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九尾狐天生技能:中外初中化学教材分析比较之借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5:52:20

中外初中化学教材分析比较之借鉴

王克勤

河北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16

摘 要:对中外有代表性的初中化学教材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概括了各自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指导国内初中化学教学和教材编写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G 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08)10-0120-04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实施的今天,认真回顾与审视中外初中化学教材的改革实践,反思、总结教材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指导初中化学教科书的编写和初中化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20世纪50年代末,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科学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美国率先起步,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紧随其后。由于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教育体制、文化背景的差异,其课程改革并非完全一样。概括来说,初级中学的化学设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实施的综合理科形式;二是德国实行的分科化学形式。现就这些发达国家的初中化学教材做一简要分析。

(一)综合理科形式中的初中化学

美国、英国、日本的初中化学虽然都是实施的综合理科形式,但各具特色。

(1)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的中学基本上继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类型和学制,以综合中学和职业中学为主,“八四”和“六三三”学制并存。由于战后美国教育界反对学生过早职业化,所以初中阶段是不划分类别的。也就是说,美国的初中一般不设置分科化学,而开设普通理科(General Science)课程。在高中,化学作为选修课程来设置。

(2)英国。受美国科学课程改革的影响,1962年,英国编制了纳菲尔德普通水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方案,供11~16岁学生使用。其中,普通水平化学课程方案(0—level Chemistry Project)的内容有实验和理论材料两部分。实验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备有各种设备的实验室中进行实际操作的技能。该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在做完每一次实验室作业后进行综合并做出结论的技能。理论材料部分:这一部分以“化学所使用的一些概念”为标题,其内容除了一些描述性的化学知识外,还有定量分析、能量变化、原子结构等理论知识,与生产相联系的知识,以及化学与社会的知识。

(3)日本。日本的初中理科按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的综合知识组织课程内容,并根据内容的不同,将其分为“二分野”。第一分野主要是物理和化学知识的综合,第二分野主要是生物和地学的知识的综合。

1969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初中理科学习指导要领,其中对第一分野提出的目标是:

第一、发现关于物质和现象中的问题,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收集信息、进行推理、设立假说、实行验证、发现规律、解释自然现象的方法。第二、理解根据物质的特性,可以把它们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以及能量守恒,借以培养从宏观看物质的方法和思考方法。第三、理解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构成的,理解粒子的模型在考察各种现象中所起的作用,培养从微观观点看物质的方法和思考方法。第四、理解自然现象伴随着能量变化和能量守恒,借以培养对自然现象从能量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在实现上述目标的课程内容中,初中理科第一分野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内容主要有:

(1)物质的特性。测定各种物理量,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重要性及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等物质的特性。

物质的量,密度,熔点和沸点,溶解性。

(2)气体的鉴别和分离。使学生考察鉴别主要气体的方法以及利用物质的特性从混合物中把特定的物质分离出来的方法。

气体的鉴别,物质的分离。

(3)物质的三态。使学生对物质的连续性看法和粒子性看法进行比较,根据粒子模型考察物质的状态变化等。

物质的粒子模型,气体的压力和粒子运动,热和粒子运动。

(4)物质和原子。使学生理解物质有单质和化合物,以及与化学变化有关的物质的量和体积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根据原子和分子的模型考察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单质和化合物,化学变化的数量关系,原子和分子,化学变化和能。

(5)物质和电。根据离子模型使学生考察酸、碱的特性及中和、沉淀反应等,从而使学生了解各种物质的基本结构。

离子,离子反应,物质结构。

(二)分科中的初中化学

德国的中学主要有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等三种类型。分科化学并不是在所有中学都统一开设,而主要是在一些州的完全中学第一阶段(初中)开设。现以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1993年颁布的完全中学第一阶段化学“课程纲要”为例,明确规定了初中化学学科的内容包括三个领域:

(1)关于物质的探究、物质性质的验证、物质的变化、能量转化;

(2)对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描述、用模型和理论(规律、原理、定律)来阐释化学过程;

(3)化学知识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负作用。

在第一个领域中,观察物质、了解其性质、描述其变化,要通过实验认识物质的变化及伴随着能量转换的现象。物质的鉴别、制造及寻找最佳的制造过程。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的相似性,通过系统化使学生形成物质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初步观念。

在第二领域,从分子水平解释观察到的化学现象,在非连续层面上说明连续过程。从7年级简单的粒子观出发,在9、10年级形成越来越复杂的观念、模型。并以此作为比较的依据。通过图解或化学方程式方式描述化学过程,目的是使宏观上观察到的物质的性质及反应过程归结到电子分布、连接关系和空间结构上,从而形成理论,使预测物质的性质、变化和规律成为可能。在这方面,元素周期表起着重要作用。

在第三领域,要重视涉及和渗透到日常生活所有领域的化学知识。如我们用到的化学产品塑料、颜料、药物、化妆品等。天然材料的多样性可从化学结构上来说明。化学工业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因素,化学知识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生活质量,而且会对人类、自然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理解化学工业的生产方式和化学学科的发展,将会使化学、人类和自然达到和谐的统一。

综观上述几个发达国家的初中化学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尽管有综合与分科之别,但其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带给我们的启迪是一致的,具体来讲:

一是重视科学方法教育 课程中渗透着自然科学的一般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以及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如用模型的方法从微观上说明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本质,从化学实验结果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通过化学发展的历史说明人们制造新物质的过程和方法等。

二是重视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化学课程的每一部分内容都尽可能地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相联系,它几乎涉及到所有的生产和生活领域,如塑料、颜料、药物、化妆品、食品、建筑等。

三是渗透人文教育 

课程明确提出了化学工业生产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并对此进行了理性的分析,认为通过提高化学科学的研究水平和进行人文教育,可以减少化学工业生产对人类产生的不利影响。

四是化学实验在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化学课程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定律和原理的导出,对物质的变化及性质的认识等都是通过实验实现的,化学实验也是学生解决问题、形成能力和获得经验的主要手段。

二、国内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一)新课改前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中学教材编写实施“一纲多本”,就初中化学教材编写,除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各地方根据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或经原国家教委授权地方自订的大纲)编写的教科书有近十种。具体见表1。

 

通过对上述国内不同版本的初中化学教科书的内容分析(由于篇幅所限,各教材的具体内容从略),除了在学制和使用对象上有明显的不同,其共同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教材中注意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降低化学原理和化学计算的难度,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及联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弹性,减轻学生的负担,基本上达到了义务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素质,以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

(2)注意加强实验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有关教材较普遍地将课文与实验分别独立成册,实验不完全按照课文的逻辑顺序,而主要是按照实验技能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元基本操作到综合练习的顺序编写,以保证大纲要求的实验技能学习得以落实。增加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数量,并在作业中编入家庭小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按规定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训练他们严谨、细致的工作方法。

(3)编写体例、叙述和表达方式有较大的改进。有关教材插图较多、版面活泼,装帧比较美观,文字通俗易懂。

尽管我国现行初中化学教材的编写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才培养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从初中化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来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观念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忽视课程的价值观念。

二是课程内容缺乏应有的弹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三是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动探究。

四是学科知识体系封闭,忽视跨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

(二)新课改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自2001年,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1],先后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华南师大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五套初中化学教材。这五套初中化学教材在内容结构、呈现方式、主题(单元)名称等方面各有特色,其共同之处在于:

(1)充分体现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课程观念,较好地落实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

(2)教科书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3)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重视学科间的联系,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5)教科书的版面设计新颖,可读性强。

当然,现已出版的新课改初中化学教材,也不是十全十美,其中有的版本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不够突出,有的版本距离教学实际较远,还有一些有待共同探讨的问题,如教学评价、突出农村特色和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等。

三、对初中化学教科书编写和教学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中外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的分析比较,谈几点认识: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观念。初中化学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程教学要由“培养化学家的化学”转向“培养公民的化学”,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的学习留有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统整学科知识内容,把握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旧的教科书其内容结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学生学习以“课堂为中心”,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我们认为,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打破传统教材模式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准确理解、把握义务教育化学科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五个一级主题和18项二级主题,并对其整合,突出其内在联系。

(2)精选学习内容,尤其是面向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中学,教材内容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3)在突出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渗透学科交叉,体现STS教育,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是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知识的启蒙课程,如何很好地引领学生步入化学知识的大门,并不断激发、强化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化学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认为,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精心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在一定情景中去探究、去发现、去体验。同时,学习情景的创设一是要真实,情景内容可以是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这些问题的再设计或模拟;二是学习情景尽可能做到“问题化”,正如古语所说:“学始于思,思源于疑。”

4.突出科学探究,渗透对学生的方法指导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精髓。基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科学探究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的教学要求,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八大要素”,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教材编写和教学应体现对学生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不同层次的指导[2]。

首先就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言,要通过典型案例依次体现模仿探究、引领探究、自主探究三个不同层次。

其次,针对不同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认知方式,掌握不同的学习方式。

第三,从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角度考虑,要体现由感知到思维、由宏观到微观、由定性描述到定量表示的过程。使学生认识、体验科学方法本身的层次性。

5.注重学习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就目前来说,教学评价仍是制约新课改的瓶颈之一。如何搞好学生的学习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问题。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应着重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评价内容要全面,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二是评价方式要灵活,评价体系要体现“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专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三是评价操作要简便易行,再好的评价体系,如果操作性差,都会招致学生和一线教师的反感,只能将其束之高阁。

总之,评价不是目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裴新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