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癫疯症状怎么引起的:儿童偏差性行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03:49

什么是偏差行为?


偏差行为,又称越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人们在遵守社会规范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背离、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环节、教育方式和功能失调的家庭影响而形成。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将青少年偏差行为分为一般偏差行为和严重偏差行为。前者通常指轻微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包括不道德行为和轻微违法行为;后者则是指犯罪行为。 为什么会染上恶习?           那么,为什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这么多的问题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各个流派的心理学家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精神分析流派的观点:

  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看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之所以会出现一些不合适的行为(也即偏差行为)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性意识的萌芽,即力比多(能量)的不断增加有很大的关系,由此会导致自我、本我以及超我之间发生矛盾,这些能量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导致行为上的一些变化,出现偏差行为。

  行为主义流派的观点:

  在行为主义流派的心理学家看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偏差行为和这个孩子成长的环境是有莫大的关系的,由于环境的刺激和影响,或者生活中一些有意无意的强化,导致了偏差行为的产生。

  萨提亚流派的观点:

  有人会问:同样的学习环境,为何孩子表现出来的差别会那么大?其实根源不在于学校,在于家庭,在于孩子在0-6岁期间,从父母那里所接受到的"心理营养"是否充足。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家庭越来越富有。经历过物质极端贫困时代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基本上百依百顺,很多我们小时候想都不敢想生活水准在他们这里轻而易举的就达到了。我们很简单地想:这就是对孩子好!丰富的物质也障眼了我们的视线,不再探讨人格教育,沉迷在物质的享受中,不再追问生命的意义与人性的关怀。一厢情愿地把大包大揽当作对孩子的"爱"。须不知,对于人性的无知,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很多父母都干着"以爱的名义伤害爱"的蠢事!自己还浑然不知。

  婚姻亲子专家林文采博士首次提出:一个健康优秀的孩子,心理营养的满足,比物质满足还要重要,并提出"心理营养"的概念。
寻求注意力偏差孩子的很多偏差行为,例如:爱表现、过分爱干净、爱哭、无精打采等,其实都是为了寻求父母或者周围人的注意力,因为父母对于孩子本身就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 特别的,如果一个家庭孩子比较多的话,那么因为这个动机而出现偏差行为的多是中间的那个孩子,因为,大多数父母所谓的公平一般是“物质的公平”,而心理上的公平就不一定了。各位家庭里面如果有多个孩子的父母可以自我觉察一下,你下班回家的时候是不是每次都优先看你较为喜欢的那个孩子呢?

        别以为你的这个甚至连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动作孩子也没有意识到,就像电影《唐山大地震》里面的方登一样,在你孩子的意识里,其实很清楚你的不公平。方登30多年不原谅妈妈,直到最后看到妈妈心理一直有自己,一直通过其它方式来关注她和纪念她时才放下心中的怨恨和愤怒,重新接纳妈妈,解放自己。那一刻,对于双方来说,才是真正的幸福到来。

如何处理由“寻求注意力”这类动机导致的偏差行为?

 处理要点是:

  1、忽略孩子用非正常途径引起大人“注意”的做法,有选择的给予孩子注意。如他通过摔东西、打人等破坏性方式来吸引大人注意,如果大人立即响应就上当了,这等于是告诉他:通过这种方式是很有效的,下次可以继续采用。这是对他的这种偏差行为强化。

  2、用一种非他所预期的方式给予注意;

  3、抓住他正在做好事时给予“注意”。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这是三代同堂的家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唯一的孙子。可以想象的出来,这个小孙子在家的时候是多么的被娇生惯养,从小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他五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因为自己从公司辞职出来创业,陪伴照顾他的时间越来越少,放在他身上的注意力也没有之前那么多了。渐渐的,这个小孙子竟养成了吃饭摔筷子的习惯,后来居然连其它餐具也不放过。家人都很苦恼,后来是这个奶奶走进了林老师的课堂。

  林老师给她的建议是:奖励好行为,忽略坏行为。也就是说,以后他再摔筷子的时候,对其置之不理,待他一做出好的行为,例如捡起掉下筷子、餐具什么的,就马上给予鼓励,你可以这么说:“你看,我们家孙子就是懂事,真乖!”慢慢的,当他意识到他的偏差行为对吸引你的注意力没有用的时候,他的偏差行为也就自然消失了。

 

追求自主性偏差

孩子的一些偏差行为,例如:发脾气、反驳、手淫、欺骗、懒惰、倔强、不服从以及不在乎、欺凌弱小等,其实都是为了追求自主性,希望增强自己对事物的控制感。特别是十一岁之后,进入青少年期的孩子,追求自主性的力量非常强大。他们热切的希望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完全自主的人,并想通过对某件事的决定权来感受和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在这种动机的驱动下,他们的具体表现是无论对什么都说"不",而且总是需要大量的鼓励、认可和赞美。

  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孩子的这种动机:笔者一个朋友的儿子,21岁了,决定从大学退学。原因是突然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他们的家境非常富有,从小到大衣食住行玩都是家里安排好,虽然名牌满身,事事顺利,但总觉得那不是自己的创造反而闷闷不乐,上完大一终于忍受不住,休学!家里人又开始为他担心了,以为他出了什么心理毛病又到处托人了解,是不是安排他去学习什么课程。其实,他要的就是一种自我安排人生、自我主导的感觉。

  其实很多时候,在孩子身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和难解,只是我们不了解孩子在特定年龄段和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特点,这才导致我们的孩子出现偏差行为。

如何处理由“追求自主性”这类动机导致的偏差行为?

  处理要点:退出冲突情境,允许不合适行为的后果发生。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认知,那就是:追求自主性并不是什么坏事情,相反,追求自主性是一件很很好的事情,这代表你的孩子正在努力成为自己,在用心的感受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既如此,为什么这么好的一件事情还会导致偏差行为的发生呢?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各位父母做的还不够的地方了。很多孩子之所以出现偏差行为,就是因为在追求自主性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于父母和家人的拦阻、产生了冲突,由此才导致了偏差行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处理方法中特别指出要“退出冲突情境”,就是让父母不要和孩子因为自主性而发生争执,有时候,做父母的应该允许一些行为后果的发生,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什么叫责任,更能学会去承担责任,这对孩子今后走上社会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这是一个单亲家庭,父母离婚后,八岁的儿子跟著父亲生活。父亲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一个公司,平常比较忙。父亲是一个计划性很强的人,每次去上班或者出差之前都会给儿子列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其中包括:看什么书、做什么习题、看什么电视等。刚开始儿子执行的还可以,都会定时完成父亲给自己制定的计划,可最近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儿子渐渐的不再按时完成父亲给自己制定的计划了,总是拖拖拉拉,父亲问起来也总是找理由搪塞。父亲很著急,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没什么作用,直到无计可施,来到了林博士的课堂上。

  林老师给他的建议是:让孩子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而不要做父亲的再给他制定学习计划。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这样才能退出冲突情境、才能合孩子的心意,而且如果孩子的计划不好或没有按时完成计划导致的后果(如成绩下降)也能教会他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计划是自己定的,到了时间没有完成也就是自己的责任,作为父亲,只需要在一旁监督他是否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就行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父亲或者母亲,一定不要去帮助自己的孩子收拾烂摊子,而要孩子自己去做出选择,这样才能真正的教会自己的孩子负责任。再者,NLP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只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会为别人为自己做的选择负责。

 

报复性偏差

如果你问一个母亲或者父亲:孩子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最痛苦?我想大部分父母都会说:孩子故意选择那些能让我痛苦的事来做的时候我最痛苦!虽然这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但很多偏差行为都是由“报复”这个动机引起的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孩子会故意去做出偷窃、攻击、侮辱等行为来报复自己的父母,下面就是一个真实的例子:

  2007年1月5日,江苏赣州赣县石芫乡蓝某家,只因不满父亲管教,儿子蓝某故意纵火竟把自家房子烧了。据了解,蓝某30多岁了才生下儿子,他对这个儿子自幼宠爱有加,什么都由他去,以致20岁的人了还不谙世事,整日就会向家里要钱花。那天,50多岁的蓝某从几十里路外的打工地回到家里。看到儿子不成器的样子,便苦口婆心地说,你已经是大人了,也该懂事了,你看你母亲为了你都去外面帮人做事,我这把年纪了还要在外做零工,你就不能自己做事赚些钱来成家立业?我们帮不了你一辈子。儿子当时说:“好,我不要你们一点东西,连这栋屋我都要叫它化成灰!”蓝某以为儿子仅仅是说说而已,不料自己一转身儿子就点着了柴火。

  相信读者会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桩痛苦的家庭悲剧。谁说豪门才出逆子,贫穷家庭养出“富二代”现在也越来越多!

如何处理由“报复”这类动机导致的偏差行为?

  处理要点:无论孩子怎样报复父母,父母不能去报复儿童,要尽量去与他们处理信任的问题。

  我们就以在上面解释“报复”动机时的那个案例来简单的说明一下处理方法。

  在这个孩子放火把自己家的房子烧成灰烬的案例中,作为父母,感觉一定是很痛苦的,那么,在明白孩子的动机之后,父母应该如何做呢?林老师的建议是:重新建立信任

  孩子之所以放火烧屋,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父亲不爱他,他已经不再信任父亲对自己的爱了。林老师说:“我们长大了,却忘记怎么说话。”父母对孩子就是这样,作为一个孩子,他相信的是直接从父母口中说出来的话,对于里面的深意少有探究。这就要求父母要向孩子直接表达对他的爱,而不要藏著掖著,例如,你可以真心诚意的说:“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你都是我的儿子,我都是你的爸爸,爸爸会永远爱你!”就这样真真实实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让孩子知道你爱他!我就纳了闷了,当年恋爱的时候,对一个陌生人都可以说出这样的话,等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为什么就说不出口了呢?!

  当然,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也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注意力,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是被重视的,如此,才能很好的建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

  这里还要提醒一些父母,再也不要说出类似“我是多么想从来没生过你”这样的话了,这会让你的孩子觉得你们因为他的存在而不快乐,而且会让你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很低。这些都会为以后酿成悲剧埋下伏笔。

 

自暴自弃的孩子

有些孩子,总是表现出一种愚蠢、懈怠、退缩的状态。还有一些孩子会进行重复的自我刺激(吸手指)、玩弄生殖器官、拒绝与人互动、表现出无能和失望。当你的孩子出现上述偏差行为的时候,他背后的动机就是"自暴自弃"。家庭治疗的先驱--萨提亚女士告诉我们,出现自暴自弃倾向的孩子多发生在高压、父母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家庭。这些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一般比较高、给孩子的批评比较多,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形成一种无能、差、我不行等负面的自我认同,慢慢的就走向了自暴自弃。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这种动机:

  心理咨询室会在中考、高考前夕接到这样的来电;我孩子学习不好,快考试了,我发现他回家不写作业也不看书,问他为什么,他说:"再复习也就这样,没用了。"还往往伴随着焦虑、烦躁的情绪反应。

  这就是典型的"自暴自弃",在父母一直以来有意无意的高期望值、高压和批评、打击之下,在大考压力最大的时候,孩子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无望和失落,进而导致了厌学。其目的是想让父母对自己失望、放弃自己,从而释放自己的压力。

  记得一位萨提亚导师曾经不无感慨地说:学费永远是便宜的,生活中我们付出的代价才是最昂贵的。没有任何的成功,能够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

如何处理由“自暴自弃”这类动机导致的偏差行为?

  处理要点:父母不能放弃,更不要批评和可怜孩子,而要及时对任何正面的努力给予鼓励。

  在很多由“自暴自弃”这类动机导致的偏差行为中,孩子本身就是想让父母对自己失望,从而放弃自己,这样,他就能更名正言顺的自暴自弃。因为他想:“爸爸妈妈都对我如此失望,觉得我不思进取、前途无望,我自暴自弃也是应该的。”所以,此时的父母一定要不抛弃、不放弃!

  我们以在上面解释“自暴自弃”动机时的那种案例来简单的说明一下处理方法。

  在这种案例中,孩子突然间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进而出现不愿上学这个偏差行为,这是因为父母持久的高压,让孩子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动机。面对这样的境况,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做呢?林老师的建议是:不放弃,而且及时鼓励好行为。

  这要求父母不能因为孩子的这个行为就产生失望情绪,更不能因此批评孩子,指责其不思进取。父母此时最应该做的是一看到孩子有看书或者想去学校等类似的好行为就马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如此,才能更快的让孩子走出“自暴自弃”的不利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