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构词:浅谈中外教育的差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3:56:19

浅谈中外教育的差异

涂文扬

建国5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成果辉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贡献了大量各级各类人才。如今,我们已跨入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新时代,因而,教育理念的创新成为首要之义。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由于受种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及某些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我国的教育处于相对较落后的状态。
  笔者曾先后从互联网上查阅了多个国家的教育状况,并查阅了许多资料。认真分析了许多实际情况,初步形成对中外教育差异的一些看法。
  美国的基础教育很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比之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差距甚远,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现象至今仍占上风。以国际数、理、化奥赛为例,我国对其重视程度大概超过了任何别的国家。某省的一位参赛选手获得了金牌,其所任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教师们组织了极为隆重的欢迎仪式,进行了全程拍摄,在省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极尽渲染之能事。相比之下,美国的中学对此事要淡化得多,有的甚至连正规的辅导也不进行,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一种考试而已,是对学生某种或某些能力的测试,考分诚重要,创新价更高。
  华裔美籍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杨振宁教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及其成功的经验,对中美教育的差异发表了非同寻常的见解——
  朱棣文教授说:中国学校过多地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学习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则显得明显不足。
  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杨先生还通过他所指导的一些中国研究生了解到中国学生的某种共性:在考场上得心应手,在实验室里手足无措。  李政道教授强调: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创造能力。
  由此看来,许多人士都深刻地看到了中外教育的巨大不同:一个强调知识学习;一个强调能力培养。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中国传统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四重四轻现象: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二重分数提高,轻人格塑造。在这种教育下,不可能有真正的学生本位人格本位、只有分数本位。学生创造的火花,常常就在题海中淹没熄灭!。三重整齐划一,轻学生个性的张扬。不少教师喜欢循规蹈矩的学生,有的甚至把具有独立见解,敢于提意见的学生视为不听话的异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家蔡元培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大声呼吁教育要崇尚自然展现个性,坚决反对旧式教育对儿童身心个性的摧残。但是,时至今日,众多学校追求的仍然是高考状元升学率,众多教师、学生仍然沉迷于题海战术。四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轻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其直接后果是:一届届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活,学生的潜能得不到挖掘。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鼓励;一届届学生在各种应试条条框框中小心翼翼,步履艰难!
  我们可以从不同侧面强烈地感受到中外基础教育的巨大差异——尤其在教育理念、人才观念及价值观念方面:经过反思,我们进一步得到了如下几点强烈而又理性的认识:
  其一,我国基础教育明显地存在着两强、两弱现象。两强是指我们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全面牢固,对学生考试能力的训练扎实有效。中国学生屡屡在国际数、理、化奥赛上摘取金牌即为最好的明证。两弱是指我们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通薄弱,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遍薄弱。
  我们既看到了我们基础教育的长处,更看到了存在的严重不足,从而也就明确了继承与改进的关键所在。
  其二,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100多年前,在强邻环伺,岂能我待的危急关头,就连封建科举制的受惠者——晚清进士张之洞都在大声疾呼: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当今的国际舞台,依然风云变幻;依然强邻环伺,岂能我待!中国教育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