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女生气质的诗句:人民观点·特别策划·基层治理系列访谈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58:27

在实现利益诉求中构筑“鱼水情谊”(人民观点·特别策划·基层治理系列访谈③)

——从“沭阳压力”看基层干群关系

《 人民日报 》( 2011年12月22日   15 版)

  蒋建明
  江苏沭阳县县委书记

  单光鼐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在做好群众工作、和谐干群关系上,至关重要。“舟水关系”、“鱼水关系”,是我们在群众工作中的坚定共识。但也有少数地方,干群之间呈现“油水关系”甚至对立状况。面对复杂的发展环境和利益考验,基层干部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定位自己的角色?面对深刻变化的时代和社会,如何从“鱼水关系”再出发,找到新形势下基层干群工作的普遍规律?

  本期访谈邀请的两位嘉宾,一位是江苏沭阳县委书记蒋建明,一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单光鼐。前者曾因严格的招商引资举措、联系群众的“网上会客厅”等备受关注;后者长期从事群体性事件研究,对于基层干群关系有深入独到的见解。

  此篇访谈也是本次特别策划的最后一篇,但聚焦基层治理、加强创新管理,将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重点话题。

  ——编者

  

  基层干部如何对待“少数人”?

  群众工作的压力情境

  ●需要克服“绝大多数”的思想误区,不让1%的疏忽破坏99%的努力

  ●面对具体矛盾冲突时,基层干部不能“站在GDP一方”

  本报评论部:很多像沭阳这样的县市,都正在经历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利益、公共利益交织,短期利益、长期利益并存,基层干部协调利益的压力更大了。比如,一户人家不愿搬迁,就算是国家重点工程也没法开工。基层干部在工作中,面对的不是抽象的群众,而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诉求的个人。应该如何把握这种抽象与具体、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蒋建明:的确,人的工作最难做。要看到,群众诉求的表达,大部分时候是合理的。有时候为了引起重视而有所夸大,也可以理解。实践中,需要克服的是“绝大多数”的思想误区。沭阳有183万人口,1%也有1.8万。我们既要让99%的群众满意,也要让1%的群众满意,决不让1%的疏忽破坏了99%的努力。

  少数提出过分要求的群众,也是理性人、经济人和可以团结教育的对象,用说服教育、耐心疏导的办法解决人民群众内部矛盾,杜绝简单粗暴、动辄强攻,才能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也才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权益被保障、心情更舒畅,从而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

  单光鼐:少数人的诉求确实不能忽视。少数和多数是相对的。一个群体在总人口中或许并不是多数,但因背景、遭遇相似,很有可能就成为“命运共同体”,产生共同的诉求,聚集起来,就变成了多数。比如拆迁户、代课教师、复员军人等。如果辖区内存在这样一个同质性群体,更应谨慎从事。比如,浙江织里全镇人口约30万,其中外来人口就有20万人,形成了一个“大比例人群”,这就需要通过对话、协商等多种方式,了解他们的诉求,制定相应政策。

  本报评论部:沭阳大力招商引资的各种举措,曾引来舆论的广泛关注,比如完不成招商引资任务就变成“代理干部”等。应该说,这也给了各级干部以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的基层干部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

  蒋建明:基层干部最大的压力,是发展的压力。就我个人而言,觉得最急迫也最困难的,就是经济如何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有压力是好事,有压力才有动力。

  在这样的压力下,要处理好“收紧”和“松绑”的关系。对领导干部的要求要收紧,否则就可能产生“简单粗暴”。另一方面,在严守党纪法规的基础上,对于地方的发展,也要松绑。多给地方创新的空间,形成创新的氛围。应该要求领导干部“不能干什么”,但尽量不要规定“只能干什么”。

  单光鼐:在发展的问题上,干部和群众是有共识的,问题在于怎么发展,发展起来的成果如何更好地分配和共享。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财权上移、事权下移,“分级包干、分灶吃饭”。一些县,尤其是中西部县财政紧张,一些乡镇负债较多。有句顺口溜,用“富丽堂皇”、“喜气洋洋”、“勉勉强强”、“哭爹喊娘”等词形容各级财政的境况,虽然极端,也从某个侧面反映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地方干部发展压力大,也源于这种财权事权的不一致。因此,很多基层政府一心抓经济、抓发展,把公共服务、改善民生放在次要地位,或者认为只要发展了这些问题自然能解决。所以,面对具体矛盾冲突时,少数基层干部往往会“站在GDP一方”,本应成为裁判员,却屁股坐在了老板一边,最终使群众的矛头从针对企业转到了针对地方政府。

  

  一些群众为何预设不信任?

  干群关系的信任症结

  ●根本原因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出现了偏差,群众工作迷失了方向

  ●如果能严守“上下结合”的行政过程,至少能化解七八成的矛盾

  本报评论部:有人认为,有的地方干群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不信任的状态。对于基层干部,一些群众预设的观念是不信任;对于群众,基层干部也是“怕”、“防”多于“亲”、“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态?

  蒋建明:干群之间出现“信任问题”,根本原因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出现了偏差,群众工作迷失了方向。在干群关系中,干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干部当亲人。

  单光鼐:干群关系出现问题,最集中的体现还是利益冲突。土地征用、环境污染等问题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个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加剧,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最容易引发矛盾、影响互信。同时,社会进步、民智开启,群众对自身的权利更自觉、更敏感。有基层干部曾说,现在群众一点亏都不吃,而且算得越来越细、越来越具体。这些都使得基层干群关系呈现“信任缺失”,也就是群众出于对利益变化的关切,要求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利益诉求问题”。

  本报评论部:从基层干部的角度出发,应该如何更好地打破这样的“信任隔膜”?

  蒋建明:一方面是畅通诉求渠道。搭建好多种形式的沟通对话平台,才能使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更畅通、接受更有效、行为更有序。比如我们在贴吧开设“蒋书记网上会客厅”,各部门“一把手”要实名跟帖回复网民意见。同时,干群信任的建立,还要延伸到8小时之外,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身份,都应是全天候的,我们的做法是对在职党员实行单位和社区的“双重管理、双向争优”。

  当前,网络的发展也对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对网络,“适者生存”。各种事件中,反应要快,要看到没有与政府无关的事。要处理好每一起事件,在处理中完善机制、提高能力。这检验着各级干部为人民服务意识,也检验着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光鼐:过去,管理是单向度的,权力权威运行的方向是自上而下;现在,社会管理应该是双向度的,政府和公民通过上下互动、合作、协商,借此确定目标,达成共识,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基层干部在工作中,要做到“上下结合”:从上到下地征求群众意见,从下到上地反馈群众诉求。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讲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决策过程。政府如果能严守这样的行政过程,至少能解决七八成的矛盾。

  

  怎样用好群众工作的“时代资源”?

  关系问题的破解之道

  ●要学会减轻群众身上的“稻草”,而不能增加,哪怕只是一根

  ●处理具体矛盾时,不能只想着“打胜仗”,要兼顾合情合理合法

  本报评论部:搞好干群关系,干部发挥着主要作用。这不仅是正确权力观、责任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因为各项工作中干部本身就处于相对主动、强势的一方。

  蒋建明:对。干群如果有矛盾,应该做好工作、做出让步的,首先应当是干部。我们要始终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学会减轻群众身上的“稻草”,而不能增加,哪怕只是一根。

  一个让我担心的问题是,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的乡镇、村组干部,在执行时会有偏差。所以,沭阳把镇村干部纳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范围,比如干部的精神状态、个性、习惯等,都需要事前评估。通过类似的办法,才能努力摆脱事后应对的被动局面,更多地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尽可能使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少产生、少转化、少激化。

  单光鼐:基层干群关系怎么改善?我认为,就是要成为老百姓的“自己人”、“自家人”和贴心人。干部必须“心底无私”,不能单纯追求政绩,首先要成为一个在道德上能够得到老百姓认可的人。这需要给老百姓监督权,也要给媒体监督权。

  实际上,如何处理具体的矛盾和问题,也是对基层干部政治智慧的考验。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形成决策、开展工作之前,先要看看可能对群众造成什么损失,不能只是想着“打胜仗”。

  本报评论部:在干群关系的制衡点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因素?

  蒋建明:正如你们的“评论部文章”所说,公众要“法治维权”,政府要“依法维稳”。总体上看,基层要做好群众工作,平衡点在法律,诉求点在利益。

  群众的素质越来越高,这也对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在一些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群众对信息、法规和政策的掌握,甚至比干部还多还好。法治是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在具体的矛盾中,利益诉求者和工作执行者认识上会有距离,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点就法律。

  同时,也要用“利益”去说服人。比如,现在干部都说拆迁是“天下第一难”,但如果群众能从拆迁中得到实惠,大部分人还是会支持拆迁的。再比如土地流转工作,对于不愿流转土地的,可以暂时放一放,等他们看到周围人家土地流转得到的收益时,自然会参加进来。

  单光鼐:基层干部在处理具体的矛盾冲突时,还是应以“合情合理合法”三者兼顾为宜,要注意在这三方面寻找到平衡:一是“法律法规”,这是一个基本原则,有不可替换的单一性;二是“乡土规则”,它有两面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是“草根规则”,包括人情、亲情、情理、事理等等。我们做群众工作,既要坚持法治原则,也要学会审时度势,学会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