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女朋友创意礼物:故宫博物院珍宝(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4:15:45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品宝库,在近百万件藏品中,陶瓷器占三十四万余件。藏有历代绘画作品近五万件,近千件系国家一级文物,元以前精品四百余件,几乎囊括了中国绘画发展各历史时期的名家名品。故宫还藏先秦有铭文的青铜器达一千六百余件,以及各类珍宝如:法书、铭刻、玺印、织绣、文房四宝、钟表、珐琅、雕塑等等。

这些瑰丽的珍宝,充满传奇神秘的色彩,相信许多人都不曾看过听过,或者听过不曾看过。关于这些珍宝的民间传说也是多不胜数,而最近《日本向中国索要琉球珍宝》的新闻,也让我们对中国的珍宝,更加好奇与向往!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了解故宫,更不能不知道这些古中国代代流传下来的盛世珍宝!在此小编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能够增加网友对中国故宫藏品的认识。本文的故宫珍品介绍包括: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

明 铜鎏金绿度母像(藏于北京故宫)

一、北京故宫五十年来收藏的珍宝

  由明清皇宫建为博物院的故宫,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最大宝库。她的藏品包括了古代艺术品的所有门类,具有级别上、品类上、数量上的优势,是中国皇家收藏传统的延续和仅存硕果。在约150万件文物中,85%以上是清宫旧藏。这些珍藏是国之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缩影。

清 五彩加金鹭莲纹尊(藏于北京故宫)

翠玉白菜。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最受人喜爱的藏品

二、故宫博物院有多少珍宝在台湾?还剩下多少?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的一部分,两院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故宫。两院孰优?应该说是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台北故宫博物院70万件藏品堪称中国文化艺术之宝库,北京故宫博物院超过了100万件的珍藏同样无人匹敌。迁台的学者当时认为金石是最重要的,鼎是国家的象征,所以拿走了不少(2382件)青铜器;文人重视书画,书画本身也好运载,能拿的尽可能拿,共拿走了5424件。其中仅宋画即达943幅,宋元山水画系列可构成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极品特展。

'

唐人宫乐图(蒋介石带去台北的珍宝之一)

三、走近台北故宫珍宝 看一看盛世的瑰宝

被蒋介石带到台湾去的原故宫珍品文物,数量极大,现存放于台湾的“国立故宫博物院”。据台湾人讲,现在留在大陆故宫的文物不过是他们当初挑剩下的垃圾而已。不过也不可否认,这些珍品文物在台湾也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运台图书文物,政府成立国立中央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联管处将文物迁往台中县雾峰乡北沟新建的山边库房存放,又开凿防空山洞。联管处时期,也曾挑选精品前往美国,先后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等五处展出,先后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等五处展出,也参加过纽约「世界博览会」。

无论是北京故宫还是台北故宫,都收藏了历代的珍贵文物,如青铜、书画、陶瓷等等,还充斥着数不尽的稀世珍宝,以为几席之玩。这些珍宝有些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工艺精品,也有很多是皇宫、特别是清代养心殿造办处专门订制的。这些制作的特点都是不惜工本,用最好的工匠,选用最珍贵的材料来完成,件件美幻绝伦,价值连城。它们既是封建皇权穷奢极侈的见证,也是千百年来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炎黄子孙的宝藏。

走近台北故宫博物院 看一看那些绝世珍宝图

  台湾文物专家们从中挑选了十件,取名“故宫十大国宝”:

    1 散氏盘

'

  此为西周晚期青铜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盘高20.6厘米,腹深9.8厘米,直径54.6厘米,地盘直径41.4厘米,重21312克。上刻西周晚期土地契约,共19行,357字。所刻文字线条婉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的重要材料。

    早在商朝中期,青铜器上便已出现铭文,比甲骨文的时代还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才大大风行,举凡祭祀、战争、赏赐等大事,甚至是契约,都被纪录在青铜器上。

    散氏盘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皇室收藏。盘上的铭文共 357 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位於今日 西宝鸡凤翔一带的散国,被西北方的 国侵占了土地,两国议和,戡定国界, 国割地赔偿,过程与合约均铸在盘上,作为证明。散氏盘 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 ,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2 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

'

汝窑为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以天青釉色著称于世。此盆高6.7厘米,深3.5厘米,长23厘米,宽16.4厘米,是精品中的精品。汝窑传世作品不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约20件,水仙盆盆体简雅大方,由於重复施釉的关系,釉层略具厚度,并带有流动性。口沿处釉层较薄,隐约透出胎土色泽;而四个云头足的转折部分,又有釉层堆积,柔腻如脂。釉层的厚薄,造成全器釉色与质感的细腻变化,扣人心弦。存世汝窑器多有开片,独此件光洁无纹,益发显得匀净端庄,充分展现北宋制瓷工艺对於如玉釉质的无上追求。

3 镀金镶珊瑚松石坛城

'

    高:14.8公分 径:32.4公分,坛城(Mandala)是藏传佛教用以象征宇宙结构的法器。这件坛城是达赖喇嘛五世于清朝顺治九年(1652)送给顺治皇帝的礼物,高14.8厘米,直径32.4厘米,通体镀金,并以绿松石镶嵌,极为珍贵,由此可见清朝与西藏在政治宗教上的密切联系。

  4 松山行旅图

'

  范宽是北宋中期著名画家,此图是他传世的惟一真迹。这幅作品为设色绢本,高206.3厘米,宽103.3厘米,由上而下分为三段,分别代表前、中、后的距离。主体是气势雄浑的主峰,高不可攀,中景有一队商旅奋力赶路,在巨山的衬托下显得极为渺小。此画原本不知作者是谁,后来被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霖灿发现画右下角树叶中有范宽的签名。据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研究员透露,该隐藏在树叶中的签名最先是被一个工友(清洁工)首先发现的。

    范宽出身於关地区,因得饱览北地的雄浑景致,笔下山水气势磅礴。《溪山行旅图》是范宽传世的唯一真迹,右下角树丛中有范宽的名款。《溪山行旅图》的画面由下而上分三段布局,分别代表前、中、後的距离,这也是中国早期山水画中常见的空间表现手法。画中传达着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以天地为万物之逆旅,人类只是其中短暂的过客。

  5 早春图

'

  据说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现任馆长石守谦最喜欢的一幅画。这幅作品属于设色绢本,长158.3厘米,宽108.1厘米,作者为北宋时期著名的宫廷画师郭熙。

    郭熙是北宋神宗朝的宫廷画师,这幅作於1072年的《早春图》,充分体现他的绘画成就,画上如蒸云般充满动感的山石,以及蟹爪般的枝 ,是主要的特色。画面中央的主山之外,两侧有舟子、渔人、妇人、童子在水边劳动。这是春雪乍融的时节,草木才刚开始发枝,自然界与生民百姓都正开始新年度的生命循环。

    北宋画家对於四季节气与自然律动十分留意,郭熙本人即曾观察四季山水,说:「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 ,冬山惨淡而如睡。」这幅《早春图》表现的正是如笑的春山。不同於范宽迥然三段的严峻构图,却多了一股微妙的气氛,柔和了物象,也统合了全画远近、深浅的空间感,塑造出可游可居的理想山水。

6 万壑松风图

'

  此画长188.7厘米,宽139.8厘米,是宋朝另一位著名画家李唐的作品。李唐横跨南北宋两代,是中国画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这幅作品是李唐在北宋画院时期的作品,李唐表现石面质感的用笔称为“斧劈皴”,是其笔法的一大特色。

    李唐(约 1049-1130 後,另一说约 1070-1150 後)於宋徽宗朝任职於画院,靖康之难後南渡到杭州,高宗重建画院後,再度入画院任职。李唐横跨了南北宋两代,是画史上承先启後的人物。

    《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在北宋画院时的作品。图中是粗砺嶙峋的石质山壁,松树林於乱石中拔起,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两侧的溪涧流水沿石而下,观者彷佛可感受到水流的速度与声音。比起范宽、郭熙两位前代的大师,由於主山的比例缩小,且去除了雾气的使用,山水看来格外清晰,亦令观者产生如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受,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气象。

  7 快雪时晴帖

'

  这是王羲之致朋友的短信,他在一场大雪初晴之时想起了远方的朋友,原帖长23厘米,宽14.8厘米,内容如下: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王羲之的作品已无真迹传世,这是唐代的摹本。乾隆皇帝将此帖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的《伯远帖》同列为三件稀世珍宝,珍藏于他的书房“三希堂”中。另两幅字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书圣」王羲之,以优雅闲逸着称,此帖则是传世作品中笔划最为圆钝的,更富有质内敛的气质。其笔法与结字,几近无懈可击,行气舒缓连贯,给人悠从容的感觉。王羲之的作品今已无真迹传世。这件《快雪时晴帖》与同藏於台北故宫本院的《远宦帖》、《平安何如奉橘帖》,是三件重要的唐代摹本

  8 国子监刊本《尔雅》

'

    此刊本由南宋最高学府——国子监刊印,保存完整。国子监自五代开始刊刻经籍,但如今五代与北宋的刊本已不多见。这部南宋时代的《尔雅》是孤本,也是研究五代刻书规模的重要物证。值得一提的是,古书的字体与刊印形式也如艺术品一般有其风格演变的历史。这部《尔雅》的字体端庄有力,版面宽大疏朗,又称为宋刻大字本,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9 藏文大藏经

'

  藏文佛经的装帧形式不同于汉族人习惯用的佛教经本,而是以经叶、经版和经衣组成。经叶呈长方形,一张张叠成一摞,上下以经版夹住,然后用丝带扎紧,并附上白色哈达,最后以黄绫经衣包裹,成为完整的一函经箧。这种经本形式源自印度,为西藏佛教沿用,称为“梵夹装”。此为清朝的收藏,泥金写本藏文甘珠尔经的经叶,正反两面均以金泥正楷书写,每函300~500叶不等,经叶依次序叠放后,边缘即呈现金泥彩绘的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吉祥结等8种图案

10 帝鉴图说

'

    这是张居正为当时年仅10岁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所编的教科书,每段故事先录一段简短的史传记载,再翻译成当时通行的白话文,于文末提醒为政之方,通俗易懂。“台北故宫”所藏《帝鉴图说》共两册,是清代内府的图绘写本,色彩鲜艳,制作精美。依制作人员的年代判断,应该完成于咸丰十一年(1861)之后。

 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根据普通民众的推举,评选出了“票选十大国宝”,其中仅一件和专家评选重合,显示了台湾民间对待文物的态度和专家有着显著的不同:

  1 翠玉白菜

'

    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最受人喜爱的藏品,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7厘米。匠人巧妙地运用了玉料本身的色彩变化,雕出一株浑然天成的白菜,白嫩的菜茎,翻卷的菜叶以及叶片山的昆虫,均栩栩如生。传说这是清末瑾妃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娘的纯洁,昆虫象征多产,祈愿多子多孙。

    这棵“翠玉白菜”原陈列于清末瑾妃所居住的北京永和宫,是清代艺人巧妙地运用一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灰玉雕成,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莱叶,白色的雕成菜帮,菜叶自然反卷,筋脉分明,上面还攀爬两只红色小息的螽斯虫,属飞蝗科,俗名“纺织娘”或“蝈蝈儿”,善于高声鸣叫,繁殖力很强。这棵白菜和真白菜一样大,好像用指甲掐一下就会出水一样,增添了活意,令人叹服。在当时,白菜象征家世清白,螽斯虫则有子孙绵延之意。是件别有含意的嫁妆。

    据传,翠玉白菜原是珍妃的嫁妆,怎么会在瑾妃所居住的永和宫内呢?原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插曲:瑾妃和珍妃是姐妹俩,她们同时被选为光绪皇帝的妃子,其父为姐妹俩各准备了丰厚的嫁妆,瑾妃爱财就给她许多金银财宝,妹妹珍妃不爱财,陪嫁的箱子里面全是书,其父就把这件翠玉白菜作为补偿给了珍妃。当瑾妃发现嫁妆中没有“翠玉白菜”就大吵大闹起来,看到姐姐吵闹,本来就不爱财的珍妃于是乎就把这件宝贝给了姐姐。瑾妃长相比珍妃差远了,不但肥胖而且脾气极坏,珍妃容貌端庄美丽,知书达理,这大概也是珍妃受到光绪宠爱的缘故。

'

  这个是北京故宫的翠玉白菜与台北故宫的翠玉白菜比较起来,就显得稍为差一些,给人的感觉是不嫩!似乎是老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毕竟是玉制品,也算是件不多见的珍宝。

  2 龙形佩

'

  中华民族早在周代以前就有佩玉的习俗,这组以青绿玉雕成的龙形佩产自战国时代,长20.5厘米,宽7.8厘米,厚0.75厘米。像这样尺寸如此之大而又保存完好的佩玉实属罕见。

    青绿玉,局部灰黑斑;器表多薄沁一层灰白斑。雕作一对盘旋绕转,气势矫健的大龙。虽然体积甚大,但以丝线穿系之,仍十分平衡。两面花纹相同。卷鼻与长鬣分别向前后伸展,下颏作圆弧形,龙口上下颚以分,腮边刻饰雕有斜格纹的盾形图案;似蛇的体躯,又附加各式卷勾;龙体上满雕谷纹,谷粒多排列成行,卷勾上常雕有毛束纹。为典型的战国风格。

    考古出土以及流散或传世的,成对战国玉龙形佩为数甚丰,但鲜有尺寸如此长大,而品相端庄,雕工精致的佳品。这应为当时最高级的贵族,始能拥有的,象征身份的玉佩

3 大雁玉带饰

'

  长11厘米,宽6.4厘米,正面以多层次镂空技法,呈现大雁穿梭于河塘苇丛间的景况,塑造出线条层叠的丰富空间。背面则由铜制带扣,供穿系革带之用。这件作品既有元朝带饰的椭圆造型,又只呈现大雁而无猎鹰,可能创作于元明风格交替的时期。

    辽、金服饰中,常见猎鹰捕雁的纹饰题材,称为「春水」,与北方鲜卑、女真族在春日纵鹰捕雁的习俗有关。明代以後的匠人承袭了这个传统,但淡化了 游牧民族的狩猎特质,因此构图不见猎 鹰,只见大雁。本作品既有元朝带饰的椭圆造型,又只呈现大雁而无猎鹰,可能创作於元明风格交替的时期。

 4 清明上河图

'

此为清院本(北宋张择端原作 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设色绢本,长1152.8厘米,宽35.6厘米。“清明上河图”历代有很多画家相继模仿,清院本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仿本,雍正皇帝下诏绘制,乾隆年间完成。此版本广采各家所长,并增添了很多明清时代的特殊风格,如踏青、戏剧、猴戏、特技和擂台等。

5 掐丝珐琅天鸡尊

'

  为18世纪后期文物,铜胎,仿古铜器天鸡尊形制,高25.8厘米,宽9.0厘米,最长处21.0厘米,重约3535克。 铜胎,仿古铜器天鸡尊形制,凤首与背部「T」形 脊镀金,馀施浅绿及蓝地满饰各式羽纹,腹饰兽面纹,喇叭式口饰缠枝花及拐子龙等变饰,双足蹲在车轴上,以内卷的尾羽和镂制的车轮为座,器形庄重,釉色鲜明 丽,是上好的陈设器。根据粉红、紫红等釉色,应属十八世纪後期的文物。

 6 快雪时晴帖

    与专家评选相同。

    7 清高宗夏朝冠

'

  这是乾隆皇帝的夏朝冠,又称为凉帽。冠高14厘米,直径28厘米,冠顶高12.4厘米。帽体以一种出产于东北的“玉草”编织而成,凉爽舒适。夏朝冠帽顶需系上「冠顶」、正面饰上「金佛」、并於背面缀上「舍林」,现以故宫院藏的冠顶、金佛、舍林等配饰搭配,大致还原为当年的样貌。这些帽饰均嵌有东北出产的名贵珍珠 「东珠」。在清朝的制度中,只有皇帝王才能享有在「冠顶」与「金佛」上嵌入十五颗东珠的特权。

8 乾隆香山九老

'

  这件清朝木雕是广东宫廷匠人杨维占所作,高18厘米,宽9厘米。这件比一本书还小的沉香木上雕刻出9位老人在危岩壁洞边的活动,形象传神,岩壁间还刻有乾隆皇帝的诗句和印章。其中一人於壁题字,两人旁观,後方四人绕几相谈,再往外又有两名立者倚石而望,角落有童子烹茶。根据题识可知是香山九老的题材,即唐代诗人白居易与八位老友聚会吟诗的情景。

9 多宝格

    这是清宫内专门收藏各式珍玩的百宝箱,常被称为“皇帝的玩具箱”。

    10 汉六朝玉角形杯

'

  玉杯的质地为青白色的闪玉,杂有褐色斑。杯身似兽角,而横断面则呈圆角的长方形。器的正面饰一龙纹,从左上方起首,躯体呈s形向下延伸至器底,接着尾部大幅度扭转到器的背面后再向上攀升,约在杯身的三分之二处回向,继而沿杯外侧的弧度徐缓下降,于杯的右下方盘卷成一圆后终结。首、身、尾采取不同的表现方式,首、尾为高浮雕,身则为浅浮雕。器的背面浅浮雕一凤鸟,身躯亦呈S形。超过比例的长尾一直延续至杯底与龙尾相接,而顶部的凤冠也出乎意料的高耸华丽。纹饰的处理虚实相间,布局四方呼应,具有律动感,且十分平衡和谐。

    考古数据中,取兽角为器形者,数量不在少数,其质地包括陶、铜及玉,而时代则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汉、唐。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西汉的玉角形杯,形式与本器接近。若从技艺的角度评比,则院藏的玉杯所呈现的技巧较为成熟老练,但也较为制式化。依此推测,本件玉杯的年代略晚于南越王墓出土者。

    院藏的玉杯附一精致的紫檀木座。木座外壁缕雕成层层起伏汹涌的波涛,波涛中一面有背载着“河图”的龙马;一面则驮负着“洛书”的灵龟。座内阴刻泥金“商山吴俟侯式”六字,尚不明其意。

    另外,没有列出的重要文物还有很多,比如良渚玉琮、怀素《自叙帖》、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西周晚期毛公鼎等等。

珍室馆中展出大量宫廷珍宝,均为实物。

 

 

皇帝去天壇祭天时戴的朝珠

金香筒

金香筒形状仿古代亭子式样,“亭”和“定”为谐音,寓江山安定之意。其它陈设也具吉祥和长寿之意。

 金甪端(音陆端)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夷之语,为吉祥之物,也寓护卫和辅助君主之意

金盆

象牙和象牙席

金钟

青玉“丹台春晓”。俗称“寿山”,原玉料重3000斤,来自新疆和阗,玉山宽150厘米,高105厘米,由清代宫廷画家方琮设计画样,扬州王工历经4年时间精心雕琢,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月完成,下有流云铜座。玉山富有诗情画意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象征“寿比南山不老松”。

玉石仙台。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时,内务府大臣福锟、立山等五人恭进礼品56件,这座玉石仙台即为其中之一。仙台以紫檀为台座,用玉石、翡翠、玛瑙、水晶、珊瑚、象牙、青金石、孔雀石等珍贵材料,雕刻洞天仙境、山石树木、神话人物,表现了“群仙祝寿”的吉祥题材。(因正面有反光,此照片为侧面拍摄)

故宫珍宝馆之镇馆之宝

凤冠

皇冠

妃冠

乾隆皇帝御制的田黄三连印。我在央视《国宝档案》里看过讲解,真是巧夺天工。它是由一整块田黄原石雕出来的,三枚小印完全由环链相连,环链也是由石头透雕出来的。

田黄是极品的印石材料,明清时期就有“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清朝灭亡后,溥仪将其缝在棉衣里,带出宫。1950年溥仪把它捐献给国家,并在其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多处提到该印章是乾隆帝的宝贝。

红珊瑚狮子

描金漆多宝匣。说明称分上下两层,能放41个小物件。

玉碗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纯金壺

嵌金景泰蓝手镯

十二玉生肖

芙蓉石。

象牙球。

翠玉牛

幾款印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水晶双魚

'700')this.width='700';" border=0> 

西周晚期毛公鼎

  西周晚期/毛公鼎

  毛公鼎是中国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庙祭器。它的内壁铸有五百个字的长铭,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大意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又令毛公族人担任禁卫军,保护王室,最后颁赠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由内容推测,毛公鼎应铸于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时,其铭文是可凌驾于〔尚书〕的一篇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也因此毛公鼎可称是举世的瑰宝重器。

  毛公鼎系于清代末叶道光28年(公元1814年)前后,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毛公鼎出土后,经多次转手秘藏,抗战期间,险为日本军方所夺,抗战胜利,民间献鼎归公,现由本院典藏并展示。铭文中有阳文网格线,是西周中晚期制铭的习惯,因此除了史料的价值外,毛公鼎在中国古文字学与书法艺术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