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奖别人勇敢的话:最新分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8:39:23

三伏贴与三九贴

转自 http://bbs.51yam.com/thread-68913-1-1.html
2011年"冬病夏治三伏贴"具体时间:

夏至(选贴):2011年6月22号  
一伏:2011年7月14号----2011年7月23号
二伏:2011年7月24号----2011年8月2号 
二伏加强:2011年8月 3号 ----2011年8月12号
三伏:2011年8月13号---2011年8月22号伏后加强(选贴)
2011年8月23号---2011年9月2号

三伏贴 - 贴敷方法
  每隔10天敷药一次,每疗程3-4次   
.  贴敷前用生姜将局部皮肤擦红,效果更加。
用姜汁,生姜切碎加点水一起搅成浆,调的时候一点点加,加多了会散。

   贴敷时限
第一次贴敷,**保留6—8个小时,儿童2—3个小时。一般每伏治疗一至三次。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决定贴敷的次数。时间一到应按时揭下,切不可为了加强效果,自行延长时间。有病人自己延长贴药时间,导致皮肤过敏,以至后两次贴敷无法进行。此外,有人贴敷后局部会起小水泡,一般不需处理,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即可,切勿抓破水泡以防感染,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贴敷后的注意事项
  1.注意不要贪凉,否则,体内阴寒发不出去,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2.注意室内通风,注意防暑。适当活动,3、不要做剧烈运动。
        4少吃冰冻食品和冷饮。尽量避免进食生冷食物、豆类及豆制品以及可能导致反应加重的食物(如过多的鸡肉、牛肉、狗肉等温性且含动物蛋白丰富的食物)。清淡饮食,少食粘滞性食物,
        4、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调味品,少食性属温热易发食物(如羊肉、海鲜、蘑菇、狗肉、鸡肉、鱼、黄鳝、螃蟹、虾等)。
        5、在敷贴当天可以洗澡,但要注意不要受凉。
        5、贴药后,部分患者局部可能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大多可以忍受。如果上述感觉特别剧烈,达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须及时取下药物,并用清水冲洗局部。

以下是花影在山药社区上写的贴子
  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家人的体质,发现了去年妈妈显效而我和我儿子效果不够明显的原因,一是儿子的体质经过调理,寒已经不太重了,关键是湿重,而去年冬天的方子偏重于驱寒,因此刚好对了妈妈的症。
     儿子在贴上药后不到半小时,药就掉了,我仔细观察过吗,药上全是水,湿漉漉的,难怪粘不住。我和妈妈只有初期的个别穴位有这种现象,说明儿子的湿气比我们都重,而且儿子的身体主要是气机不畅,尤其是脾胃,肚子调理的好就平了,停一段时间就容易涨鼓鼓的,因此我决定给儿子加些调理气机和去湿的药。

,(用量只是作为比例的参考,一个人一次一般用不完的)
妈妈方:(基本不变,今年能买到甘遂了,就加进去了(适合寒重、痰湿,及由此造成的易咳嗽体质)白芥子20克,延胡索(元胡)20克,甘遂10克,细辛10克、白术10克、肉桂10克、甘草10克
儿子方: (适合脾胃虚气滞、易腹胀,体质较湿寒的)
白芥子20克,延胡索20克,甘遂10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细辛10克、
  我的方子(适合血瘀气滞,肝气郁结,体质较虚寒的)
白芥子20克,延胡索20克,甘遂10克,香附10克、白术10克、细辛10克、三七10克
   一次一般帖3-6个穴位
   弄成多大就看个人喜爱了,古方上是做成直径约2.5厘米(儿童减半)厚约1厘米的药饼,简单的说大概一颗小号的象棋子大,现在医院做的就小多了,也就一颗围棋子大,可能是为了节约药量吧。
  另外查了一下古方对于穴位的帖法(指的是冷哮,哮喘孩子的妈妈注意)
第一次:大椎、风门、膏肓
第二次、陶道、肺俞、噫嘻  
第三次身柱、心俞、檀中、若痰多加丰隆。家长可以参考一下

妈妈以前是教师,慢性支气管炎是老毛病了,随着年纪病情越来越重,前两年发作非常频繁,每次都要打两周左右的抗生素才渐渐转好,尤其是2008年的冬天,几次都咳出血来,到了冬天简直就吊针不断,成了我们全家的一块心病。
也许是妈妈的遗传,我们几个子女也是易咳嗽人群,但凡感冒一次,非得咳上两周以上才渐渐好转,儿子不幸遗传到了我的体质,还变本加厉发展成严重的哮喘。
幸好在2008年我接触到了中医和经络原理,在疯狂的自学和拜访专家之后,开始了自我调理的道路,幸运的是,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了,儿子的哮喘基本治愈,两年没登医院的门了,而我在一年的调理后,原来的脂肪肝、高血脂、宫颈糜烂也不治而愈,拿到了近几年来第一份全部良好的体检报告单。
不过,最让我高兴的还是在我的调理下,2009年3月到现在妈妈一次也没咳嗽过,就连最可怕的冬季,也安然无恙,除了经络按摩外,还有一个绝招值得一提,那就是三伏炙和三九炙。
第一次贴,妈妈还是没反映,说不痛不痒,皮肤发红,儿子说关元有点痒,其余没事,我的肺俞和大椎又痒又痛,后来揭下来发现有一片小水泡。妈妈说是不是自己配的药效不够呀,我说还是坚持贴完吧。
第二次贴,妈妈可算有反应了,半小时后穴位有较明显的灼热、微痛、发痒,尤其到了后来,她说痒得钻心,揭下来在肺俞也出了小水泡。我也是感觉一样,贴了不到两小时就痛痒得受不了揭下来了。只有我儿子还是很平静,说有些发热而已。
第三次贴,妈妈在几个穴位都出了大拇指头般大的大水泡,出了很多水。我和儿子还跟以前一样没什么变化,但贴过的部位发红转黑持续几天才好转。
第四次贴,妈妈身上起得水泡那个大呀,我是没看见,听她描述从没见过那么大的水泡,一大片,好吓人,她形容是水泡破了,水哗哗的流,我说也太夸张了,结果妈妈让我看她身上的印记,足有玻璃杯口那么大,现在几个月过去了,印子还是黑色的呢。

贴过了三九贴,整个冬天妈妈一声没咳,最让她高兴的是感觉痰不多了,以前整天都在不停的吐痰,到了睡觉的时候一躺下,每隔几分钟就要起来吐痰,真是苦不堪言。现在痰没了,也不咳了,妈妈高兴得逢人就推荐三九贴。我对妈妈说要连贴三年才行,妈妈说好好好,真是太有用了。

因为买不到大胶布,我是直接买的最便宜的麝香追风膏(1元8片)当胶布来贴的、
我贴的穴位是大椎、肺俞、膏俞、檀中、关元。

贴药最好选在中午,效果最好。时间贴药的时间一般为3-4小时,但个人体质不同,如贴药后感觉局部痒、刺痛的,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如贴药后无任何不适反应的,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至六小时或更长。贴药十个小时之内不宜洗澡。

有同事到医院坚持贴了一年三伏贴和三九贴,原来的过敏性鼻炎基本痊愈。

一般说三伏和三九帖因为节气的关系效果最好,不过平时帖也有些作用的,只是可能效果不理想。

如何根据基础方来自行调整,有没有什么建议?

比如说寒重的可以加附子,胃寒可以加花椒等,因寒而喘可以加重细辛的用量(到药店说明是外敷,不然人家可能不会卖给你,因为内服不能用这么多)我是看到妈妈痰太多了,所以试试加了甘草和白术,没想到对她的效果这麽好。看来引人而定效果最好。
另外提醒一下当天配好的药最好及时用完,如果按我的方子4、5个人用一次都够了,可以按比例减少购买药量,不要留到下次用。以免影响效果。
平时也可以贴的,只是在特定的节气效果更好。

三九贴是从冬至那天开始贴,每隔九天贴一次,共贴三次(也可以贴四次加强一下)所以叫三九贴。
=============================================================
我们的伏贴处方如下:白芥子400克   细辛400克   元胡100克   甘遂100克   猪牙皂100克   麻黄100克上药粉碎,过筛备用。取老姜适量,用木碗或研钵捣碎,纱布包裹,压取姜汁。随用随制,不要隔夜。不要用铁杵捣或搅汁机取汁。用时取药粉30克,加姜汁制成团块,涅饼,置生白布上,对准相应的穴位贴覆。外用关节止痛膏撕成小调加固。

三伏贴配方分享
于三伏天上午11时以前为佳,因此时阳气生发。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连贴三年。药物配方:
1、哮喘
取穴 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 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 ,麝香1.5克 ,生姜汁适量。 2、虚寒性便秘
取穴 神阕 足三里 气海
药物 巴豆2克,吴茱萸6克 ,肉桂3克 ,生姜汁少许。
3、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 曲池 足三里 外关 阳陵泉 绝骨
药物 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4、高血压
取穴 神阕 涌泉 药物 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5、过敏性鼻炎
取穴 肺俞 百劳 膏肓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
还有很多寒性疾病,可以根据具体病情配方!
=========================================================================
十个穴位就能止哮平喘
    除了药物配方,选好穴位是尤为关键的另一步。庄教授说:“中医认为哮喘发病主要与肺、脾、肾相关,我们经过多年的研究,针对支气管哮喘所对症精选的三组穴位依次对应调理肺、脾、肾三脏。”据介绍,临床上治寒喘,一般第一次所选穴位重在治肺,第二次所选穴位重在治脾,第三次所选穴位重在治肾,具体穴位及其机理作用如下——
        第一次选取百劳、风门、肺俞、定喘四个穴位:因为刺激“百劳”能补肺除劳,而风门为交会穴之一,能祛风解表;通过肺俞可输注肺脏精气,达到宣肺理气作用;定喘为治哮喘的重要穴位,有止咳平喘之功。以上四穴相配灸之,重在从肺论治,祛风散寒、宣肺平喘。
        第二次选取大椎、厥阴俞、脾俞三个穴位:大椎为交会穴之一,能解表散寒;厥阴俞助理气活血;脾俞可健脾祛痰,以绝痰源。以上三穴相配灸之,偏于从脾论治,有助阳散寒、健脾理气的作用。
    第三次选到大杼、膏肓、肾俞三个穴位:大杼为能通经活络;膏肓有补虚益损,调理肺气;肾俞能补益肾气。以上三穴相配灸之,偏于从肾论治,有益肾补虚、纳气平喘的作用。
        “可别小看这十个精选穴位,不少寒喘患者坚持三年多次敷贴调治,确已达到宣肺理气、健脾化痰、止哮平喘的效果。”庄教授称:每次所选穴位都不超过6个,但除非患者除哮喘外还有其他明显的病痛,一般不主张每次贴太多穴位,以免影响疗效。
        
        三伏贴应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哮喘、慢性咳嗽、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反复感冒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患有慢性咳嗽(气管炎、慢阻肺)、哮喘、 反复感冒或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的属于肺气虚寒体质的病人效果相对较好.
        对于其他体质,比如有内火的,效果相对较弱。现在疗效有所扩展,对于虚寒胃痛、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也还不错,总之它对于体质偏虚偏寒的患者效果明显,对于其他体质效果不明显。

  大部分的气管炎或哮喘都是由于虚寒引起的,适用三伏贴,但是也有个别患者在夏天犯病严重冬天不犯,比如对霉菌过敏的哮喘,三伏贴就没什么效果。
  
●下列四种情况不宜贴敷
        1.孕妇。2.对药物过敏者。3.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破损者。
        4.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痰、咯血、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三伏贴的发展
三伏贴疗法自古代流传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清代张潞的张氏医通就有记载
『诸气门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淨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就是三伏贴疗法的应用。

到了现代,万芳医院中医师在临床上也印证了三伏贴确实能够治疗过敏、气喘等疾病,他曾搜集了 80 名2 岁到70 岁非急性期气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每年的三伏日,在背部的大椎、肺俞、脾俞、定喘、膏肓等穴接受药物敷贴;其药物为白芥子、细辛、甘遂、仙茅各一份,将其烘乾研成细末,加姜汁调成小丸子,贴在穴上6到8小时。
        
各种贴法所涉及的穴位:

清代张潞的张氏
肺俞、膏肓、百劳等穴

到了现代,万芳医院中医师在临床上也印证了三伏贴确实能够治疗过敏、气喘等疾病,
大椎、肺俞、脾俞、定喘、膏肓

台湾
大椎、肺俞、风门

淘宝
天突、膻中、大椎、膏肓、肺俞、隔俞、心俞




"十个穴位就能止哮平喘"一文中,庄教授提到:

第一次选取百劳、风门、肺俞、定喘四个穴位

第二次选取大椎、厥阴俞、脾俞三个穴位

第三次选到大杼、膏肓、肾俞三个穴位

 

儿子方: (适合脾胃虚气滞、易腹胀,体质较湿寒的)
白芥子20克,延胡索20克,甘遂10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细辛10克

我也打算给女儿调理脾胃贴一下, 这个脾胃虚寒的要贴在哪个穴位呢?还有这个量是一次的量还三次贴的量呀?

我认为,三伏贴利用人体与大自然相应的原理,有夏至一阴生的原理,在人体的阳气达到体表最外层时,辅以相应的药物刺激穴位达到治病保健的效果。
因为是外贴,没有什么太多的禁忌,我觉得您可以先试一贴,如果感觉不错,可以接着贴完三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