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礼物生日礼物:2011年终盘点:你过得幸福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5:17:27

扩大中产比例 就是增加整个社会幸福感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启动“中国社科智讯”平台,并首批发布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和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中等收入者比高收入者更有家庭幸福感。30岁至34岁之间的人感觉最幸福,其次是29岁以下群体,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到家庭幸福。

  一直以来都对各研究机构类似的“幸福感调查”不以为然。幸福在哪里?幸福是什么?你幸福了吗?对于幸福的理解,每个人可能都会给出一个阐述。幸福很难有一言以蔽之的共识,“感”也并不会通过纸面调查表现出来,所以很多时候“幸福感”是一个伪问题。但“不幸福”却是有共识的,譬如,焦虑于自己的食品被添加剂和地沟油围困的人,肯定不会有多少幸福感。

  不过我觉得,社科院这个“中等收入者比高收入者更有家庭幸福感”,听起来还是比较靠谱的———不知道问卷是如何设计,调查是如何进行,样本有没有代表性,但起码在结论上,既符合常识,又符合常情常理,印证了舆论对中产收入的一般印象。

  虽然对幸福感的问题见仁见智,但一个已经形成基本共识的判断是:幸福与收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不是收入越高幸福感就越高。当然,也不是收入越低幸福感就越高。而是,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收入与幸福感之间有一个临界点,在一个临界点前,收入越高,幸福感越高,当过了这个临界点,再高的收入也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了,有时甚至会相反。但这个“临界点”到底在哪里,每个人的认知并不完全相同,但从群体和阶层的角度来看,中产阶层中更多比例的人,正好处于这个关于幸福感的临界点上:他们的收入,使他们不至于为钱所困,因为物质的匮乏而不幸福;他们的收入,又使他们不至于为物所累,因为过度的丰裕而成为一种负担,在精神异化和社会焦虑中幸福感被吞噬。

  低收入者中,很多人自然是充满不幸感的,从他们所焦虑的问题就可以看得出来。因为收入低,他们对物价上涨的反应非常敏感和脆弱,他们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其感同身受,对一路飙升的房价更是望洋兴叹———不幸感源于,他们是改革的最小受益者,是某些制度性安排的局外者,是某些权利的被侵犯者,是某些利益的被漠视者。大的体制背景下,中产阶层虽也难免这些问题,但因其有较高的收入,起码能获得一种相对的幸福感。而高收入者,虽然无须面对低收入者的这些问题,但他们面临的问题可能比低收入者更让人头疼:贫富悬殊之下,缘于仇富心理,他们面对舆论时有很强的不安感;权力未被驯服之下,其对富人阶层的撕咬,使他们面对权力时频生挫折感;在法治不健全的语境下,和官员打交道时战战兢兢,在利益缺乏稳定预期情况下如履薄冰。

  幸福感,其实并不那么高深,它是一种在比较中的平衡能力。没有绝对的幸福感,幸福都是在相对比较中生出来的。中产阶层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与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境况的比较中而产生。如今,中央正努力通过各种改革,扩大中产阶层的比例,让社会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扩大中产比例,其实,就是增加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经济蛋糕,如何散发民生幸福味道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

  不管是中国的决策层还是老百姓,眼下都在盘点2011年的账单。很多网站号召网友“晒帐本”,得了多少积蓄?主要投资方式?跑赢CPI了吗?通胀压力日增,开销有多少?有没有为某件事情花去大把的钱,比如买房或结婚或生病等……网友们晒出一个个或酸或甜的往事,也晒出对幸福的憧憬。

  而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在试图解开百姓心中的诸多纠结,把“稳中求进”作为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中国经济的指向,从过去的“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再到今日的“稳中求进”,究竟意味着怎样的变化?

  事实上,近十年来,“稳”字已经反复多次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中,2002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2006年“继续稳健财政政策”,2010年则是“稳经济、调结构、控通胀”,因此,到了今年的“稳中求进”,既有逻辑递进关系,又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果说,从前的“稳”,还是从局部的政策出发,从前的宏观调控,还有一些权宜之计的味道;现在的“稳”,已经是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基调、总目标、总要求了。

  首先,在外界纷纷担忧中国经济“失速”的背景与房地产业、制造业甚至证券业不景气的压力下,决策层依然坚定不移地“稳”住神,坚持去年提出的“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绝不动摇。控物价与调结构,在抑制经济过热过快时固然是一帖清凉剂,而在经济增速放缓时期坚持不懈,则更加艰难,这意味着可能要面对摊子缩小、就业艰难等多重压力。这便更说明中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信心与决心,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百姓更美好的生活,为了子孙还能看到祖国的蓝天碧水,再艰难,这个决心也非下不可。

  其次,在经济趋冷的内忧外患包围中,决策层毅然扬弃了以前习以为常、驾轻就熟的经济助推路径——扩大外贸出口与基本建设摊子——在目前欧债危机与美国经济高负债高失业的困境中,前者已步履维艰,而要坚持调控和转变增长方式,后者亦难以为续。于是决策层转而寻求拉动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那向来孱弱、却最具潜能的第三匹马——扩大内需,改善民生。而扩大内需,绕不开的就有百姓最为关注的房地产,会议指出要“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试点”,房产税改革,与从前房地产调控的“阶段性”特征不同,而将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制度设计,促进房价的合理回归;同时,房产税也将成为地方财政的稳定收入,以减少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当然,扩大内需与调控物价,其间有微妙的平衡与艰难的互动。生产要素市场如资本、土地、劳动力的成本可能会居高不下,而终端消费品的价格又必须牢牢控制,还有就业以及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压力……然而,扩大内需的路,就算再荆棘丛生,也要坚定不移。

  第三,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内需,这和我们的立国之本息息相关。人们都注意到,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在定调子的时候,在去年“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这三条与单纯的经济工作似乎相去颇远。其实,这已经成了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的某种特征:用越来越多的笔墨盯紧民生、力促改革,并涉及众多经济以外的改革领域,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信号,标志着改革的顶层设计,正在一步步触及国家积弊,一步步贴近民生幸福。“十二五”开局之后,一向在意做大经济蛋糕的中国,正在着意调整“蛋糕”的配方与分配方式,只有锲入“民生”这一最重要的配比,才能让这块膨胀多年的“蛋糕”散发出“国民幸福”的味道。

  对于向来立足于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来说,经济“蛋糕”做得再大,如果13亿国人鲜少吃进嘴里,久而久之,恐怕就会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为什么改革、为什么发展这些根本性命题。所以,强调民生,是把它做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个层面上说,分享改革成果与扩大内需以及“调结构”、“转方式”,实际上是一只手的正反两面,这只手的最终指向,是人民幸福和社会公平正义。

幸福感失落与新的幸福期待

  过去十年,老百姓银行账户飞涨的同时,幸福感却在加速流逝。因为相比收入,物价以更快的速度疯涨。衣食住行中,住似乎最难改善。十年间房价的全面上涨,吹起了一个大泡泡,高昂的房价带来的高租金更是拉动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翘起了CPI数据,使得刚刚感觉富裕了的中国人手中的人民币贬值不断,焦灼由此产生。(12月17日中国网)

  幸福感是一种体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但却是由客观物质所投射,归根结底还是物质生活所决定的。中国GDP从2001年的9.9万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39.798万亿元。而同期,人均收入的增长却逊色了许多。过去十年,中国GDP已然跃居世界第二,按照国富聚集和民富积累的情形,按说国民应有充分的幸福感,起码应该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长相匹配。然而事实却很尴尬,从专家到民众,普遍认为中国是国富民穷,而且过去10年也是社会矛盾最集中和突出的时期,住房、医疗、教育等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房价把普通民众变成了房奴,股市10年“原地踏步”,衣食住行物价极高,CPI增幅让人感受到“通胀猛于虎”的恐惧感。

  通胀的恐惧感,这两年人们感受尤深。尤其日常消费品,基本上是油盐酱醋茶和米粮菜肉赶趟儿轮涨,人们无奈地调侃为“豆你玩”、“蒜你狠”、“菜死你”、“辣没你”和“肉死你”。CPI从“4时代”飞升至“6时代”,输入性和结构性的宏观通胀让微观民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苦痛。即使在宏调大背景下,一线城市的房价出现了拐点,可是对民众而言,想要改善住房,也是望着华厦万间而发无奈蜗居之叹。

  当然,回望过去10年的物价,也有令人欣慰之处。汽车不再是奢侈品,而进入了百姓之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问题在于,有了车,油价却上去了,而且路也拥堵了,空气污染了,有车的欣喜和幸福感被这些烦心事搞得烟消云散。只有数码产品是个例外,十年前上万的笔记本电脑,如今只要数千元,当年属于奢侈品的价格高企的手机,如今变成了物美价廉的日用工具品……

  尤其公共财政,今年有望超过10万亿元。从1978年1000多亿元到2011年超过10万亿元,全国财政收入33年间增长近100倍。即使是过去10年,公共财政也增加了3倍,居民人均收入与之相比,速度明显滞后。如果考虑到通胀因素,民众缺乏幸福感就可想而知了。

  在全球经济整体不景气的情势下,宏观经济下行的趋势显现。如何将宏大的财政收入反哺民生,投放于民生工程,尽力完善社保和医保体系,完善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就成了当务之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新一年的重点是调结构保民生和进行结构性减税,政策方向令人期待。

  人们希冀,幸福之花能在中央善政的雨露下来年盛开绽放,让民众尽情体味到幸福生活的滋味。毕竟,国有余而民不足是不和谐的,损有余补不足才是善政之本慰民之道。

物价上涨最牵动人心值得关注

  近七成居民感受到“物价上涨,影响生活水平”的压力。1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中国社科智讯”,并发布《2011年度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

  权威部门进行的相关调查曾显示,反腐倡廉连续两年(2009年和2010年)成为民众最关注的议题,而社科院的这项调查则告诉我们,2011年,物价代替反腐成为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反腐排在第四位。

  物价上涨,不容小觑。对富人来说,高物价的影响也许不太明显,但对中低收入者,特别是生活困难群体来说,物价上涨意味每个月少吃一顿肉,或者吃不上肉,意味着节衣缩食,勒紧腰带过苦日子。其实,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提高不只体现在吃上,比如油水电气等公共用品涨价,也让老百姓负担加重。曾几何时,“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也要跑过CPI”,这句流行语在坊间一度传播率甚高。

  众所周知,2007年,当时CPI涨幅颇高,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预计当年全年CPI涨幅在4.7%左右,是自1996年以来的年度最高涨幅。当时,“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在中央党校学习的部分地厅级领导干部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地厅级领导干部眼中,“物价”问题的严重程度,已经超过了多年来一直居前的“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和“腐败”问题,当年首次成为社会形势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如今,CPI早已超过了3%的警戒线,因此同样必须关注。

  物价走势,牵动亿万人心,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缓解物价压力刻不容缓。近期CPI已经有所回落,这是利好消息。更应该看到,中央早已意识到稳定物价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化解。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解决“菜篮子”问题,鼓励设立周末直销菜市场、早晚市等临时摊点。此举针对的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大中城市近郊菜地和零售网点不断减少,流通环节和成本增加、“卖难买贵”等问题。日前,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完善农产品流通税收政策,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此举旨在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建立完善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保障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纾解物价上涨压力,除了进行政策性调控等措施,还不妨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实现民富。

  物价上涨最牵动人心,凸显了民生多艰,这是一道沉重的民生考题,相关部门不能不关注。稳定物价,提高居民收入,这是老百姓生活更有尊严的前提。

    相关新闻:社科院调查称7成居民认为物价上涨压力大

  近七成居民感受到“物价上涨,影响生活水平”的压力,昨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中国社科智讯”,并发布《2011年度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

  网上可获免费原始数据

  据中国社科院介绍,“中国社科智讯”整合了中国社科院优势资源,已建立起了基本成型的中国社科院统一、互联、共享的数据库。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社科智讯”的原始数据对公众免费开放,登录网站,提交申请,通过审核就可以获取相关原始数据。

  昨日“中国社科智讯”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是通过全国抽样的方式,对28个省市自治区的100个县(市、区)和5大城市、480个村(居委会)进行调查,入户访问了6468位年满18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

  四成居民认为“住房差”

  调查显示,2011年度,75.3%的公众认为生活水平较5年前有所上升,农村居民的收益感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对居民生活压力的测量调查显示,近70%的公众感受到“物价上涨,影响生活水平”的压力,但比2008年下降了10%。近四成被访者认为“住房条件差,建/买不起住房”。

  此外,“中国社科智讯”还对中国家庭幸福感进行了相关调研,大部分参与者对家庭幸福感评分较高,平均值为7.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