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春节礼品定制:那城?那事?那人——青岛120年档案 第五辑 120年,一座城市的风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8:23:00
  • 那城?那事?那人——青岛120年档案 第五辑 120年,一座城市的风景 我喜欢私藏

    占领青岛前,德人就对青岛地质、气候等做出翔实调查,认为“青岛具备成为欧洲人在亚洲特别舒适的居住地”的先天条件。

    胶州湾事件后,德人对青岛优越的旅游条件认识更深刻,决定把青岛建设成“东亚绝佳的避暑和游览胜地”。在进行大规模城建时,德国人对青岛街道分布、宽度和房屋造型、高度、间隔、色彩及城市环境卫生均以精细规划布局,通过借景和对景,使青岛山、海、林、城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富有浓郁欧陆风情的海上花园都市。其时,德国人还认识到崂山旅游价值,并予以初步开发。

    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日本人注重工业投资,在旅游方面考虑甚少。在青大规模植樱花,设樱花会,成为期间较著名的观光活动。

    二三十年代,国立山东大学吸引一批著名文人墨客、科技精英来青,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文化气息。斯时的青岛旅游呈现多点开花、四处缤纷的情形——前海一线旅游资源由点到线、由线至面,开发崂山、重修栈桥,建设回澜阁、水族馆、湛山寺、跑马场等以及举办华北运动会、铁展会等一系列会展,使青岛旅游迈上新台阶,观光、商贸、科普、文化、宗教、体育等多种特色旅游并举。

    解放初期,青岛城市功能重新划分,旅游业随之转向以政治接待、疗养为主,一大批疗养院落成,疗养旅游渐成气候。

    改革开放后,外向型城市的定位,推动青岛旅游业发展进入黄金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成就,旅游餐饮服务全面提升,高端特色旅游产品丰富完善,特别是传统与现代、特色与文化有机结合,旅游业魅力四射,遂成青岛主导产业。

    旅游伴随城市长成

    与国内北京、上海、天津等众多城市不同,青岛旅游并非随着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才出现,而是与城市形成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在规划、建设城市前,建设者已考虑到这座城市具备的旅游功能,由此形成了城市和旅游同生共荣、相互渗透、无缝对接。

    开度假休闲旅游先河

    1898年,胶澳总督府公布其在胶澳租借地的第一份“建设规划”,明确提出,美丽的“克拉拉湾”(今汇泉湾)有一片优美的浴场,这一部分城区在以后几年将发展成为青岛体育和业余休闲区。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和人口迅速膨胀,胶澳总督府又对原来的建设规划进行修改,将汇泉湾畔休闲娱乐区域进一步扩大。在城市最初建设规划中,明确划定某一区域作为发展休闲娱乐的专用地,这在19世纪末期的中国极为少见,因此可以看作是青岛发展度假休闲旅游的肇始。

    德占时期的青岛开创了度假休闲旅游的先河,为后来青岛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不但有许多来自附近口岸(上海、芝罘、天津)的游客,还有许多来自很远地方(北京、汉口、香港、神户、宁波、马尼拉)的客人到此疗养。东亚许多家庭把青岛作为定期光顾的休养地。“过去避暑远则去往庐山,近则渡海去日本,但是,现状已大多奔赴青岛,在这儿观赏崂山风光与青岛的海景”。

    建区域性度假休闲娱乐中心

    依据第一份规划,德国人在青岛开展了大规模城市建设。具体到汇泉湾一带,就是要将其打造成青岛乃至东亚著名的度假休闲娱乐中心。

    1899年,德国人在汇泉湾建造了30多座更衣室,后来由于游泳者不断增多,更衣室满足不了需求,德国总督府允许个人在浴场自建小的更衣屋,条件是按季度向政府缴纳5至10元的疗养捐,数目的大小因所在位置而不同,当时建起来的小屋约有140座,形成当时号称东亚第一的维多利亚海水浴场,这是青岛最早的海水浴场,对青岛滨海旅游具有奠基意义。贝麦在他的《青岛及其近郊导游》一书中提到,为增加海水浴场的娱乐性和休闲性,在游泳季节里,德国海军第三营的乐手每周来此演奏数次。1903年成立的游泳协会也在这里为公众提供娱乐项目。

    为发展度假旅游,德国人在海水浴场周围,兴建一些条件很好的度假型酒店,较著名的就有海滨旅馆和当时东亚设施最好的饭店之一——亨利王子饭店。在海水浴场周围,德国人还兴建了赛马场、高尔夫球场、咖啡馆、酒吧等娱乐设施,使汇泉湾一带成为当时区域性度假旅游娱乐中心。

    德式城市推进旅游

    占领青岛后,德国人按照欧洲近代城市风貌,对青岛进行全新的城市建设。在追求建筑本身的坚固和实用的前提下,他们非常注重建筑物自身的美观以及与整个街区的和谐统一。为此,1898年10月11日,胶澳总督府颁布了“建筑条例”,对每个建筑物应适合的“卫生、交通、牢固和防火安全、美观等方面做了比较详尽的规定”,规定青岛区建筑的高度以18米为限,楼高则限于3米以下。对于购买建筑用地皮,规定欧人区至多利用55%,华人区则至多利用75%搞建筑物。如果有违建筑规章制度,或以次充好时,当局有权勒令停建。正是通过严格把关,德占时期的建筑无论从质量还是美观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许多建筑已成为今天青岛宝贵的人文遗产、旅游资源,成为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地理特征。

    德国人采用欧洲典型的放射式,采用对景和借景的手法,按照青岛的山势和地形建设道路,达到了峰回路转、步步是景、移步换景的效果,成为青岛特有的景观。比如,小青岛是江苏路、青岛路的对景、信号山是沂水路的对景。通过这种对景、借景手法,使青岛的山、海、城有机地融为一体,市政建设本身也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

    当时,一位英国游客来到青岛后,惊呼青岛仿佛是“从天上掉到远东这里的一块德国(土地),这是自故乡迁到那里的一块德国的土地……一切都是一目了然的,而当月光从一处照到另一处时,建筑物设计的构造之美和结构的坚实,一切都真的是德国式的,而且相当显眼。街道很宽,是一流的,路两旁在舒适的人行道植有成行的树。一般每座房子都在自己的地块上,是真正的德国风格建筑,而且几乎没有相同的,没有一座中国人建的房子损坏这个统一的美好印象……甚至在一些极小的事情上都秩序井然。”

    卫生绿化声名远扬

    19世纪末期的中国,卫生状况极为糟糕,各种传染病肆虐大江南北。胶澳租借地第二任总督耶世克就死于传染病。通过这件事,胶澳总督府深刻地认识到卫生的重要性,先后建立福柏医院、花之安医院等医疗机构,并颁布《卫生条例》,积极开展各种传染病的预防,到1902年,以前在青岛地区流行的伤寒、猩红热和霍乱等传染病基本消灭,青岛一跃成为当时中国最健康的城市。1903年和1906年,东亚各地区、德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医生两次到青岛考察,认为青岛是整个中国乃至东南亚最优良的游泳和疗养地。

    作为世界林业的先驱,占领胶州湾后,德国“痛切感到的就是林政荒废,认为植树造林是第一需要”,在总督府机构中,首先设立山林局,专门从事造林活动。在会前村设立植物试验场,进行树种培育。根据青岛的地形方位,积极开辟公园和公共绿地,比较著名的是位于信号山以南的城市公园,改善了青岛的居住环境,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绿化方面,德国人不仅注意森林的环保功能,而且还考虑到了美观功能,他们在选择树种时甚至考虑到了秋天树叶的变色。1902年的《胶澳发展备忘录》就详细描述了当时德国林业人员考虑用什么树种“拥抱”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湾,在汇泉角半岛的中间地带栽植了两种不同的柞树,在外沿则栽种了七叶树和梧桐科树群。目的是“以达到叶子变色的效果”,面向大海一侧则全部种植松树以保护柞树免受含盐海洋空气的侵害。到德国统治末期,青岛地区共有官林3.9万亩,民有林10万亩,海岸防风林1300亩,水源涵养林3万余亩,行道树的道路20条。据《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林业的成就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个地方美丽的自然景色是迷人的,通过种植树木,使其更为壮观,居民健康状况良好,这个地区正在发展成为繁荣的贸易区和疗养地,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不断地注意植树绿化分不开的。”由于绿化出色,青岛声名远扬,全国各地仿效青岛的都市很多。

    二三十年代:旅游的“融合”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文化,青岛均达到了建国前的高峰。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也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

    尤为重要的是,此时的旅游已突破德占时期的发展模式,出现了旅游与文化、科普、商业、体育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旅游开始由单纯地休闲娱乐活动向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产业迈进。

    旅游+科普

     

    1930年,中国科学社在青岛召开年会,会上著名学者蔡元培、李石曾、杨杏佛等认为,青岛海滨风景优美,海产丰富,适合开展海洋科研活动,发起筹建中国海洋研究所的倡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决定先筹资兴建水族馆开展水产研究。水族馆选址于青岛海滨公园(今鲁迅公园)内的莱阳路4号,1931年1月动工,1932年2月竣工,5月8日举行开馆典礼,正式对外开放。

    水族馆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东亚最好的海洋生物展览馆。开馆仅一年,就接待参观者74000多人。

    水族馆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面向大众普及海洋思想、海洋科学知识的平台,对于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旅游与科技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千百年来,中国一直以大陆立国,虽然海岸线很长,但缺乏海洋观念。而近代以来,世界强国莫不争霸于海上。水族馆成立后,让大众亲眼见识了海洋的重要性和海底世界的多样性,对其以前的思想有较大的冲击和改观。水族馆落成后,开展了大量的海洋科研与海产试验,对于发展海上产业,如航运、渔业、盐业等非常有益。

     

    旅游+体育

     

    二三十年代,青岛体育项目多种多样,各种球类、游泳、帆船、田径类等应有尽有,而且出现了旅游与体育融合的现象。除每年夏天在第一海水浴场举办游泳比赛外,每到春季,青岛体育协会还组织脚踏车春季郊游旅行,郊游路线分去程和返程,如1935年的去程是从汇泉广场出发,“经公园过东镇,由李村达法海寺,最后的目的地是丹山亭。”吃过午餐,在丹山亭小憩欣赏风光后,“下午二时半掉队经仙家寨过沧口返市里”。

    说到30年代,旅游与体育的融合,不得不提及两件事:一是1933年华北运动会在青岛举行,二是跑马场。

    1933年7月12日—16日,华北运动会在青岛举行,来自河北、河南、北平、吉林、青岛等十二省区1034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共进行田径、游泳等近百项比赛,是历届华北运动会规模最大的。比赛结束后,与会人员参观了青岛,青岛优美环境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青岛跑马场建于德占时期,初为德日人的练兵场,后来发展为赛马场,位与体育场西南角。1949年以前,中国有五个赛马场,分别是香港、上海、汉口、天津、青岛,青岛赛马场规模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30年代,由于参加人数众多,改每年春秋两季赛马为每月举办。为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赛马的相关通知会提前一个礼拜刊登在青岛各大报纸上,赛马日期均选择在周六周日举行。当时,青岛的马票远销华北各地,华北各大城市都有人来青岛赌马,赛马成为青岛旅游业的重要项目之一。

    旅游+商贸

    30年代,青岛商业贸易得到较快发展,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商贸的发展推动商务旅游快速增长,形成了以旅游促商贸、以商贸推旅游的良性循环。

    举办国货展览会。30年代,针对青岛日货充斥市面,为提倡国货,青岛成立了“青岛各界国货运动委员会”,并在河南路东莱银行设立国货陈列馆,每年在此举办一次国货展览,参加展览的有上海、杭州、天津等地工厂173家,产品6300余种,仅1933年参观者就达到40万人次。

    举办铁展会。1935年7月至8月在青岛举行的“全国铁路沿线生产货品展览会”,是当时青岛规模最大的会展,可与“西湖博览会”媲美。为吸引外地客人,胶济铁路专开办了折扣票价。共有10个展馆,展出了当时全国最新、最时尚的工农业产品,会展期间,人流涌动,创下了铁展会最大展区、最多展台和最多参展商的“三最”。作家王余杞在《铁展会》中写道:“售品中包括了南方北方的货物,各种货物适合着各色人等的心……怀里抱着,腋下夹着,手里提着;脸上流着汗,嘴里喘着气,碰着人还不住争相夸耀:‘你看,我买了样顶便宜的东西’。”

     

    许多年过去了,还有老青岛说:“难忘1935年的铁展”。铁展会成为一个充分展示城市形象、宣传青岛的平台。

    为实现旅游与商贸、体育、会展的融合,青岛推出了众多的旅游促销、宣传手段,其中较著名的要数胶济铁路推出的车票“打折”,主要措施包括:往返减价票、团体乘车减价票、学生教师旅行减价票、夏季避暑减价票。比如,团体乘车以20人为最少数,单程票价照原价减收10%,来回票价照原价减收20%;20人以上50人以下,单程减收15%,来回减收30%;50人以上100人以下,单程减收20%,来回减收40%;100人以上单程减收25%,来回减收50%。这些优惠措施对青岛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贝麦和他的《青岛及其近郊导游》

    “较之其他地方,青岛最大的特色在于山、森林和海三者的合而为一、有机交融。”

    ——贝麦

     

    贝麦,德国人,德国占领青岛后,他来到青岛,担任帝国法院法官。贝麦爱好旅游和摄影,死后留下了大量关于青岛早期的照片,现存德国历史档案馆的许多青岛早期照片均由其拍摄。

    卸任回国后,贝麦根据在青岛期间的游历,于1904年和克里格博士合著了《青岛及其近郊导游》一书,次年出版,这是迄今见到的最早的有关青岛的导游手册。该书对青岛周围的地理概况、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做了详细介绍,而且配有大量图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意义。

    与一般的旅游指南不同的是,在这本书中,贝麦对景点介绍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将其与周围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对整条街、整个区域的景点均做介绍,使读者能够系统地感受青岛,仿佛“身临其境”地已在青岛逛了一圈。

    贝麦认为,较之其他地方,青岛最大的特色在于山、森林和海三者的合而为一、有机交融。他还假设,如果是在德国国内度假,我们就会问自己,这一次我们到哪儿去呢?是到山地去还是到海边?在青岛则是二者兼有。德国人种植的树木已经成林,现在已有了美丽的林荫道和绿草覆盖的街角花园。当然,这不是青岛的全部优点。青岛春天和秋天的气候非常好,既不冷,也不热,天空总是湛蓝的,阳光和煦。

    另外,他还提到,青岛的卫生状况良好。这个地方有优质的饮用水、新鲜的空气,和煦的海风以及清洁的街道,这些都使得人们在青岛感到十分舒适。

    贝麦的《青岛及其近郊导游》涉及范围很广,内容很丰富,书中仅涉及到的市内旅游景点就有栈桥、老衙门、团岛灯塔、天主教堂、总督府、海滨旅馆、海水浴场等等。此外,对崂山的太清宫、北九水、大崂观、神清宫、华严寺、白云洞、明霞洞、崂顶、麦克伦堡疗养院等均做了介绍。对信号山、太平山、浮山、午山、大鲍岛、大港、沧口、李村、沙子口、女姑口、阴岛、海西、灵山卫、竹岔岛、水灵山岛、太公岛、潮连岛、白沙河、城阳、即墨、胶州等地的景点及风土人情也有涉猎。他还介绍了青岛之外的高密、坊子煤矿、潍县、青州、博山、泰山等地到青岛的路途及沿途风光。

    在整体介绍基础上,贝麦在书中还突出对重点景点介绍。比如,在对老衙门的介绍中,特别对入口处的影壁做了详细解说,“入口处迎面和其他各地的中国衙门一样,有一座影壁,在向衙门的一面上画着一只类似蜥蜴的巨兽——‘TAN’,瞪着大眼,张着大口,身上长着密密的鳞片和牛一样的尾巴,头部的前方是一轮正在升起的太阳。这只兽作为贪婪的象征,画在墙上的目的是警告每天路过此处的官员们不可过于贪婪”。在信号山的介绍中,他特别提到信号山各种信号的含义,如三角形的顶尖向上表示由北方开来一艘轮船。三角形的顶尖向下表示由南方开来一艘轮船。四角形表示一艘帆船到达。小红旗表示一艘定期油轮到达。球体表示一艘军舰到达。而这些信号下面的旗子则表示船舶的国籍。

    中山公园:植物试验场→东园花海

     

    提起中山公园,每一个老青岛人都不会陌生,它承载了几代青岛人的童真回忆和儿时欢乐。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中山公园曾是青岛最早的植物试验场,并逐步演变成青岛著名的休闲娱乐中心,“东园花海”曾被评为“青岛十景”之一。

    中山公园所在的位置原为会前村,有村民360余户,多以渔业为生。德国人认为通过绿化,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是预防水土流失,防止对未来的海港和泊地造成淤积,便于各项建设工作开展;二是提升青岛市郊的风景特色,建设东亚疗养区;三是改善地下水循环,改善城市供水情况;四是通过植树造林可有效掩护青岛作为德国在远东重要的军事基地必需的军事设施。

     

    基于此,德国人对该处植树绿化非常重视。植树需树苗,从当时的日本和东亚只能弄到很少的树苗,通过海上从德国运输损失很大,而且代价不菲。德国人决定自己解决,1904年,他们对会前村村民进行了有偿遣散,在村址及其附近的太平山上开辟苗圃,设立植物试验场,作为整个青岛地区造林的主要育苗基地。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作为苗圃基地?德国人主要是考虑到,“这块地方能相当好地抵御冬季干冷的西北风,可以不受来自海上的潮雾侵袭,而且通过其中部纵横的沟壑,借助拦河坝特别适于取水。”

    从此,德国人开始在会前村植物试验场开展大规模试种,所种树木,除非洲热带树种外,其余各种树种无不广为试种。到德国统治后期,林木苗圃达到100多万平方米,果木苗圃约4万平方米,集中了世界各地的花草树木170多种、23万株,形成了一个大花园,德国人取名为“森林公园”。

    德国人并非把森林公园仅仅作为一个植物试验场所,而是将其作为汇泉湾休闲娱乐区域的中心来建设,在其周围配置了较多的休闲娱乐设施,如跑马场、高尔夫球场、海水浴场等。在森林公园内部,充分运用美学,形成“可以欣赏春天的百花烂漫,秋天的万丈锦绣……美景可谓笔墨难以描写,并且富有诗意。在树林与果林间铺设了即规则又笔直的人行道,顺此前行,就可以看到华北地方稀有的及不少珍奇的外国树种。”

    在这一带,人们不仅可以散步,也可乘车沿“林荫道”观光。为增加旅游元素,德国人还建设了若干水塘和野生动物饲养场,供游人娱乐。贝麦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森林公园在当时是青岛最有意思的游览地之一”。

     

    日占时期,将森林公园改为旭公园,并在园内广泛种植樱花,建成樱花路,该公园春季逐渐成为游人观樱的主要场所,形成了青岛的樱花会,成为日占时期青岛重要的观光旅游活动之一。另外,在园内建起动物笼舍,放入熊、鸭、鸟等动物供人观赏。此后,樱花及观樱一直是中山公园的一大特色。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改称“第一公园”。翌年在园内建造人工湖、木曲桥和湖心亭,取名“小西湖”,湖内种植荷花,成为夏季一景。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第一公园更名为“中山公园”。30年代,中山公园还添设了一些娱乐设施,如当时风靡一时的溜冰场。1934年2月,中山公园举行国际化妆溜冰比赛,轰动一时,参观者达四五千人。基于此,解放前,中山公园曾有“春观樱、夏赏荷、冬溜冰”之说。

    旅游资源串点成线

     

    30年代,海滨旅游资源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形成了由点至线、由线到面的情况。

    拓展海水浴场据记载,当时青岛政府兴修海水浴场的目的有三:一为吸引避暑的游客,发展旅游业;二为彰显政绩树立形象;三为发展游泳运动,使民众强身健体。当时市区有6大海水浴场,分别是汇泉浴场、山海关路浴场、太平角浴场、湛山浴场、大港浴场、太平路浴场,其中,第一浴场人最多,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二、三、四浴场在30年代因靠近欧美人的住宅区,又离热闹的市区较远,一般市民不常去,所以成为欧美人士专用的浴场。第五浴场是日本海事协会所创建,因此海浴多为日本人,又叫船渠浴场。第六海水浴场是青岛市所有浴场中最险的一处,附近暗礁很多,风浪也特别大,一般人不敢轻易涉足。

    重修栈桥、建设回澜阁1931年9月开工建设,1933年6月竣工,将原来栈桥的木制面改为水泥面,全长延伸至440米,在桥端新建了二层小楼,取名“回澜阁”,翘角重檐,别致非凡,成为青岛的标志。

    开发小青岛30年代,市政府将小青岛辟为公园,设有茶厅、花圃、石凳石椅。修筑游艇码头,游人乘船可登临游览,使小青岛成为青岛湾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眺望前海市区景色的观景地。

    大力建设公园30年代,为建设游览城市,市政府在公园建设方面着力较多,当时青岛有比较大的公园19处,其中著名的10大公园分别是:中山公园,又名第一公园,是青岛全市最大的一座公园。第二公园,位于贮水山东、青岛山北。园木栽植较为可观,但因地处僻静,游人不多。第三公园,观象山北,上海路西侧。面积较大,地势起伏,池石树木,应有尽有。第四公园,中山路中段,后来此处建设了青岛银行中心。第五公园,青岛车站门前,规模较小。第六公园,安徽路中央,形似船坞,绿草如茵,蔷薇很多。海滨公园,莱阳路南,汇泉海水浴场西面,负山面海,风景卓绝,园内道路曲折起伏,临海建有亭榭,是眺海望帆的好地方。栈桥公园,前海栈桥北面,前接栈桥及回澜阁,东侧是太平路沿海及接收纪念亭,风景极佳。观象山公园,观象山的山顶上,居高临下,是俯瞰市区中心的绝佳位置。四方公园,胶济铁路、四方机厂旁边,是胶济铁路管理局创设,故又称铁路公园,园内设假山、池塘,池中种植荷花,风景宜人。

    30年代的景点评选

    30年代,作为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模范,青岛政府大力开发乡村旅游资源,配置旅游设施,使当时的李村、丹山、少山等地成为颇受欢迎的旅游景点。

    1936年,为提高民众对旅游的热情,提升旅游景点的知名度,政府又先后组织了“青岛十景”、“阴岛八景”和“崂山十二景”的评选活动,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对旅游的宣传和促销。

    青岛十景

    飞阁回澜 回澜阁在前海栈桥之南端,长虹远引,杰阁翼然,近处礁石倚伏,时起波澜。

    穹台窥象 观象台在观象山巅,备置仪器,以资测候。

    汇滨垂钓 海滨公园在汇泉角偏西,沿岸岩石起伏,最宜垂钓。

    琴屿飘灯 小青岛一作琴岛,昔年之青岛口故有琴头澳之称,上设灯塔,乍明乍暗,风雾中更觉闪烁尽致。

    丹邱春赏 丹山附近,广辟果园,桃杏李葡萄林立,暮春花事,适如其名,东西二亭,遥遥相对。

    湛山清梵 湛山寺建于湛山之阳,寺僧朝夕课诵,暮鼓晨钟,助人警醒。

    东园花海 中山公园,群卉所萃,又不仅樱花为大观也。

    燕岛秋潮 燕儿岛环浮山所口之东,半岛孤悬,作飞入海中之势,秋高潮涌,尤有可观。

    会崎松月 汇泉一作会前,与太平角并峙海中,形如鹿角,崎上多松,最宜眺月。

    登瀛梨雪 登瀛居民以梨为业,自沙子口以东,山多植梨,花开如雪,掩映增姿。

    阴岛八景

    青云晨钟 青云即青云宫。

    虎首古洞 虎首山有古洞如石室。

    东山朝曦 东山即东大山。

    千佛观雪 千佛山与虎首山毗连,雪景最佳。

    万丈远眺 即高万丈山,登此可望胶澳全景。

    西岭归帆 西岭一带为渔舟停泊之处。

    草场银海 草场与盐田毗连晒盐田中,远望皑皑然如银海。

    鹰嘴听潮 即鸡鹰山之鹰嘴石(崂山东部滨海处亦有鹰嘴石)。

    崂山十二景

    明霞散绮 明霞洞之岭,岩高而秀,俯临沧海,目送飞霞。

    蔚竹鸣泉 蔚竹庵隐众壑之中,清泉涓涓,绿竹漪漪。

    云洞蟠松 白云洞多古松,轮逡围包,夭矫不群,每与悬岩怪石,竞秀争奇。

    华楼叠石 华楼者叠石如楼层,楼顶芳草短松,可望而不可升。

    巨峰旭照 巨峰为崂山最高处,海天纵目,一览无余,晨曦朝暾,以此为最。

    九水明漪 自大崂观溯流而东,一水以至九水,峰回路转,辄涉水而过,如是者九,每渡之中,更有小回环小曲折,浅濑深潭,随处而有。

    岩瀑潮音 潮音瀑昔名玉龙口,讹为鱼鳞口,源出巨峰,两崖束之,飞瀑垂练,坠为深渊。

    太清水月 太清宫隐于山隈海曲,自成门户,明月清波,上下辉映。

    那罗佛窟 华严寺南半山有那罗延窟。窟内巨石如莲花座,华严疏钞谓为古道场也。

    海峤仙墩 崂山三面斗入海中,八仙墩殆其右趾也。悬崖如厦,坠石如墩,游人抵此,飘然有遐举之思矣。

    狮岭横云 狮子岩乃太平宫之主山,元明游人纵多集于此,岩状如狮,不高而秀,昔与华楼,并称胜境。

    龙潭喷雨 龙潭在八水河中游,悬崖高可百尺,广亦如之,雨后瀑肥,百道并垂,视潮音瀑更为雄壮。

    崂山的旅游开发

    ■德占时期,德国人修建开通第一条通往崂山的旅游线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旅游汽车营运线路,并开通夏季海上旅游航线。

    ■30年代,当时的政府部门在崂山整修道路,划分风景区,保护、修缮和增设旅游配套设施,大力宣传推介崂山,增加其人文气息。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整修太清宫、仰口和北九水景区景点,修建登山汽车路线和步行道。1979年,邓小平登临崂山参观后,谈了对崂山开发的设想,自此崂山开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德国人的郊游地

    在德国人开发崂山之前,崂山有三条登山道路:一路自峡口(今崂山区峡口庙)东至王哥庄(今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办),过晓望上雕龙嘴(今崂山区刁龙咀),折而南,沿海滨直达太清宫;一路自华阴(今城阳区华阴)东抵乌衣巷(今崂山区乌衣巷)、大崂村(今崂山区大崂),入北九水,到达鱼鳞瀑(今潮音瀑);一路自登窑(今崂山区登瀛)东至烟云涧(今崂山区烟云涧),折而北上,历砖塔岭(今崂山区砖塔岭)、风口(今崂山景点紫气东来)、铁瓦殿(今崂山区铁瓦殿),登巨峰。

    德国占领青岛后,发现崂山的景色是东亚其他地方所不及的,认为崂山非常适合野游,适合踏青,因此积极地对崂山进行开发。1903年,德国人开工修筑台东到崂山柳树台的运营线路,全长30.3公里,宽4米,于1904年竣工通车,这是第一条通往崂山的旅游线路,也是中国第一条旅游汽车公路。1907年,德国人费理查开始经营青岛市区至崂山柳树台的汽车客运,每周两班,为青岛最早的经营型汽车客运,也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旅游汽车营运线路。崂山旅游线路开通后,为了给胶州保护地的文武官员和舰队军人提供疗养休息的条件,德国殖民当局在柳树台建设了疗养院。

    为方便游览崂山,德国人还将调查发现的16条登山道路“依次编号,用阿拉伯字镌于石上。字大逾寸,作长方印,涂以朱油,以便识别,”并画成登山图,指示游人,使游人不用引路即可登至绝顶。1912年,德国殖民当局还在海上开辟了青岛至崂山太清宫,青岛至海西、阴岛等旅游胜地的夏季海上旅游航线,这些航线的开辟,加速了崂山旅游的发展。

     

    “30年代来青岛必登崂山”

    30年代,市政府将青岛定位于工业、游览城市,为进一步发展青岛旅游业、提高崂山知名度,使其真正成为“海上第一名山”,青岛市政府决定开发崂山。

    一是将崂山全部划归青岛市管辖。30年代之前,在行政区划上,崂山仅三分之一归青岛市,三分之二归即墨县管辖。为了进一步开发崂山的旅游资源,1934年,青岛市政府积极争取,山东省政府同意将崂山东部、北部划归青岛市管辖,这为崂山的整体开发奠定了基础。

    二是整修道路。1928年,时任东北海军副司令的沈鸿烈主持修筑了连接雕龙嘴与太清宫的道路。1930年,青岛市工务局又修筑了王哥庄通往青岛市区的汽车路,这样就方便了游客前往崂山,由此前去崂山游览的游客日渐增多。1932年,沈鸿烈兼任青岛市市长,在此平台上他加快崂山整体建设,修建大庄路、北九水路等汽车路6条,人行道22条,并对已有公路加以整修和延长,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崂山道路系统,对崂山旅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划分风景区,保护、修缮和增设旅游配套设施。按照方位,将整个景区分为中部、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五个风景区。积极保护名胜古迹。规定:“凡名胜古寺碑文及刻石文字之有价值者,均应将牌楼碑座妥加修葺,碑文应就原形将腐朽之物清除,填以上等之朱漆,以资保存。”针对景区的具体情况,不同程度地修整相关设施。比如,丹山少山附近之道路,酌量加宽;风景亭所在地,添设石桌石凳,广植花木,再加布置;流清河择山麓高地建筑警察派出所及监工处,流清河两侧之沙滩,酌加设备,修为海水浴场,并于聚仙宫前面山麓,择地修筑旅馆房屋数间;迷魂涧添建亭榭或庙宇数间,以增风景而利游人休息。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崂山旅游的三条路线:一是南海路线,主要包括流清河区、巨峰区、天门峰区、上清宫区、明霞洞区、太清宫区6个景区。二是东海路线,主要包括青山区、华严寺区、明道观区、白云洞区、太平宫区5个景区。三是王哥庄路线,主要包括王哥庄区、鹤山区、三标山区、华楼山区、大崂区、北九水区6个景区。另外,为方便游客,每年夏季开通海上游崂山线路,游人可由青岛乘船至太清宫,游览崂山。

    四是大力宣传崂山。30年代,在沈鸿烈主持下,青岛出版了许多旅游指南之类的书籍,在当时的国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如《青岛导游》、《青岛指南》等等,对崂山均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还推出了《崂山旅游图》、《崂山游览图》、《青岛市郊图》等。

    五是增加崂山的人文气息。在开发崂山过程中,沈鸿烈认识到,崂山虽然景色优美,但比起国内的名山来,人文气息,特别是文化气息尚显不足,于是他积极邀请名人名家访问崂山,并为崂山留下墨宝诗篇,比较著名的是他邀请著名书画家、社会活动家叶恭绰为鱼鳞瀑书写的“潮音瀑”三个大字,已成为崂山北线的标志性景点。

    沈鸿烈政府将崂山作为炫耀政绩的一个重要方面,来青的无论是政治家、还是社会名流等,都将被邀请前往崂山参观访问,出现了30年代来青岛必登崂山的盛况。

     

    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区

    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崂山开发一度处于搁置状态。配合当时开展的政治接待和外事旅游,青岛市政府下令严格保护崂山的文物古迹。

    60年代,出于战备需要,青岛建设了流清河至青山的公路,客观上使长期交通不便的崂山太清宫景区成为旅游热点。1978年,青岛市革委会整修崂山太清宫景区、仰口景区和北九水景区的重要景点和景观,修建了若干路段的汽车路线和游人登山步行道。

    1979年,邓小平来到青岛,并登临崂山参观,这成为崂山开发的重要转折点,此后,在他的关怀和指导下,崂山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逐渐成为驰名中外的名胜景区。

    1979年7月30日,邓小平到崂山参观,当车行进到著名景点石老人时,他面对青山碧海,对身边的省、市委领导语重心长地说:“看看这里,称得上是发展旅游的风水宝地,可是这路窄路孬,危险不安全,谁敢来这里,更不能接待外宾”。到下清宫参观时,他说:“这个地方很好,就凭这么几棵大的古树(指古柏树)就可招引很多的人”,“应该照原样加以修复,有条件对外开放,”“发展旅游事业,条件不具备,需要进一步修复”。

    这次游览中,小平关于崂山旅游的设想,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很快,崂山开始了全面开发建设,1982年,崂山风景区成为国务院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并对有些景点进行整修。1989年,为加强对崂山旅游开发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在原崂山风景管理处的基础上成立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崂山风景名胜区的恢复建设工作。1992年,崂山被授予国家森林公园的称号。1999年,崂山风景区成为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2001年,崂山风景区被评为“AAAA级旅游区”,开始步入全国一流风景名胜区行列,今天已成为驰名中外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

    文字里的青岛旅游

     

    二三十年代青岛的旅游指南较多(比如,《胶济铁路旅行指南》、《青岛导游》、《青岛指南》、《青岛风光》、《青岛》),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些著作对当时的青岛有诸多描述,兹摘编其中一些,以便我们了解当时之青岛。

    ●1933年,武康魏镜所著的《青岛指南》中,总结了青岛5个优点:一是德人的分区建设,使青岛市内一切设施,均能井然有条,秩序不紊;二是青岛陆路交通以城阳为锁,海道出入,则以海西岬与团岛岬之间的海面为咽喉,不若其他都市之水路四达,稽查为难也,青岛防务周密,出路为难,坏人不能轻易潜伏。三是道路整饬、环境优美,故虽居都市,实不啻置身田野,田园都市,而且工业区与住宅区相隔甚远。空气之清新,风景之佳丽,实可冠绝全国。四是商业中心区域,繁华程度,不亚上海,一切娱乐设施,无不应有尽有。五是青岛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倪锡英在1936年出版的《青岛》一书中写道:“当全国其他各大埠正是酷热难熬的时候,青岛却是十分的凉爽。那里天空永远是那么地晴好,海水永远是那么清碧,不断的海风永远是那么有劲的吹着,因此,在青岛的所谓夏季里充满着暖和的阳光,而在别处是被人们看成可怕可憎恶的,在青岛却是显得十分的可爱。阳光下普照着无数活泼泼地人们,他们都投入阳光中,做各样的运动和游戏。这不夏的青岛除了供人们避暑以外,还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天然的大疗养院。”

    ●而在民国时期社会名流叶恭绰的笔下,青岛并非是“一切都好”,他在1931年写的《青岛游记》中提到的一些有关青岛现象和他个人的看法,值得人深思:“首先,青岛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垃圾随处可见,而且不能及时清运,导致臭气熏天。其次,教育落后,一般平民缺乏知识。直到30年代,青岛大多数女子仍缠足。市政府积极鼓励女职员放弃缠足,没想到竟然有人因此自杀。第三,青岛中等生活必需品特别缺乏,如酱油,并非奢侈品,而青岛当地没有酱园,要买的话,只能买日货。在青岛购买中国自己生产的纸张笔墨也很难……”

    青岛迈向国际滨海度假城市

    青岛旅游产品演绎了一条从单一到多彩、从观光型到度假型的曲线,目前已形成了以度假为核心的度假、观光、海上、文化、节会商务、体育健身等六大系列产品,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构建旅游经济格局

    改革开放以前,青岛没有旅游产业概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市着手对一些旅游景区(点)实施管理和小规模维修建设、整治,中央各部委、省市机关陆续恢复各种疗养院。1982年11月,崂山风景名胜区成为首批44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84年,青岛被确定为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在国务院正式批复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了青岛建设“风景游览城市”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旅游经历了从没有产业概念、没有主管机构,到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再到实现跨越式发展三个重要历程。从1984年到2004年20年间,青岛实现入境游客突破50万人次、国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突破200亿元的“三突破”;从2004年到2007年3年时间里,青岛旅游实现入境游客人数、国内游客人数、旅游业总收入三项指标分别突破100万人次、3000万人次、400亿元的新“三突破”;2003至2007年,青岛入境游客保持了年均33.4%的增长率,高于国内游客增长率14.9个百分点。接待入境游客数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中,由2005年的第7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5位。

    1986年,青岛建设第一家与新加坡合资位于石老人海水浴场的石峰宾馆,开启了青岛市星级酒店建设的新纪元;1995年,第一个知名国际酒店品牌、山东省首家五星级酒店——青岛丽晶大酒店开业。1975年7月10日,青岛第一家国际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青岛支社成立;1980年5月,青岛第一家国内旅行社——新亚旅行社成立。截至2010年底,全市旅游单位已达872家。其中,星级饭店160家(包括五星级6家、四星级30家);旅游景区188家(包括4A景区16家、3A景区24家);旅行社354家(包括出境组团社21家)。全市导游人数达到1万多人。2006年以来,国旅、中旅总社(青岛)等7家旅行社先后进入全国“百强”,其中港中旅连续五年进入全国“百强”。

    近两年,青岛旅游更是以超常规速度发展。2010年,我市共接待入境游客108万人次、国内游客4330万人次,分别比2005年增长61%和77%;实现旅游总收入580亿元,增长126%,占全市GDP10%以上,旅游业已成为青岛支柱产业。

     

    旅游产品日渐丰富

    旅游产品丰富与否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之一。几十年来,青岛旅游产品演绎了一条从单一到多彩、从观光型到度假型的曲线。

    1984年,国务院批复《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我市编制了《青岛市旅游业“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远规划》,确立了前海海滨旅游线,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崂山国家风景名胜区、薛家岛省级旅游度假区、琅琊台省级旅游度假区、大泽山风景区、即墨马山石林旅游区、即墨华山旅游度假区、即墨鳌山旅游度假区的“一线八区”大旅游格局。

    1998年,山东省政府批准薛家岛(现称“凤凰岛”)旅游度假区、琅琊台旅游度假区、田横岛旅游度假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温泉旅游度假区,仰口旅游度假区、即墨温泉旅游度假区经青岛市政府批准,成为市级旅游度假区,并开始制定控制性规划,发展完善度假旅游产品。

    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旅游大项目推动战略,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旅游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五年间,我市已建成旅游大项目119个,总投资299亿元。其中,奥帆中心、石老人休闲区、少海南湖景区等休闲度假项目5个,极地海洋世界、银海游艇俱乐部、青岛国际游艇俱乐部等海上旅游项目4个,葡萄酒博物馆、灵珠山菩提寺等文化旅游项目5个,茶山景区、唐岛湾滨海公园等观光项目11个,宝龙广场、海信广场、百丽广场等购物娱乐项目22个,东方俱乐部、蔚蓝青岛、海上演艺等健身演艺项目8个,青岛啤酒街、天幕城等特色餐饮项目47个,香格里拉大饭店二期、海尔洲际等高星级酒店17家。

    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以度假为核心的度假、观光、海上、文化、节会商务、体育健身等六大系列产品,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奥帆中心成为国内唯一的“国家滨海旅游休闲示范区”;青岛国际啤酒节被评为“中国十大节庆”之首;游客在青停留时间达到3.6天。

    旅游基础环境持续完善

    旅游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是一个关联度极强的产业,城市旅游配套要素建设,对于推动旅游发展至关重要。

    我市以发展星级饭店、A级景区等为突破口,推进旅游服务质量建设。2004年起,在国内率先制定并推行高尔夫和游艇俱乐部管理与服务地方标准,将高尔夫、游艇等项目,按照旅游要素进行打造,增强其旅游功能。2005年起,制定实施《农家乐旅游经营单位等级评定及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推动乡村旅游提升服务质量。2006年起,在全行业全面推行《旅游外文标识英语译法与通用图形符号规范》、《无障碍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厕所等级评定标准》、《星级餐馆等级评定》等行业标准,推动全市3A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实施了无障碍设施改造、旅游厕所星级改造、星级餐馆评定工作,受到了2008年奥运会帆船赛,克利伯、沃尔沃国际帆船赛等大型国际赛事运动员以及一系列大型国际会议代表好评。

    我市还加强部门联合,综合治理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2010年,我市成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唯一副省级城市;在国家旅游局开展的全国50个重点城市游客满意度调查中,我市连续名列前10名,年终总评进入第9名。

    我市加快实施旅游服务“一五一工程”建设,旅游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一个中心”,就是青岛市旅游信息中心,负责旅游信息的采集与发布等;“五个网络”,就是14处旅游咨询中心、“12301”旅游服务热线、150个旅游触摸屏、45块导游灯箱和100处旅游信息资料投放点组成的咨询、投诉网络;“一个提示”,就是手机短信提示。近期,我市又建成了青岛市旅游公共服务中心,集旅游信息、咨询、投诉、营销、指挥调度、消费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将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分割线————————————————————

    源地址: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731917658&owner=261695857

    原文链接:http://blog.renren.com/share/265151505/7039223827


    我喜欢 私藏 评论(0) 发布于2011-11-22

    评论最多可以输入360个字

    青岛博融张亚军

    山东省 青岛

    帐号绑定:

    标签:

    旅游 崂山 青岛 旅遊

    精彩推荐

    意见反馈最新改进

    11月29日:极速浏览器插件发布

    立即添加“我喜欢网”插件到360安全浏览器,一键收藏您喜欢的网页

    我喜欢1.0版 立即添加

    关于我喜欢网   使用帮助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05-2011 WOXIHUAN.COM 奇虎360旗下网站 | 京ICP备1101462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