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餐饮赚钱吗:实现一个绿色的梦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53:22
实现一个绿色的梦想 ——记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师智敏 本报记者 程墨

  走进果园,你能看到不同时令的水果在同一季节挂果。那紫色的葡萄、绿色的梨子、暗红色的李子、白里透红的桃子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也仿佛在向人们讲述果园的主人师智敏——一位农业大学毕业生不平凡的创业故事。

  师智敏生长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明星村,从小就对家乡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有一年暑假,教师组织他们搞社会调查。在一位果农家里,师智敏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梨子丰收了,而果农却望着家里堆积如山的梨子发愁,因为梨子品种不优卖不出去,只得眼睁睁地望着梨子烂掉。这位果农茫然无助的眼神深深刺痛了师智敏的心。他暗暗发誓,要用知识点燃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考结束后,他要求填报农业大学,可家里人都强烈反对。苦日子让一家人穷怕了,他们希望师智敏跳出“农”门。压力之下,师智敏玩了一个“小花招”,第一志愿填报了华中科技大学,第二志愿填报了华中农业大学。他以为自己的考分第一志愿录不上,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在华中科技大学,师智敏学的是热门的机械专业,但他的内心却无法热起来,每当他经过一片果林或看到一片花草的时候,都会入迷地驻足沉思,眼前总也抹不去那个果农的眼神,一种自责油然而生:师智敏啊,师智敏,那个绿色的梦想怎样去实现啊!他内心非常苦闷。有一次学校上思想品德课,讲到有关理想和兴趣的话题,老师讲得十分动情,师智敏听得极为投入。当老师讲到“人生没有理想,就像走进蒙蒙雨夜”时,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澎湃的激情,毅然要求转学到华中农业大学。

  一石激起千层浪。师智敏的转学行为在学校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人是不是脑子有问题,放着好好的热门专业不读,非要去当什么农民。”“恐怕是想出名吧,现在的大学生,不好好学习,只想自己出名。”回到家里,奶奶气得晕了过去,母亲以泪洗面,父亲则坐在一旁唉声叹气……

  风言风语和家庭的阻力没有让师智敏退缩。第二个学期,顶着巨大压力的他转到了华中农大。在华中农大,师智敏如鱼得水,学习起来得心应手,他学的是果树专业,别的同学注重课本上的知识,而他将大部分业余时间用在学校的植物园里,帮助老师参与果苗和花卉的实践管理,对学校生物园里的每一株果木、花卉的生长特性、栽培技术等各种因素他都悉心观察、了解,仅日记就密密麻麻地记下了厚厚的一沓。

  四年的大学生涯一晃而过,在面临毕业分配的时候,师智敏由于成绩优异,被学校推荐到省城某家农科所从事农业科研工作。

  如果说四年前那次转学让家里人伤透了心的话,那么这次毕业分配总算可以抚慰父母那颗伤痛的心。是啊,留在省城是许多同学梦寐以求的事,毕竟师家终于出了一个国家干部。可是,师智敏再次作出了一个令人不可理解的决定:回乡创业。家乡人都认为师智敏“傻到家”了,有的甚至说:“即使在外扫厕所,也不要回来丢丑。”但师智敏铁了心,他要实现自己的绿色梦想。

  现实并没有师智敏想象得那么美好,要创业就得有起码的物质基础——土地和资金,可师智敏一无所有,他在村前屋后徘徊了几天后,便决定先到外地的果树基地做个技术工,等时机成熟后再回家创业。

  1999年12月,在外打工的师智敏听说咸安区桂花镇计划大规模发展桂花苗木,认为自己回家创业时机到了,便辞去工作毅然回到家乡。

  然而事实给了他无情的一棒。桂花育苗技术看起来并不复杂,但由于他在保温技术这个环节出了问题,致使辛辛苦苦插下的8万株桂花苗存活不到3万株。望着枯死的桂花苗,师智敏欲哭无泪,他感到羞耻:这就是一个农业大学高材生向家乡人民交的答卷吗?

  2000年8月,再次外出学艺的师智敏来到四川攀枝花市的一个枇杷示范基地,在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上,他静下心来,利用自己在大学中所学的知识,逐渐摸索并解决了枇杷生产的多种技术难题,为公司带来了几十万元的效益。很快,他就成为公司的技术专家,并升任公司副总经理,月收入涨到4000余元。一次,公司一位老专家在定植大会上激动地说:“人生要有追求,我已经80多岁了,但活着一天,就要为民众作点贡献。”听到这些话,师智敏心中那个绿色的梦想再次燃烧起来。

  2002年元月,正是栽种果树的季节,师智敏再次回乡了。面对那熟悉的土地,在对果业发展前景作了认真分析后,他把创业的目标定位在果树新品种引进、选育和推广项目上。经过一年多艰苦创业,一个十余亩的果树示范园终于建成,如今大部分品种已经挂果。随后,他就将这一成功经验向周边村推广,在桂花镇毛坪村建成示范园50亩。今年,他计划投资1000万元,在马桥镇潜山村租地200亩,将它建成别具一格的旅游观光果园,目前果苗已全部定植到位。

  置身师智敏的果园里,感受着果实的芳香,蜂蝶飞舞,流水潺潺,这不正是师智敏梦想中的世界吗?

  然而,他已不满足这种梦想了,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就是建成一个更大的苗圃示范基地,以满足当地农民的需求,帮助家乡的农民都通过种植果树,脱贫致富,他计划每年将果树栽培面积推广扩大一倍,力争5年后建果园10000亩,另外,每年无偿支持10户以上贫困农户建一至两亩优质果园,使其尽快脱贫。

  《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18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