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储蓄百趣网掼蛋:歪评今年的十大语文差错—壮图山人的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11:12

歪评今年的十大语文差错

原创于: 2011-12-22 12:38:57

标签:

歪评今年的十大语文差错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21日公布了2011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并且由新华社转发,可见其影响之大、权威之重,不容小觑。但是在和谐社会,这种指责是否合理,我看一定有不同的意见。现在讲究言论自由,可以发表与主流声音不同的观点,虽说山人才疏学浅,冒称内行,但是也蠢蠢欲动,想冒昧对这十大语文差错进行点评。说得不当的地方,敬请方家斧正,同时提醒有关部门言者无罪,不要打击报复。

社会影响最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捍祖国强盛”错写成“撼祖国强盛”(见图),舆论哗然。语文专家指出,“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故宫“撼”事,令人遗憾。

点评:故宫居然想撼动祖国的强盛,这不是汉奸行为么?怪不得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原来被国家财政养着的文物保护单位,竟然做起复辟的春秋大梦来了。有这样的狼子野心,这还了得?怪不得故宫“出工不出力”,丢失文物不算,还别有用心的给北京市公安局送锦旗,企图拉拢政法机关,为他们保驾护航,这还了得?希望有关部门查一查,看看他们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

最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復/複。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光复”一词频繁现诸媒体报章。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把“光復”误写为“光複”。其实,“復”表示还原、恢复;而“複”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重复。

点评:还原,这是很好的事情嘛!现在不是都讲原生态吗?可见过去的东西自然有它的好处。我们错就错在不知道历史,有位伟人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怎么能够随便否定这个字呢?我们的本意就是回到大家向往的原生态,让全国人民生活在没有杂音的世界里,只听一种声音,要么是鸟语,要么是狼嚎,多省事。前者可以让百姓活得有意思,后者是让那些随便捣乱的人悠着点,不准胡来。

出现在媒体上的重大知识差错是:2011年也是建党九十周年,但一些媒体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头代表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共产党依靠的两大基本阶级。锤头和镰刀交叉的图案,代表工农联盟。

点评:“锤子”有什么用?四川话里是用来骂人没用的,肯定不能用在党旗上,这是站队的问题,还是“斧头”好。《水浒传》里的李逵就有两把板斧,所以做了人见人怕的梁山英雄不是很威风么?程咬金的三斧头不是也很有名么?还有上海的“斧头帮”,不是在电视剧里经常出现吗,威风得很。如果用“锤子”,哪里有这样大的影响?这不是试图否定党的领导吗?所以我们一定要站稳立场,端正态度。这样的错误可不能随便就犯,无论如何一定要改过来。有了错误就该,这才是好同志。

灾害事故报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泄露/泄漏。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但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经常将“泄漏”错写成“泄露”。语文专家指出,“泄露”的对象一般是机密信息。而“泄漏”则使用较广,凡是液体、气体等的漏出,应当使用“泄漏”。

点评:让小日本的机密泄露出来,我们好做对付的准备,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为什么要替日本鬼子保密,他们对我国造成的危害还少吗?所以要时刻绷紧一根弦,关注国际社会的新动向,防止西方国家的真实走狗日本的和平演变,他们的亡我之心不死。我们要提高警惕,随时准备消灭入侵之敌,为广大群众谋福祉。

最容易误用的称谓是:村长。媒体在报道当下农村新闻时,经常把“村主任”误称为“村长”。相声小品中也常说“别把村长不当干部”。这是语言运用中的滞后现象。

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其主要领导称“村民委员会主任”,简称“村主任”。

点评:参谋不带长,打屁都不响。同样道理,村官不带长,打屁也不响。为了树立村主任在群众中的威信,不妨把“村主任”的官衔改为“村长”,多顺口,也让这些不带编制的干部风光风光。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两手都要硬嘛。这样做,不仅可以让群众对政府的公信力增加保障值,而且充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须知村主任既是干部,但本质上更是人民群众的代表,这个很有说服力嘛。

工程建设中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不少媒体将事故原因归结为大桥在施工中“过分强行合拢”。事实上,“合拢”应作“合龙”。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做“合龙”。

点评:“合拢”比“合龙”更实际。合拢,就是衔接的另一种说法。大桥施工前,要衔接,才能够拿到这个承包业务;大桥施工中,更要衔接,否则赚不了多少钱不说,还有不少部门来工地考察,那样麻烦就更多了;大桥垮掉了,自然要去与相关部门衔接,否则就要吃官司,这个谁受得了?只要有衔接,什么好商量。而“合龙”带有迷信的色彩,千万使不得。

最容易读错的金属元素名称是:“铊”。2011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主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把“铊中毒”读成了“tuó中毒”。语言专家指出,“铊”是一个冷僻字,也是多音字。读tuó时,同秤砣的“砣”;读tā时,则表示一种元素名称。

点评:历来就是“秀才认字读半边”,也错不到那里去。不管读什么,反正都知道这两样东西,如今都不时兴。秤砣这东西早就被电子秤代替,没有了存在的空间,所以错了没有大碍,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至于铊中毒,这样的事情也只有中国矿业大学发生了一次,其他地方还没有听到类似消息,也不是很大的事,把学生送到医院去看病就行了。读什么音,丝毫不影响事情的定性,所以不要大惊小怪。更何况语言这东西,发音是什么,也不是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变迁总会出现不同的读音,这是允许的。只要不影响国家稳定,管他读什么都行。而且当事人也不用担心,这一点绝不影响你的职称评定。

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是: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如“摄氏15度”“摄氏20度”。准确的说法应是:“15摄氏度”“20摄氏度”。摄氏度是法定计量单位,不能随意拆开。

点评:《三国演义》有句名言叫做“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说的就是这码事。“摄氏”和“度”原来合在一起,总有点让人闹糊涂,所以就让他们分家。现在不行了,必须把它们合起来,这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因为大陆和台湾都要统一,更何况小小的“摄氏”和“度”,就更没有理由不统一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我们的干部政治觉悟低,在群众中没有起到带头作用。今后一定要注意,一切服从政治的需要。如果再出现类似错误,那就不是批判,可能就是立场问题了,我们就会用党纪国法来规范你的行为,勿谓言之不预。

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

点评:这些学生娃娃真是不懂事,他们只知道一年中间有一个季节叫做春天,不知道一年的计划就是如何把“春”做活。你看我们某些干部做得多好,他们不但在外养着大批的情人,有“性爱日记”,而且还不断地“买春”,带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可见中国的教育还是有问题,改了这么多年,成果还是不显著。一定要进行整改。要让全体教育工作中清楚,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国家的兴衰就是他们的事情,所以要从学生抓起。

街头商店用字中常见的差错是:“家具”误为“家俱”。

点评:有人就有世界。现在不是讲“人口红利”么?我们就相信毛主席说的“人多力量大”,所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也不是人间奇迹,我们不是实现了这个目标吗。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干部不敢想,加上又闹民工荒,不改变生育政策,不发展人口,将来的中国就没有发展的后劲了。所以现在有些省市的领导就很英明,知道了人的好处,放宽了生育政策。想想在这种大背景下,“家具”没有“人字旁”,说得过去吗?(本文同步发布在各网站)(2911120123)

【附录】《咬文嚼字》公布2010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新华网上海2010年12月27日电(记者孙丽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7日公布了2010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十大差错分别是:

  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美轮美奂”也成为新闻媒体在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但其中的“轮”往往被写成了“仑”或“伦”。美轮美奂指建筑物高大美观,“轮”的意义是“高大”。

  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人们往往把黄浦江错写成“黄埔江”。

  经常被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截止”的意思是活动已经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囊括”一词频频见诸新闻,例如“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囊括”的意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如:“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这里的“侧目”应改为“瞩目”。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

  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晝”是“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書”(书)或“畫”(画)。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

  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不仅电视台、报纸的时事、文摘栏目喜欢用“精萃”为名称,连许多书名也跟着犯错。其实,“精”指经拣选的好米,“粹”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而“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最容易被误读的古诗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们普遍认为它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梨花开放透露出春天的消息,央视“青歌赛”上就曾出现这样的理解。其实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它们是千古咏雪名句,写的是“胡天八月即飞雪”,并非实写梨花,也不是形容冬景。

  用汉字数字表示年份时常见的差错是:以阿拉伯数字“0”代替汉字数字“〇”。这一差错在2010年出现频率较高。

  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无时无刻。常常被当成“每时每刻”使用。语言文字专家指出,“无时无刻”必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而“每时每刻”常与“都”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