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工艺:百家廊:為何寒門難出貴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8:00:03

百家廊:為何寒門難出貴子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2-22]     我要評論 (0)

陳曉鳳

「糾錯費」與命運

 某日,一位朋友設宴招待赴美實習歸來的侄女。席間健康漂亮的女孩對在國外的實習經歷侃侃而談,成熟又自信,讓她的父母覺得那筆不菲的實習費著實沒有白花。

 女孩大學三年級時,所在大學為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組織學生暑期去美國實習兩個月,參加的學生要付2萬元人民幣費用。此錢除了實習中介、在美住宿費之外,還包括去美國各大主要景點的旅遊費用。姑娘參加赴美實習後,不僅有了國外大公司工作的實踐經驗,還收穫了流利的英語、開闊的眼界以及落落大方的風度;最近在招聘市場上,很快被一家金融機構相中。

 但她的很多同學卻沒有這麼幸運,他們的父母出不起這筆錢。2萬元甚麼概念?相當於幾年前一個普通公辦大學本科學生的全部學費,很多農村貧困家庭甚至城市普通家庭,都得節衣縮食從牙縫裡才能擠出這筆錢。對普通家庭來說,供孩子大學學費還能撐著,出國實習的費用就純屬奢侈了。實習女孩的父母一位公務員一位經商,兩萬元對他們來說只是小錢一樁。

 當人們向年輕女孩慶賀時,席間有位在京拚搏的外地姑娘小聲歎息說:寒門難出貴子!多少父母有如此經濟實力培養孩子?話語間聽出她的不服。

 當代中國教育,即使是最平等的分數競爭遊戲規則,也會因背景不同讓同一資質者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那位去美國實習的姑娘,小學初中學習成績都不太好,中考成績也不理想。當同一分數的同學都分配到較差的高中時,她卻因父母交了幾萬元擇校費上了一所不錯的高中,於是懂得努力考上了大學。這所大學雖非一流,卻設有職業前景不錯的專業,這樣的專業除了收正常報志願的達分生外,也收一定的贊助生——即除學費之外還要交幾萬元「擇專業費」。女孩選擇了費用最高的金融專業,父母毫不猶豫地交了這筆錢。

 女孩的成功固然讓人欣慰,但細細一想,若是這孩子生在一個普通工薪人家,或者乾脆生在農村,父母根本沒有閒錢出那些不菲的「糾錯費」,一次次地把她從險途上挽救回來,那麼她糾錯機會可能就微乎其微,甚至就等於零。

 事實上,無糾錯機會的孩子比比皆是。

 一個平民孩子的人生路上,有著太多難繞過去的溝溝坎坎。一些平民孩子把差生頭銜一路背到中學,早早就對自己沒了信心,高中一畢業就成了經濟鏈最低端的打工仔。好點兒的安貧樂道,差的就自暴自棄了。這樣的一生,往往始於人生頭幾步沒走好,也可能就始於出不起幾萬元的擇校費。不少中國農民孩子,天天走十里路上教學水平極差的小學、中學,一星期的菜只是一瓶辣椒醬,與進城打工的父母一年只見一次面。粗放的養育,讓他從童年到少年都過著精神、物質雙貧困的生活,結果可能在中考階段就被淘汰了。即便毅力超強苦讀十年上大學,父母也絕再無閒錢供他假期出國開眼界。等他好不容易熬到大學畢業,壓抑太久的心理反差,也難讓他有光明健康的心理。

 當代中國雖有平等的考試制度,但在金錢與權力面前,人的智商與能力差異都算不了甚麼。一個在國內可能考不上大學的孩子,只要家長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基本都會選擇出國留學。幸運地生在一個擁有金錢與權力的家庭,就能更獲得更大的社會寬容,更容易擁有積極健康的人生;而不幸生在貧寒之家,你就要經歷無比殘酷的競爭,才能攫取上升的渠道,代價可能還是犧牲身心健康。

教育資源特權

 寒門難出貴子,其一難在教育資源的特權上。

 優質教育資源,是權力潛分配的重要區域。北京孩子的競爭從托兒所就開始了。所有高檔小區都配備優良的教育資源——從托兒所直到高中。學區房,是地產商競爭法寶之一。上世紀50年代,北京八一、十一、景山、101等都是有名的軍幹、高幹子弟學校,中考時分數只達處理中學的學生,也能通過上級協調轉去最好的中學就讀。進入新世紀,北京重點中小學依然是高官富商子弟扎堆之地。每天下午四點,東城燈市口一帶都是車水馬龍,因為那兒聚集著好幾所市重點中學、小學。接孩子的汽車高級轎車甚至公務用車比比皆是。「共建生」以及「條子生」,競爭手段都離不開權與錢。有高官遞條子和交得起不菲贊助費的,都不是普通人家。

 在北京,孩子從上托兒所起直到上大學,家長都要一路過五關斬六將地拚關係,才能享有優質教育資源。調查顯示,北京近20所小學的擇校費從3萬元到12萬元。上好的幼兒園,費用比上大學還貴。在國內大學都考不上孩子,就花巨資送子出國,拚出個洋研究生歸來。

文化背景之爭

 寒門難出貴子,也難在家庭文化背景的競爭上。

雖制度層面的競爭越來越公平,家庭文化背景的競爭卻是寒門子弟難越過去的無形門檻。一位朋友的兒子今年順利地被著名醫學院自主招生錄取,且是本碩連讀。男孩從眾多尖子生中脫穎而出,絕無一點兒後門,全憑自身素質。他不僅畢業於重點高中,且從小酷愛中國傳統文化,能詩會畫,寫一手好字,會彈鋼琴,還學習氣功。男孩的優秀學習潛質及明確的人生目標,與家庭文化的熏陶是密不可分的。他的父母都是大學畢業就進國家機關當了公務員,家中寬敞的書房裡,幾個大書架裡列滿了書籍。父母閒來無事,就一起下棋寫字讀書畫畫。浸洇於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孩子自然深受影響。男孩的鋼琴考了不低的級,中學時文言作文就得過市級獎項。

 想想看,一個家徒四壁、父母半文盲狀態的鄉下孩子,從懂事起就愁柴米油鹽,就犧牲玩耍時間下地幹活兒,長大後能學會餬口就不錯了,要他與城市文化家庭的孩子以同樣的規則競爭,幾乎一開始就輸定了。可怕的是,家庭文化的貧困,往往會給後代帶來更大不幸,甚至要一代代傳下去,比物質貧困更加可怕。為甚麼有的孩子一生下來就得天獨厚,有的孩子注定輸在起跑線上?是出身決定的。只要城鄉之間,平民與權勢家庭之間存在享有教育資源、文化資源、就業資源上的鴻溝,公民之間就難有真正的平等。

 起點競爭,絕非個別家庭之間的競爭,而是不同群層之間的競爭——是受惠於制度的群層與被制度忽略的群層之間的競爭。表面上看是權與錢之爭,背後依然是制度槓桿在起著作用。

如何制度寬容

 以錢與權為媒介爭得的個別寬容,必然會造成更大的社會不公。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成為當代中國普遍現象。近年,裸分上清華北大的學生越來越少。資料顯示,2010年北大在某省招收的70人中只有10人無任何加分,其餘都是政策加分、自主招生加分、保送而來的。據中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研究披露,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從1990年代開始便不斷滑落。如北大農村學生比例從原來的三成下降為一成,清華大學2010年農村學生比例僅佔17%。

 2012年我國有63所大學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讓很多人心理更不平衡。因為這種寬容很少降臨到內地寒門子弟身上,更因很多內地有錢人移民香港之後,可能利用政策寬容輕而易舉地進入國內一流大學。調查顯示,中國內地中產階級成為移民主體,主要就是為了教育投資。

 制度奠定的教育寬容,是美國人才戰略的重要一環。美國在1964年通過的《公民權利法》基礎上制度了一系列被稱為「肯定性行動」的法律,規定少數族裔弱勢群體在招工、入學、企業競爭中要受到優先照顧。全美高校在那個時代招收了大量少數族裔與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駱家輝就是那個時期進入了著名的耶魯大學。

 中國寒門子弟,何時能挺直腰板享受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