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居网app:传统婚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20:49:10

传统婚俗  

2007-01-25 10:31:26|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民俗   |字号 订阅

(一)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二)婚前礼俗

   议婚(提生月、三日圆、相亲)。订盟(戴手指、压定)。纳采(行大礼、戴手金宽—手镯、送花、请鞋样、轿前盘—花叠盘)。迎嫁妆。

  (三)婚娶礼俗

   男子冠礼。女子笄礼。亲迎(压斗、封轿丢扇、迎亲、哭嫁)。入门(踢轿门、请出轿、牵新人、行相见礼、拜天地、挑乌巾、合卺交杯—吃房内桌、轿后点心送入洞房)。

  (四)婚娶翌日礼俗

   谢亲。庙见(启公、启菩萨、相见)。探娶。送点心(房内点心、新人点心)。宴客。吵新人房(闹洞房)。

  (五)婚娶第三日礼俗

   落灶脚(下厨房)。上厅桌。“叫呱呱”(哮荷啊)。换花(请“阿舅仔”)。*(左旁“食”字,右旁上“而”下“大”字)房。送灯。探房(“探房”帖式)。

  (六)婚娶第四日礼俗

  送米粉。谢酒。

  (七)婚娶第五日礼俗

  会亲。请子婿。双人返。

  (八)婚娶第六日礼俗(尾声)

  谢会亲酒。余馔送婿家。“车夯犁”。

  (九)婚礼帖式简述

  (十)异俗

  童养媳。半招嫁。进赘。二婚亲。尽孝内娶(四十九日内娶)。廿九暝娶。嫂就叔。婢女出嫁。 收房(纳婢为室)。指腹为婚。寄房(公鸡娶妇)。冲喜。娶木主。娶烈女。惠东婚俗。


  男女婚配,男称受室,女称于归,古听凭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概由家长主办。在昔泉俗遗留,由于缙绅耆宿之家,每守法于礼经,具有于礼未尽符的,亦必求其有所依据。于是婚姻之礼既繁,而奢靡之弊遂生。

  泉州婚俗,自廿世纪20年代以前的旧式婚俗,至20年代以后出现的“文明婚礼”,再至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现代婚俗,其礼仪程序逐渐简化,封建色彩日益淡化,婚嫁形式趋向文明。

 

(一)“六礼”

  婚姻大事,古有周人所制“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

  “纳采”:由男家具备礼物,谴人(一般用媒妁)前至女家,纳其采择之礼,意在征求女家允许其婚娶之期。

  “问名”:以男家主婚人名义,具书至女家问女之名,女家复书具女之出生年月以告。

  “纳吉”:意谓归卜于庙得吉兆。使复于女家,表示婚姻之事已定。

  “纳征”:后改称“纳币”,俗称“过定”。择吉具书,备送礼物、章服等于女家。女家受物复书,回送礼物,如“纳采”之仪。

  “请期”:择吉具书,备礼物吿女家,女家受礼复书,其仪如“纳征”。

  “亲迎”:婿(新郎)服礼服,率仪仗从妇舆(花轿)至女家,奠雁毕,乘马先返于门,妇至,降舆;婿引导入室,行交拜合卺礼(此礼泉俗鲜用,一般俱用采舆迎妇)。

  但以今人的眼光看来,这六礼并没有包括婚姻仪礼程序的整个进展过程,其中只有“亲迎”一礼为嫁娶当日的仪礼,其余五礼则为婚前仪礼,至于嫁娶之日过后尚须行之的仪礼,在六礼当中就无礼可遵了。

  而且自古以来,六礼之行,殊不一致,历代多有变更,或名实不符,或先后互异,或有删略,或有合并。例如“纳采”、“问名”,本属一使所行之事,后合并于“纳采”;又如“纳吉”,则并于“纳征”,久之,连“纳吉”一项也徒有虚名。南宋时,泉州遵《朱子家礼》,止用“纳采”、“纳征”、“亲迎”三礼。明代惠安惟用“纳采”、“纳征”、“请期”、“亲迎”四礼,是时泉属各县可能也差不多。“亲迎”乃婚礼之重,故无论是三礼还是四礼,此礼必不可少,但至现代,也早已废而不行。
由于中国传统的婚礼是建筑在古六礼的基础上,因此有的婚礼手续虽已简化,而六礼之目,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仍自在焉。

(二)婚前礼俗

  在举行正式婚礼之前,必须先完成议婚、订盟、纳采、迎嫁妆等准备工作。

  1、议婚

  选择配偶的方式,大体上可分为封闭式择偶、半开放式择偶和开放式择偶三种。

  封闭式择偶,即父母主张、媒妁说合,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形态下的择偶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男女对自己的婚姻大事无权过问,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亦有亲戚朋友为男女双方撮合的)”。

  半开放式择偶,即托媒妁或亲友说亲,在确定缔亲意向时,征求婚嫁本人的意见,或男女双方交往一段时间后决定。

  开放式择偶,指男女青年达到成婚年龄后,即可自由地选择配偶而不受限制,这种方式在泉州以现代婚俗及民国时期的“文明结婚”为多。安溪西坪、芦田等地的男女青年,传统在茶园对歌求偶成婚,为开放式择婚的一种特殊风俗。廿世纪80年代以来,又时兴在报刊上刊登启事征婚,不少城市也先后兴办起婚姻介绍所,从而进一步拓宽了男女青年择婚的渠道。

  “提生月”、 “三日圆”:

  相当于古六礼之“问名”。

  泉俗原有专以作媒为职业的,俗称媒人,大多为女性。议婚开始,媒人先提女子年庚,俗称“提生月”,用红纸条写坤造某年月日时某人第几女等字样,交与男家。男家接此年庚帖,即压置于厅堂供奉菩萨或祖先神龛的香炉底下卜吉,若三日内全家人口均平安,禽畜无恙,家用瓷器无撞破等事,谓之“三日圆”。

  “三日圆”后,才进行调查门风女德,认为可以了,乃如式写男子年庚帖,亦称世系,开头写乾造,余同样照填,仍凭媒交与女家。同样候“三日圆”,再进行调查男方世系人品,认为可以了,可算双方将近成议。如果有一方没有“三日圆”,议亲必须取消。

  “相亲”:

  双方家长均认可“三日圆”后,男家即择日央托伯姆、婶姆,或迳由直系女性尊亲如祖母、母亲、姑母等,前往女家,实察女方体格容貌,有无残缺诸嫌。更认真的,则多方逗引女方简单谈话,或发问使其回答,以勘察有无口吃、声哑;甚或拉其手验其掌中有无“断掌”(手掌横纹贯穿)等缺点。此谓之“粗看”。“粗看”不合意,即作罢论。然亦有于“三日圆”之外,将女方年庚,问之算命,询之卜卦,求之菩萨者。有一不合,议亦难成。如“相亲”不合罢议,男女年庚帖须由原媒各予退回;如认为合适,两家同意,乃约定吉日“订盟”。

  2、订盟

  俗称“戴手指”、“压定”,相当于古六礼之“纳吉”,也有把“订盟”归人“纳征”者。

  是日,男家备戒指两个,一金一银,义取成双。富贵之家,则皆金质,或镶珠、玉、金刚石等。两戒指各扎红丝线,并备衣彩一大红包(金钱若干不等),另备各房头份小衣彩若干包。礼物则糕饼果品等多种多样,昔仅两担,后来增至一、二十担至数十担,俗称“面前”,随同男家“戴手指”人前往。
男家直系女性亲属,如祖母、母亲、叔伯母以及诸姑、姐妹等,均可作为“戴手指”人,其中必选有福命的两人同去,方符成双之义。两人俱乘舆附以随从前往女家。

  女家长辈两人(人选如男家),前至门内迎接,导至厅堂坐定。主人奉茶,但“戴手指”人未见女子前,只捧杯而不粘唇,不能喝。媒人等引女子出,相见时再详细观看无错,两“戴手指”人各取出戒指戴于女子指间,并付以衣彩。女受后跪拜答谢,返入闺房。手指戴毕,主人揖客喝茶,客离座,至此婚事遂告定着。

  但在举行这一礼节时,亦有发生突然变卦之事。如发现不合之处,则手指不给戴,茶亦不喝,立即辞别。此种侮辱女方,虽属罕见,但非没有。

  主人送客上舆,随后即将备办各色礼物,加上芋头、姜母、双连巾等(俗称“衣食”)送往男家,视其送来若干担,以为准则,但须增加,不能减少。

  男女两家各将所收礼物,分赠亲友,以示报知。

  自订盟以后,两家即有礼帖往来。盖在迎娶前的期间,每逢年节,必须互送礼物。例如女家须于端午送给男家香料,、紈扇、果品等;男家须于过年时送女家豚肩、美酒、面线、粽、年糕、果品等。两家往返皆须随具红帖以示礼。各次行礼,亦皆有帖式。至成婚时才互换乾坤婚书。

  3、纳采

  旧俗称为“行大礼”,包括“戴手金宽(手镯)”、“送花”、“请鞋样”、“轿前盘”。依次行仪,只有缙绅巨富之家行之;普通之家,仅用“戴手金宽”、“轿前盘”两次;至于中下之家,则皆归并于“轿前盘”,俗称“花叠盘” 或“盘担”。

  有的地方把“压定”和“行大礼”合并在一起举行。“行大礼”把婚前的准备工作推向了高潮,而“行大礼”和“压定”的中心内容都集中在钱物方面,男家向女家送聘金和礼品,有酬谢其养女之恩之意,但如过于奢华,则明显地反映了买卖婚姻的实质。

  “戴手金宽(手镯)”:

  男家择吉日,具柬帖,纳礼物于女家,重要品物诸如手镯、花包(又名喜包)、鲜花、彩仪、坛酒、糖果等,都须齐备,名曰“戴手金宽”。

  纳采礼物,除手金宽(手镯)外,花包、鲜花为最重要,其数量亦做多。富裕之家重排场,花包、鲜花备办自多,不必女家事先顾问。惟中下之家,则常斟酌计量,女方为恐不敷分送,往往通过媒人示意要若干数,甚至事前明讲数目,有如交易之议价,因为此欲多彼欲少。花包在昔仅百二十至百六十个即可将事,后来渐增至四、五百个至千余个。两亲之间,因花包争执发生意见者不在少数。盖女家分送花包于亲友,至其女出阁前受馈赠者,须备送添妆礼物,或以币仪,俗称“送路”。嫁女者受“送路”,可丰富其陪嫁之妆奁,故定期纳采之前有此争议。

  花包大者重约一斤,小者亦半斤以上,形状如约六寸之圆盘,厚寸许,用白面粉制皮,白糖、花生、肥肉、冬瓜糖搏为馅。花包面上于正中各盖双喜红色圆印,分叠若干木盛,每木盛上面各有几个用软面搓条对饰彩花、红花的“包头”。其中最特别而精制的“包头”有二,分别放在最前两木盛花包上面:一包面堆一乾字,上插面塑萧史骑麒麟;一堆坤字,上插弄玉跨凤。

  花包礼物,排列各木盛,每木盛两人抬,导以鼓吹,连同执帖人奉帖送至女家。女家收起乾字,回去坤字。另有四个各堆四字吉语,女家收“一结松萝”、“两姓合婚”两个,回去“百龄皆老”、“千枝传世”两个。

  女家收的各物均须酌留若干压木盛底。另行备办许多礼物回礼,当天排列若干木盛,加上大竹笼盛通枣若干挑,回送男家。回礼以通枣为主要,通枣是用老稿以生油浮熬,内空外大,状如篮球,外蘸糖粘蓼米花,故回送时不能装入木盛内,而盛以大竹笼。通枣数量略减于花包数量之丰,缘男家分送亲友,每份至多两颗而已。后来以此物大而无用,改用蛋糕或礼饼,通枣即归淘汰。

  纳采之物,两家所收礼物分赠亲友,男家分通枣、糖果,女家分花包、鲜花、糖果。如纳采合“轿前盘”举行,则女家兼分猪、羊肉、面线等。

  “送花”:

  婚期将届,男家复具柬帖,纳礼物于女家,彩花(俗称熟花)、圆饼、缎匹、聘仪齐备,名曰“送花”。类古礼之“纳征”。

  “请鞋样”:

  在“轿前盘”之前,女家须向男家“请鞋样”。

  女家为表示尊敬男家亲眷属,除预备子婿鞋靴外,对男家的父母兄弟姐妹洎诸伯叔母等,都须具备新鞋各一双,于“迎嫁妆”时排在嫁妆木盛内,送给有关诸亲属。

  因此,女家必须于事前向男家请取各人足之大小分寸,男家逐一开列,交给来使。女家接到鞋样,材料必求上品,定制必求精美,分寸必求准确,适合又美观。

  前往男家请鞋样,大多为媒人权利,可获颇厚的红包赏封。

  “轿前盘”:

  又名“插定”,俗称“花包”,娶期之前行之。有先七日者,曰“七日盘”;先五日者,曰“五日盘”;先三日者,曰“三日盘”。

  是日具婚书(古六礼中的“请期”)、吉课(择吉日迎娶及男冠、女笄时刻,俗称“送日头”)及诸仪,送至女家。

  此礼之行,主要为盘。盘有十二个,各分其六为一担,例用一男子肩挑,随同各木盛礼品送往女家。盘内置鱼、鸡、蛙、蟳、茶叶、糖、猪筋、豚蹄、猪肚、香、烛、槟榔等。

  另有供新人嫁时穿着的盘头簪、冠服、裙袄、玉带、霞披等,分别排入木盛中。

  再为现金齐送礼仪。①聘仪。有用现金者,有用金银锭者,多寡无定额,女家亦原封璧回。②六礼。即书仪、日仪、被帐仪、针线仪、花粉仪、盘仪。如女家有随嫁婢,别另具婢仪。六礼酌收,婢仪或收或璧回均可。

  如系“花叠盘”(“戴手金宽(手镯)”、“送花”、“轿前盘”合并举行),礼品则全猪、全羊(有的双猪双羊)、鲜花、熟花、花包、面线,分别若干木盛,合“轿前盘”应备的礼品若干木盛,并盘担,一齐送上女家。女家则于礼物送到时,将各木盛担列置于厅事内外,丰盛的列至天井、门外,然后于其祖先之前,上香点烛,由送嫁娘念四句(方言而有谐韵的吉祥语)。收盘中礼物,须各留一半。如贫寒家嫁女不用鼓吹(极少),则不得收蛙;若预按不请子婿,则不得收鸡;至于花包、鲜花,则留若干压木盛。猪羊的收法,更为特别,系将全猪、全羊分为两畔,全部肉连骨都切起,仅保留肚边皮一条与前后脚连,计四脚,与酌留若干之面线一并回去。

  女家收讫各物,即备具各物回礼(如“花叠盘”,则照花包时应备各物回答),冠、履、巾、带等物须齐备;富厚者则制全套礼服,为新郎服用。

  婚礼往复中,男女两家花费甚多,而抬木盛、挑盘、媒人、送嫁、大礼、小礼、代圆(婚前男女家各有搓圆,一般不煮给行使往来之人食用,以钱币代之)、代食、荷包、插花等,名目繁多,且有几项为媒人、送嫁特有权利要取双份者。“轿前盘” 男女两家各将所收礼物,分送亲友,受送者必备礼物或贺仪,于男家为贺娶,于女家为添妆。从“轿前盘”起至会亲之翌日止,一般约半个月,亲朋莅止,女眷尤多,两家繁忙,耗财费时,概可想见。

  4、迎嫁妆

  嫁妆即妆奁。女家于嫁女前一日,奁丰者或前二日,必先送嫁妆于男家。

  嫁妆如金银首饰、衣裳布匹、烛台灯火、枕箱被帐、冠巾鞋袜、铜锡器皿、瓷漆杯盘、珠玉珍玩、梳妆镜台、文房四宝、洗涤用具,许许多多,分排若干木盛,编列号次。甚或有加送全厅面、房内红者,较为罕见。妆奁每木盛各有红纸清单,另列总单;丰厚者则分门别类登记装订成本,曰妆奁簿。德化畲民嫁女,旧时有资送刀斧之俗。

  各木盛行列,排列甚长。红甲吹为前导,每木盛两人抬,有烛台者在前,余依次而行。富厚之家,则将帐前所有金钩玉坠等贵重饰物,张开帐眉,悬挂增耀,用两人撑起前行。最后一人挑七件桶,一人执帖送妆奁单或簿。

  嫁妆抬至男家,男家必于大门门限内,置一火炉,逐木盛抬过火炉,由送嫁念四句。此时男家有执事多人,一边验收,一边招待抬木盛、执帖人等,奉请烟茶,吃甜圆(或用代金“红包”)。乡村则办筵款接,谓之“请客仔”。然后逐木盛分发大礼、小礼,礼数必须比“轿前盘”女家所发之额略为增加;其中执帖人赏封加多,捧帐前、挑七件桶者大、小礼俱加倍。

  嫁妆点收既毕,即回帖交原执帖人送回女家。这时,送嫁娘即将衣箱的锁匙送交男家主妇,送时念四句,但须给送嫁娘一封锁匙礼。旧俗认为送嫁娘能操纵男女“缘份”,因此锁匙礼往往从丰。

  繁忙既定,姻戚堂亲,开始开箱看嫁妆。大低重点看一部分,如开箱看细软,启箧看饰物,房内看帐前。

  迎嫁妆在旧式婚礼中是一项繁剧而热闹的事,但在旧社会,盗匪充斥,城市近郊,明火劫攻,时有发生。嫁女之家,虽有妆奁,不敢显露。衣箱细软,装入麻袋,秘密挑运;金银首饰,事先暗递;其他诸物,则用斗篮挑往;有时趁早乘黑,分次进行,有如走私,惟恐被人窥见。不管嫁妆多寡,不敢公开陈列。(三)婚娶礼俗

  “轿前盘”、迎嫁妆后,继之便是男家办理娶妇诸事,女家办理嫁女事宜。其中男子冠礼、女子笄礼最为重要。冠礼、笄礼即男、女成年仪礼,古俗“男于年十六至二十皆可冠”。大约自清代开始,泉州人就把男子之冠礼、女子之笄礼推移至要结婚成家时才与婚礼同时举行(参见《成年礼俗》)。

  在举行冠、笄礼前夕,送嫁娘必须到男女两家为冠、笄者检出冠、笄时要穿的衣服,俗称“上头衣裳”,并件件为之带上小铅片,意谓男女成婚后永远有“缘”(泉语“缘”、铅)。

  1、男子冠礼

  当事者将为子授室,卜日行加冠之礼,俗称“上头”。

  通常先期预告宗亲族人之尊长,通知择某日举行。日子都定在迎娶当天早晨,时刻有择时师择定,但迟晚也不会越过黎明前后,一般在卯时。

  举行之前要备齐如下诸物:①米篩(上用红色写双喜);②竹制小椅子(为冠者垫足之用)、红枣灯一对;③丧车喜车(纸制);④铅米;⑤芦刺;⑥生猪肉一片(恐“上头” 时有生肖属寅的人在旁,故用肉以祭虎)、红圆二粒、白圆二粒、制钱四文、圆一碗、鸡蛋(两个)一碗、红箸一双、畚斗(内压纸金二百)、木梳竹篦各一、生火的火炉一个。

  举行之时,先在厅堂当中,设交椅、几案,陈梳、篦于案上。交椅之前置竹制小椅,案前置火炉。届时,冠者端坐于交椅上,双足踏在竹椅上,由预先请来的族中之幼者执梳,栉发三下,送嫁在旁念四句,另一人到案前举帽子为之戴上。冠者起立,至祖龛前拜祖毕,执事人设父母两座于堂中,父母受冠者四拜;后以次见伯、叔、姆、婶及宗人之尊属,行两拜礼;复以次两拜姑、兄、嫂、姐,俱答拜;弟、妹则两拜见冠者,冠者亦答拜。

  冠礼毕,冠者随即到外祖拜公。外祖父母在,则行拜如拜父母之仪;拜舅父母亦如之。

  乡村于冠礼时,设宴请乡老陪饮;城市从略,仅食圆而已。

  2、女子笄礼

  女笄以母为主,择亲姻有福德(好命)妇人为宾,婶姆中有被认为有福德者亦可。

  举行笄礼时间,古礼亦系黎明时,后乃在男家花轿到门行之,谓之“对轿梳妆”,即“上头”。应备各物与男冠同,惟增加面线、白饭各一碗。

  先设椅、案于厅中,陈背子(霞披)、镜、梳于案上,用盘承冠笄,以执事捧之。花轿到门,送嫁娘引女至厅中,梳栉毕,宾为之加冠笄,送嫁娘为之服背子,宾为之结袄(俗称穿肚裙)。肚裙以红布制成,略如袋子,内贮皂筴、铁采尾、泥孩儿、猪肉片等计十八项。有不延宾者,母为之结之。

  女父于祖先前上香袛告,四拜;送嫁娘引女四拜。设两座于堂中,父母安坐,受女四拜,父母各命戒(训话)之。命戒时,女即开始放声而哭。后以次见见伯、叔、姆、婶、姑、兄、嫂、姐、弟、妹毕,女父以帕(俗称乌巾)蒙其面,送嫁娘导女上轿。

  3、亲迎

  古人重婚礼,新郎须亲至女家礼迎新娘,古“六礼”中称“亲迎”。至清代前期,泉州的婚姻礼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至期,办好彩轿,遣媒送至女家。

  古义:昏时行礼,故谓之“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因此古时亲迎必在黄昏之后,乃至深夜,连一切迎送人员都得穿黑色礼服,这显然是远古时代夜间抢亲习俗的遗存。旧时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须头蒙乌巾,并要有一对轿前灯,这当是沿古礼黑夜亲迎之遗迹。

  “压斗”:

  男家迎娶吉时将届,即有彩旗、红甲吹、花轿到门前“压斗”,用特制棕红色米斗,内插厘戥、尺、饭匙等物,放在花轿内,其义大概是不能以空轿抬至女家耳。同时,男家写一红纸封条,上书其祖上官衔几年月日;另备一条给女家,书女家祖上衔头,待新娘上轿,一并加封于轿门。

  “压斗”毕,彩旗、鼓吹(有官职者加大牌执事)、仪仗迎花轿至女家门前。

  封轿、丢扇:

  新娘笄礼后,女父以帕(俗称乌巾)蒙其面,送嫁娘导女上轿。女手执一扇,坐定后,女家以男家带来的红纸封条封轿门,父(无父者以家长代)以酒喷轿角,舆夫甫抬轿。

  将起行时,女即将扇子从轿边丢下,谓之“放心扇”。女家拾扇后,急将大门紧闭,意谓其女死心塌地在夫家,不会常起回家之念。此即古代“却扇定情”遗风。

  迎亲:

  迎亲队伍起行,返回男家。在花轿前沿途前导的,依次是彩旗、红甲吹(男女家各一阵),男女家名姓灯各一对(男前女后),宫灯(俗称“轿前灯”)一对,火炉一个。火炉大如中号铁锅,浅底,生铁铸成,以油漆木架承之,木架周沿有厚度约四、五寸;以制钱一、二千文串红绳,环绕炉的周围;富厚者加绕白银,煮矾砌叠于制钱之外围;火炉上复瓦片二块,各书红字双喜。

  迎亲队伍中间是花轿。花轿之后,又陈放在木盛内的梳箱一只、大镜(铜制古镜)一面。

  至如贫穷人家,其他能省,“轿前灯”、火炉、梳箱、大镜四项也不可或缺。

  哭嫁:

  新娘出嫁是大喜事,但新娘从笄礼父母命戒时起,即开始放声而哭,迎亲沿途仍不可停止,称为“哭嫁”, 以示与娘家相离悲伤。“哭嫁”之俗,全国南北皆然,民俗学者认为此乃原始社会掠夺婚姻的遗俗。惟我泉有谓“临嫁不哭,外家必败”,不知何据?

  4、入门

  踢轿门:

  花轿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

  送嫁娘忙备小火炉,放置在新人进入洞房必经之处。炉上置生猪肉一片并青稿芦刺,撒食盐、白米、铅粒于热炭上。

  送嫁娘一手捧米筛,一手握铅米,引新郎倒步至轿前,背向轿门,使劲倒踢一脚,轿内新娘亦须使力还踢轿门一脚。这是在用特殊语言向众宣称:日后乾纲振作,男不惧内;坤道树立,女不示弱。这一来一往,以脚还脚,当然各有幕后人为之指导,似乎闻到了八千年前那场父权制代替母权制的激烈革命的火药味。

  请出轿:

  男家于迎娶前,必先选请一男孩,大多为亲属中的平辈或下辈,最好生肖属龙;如无属龙的,其他亦可,但寅年出生属虎的不行。

  新郎踢过轿门,送嫁娘即引男孩至花轿前三、五步,作一长揖,请新娘出轿。礼毕退。

  牵新人:

  男家主妇,于择吉迎娶有期,预请亲属中福命大的女长辈如婶母、朋眷,届期莅男家。俟“请出轿”后,奏三通鼓吹喜乐,由送嫁娘引福命妇至轿前,启轿门,手牵新娘出轿。送嫁娘一手捧米筛,一手握铅米,将米筛为新娘遮面,边念四句,边撒铅米,同牵新娘的福命妇拥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是为辟邪,但安溪人却有独到的解释,称此举寓有明亡之后,其孤臣遗老尚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婚夫妇“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喻。至于跨火炉,人们认为可以利用火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

  行相见礼:

  新郎、新娘不能贸然相见,恐相冲,还须举行一些仪式。整个过程,新娘头面仍蒙着乌巾。

  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送嫁娘立即拉他们各向后转,两背相对靠拢,两头后略相碰。送嫁娘念四句:“背脊靠背脊,钱银堆半壁”;“头后抵头后,吃到老、老、老”。

  倚背之后,送嫁娘拉新郎、新娘转身,延请两人分左右坐在床沿,倒两杯调糖的茶送上,男女各啜一口,然后交换又各啜一口。接着,送嫁娘指导男女交换戒指,各自戴上,相见礼毕。

  拜天地:

  当新人进洞房时,喜家执事人等,即在厅事前搭起香案,垫以长凳,陈列斋果。

  新郎、新娘相见毕,外面三通鼓吹又作,送嫁娘导新郎、新娘至香案左边,双双作三跪九叩礼。

  挑乌巾:

  新郎、新娘拜天地后回洞房,送嫁娘请新娘站在床前右边,新郎站在床前左边,从斗里取出厘戥授新郎,把新娘披在凤冠而垂下的乌巾揭起,纳入斗内。

  合卺交杯:

  俗称“吃房内桌”。延请牵新人和请出轿的作陪。

  “挑乌巾”后,送嫁娘、媒人或特定可以进入新房的女佣,即将肴馔陈列于新房。 “房内桌”的肴馔,有规定的碗额,其中海参、猪筋、鸡、糕、包、四果绝不可少。

  送嫁娘斟酒,给新郎、新娘举杯交饮,如相见吃茶之仪。送嫁娘每碗必念一次四句,并代新娘逐碗夹一份。新郎及牵新人、请出轿的略吃一些应礼。筵终,送嫁娘即将代新娘所夹的一份带去受用。

  轿后点心送入洞房:

  合卺交杯成礼之后,入门诸礼仪告一段落。当天新娘老是伏在房内,不与外人接见,恐犯禁忌,致日后夫妇无缘。故自进门一直到以后的会亲前几天的点心和三餐,都由娘家派专人送进房内,让新夫妇同吃共餐。

  当迎亲开始,女家于其女上花轿后,即备具精美小食,谴人随后送去,叫“轿后点心”。合卺筵撤,“轿后点心”即送入新房,送嫁娘定必招呼新郎、新娘同享这成亲后的第一餐。往后新娘每日的餐点,大概都要请新郎去伴食。(四)婚娶翌日礼俗

  1、谢亲

  婚娶成亲的翌日天未亮时,主婚人或男方家长,具红帖,中帖书“谢忱”红条。另具书姓名正柬,并红封礼银,乘舆到女家,下舆至门前,例不叩门,女家亦不作接待。将柬帖银封从门的缝隙处塞入;如女家之门无缝隙,则须先时虚掩以待。柬帖纳入,女家乃从地上拾起。整个“谢亲”过程,必须无声无息,暗里投送,不知何义。

  2、庙见

  婚娶成亲的翌日黎明时(今或提前至婚娶当日下午),新郎陪同新娘穿着礼服(男礼服,女凤冠裙袄),送嫁娘(或原“牵新人”的妇人)为前导,出洞房上厅堂,喜乐(大吹)大作,举行庙见,为古礼之一。这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只有拜过祖先,新娘才算男方家族的人,而今后要开始新的生活,就必须认识夫家的长幼尊卑,这是对新娘进行伦理教育的一节必修课。

  庙见分“启公”、“启菩萨”、“相见”三个程序。

  “启公”:

  “启公”即拜叩祖先。“启”一解为跪,泉语拜叫“启”。

  “启菩萨”:

  如厅堂里供有观音、土地等菩萨,在“启公”之后、“相见”之前,还须“启菩萨”。

  送嫁娘引新妇到神龛前,边念四句:“启观音,官人(新郎)、娘子(新娘)通同心”;“启土地,官人、娘子吃百贰”。边扶新妇作拜揖姿势。

  “相见”:

  “相见”即新妇与夫家亲属相见。唐诗有“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其起源当属更早。

  “相见”时,一一由送嫁娘呼请,先请公公(古称舅、翁),次请婆婆(古称姑),以下尊亲属及平辈亲属依此请入“相见”。各先以背相倚,然后转向正面,一如新郎、新娘初见之仪式。

  翁、姑俱见毕,即设两座位,延翁、姑上座,新妇行四拜礼,奉茶奉糖果,依其夫之称谓请翁、姑喝茶吃糖。新妇以荷包奉翁,翁授衣彩;又以金质或银质花针、挚花为姑簪髻上,姑授以戒指。

  依次“相见”尊亲属及平辈亲属时,送嫁娘捧茶盘念四句,新妇奉茶如仪;接杯时诸人均掏出若干小洋放入茶盘,名为茶礼。此笔收入由媒人、送嫁分肥。

  3、探娶

  婚娶之家,于“轿前盘”之后,印备喜帖,书明“某月某日为某男授室,翌日命同新妇拜茶,敢屈赐驾光临”等字样,分送诸亲友。受送的亲友(至亲则不送喜帖,以收到“轿前盘”礼物时被告知的日期为是),除须奉送贺礼或贺仪外,并于新妇庙见奉茶当天前往贺喜,称“探娶”。

  新妇庙见甫毕,“探娶”的宾客已接踵而至,鼓乐“大吹”迎客,宾客登堂向张挂的喜幛(红缎上贴相连的金色双喜字)前作两拜,新郎陪拜,又相对一拜,起各作一揖。主婚人或家长站立一旁,贺者又与之作一揖。若逢贵客或前辈,则主婚人陪拜,并命送嫁娘引新妇出为拜茶;新妇捧茶、捧甜致敬行礼,送嫁娘掀起新妇凤冠珠廉(清代新郎有举贡功名者,新娘所戴之冠垂下的是五条串珠,普通则为编织的珠廉),请客人看新娘;新娘揖退,主人送客,吹乐伴奏。

  后来富裕之家,踵事增华,“探娶”宾客于拜喜之后,即留住设宴,每凑上十人、八人,便即开筵,称为“流水桌”,常在一个上午的“探娶”时内,开筵至二、三十席之多。

  宾客“探娶”时送来之贺礼、贺仪,或收或璧(退回),应回领片,并发给来人小礼,谓之“敬使”。

  4、送点心:

  主要系女家担心男家连日紧张繁忙,无心吃饭,表示慰问之意。

  “房内点心”:

  女家于嫁女之翌日,在送正餐之前,须先送一次小食,以肉羹汤为主,叫“房内点心”,供新女婿夫妇享用。

  “新人点心”:

  女家与送“房内点心”的同时,备具更多的小食,除肉羹汤等以外,还多加莲子粥、碗糕、炸枣等,称“新人点心”,送与男家,供男家亲属、执事人等享用。

  5、宴客:

  婚娶的第二日晚(今一般改在婚娶当日),排设筵席,大宴宾客。

  酒筵初开,鞭炮燃放,笼吹伴奏,宾客依此入席。酒方初巡,送嫁娘延新郎、新娘向客致礼,觥筹交错,宾主尽欢。最后上四果汤,送嫁娘站在席前念四句。肴馔既毕,乐作,宾客离席,主婚人或家长在喜乐声中送客。

  婚宴肴馔一般为十二盘(主菜十盘)或十四盘(主菜十二盘),有三点重要的:

  ①主菜之最后一盘必定要全鱼,寓有头有尾、年年有余之意。

  ②不纳入主菜的头尾两碗辅食,头碗一定要是甜汤(白木耳加红枣之类),尾碗一定要是甜汤(花生汤之类)加甜食(小糕点),取头甜尾甜之意。

  ③在主菜一半时,必定是燉全鸡,此时新郎(今新娘也加入)将从主桌开始,依次挨桌敬烟、敬酒谢客。敬酒后,新郎以筷子点拨全鸡示意,宾客方可吃鸡。在此之前,只能喝鸡汤。此俗不知何解?另外,宾客往往利用新郎挨桌敬酒之机,作些为难动作,逼使新郎多喝几杯,增加热闹气氛,因此新郎敬酒时往往会随带几个酒伴(俗称酒橱、酒替)。

  6、吵新人房

  即“闹洞房”。婚宴毕,部分未散的宾客则要看新娘,连带就是闹洞房。闹洞房为是日婚礼的压台戏。俗谓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且在新婚七天内都可连续闹,有“七日内不分大小”之说。

  闹房开始,先由宾客推一人把张在床帐里的红枣灯点上,称“添丁”(泉语“灯”、“丁”同音)。“添丁”后送嫁娘扶新娘同新郎站立房中,宾客环坐周围,有时人多容纳不了,则转移到厅堂里,让客人们大闹一番。闹房节目多种多样,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呢举动,诙谐浪谑,无所禁忌,常至更深而未已。但不少地方也因太出格而演成陋俗。(五)婚娶第三日礼俗

  1、落灶脚

  即“下厨房”。新妇“三日入橱下,洗手作羹汤”,古已有之。但泉俗不知从何时始,演变成为一幕具戏剧性的游戏。

  新婚第三天,新妇梳洗毕,穿着凤冠裙袄,由新郎陪同,媒人、送嫁娘或原“牵新人”的福命妇引导,到“灶脚”(厨房)作一些象征性的家务劳动,目的是让新妇熟悉新的生活环境,是新妇进人家庭妇女角色前的一次预演。女性亲属都来参观,小姑、小叔更感兴趣。

  新妇到厨房,首先启(拜)灶君公,此启(拜)井神,然后做以下动作(下厨各动作,送嫁娘均须念四句,都是一些令人发笑的内容):

  ①“拉(泉语“搅”之意)灶空”(搅灶洞)。

  ②摸箸(筷)笼。小姑、小叔或男女亲属,事先把箸笼悬得很高,但礼之所在,新妇非摸不可。好事者便叫新郎拿凳子给新妇垫足,令新郎扶新妇踏上凳子,如举手还不能触及箸笼,必由新郎帮助做一些动作,弄得新妇羞得抬不起头来,引来哄然大笑。

  ③摸笊篱。

  ④淘米饲鸡仔——送嫁娘代呼“啰、啰、啰”(呼鸡声)。

  ⑤“拉奔”(搅洗米水——米泔水)——送嫁娘代呼“赢、赢、赢”(呼猪声)。

  ⑥到附近水井挑水

  2、上厅桌

  专为新妇上厅堂特设的宴席。“上厅桌”后,新娘就真正成为夫家成员之一。

  开宴时间在中午,席设八位或十位,单数不行;“牵新人”的福命妇为当然陪客,余则为外戚或夫家的平辈女眷;寡妇不得出席。肴馔中,海参、猪筋不可缺。

  开筵时,奏乐(大吹),送嫁娘引新妇入厅堂,捧新妇坐首位,“牵新人”的福命妇对坐陪,余依此坐。上肴送嫁娘念四句,新妇略举箸应礼。肴四上,新妇虚应故事吃过四碗。随即端上米粉汤和四果汤,请新妇起位,送嫁娘引新妇退,回洞房。

  然后延请妇姑就新妇之席位,由送嫁娘掖其坐下,坐下时须使力加速度,称“妇姑挡位”,可能为显示当婆婆的威风。挡得越有力,以后做婆婆越起色。“挡位”礼毕,肴馔上席,尽情吃喝。送嫁娘照例每碗捞一份为体己。

  3、“叫呱呱”

  女嫁后三日,女家谴人前往男家“换花”之前,将花担提前送到男家。送嫁娘跟着花担进门,手抱一小袋,袋内装满新娘制“上头”衣服剪剩下的碎布,并芋头两个,如抱婴儿状,不断地发出“呱、呱、呱”的声音,模仿婴儿初生坠地的啼声,大踏步走进新房。俗称“哮荷啊”(泉语“啼”音“哮”,“荷啊”系“呱、呱”的谐音)。

  4、换花

  是婚娶第三日的重要礼节之一,俗谚:“阿舅仔三日来换花,喝茶配冬瓜(指冬瓜糖蜜饯)”。“换花”含义说法不一,或说是娘家对出嫁到夫家已三天的女儿放心不下,特遣其弟前来探望:有否一堂和睦,起居是否安好?同时,“阿舅仔”还得完成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敦请姐姐回娘家会亲,邀请新姐夫到岳家做新女婿。

  大约于“上厅桌”后,女家以“阿舅仔”(新娘的幼弟或堂弟)两人,具备红帖两份,分别呈送主婚人和新姐夫,合乘一舆到男家。男家由男一人作导,“阿舅仔”先上喜堂拜喜,坐下,鸡蛋、四果、香茶递送毕,由送嫁娘导引拜见姻翁、母,然后至新房,叩见姐姐、姐夫。

  由于“换花”是婚姻双方亲家礼尚往来的第一次感情交流,故宴请“阿舅仔”的筵席力求丰盛,惟恐款侍不周。

  回时,姻翁、母及新夫妇俱增以“阿舅仔”衣彩,称“结衫带”;另具红封银礼(数目不等),名曰“压花篮”,随同女家送“*(左旁“食”字,右旁上“而”下“大”字)房”礼物、男家回礼时一并送去。

  5、“*(左旁“食”字,右旁上“而”下“大”字)房”

  古礼女嫁三日送食为“*(左旁“食”字,右旁上“而”下“大”字)房”。“* ”音“暖”。《集韵》:“女嫁后三日饷食为* 。”《女玉篇》:“馈女也。”

  “* 房”礼物繁多,主要为食物,还有织筐、绣夹及女红诸用具。

  其实,新娘自花轿出门,即有轿后点心,其后每正餐也均由外家备送,延至七日或者超过,则送食早已不是始于三日矣。

  6、送灯

  男家收女家三日“*(左旁“食”字,右旁上“而”下“大”字)房”礼物,应于当天备办回礼,礼物中主要是特制的糕粿两大圈(糕粿各厚五、六寸,面积大如蒸笼,上面印红朱双喜),并各色饼饵,合女家于嫁女时的名姓灯撤下一起送回,以彩旗、红甲吹迎至女家,称“送灯”。

  7、探房

  “探房”也是婚娶第三日一场庄严而重要的礼节。不少人家与“换花”一并进行。

  先是男家于迎娶的当天或翌日,通过媒人或送嫁娘到女家征询其母舅姓名,及直系和旁系尊亲属、兄弟等名号,开列名单,同时示知“探房”人,至多十六人,至少八人。男家即按照名单缮具请帖,装入帖匣,在“探房”前一天交由媒人或送嫁娘带呈女家。

  男家得知女家将有若干人来“探房”,即于是日下午约未申初,按“探房”人数,打发肩舆(每舆三人抬,下辈用两人抬)前至女家。女家亲属随即衣冠乘舆到男家,次序母舅最前,依次则新娘的祖父、父亲,以下少长为序。先时具名帖(每人一帖),由执帖(称大官)送递男家,新郎在大门外道旁迎迓,每过一舆作一长揖,舆内打恭还礼。舆抬入大门,主婚人在天井右边迎接,先作长揖,下舆再一揖。

  各迎接毕,“探房”诸亲站列一行,鱼贯上喜堂,各人依序向中堂拜喜,主婚人陪拜;平辈由新郎陪拜。拜毕分两边坐下。

  自舆乘临门至各就座位,俱奏三通鼓大吹,到以下诸礼程序,则改用嘉乐。

  ①送茶。主婚人逐位送茶,宾主互揖、举杯,但不啜茶。

  ②送烟。旱烟一次,水烟一次,俱由跟人装烟。

  ③上鸡蛋汤。由跟人送至各位,然后同举碗箸,双手捧碗箸略作拱揖状,仅啜一口汤,不食蛋。

  ④上四果。礼式同“上鸡蛋汤”。

  诸礼既毕,“探房”诸亲离座,新郎前导进入新房。新娘着凤冠裙袄,送嫁娘侍右念四句,导新娘作总启(拜),依此奉茶奉甜。有的新娘离家三日,此时见亲人,悲喜交集,不觉流泪,甚至瀴瀴泣者。

  少倾,“探房”者出,新郎延至喜堂,主婚人揖坐,侍者换茶,首位先举杯,余齐举,主人亦举,啜茶(表示告辞)。鼓吹送客,舆抬进喜堂前,主人送客上轿。新郎仍站在迎接时原处作揖欢送。

  附“探房”帖式:

  正面书“正柬”。

   翻开首页,书四行:
  “涓×月×日洁治杯茗,奉迓
台旌,袛聆
鸿诲,伏祈
惠临,曷胜荣幸之至。”

  第二开,书三行:
  “右启
大德望×翁×府尊亲家老先生老大人执事(执事二字放边)
    姻弟×××顿首拜”

  上末端书“姻弟”,系男家父亲对女家父亲的自称;如对其母舅或伯、叔辈,则概自称“姻眷弟”;对其平辈,则自称“姻侍教弟”;对其低一辈者,则自称“姻侍生”。署名衔的字不许用单数;如逢单数,须于“顿首”之下加一“百”字,成为“顿首百拜”。(六)婚娶第四日礼俗

  1、送米粉

  女家于嫁女的第四天,要炒米粉(即粉干)馈送男家。普通人家,仅吵一至二中壶,合山海诸味(俗称“物头”)送去;至若富贵人家,则米粉必两大缸,“物头”便用全席筵肴排列盈“木盛”。

  此俗于礼无徵,当是本地附会之说。俗谓女家期望女至夫家,能与夫家人和睦相处。泉音“粉”、“忍”谐音,“吃米粉,大家相吞忍(容忍)。”

  2、谢酒

  婚娶第四天,娶亲之家于入晚大张筵席,宴请来贺的亲朋戚友,称“谢酒”。宴后还留客闹房。

(七)婚娶第五日礼俗

 1、会亲

  新婚的第五天(古亦有至七日才“会亲”的,后多从五日,今亦有简为三日的),新娘先丈夫回娘家,称“会亲”。先一天,女家应将“请女归宁”的帖子发送男家。

  天未亮,新娘就急着起床梳妆打扮,穿着礼服,等候娘家派来莲舆迎归。“会亲”所乘的是四人抬红呢大轿,彩旗、鼓吹前导。同时,夫家为备的各色各样糕饼糖果(俗称“面前”)和衣彩若干封,也随行挑去,供女家分送房亲,称“房头份”。

  到了外家,入门 向长辈请安行礼,与平辈、下辈叙谈问好,诉说在夫家数日的新生活。午间外家设宴,邀请房亲和新娘做女儿时的女伴作陪,称为“吃会亲桌”。“会亲桌”的张设,视陪宴的人数而定,有多至十余桌的。

  2、请子婿

  新婚的第五天傍晚,岳家宴请新子婿,称“请子婿”。如是午宴,则与“会亲”一起举行。今俗新娘或于婚娶次日天刚蒙蒙亮即回娘家,请新子婿也在当天下午举行。

  先一天,女家在向男家发送“请女归宁”的帖子时,应同时发送“请子婿”的请帖。“会亲”宴毕,女家便即谴人再送催请子婿之帖,一请一催,示礼之隆重也。

  傍晚,婿乘四人抬红呢大轿(后来亦有改为三人抬的竹帘轿的),随挑果盆、蓼花、礼盘、礼爵、排香、烛、爆竹等礼具,彩旗、鼓吹迎至岳家。岳家以平辈(女之兄弟或堂兄弟)一人,在门外迎接。
大吹三通鼓,婿舆直抬至天井,送嫁娘引女家一童,请出轿。新子婿下舆,与迎者互揖,由迎者导至厅堂。“大官”(即识礼的跟人)导婿至岳家祖先前,取跟其挑来的礼具,由“大官”作执事,向祖先前上香、酹酒、跪、四拜。

  送嫁娘请岳父母出,婿行跪拜礼,呈贽仪,岳父、岳母各赐以饰物(戒指之类)及衣彩;见其他男女长辈,则以贽仪换衣彩;见平辈、下辈,或贽或彩,各视其长少而定。

  拜见毕,陪者延婿坐,送鸡蛋、四果;宾主对坐,却少叙谈,因彼此皆陌生也。

  少倾,“大官”请会客。女家于“会亲”之前,已先备帖请陪客,由妻舅或姻叔等主陪,同襟为当然陪客,其余姻亲朋友,虽长辈亦不拘,惟岳父及亲伯叔则回避。陪客依次登堂,各与新婿一揖,主人送茶,坐。排筵,奏乐入席。

  “请子婿”是新婿初次到岳家,且与岳家的主要亲人相识,故宴席极为隆重。席八位,位各设椅披椅垫。主人送位——按椅披垫向婿一揖;送箸——双手奉箸,揖如前;送酒——伺酒者筛酒,主人奉杯,揖如前;复依此向陪客行前礼。新婿回送主人,如前礼,坐定。开筵,改奏燕乐(“燕”通“宴”,泉俗燕乐用笼吹)。

  酒肴数巡,厨师报献烧割,伺酒者急撤红酒,换杯进膏梁。鼓吹作,全头烧乳猪披红彩,盛长盘,垫小架,抬进筵前。厨师向新婿行打千礼,割取烧猪上筵。次上乳猪腰子,此时跟新婿“大官”把帖匣的红封呈给新婿一视,随即唱声:“姑爷发赏。”首先一封送厨师,称“赏烧割”;然后赏厨,赏伺烟茶,赏伺酒,赏捧馔,赏吹,赏跟人……一封封分发毕,“大官”代诸受赏者唱声:“姑爷!谢赏!”
献烧割毕,继续上肴,最后上四果汤,送嫁娘念四句。同时复进四大碗,叫“下四碗”,席上诸人仅举箸作礼。“下四碗”系备饷随从诸人,礼应上筵,故仅举箸而不食。侍者送手巾,鼓吹,离席。新婿揖送诸客,送嫁娘复导新婿进内室,会见岳父母,准备返舆。

  3、双人返

  “请子婿”散席后,新婿会见岳父母,略叙谈,即告辞,在鼓吹声中登舆,俟女于门外。同时,女拜别父母亲属,即乘舆跟在男舆之后。

  返舆之前,女家对一件事不会轻易放过,即必须等待男家燃点两圈火把来接,然后女家也燃点两圈火把送婿、女归去。如果男家的火把还未见到来,女家绝对不给女子登舆,因为单用女家的火把,旺气将会跟火把送到男家去;反之,男家用火把来接,而女家不用火把送去,则男家的旺气也会被送到女家,这也是男家不会允许的。男女两家一接一送,各备火把,叫旺气对接。

  男女两家火把燃起,男舆在前,女舆在后,彩旗、红甲吹前导,仪仗行列,前赴男家,俗称“双人返”。男女会亲返家之舆,俱乘原座,惟女舆上盖的两旁,系着长尾竹蔗两条,舆后系竹笼纳雌雄鸡各一,号“引路鸡”。女家备“面前”若干担,媒人、送嫁娘、“大官”诸色人等,杂入行列;有的还加老妇、少女各两人个各四人(大多为男女家的婢、媪或临时雇佣的)伴行舆前,称“鸡母鸡仔”。

  新夫妇“双人返”入门,先由送嫁娘导入新房,再一次行相见礼,然后引新妇上厅堂延翁姑及亲属相见,翁姑仍有饰物赠新妇;亲属长、平辈仅送指仪(手指礼);媒人、送嫁娘仍有一笔茶礼。
有的女子出嫁,五日会亲不请新婿,女子归宁往返诸礼均同。(八)婚娶第六日礼俗(尾声)

  1、谢会亲酒

  会亲之翌日,新婿须于早间到岳家谢酒,岳父母延见,款以茶点,略为叙谈即告辞。

  2、余馔送婿家

  岳家将昨日大部分未割献的烧猪调酒重煮,并将余馔合炒米粉送婿家,以示敬意。

  3、“车夯犁”

  男家婚娶,至会亲、“双人返”,喜事已完结,第六日必须备办润饼菜(春卷)请留宿女客及媒人、送嫁,来一次大团圆,俗称“车夯犁”。润饼形圆,故有是称。

  润饼菜中,有一样“豆生”(豆芽)、一样豆腐,炒“豆生”和煎豆腐,必须由新妇亲自下橱操作。炒“豆生”较易,煎豆腐则难。因为已有人要与新妇开玩笑,事先特地把豆腐切成薄薄的片片,要煎得完整又无过火灼黑,实非易事。这两样弄完,润饼菜的其他菜味,新妇就不要管了。

  润饼菜煮好,首先送到新人房里孝敬“床母”,送嫁娘照例念四句。“床母”敬后,搬出肴馔,开始“车夯犁”,新妇也来参加。

  “车夯犁”后,分送媒人、送嫁娘银礼,亲戚女眷,各自归去,婚娶事宜算全部结束了。

(九)婚礼帖式简述

  婚姻之事,男女两家行礼往复,皆有帖式样。往昔礼俗繁琐,繁文缛节,全帖多至十二版,后来渐减至五、六版,乃至三、四版。

  当时用帖,每项礼帖必须成双。一个写姓名,为“正柬”;另一个写物品,帖面写“全福”,帖尾写“名具正柬”。

  每次每份全帖两个,金签二,帖囊一个。男家备帖送往女家,自写好“正柬”、“全福”各一,纳入帖囊,外贴密金签一条。囊内同时照置空金签一条(空金签仍印花纹,惟中留一长方格,备写“××之敬”,如,订盟则写“订盟之敬”)并去,供女家回复之用。

  女家若是回帖,则于帖面写“肃复”,写姓名的帖概写“正柬”。

  帖的填写有一定规格。如写物品,必逐条分列,如“××全封”、“××全盘”,以及××全副、全具、全套、全座、成双、成队、全木盛、盈筐等,每条都要双或对,如属单数,则写“全”或“盈”,以避单独之忌。

  各项物品,均用饰名,如(括号内为饰名):

    糖定(文定厥祥)   面线(赤绳千缕)   姜(圣人不撤) 猪(刚髯美誉)
    茶心(春茗有心)  五谷(嘉种千株)  蛙(池塘奏鼓)  鱼(龙门变化)
  枇杷(摘一树金)  四果(赐果盈庭)  桔(陆郎遗怀)  芋(君子攸芋)
  鸡蛋(鸣鸡戒旦)  香蕉(芎蕉垂荫)  炭(乌金美誉)  羊(细肋柔毛)
  甘蔗(蔗境回甘)  蓼花(红蓼花开)  鸡(翰音于天)  蟳(黄甲连登)
  蜜味(甜蜜之爱)  龙眼干(万福之源) 桂林干(桂林挺秀)……(十)异俗

  异者,非常也。过去或家境贫寒,或须劳力,或年纪偏大,或有残缺,或配偶去世,或事急就权,或礼俗所制,等等非常态势,未能按正常婚娶礼制行之者,亦或不少。遗风之下,而今间或有之。

  1、童养媳

  过去城乡均有,以乡村为多。

  童养媳之盛,原因因人而异,多种多样:①贫穷人家,恐其子日后婚娶费用不敷,而先抱养小媳妇。②儿子断奶之后,抱一个来接“乳尾”。③久未生育,抱一个充当“等郎妹”,期望招养男儿。④儿子有生理缺陷,如兔唇、眇目,恐日后婚娶不易,先行抱养。⑤农家缺乏劳动力,抱养长大补充劳力之不足。⑥担心将来娶媳难合“家甲”,从小抱养,易于管教。

  童养媳多数受婆家虐待,男女双方亦鲜能培育起感情。但女到瓜期,男至弱冠,恐有变卦,即匆忙“上头”(俗称“合房”)。经济较富裕者,在“合房”之前,先谴童养媳暂回娘家,待婚期到来,即以花轿迎娶,行礼如仪;经济拮据者,往往于农历“年关”使男女双方同居,或请一、二桌酒了事。

  2、“半招嫁”

  女家有女(不管新生之女或抱养之女)无男,不得已招男入婿。男方一般为贫民、异乡客,或年纪偏大未婚的。

  “半招嫁”一般为女家主动,但是有条件的。双方在婚前写成“合约字”,约定将来女家父母由男方养老送终,财产由男方继承;日后生男,头胎归女方以女姓为姓,次胎归男方以男姓为姓。男方不改姓,不与原生身父母断绝关系,可来来去去,两头兼顾。

  由于“半招嫁”,所以结婚不再讲聘金、盘担,礼节从简。男方如果贫穷,结婚费用的一部分或全部可协商由女方负担或补助。为照顾男方体面,女方一般会答应男方于结婚时先用花轿将女的暂娶过门,婚后在回归女家。

  3、进赘

  进赘的主动要求出于女家。女家有女无男,招个男的入门结婚,把男的当儿子、女儿当媳妇看待。进赘的男子,一般也是贫民、异乡客,或年纪偏大未婚的。

  双方事前立下条件,男的要改姓,长居女家,名义上成为女家的儿子。结婚费用甚至男女的结婚衣服,大致由女家负责。婚礼规模不大,大抵草草了事。由于进赘要改姓,旧社会鄙称为“卖大丁”,非不得已无人愿意进赘。

  进赘还有一种情况,即“顶房头”。例如,女方有兄弟三人,三弟未婚早丧,倒了“房头”。哥哥为了弟弟的“香火”、祭祀,特抱养一女,长大后为她招赘男人,指定作为死去的弟弟这“房头”的继承。

  4、“二婚亲”

  “二婚亲”指男的丧妻续弦、女的夫死再嫁。婚娶一般没象初次结婚那样排场,仅于男家请一、二席酒了事。但有几点特异之处:①寡妇再嫁,不坐花轿,而坐“黑轿”;起坐之处,即不能在娘家,也不能在原夫家,只能在路中或媒人家,称“半路嫁”。②女的上轿前,须将一双旧鞋留于路旁,才悄然上轿去。或曰,担心死去的丈夫跟她去,留了鞋,使男鬼见鞋在,以为妻子仍在。③女的进门之后,首先要在门后“启(拜)阿姐”,即拜见男方死去的前妻,表示敬意,以免她作祟。

  另一种情况,如男的丧妻续弦,女的为未嫁室女,婚娶礼式往往还是“红灯四轿”,照行婚姻大礼。场面大小,视双方实际力量而定。

  5、“尽孝内娶”

  居丧期间(父、母新丧直至三年除服之前)婚娶,于礼不合;然有因故迫不得已,权宜行事,在四十九日内(出殡前、后均有)婚娶者,泉俗亦容许,称“四十九日内娶”;过四十九日则须待除服了。

  “尽孝内娶”一般为男方原因,因女方者罕见。主要有:①结婚日子早已择定,且已迫届,筹备工作基本就绪,而突然居丧,更改不便。②家务乏人主持,若待三年除服后才婚娶,未免旷日持久。③藉以安慰父或母新遭丧偶的悲痛。④出殡时多一媳妇送殡(如已订婚而未结婚的媳妇,送殡时原应与其娘家商借)。

  “尽孝内娶”礼仪从简,一般不动鼓乐,不贴红联。如尚未出殡者,在堂的棺木须暂用红毯覆盖。

  6、“廿九暝娶”

  即农历“年关日”(小年十二月廿九日,大年十二月卅日)婚娶。

  旧式婚娶,必须请“日师”严格择定吉日,选择对男女双方及两家大小均感吉利的日子和时刻举行。但有的月令,符合的吉日不易得,而男家又迫着要尽年内婚娶。因此,泉俗规定“年关日”是佳时令节,可不择时刻,无所禁忌,俗谓“廿九暝中‘南渗’扛”。“南渗”,即泉语“随便”之意。

  对“廿九暝娶”,贫穷之家可因“年关日”无客人上门,减少请客花费;中上人家,仍然可在春节期间如仪排场。

  7、“嫂就叔”

  寡嫂下嫁小叔之谓。“嫂就叔”虽于礼法无禁,但非情势不得已,一般不肖为之。

  “嫂就叔”不特别举行婚礼,仅在婚日请一些亲族长辈以及地保等人吃一席酒作“见证”,称“见证桌”。

  8、婢女出嫁

  旧社会婢女没有任何地位,其婚事,完全由主人包办,或当商品卖掉,或当礼物送掉。

  因此,婢女出嫁,不讲“花包”、“盘担”,干脆讲“身价银”若干;不象嫁女那样备嫁妆,一般只买一套“七件桶”送嫁而已;“上头”不能在大厅,而在厨房或“草间”举行;花轿不许从大门出入,要从后门悄然而去。其他礼节更谈不上了。

  9、收房

  即“纳婢为室(不管是继室或侧室)”。一般没有特别举行婚礼,有时也办几席酒宴请亲朋戚友。

  10、指腹为婚

  通常见于老世交或姑表、姨表之间。老世交笃于友谊,姑、姨表要亲上加亲,当双方之妻怀孕之时,双方指腹约定,如一方生男、一方生女,即相互婚配,缔结姻缘。这种完全出自双方家长感情的婚姻,除少数因人事变动悔婚外,一般多如约履行。

  11、寄房

  又称“公鸡娶妇”,多见于旧时的晋江、石狮侨乡,新郎多为海外青年华侨。

  定好婚期,新郎却因路途遥远或突发其他变故,赶不上婚期,但又不能改期,经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同意,按原定时日将新娘迎娶过门。花轿抬到男家,没有新郎接新娘出轿,仍由送嫁娘抱只大公鸡到新娘花轿前,以公鸡象征新郎,将新娘接进洞房,待日后新郎归来。

  这只大公鸡,在七日内放在新婚洞房的床底下,七日后才移到室外鸡窝,须精心饲养,至其“寿终正寝”,不准宰杀。

  新郎的归期,或可知或未可知,少者数日,多者数月、数年,个别甚或终新娘毕生再也未见新郎归来的,只能守“活寡”,民间称为“嫁公鸡”的,寄以同情。

  12、冲喜

  订婚后,男的患重病,医治不见效,家人求神问佛,抽签卜卦,或云将新人迎来“冲喜”,病可痊愈。故不惜费用,热热闹闹大办婚娶。但往往事与愿违,喜事百忙中,顾不上病人的医药,相反使病人病情加重,加速死期,终使喜事变为丧事。

  13、娶木主

  “娶木主”有三种情况:

  ①订婚后女死,男的虽另行聘娶,但在迎娶前一天,用花轿去抬未婚而死的未婚妻木主。木主穿戴死者衣服、头巾,用芋魁为头,插上首饰、花朵,带上手镯,一如生人模样,放在新人房的床架上,然后迎娶活新娘。新娘进洞房,还须在洞房的门后行“启(拜)阿姐”之礼,送嫁娘念四句:“启阿姐,心欢喜,桃花来接李……”

  ②室女未订婚而死,父母为其找配偶,然后将一个婢女充当新娘,抱小姐的木主出嫁。此种婚娶,已死的室女可获名义上的婚姻;男方可免聘礼,又可获丰富嫁妆。

  ③男、女俱幼殇,两家父母,各欲为其子女作匹配,使之男有家、女有室。男家以花轿迎女家殇者木主,女家也认男家的殇者为女婿。此种婚事,大多是原有旧姻亲或深交的朋友关系,结联为冥婚的;现代亦有男、女正在恋爱阶段双亡,两家父母为遂其心愿的。

  14、娶烈女

  订婚后,男的死亡,女的迫于封建礼教,不敢违越,不另改嫁,男家将其迎娶如门,称为“娶烈女”。

  迎娶之时,“烈女”照例窗戴新娘衣冠,坐花轿,还有地方绅士迎接。到“烈女”房,卸喜服,窗孝服(白衣),“烈女”和全家均要哭泣一番。

  在清代,“烈女”一入夫家,即不能步出房外,门窗紧闭,天窗遮盖,专人为其送饭、做杂务,其他人不得与其接近,如坐囚牢,凄苦一生。到民国,“烈女”方可步出房门,与家中亲人接近。

  15、惠东婚俗

  在惠安东部沿海一带,旧时有妇女婚后长住娘家之俗。

  新娘出嫁三大后即回娘家长住,每年只有在逢年过节和农忙时,才到夫家暂住几次,其时间一年大约共有十来天。长住娘家的时间,要看怀孕的迟早,少者二、三年,多者甚至长达一、二十年。住娘家的时间太短,会受到讥笑;时间太长,也会被认为不光彩。如果年纪大了尚未怀孕,权宜之计即由夫家抱养个孩子,这样便可名正言顺地长住夫家了。

  其起因说法不一:或曰原始社会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时期婚俗遗余,或曰古代少数民族婚俗遗留,或曰应从两性分工的经济方面去探讨等等。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295)| 评论(1)| 引用 (3) |举报    中国人生活中的龙  青岛的民间民俗传统节会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

民哥 雪韵 新鑫 寒潭鹤影 古风 gongdex( hxlllll huangyag

评论

民哥  取消 换一张   网易微博 2008-04-26 18:13 网易博友46啊,我看了这些头都大了 
你喜欢传统的婚礼,还是较现代的婚礼呢? 
“大泉州婚庆网”看过没?大泉州婚庆网,我们大泉州人新的选择,新人们的好参谋,介绍给要结婚的朋友看看回复上一页 1... -1-1-1-1-1-1-1... -1下一页           

页脚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隐私政策 - 博客风格 - 手机博客 - VIP博客 - 订阅此博客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