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女生漂亮的诗词:洛阳市2011-2012年高三年级第一次大练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01:54

洛阳市2011-2012年高三年级第一次大练习

地理试卷分析

      亲爱的地理老师们,转眼间两个月又匆匆而过,广大高三师生似乎还没有完全从高三期中考试中走出来,却又伴随着忐忑、急促、期待、困惑等复杂心理,迎来了高三的第一次阶段性大考------“一练”,全体高三师生对这次考试的试题状况及结果必定是无比关注。为此,洛阳市教研室地理中心组,谨代表洛阳市教育局对这次的考试试卷作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为广大师生下阶段的备考工作给予一定的帮助。

.试题特点:

1.图文并茂,地理学科特点突出。

本套试题使用的各种图形共19幅,大小表格共6组,涉及到等高线地形图(如第二组题)、等压线分布图(如第四组题)、理想大陆气候分布图(如第五组题)、人口增长及城市人口比重统计图(如第七组题)、人口密度与市中心距离相关图(如第七组题)、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如第八组题)、地质剖面图及区域图(如第十组题)等,并通过平面、立体、坐标、柱状、线状、饼状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充分反映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并凸显了图表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2. 知识覆盖面较广,每册课本都有兼顾,自然地理比重偏大。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总分

 

    42

     8

  0

     50

非选择题

    27

     12

11

     50

   

    69

     20

  11

     100

 3.选择题设计巧妙,突出对能力考查,难度稍大。

本套试卷的选择题共由十一个材料组成,每组题目的命题技巧都很高,并且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特例如下:

第一组题:对时区这部分知识的考查,以往的命题都是直接考查学生对区时的计算能力,而本题则是通过对时间的计算,让学生推测出当地的“景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第二组题:一改以往对等值线的考查习惯,通过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拒马河2月份流量最大” 及一段散文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了全面考察,要求学生在具备了等值线及方位等相关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方能完成此组题。

第三组题: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考查,以往多是通过对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比较,来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及各地的纬度高低,而本组题目则是以“正午太阳高度及昼长的最大差值”作为条件,对能力的要求又提高了一层。

第六组题:通过对“径流系数”这一概念的诠释,及资料----“我国部分地区的径流系数”表,让学生分析在不同地区,影响地表径流的具体因素,对学生基本的、全面的地理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并与近年来高考的命题风格相仿。

第七组题:通过“某国人口增长和城市人口比重”统计柱状图,考察学生对不同性质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人口分布状况的掌握程度,同时,对学生的读图分析、计算能力也进行了严格的考查。

第九组题:在题干中给出某市泥石流发生所必备的三个条件,并通过表一、表二呈现出前两个条件的分布状况,让学生依据表一、表二及河流的分布状况图,推出表三中第三个条件的分布情况,然后,通过全局考虑,方能得出该市泥石流的多发地区所在,真可谓险境重重,环环相扣,对学生的信息提取与加工能力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考查。

4.主观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并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难度适中,与高考题的难易状况接近。

主观题由五道大题组成,依据大量的信息﹙一共采用了十个材料和六幅不同类型的地图﹚,对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交通与城市兴衰的关系、流域的开发与建设、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地质灾害的成因、商品粮基地的选建条件、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城市的空间分布、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等知识进行设问,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查

文字表达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学习能力之一,也是长期以来学生的“硬伤”所在,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可总是因为表达能力较差而得不到理想的分数,使自己的学科成绩提高困难。本套试题的主观题,通过让学生说明“冲积岛与北岸的关系”、“海岸线向近海移动速度减慢的原因”、“①城市几度兴衰的过程”、“开发某河流域的有力措施及其效益”等若干现实问题,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查。

当然,试卷中也难免存在一些小问题:例如,图1、图8的清晰度较差,字体太小;又如,自然地理的内容所占比重略大,但属白璧微瑕,不影响大局。

总之,“洛阳市2011-2012年高三年级第一次大练习地理试卷”,是一套水平很高的试题,对前阶段的复习备考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检验作用,任课老师应该认真总结学生在本次考试中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下阶段的备考方案,争取在“二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答题状况:

1.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正答率﹙%﹚

D 76.48

A 7326

B 50.23

D 51.24

D 80.70

D 58.81

B 65.79

      

8

9

10

11

12

13

14

正答率﹙%﹚

A 54.08

A  61.95

C 34.69

D 75.77

A 65.03

B 30.20

A 45.20

      

15

16

17

18

19

20

21

正答率﹙%﹚

D 67.18

B 31.93

C 60.96

A  64.62

D 79.37

B 30.84

C 39.00

      

22

23

24

25

 

 

 

正答率﹙%﹚

C 66.44

D 54.90

C 81.33

A  41.20

 

 

 

  选择题平均分:28.86

        1题,正答率为76.48。错选的答案比较分散。主要原因是时间计算错误,导致“景象”判断错误。

2题,正答率为7326。错误答案集中分布在B选项上﹙1982%﹚,说明有部分学生虽然不知道正确答案,却因对低纬地区建设航天中心的区位优势有一定的印象,因而,想当然的选择了“地处低纬,有利于卫星入轨”。

3题,正答率为5023。。错误答案集中分布在A2273%﹚、C1637%﹚选项上。主要原因有:①其中一部分学生对图中的信息只提取了“向北看去,山丘下的湖泊......”,而忽略了“湖泊北部和东部两座延伸出来的长长山脊......”所致;②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读不懂图。

4题,正答率为5124。错选答案比较分散,主要原因是,忽略了题

干中的条件—“拒马河2月份流量最大”。

       5题,正答率为8070。错选答案比较分散,主要原因是,使用的计算方法不够巧妙,而导致计算失误。

       6题,正答率为5881。错误答案集中分布在A选项上﹙2451%﹚,错选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想当然地认为图示地区为北半球。

78题,正答率分别为65795408。错选答案较分散,说明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压线的判读方法、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概念、近地面及高空风向的确定等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差。

9题,正答率为6195。错选答案较分散,主要原因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看到“当黄赤交角变为0时”的条件后,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惊慌,影响了学生的正确判断能力,而不是通过发散思维,根据条件得出: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将消失,从而排除答案BD,再依据M点处于40°以南地区,选出正确答案A.

10题,正答率为3469。错选答案较分散,主要原因是,许多学生不能根据“当黄赤交角变为0时,M地气候类型在地球上依然存在”的条件,推出M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并依据该气候的特征选出正确答案C.

1112题,正答率分别为7577%、6503。错误答案较分散,说明这一部分学生对地形、地貌、植被、降水等因素与地表径流的关系等,基础知识掌握的状况较差。

13题,正答率为3020。错误集中在C选项上﹙高达6006﹚,主要原因是学生只考虑了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而忽略了年限跨度。

14题,正答率为45.20。错误集中分布在BC选项上,说明学生对“城市化”、“城市的功能分区”、“逆城市化”等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混淆。

15题,正答率为6718。错误答案较分散。说明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的基本特点及世界人口迁移的基本状况。

16题,正答率为3193。错误集中在A选项上﹙高达5612﹚。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学生虽然不知道“二郎山”、“贡嘎山”的具体位置(或具体哪个国家),但可以确定黄山、庐山的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从而选择了答案A

17题,正答率为7326。错选答案较分散。

18题,正答率为6462。错误集中在B选项上﹙高达2818﹚主要原因有:①部分学生不会依据图例,从表一、表二中提取有用信息-----“土石充足且松散、有河流分布”,然后,再依据河流的流向选出正确答案A;②少数学生根本看不懂图。

19题,正答率为7937。错误答案较分散。

20题,正答率为3084。错误集中在A3098﹚、C3179﹚选项上。主要原因: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假思索的认为“进水流量的最高值”,即为“水库的最高水位”,而没有考虑到进水流量达到最高值之后,虽然单位时间内的进水量在减少,但水库的总水量依然在增加,水库的出水流量也随之增加,当“水库的最高水位”来临时,水库的出水流量才会达到峰值,因而,选择了答案A;②还有部分学生觉得洪峰出现的时间应该在“进水流量的最高值”之后,但并不能确定它出现的具体时间,因此,选择了答案C

21题,正答率为3900。错误集中在 B4417﹚选项上。说明许多学生对对流运动的原理根本就没有理解。

22题,正答率为6644。错误集中在 A1282﹚、D1408﹚选项上,说明部分学生对“泉”的形成条件依然没有掌握。

23题,正答率为5490。错误集中在B选项上。说明部分学生只考虑了岩层年龄的新老关系,而忽略了后期的地壳运动。

24题,正答率为8133。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指向性因素掌握的较好。

25题,正答率为4220。错误集中在B3979﹚选项上。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地理计算、估算能力还比较差。

2.     主观题

  

26

27

28

29

30

总平均分

  

4.814

6.327

 5.332

 4.778

 3.865

25.16

  

0.48

  0.42

 0.49

  0.60

 0.64

0.503

 

        26总分10分,平均得分  4814分。

         .平均得分较高。突出的问题: ①大多数学生只能答出“流水沉积作用”,而答不出“海水顶托作用”;②一部分学生因看不懂图而答了“与北岸分离”;③少数学生答了“侵蚀作用”,说明这部分学生对各种外力作用的过程还比较模糊。

         .平均得分率低。大多数学生答不出“海平面上涨”、“大坝建设截留部分泥沙”。

        27题:总分15分,平均得分  6327分。

 

         .得分较低。突出的问题:①空间定位能力差,没能认出是澳大利亚的东南部;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气候的分布及天气状况掌握的较差,将“②地常常遇到阴雨连绵天气”,判断成季风气候形成的锋面雨;③将“到①地时,却经常是阳光明媚”的影响因素确认为“洋流”。

.得分较高。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这部分知识掌握较好。

.得分不高。突出的问题:①部分学生没读懂题意, 将“交通与城市兴衰的关系”理解为“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②部分学生忽略了题目中的条件——“试从交通角度简析”,往往从工业革命、政治局势等方面来答题;③部分学生虽然能从交通方面来答题,但答案往往既不规范又不全面,从而造成失分。

.得分不高。突出的问题:①因为将区域判断错误,导致农业地域类型也判断错误;②对于流域的开发,答的措施少、效益多。

28题:总分11分,平均得分 5332分。

.得分率较低。突出的问题:①部分学生语言不够准确。如只写“位于地震带”、“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碰撞”等;②概念混淆。如部分学生答“生长边界”、“消亡边界” 、“张裂”等。

.得分率较高。突出的问题:①三种气候类型不按排序写;②表达不准确,如“海洋性气候”、“荒漠气候”等;③少数学生不知道是哪三种气候类型。

.得分较低。突出的问题:①对“分布特点”的概念不理解,因而,答了“沿绿洲分布”、 “沿城市分布”等,也有答农业类型的。②关于“绿洲农业分布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乱答一气。

29题:总分8分,平均得分 4778分。

.得分较高。说明大多数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劣势条件掌握的较好。

.得分率中等。学生对“社会因素”答得较好,对“自然因素”回答的不够完整。

.得分率较低。主要表现:①部分学生对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及因过度发展粮食种植业给生态带来的危害了解不够,因而,很难组织答案。②还有一部分学生因语言组织能力较差,也造成不同程度的是失分。

30题:总分6分,平均得分 3865分。

⑴.得分率较高,问题较少。

⑵.得分率不高。突出的问题:①概念不清,将“城市分布特征”与“城市形态”混淆,因而,给出“线状”、“团状”等答案。②语言不够准确,口语化严重。如给出“沿河流两侧分布”、“沿交通线分布”等答案。

⑶.得分率中等。突出的问题:①审题不清。没看出﹙或没注意看﹚图中所圈的“乙区”是河流的下游,因而,答了“上游径流大,降水多”、“中游围湖造田”等不相关的答案;②答案不够完整、语言不够简练。大多数学生只能答出“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平,降水量大”,而能答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床淤积变浅”、“流域内夏季降水集中”等答案的同学较少。

选择题平均分:28.86分,主观题平均分:2516分,试卷平均得分:54.02分。

凸显的问题:

1.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掌握普遍较差。

例如第1题的基本计算能力;第78题,对等压线的判读、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及高空风向的确定等基础知识;第1112题,对地形、地貌、植被、降水等因素与地表径流的关系的基础知识;第14题,对“城市化”、“城市的功能分区”、“逆城市化”等概念的理解;第21题,对对流运动的概念的理解;第26题,对各种外力作用的过程;第27题,对全球气候的形成因素及基本天气系统的掌握状况;第28题,对地震带的成因;第30题,对“城市分布特征”……等。

2.对信息的提取、加工的能力较低

例如第3题、第7题、第8题、第13题、第17题、20题等,都因为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加工的能力较低 ,导致失分;又如第26题,竟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能从“材料二: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确定区域,而给出“黄河……”、“黄土高原……”等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

3. 对知识的发散思维及迁移能力有待提高

例如第9题、第10题,大多数学生虽然对影响各类气候形成的因素等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错,但却不能依据所学对知识进行发散思维,以至于题目稍显灵活,就不知所措,从而导致失分。

4. 基本的地理计算能力较差

   例如第561325题,这几道涉及到基本计算的题目的得分率都比较低。

5.空间定位能力较差

        例如第27题,部分学生因为没能认出是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影响了对相关问题的判断,从而导致失分;又如第30题第⑶小题,因为许多学生没看出﹙或没注意看﹚图中所圈的“乙区”是河流的下游,而导致失分。

6 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依然有待锤炼

    与前阶段相比,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字迹潦草、条理性差、语言不规范、不用专业术语答题,尤其是对一些开放性问题的解答,表现尤为突出。

四.    下阶段的备考建议

1. 夯实基础加强记忆

学生首先要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过程等理解;其次,还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学科知识记忆积累,才能具备熟练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因此,在下阶段的备考中,建议老师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同时,要督促学生完成对一些地理知识的记忆,使学生的地理素质有一个全面的提高。

2. 研究《新课标》,把握复习方向

重点研究新课标中的能力要求,在下现阶段的复习备考中,注意考点知识和能力的拓展与延伸。

3. 提高学生对图表信息的提取、加工能力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标”对学生要求的基本能力之一。通过“一练”的答卷状况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的读图表能力都比较差,因此,在下阶段的备考中,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多方位、对学生进行多次的图表训练,使学生对图表信息的提取、加工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4.针对性训练学生应答各类试题的方法和技巧

将地理知识进行分类:如成因题、措施题、区位分析题、评价题、计算题、光照图判读题、比较题等,让学生总结各类题的答题方法或规律,并有针对性进行训练、总结,力争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解题能力有所提高。

5.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规范书写训练习

   “想得好”,还必须得“表达好”,且 “书写规范”,才能使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有一个理想的得分,特别是实行网上阅卷后,更应如此。因此,在下阶段的备考中,老师们依然要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争取在“二练”考试中使学生取得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