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新生女孩起名字100: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研究方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55:13
点击587次 2007-5-26 10:26:47
成都市培华小学课题组
执笔:李翔

一、课题的提出
1、宏观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它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果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背景,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指出了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为贯彻《决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教师培训培养等各方面规定作了定性描述,形成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诸方面的一次大力调整和彻底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其中,教学改革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贯彻《纲要(试行)》精神,达成课改目标,落实课改理念,体现课程功能(课程体现课改理念)的必然途径。
2、中观背景(教学改革的现状)。教学改革始终是教育改革永恒的主题,是历次课程改革的关键。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之花在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形成过程中四处盛开。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育教学改革典型。诸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主体教育”等等,他们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理论为指导,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教法与学法的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但这种改革成效,仅仅是点上的,还囿于明显滞后的现行课程教材体系的束缚,难以突破和深化。普遍的学校,普遍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多的是教育观念的陈腐落后和方法的因循守旧,教学过程整体而言是乏味的灌输式、传授式。教师可能是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但心目中只有教材、大纲和自我,教无所法、教无所思,或者是教无变法、教无反思。因此,在学生心目中,往往也就成了喋喋不休、没完没了、枯燥乏味。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业成绩只能维系在死记硬背、题海训练上,最后反映在一纸缺乏效度的试卷上。造成了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但最后教师教学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学生也没有得到应有发展,严重地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21世纪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供人才储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对于教学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纲要(试行)》对教学过程所作的规定性描述,从另一方面而言,实际上是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指明了教学改革的方向,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下,研究、实践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使无效或低效教学变为有效、高效教学。
3、微观背景(我校的教学现状)。作为从子弟校剥离出来于2000年9月成立的一所公办直属学校,囿于历史等客观原因,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教师队伍的组成以剥离出来的子弟校教师为主,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但全校教师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积极研究与实践的科学态度。因此,以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加强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和实践,对于我校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行为的尽快改善,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的尽快提高,学生、学校的全面发展,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重中之重。
二、课题的界定
1、新课程理念。是指为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并针对现行课程教材体系的弊端提出的全新教育思想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有效:这里特指教学的有效,是指教师通过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学生进步的大小和发展的程度是教学效益大小的唯一指标。因此,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3、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学的教学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学习;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不仅听得清楚明白,而且掌握方法和技能,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是教得很认真和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4、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获得成功或表现俱佳的教学行为。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策略。首先它是一种理念,是指: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③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良化。④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其次它是一种策略,是指有效教学必须讲求教学策略,不讲求教学策略的教学是低效或无效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策略性的知识和技能。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一般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和监控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
5、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而作出的教学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该表述包含三层基本含义:(1)教学策略从属于教学设计,确定或选择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任务之一;(2)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于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3)教学策略既有观念驱动功能,更有实践操作功能。
教学策略与相关领域的基本关系:
第一,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的关系: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实施方式是教学设计的内容。因此,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策略主要涉及课堂教学中怎样教所必须的课堂教学组织、实施、管理等方面的措施。
第二,教学策略和教学观念的关系: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受教学观念的制约,教学观念的外延比教学策略大。教学策略具有可操作性,而教学观念没有。
第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关系:教学策略的的外延比教学方法宽泛,层次比教学方法高。教学策略不仅包括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包括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介的选择等内容,而且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及其组合上也存在着策略问题。教学模式则是一种简化的、理论化的教学范式。教学模式规定着教学策略和方法,居于三者的最高层次。策略、方法的选择均遵循模式要求。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都反映某种教学程序,但教学策略对教学程序的反映比教学模式更为详细和具体,因而,教学策略的内涵比教学模式更丰富。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定型的教学范式,一经确定,相对稳定,教学策略则是比较灵活的调控技巧,可以随教学情境、目标、对象的变化而调整、变动。教学策略具有变通性。
5、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策略也就是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策略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对教学行为的指向性;(2)结构功能的整合性;(3)教学策略的可操作性;(4)对解决问题的启发性;(5)教学策略的灵活性。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围绕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在研究和实践上达成以下目标:
1、各学科有效教学策略得到很大程度的开发和应用,课堂效益显著提高,形成一定比例学科有效教学的评价细则。
2、90%以上的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有效转变,60%的教师研究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3、进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改革、规范和不断完善。
四、研究内容
根据教学活动的几个环节,切实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验研究工作:
1、教学准备策略的研究
2、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
3、教学监控策略的研究
五、研究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提倡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紧密结合,积极参与。
2、发展性原则。一切有效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均以学生积极的终身的发展为前提。
3、整合性原则。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对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如认知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进行整合、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等。
4、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5、可操作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教学策略属性的本质规定。
六、研究方法及措施
(一)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  对学校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技能等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2、文献研究法  选择性借鉴在该项研究上已取得的优秀研究成果,进行验证性研究和实践。
3、计划总结法  对于研究过程实施总体和阶段计划,对每一个研究阶段进行全面总结。
4、教育行动研究法  教育实践的参与者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特点有:①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②研究的主体是教育行动实践者。教师互相之间,与理论工作者之间合作研究是其显著特点。③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研究过程也是实践过程,边实践,边研究,边解决问题。④研究具有动态性。方案不断修改,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二)研究措施
建立健全各种研究制度:
1、学习、培训制度
2、研究例会制度
3、展示、交流制度
七、研究阶段及任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2年9月——2002年12月)
1、的酝酿、选题、设计和论证
2、研究课题实验方案的撰写
3、课题研究的宣传动员
4、成立课题研究的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小组和研究小组
5、研究课题的培训
6、研究课题子课题的确立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3年1月——2005年3月)
1、课题研究的前期调查和分析
2、分阶段进行各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05年3月——2005年9月)
1、汇总实验研究资料
2、总结实验研究成果
3、完成实验研究报告
4、提出结题申请,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评审鉴定。
二OO三年二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