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牛是不是非法集资:次级债风波对中资银行六大警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17:49

次级债风波对中资银行六大警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 02:06 新京报

  - 头条评论

  面对类似的突发状况或市场危机,中资银行的信息披露应当进一步提高反应能力,变被动为主动,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市场信任度。

  8月19日,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郑京平表示:“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如此官方表态再次确认了市场争论中形成的主流观点,“次级债风波”对绝缘性良好的中国市场形成的直接冲击较小。但对于中资银行而言,“次级债风波”的警示作用依旧不容小觑,洞悉风波警示,会给中资银行防患于未然提供些许帮助。

  警示一:防范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外部风险

  “次级债风波”很可能导致中美贸易润滑度的下降,结合

出口退税政策的新变化,中国外贸企业,特别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小外贸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有鉴于此,在银行评级授信和信贷发放过程中要适当提高对此类企业的信贷门槛,并加强针对性的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避免不良资产由于此类风险造成的意外反弹。

  此外,“次级债风波”很可能导致国际并购浪潮的趋向平复,国际市场上投资银行业务的需求将有所下降,市场收缩过程中同业竞争必将趋向白热化,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强的中资投行部门应加强对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关注,以先动策略谋求业务增长潜力最大化。

  警示二:加强对资产价格高企的市场关注

  “次级债风波”意味着在资产价格高企的环境中,信贷风险的潜在积累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没有对市场趋冷的提前预测和策略调整,商业银行将遭受风险突然爆发的冲击。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与美国危机酝酿阶段有些许相似之处,股市空前火爆,

房价居高不下,更重要的是,宏观调控者已经对此发出了预警,中资银行研究部门应加强对中国资产价格变动的趋势预测,相关业务部门也要提前制定资产价格风险释放的应急应对方案,为随时可能的政策变化带来的市场异动做好事前准备。

  警示三:加强征信系统建设和有效客户区分

  受益于市场化手段在不同产品和服务间设置的风险隔离带,美国金融市场里“次级债风波”的风险传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这有效降低了预期的经济损失。有鉴于此,加强风险过滤机制建设大有裨益,通过进一步完善客户细分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研发结构化住房信贷产品,中资银行将能够通过自我创新最小化风险的预期损失。

  为此商业银行需要更快发展征信系统的自身建设,并进一步融入中国征信体制的整体建设,推动信息整合和制度完善的更大进步。

  警示四:加强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信贷稳健性

  “次级债风波”意味着,商业银行于风险忽视中的过快扩张会给其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在快速发展中保持稳健步伐才是防患于未然的理性选择。

  虽然中国金融系统中存在着普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但这并不能给信贷非理性发展提供理由,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深入人心的社会环境中,在房市股市泡沫不断堆积的金融背景下,中资银行应该进一步保持和增强稳健发展理念,大力推广和发展绿色信贷,同时避免信贷资本向高风险资产市场的过快流动。

  警示五:加强和更新“风险观”

  “次级债风波”最深层次的喻示在于,经济增长周期中繁荣阶段的风险偏好增强虽然会带来盈利性的提高,但却会在经济增长周期中的下行阶段引致风险的爆发。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风险和收益永远都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短时间内的风险压抑并不意味着高收益免费午餐的长期维持,被短期利益蒙蔽的代价是长期中的更大受损。

  在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处于高水平的当下,中资银行要格外重视对长期中风险和收益的科学权衡和合理匹配,在业务创新和企业经营中都要时刻保持风险意识,充分考察和管理长期风险,保障在最小化风险的同时最大程度分享经济长期繁荣的“增长红利”。

  警示六:加强信息披露的危机反应能力

  已经成功股改上市的几大中资银行在中国资本市场是引人关注的焦点,任何市场风波都会对其股东预期和股票价格带来微妙影响。在本次“次级债风波”被媒体广为争论之时,某些市场主体和财经报刊对几大银行受到的直接影响甚为关心。针对于此,几家银行及时有效地澄清了事实,杜绝了流言对市场的误导,为投资者信心稳定提供了帮助。

  从中我们得到的警示是,面对类似的突发状况或市场危机,中资银行的信息披露应当进一步提高反应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在扭曲性流言传出之前就迅速做出准确、有力和及时的信息披露,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市场信任度。

  总之,在风险的刀锋上谨慎起舞,中资银行才能在快速、稳健发展中找到风险和收益的“黄金分割点”。

  □程实(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所,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