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一个人美丽的句子:《那些人与事》18:《丹心雪寒》 - 柳红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2:11:54

 

  迫不及待地早起买报纸,为我沉迷了好长时间的徐雪寒。
   知道他的人不多,连经济学界的人都不知道,连搞改革史的人都不知道,我想让人知道。
   十多年来,从未看过电视连续剧,除了非典时和儿子在家看金庸。一个多月前,出差在外,哪个台好像都在放《潜伏》,接不上地,看过一些片断,引人入胜。这也让我联想徐雪寒。他曾经在隐蔽战线出生入死,后来为此付出26年代价。探索徐雪寒,追踪每一个细节,像“探案”一样,越追踪越有兴趣,越沉重,越感叹。还有徐雪寒的部下朱枫女士,中共杰出女谍员,还有潘汉年......
   毕竟是写“改革史”,不是党史,不是人物传,走远了还得回来。可是当我回来了,却不知从何写起。在我头脑里,是一整片的历史,好不容易找到突破口---中央银行。直到交稿最后时限,才颇费心思地写成。有一丝欣慰。
   徐雪寒带走了历史,那些不堪回首地,那些忠诚奋斗的历史。
   能留下地其实很少,写出来就好。
   现在的人,走在长安街上看到中国人民银行大楼,便知那是央行。但是没多少人知道人行是怎么成为央行的?这其中起了关键作用的机构是谁家?机构中又是谁功不可没。
   1949-1978年,中国是大财政、小银行,没有央行,只有大一统的中国人民银行,其功能像是出纳。这真是个历史倒退。早在1927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一成立,就着手筹建中央银行,而更早的中央银行是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的大清户部银行。随着改革开放,1980年,国务院领导指示要设立中央银行,可是两年过去了,也没有进展。人行倒是提出过两份建立中央银行的意见,遭到专业银行强烈反对,说他们以中央银行之名恢复由一家银行独揽业务,欲使专业银行名存实亡。从1983年3月,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开始研究各国金融制度,还邀请了曾任德国政府“五贤人委员会”成员古托夫斯基来华交换意见。国务院领导采纳了他们关于设立中央银行的建议,并委托中心会同四大银行提出具体方案。
   中心总干事薛暮桥第一次邀请四大银行坐在一起开会,就发生了争吵不休,散不了会的僵局。要想破这个局找到一条出路还真不容易!这么多障碍:意识形态的、部门利益的、技术上的,谁能既看得清,又摆得平呢?这时,薛暮桥依重他的老朋友,也是他请来中心担任常务干事的徐雪寒。薛深知徐的价值。在共产党高级干部中,经历过市场经济的不乏其人,有过运行经验的人则很少,经营过银行的就更少,而存活下来,又委以重任的似乎只有徐雪寒了。
   既然坐不到一起,就背对背个别谈。徐雪寒登场了。他分别和四大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的负责人谈,综合他们的意见,中心提出方案,再反馈协商。经过十二次座谈会,才大体达到协调。紧接着,徐雪寒南下上海,和四家银行的分行长、金融家,以及原国民党中央银行高级职员分别座谈,听取意见协调矛盾。他既有资格,又有人脉,圆满完成任务。中心最后提交给国务院的报告建议: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中央银行职责。人行不直接经营信贷业务,只与专业银行发生信贷关系,成为“银行的银行”。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重新有了中央银行的建制。其重要性和意义曾被淹没在八十年代百废待兴和日新月异的改革大动作中,如今回头看,那是和国际接轨的重要环节,也是拆除计划经济的支柱。沿着户部银行、民国中央银行,到否定,到回归,这80年走过的路,不正是中国经济史的一个缩影吗?
   


徐雪寒(1911-2005),和善的面容

   而徐雪寒何许人也,如此神通协调八方?原来,早在1943年,徐雪寒就任华中银行副行长;1946--1948年,他在上海、香港一带建立过一批银行、钱庄、对外贸易机构,从事商业活动,为共产党筹集资金;上海解放后,又随军接管财政经济部门;1949年,被任命为上海铁路局局长、华东贸易部部长。1952年进京,担任外贸部副部长。周恩来曾表扬过一位为革命干了许多不同行当的同志,说他干一行,钻研一行,并在那一行做出优异成绩。说的就是徐雪寒。
   大概在十年前听说徐雪寒,一鳞一爪地,在我心中,他是个传奇,也是进入了风烛残年的老人,却又有内在的力。知道他的人不多,有一个原因是,从1955年4月,他就消失了,被秘密关押,从功德林到秦城监狱,那是因“潘汉年、杨帆案”而受牵连。直到1965年,他被以反革命罪判刑12年后,假释出狱,“文革”一来,又以戴罪之身蹲牛棚、下干校。1981年,最高法院才撤销原判,宣告他无罪。整整26年!从44岁到70岁。
   他曾经有多么辉煌的少年和青年时代。1911年出生的徐雪寒,15岁入党,担任杭州地委组织部长;17岁被捕,在杭州陆军监狱,和薛暮桥等人一起,把监牢当大学。1934年出狱参与组织农村经济研究会,和陈翰生、钱俊瑞、姜君辰、薛暮桥等办《中国经济情报》专刊和《中国农村》月刊。1935年,他们自筹资金成立新知书店,徐雪寒出任经理。几年功夫,新知书店就拥有二三十家分店。看看他在二十几岁年纪上,所写文章之广泛:工业、农业、铁路、海关、市场、货币、金融、财政,便知他是多有智慧和创造力的人。1943年徐雪寒被分配到华中局情报部工作,成为潘汉年助手。从1943年春夏到抗战胜利前,潘系统来自上海、南京的所有重要情报,都经过徐雪寒的手。直到1982年潘案平反,天下人才略知,潘系统为共产党获取了多少重要战略情报,这个“罪臣”实为“功臣”。
   随着电视剧《潜伏》的热播,我有一种奇怪的联想。于是,便顺着联想去发现。竟然看到这样一种考证,说剧中主人公余则成的原型是吴石。而吴石是1949年6月赴台的国民党国防部次长。话说中共女情报员朱枫赴台与吴联络,获取军事情报,被出卖;吴、朱于1950年6月10日在台北马场町被执行枪决,是轰动一时的“台湾特大间谍案”。朱枫女士的气节甚至感动了国民党,在他们的保密局文件中称朱枫是:“党性坚强,学能优良女匪干,被捕瞬间吞金自杀。不惜个人生命,”其精神“诚有可取之处。”可见,果真有超越阶级、超越敌我的人性和情感。而朱枫女士,正是徐雪寒曾经的属下。三联书店老人口中的“慧眼识朱”,说的就是徐雪寒对这位朱枫从观察、信任到使用的故事。徐雪寒介绍朱枫入党,并调谴她做贸易,为隐蔽战线管理经济事务。1949年朱枫去台湾前,还写信问徐的意见。1983年,又是徐雪寒倾其所知向有关部门讲述朱枫历史,为她争得应有的结论。
   
   朱枫(1905-1950)
   多成熟、坚毅的脸庞,高贵。
 
   

1950年6月刑场就义

   
吴石,仪表堂堂

   1981年夏,徐雪寒终于脱掉重罪枷锁,国务院总理找他谈话,征询他对工作的意见。重回社会,已是古稀之年。歪打正着地,他错过了建立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一跃为市场取向改革奔走呼号。在他的头脑里,大概从来没有插入计划经济,早年和晚年,两段市场经济对接起来轻而易举,顺理成章。除了前述建立中央银行一题,1983年,国务院还要求经济研究中心制定外贸体制改革方案。老外贸徐雪寒大施身手,召集会议、调查研究,提出“统一管理、联合经营”的方针。
   虽是浙江人,他认上海是第二故乡,最早主张上海全面开放,提议开辟国家第二经济特区,充分发挥上海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区位优势和工业基地优势。他说:“上海人灵得很,要解脱发展商品经济的束缚,使上海人的长袖能够舞起来。”在纪念改革三十年时,有一篇交通银行迁沪记中,终于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一位叫徐雪寒的老先生在当年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应当有一个专门属于上海、支持上海发展的银行。他的提议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这是1984年秋天的事儿。正是因为他的力主,使重建交行的步伐加快。1984年12月初,国务院领导宣布,在中国人民银行之下设立一个新的全国性的银行,与四家专业银行平行,总行设在上海。
   徐雪寒的女儿说父亲虽饱受牢狱之灾,但极有毅力,几十年坚持冷水擦身。70岁时,还走路一阵风。而1981年后,“他一心想弥补二十多年未能为国为民工作所浪费的时间,连周末都每天十几小时趴在书桌前看文件、资料、写东西,身体逐渐不行了。”这才有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鲁志强说的:“从我认识他的第一天,他就是一幅弱不禁风、大病怏怏的样子。每次见面问他:
   “徐老好吗”,
   “徐老不好。”
   我问鲁志强,“徐老是幽默的人吗?”
   “他一点儿都不幽默。”
   “那这话怎么这么逗啊?”
   “是啊,就是因为他认真!”
   晚年徐雪寒因“心有所忧,不能不言”。他说“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化公为私,国有资产散失如流水,但居然无人过问,我行我素,肆无忌惮,莫此为甚!”
   吴敬琏讲起徐老,学他用拐杖跺地的样子:“当年我们反对国民党的腐败,人民才拥护我们,让我们掌了权,当了政。没想到现在腐败这么严重,这是对人民的犯罪啊!”
   鲁志强说,想起徐老,“首先会浮现一张忧国忧民的脸,”
   丁宁宁说他:“一听到干部腐败事件就开口大骂。后来骂不动了,就连声叹气。”
   知徐雪寒者薛暮桥也!1988年他在给《徐雪寒文集》写的序言中说:“历史使他患了一定程度的忧郁症,在同朋友叙谈时常常流露出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但他从来不谈自己所受将近20年的冤屈。”
   鲁志强写过一篇《想起徐雪寒》,其中反来复去地“想”:“我想不出一个革命者被革命专政的所思所想,也想不出一个理想主义者被理想抛弃的所感所受,但我知道那一定无数倍于肉体的痛苦。”
   劝徐雪寒写回忆录的人不少,他不肯,甚至连往事都不愿提。
   1950年,徐雪寒的儿子写过一篇作文叫《我的父亲》,详细写家从一处迁一处,又迁一处,却总见不到父亲。老师的批语是“像捉迷藏”。这真是一个大大的迷藏,直到晚年,才结束“游戏”,回到家来。他多么挽惜自己“在漫长的革命运动中跑龙套的人”好不容易赶上了改革年代,却跑不动了。徐雪寒老说:“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于人民,于祖国没有尽到匹夫之责。”
   徐雪寒活到2005年,94岁。
   
这是鲁志强老兄向徐家为我要来的,还专程送到家。感谢。我把它们看了两遍。

   (载《经济观察报》2009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