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桌面图标:画家眼里的上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53:08

 

 

上海大、变化快,上海究竟什么样,谁能说得清?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上海,此话不假。

都说画家的眼光是最毒的。那么,在画家眼里,上海是怎样的一座城市?他们的眼光会落在哪些令其感动的地方?会以怎样的创意来表达对上海的关注和思考呢?

在第六届上海美术大展上,我读到了一些表现上海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上海的往昔与今天的风貌。这是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看见一个画家眼里的上海。且让我将那些画面稍加编辑,做个简单的展示。

1、《历史之城》  作者渊帅。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的上海老城厢民居群。俯瞰下去,屋脊交错,通道狭窄,黑压压一片。历史在此留下脚印,无数故事就发生在这些上海屋檐下。

2、《上海私房》(雕塑)  作者周天应。

这样的房子在中心城区拆迁得难寻踪迹了,但我发现在老北站虬江路一带小马路旁还能见其一二。那是真正的“私有财产”,别看如今满脸沧桑,想当年也是风光过的。

3、《上海弄堂系列NO.30》  作者梁云庭。

石库门弄堂是上海的一张老名片。无论电影、电视、绘画还是小说里,总能看见她的身影,因为它有地道的上海味道。

4、《公用电话》  作者葛俊辉。

这样的公用电话曾遍及上海大街小巷,是那年代上海人最重要的通讯工具。弄堂里经常会响起看电话老伯伯底气十足的吆喝声:“5号里张家姆妈电话……”

5、《理发师》  作者陶俊。

 

昔日上海滩上这样小门脸的“剃头店”很多,往往只有一个师傅,理发、修面、刮胡子,外加挖耳朵、敲背,一套下来只要一两角钱,经济实惠(如今的美发店只要进去,动辄成百上千的收费,宰你没商量)。

 6、《老建筑》  作者姚冬青。《正在远去的时光》作者应海海。

 

 

这样的老建筑如今在一些中心城区的老马路上还随处可见。这些当年上海滩的“门面”,至今遗韵犹存,故而时常赢得写生的学生和摄影爱好者的青睐。

以上都是些怀旧的作品,可见“老上海”魅力不减。

7、《城市新绿三联画》作者杜海军。

无数新住房正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四周崛起,像涟漪一样一圈圈地向外扩展。老百姓说,“外国人住内环,外地人进中环,上海人迁外环”,上海住房格局正在“大洗牌”。呵呵,这是我的借题发挥,并非画家初衷。

 8、《春意盈申城》作者李芊。《淮海路》作者鲁丹。《良辰》作者胡震国。

   

南京路、淮海路、外滩,是上海三处极富代表性的地标,外来游客必到之处。画家以浓烈的色彩表现南京路的繁荣、以幻像般的朦胧表现淮海路的韵味、以新人拍摄婚照表现外滩的时尚,非常典型,让人感受到了上海的脉动。

9、《红男绿女系列》  作者戴永国。《晌午》  作者孔毅。

  

上海是个开放的城市,随着国内外游客的骤增,许多石库门弄堂也被商业开发,餐饮小店星罗棋布,土洋杂陈,一派世俗新景象。

10、《我看世博会》  作者闫敏。《青春造像—世博—中国馆》  作者曹炜。

  

2010上海世博会,上海献给世界精彩,世博留给上海人什么呢?仅仅是一个永远值得自豪的记忆?

(题图是宋肇年的水彩画《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