坎上”。那么还是请先扪心自问:我是不是收缩了?然后再做道理,。

    “和氏璧”实际上是自恋,外面包裹着的岩石实际上是恐惧,是对外部世界、对另一个人、对可能的挫折、对一种新的生活所产生的深深的不自觉的恐惧。归根结底,是唯恐损害或丧失自我;是把自己的内心神圣化之后,再也容不得别人进入,更别提分享了。这种心态如果比较严重,应该说是一种人格障碍了。尽管它并不影响一个人的社会事业,甚至会促进其成功,但一涉及恋爱婚姻,就有害无益了。许多征婚者不明白这个道理,拼命地用学历、事业成就或业余爱好来弥补其他客观条件的不足,在征婚广告中努力地突出这些方面。其实明眼人越看这些,越能猜到他(她)未能成婚的深层原因。还不如坦诚讲出自己的某些不足,反而来得亲切自然。这实际上就是自己心灵长度已经增加的一种宣言。适合于你的人是会看懂的。

    “和氏璧心态”在未婚女青年中最为常见,其典型特征,正如下面这位男青年所总结的——

    咱们恋爱整两年,为了什么要分手?我留恋那段美好的时光,我珍惜咱们深挚的爱情,可当你送来The End(结束)两字时,为什么我竟突然松了一口气?

    你表露过:你跟我在一起,总缺少甜蜜感和自豪感。我以为我理解了,于是我努力于事业,努力爱你。我以为男子汉就是拼命地去爱,挑剔人家太没“骑士风度”。现在,我开始明白了,你在我面前总是一团雾,即使山盟海誓时,拥抱接吻时,你也还是一团神秘的雾。我摸不到你的脉搏,我找不到你那敏感、躲闪的心。

    你从不表达自己的需要,你说:体贴就是心领神会。小到坐哪一路车,大到咱俩的关系该如何发展,你都说我应该知道,不知道也应该猜到。我都变得怯生生了。偶尔在外酉随便的就餐,你带吃不吃,也不知嫌不好还是嫌手脚大。随便的一句话,你略似沉思,突然无语,不知悟到什么,或什么也没悟到。随便的一个约会,你总是在最意想不到的时间和方向出现,不知是迟了,还是先到而静观。随便到你家坐坐,你把我交给家人忙活,直到我冷汗渗出,你也就送客。那有数的几次短暂的吻,令我惶惶整夜,若不是理智做后盾,我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眼无珠,竟看不出你有任何方面的反应。

    我看过不少.书;知道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不可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知道十个男儿九粗心,知道该如何“润物细无声”。可我也知道,信息发出去总要有反馈才会加强。我认真地、玩笑地、连哄带骗地请你教会我“破译”你的“密码”,因为我想到可能会有一辈子夫妻生活。可你象蒙娜丽莎那样留给我一个美丽的谜,那可是全世界的人猜了几百年还没有答案的一种表情啊。

    静静地分手,看来对谁都是一个解脱。有朋友劝我说:美国心理学家认为,爱情至少是能在对方面前放松,育你们俩都不是。又有朋友说我中计了,女人实际上渴望着男人带强力地主宰她。还有朋友告诉我,应该以谜对谜,用高仓健式的沉默来造成比对方更强大的吸引力。我都信了,又都不信。

    我深知我为了爱,运用不了任何技巧,也不希望运用。

    如果你还能看到这篇短文,我想问一句“马后炮”:你是否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这位男青年的总结基本上是对的。许多具有“和氏璧心态”的女青年,实际上并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因此没有足够的内心动力去首先投入恋爱。男青年在无数次费力不讨好的“主动进攻”之后,只好大吼一声:“请别老让我猜!”

    +

    心灵要有足够的深度。  深度说的是心的感觉能力和体验能力。当我们抱怨对方不懂爱、不会爱时,也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是否缺了或遗失了什么?

    许多青年憧憬着各式各样的爱,诗情画意的、激昂慷慨的、深沉内在的、潇洒倜傥的。可是我们却经常可以发现,他们自己既不具备同样的惰感素质,也不拥有对此的接受能力。也许是因为自己缺什么就向往和崇拜什么吧?这些年来,我们听到过“寻找男子汉”和“男的不坏,女的不爱”;看到过对金斯基和刘慧芳的崇拜热。琼瑶给我们画过一幅又一幅风景画,汪国真又给我们吹来不酸不甜的催眠曲。反而是老百姓的大实话没人说了——“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

    我何尝不想融进童安格的歌中?可我连口琴都吹不好,而且总是觉得没人注意我。我当然在梦中常与神女相爱,可我很丑,而且无法保证时时刻刻百分之百地温柔。我一会儿觉得很多人都爱上了我,而我却一个也不爱;一会儿又感慨自己的孤独,恨不能“洒向人间都是爱”。那么我干嘛要去随大流,折磨自己呢?我绝不会凑合,但我要先从自己做起,丰富心灵。因为只有大海才容得下高山。

    爱别人是一种能力。.它首先来源于能够感觉到被别人爱。在家里只知抱怨父母,在单位不知感激别人的帮助,在商店里对服务员的微笑无动于衷,这样的人一定会发牢骚:“我从来没有碰到真心爱我的人!”结果,.他(她)也就不可能爱上任何人。

    被别人爱也是一种能力。它首先来源于自己拥有丰富持久的爱心。能够理解别人的烦恼,能够对别人的幸福发出会心的一笑,愿意跟别人发展知心关系,这样的人总是更多地获得别人的爱。请看男男女女的征婚广告:“善解人意”、“温柔体贴”等等标准,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我要爱一个能爱我的人。

    人的性格总有缺陷,人的情感总有浅薄之处,人的心理能力不可能尽如人意。如果真要追求超出自己负载能力的东西,只有先加大自己的心灵深度。,多年前一位“林黛玉”的话令我难忘。她说她会爱上电影中的“魔鬼胡安”。我问:  “他吃喝嫖赌你能受得了吗?”她说:“结婚后他会改的。”且不谈姑娘的幼稚,恐怕根本问题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能承受什么,准备付出什么。

    财个人的发展来说,心灵的深度永无止境。但对恋爱与择偶来说,要先知道自己内心的深浅。最可靠的是首先从凡人小事开始,不断检验自己能否贴切入微地体察别人的各种情感,能否领略和玩味生活中哪怕一点点光彩和快乐,会不会欣赏与自己不同的人的优点和好意。

    您一定感到过被爱,不管来自亲人、朋友还是异性。您一定曾体验过,自己给予对方的关jL、,正是来自这种被爱的幸福感。

    其实已经不需要再总结了。爱情的三要素正是产生于心灵空间的三要素。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爱情中的成功者和失败者不也是这样划分的吗?恋爱,请懂点性心理

    恋爱是人类最复杂最微妙的活动。不管当事人是否意识到,是否承认,恋爱中的种种心理表现,实际上都与人类最基本的性心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潜意识这个层次上,恋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未来性生活的准备、模仿、预现与寻求,只是男女有较大的差异而已。

    恋爱始于吸引。最初的吸引来自对方的性别形象。这个形象实际上就是最有利于日后性生活美满的那种模式。

    在外表形象上,最能吸引女性的男人,一般都是身材高大,宽肩阔胸,充满力度,给人以安全感。女性常把他们形容为“厚”。相反,“单薄”的男人总是令女性疑虑丛生。女性在未来的性生活中,主要靠肉体靠触觉来感受,客观上既需要一个雄壮而富于质感的主动行为者,又需要一个坚实的可依托者。这种难于自我察觉的心理需求,形成了女人心中的男性美的标准。

    男性则容易被那些第二性别特征较为明显的女人所吸引,所谓“苗条不等于瘦,丰滞不等于胖”就是这个道理。男人不大考虑对方的身高,却很重视她的皮肤,也是同样原因。这是因为在直接性生活中,男性更容易被视觉上的性刺激所激发,因此不自觉地形成这样的审美观。

    气质的吸引力往往比外表更大。流行歌曲中叫做“你(男)潇洒,我(女)漂亮”。男人还有一苜歌“我很丑,但我很温柔。”这是因为在未来的性生活中,女性无法容忍对方的粗暴、斤斤计较和放不开,更厌恶“唯性无爱”,就暗中生出相反的期望。女人常嗔怪男人“傻”,又最喜欢“聪明”。聪明是智力吗?不,是“善解人意”,是“无需语言的交流”。性生活美满的妻子不都因此而倍感幸福吗?

    男人呢?除了漂亮,对女人最大的期望恐怕就是善良。一个刘慧芳,平心而论,与港台数百部言情电视剧里的人物没什么两样,却吸引了无数中国男性,就是因为她太善良了。尽管刘慧芳既无风韵又无性表现,但比起“样板戏”里的女人来,温顺就成了最大的性感。男人总是渴望成为性生活中的主导者,社会上的“女强人”总是被误会为家里的“母老虎”,因此,就是吃了豹子胆的男人,也不会被吸引。

    人还有一种社会形象。少女总是觉得同龄的少男太不成熟,因为如果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男人确实很难体察和满足女人那份细腻与丰富,性生活中尤是。男性则总是被充满青春气息的女人所吸引,不管她们实际年龄是多大。在男人眼里,女人必须变成小妹妹的形象,才有可能跟她投入性过程。否则,男性的激情、体贴和责任心都难于被引发。

    有了吸引之后,恋爱跨入第二步——交往。男人常常“脸皮厚”。他可以‘-‘马路求爱”,可以“吃着碗里的,盯着锅里的”,可以“隔着锅台上炕”,才约会第一次就计划起结婚或性生活了(至少在心底)。女人若也有情有意,会欣赏他的积极主动,却无法理解他为什么那么急不可耐,甚至怀疑:如果他早一点得到,会不会也早一点厌弃呢?

    国外有一种“生物社会学”。它认为,男性的这些表现,都是因为他在生物学意义上的任务,就是尽早、尽快、尽多、尽广地传播自己的遗传基因。社会的一切性道德相婚姻制度,就是试图制约这种生物化行为。因此,一个男人若真心爱上一个女人,他完全可以专一,可以等待。但是批评者马上指出:女性也同样需要传播自己的基因,否则就不会有母爱,她为什么就不那么急,不那么多配偶化呢?

    基因离恋爱太远了,更直接的原因恐怕还是男女在性方面的差异。男性的内动力主要来自生理上的性发育。他早早就开始了遗精、性梦和手淫。到了恋爱时节,他的性体验实际上已经很丰富了。他更急切地渴望通过爱情和婚姻,把自己的体验扩大到人际性关系上。这有什么不正常呢?当然,界限十分清楚,如果脱离爱情与婚姻,他就会堕落为“色狼”。

    一般来说,女性正相反。她的月经初潮只是生育功能的开始,并不必然带来直接的性饥渴。她的性动力来源于逐步学习和经验积累,往往要到性生活开始后才慢慢地充分表现出来。她没有遗精,很少有性梦,手淫发生率和频率都远远低于男性,尤其是她比男性更不容易达到性高潮。当她初恋时,她实际上基本是个“性体验盲”。所以她可以对浪漫纯情的爱充满白日梦式的憧憬,却拒绝理解和接受爱情中的性含义。她希望更深切更长久地体味爱情,甚至总有发誓独身的那几年。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如果性心理发育长期停滞,她不会去危害社会,只会用独身或遁入空门来自我惩罚。

    恋爱的第三步是相互熟悉到亲密的地步。如果再出现相互真切关,心,爱情就基本成熟了。即使到了钻石婚之后,双方爱情也仍然必须有四个最起码的基础——吸引、交往、亲密和关心。否则,这样的婚姻会有家庭,会有责任义务,也会有白头偕老和相安无事,却唯独不会有爱情。

    怎么确定是否已有亲密和关心呢?当然主要靠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这里,男女差异很容易又一次挑起误会和争端,甚至“棒打鸳鸯”。

    许多男人太现实了。他们判断的标准常常以具体行动为主。“深深的一个吻”,难道还不是亲密吗?经济或物质上的往来,生活中的帮助,甚至孝敬未来的岳父母,难道还不叫关心吗?一旦女万甩出一句“咱们分手吧”,他们总是追问不休、借酒浇愁或上诉苍天:“这究竟是为什么?!”当今中国变得太快,其中之一就是“休夫”剧增,-在许多地区高达离婚案的701《。莫说女朋友,就连一些同居过的未婚妻,也居然敢说句“拜拜”就扬长而去,又没见多少大姑娘因“失贞”而上吊跳河。难怪有人把崔健的歌改成:“不是我不明白,还是我不明白。”

    女性评价亲密和关心的标准,主要是感觉,而且是她自己内心深处那无法言传的感觉。凡是讨论分手原因时,没有一个女性能用男人‘所能理解的语言,把自己的感觉说清楚,因此只好不说。这正如任何坠入情网的女人也说不清为什么爱“他”,只是好在不必说。在女性世界中,不管多亲密的行为,都必须是最切合自己心理需求的,才算是感情的表达,否则就成了冒犯。关心,指关怀我的心,否则花钱、干活儿、当好女婿又有什么意义?许多欺负“老实”丈夫的“悍妇”,其实归根结底是这方面缺乏得不可宽忍了。“大龄女青年”或离异丧偶女性之所以不愿刊登征婚广告,早已不是“封建”,而是因为她们最根本的要求是“对我好”,而这很难用男性世界的语言来表达。

    这些差异深植于性生活中男女的不同需要和感觉方式。男性是进入、输入,容易地出现反应,一切都现实得理性化了。女性则是期待、体验、努力地寻求反应,一切靠感觉来推动来联接,梦幻般的非理性化也就“理”所当然了。不必说得更明白了,每对性美满的夫妻都知道这种差异,而且美满正是来自对差异的协调。

    有了爱情,再大的差异也能弥合,但在差异中寻求爱情,却正是一切恋爱不如意的人的最大难题。人们甚至不愿或不敢承认(包括对自己),恋爱竟然是性生活的一种预先映象。其实,除了首先承认差异的现实存在之外,没有什么灵丹妙药。然后需要带着知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去投入恋爱。不投入,不遇点风浪,又何以了解、理解、改变和协调?过去很少有人讲这些大道理,但是那些从恋爱成功走到性生活芙满再迈上性爱婚三者和谐统一的人们,实际上不正是这样做过的吗?这也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恋爱,请协调男女差异

    许多人觉得,恋爱主要是双方交流和统一感情。这当然不错。但是,如果双方最终需要用婚姻来肯定和巩固恋爱结果,那么他们就面临着一个深刻得多的问题——如何把双方内心深处的期望和动机统一起来。

    人在男女关系中,最主要的期望不外乎有三种:获得爱情、结婚和过合法的性生活。

    每一个人都渴望着同时获得爱情、婚姻和性生活,缺一不可。每一个人都渴望着这三者完美地统一在双方的关系之中。可惜,数不清的婚恋悲剧,都恰恰是因为这三者没有统一起来才发生的。

    男人和女人对爱情、婚姻和性生活的理解有较大差别:对三者如何协调和统一,也有相当不同的看法。如果年轻人对此认识不深不足,恋爱过程中乃至婚后都可能出现障碍、挫折甚至不幸。

    男女间在这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差异是男女的心理发育和成熟很不同步。

    一个男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心理上最先发育起来的是性意识、性要求和性感受。他不可避免地会有性梦、遗精或“手淫”。到20岁左右开始认真考虑“终身大事”时,他实际上已经经历了五六年的“独自性生活”,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聚集了相当强的性饥渴。

    男人的爱情却发展得比较晚。你怎么能指望一个时刻准备与外部世界拼杀搏斗的水男子汉,很快地懂得温柔和体贴,学会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怜另一个人呢?结婚,对一个有事业竞争心的小伙子来说,意味着要先立业。因为社会习惯上把他看做一个家庭的支柱;如果不是内在的强大性驱动力在起作用,他宁肯晚些结婚。

    结果,即使是热恋着对方的小伙子,也难免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些在他看来是天经地义的想法——要性生活,要爱情,然后才有婚姻。别不信。如果女方永远拒绝过性生活,你看哪个正常男人还会爱她?

    女孩子可不是这样。青春期的生理发育给她带来的性梦和手淫非常少,她的“白日梦”多是对浪漫情爱的憧憬、迷恋和独自体验。她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对爱情内容的丰富细腻的理解,对男人近乎苛刻的衡量标准,都早早扎根心中,坚不可摧。

    结婚,被大多数姑娘看作生活和爱情的归宿。社会仍然习惯地认为,女人的幸福在家庭里。因此才有那么多人格外关心“大女”的婚事。

    大多数从未有过性生活的女性觉得,性并非重要之事,甚至并非必要的。所以,一个女人在年轻时某段时期内,总会发誓独身的。高文化高情感者尤甚。原因很简单:处女们连独自的性生活也很少。她们的心理发育是爱情崇拜早,结婚渴望早,而性潜能的正常发挥则往往要迟到婚后很久。

    现实的例子无需多举。所有恋人们的分歧和矛盾,不都是由于你更重视这方面,而他却更珍惜那方面吗?

    第二种男女差异是:爱情、婚姻和性生活对双方具有极不相同的意义。它是前一种差异的派生物。

    对男人来说,性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年轻和美好的标志,是原动力之一。因此,阳痿和早泄的两大阴影才萦绕在男人脑中数千年,治疗它们的广告才贴满当今城市的电线杆子。男人的性饥饿,女人不男理解。男人往往把爱情看作性的升华,看作自己的尊严、人格和价值所在。他如果爱上一个女人,就会从中感受到自己的崇高。这时,他对任何伤害或侮辱都敏感得吓人。女人则把性更多地看做人格和自我价值。因此,她对被强奸的恐惧,对一丝一毫不尊重的敏感,也是男人很难切身感受到的。

    爱情是女人的生命。没有爱情,她不会死去,却会活得像植物。为了爱情,她会舍弃生理学意义上的生命。再有,爱情像真的生命一样,只存在于不停的寻求与成长之中。中止就是死亡。

    婚姻对男女来说,都表示着一种社会地位,一种被公认的成熟。婚姻对男女都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琐碎而亲切的“我在活着”的感觉。

    结果,当青年男女为了最终结婚而投入恋爱时,他们实际上就是想把双方在爱情和性方面大不相同的价值观,统一到一个共同的婚姻生活中去。

    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恐怕是人世间最难做好的事。

    婚姻美满,性、爱、婚三者都完美无缺的夫妻们,说不清自己是如何协调的,只能归功于“当初看得准”或“婚后好好过”。恋爱失败或婚后不和的男女,则列举出比牛毛还多的表面原因和偶然因素。

    正因如此,所有姑娘都时刻提防着那些只想性交却不爱自己的男人,但稍一过分,又会得罪那些真心爱自己的小伙子。所有的男人都总会真心爱上一个女人,但一不小心,又会被姑娘斥为“色狼”。

    也因如此,小伙子总是根据女方同意做出什么程度的行为,来判断双方的关系有多深。他无法理解,一个女人跟自己有过接吻或性交,怎么还会怀疑自己的爱情,甚至“甩”了自己。姑娘的判断标准则完全是自己的内心感觉,不在于男方具体做了些什么。

    还因如此,女人容易把性当作工具,献给对方或钳制对方。男人容易把爱当做工具,获得对方或惩罚对方。女人容易怀疑对方的感情戏忠诚;男人容易怀疑自己的性能力或魅力。

    男女差异为什么会出现呢?不仅仅是男女天生有别,更在于爱情、婚姻和性生活三者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实质的不同。

    首先是三者的目标不同。性的目标是最终达到性高潮和性满足。爱情的目标是建立一种最深刻的人际关系。婚姻却要组成一个可以过日常生活的社会单位。

    在不同情况下,人可以只追求实现其中一个目标,但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决定了,如果过分强调某一个目标,就会损害另外两个目标。男女差异只有通过双方完善自己才能协调好。完善,就是三种目标都去努力追求,都赋予同等重要的意义,绝不用一个去贬低或压制另一个。.  其次,性、爱情和婚姻的不同,在于三者的载体范围不同。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单人的活动,因为无论男女都可以独自地产生和实现性欲,获得性满足。爱情却是两个人之间的活动,缺乏相互感应便难以持久。婚姻要牵涉到双方家庭和未来的子女,是一种多人间的活动。因此,三者载体的不同,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既“自私”又“无私”,既肯于奉献又敢于索取。恋爱,就是一种预演和实习,同样要求两者不可偏废。没有性的“自私”,“男大当婚”岂不失去了重要的动力?“女大当嫁”若只意味着付出,又与卖身何异?人们最反对把性、爱、婚商品化,但若计算的尺度不是金钱而是情感,互相交换又有何妨?讨价还价又有何羞?

    在细节和机遇上,恋爱永远是个谜。但在整体和规律上,我们的烦恼最终还是源于知之尚少。现代青年应该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为荣耀,那么就请少一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多一些知识与智慧吧。男女差异,性、爱、婚的差异,毕竟正是那引导我们走向和谐与幸福的永恒召唤啊!恋爱,请重视性选择

    进入择偶期的青年,大多以饱满的热情,寻觅着符合自己理想的终生伴侣,他们在接触异性的过程中,了解、比较、筛选……可以说是竭尽全力。但奇怪的是,尽管青年男女都非常重视双方情趣爱好,乃至生活习惯的协调一致,却极少有人公然申明自己也在对他或她进行性的选择。有的人是忽视了这一点;有的人虽暗中考虑,却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是否“性感”或者是否能“优生优育”;还有的人虽也想到婚后性生活能否协调的问题,但苦于无法预测而作罢,或者于万般无奈中只得听信民间迷信说法,却又贻误良缘或错摘苦果。

    实际上,夫妻性生活和谐是婚姻美满的重要的必要条件之一。北京某心理治疗所统计,离婚夫妻中有40y;是由于性生活不和谐,而性生活不和谐的女性中近80j4都产生了结交异性朋友的念头。笔者在性咨询与性治疗中发现,性生活不和谐几乎全都发生在新婚后一年之内,而且就此形成基本局面,要想打破定势重新再协调起来非常费时费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两个身心健康的男女,结婚后并不必然就一定有和谐的性生活,因为每个人的性习惯(性生活的频率、方式和感受等),这个决定夫妻性生活是否能协调的主要因素,实际上在婚前很早就已经定型了,很难逼过夫妻婚后的理智调节得以改造。

    那么,在形成各自的性习惯的过程中,要受哪些方面影响呢?

    生理方面:

    (一)青春期开始越早,人的终生性能力就越强,表现为性生活频率较高,连续性生活较多。这在男性中极其普遍,在女性中也占将近一半。

    (二)男性性能力在青春期内最强,以后不可逆转地缓慢下降,大约每十年下降一半。女性无论岁数多大,婚前性能力基本不变,一般在产后才会增强,直至40岁之后。

    心理与行为方面:

    (一)青春期前后各三年所处的环境与接受的性信息,往往决定一个人终生对性生活的态度。例如是否乐于从事、能否从中体验快感、是否具有更新变化能力等等。这在女性中更为普遍突出。

    (二)幼年时家庭气氛以及与亲人感情交流的程度、方式,往往决定一个人终生的性爱行为模式。例如是否愿意和能够给予(接受)爱抚,能否发展性生活中的心理交流和情绪感染,是否具有照顾对方性感受的意识等等。

    社会背景方面:

    (一)从小接受新文化和新思想较多,乐意和善于在生活中发现乐趣及浪漫色彩的男女,与配偶协调性生活的能力较强。生活在愚昧、粗俗、封闭环境中的人,则常常发生性偏见或性协调障碍。

    (二)生长于下层社会,文化水准较低的男性,容易重视性生活的数量,却忽视性生活的心理质量。生长于旧式严厉家教中,受旧道德熏陶较多的女性,容易对性行为产生否定态度,至多只能消极被动的顺应,极少主动协调。

    当然,发挥作用的因素还很多,这里只讲了最主要的。各种因素在不同时期的综合作用,塑造了每个人不同的性生活意愿和方式。不能简单地评价哪一种意愿和方式好,哪一种坏,只能说有机会选择一个与自己适应协调的配偶,就更有利于家庭健康。例如有些男性喜欢剧劑性交,不喜欢或不善于细腻爱抚。如果他选择一个青春期开始较晚、对性生活持否定态度、内向敏感的妻子,那么妻子会认为丈夫的性生活方式是“摧残”自己,而丈夫却又埋怨妻子“性冷淡”。反过来,青春期早、生活态度积极、具有求新意识的女性,又会认为青春期晚、性生活循规蹈矩、不善于配合妻子性高潮的丈夫是“无能”或者“没有男子气”,丈夫却会骂她“太疯”、“淫荡”等等。其实,如果把这两类互换一下,就可能比较协调,也不会出现盲目的道德指责了。

    双方的性习惯与模式还有两个“讨厌的”特点:一是实际开始性生活前很难察觉。这倒不是哪一方有意隐瞒,而是由于在实践前人们往往很难认识自己。二是性习惯与模式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如果没有强烈到极点的爱情或义务感,会终生不变。因为它们是在生命的前三分之一形成的,成为一个人的“自我”的重要部分,强制性地迅速改变之,会造成人的苦恼和失落感,不利于身心健康。因此实际生活中性生活不和谐的夫妻往往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新婚不久就迅速离异;二是人到中年方能协调,而且主要是一方迁就了另一方;三是永远不协调,靠爱情或义务维持婚姻,以性生活以外的精神享受给予补偿。婚后始终协调的夫妻,大多是择偶中侥幸“碰对了”。原来差异大而人为协调好的,目前在我国并不多见。

    显然,婚前考虑对方的性习惯非常重要。尽管封建道德对此严加非难,但从古到今的群众实际上却一直在暗中谈论和实行,可惜其中大多数说法并不科学,听信之反而会坏事。这里略作澄清:  -

    有人说男性个子高,阳具就长大,容易满足妻子;女性嘴大就阴道宽,欲望强烈。这没有任何根据。因为:(1)男女生殖器官大小与身体高矮胖瘦不成正比,而且没有互相决定的关系。(2)性欲强弱与生殖器大小更没有任何关系。(3)性交中的快感主要来源于摩擦,女性更源于对外阳的摩擦,与双方生殖器大小也没有关系。

    有人说男性脸红或黑,粉刺多,就是性欲强烈;女性唇腮红润就是易于动情。这也没什么根据。因为掌管性欲的是中枢神经系统,面色、粉刺等却由血液循环系统决定,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样的民间说法还很多,其特点都是从人们可以见到的某些身体特征或神情举止来推测那人的性能力。这是由于封建道德的“男女大防”禁止人们直接观察、体验、交流和总结这方面的实践经验,人们只好从表面现象去猜想,甚至迷信算命。因此在这方面千万信不得那些“老话”。

    除了试婚以外,科学的办法有几个步骤:.

    首先,自己要认清自己的性能力和性习惯到底是什么。男性可以根据自己每月性冲动几次,梦遗和手淫几次来推算将来婚后的性生活频率;根据身体强壮程度、听说过什么性信息以及夜晚性梦中最常出现什么图象,来推知自己的性生活方式;根据已婚亲友的性体验,来推知自己婚后心理感受以及心理交流的程度和方式。女性的推知方法也差不多,但更应注意审视自己的基本性格、身体和内心的敏感程度、对心理交流的渴求程度,以及接受传统女性规范的程度。因为这些因素对女性的影响,不但大于对男性的影响,而且在一半左右的女性中还大于生理因素的影响。

    进行这一步时,男女双方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想(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和自己的现实(实际上如何)严格区分开来,最好听听亲近者的评价,千万别迷信“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笔者遇到不少女性因分不清这两点,盲目地去寻找“高仓健”、“贾宝玉”、或“白马王子”,结果酿成悲剧。因为他们虽符合她们的理想,却与她们的现实相矛盾。

    第二步,了解对方的性方面的情况。着重了解前边讲的生理、心理与行为、社会背景方面的情况,千万不要把对方热恋中的一些神态举止,加以美化后想象成迷人姿态,并误认为会长期保持于婚后性生活中。热恋中的行为与婚后性生活中的行为毕竟有差别,在一些男性身上差别还相当大.

    第三步,如果初步相吻合,双方不妨开诚布公地讨论各自的情况,以避免悲剧。尽管这时有:“无意的隐瞒”,但若讨论中相合,可增强双方信心,可以明白自己与对方最协调的状况应该是什么,即使婚后在实践中发觉不合,双方也都知道朝什么方向努力。若讨论中不相合,也能使双方有充分心理准备,婚后的协调努力会更有效。如果做不到坦率讨论,哪一方也不应故意回避这方面话题,更不应以此指责对方。实际生活中,那些原来差异大后来协调好的夫妻,都是在婚后补做了这一步工作,既然如此,又为什么不可以防患于未然呢?

最后要说的是:爱情永远是择偶中的第一位标准,强凋性选择只是提醒人们不要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