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cps联盟:智敏·慧华金刚上师开示录:圆觉心法指归 下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19:53:51
智敏·慧华金刚上师开示录:圆觉心法指归 下篇

第二篇、心法要义
  
  壹、开见示修
  
  一、见地开示
  
  [一、 标真]
  
  问:我们当以何种心学佛?
  
  师:应当以清净心学佛。清净心即心契般若波罗蜜多,亦即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非色声香味触法,应以无住心而修心。如此学佛,方能成就。若以世间之追逐心和谋求心学佛,则离佛 远之又远。
  
  问:何谓修法不修心?
  
  师:修法不修心,即是仅修事相仪轨,著相而向外觅求,却不知返闻自性、依菩提心而修,如此即难以成就。华藏祖师有一偈说:“修法不修心,犹如沙蒸饭。”即是勉弟子修法当以修菩提心为主。
  
  所谓事相仪轨,如摇铃打鼓、供灯、磕头等,皆谓之事相。修大密宗,不执事相,但亦不废事相,唯于事相中,须了知其究竟义理,借事相而修心体,则任一事相法门皆转为心地法门,如此方是大密宗之本义。否则,若不了修心,唯随仪轨唱念、手印赞诵、迎送供养、摆设法器等,即谓之修事相仪轨。又下三部密法,事相仪轨极其繁复,法器供品必须样样齐备;无上密则著重观修,故一切事相从简,仪轨扼要。其目的即欲令行者勿耗时光,不著于相,迳修自性菩提心,一超直入,彻证心源。
  
  问:诺那祖师开示:用凤眼菩提子持咒功德最大,其原因为何?
  
  师:若了义地解祖师之开示,乃指安住菩提心体,若持咒、甚或不持咒,皆具最大功德。
  
  问:中观见是什么?
  
  师:中观见即是不著空、亦不著有,直证第一义谛,彻证法性,亦即佛性。有些证是刹那瞥见,那只是初证。
  
  问:佛与凡夫差多少?
  
  师:只差一字:佛“觉者”,众生“不觉”。
  
  问:本宗弟子有那些基本应了解的经论?
  
  师:诺那祖师开示《金刚经》为大密宗境界之经典。其他如《般若心经》、《圆觉经》、《维摩诘经》、《楞严经》、《心地观经》、达摩诸论、六祖《坛经》、及历代祖师开示等经论,本宗弟子皆应修持。但是千经万论,所欲令众生悟入者,无非是体性,欲令众生明白世间情器皆是梦幻。真实体性无形无相,遍满虚空,而能幻显万象。明了此点,则读一切经、一切论,均能了然于心,明见诸佛出世之本怀。
  
  [二、 了妄]
  
  问:何谓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师:浅略而言,即执我念坚固、人我分别、众生种类、寿命长短。然四相之根本在著“我”:或以色身、幻影为我,或以思想、神识为我,或以虚空、光明为我。凡此种种“我相”皆除,方为真实除四相。
  
  问:佛教讲“无我”,是指那一个我?
  
  师:一切的我。既无色相上之我、亦无意识上之我,一切我执皆应舍下。行者处欲界中,有质碍色相;超越欲界而入色界,仍有光相;超色界而至无色界,犹有微细意识。此等皆须舍去,方能出三界。
  
  问:《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否我们从现在起、尽未来际,所见一切相,均属妄相?
  
  师:对的,均属虚妄。
  
  问:那什么是真的?如何分辨真假?
  
  师:真的无相,假的有相。真的乃是无形无相,不可形容,超过人类思想心念,唯证方知。若以思想穷加觅求,愈想离它愈远。证悟之后,则一切尘尘色色,皆是真相,皆由自性所现。
  
  问:当一切皆空寂,还有知觉吗?
  
  师:若在空寂当中明明了了,惺惺不昧,即是觉性。若在空寂当中,什么都无,自己亦无,则是顽空。
  
  问:是否只要有色、有形态者,皆是虚妄?那众生岂不也是虚妄?
  
  师:众生也是虚妄,如幻存在。凡能取、能思、能见、能闻、能触、能受之一切事物,皆属于“所”;“我”即为“能”。凡有“能、所”,即成对待。凡有形相、有能所、有对待之事物,均属虚妄,皆非真实究竟。故众生亦是虚妄。然如幻众生一旦成证之后,则一切事事物物皆成妙相。
  
  问:那真相和妄相是成对立的吗?真相是否亦依赖妄相而成?
  
  师:真相乃是超越妄相,泯绝对待,故名之为真。故看似对立,实则无所对立,亦无所依附。对立与相依,皆是众生概念分别,即是虚妄之境。
  
  而于实证者言之,则是真妄圆融,一切幻相皆由真相所显,真相亦非离于幻相而别有其真,此乃已证行者之觉受。至于初修行人,绝不可借口幻相即是真相而造业。
  
  问:一切色相,皆由五大构成,但不知五大空不空?
  
  师:究竟而言,五大亦空。对初机,于比较上说为五大,若于了义,则五大本空。
  
  问:是什么都没有的空吗?
  
  师:是“体则如如不动、用则周遍法界”之空。真空中有不空之妙有,妙有亦不离真空。
  
  问:是否即如《圆觉经》所讲:将本来不有之虚妄空华看破之空?
  
  师:真空应无空相,亦无是无非。倘有丝毫对待分别,即落能所。
  
  问:观想之空,是否亦是妄执?
  
  师:是妄执。凡有空之观、空之想、空之悟、空之证者,皆非究竟。所观之虚空,亦是本体所显。观想为初修之方便;究竟则能空、所空,皆与本体无二。
  
  [三、 征心]
  
  问:既然学佛重在修心,然而心在何处?如何修心?
  
  师:心分体大、相大、用大。简而言之,心便是念;只要不住空有、不随妄念流转,便是修心。
  
  至于心在何处?你可自观:念由何起?观到最后,即可了知一切皆是由自心本体所显,如此可证心体,即根本智。由此起用,广度众生,而证差别智。
  
  问:何谓“根本智”与“后得智”?
  
  师:根本智又称无师智,即是一切佛与众生本具之不动不乱、不垢不净之自性本体;后得智即是运用此本体智,在法界广度众生。根本智须保任、成片;后得智即是在根本智成片之后,于不动之本体上,起法界大用。
  
  问:如何证“差别智”?
  
  师:密乘心要,能令行者直证与佛不二之本体,即是“根本智”;尚须六度万行,圆满法界,“差别智”才能圆具。
  
  问:《楞严经》中,演若达多发狂,以为头失去了而觅头,此头是否即指我们的佛性?
  
  师:对的。众生之佛性,本在自心,从未失去。众生觅佛,即如演若达多觅头。经释尊一摸其头,才发现头是他本有,本来不失,又觅什么?向外觅求,转增迷惘。佛在自心,一经指出,霍尔觉知虚妄,心病即愈,做一无事之人,何苦之有?
  
  问:《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则我们的自性,是否即是虚空呢?
  
  师:不应说“是”虚空,因为说“是”或“不是”时,即已离开本体。若有“是”,就有“非”;而本体是离能所、泯对待的。虽不能说是或不是,但可应用标月之指,说它像虚空。虽像虚空,整个宇宙却在其中。
  
  但若只想到其空,又会掉入顽空中。故当观此无尽之虚空中,还有许多星球,及其上之人物、山河大地,都安住此虚空之中,如此才能色空圆融。
  
  虚空之特性:永恒不动、不生不灭、不失不坏、不被染污、本来清净。比如虚空中之星球,终会毁灭,世间亦是成住坏空,不断变异;但虚空本身不失不坏、不生不灭。虚空中之空气会被污染,若将空气抽离,虚空还是它本来的清净,无能污染。世间任何物质都在动,人要生老病死,树要生长枯萎,乃至其中组织皆时刻变化;但虚空本身,无可迁动。若以此等特性而言,则可谓自性有如虚空。
  
  但自性并非“是虚空”,亦非“非虚空”,应在是非两者之间去悟,且要证到才算。若欲见到自性,须将自己的念,恒时观想法界的空,此为明心见性第一步之修法。若能心心念念,都住心于法界大空,乃至发心度虚空中之所有众生,自己心量既是如此广大,则世间之六尘、人我得失,即不执著,不执著即远离尘牵,一离尘牵,则自性刹那之间自然显现。
  
  问:“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之“心”,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心”,意思是否一样?
  
  师:不可得之心,与无所住之心,同为真心。唯不可得,方无所住,亦无所不住。
  
  问:六道众生心内之自性,是否亦遍法界一切处?
  
  师:不应言“众生心内”,因心内即是心外。此心非指肉团心而言,乃指此法界谓之为心,亦即众生之自性。众生心性,亦遍法界,不过被尘所障,不得自在。
  
  问:何谓“前念不生,后念不灭”?
  
  师:“前念不生”,即无语言文字可描述之自性本体。凡落入语言文字,即为戏论。“后念不灭”,即由本体所起之自性大用,以清净心广利有情。
  
  问:住于体性之状态,是可看到体性、感觉到体性、还是体会到体性?
  
  师:体性在体,泯一切相、一切念,不可见、不可闻,无“能觉”之“我”、无“所觉”之“所”,了了明明,唯显觉体。此即诸佛之法身,众生之佛性。体性在用,却能幻现一切相、一切念。如净念、染念、四圣、六凡、星球刹土、以及岁月年劫之迁流。故体性之修持,在体恒寂,在用则大悲遍满,广度有情。倘以无住之心,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如幻思维:以种种方法令一切众生悉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为体用不二甚深修持法。
  
  问:何谓禅体密用?
  
  师:所谓“体”,即诸佛与众生本有之佛性,亦称自性,又名本体。如人须有身,才能为种种事业之用。所谓“禅体”,即修禅所悟到之“本来面目”,彻证自己之佛性。
  
  三乘圣人,证此本体,即安住于本体中,不再入世广度众生,如人有身,却不作用,至为可惜。而密宗弟子,一旦证到本来,不能只住于常寂光明中享乐,应再入世间,广度众生,此即“用”,乃就“度”门而言。
  
  此外,若未证者,亦可起用,即用于世间之息、增、怀、诛。息,可息灭一切灾难;增,可增长一切利益;怀,可令众生见我皆生欢喜;诛,可降伏顽恶众生,令他成就,而了义而言,则是诛自身之惑业与习性。再者,须知一切众生,皆不离我等之自性。降伏之顽恶众生,看似降伏他人,实则都在我等自性之内。修无上密法之行人,是以法界为身、为心,法界中所有众生,皆是自性中之众生,有如自身之一细胞。故真正所诛者,乃自己之五毒,及惑业习气。
  
  问:为何体上要加上一“禅”字、用上加一“密”字?
  
  师:因禅即是体、体即是禅。而密法之真正大用,是在发心之初,即立愿修持成佛之后,不在法界独享寂灭清净光明之乐,而要遍至恒沙世界,广度众生,故为“密用”。
  
  诸位发心,要证到本体更起密用,就必须把握此生,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已传简修者,就照简修而修;传专修者,就照专修而修;若已传心要者,就要时时刻刻、心心念念,返闻自性本体。
  
  众生之成佛或轮回,皆由自己选择。若思想总是在六尘、人我得失、或名利事业上打转,则必入六道轮回。若将思想、心力,不断返闻本来寂灭、本来清净、本来不动之本体,则必可成就。此亦非难事,只要诸位有恒心、有毅力,又坚信我此语,如实修行,必然成就。唯有日夕精进不懈,才能上契传承诸佛之悲愿,下拯六道众生之苦厄,此方为起密乘之大用。愿与诸位共勉之!
  
  问:仅修“一念空”可否?
  
  师:小乘之空为“一念空”,无上乘之空则是“法界空”。因地观想时,须观全法界之众生,证悟时,大悲心便油然而生,乃至遍于十方法界,普度众生。若仅修一念空而安住,则不易生起大悲心。
  
  问:“毗卢性海”是否即为体性?
  
  师:毗卢性海即为体性。体性广大如海,充满法界,遍于每一微尘。
  
  [四、 立理]
  
  问:圆觉宗对缘起之看法如何?
  
  师:本宗涵摄大乘十三宗,就心要而言,乃是天台之性具缘起,及华严之法界缘起。倘能彻证本体,十方法界、一切情器、山河大地、四圣六凡,乃至诸佛菩萨,无不由自性本空所显。以自性本来具足,而为缘起,名为性具缘起。又以此法界心涵摄一切,其中一切境相,皆即本体,非一非异,故能一一互涵互摄,于一尘中见全法界,以此而为缘起,名为法界缘起。故知修心法之人,并无向外驰求之必要,但向自心而修。
  
  问:何谓“缘起性空”?
  
  师:自性空体能显幻有,一切境相无非自性本空所显,名缘起性空。
  
  问:请上师开示理、事无碍之不同。
  
  师:“理无碍”:“理”乃指自性本体,自性本体本来无碍。行者在修途上,初由理悟,往往在事上还透不过,故须对境炼心,方能坚固。
  
  “事无碍”:即是行者在事上已透得过,不再为事相所动摇。
  
  “理事无碍”:则是理事皆能圆融无二。
  
  “事事无碍”:已是究竟地步,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一切情、器、时世间,称性融通,圆融无碍。
  
  问:此种说法,与“一心三观”可有关联?
  
  师:外觉令行者在相上透得过,内觉在念上透得过,直觉则空有一如,达到“理无碍”之地步。
  
  问:若法性坚固成片,是否亦为“理无碍”?
  
  师:法性坚固成片,可达“理事无碍”。所谓成片,倘是在山洞中修,而未在世法上历境验心,恐亦只是“理无碍”,必须在世法中历练过,而依然坚固不动,方称“理事无碍”。
  
  问:“一一微尘中有无量诸佛”,是否即“事事无碍”境界?
  
  师:对的。不仅有无量诸佛,亦有无量刹土,乃至一微尘中能现全法界,摄全法界入一微尘。此是“一多涵摄”之理。
  
  问:何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师:此“一”乃指本体,“一切”即现象,现象即是本体,本体即是现象。
  
  问:何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师:即是自性本空。一切“有”皆由自性大空而显;虽现妙有,其体本空。
  
  问:为何说:佛本无所说,若说佛有所说法,即是谤佛?
  
  师:此乃指自性本体,无文字语言可形容,唯证方知,故说无所说。但虽无所说,仍可作方便说,以为标月之指,就如我们此刻的谈论即是。又自性本空,一切色法皆如梦幻,宛然而现,如幻而说,故说:佛本无所说。
  
  问:秽土及众生,是否亦唯心所显?
  
  师:对的。当彻证时,秽土及众生皆不存在,法界全体清净,所见唯有净土。未证之前,所见五浊恶世,亦毕竟清净。正如永嘉禅师所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以秽土及众生亦是唯心所显故。
  
  [五、 修持]
  
  问:自己无始之前,何以有一念妄动无明,辗转缠缚,而成为众生
  
  师:法性本体,如如不动,恒寂恒照,只因一念妄动,而幻显成如今之山河大地、人物景象、日月年劫,以及四圣六凡、净秽佛土、过现未来,乃至生死轮回、菩提涅槃,亦无非是幻。此一念妄动,即是根本无明,并非本无今有,偶起一念,而是无始以来即以真如为体,名为一念。真如以不动为性,无明则以妄动为性,故由此根本无明之妄动,搅性海而生识浪,生灭心起,乃显幻有。此所显者,不过是梦中境界;而唯一真实者,乃一切有情之真心、法性之本体,仍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恒寂恒照,无可描绘,无可形容,无名可名,名为真如、法性、本体、实相。
  
  问:如何再回到清净本来呢?
  
  师:既明白只因无明一念妄动,成生灭心,才有生死,才显此如幻之情器世界,则要回复清净本体,但循原路回家,直破根本无明。如何直破无明?行者先摄妄念以成正念,继而借正念而念真如,修之既久,即能直破根本无明,转生灭心成不动心。故行者修无念,并非如木石之无知觉,而是如《金刚经》所说:“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不住非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首句即不住有,次句即不住空,末句即是住于中观。依此如幻地思惟,以种种法,度如幻之有情。是故众生以无明妄念而流转生死,以觉照正念而证正觉,觉后则依真如净念而起度生大用。
  
  问:为何祖师云:“烦恼即菩提,烦恼愈大,所结菩提之果愈大”?
  
  师:一切烦恼皆体性所显。烦恼来时,直观烦恼之体性本空,身心安住本体,可化烦恼为菩提。乃至烦恼未来之前,即恒住体性,无我人,无能所,则可除一切苦厄、障碍,化五毒为五智,转烦恼为菩提。是以烦恼愈多,历练验心之机会愈多。若在山中修持之行者,往往在深山定得住,入世却被尘牵。再者,在山中入定而不度众生,仅证“解脱德”,“般若德”及“法身德”不能具足。诺那祖师之开示,乃指在世间种种烦恼中,仍能不舍众生,菩提心不退失,犹如火中生莲,在甚深烦恼中,愈能持住自心,则定慧愈深。故祖师云:“烦恼愈大,所结菩提之果愈大。”
  
  问:有谓世界妄相由“紧”所现,修持则应“松”,是何道理?
  
  师:“紧”便是对六尘之攀缘执著,分别取舍,一切轮回妄相由此而流转不已。“松”便是将这一切执著放下,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问:何谓“离识成佛”?
  
  师:“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如对任何事物,均不分别取舍,以证本来,而不离本来,即谓“离识成佛”。
  
  问:“泯识成智”与“转识成智”有何不同?
  
  师:“转”即是“泯”,“泯”即是“转”。虽然言“转”、言“泯”,实在无物可转、可泯。住于智慧,“识”即是“智”;住著六尘,“智”即是“识”。
  
  问:法界体性力与灌顶之加持,有何不同?
  
  师:法界体性力,是自心本具之佛性,为内因。上师灌顶,乃上承诸佛法流,加持弟子,是他缘。内因外缘和合,方得成就。只是众生见相住相,心不与佛心相应,故须通过上师灌顶之方式,予以加持。若众生之心与佛相应,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则法界体性力,必时时予众生密密加持,使其心开悟解。可知欲法界体性力相应,除上师灌顶加持,尤须靠自己悟修持证之力,方能三力圆融,一体无二。
  
  问:心法中的“觉”字十分重要,请上师再开示。
  
  师:不论正念或妄念,同是一个觉知。只要不随六尘所转,而能念念清净,即是正觉。此事说来简单,修持却不易,往往世事一忙,便随尘而转。故修心法者,有二畏:一畏不遇明师,无缘得闻心法,二畏自己业障重,欲住清净心中,却被妄念迁转不息。而持咒即是消业去障最佳方法之一。
  
  问:安住“法界大定”,与定于“觉”上,有何差异?
  
  师:定于觉体即大空,定于觉智即光明,定于体智不二即“明空三摩地”。
  
  问:如何才可达到无能无所之境界?
  
  师:住于明空不二,即无能所。
  
  问:如何住于体性?
  
  师:不被根、尘、识胶著,即住于体性。
  
  问:《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的修持方法,何以文殊菩萨独赞观世音耳根圆通?
  
  师:因其他方法皆有隔碍。如眼根隔纸即看不见,触觉要触到才发生,唯有耳根通十方,是其殊胜处。但总括二十五圆通,不论何法,皆是修体性空。
  
  问:住于虚空,是否尚有空念未泯,乃观音耳根圆通中“觉所觉空”之“空觉”境界,未至究竟?
  
  师:倘有空觉之念,则尚未究竟。不住空有,方见本来。然住于虚空,乃为悟前之修持途径。因住于空,故不染世尘,能泯我执、除四相,而达法性。悟后仍是有念,唯此念已是不为尘转之净念。此念又名般若菩萨依此一念,六度万行,究竟成佛;一切诸佛均依此清净之念,广度众生。若无此念,则入顽空。
  
  问:耳根圆通,至“十方圆明”,是否已到了究竟圆满之境界?
  
  师:“明”尚有不同之层次。倘若明而未圆,则仅初证本体而已。十方圆明,是已达彻证,尚未究竟,还须度生,以圆满佛土。
  
  问:修持中正确境界之显现,是否均伴随著菩提心之流露?
  
  师:一切正确境界,均即是菩提心相之显现。
  
  问:既然无住涅槃最胜,何以只云“度众生入无余涅槃”,而不云度众生入无住涅槃?
  
  师:无住涅槃乃是大菩萨发大菩提心,深住体性,广度如幻众生,所谓“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此是任运起用,非能度之令入。又菩萨虽度众生,然而能度、所度、度相皆了不可得,仅是如幻而度。故究竟仍是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
  
  问:怎样才能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
  
  师:度一切有情入明空不二之体性,即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
  
  [六、 次第]
  
  问:什么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
  
  师:行者起修之途径,主修本尊法,于对面空中,生起本尊坛城,明现皈依境:中间是本尊、上面传承、前面诸佛、左右菩萨、后面经藏、下面护法,此即生起建立。须佛慢、明显、及坚固持久,方称圆满。
  
  问:四灌是何意义?
  
  师:四灌顶即是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及功德灌顶。瓶灌为生起、密灌为圆满、慧灌为双运、德灌为心法。另根据华藏上师之开示,四灌名为身灌顶、口灌顶、意灌顶、及大圆满灌顶。其详细内容,可参阅华藏上师开示录,有相当了义之阐述。
  
  问:那四灌以后呢?
  
  师:以后就待修证。
  
  问:四灌是不是应该到八地以上?
  
  师:传授、修持心法,和证心法,不可混为一谈。即使初证,亦只到初地,彻证才到八地。虽初证与八地所证之体性无二,但范围大小、时间长短则有差。另初证时,悲心不大,随其修持日进,悲心自然广大流露。倘待登八地以上方为四灌,芸芸众生,谁堪修持心法?又若未经传授、修持心法,又如何能证?何况到八地?
  
  问:何谓四空四喜?
  
  师:此为由初证到彻证空性之四种次第,及于其中所生四种层次之喜乐。此属第三灌方便道之修持境界。
  
  [七、 心法]
  
  问:心法究竟是什么?
  
  师:心法即是直接成佛之法、即生成证之法。亦即一超直入法性,能于少时之间证到自性之法。故归根究柢,还是要修心。
  
  心法只有短短数页,但每一字,皆是证量。众生常只了解文字表相,而不懂实际了义,即便意解,亦是六识中之思想而已,并无证量。是以多有弟子,或因宿业,或因信心不坚、资粮不足,须得再回头修大圆满前加行,而最后目的,仍是要证本心。若能深信、切愿、力行,修心法亦不为难。深信、切愿,再时时去体认法界那不动之本体。比如虚空,虚空中之事物,若气体、若液体、若固体,皆不断变动,唯有虚空自身不动;又如各种能量,虽无形相,却具威力。然虚空与能量,皆非自性,仅是标月之指,用以比拟自性之特性:无相、不动、威力而已。自性当无是非二相,泯能所,绝对待,如镜照了而不留存。
  
  当我们游心于法界这一段时间,再回头看那些次第法门、事相仪轨,是不是很浪费宝贵而有限的光阴?实则修持纵经千生万劫,末了仍须修此心性,才能成佛。何不直接由此而修,才是究竟!
  
  问:大圆满的心法,和禅宗的心法,有什么关系?
  
  师:就“体”而言,并无不同。但在“起用”上,即有差异。如空性,有人或仅证到念空,然无上密部之空境,乃“法界空”。念空易堕顽空,难起大用;法界空却涵摄法界中所有情世间及器世间之妙有。证到法界空,无穷的悲愿自然流露,广度众生,圆满佛土。
  
  问:请上师开示大手印和大圆满之分别。
  
  师:大手印约相当于大圆满之前半,与禅宗类似,无修无整,当体即是,但不能圆满十方佛土,度尽无余众生,亦不能不生不灭,永恒常住。而大圆满,却化内外五大为虹光身,不生不灭,常住世间,应众生之念,而显现有缘众生之前。修大手印,能彻证本体;修大圆满,则能更起无边大用,凭肉眼能见十方刹土,随意往来十方,广度众生
  
  问:修心要是否即可证到虹光身?
  
  师:心要已涵摄一切佛法,但一般根器,不易仅依心要便修到虹光身,要加上大圆满一齐修。
  
  问:“大悲上师相应法”之〈大圆满观〉中,有一句“无修无证无证者”,此为何义?
  
  师:此指住于体性时,无能所、无对待,无能证之我、无所证之所,仅仅如是安住。于修持过程中,梦幻观为“假观”,不住心念为“空观”,空有皆不住为“中观”,如是方能契入体性。于日常生活中宜修假观;安住体性时,则可依收摄瑜伽归空,住于大空三昧。
  
  问:请上师解释“自心进诣”。
  
  师:在修大圆满法时,有四个等次,“自心进诣”乃为第二个次第。此时自性光明中,能现金刚萨埵,或现任一尊佛之面、身、乃至无尽刹土。迨至“穷尽法性”时,则能随时见十方清净刹土,自在显现,来去自如。此时要度众生,只不过是一念而已,即可于无尽刹土中,普现化身,广度有情。
  
  过去诸佛,在因地时,皆与你我现在一样,从无明起修,慢慢随其愿力、信心、与精进而成就。故我们修密行人,对自己要万分自尊,本来与佛无异。体性本遍满法界,光明、智慧、功德本就具足,只因一念无明而在缠,且无始以来积习深重,遮盖了本具性光。故但拂尘埃,光明自现,成佛乃属自然之事。
  
  问:请上师开示“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二门?
  
  师:“亦空亦有”,即空有圆融,表住世中观,不住一尘,不舍一法,平等饶益,广度有情。
  
  “非空非有”属出世中观,即入解脱门,超出情器世间,空有双超,汇归性海。
  
  问:心要之修持,真正达到“出菩提路”境界,是否即为“事事无碍”?
  
  师:“出菩提路”乃是示现本尊起用度生之境界,故真达出菩提路,即能达“事事无碍”。但在修持途中,修习出菩提路,尚属因位之方便,犹未真正成就本尊。故须念念返闻,住于法报化三身而修,身口意皆与本尊三密相应,才能达事事无碍。
  
  问:修心要真达“出菩提路”,是否已有刹土?
  
  师:初出菩提路,仅成就化身,尚无刹土。尚须分身尘刹,圆满报化二土。
  
  问:莲师坛城中,无量的莲师眷属,是否与莲师本体无二?
  
  师:任何众生之本体,与莲师本体皆无二。若由相分而言,莲师之眷属,有由莲师自心变现者,亦有为莲师所度脱者。
  
  问:莲师所度者,是否即华藏祖师心要偈上所云:“此是坛城密中密,后世种性能受持,与我心脉合为一,如环勾索不舍离?”
  
  师:不错。显现于外之眷属,其实早已是莲师心内眷属,此为本尊之“内坛”,显现于外者则为“外坛”。此即修持用心之理。
  [八、 证境]
  
  问:菩萨化身世间,如何不轻众生、不染世尘?
  
  师:诸佛菩萨悲智双运,应化世间,见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世间六尘境界皆幻,体性本来清净。故不轻众生、不染世尘。
  
  问:何以十地菩萨尚须咒力护持?
  
  师:因菩萨尚有微细度生惑业,故需咒力护持。佛咒皆表佛之大智、大力、大悲、大愿,用以度生。菩萨至少到七地无生法忍,或八地不动地,不再为世间称讥毁誉所动,时时安住不动心体,才可不持咒。然而即使到十地,仍需依靠咒力度众生
  
  问:《华严经》云:十地菩萨,能于一念间,普现百千万身及眷属。是何道理?
  
  师:乃因其于因地修行时,时时观想于一念间遍满十方刹土供佛度生,故至果位时,便能具此功行。故知因地观想甚为重要。
  
  问:意生身是否可以触及?或者只是光影?
  
  师:意生身初步只是光影,再上者具功德之人可见,究极则一切有缘之人皆可见其色身。
  
  问:倘若成所作智成就,是否可以肉身示现于众生前?
  
  师:对的,可以于任何刹土、任何众生前示现色身。
  
  问:《梵网经》说释迦牟尼佛已来到娑婆世界八千次之多,《法华经提婆达多授记品》又说释尊往昔曾从提婆达多学习《法华经》。是否诸佛菩萨出现于世,所行或顺或逆,无非是神通游戏之示现?
  
  师:对的,诸佛菩萨,皆如幻示现于世间。然学佛行者,未证之前,不能如佛菩萨一般游戏神通,对于身口意微细之处,更须谨慎,不造恶业。
  
  问:“大持明”是何义?
  
  师:“大持明”即为恒持体性光明之意。
  
  问:弥陀净土是否遍法界存在?
  
  师:自心清净便是自性弥陀,故广义而言,西方净土即遍法界之净土。然若以相分而言,阿弥陀佛示现于极乐净土度生,极乐净土乃法界无量诸佛净土之一。

 

  •  
二、上座观修
  
  [一、观修知见]
  
  问:观想是什么意思?
  
  师:就是用你的脑子去想。
  
  问:如此与妄想有何差别?
  
  师:照法本及上师口诀来想,名为观想;反之即是妄想。因法本及口诀,皆是历代祖师修持成证之经验结晶,乃诸佛之境界,依之而观,可以成就。若不如法观修,仅依自己的妄识分别、习气好恶而观,再怎么观,还是众生境界,非但不能成佛,且转增缠缚。
  
  问:用脑子观想,不也是幻,为何要这么想?
  
  师:初修之方便,是由有相之观想起修,慢慢再进入无相之密法。彼时即不再观想境相,而时时返闻自性本体,返闻既久,自然成片,不须起念,自然念念住于本体,又何庸多一层观照功夫?此为彻证境界。初修者则要时时观想,念念返闻。经云:十地菩萨尚需咒力护持,因尚有微细妄念故。十地菩萨尚且如此,何况你我?
  
  问:是否应客观地观照自我?
  
  师:此为初步之修法。修到后来,主观、客观、能、所,都泯而为一,乃至一亦不可得。此并非一刹那之觉受,要保住持久才行。
  
  问:最后是否“虚空粉碎,大地沈平”?
  
  师:“虚空粉碎,大地沈平”,是证到本来,乃初证法性。严格来说,是只证到法性一点边。这是禅宗的名词。
  
  问:是否从此才是修道的起点?
  
  师:从此便可开始真正修心。以前所修,皆在门外。
  
  问:这是不是禅宗的初关?
  
  师:对,是初关。然而,禅宗并无直接了当之心法,供弟子修习。行者往往苦行或参访多年,遇不到大善知识。而密宗却把历代传承诸佛菩萨之累积经验,汇为法宝,照此而修,即可证到法报化三身圆满。本宗所传之法本,每一个观想,每一句口诀,皆是圆证法报化三身之捷径。是以如实而修,即能得传承加持,而证菩提。
  
  问:修任何法,是否应三轮体空而修?
  
  师:此乃当然之理。然而真正达三轮体空,唯安住明空三摩地、大空三昧等体性大定中。一般未证体性之行者,当于布施以及修一切法、一切念中,尽量向三轮体空之境界而修,不断减少我执。
  
  问:何谓无念?
  
  师:无念是无染念,并非无正念。时时将念安住本体,恒寂恒照,或大悲起用,广度有情,即是正念。
  
  问:何谓无染?
  
  师:即是“对境心不起”,亦即放下一切欲望杂念,起佛法之正知见,以及度生之正念。即所谓“心不取境、境不临心,于心无事、于事无心”,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念念利益众生而不住相。
  
  问:为何密宗持咒要清净六根,并且加上观想,而说这便是“无念”?
  
  师:此即将万念摄归于一念。将身、口、意,都摄归到一念,自然六尘不染。六尘不染,自然身心清净。
  
  问:将万念归一之后如何?
  
  师:将万念摄归一念,然后将一念亦撇却。
  
  问:如何才能于修途上不堕顽空?
  
  师:恒发度尽众生之愿,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无非如幻度众生,如是即不堕顽空,且速证菩提。
  
  问:既知海水与波浪之湿性无二,舟行于海,应如何而驶?
  
  师:任运而驶,于波浪法尔无住。
  
  [二、正修三观]
  
  问:如何破我执、法执、以及俱生我法二执?
  
  师:一切执著,皆因一念不觉、无明流转而起。是故欲破除执著之最上乘修法,乃为直破无明。无明一破,执著即消。依体性法、般若波罗蜜多法、自心明月观法、无上部密法等而修持,都能直破无明。又修假观,泯色身之我,破我执;修空观,泯思想之我,破法执;修中观,空幻一如,泯虚空之我,破俱生我执;修中观,空有双超,泯法性光明之我,破俱生法执。
  
  问:既然生死根本是无明,如何才能将无明破除?
  
  师:不住六尘、不住空有,便能直破无明。
  
  问:何谓“三观”?
  
  师:三观即假观、空观、与中观。假观即对外界一切有相物质不染,了知一切法毕竟归空。空观即对内心之思想、识执,皆不住著,了知过、现、未三心不可得。中观为外不住六尘、内不住空有之中道境界。
  
  问:何谓“入佛境界”?
  
  师:在修途而言,《圆觉经》中所说“一心三观”,即是入佛境界之门,亦即“即空、即假、即中”。实则如来境界,即是“念念不染六尘,更起大悲普度众生,而不住相”。以一心三观而言:念念与本体相应,念念不染六尘,即是“空观”;更起大悲度脱三界六道之有情,即是“假观”;实无一众生可度,亦即空假皆不住,即是“中观”,亦即是入佛之境界。譬如持咒,能持之心本来空寂,便是“空观”;自心咒字如幻放光度六道众生,便是“假观”;空假皆不住,三轮体空,如幻而度,度尽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便是“中观”。由此可知,本宗心法,无一不与佛境界相应。仅修心法,便可“入佛境界”,实证十方圆融,一多互摄,应化无方,神变无碍。
  
  问:何谓“不爱不恶而分别之”?
  
  师:例如我手持毛巾,既不爱之,亦不恶之,但分别干湿、质料颜色。虽不爱不恶,却有分别,仍为六识对外境之分别攀缘,而落生灭。应“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方转识成智。
  
  问:如何才能“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师:深住体性,虽分别一切法,而实无分别想。
  
  问:平常是否应当以“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作为修行方式?
  
  师:就体性立场而言,十方三世一切法,无非法尔本然,以妄想分别原是真心故。倘更作分别之想,即是头上安头,弥增颠倒。又所谓“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乃是证到本来者,再任运度生之心境。若真能如是任运,则心心合道,念念归真。然在修途之行者,则须于一切法不起分别,观一切相如幻、一切念本空,空幻一如,乃至空有双超,方能实证本体。
  
  问:师父曾开示:“要如幻而修。”弟子不太明了如何修,请师父进一步开示。
  
  师:以如幻之身,修如幻之法,度如幻之众生。菩萨怜悯众生不达如幻,而枉受种种痛苦,故悲心反更真切,要令法界一切有情皆了达如幻,脱离生死苦恼。
  
  至于如幻而修,以施食为例,当自成观音而供施,观身心如水月,如幻地召请法界如幻有情,如幻施给种种饮食、卧具、衣物等等,乃至以佛法如幻法施,令彼安乐,如幻成就,此即为如幻观修。
  
  《圆觉经》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故于究竟,一切世出世间法,悉皆如幻,一切众生毕竟成如如之佛。
  
  既知恒沙佛世界,悉皆如幻,则我们修法、及对世间种种追逐,当然是幻。若能如是了悟,则对世间一切自然不执著。犹如看电视,晓了剧情是幻,而不致沉迷于剧中之荣辱得失,而起执著、爱憎,对一切人生之惊涛骇浪,亦均能泰然处之。虽日常生活之种种感官觉受与思想,仿佛真实,但真实证悟者,自然明白自身是幻,世间亦幻,乃至能修之我、所修之法、能度之众生,悉皆如幻,犹如昨梦。
  
  问:何以修法中,常提到观一切相,应如水月?
  
  师:因一切有相之情世界、器世界,乃至无相之心念,无不如水中月、空中虹,如幻而现,并非真实;亦如镜中花、梦中影,不可把捉。如是观修,是要你不住一切相、一切念,了知一切皆如幻而现。
  
  问:如幻而观,是否马马虎虎观之即可?
  
  师:尘境识执当如幻,度生仍应清清楚楚,不可马虎。例如观月光遍满法界度生,则应清楚观想每一道光射入众生身心,令成本尊,或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度化之。
  
  问:修假观时,观一切如梦如幻,则于利他悲心不易生起,该如何?
  
  师:知一切众生曾为自己父母,即可生起悲心。虽然众生如幻,但众生自己不知是幻,故应念念设法度梦幻中之父母,令他醒悟,自知是幻,而不再轮回。
  
  问:在初修时,观想自身以及众生,皆为本尊,现在加上内证,修假观时,是否还要作此观想?
  
  师:修假观时,观一切有相皆幻,则不幻者何?参!
  
  问:那么“于心无境、于境无心”这句话,是要去参它呢?还是用来提醒自己守住六根?
  
  师:是用来清净自心。因“于心无境、于境无心”八字,乃可理解,非参之话头。初步是以六识清净六尘,最后真正证量,则要离开六识,方能真正“于心无境、于境无心”,乃至于双离两边,直证中道。
  
  问:是否到时自然就明白,而不是用“意”去理解的?
  
  师:证到之时,是自然现前。但于修途,若不以六识去守六根,则时时为过去、现在、未来流转不断之妄念所牵缠。
  
  问:请示师父平常如何修持?
  
  师:我修法大多是修如幻。记得早年华藏祖师第三次莅台宏法,驻锡敝寓,我曾写一偈呈祖师,偈曰:“以如幻身,拜如幻师,修如幻法,悟如幻心;起如幻用,度如幻众,满如幻土,证如幻佛。”师父一见,眼光倏然闪亮。但祖师还是为我更改一字,说:“一切众生成如‘如’之佛,而非如幻之佛。”此后,同门师兄请示类“幻观”或“如幻三摩地”等为问者,师父多嘱其转询于我。而且祖师也认为我从如幻下手很对,并开示大众:现代人既不能住于深山长久入定,当由假观入手修如幻,能修如幻,即是修最上的心法。因为心法即是教我们不住六尘、不住空有,若真能如幻,自然就不住。但是,即使如幻而修,也是一天一天不同,一步一步深入,直至证到第八不动地,仍旧如幻地度众生。
  
  问:请师父再进一步开示此“如幻”与“如如”之义。
  
  师:“如如之佛”,第一个如字,是好像、如同之义;第二个如字,即是指真如。佛之体性,即是真如。如如之佛,即是如真如之佛。因我过去倾向于禅宗,受禅宗观念影响至深,将佛亦视为如幻。而祖师却要我明白:佛有三身,而以真如佛为最根本。另亦是要破除我心中禅宗“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之观念。
  
  问:中观之双离两边、不住空有,如何观?
  
  师:日常生活中,修中观为亦有亦空,空有圆融。双离两边,乃住于“大空三昧”,已超出空有两边,虽称之为中观,实际已契入无能所对待,无能观、所观,亦无观之作用。唯有无我,才能超出空有。若功力尚浅,未能契入,则应勇猛持咒,仗加持入此不思议境界。
  
  问:“非空非有”如何解释?
  
  师:一切有情,体性本空;虽空,却能显现法界一切情器;虽显,而悉如梦幻,都非实有。依能显一切妙有,故云“非空”;虽显一切色相,而毕竟空寂,犹如梦幻,故云“非有”。
  
  大众修持,但依此“非空非有”而安住自心,便能成就。何以故?见一切色相,了知其体性本空,而不住著;观其空,亦了知体性虽空,却能显万法,如山河大地、六道有情。故能深达于空,亦不滞于空(安住法界空,而不堕顽空);不住于色,亦不离于色。如此既不住空有,又不离空有,虽于世间行一切利益众生之事,而不染著六尘,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利益众生,便是真正菩萨行。如是行持,名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问:修持是否须“不住空有”?
  
  师:对的。众生见色住色、闻声住声,逐求妄有。三乘圣贤虽证入空性,八识不起现行,仍属顽空。若欲成就无上菩提,则必须双离空有,泯却能所,直证第一义谛,再广度众生,圆满佛土。
  
  问:那么“由假入空转中”,是何情形?
  
  师:修三观,最初是先修假观或空观,最后则一心圆具三观。假是不住尘相,空是不住心念;尘相和心念皆不住,进而空有圆融,即是中观直觉。依此而修,自性便能现前,并非更有一中观可入、可得。
  
  问:于中观时,外界声音是否仍然听到?
  
  师:虽听到,而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
  
  问:在华藏祖师《发菩提心义诀》中,对于澄心、住心、及摄心之修法,均有“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之开示,相同的文字,在清净的层次上,有何不同?
  
  师:澄心属假观,不住尘相。住心属空观,不住心念。摄心属中观,不住二边,平等而住。在清净的层次上,澄心净六根,住心净七识,摄心净八识而转为清净第九识。
  
  问:何以在直觉后,尚须“入解脱门”?
  
  师:此为华藏祖师无上慈悲所立“一心四门”中之二门。
  
  直觉:为菩提门,摄一切法,体用不二,空有一如,悟佛知见,为悟修摄。
  
  解脱:为涅槃门,超一切法,超出体用,空有双超,入佛知见,深入法性,具“空、无相、无愿”三三昧,证现前地。
  
  问:修“入解脱门”时,仍有观想,岂非能所未泯?
  
  师:真正能所双泯,是证量现前时。在此之前,虽还未达此地步,仍应依“入解脱门”中之观想而安住修持,证量方能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是谓能所双泯。
  
  问:修完“出菩提路”,觉本尊放光,皆发出声音,是何种道理?
  
  师:闻声应不住。倘住著声尘,便有“我”与“我所”,有所受,便入十二支因缘生灭相中。
  
  问:倘现自身充遍法界,于下座后,都觉色身非真,而以虚空为身,是否证到?
  
  师:有我感觉,即未证到,须将此感觉也放掉。
  
  [三、返闻自性]
  
  问:何谓返闻?
  
  师:返闻便是照了一切心念、万法,皆由自性所显,或直接观照本自空寂之自性本体,或看念头由何而起、万物由何而生。
  
  问:返闻自性,是否将向外攀缘的念头拉回来,寂然观照无形无相、如如不动之本体?
  
  师:对的,如是观照,即返闻自性。自性空寂,不动不静,无圣无凡,唯一大空自在而已。自性本无方所,而普现十方尘沙刹土。自性本无生灭,而恒示三世生住异灭。
  
  问:返闻时,若有妄念,是否应将念头拉回来,观想持咒?或是应观照它,或者不理它?
  
  师:见一切相,不染一切相,于一切念,不住一切念,就是返闻自性。若有妄念,不制不随,可将念头拉回,继续专注于所修之法。即安住于法报化三身齐修之法,或安住于三身中任何一身之修法。如为初机,可观皈依境、本尊、种子字、咒鬘等。亦可观照,观它起自何处、由何而现。或知妄念是幻,任其来去,自心安住,如青山不动,任妄念如浮云来去,则妄念自然息灭。妄念息时,清净自现。
  
  问:虽时时返闻自性,时时知外境如梦如幻,然而是否为第二念觉,而非第一念觉?
  
  师:初修往往在染而不自觉,更进者,虽可在第二念上觉察自心受染,而归复正念,然于第一念上,仍为尘所牵,此谓第二念解脱。倘能于第一念上解脱之行者,虽黄金美钞在前,宛如粪土,视而不见。因黄金美钞之用途,根本未入其心。他不住空有,而安住直觉。此乃菩萨之觉受与修持,是为第一念觉。
  
  问:如何才能由第二念觉转入第一念觉?
  
  师:初修应恒时修第二念觉,久久之后,若能将心念恒住觉体,不为尘牵、不为识移,而又了了常知,即是第一念觉。
  
  问:是否即“知而不著”的意思?
  
  师:“知而不著”尚属有境、有对待,属于照用。直觉则是能所一如。
  
  问:若于禅定中,或是行住坐卧中,自己明明了了,知道自己在觉照中,是否已泯能所?
  
  师:知自己在觉照,即有能知、所知。凡有对境,便是能所未达双忘。
  
  问:返闻闻性和返见见性,是否相同?
  
  师:返闻闻性和返见见性,方法相似,入手处不同。返见见性是摄回眼根,勿见色住色,而将观看之功能,返回观想体性。返闻闻性则是将听之功能,旋转返闻自性。无上密法之大圆满,即是返见见性,而见到所见即是自己本有。
  
  [四、亲证本体]
  
  问:修心法,为何迟迟不能相应?
  
  师:修心法欲得相应,须心心念念住于体性,乃至一切言行,均利益众生,均对得起传承法脉,方能获得传承加持。倘若违背此点,念念只为自己,有我有人,能所角立,修心法即永不相应。有些人虽然一日修十数小时,进境却极缓,只因未发起大悲救度众生之心。故须发大菩提心,住于不动,如幻度众生,才能相应。
  
  问:某次上师寿诞时,师父曾开示:多年来的心愿,是能够与弟子们水乳交融。请问师父:弟子应如何安住其心,如何落实,才能与师父水乳交融?
  
  师:至要者,即是安住绝待之清净心。此清净心,非比较、非对待,无垢、无净,不来、不去,为绝待不动之心。如是安住,得与师心恒久融合无间。若不依此清净因地心,如何能证到果地清净觉?虽欲修持成佛,发菩提心、愿力、与精进行持,皆极重要,但此等皆应以清净心为根本。
  
  契入体性,固然是在自心清净时最容易契入,但清净心并非仅在上座时持守,在日常生活中,即应恒持清净心,并应以正直之心处理世务,不可有狡诈曲折之心。
  
  此外,若当万分恐怖、万分痛苦、悲惨、及大喜大怒之时,此时若能反观怖畏、悲伤、痛苦、喜怒之体性丝毫不动,则较平时更易契入体性。唯在喜怒哀乐发生之当下,反观体性不动,并不容易。若能如是,则极易契入本体。是故应于平常,时时对境验心。如观看电视、电影时,剧情虽然吸引人,但仍不忘反观自心不动,则日常生活,在在处处,待人接物,无不是对境验心、对境调心之时。
  
  证到体性,看来似乎很难,但若能抓住关键,亦非难事。此关键,即时时能了知世间梦幻,对任何人与自己之利害、得失、是非等等,都为梦境,反观人我、得失、是非种种妄心之体性,恒寂恒照,犹如大空。
  
  在此,尤须注意,切勿一见“照”字,就想一定要观想光明去照。真正的照,是无光明之照,无相之照,无我所之照,无对待之照,乃体性本然如是恒寂恒照,无能照之我、无所照之物,唯如此方契能所一如。或观想如月光之光明遍满,本寂普照。若能常恒如是寂照,则不见人我是非,我执渐薄,因缘时至,即契入法性。
  
  唯有身心正直、无谄曲而真诚之人,最易契入法性,因其心即与佛心相近。故此,若内心歪曲、人我纷纭者,应时时自我检讨改正,将心返回。通常愈是知识分子,思虑愈深,所知障愈重。反而读书不多者,与佛心更为接近。实则思虑愈多,离体性愈远。若妄念又化为行动,造业受报,轮回无尽。
  
  现在的社会,五光十色,有太多的诱惑与牵缠,若定力不够,极易被种种不良风气所转。有些很好的弟子,若能继续深入,即能更上层楼,对众生会有极大利益,但却被社会影响了,令师父十分难过。我自认,自己此生最无价之珍宝,即是在此五浊恶世、末法时代,仍能引导有心学佛之弟子。虽度生亦如梦幻,但眼见弟子为社会邪恶风气所转,非但未能在此生消除无始垢染,反而染上更深的尘垢,对为师而言,即犹如做了令人难过的梦,让在梦中的我,感到十分难过。由此思之,出家众亦是何其优越,能远离世间种种纷争。是故若能有一安静环境,不愁衣食,从早到晚专心修行,实亦十分殊胜。为使弟子们有更好的修行环境,师父决定建更多关房,让更多弟子能够闭关。最低限度,亦要令闭关弟子衣食无忧,能够专心修行。
  
  问:如何直接观法身相?
  
  师:法身无相可观,只念念不染六尘、不住空有,念念空寂,觉照一切尘识皆幻非真。
  
  问:师父曾开示:“法身非依人类思维所能了悟,须达无念才能证悟法身。”但若不能无念,应如何修持?
  
  师:只须修:一、中观无住,不住六尘、空有,心念自然空寂而又明明了了;二、空观本寂;三、假观如幻;四、持咒入明空;五、修法入明空。以上诸法,皆可契入法身。
  
  问:师父曾开示:自性本体显现有两种方式,一为通过观想,承传承本尊加持而显现,另一种则是不观想、不作意,一切放下,任体性自显。但不知后者既无观想,是否仍能受到传承本尊之加持?
  
  师:密宗行人能显现自性,无不是传承上师及本尊加持所致。任何人只要皈依密乘,历代传承上师即依其本愿和悲心,毫无保留而不间断地加持行人,以令行者早日开悟,乃至见性成佛。而此两者之不同:观想,是承化身加持,不观想、不作意,则是承法身加持。
  
  问:既然一切不住,为何住于本体?所谓安住本体,此住是否为无所住之住?
  
  师:对。所谓无住,乃对六尘不住,乃至对过、现、未之心念不住。修持时,先住于有相之禅定,而后对有相之禅定不住,住于无相之禅定,亦即住于体性之本空本寂,此即无所住之住。
  
  问:佩带供养舍利,有何功德?
  
  师:佩带供养佛舍利,除经典中所载功德之外,最主要的,是藉此佛陀舍利为外缘,以引发各位自心真实之舍利。初步为明点现前,明点一旦显发,随其修持,光明日增,终至法界中一切净土、秽土、十方三世诸佛、四圣、六凡,皆在明点中一一显现。然此明点,乃八识幻迹,更进当不住光相。最究竟之法身舍利,乃遍满虚空法界之无相光明。
  
  诸位:真实之佛,究竟为何?是释迦、弥陀、药师如来吗?若如此,《圆觉经》中何以说:在圆觉寂灭之体性中,无量恒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然则真实不生不灭之佛,到底是什么?
  
  弟:佛本无形相,以光明为相而寂静。
  
  师:对。佛无形相,离诸言说,于中实无是非二相。今方便而说:真实之佛,即法界体性。此体性不生不灭,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超越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何以体性超越三世?因时间乃由现象所呈现,譬如太阳升起,说为早晨,太阳落下,称之夜晚,乃至每个刹土之成、住、坏、空,亦皆如是,凡此皆由现象所呈现。若现象皆消灭,即是体性真空,其中并无过去、现在、未来之分际。故知真实之体性,乃是超越三世。
  
  此体性又横遍十方。此无形无相之体性,能显遍法界之光明,又能一一如幻安立无量净土、秽土,以及四圣、六凡,悉皆显现于此恒寂的无相光明之中。
  
  故真实之修持,即住心于此“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之体性上。直接将心住于体性,此即最深之修持方法。如何住?亦即住于空性中。因凡属三际,必有现象流转;若归于大空,无相、无念、无住,无流转,即超越三世。又于此空性中,随我等之悲愿,心光遍照整个法界之有情世间、器世间、时世间,此即体性之横遍十方。
  
  请诸位回答:如何住于体性?
  
  弟:不分别、不爱憎、不取舍,了知一切如梦如幻。
  
  师:对!当一个人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不仅了了知、而且无念之时,即为体性定。有念即有分别。住于体性,应无善念、亦无恶念,而觉体仍明明了了,遍于法界,自性恒常,本寂本净,无念、无相、无住,超越时空,如是而住。一起念即出定,出定即当由体起用,起度生大用,即善用心念,将心念用于自度度他,度法界一切有情,决不用于损恼任何有情。
  
  无念,为住于体性之最佳修持;另一方法则是观空。所谓观,即是住,亦即以自己的脑,一直想宇宙之大空。大空,即空之范围无比广大,大至无限。一直如是想,无须几分钟,自然就忘掉自己色身之存在。既忘色身,即泯我执,而除烦恼,贪、嗔、痴、慢、妒五毒,及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皆无从生起。故知住于大空之时,即是泯除我执之时。如此恒常观修,而日渐增加安住之时间,因缘时至,会“呸”的一声,真正之体性自然现前。深望在座诸位,皆能深入此体性大定。
  
  问:若加长此安住时间,长到不再回到此现实世界,是否即为成佛?
  
  师:此为小乘圣贤之境界,化城而已,仅为自了,个人解脱。菩萨乘之行者,必须出菩提路,广度有情,才能成就无上佛果。
  
  就本宗之修持而言,一直长住空定,乃属不可能之事。因圆觉宗任何一法,从最初起修,即已培养诸位之大悲心,度生之大悲种子早已深植诸位内心。是故即使证入空定,亦不住于顽空,而会起用度生。
  
  问:在此娑婆世界,应如何让自心清净,犹如净土?
  
  师:我们虽处于此娑婆世界,应了了常知:一切尘相皆属虚假,皆为自心所显现。一切既为自心所现,任何色法、心法之本体,皆即此心,是故但莫分别,则五浊恶世,当下即是本来清净光明庄严之阿弥陀佛清净刹土。
  
  众生无始以来,习于向外驰求。若时时返闻,观照自己本来本觉本净之真心,则当下即是净土。虽则外在世界,有爱恶、是非诸境,然当持心自守,莫向外分别是非爱恶,莫取舍人我得失、悲喜苦乐,对一切外境如如不动,恒常安住妙明真心,便是即娑婆而为净土。
  
  各位可于六根,任择一根,训练自己。而此土以眼根、耳根、意根最利,故以眼根为例:眼见美境而不动心,视而不见,见恶境亦不动心,视而不见,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尘影好丑,平等平等,心即不动。则一切有情即本尊,一切器界即本尊刹土,以一切色尘体性清净故。自心恒常如是安住不动,至证此不动心,即登第八地。若见富者即动心攀缘,见穷者即动心走避,起爱恶之心,便落入取舍生灭之中。若以耳根而修:耳闻声音,亦不分别,听而不闻。了知一切音声,皆发于自性本体,故无论欢笑怒骂、虫鸣鸟语、山中清风、门前车马,皆成清净微妙咒音,以一切音声之体性清净故。鼻根、舌根,亦是如此,对于好闻难闻、好吃难吃,皆不加分别,无爱恶心。自心如是安住,念念对世界上一切事事物物不住,即是念念返闻。恒常如是返照,而不住尘相,则在传承加持下,即转秽土成净土矣。
  
  总之,一根归元,其余五根,同时解脱。行者可任择一法,起勇猛心,坚持到底,此生必定成就无疑。切莫贪多务杂,恐到头来一事无成。
  
  问:观一切有情成本尊、一切器界变净土,有何好处?
  
  师:观一切有情皆成本尊、一切器界皆为净土,乃是依正二报庄严,身业与器界圆融。更进观何以一切境相能成本尊、净土?只因皆是自心幻显故,劣境、圣境本体无二,故能即劣境而转成圣境。既知一切境相皆是自性本空之所幻显,则显空双融,色空不二。如是能令我等于见一切相时,免除执著和分别取舍。此乃文殊菩萨藉眼根归元之法,莲师说此名为欲自解脱之法。
  
  若听闻一切声音,皆确信为本尊之咒音,或观想成本尊之咒音,则是语业圆融。若更观一切音声之本体清净,与咒音不二,则是声空相融。如是能在我等于听闻任何音声时,免去与生俱来之分别取舍。此为观世音菩萨耳根归元之法,莲师说此名为语自解脱之法。
  
  若观自他一切有情之心,皆同住本空本寂之自性本体中,而一切举心动念,皆为由本体所起如幻度生之广大悲愿力用,且不止于观想,更应令自己起心动念,皆合于本尊之悲愿,如是则是意业圆融。若进观一切起心动念、烦恼五毒,其体即是自性光明菩提心,恒常不动、不变,故当念起时,但须勿制勿随,任其起灭,将心恒常安住其不动之本体,则一切妄念于第一念上自然解脱。莲师说此名为觉自解脱之法。
  
  此三种方法,名为“金刚道之捷径”,即是直证不动本觉之最快速路径。倘能依此三种方法,任取一种专注而修,久之,便能远离六尘,清净之本来自然现前。大密宗之修持方法,虽短短数语,依之而修,便能成佛,切莫等闲视之。
  
  问:以前念阿弥陀佛念习惯,有没有一个法,能和观想配合起来,更进一层来修阿弥陀佛法?
  
  师:若知阿弥陀之实义,为无量寿、无量光,则住在此无量寿、无量光明之上而修。
  
  问:那很像参话头。
  
  师:禅宗是参,密宗是方便指明一个样子,可以依之而修证。《华严经》说:“有如是观想,则有如是显现。”观法界之光明遍照,即是无量光,乃为真正之阿弥陀佛;又法性无始无终,永恒常在,即是无量寿。若于念佛持咒之时,能如是安住于无量光明、永恒常住之法性上修,即是念自性佛。
  
  问:这样会不会有传承加持?
  
  师:我现在传你,就有传承加持。
  

对一切感恩报恩。  
 

 

问:《阿弥陀经》上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何原因?
  
  师:《阿弥陀经》上说一心不乱,一日至七日,是指临终时安住本体,就能往生净土。而此“一心”,便是指自性本体。若真能从早到晚,都安住于自性本体上,则五浊恶世亦成自性净土。
  
  问:地藏菩萨所说“常住地狱且庄严地狱”,是否即是此意?
  
  师:对的,地藏菩萨虽到地狱度众生,但其本体如如不动,度化无数众生,地狱亦庄严清净。
  
  问:如何祈求上师传承及十方诸佛加持护念娑婆世界,令娑婆灾劫的共业减轻,使遭受灾劫的众生得度,并种下成佛之因?
  
  师:念念修持、念念回向、念念放光祈请传承及诸佛加被娑婆有情,但亦念念了知世界是幻,上师传承、诸佛、众生、及自己,亦皆是梦幻。修一切法,若能了知一切是幻,即为修持无上心法。因为明了一切是幻,即不住相,不住相即不染著六尘,无染著即不分别,不分别即不取舍,不取舍即不爱恶,不爱恶即不造业,不造业即不再轮回。自己如是修,亦回向众生皆能如是。
  
  至于消弭世界灾劫,惟有尽力度众生。因世间之战争与劫难,皆由于杀生太多,被杀众生怨气积聚,急待报仇,或因众生沦堕苦趣,未能得度,或想找替身所致。若能令其度登彼岸,或往生极乐,或超生人天,则能大灾劫化小,小灾劫化为无形。
  
  诸位能发如是利生心愿甚好。但并非仅于闭关时才如是祈愿,更须于日常生活中,即要放下人我是非与怨结。若自心嗔怨不舍,即已将世间怨气转增转盛,如何消除灾劫?又若种种人我是非盘据于心,又怎能有慈悲心再去度众生?
  
  因此,日常检讨自心十分要紧,要以念念恒住于第一念觉,不落于第二念觉为目标。何谓第一念觉?何谓第二念觉?众生于尘境中流转,是不知不觉。若修心之人,面对尘境现前,若稍感迷惑,即思惟法教,提起正念,觉照一切是幻,既不染著,亦不为所动,此为第二念觉。若菩萨念念住于第一念觉,则境还未来,就已常住觉性中,任何尘境现前,根本无染于心。恒常如是觉照,忽然心空、境空,连觉照亦忘,如莲师所开示:“惟常觉照,而忘觉照”,即于“忘觉照”之当下,破除我执。我执既破,即汇归大空光明、毗卢性海,而证佛果。
  
  因此,诸位当学习菩萨念念觉照,勿等尘境现前才觉照,甚至虽已觉察到妄念,却仍不能醒悟放下,而随妄念流转。须知我等自无始以来,即因生生世世,从早到晚,念念都为自己谋利,念念都只想到自己,念念都是人我、是非、得失、称讥、毁誉,是以千思万虑到如今,所得也仍是在六道之中轮回。若此生依然如此念念为自己,则今后无穷尽之未来,亦必将继续在六道中轮转,无有已时。在六道中,堕三涂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泥,何况再能听闻佛法、入密乘门、起信实修,乃千难万难矣。因此,我们怎能不警惕?怎能不醒悟?怎能再为此虚幻之色身,而受无穷尽的轮回之苦?怎能不藉此短暂之幻身,去彻证永恒不生不灭之体性?怎能不舍弃此生一时的虚幻之乐,来换取未来无量时劫永恒的清净安乐?而证取永恒之身,亦是为了广度无量无边在梦中受苦之众生,令他们醒悟,了悟其所处之身心世界,乃一大梦境,令众生亦证到究竟永恒之至乐。若以此短暂的人生,去追求个人的享乐,则与草木同腐,死后随业流转。是以,我们怎能不好好掌握这一生、这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秒?绝不能再将心思浪掷在人我、是非、得失、毁誉,和种种为自己谋求打算,而要将每一个念,都用来返闻不生不灭的本体。
  
  何为本体?众生本具之体性,如《心要经》所说:“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相无不相。”永恒常住,不动不坏,遍满法界,无形无相,非眼所见,非耳所闻,非心念所及;但却能如幻地遍显法界一切净土、秽土、及一切圣众和有情。此即是我们的体性,真正的自己。要契入这体性大空遍显,须住于体性的不动,恒寂恒照。何谓体性不动?盖体性无相无念故。试想法界譬如一巨大之真空管,在此真空中,既无人物、妄念、山河大地,亦无微风、云彩、星辰、日月,这样的空就相似于“本体”的空寂。虽然体性之不动犹如真空,但诸位切莫著于空,真实的体性乃非空非有。相对的动静,一定要有相、有念,方有动静可言;而体性之“本体”无一切相、无一切念,故无来去、无垢净、无增减等相,动静二相,俱不可得。又何谓恒寂恒照?体性真空,无相、无念、无愿,而又本具光明,虽空而明,故体性恒寂恒照。体性之“体”空寂,但体性之“用”却能如幻地现无量世界、净土、秽土、四圣、六凡,乃至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皆如梦幻地依体性显现。凡此语言文字之描述,皆是标月之指,不可住著。
  
  诸位现在修持的目标,须先证到体性之“体”。就如人一样,先有身体,才能有种种思想、行为。证到体性之体,才能由体再起种种度生大用。而证悟本体,最直接的方法,是以我们的念,总是去观想宇宙的大空,如体性不动,恒寂恒照。此谓之返闻。我们说宇宙的大空像体性,而不说宇宙的大空是体性,因为宇宙的空没有觉,而体性则如莲师所开示,乃是“觉与空合”。何谓觉与空合?即将自己的念(觉)去观想宇宙的大空,并住于如空一般的常住不动。在修途中,此乃返闻自性之殊胜方便,依之而修,可破除我执。因为众生无始以来,所以不能出离生死,只因有我,只因念念想到的都是自己,所以我执永不能破。如今我们将脑子扭转来,将原先想自己的念,一直去想宇宙的空寂,因空寂中无我执可依附处。如是久久,忽然之间,忘掉了主观的我和客观的空,当下同破我法二执,而契入本来。何其容易!何其直接!菩萨不起于座,而成正觉。此法名“大空三昧”。
  
  但欲证此,亦须福德、智德兼备,才能到此境地。故于平时修持之余暇,仍要尽量做种种功德,以圆满福智二资粮。
  
  我且再举一自身之经验:我曾在定中忘了自身,而契入体性光明,其中无时间、无空间、无中边、无能所,唯有绝待清净不动。不知过了多久,忽起一念,心想:自己既已如此光明遍满,不知原来的色身何在?于是就在虚空中看到自己的色身正在禅坐。当我看到自己色身时,觉得就像见到路边的一片瓦砾一样,十分冷漠,对自己的色身无丝毫情感,色身与自己的心根本毫无连系。我举此例,是要诸位了解:当证到法性身时,了见一切众生是幻,一切净土、秽土,种种世间,莫不是梦,真正的体性,非言语可说、非思想可到、非根尘可及;而此时对色身之感觉,甚至不及路边一片瓦砾砖石。我们又何必要为此色身作种种谋求、造种种轮回之业?
  
  问:师父原已契入无时间、无能所之状态,而忽然念起,见到自己的色身,请问师父:当时证到的是经典上所说的意生身,还是密法中所指的幻身?
  
  师:当时所证是体性身,体性身虽假名为身,实无身相可得,亦无中边、无方所、无来去,唯有明空遍满。到此境界,很多修行人都无所适从。但圆觉宗弟子,平日时时观修心光遍满虚空法界,体性现前时,正可以认证。
  
  问:这境界是否与临终法性光明现前相同?
  
  师:是相同境界。但对一般人而言,临终光明刹那即过;彻证体性的明空,则是光明恒久常住。此为其差异处。
  
  问:当时师父是由较高之虚空中看到自己色身在禅坐吗?
  
  师:当时并无空间之高下可言,“见”到自己色身正在禅坐,并非以肉眼见,而是以“心眼”见。
  
  问:是否一定要离开色身,才能返观色身?
  
  师:此中无是无非,无离无合。当住于此身时,身心似有关联,但证到体性时,便明白真心与色身实不相系属。
  
  问:此无中边、无方所、无来去之体性身,是否即为法身?
  
  师:是的。但这是初证,之后仍须渐除习气、分破无明。盖理即顿悟,事次第尽。
  
  问:住于体性身如何出定?
  
  师:深住体性大定无念,只存觉体;起念即自然出定矣。修行要时时观住于体性,无相而能现一切相、不动而遍满。时时如是安住,即能证到体性。即使已证体性,仍须时时安住,将住于体性的时间延长、再延长,直至证到不动地,出入无碍。而若是在修持途中,当依法本所示之方法出定。
  
  [五、起用度生]
  
  问:如果闭关二十年,未度众生,有无过失?
  
  师:为何会有过失?须知真正的众生,并非此有相之众生,而是自心之贪嗔痴慢妒、五毒、六欲,及种种分别取舍、人我得失。若自心众生度尽,自心清净,国土就清净;国土清净,十方世界就清净;哪有什么众生要你度?一切山河大地、六道有情,都是自心显现,名为众生,并非实有。待成就后,自然不废如幻而度此如幻众生。
  
  问:有时修法觉得很高兴,有时就觉得难过。
  
  师:为什么难过?
  
  弟:感觉众生好多啊,度也度不完!
  
  师:如此就要发愿广度众生。若不发大愿,为度众生而成佛,则以后无穷的岁月,由劫至劫,仍要在六道轮回。若发大愿,则未来生生世世,都能值遇佛法、修持佛法,直到成佛。故发愿之功德,实不可轻视。况发愿后,无量护法,皆会护持此发大心菩萨,如护眼目。
  
  但发愿之后,必须实地去行愿。每天早上一醒,先要诵自己的大愿;晚上睡觉前,要检讨:这一天在行为和思想上,有无违反本愿?若有,要赶快忏悔,立志不犯,才是真修行人。
  
  问:是不是所有的事物、所有的造作,都要归结到此愿上面?
  
  师:对!一切都要归结到此愿,以此愿为中心,一切念、一切事,皆为圆满此大愿。即你立愿之时,你未来刹土之胚芽,就已种在法界里。随你依愿行持,至圆满此愿时,亦是刹土圆满之时。
  
  问:自己若尚未成佛,如何度众生?
  
  师:各位发心学佛,是为了要度尽一切众生。但是在未成就前,除了应修六度万行,尚可依观想的方法度生。法界本是唯心所显,观想便是密宗果地起修的无上妙用。
  
  问:我们修法度生,可否观想自己分身六道,再分化无量身,度一切有情?
  
  师:可以。亦可观自己放无量光,遍十方法界,每一光端皆化现自己分身,再由每一分身,又向十方放光,如是众生无尽,分身亦无尽,在每一众生前,应其心念而显,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度之。《华严经》云:“有如是观想,则有如是显现。”此言真实不虚。
  
  问:是否经上所说某菩萨曾供百千万亿恒沙世界的佛,即在此修法上放光上供下度中已然具足?
  
  师:倘未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佛,何能值此无上密法?又理事本来不二,就本体而言,一念可为无量劫,但是就相用而言,尚须演为十方三世,不断有佛菩萨出世,供无量佛,度无量众生入一实相,亦不过是空华佛事、水月道场,万法本来如是而已。
  
  问:我们尚未证得,如何能放光即有如此大用?
  
  师:修行人时时刻刻便要将自己当成真正的观音、度母、或莲师,应化到此世间来,这便是无上的修法。只怕自己一天到晚修本尊,却总不肯相信自己便是本尊示现,一天到晚还同众生一样,在贪嗔痴种种无明中流转。若真认自己是本尊,慈悲喜舍自然就流露出来。本尊本无法,与本尊不二,便是本尊法。
  
  问:《大乘庄严宝王经》中,叙述观世音菩萨到地狱救度众生,地狱就化为清凉地。是否自成本尊修法时,亦可如此观想,自成本尊所到之处,皆化为清凉安乐之地?
  
  师:心种咒字放光所及之处,一切有情皆得安乐,依报亦随之清净庄严。修途如斯大悲真切,证时自然具诸功德。
  
  问:安住体性时,如何观想由体性起大用?
  
  师:由体性起用,并非仅仅观想即可,而是要发起大慈悲心,净念相续,思惟以种种施设,平等利益众生。从思惟到履行,实际地去做。
  
  问:是否安住本体持咒,即具度生大用?
  
  师:倘未彻证法性,则度生功德尚属微弱。但安住本体持咒,久之能令众生开悟心源,亦能令自己顿破无明,彻见法性,本具之清净妙明真心自现。此心一净,十方法界无不清净,不见有一众生可度,便是度尽众生。
  
  问:证到本体后,如何起度生之用?
  
  师:初证后,要日夕保任,令其坚固不退。迨彻证本体后,六根已不为六尘缠缚,八识复性妙用,念念不住相,念念不住空,以此清净正念,起五智度生大用。
  
  
三、生活行持
  
  问:工作生活中,如何修三观?
  
  师:平日上座,虽只几小时,然下座后,随时随地须不忘持咒。无论洗脸穿衣,或坐公车,持咒皆不可间断。倘能坚持七日,则可至不持而持的境地。
  
  工作中用脑不方便持咒时,可于周围诸端扰动事物中,唯观不动之本体,不为尘转,不为境迁,便是亦有亦空,于动中称性而修“中观”。倘观一切工作场所有如昨梦,自身心念悉皆如梦,而在梦中报父母师长养育之恩,一切如梦幻而不分别取舍,便是于工作中修习“假观”。回到家中,上座后安住自性本空本寂,便是“空观”。如此则可于日常生活中,齐修空假中三观。
  
  再者,能修之心本空为空观,所修之法历历为假观,空假不住为中观,是为一心三观。
  
  又初修者,在工作中,以修假观最为相契。因工作乃是对境,无论内境外境,无非是六尘,六尘都无自性,如梦如幻,应以梦幻观之。久之,自心即不随六尘而转,即是无相三昧。故我们于工作中,皆应修假观。若静处时,即修空观入中观。如此精进不懈,不久当可了达:三观亦唯一心而已。
  
  问:如何将上供下度、一切有情成本尊、一切器界成净土的观修,在日常生活中与返闻自性合修?
  
  师:如是观修即是返闻自性。因为无论在深定中或生活中所观修之圣众、净土,以及有情所成之本尊、秽土所成之净土,乃至一切见闻觉知,都是如幻而显,都是梦境。不幻的唯有那不能见闻、非心意识所能思量想像的觉智、觉体。
  
  问:生活上有很多小地方,例如考试,总是难免会有所求,我们要如何处理这些事?
  
  师:如幻而求。先尽心尽力,然后就随其自然。若能出离专修,自然最好;但因你尚年轻,父母对你期望很高,现在要出离专修,实不可能,是以应求“心出家”,亦可对父母亲尽最大的孝道。所以一切如幻,如幻而求,能不能获得,皆不要执著。
  
  所谓如幻,就像在梦中一样。若睡梦已醒,或梦中而知自己在做梦,则不太会为梦境而分别取舍,计较人我得失。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一边修行,一边做一切事。即观想在自性本空之中,有此一幻化之人(自己),起此幻化之念,做一切幻化之事。时时不忘如幻而修,自然就不染六尘。特别当知:既一切皆幻,何者非幻?
  
  问:在日常生活中,对外境犹如看电影,不起粗的妄想,持咒归持咒,自己则安住在一个不受扰动的地方,这样是否接近所谓“不动心”?
  
  师:面对外境仿佛与自己无关,乃心不被外尘牵染,亦即晓得世事是幻。但通常修到此程度,若有较烦之事来时,仍会受打扰。因此,要进一步安住于体性的不动,而了见世间一切是幻,由不受尘境心念干扰,进达身、心、境一如。华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实相现前,如如不动。”此方为不动心。
  
  问:在座上修时,能观想放光度许多众生,但于日常生活中,悲心却无法如此广大,仅能放光度眼前众生,有时反而对周围的众生感到难以生起悲心。
  
  师:观想中无物质阻碍,无分别心,故易广度。而生活中种种分别爱恶取舍,已被尘牵,悲心自逊于定中。但若不能对目前众生慈悲,今后何能对一切众生慈悲?倘实知一切众生皆过去父母,皆有深恩于己者,悲心自易生起。
  
  问:修如幻假观,似乎常常仍无法完全如幻视之,而为尘境所牵,是为什么?
  
  师:因未破无明,习气深重,罪障丛集,故不能了知尘境是幻。故善驭心者,应对最爱、最憎之人和物,皆如幻视之,历境验心,如如不动,则对一般事,自能了了而如如,不被尘牵。
  
  问:虽修假观,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仍不免有我、人、众生、寿者之执著,应如何改善?
  
  答:初修假观,当然不能完全如幻,对境遇缘,仍有执著,应一直如幻观修,待内心真实生起世间如梦之觉受,则执著自然逐渐减轻而净除。
  
  问:定中了知众生如幻,出定后仍为六尘所转,该怎么办?
  
  师:仍须靠自己扭转来,安住本体,称性而修。动中修假观,再止观双运,止于本体,观一切法如空花水月。
  
  问:修时,好不容易有一点消息,却常被世俗因缘拉走,有时修得很灰心。
  
  师:再回来啊!在家行者,修行障碍比出家众要多,总有尘事缠身。故修行须有毅力,若为尘牵,须即时返照。若能通得过尘世的历练,修到不动心,其境界比在山中闭关之隐修者,要踏实得多。且入世度生时,也不易坠失或退转。这才是火中莲。
  
  问:有时虽然发心广积资粮,利益众生,但事情来时却会退缩,是否有方法可以改善这种心理?
  
  师:虽然发心,却不能履行,此为发心不恳切,如幻假观未修好,将世间一切都当成真实,所以事到临头,无法放下。
  
  修假观,应于每一念、每一境,切实体认是幻非真。处于生有,当外不住六尘、内不住心念,一切如幻平等而住。每晨醒来,观为另一新生之开始,乃至每一念之生灭,即如一次之生死。处于中阴,若知凡所显现皆为自心所显,如幻而现,则一切中阴之恐惧怖畏,刹那归空,当下回归体性。若投生于他道,无论是天道享乐、修罗斗争,或是地狱、饿鬼、畜生道众苦交逼、刀山油锅,只要身心如虚空,了诸法皆幻,安住如幻三摩地,种种善恶境界,皆刹那归空,身心即于空中回归体性。
  
  修习“如幻三摩地”,对末法众生十分相契。因处于五光十色的世界中,特别是居士身,必须养老抚幼,肩负种种职责,若要时时住于空性而修,实为不易。若依假观,修持如幻三摩地,即为修持甚深心法。
  
  (以下师父开示《金刚经讲义增注》中四句偈数则,以明“如幻三摩地”之义。)
  
  《金刚经》无相四句偈:“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修持如幻三摩地,即可达到离相成佛的境地。
  
  假观两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诸相非相,即指一切相皆为假相。若能了达一切相皆幻,则可见自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观法界一切形形色色,乃至我们的心念,无非如梦、幻、泡、影、露、电,虽现而不实在。如是而观,持之以恒,即能达诸相非相,立地成佛。
  
  生清净心四句:“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不应住喜、怒、哀、乐、爱、恶、欲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说:外既不住六尘,内亦不住七情,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事事物物。观六尘、七情,乃至过、现、未三心所显一切,皆因缘如幻而显。譬如日出为晨,日落为夜,倘若不住相,则无晨昏之别,乃至无过、现、未三心。故于一切时,皆“应无所住”,即都摄六根,不住六尘、七情、三时,而证本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为不住六尘、七情、三时,而又净念相继,念念相续,思维以种种方法广度众生。
  
  离识成佛八句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此“如来”作“本性”解)。应观法界性,即诸佛法身,法性非识境,故彼不能了。”倘若住于色、声、香、味、触、法,就不能见如来本性。若修如幻三摩地,不再见色住色、闻声住声,即可见到与自性一体的法界性,即是诸佛如来的法身。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凡有相者,皆有来去,若不住相,则本无来去。
  
  “离一切和合相,即成正觉。”倘若眼不与色尘和合、耳不与声尘和合、鼻不与香尘和合、舌不与味尘和合、身不与触尘和合、意不与法尘和合,六根不与六尘和合,束六和合为一明点,汇归毗卢性海,即成正觉。
  
  “若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无我亦有深浅不同的层次,最初是泯色身之我,然后泯思想之我,进而泯虚空之我,最后泯法性光明之我。
  
  “心佛众生,似异实一,因缘万法,是幻非真。”佛与众生表相似异,体性实一,其体性犹如虚空与虚空相融,不可分、无有异。一切情器万法,皆由此心佛众生不二之体性如幻显现,虽显而如幻非真。
  
  《金刚经》中共有十八个四句偈,修成一偈即可成佛。这十八偈,每偈都不离“如幻”之义。实因众生见色住色、闻声住声;若能如幻,即可见到自己的佛性。

对一切感恩报恩。
 

 

 

 四、转妄除障
  
  问:是否修一切法,重在心念?倘有恶念,应如何对治?
  
  师:万法唯心,一切行为作业,无不由最初一念而起。倘能“慎其初念、制其染心”,则一切五毒之念、十恶之业,皆不会发生。众生在染已久,虽有心学佛,然无始业习尚未根除,难免偶有恶念发生。此时应立刻觉照:此念是恶、是妄、是业,须不染不著,不任其发展,此谓“制其染心”。
  
  其实,岂仅是恶念?举凡一切分别、爱恶、取舍、人我、得失等种种念头,通谓之染念,皆是妄逐六尘、轮回生死之业因。只要此类念头一起,皆应了知“自心在染”,应当回到本来的清净,无可染著。倘若修持未到,不克如此,则须一心持咒,消除宿业,求传承本尊加持,以期与佛心相应。
  
  问:在社会中工作,难免有时会有贪嗔痴的习气现前,不知如何才能对治?
  
  师:时时了知一切外境是幻非真,自己所处之情境,犹如电视萤幕影像,虚假不实。既知一切是幻,何来贪嗔痴?或时时住于法、报、化三身而持咒,或与本尊三密相应而持咒,即无三毒。
  
  问:心中若有一妄念,即另起一对立之念,与之交战不已,是否应如此修,一直到心中遇境不起妄念,而无须再另起一念与妄念交战?
  
  师:起一念头与妄念交战,是自己本有之清净佛性,与无明交战。当妄念调伏,自己方能住于不动心,此即佛性胜无明,无明渐微薄。初修之行人,常时时刻刻对事、对境如是调伏妄念,此为枝末之法。
  
  然就无上密法,则当了知:若妄念、若对妄而起之念,若染念、若净念,皆是虚妄非真,同由体性所显。故无上密行人,但了见其妄,而不分别取舍,不随念转,亦不须另起一念以压制之,则妄念自归于清净体性,此为调伏妄念根本之法。
  
  问:“转识成智”,是否于妄念来时,了其非真,而不随不制?
  
  师:转识成智,仅有“转”名,而非真有何物可转,只是于空有不住而已。对于妄念,有两种了法。一是了知其妄,一是了此妄念即是真念,因一切妄念,亦无非本体所显,本体空寂。行者可任择一种修之。后者为已证之觉受,亦为甚深之观修法。
  
  问:有时妄念不止,怎么办?
  
  师:在知见上,应先明白:众生从小到大、从年到年、由劫至劫、从无始到现在,无时不在妄想中,而所想者,不过是人我得失,由此而更造轮回之业。故今日已得密法,则须勤修,以转妄念。若持咒还无法转妄念,则要观照:此想亦由自性所如幻流现。了知有一如幻之人,在起如幻之想,此即修心。因了知此想如幻不实,即不执著,而回归真实之自性本体,是即正道。
  
  问:为何修法愈修烦恼障愈多,知识障愈多,文字障愈多,色障愈多?
  
  师:不管多少障,只要放下即是。若能无念,任何障皆不起。因一切障,皆因你去想、去钻牛角尖才有。倘使无念,连此身都不可得,还有何可障?因有身才有障,因有念才有身。若时时把念住于本体,即是将身放下;身既放下,一切障亦皆放下。如尚未修至体性法,则本宗仍有多种忏罪消业除障之密法,依之修持,自能除障碍。
  
  问:为何修持过程中,颇觉有些障碍?
  
  师:一切众生,心性本来清净,与佛平等。所以为众生而不是佛,乃因心垢太深,不了诸法如幻,本空本寂故。密乘行者,最低限度,当了知此身是幻。一切业力所以成为障碍,乃是心中未能了达其幻,而为其所转。
  
  虽然如此,但在修持过程中,业力将净未净之际,或有业力集中现前之现象,谓之翻业种,此时须耐得过。须知修心之人,决不可能“修死”。即使业力极重,或者阳寿短促,经修持无上密宗,亦可汇归法界、或是往生净土。因此,业力集中现前时,无须担心,应该坚忍不拔,让无始业力一生了去,才可成佛。
  
  众人无论是在定中、梦中,乃至于现实生活中,一切皆是幻非真。既知其幻,又何必将一切障碍挂留心中?应当安忍于本寂本照、本来无碍之本体智慧,而对境修持,此即无生法忍。定力若足,可以安住,便可开悟。若如是能安住于本空体性上如幻持咒,便无障碍、无怖畏可言。因我们的真智,便是大光明藏,安住般若本智,一切幻妄现象,不能扰乱挂碍,故能一超直入性海。此即般若波罗蜜多。如不解般若,则无法了生死,无法明心见性。六祖说:“只论明心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是有其深意的。
  
  问:修持中,内在的心乱,是种子未净,外在的干扰是业力,如何内外皆清净?
  
  师:内外本无分别,自性本体本无内外可说,强分内外即是众生念。故须泯去内外分别取舍之想,一超直入,即内外皆可清净。另在大圆满前行中,亦有净六道业种及修身口意清净之殊胜法门。
  
  问:持咒修心,有时业力反而密集现前,该如何处理?
  
  师:当业力现前时,了知这是自己过去无始罪障,加速集中,反射到现在,如此才能缩三大阿僧祇劫为一生。应随缘了诸业,莫再造新殃。故修持过程中,或将有所突破时,业力猛然现前时,应发大菩提心,坚忍不拔,阻碍愈大,耐心愈深,则功德和成就亦更快更大。修行是大丈夫事,切勿畏难而退转,反该以此逆境作为锻炼自己之机缘。华藏祖师曾说:“障碍越大,成佛越快,因多生业障一生了故。”如祖师之大成就,尚且有障碍之磨练,我们初修,更应不求侥幸,收拾身心,勇猛向菩提道迈进才是。
  
  问:密勒日巴尊者之师父,要他不断盖一些房子,然后拆掉,以此来消除其业障。然则我们要如何消除自己的业障呢?
  
  师:方法很多,如积善、作功德、或持咒修法均可。若我也如密勒日巴的师父马尔巴一样,要你们修苦行,恐怕连一个弟子都没有了。但密法不可思议,只要精勤持咒观修,积极行善,并避免再造恶业,即可消除业障。而最了义之法,就是证空。经云:“心空罪亦空”。
  
  问:痛苦的原因是什么?
  
  师:执著便是痛苦之因。因有执著,故有得与不得之分别心,不得便痛苦,得而不能永保亦是痛苦。世间一切,本是无常,本是了不可得。故须放下执著,才能免去痛苦。然而众生无始业习太深,须赖修持及诸佛菩萨之加持,方易解脱。
  
  大众须知:人生短暂,如在剃刀边缘,若不能此生超出轮回,便要辗转六趣,再生为人之机会,佛经上亦有“盲龟值木”之叹。圆觉宗之心法,能使值遇者一生超出轮回,甚至究竟成就,因此大众莫要空过时日,男众当如火烧脚跟,女众应如救头之燃,如此精进修持,才能超出轮回,究竟清净。若不能明白此点,以此短暂难得之人身,作种种无谓之追逐,不得则自恼恼人、自损损人,不仅是一种浪费,亦且要生出无穷的痛苦,如何能解除痛苦呢?
  
  问:如果我们身心感到很痛苦时,要如何处置?
  
  师:如果痛苦,就要晓得自性在缠,才会有痛苦。凡有取舍,即是自性在染。我们的自性,如常寂光土,亦如大圆镜,法界有多大,自性圆镜即有多大。在法界中之一切形形色色,森罗万象,都于圆镜中了了显现。若能住此清净自性中,虽了知、看到、听到万法的生灭,但不分别取舍,如大圆镜,即无痛苦。
  
  《圆觉经》说:“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梦幻。”当最痛苦时,便是最易入道之时。实则痛苦亦是自性如幻的显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以智慧觉照,就能解除一切苦厄。
  
  问:无奈觉得自己作不了主。
  
  师:人之所以会作不了主,皆因宿业牵缠。故要持本尊咒,或持六道金刚咒,以消除罪障,令心清净。待心清净时,再来返照,即能廓尔明朗,不会做不了主。
  
  所谓“返闻”,即是自己的心,不住于任何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一个东西上,而要很普遍、平等、广泛、周遍的住于广大的法界大空上,无执就不会有痛苦。若只为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费尽心思,当然会有痛苦。法界之广大不可思议,若我们的心能契入,怎会为身边一点小事而难过呢?自心不为尘事所牵,就不会作不了主。
  

  贰、辨类析微
  
  一、持咒住心
  
  问:修四皈依时,有相皈依、无相皈依、及空有圆融皈依,应如何观想?
  
  师:修本尊简修,仍属有相皈依。到本尊专修、本尊心要,方为无相皈依及空有圆融皈依。
  
  有相皈依,即依皈依境观修。无相皈依,即依体性之“体、性、相、用”而观修。空有圆融皈依,即不离本际,不舍大悲,于一多涵摄、周遍含容之法界中,广度众生而无一众生得度者。
  
  无相皈依之体、性、相、用:
  
  一、自性本体如如不动:体性清净,本无动静,本不生灭,一切幻相,皆妄识所现,当持心如大地、如虚空之不动。
  
  二、自性之性超越三世:情器三世的变化,皆由有情的生老病死及世界的成住坏空变迁而现。若泯绝一切现象,则体性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可言,是故自性超越三世。
  
  三、自性之相光明遍照:体性本来无相,而以本明寂照为相。《圆觉经》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自性圆觉,其性本空,自始本明,恒寂恒照。又自性离于三世、方所,无有边际,自性光明亦超越三世、方所、中边之相,故名遍照、普照。此即自心自相光明遍照。
  
  四、自性大用遍满法界:体性无相,却能如幻遍显法界无量光明、无量身土、无边尘刹、圣凡诸众、染净诸法,乃至扬眉瞬目、举心动念,无非是自心大用,遍满法界。是故行者应善用自心,广行菩萨道,以庄严自心。
  
  问:修法完,如何观皈依境坛城诸尊化光融入自身?
  
  师:一种观法,是直接观诸尊当下全化为光点,有如下雨,纷纷溶入自心。如何溶?观自身如水,雨入水中,自然溶合无间。另一种观想,是观护法融入菩萨心中,菩萨融入佛心中,佛融入传承心中,而后由传承一一递融,最后融入亲传上师心中,由上师再化为光,融入你心中。如此观想虽较费时,但获得加持之信心亦会加深。此两种观法,可任择其一而修。
  
  问:持六字大明咒,应如何作观?
  
  师:最好是中观,不住一切观,不住一切想,蓦直持,得与观世音菩萨法身相应。但初修不能无念,故宜与观世音菩萨三密相应而持,身结印、口持咒、意作观。至于老修行,则应深住体性,放光虚空,上供下施,如幻度众生,愿令触此光明、闻此咒音之有情,皆同登觉岸。
  
  问:修“归元要诀”,最后持咒时,心要如何安住?
  
  师:安住体性持咒,而承诸佛之加持。修毕则示现本尊出定。
  
  问:当安住体性而修时,无我相、无人相,要如何持咒?
  
  师:在修途,了知咒音由体性而现,自然地遍满法界,故为虚空体性在持、法界在持,因法界即是真正的自己(真心)。如是咒音在法界不持而持,震动回旋无尽,广度法界有情。
  
  问:无妄念是否可不必持咒?
  
  师:真正深达体性,本寂本照,可不持咒。但若住在顽空中亦不成,必须持咒度众生。何况大多数人,都是自以为无妄念,殊不知此“自以为”之思想,即是妄念,况且实在尚有许多微细妄念流转而不自知。十地菩萨尚需咒力护持,何况因地行人?我常一睡三数小时,睡中尚手持念珠,转动不辍。
  
  问:安住于空观时,是否要持咒?
  
  师:自心已空,哪里有人在持咒?倘修空观尚有妄念,则须持咒入净。自心若能清净,则安住大空三昧即可。
  
  问:般若心经的咒表何境界?
  
  师:般若心咒,总说表一切情器归于无我、无人、无佛、无众生之体性明空。
  
  问:去贪嗔痴咒是否即是大空三昧咒?与般若心咒有何不同?
  
  师:去贪嗔痴咒,即是大空三昧咒。三昧即大定,持此咒安住大空三昧:无相、无念、无愿。
  
  至于般若心咒,则安住般若大空,亦即安住明空三摩地。
  
  问:持去贪嗔痴咒、般若心咒、及持六道金刚咒之后的观空,在方法与功德上有无差异?
  
  师:既然归空,都是归于如如的空性本体。只是六道金刚咒令众生化为明点,溶为光明大空;而去贪嗔痴咒,则是常用于助念或修施食后,可令有情汇归体性大空,或回归本位;般若大佛母咒,则是显密共通的咒,可令自他一切有情同登觉岸。
  
  此三咒皆极殊胜,而以六道金刚咒,又称闻声成佛咒、佩带成佛咒,是密宗最主要且殊胜之咒。
  
  问:显教之般若心咒开头并无“爹雅他”,而本宗有之,加此句是何义?
  
  师:凡于密咒之前加“爹雅他”,即表此咒为体性咒。若有诸大菩萨、或天王、天人、天龙八部、鬼神等,飞行于空中,闻此咒音,皆须恭敬合掌伫立,待行者诵毕此咒,再继续飞行。故凡密咒之前加有“爹雅他”,我们都须万分尊重,因属体性咒,诵闻皆得成佛。
  
  问:经与咒有何差别?
  
  师:经与咒,究竟上并无差别。诸佛所以讲经,是为令众生悟见本来,汇归法性;而持咒则为令众生成佛最快速之法。经为显说,持咒乃密行,秘密加持众生穷尽法性之源。经咒相互为辅:持经应了经中奥义而持,不能只依文字识解,且应明白诸佛出世讲经说法之本怀,乃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持密咒,则是直接相应、契入佛知佛见之胜法。
  
  问:法界是否真有种子字?
  
  师:若以究竟体性而言,诸佛、种子字,皆非实有。但就度生而言,则须藉诸佛与种子字为外缘,以显发众生本具之体性。
  
  问:华藏祖师曾开示:妄念多时,可多持“呸”字,即可使妄念消灭。是否可请上师慈悲传授?
  
  师:大声地“呸”一声,妄念顿断,安住于清净无念中。
  
  问:“阿”字表法界不生不灭、本空本寂之体性,如果终身持“阿”字,既简单又可到佛法究竟处,是否可请上师传授?
  
  师:“阿!”(师父大呼一声“阿”,短捷洪亮。)万念皆断,定于不生不灭、万念俱消之境地。恒持之可证体性。
  
  二、光明现量
  
  [一、光明幻迹]
  
  问:有时走路,看到虚空有无数像蝌蚪一样的东西在晴空中打转,不知是何原因?
  
  师:那是法界体性的幻迹。修行人只要定到某种程度,自然在虚空和四周都会看见。
  
  问:但是看到时,自己并非在定中。
  
  师:虽非在定中,必然修持已有禅定的根基,且在心念较清净时,自然显现。
  
  问:修法中所显现一闪一闪的光明,是何情况?
  
  师:此是第八阿赖耶识之幻迹,属生灭之相。应当继续观照自己不动之心体,不可心生执著。如福智具备,待此现象过后,自性光明自然现前。当此之时,行者便可了达身心皆幻,一念顿证无生,即登初地。再起慧照,照了世间一切色相、心念,无非自性所显,毕竟空寂,即不住一切色相、心念,而起大悲,了见无始六道父母流转生死,受无边业报苦恼,而起拔苦与乐之心。乃依上师心咒为用,放光遍法界,令一切众生触闻者,皆离苦得乐,常登彼岸。
  
  问:若修法中,见到自己色身化为光体,或心光现在自己心中,是否证到自性?
  
  师:都不是。应当不住光明。真正的自性光明,是看不到的。且自性无能所,无能见之我,亦无所见之光在身内或身外。
  
  [二、自性光明]
  
  问:自性光明如何才能现前?
  
  师:自性光明现前,须甚深福智与因缘配合。然而自性明点现前则不甚难,只要自心不住一切色相和心念,自性明点便会显现。此即我们的真心,又称第九清净识。
  
  问:何谓明点?
  
  师:当行者自心清净,往往有一点光相现前,此谓心光外显,不可执著,反生法缚。盖明点乃为自心所现,大遍法界,小如微虚,究竟是不生不灭,无形无相。
  
  当我们证到此明点自性,应安住于此法界空性本体,自性如明月高悬,大悲遍照法界,拔济一切六道有情。众生成佛,即是自己成佛。经云:“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又云:“诸佛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菩萨发心度生,如是如是。
  
  问:修持中见到一点光明,或几点光明,其中有一点特别亮,是否就是自性明点?
  
  师:此即自性明点。当明点现前时,了知此明点即自己之心性、身心之精华。若能时时住于体性之本寂,则明点时时现前,仿佛许多小小的太阳或月亮。心愈定,显现的次数愈多。最初显现,乃为一点白色光明,仿佛点燃较粗的香头,或如豌豆一般大小的光明。久之则逐渐显现为五色,有如五色虹光一样,非常美丽,经常围绕自己。但不可执著,因为明点乃自心本有,无须期待与追求,只要自心不染六尘、不住空有而安住心性本寂时,明点自然现前。然于究竟,此明点乃属八识幻迹,不可执为实有。
  
  问:自性明点是第九清净识,抑为第八识幻迹?
  
  师:第八识分染分与净分,第八识净分即第九识。自性明点为第八识净分显现,故可称为第九识,亦可称为第八识幻迹,盖依究竟,自性明点亦空。
  
  问:自性明点是否会逐渐变大?
  
  师:自性明点会随著修持的进度逐渐扩大,而成为月轮,乃至由此更进。
  
  问:明点刚开始只是一个点而已,我们要不要把它扩大?
  
  师:因光明与光明能自然融合,故只需观想它与法界光明融合为一。既法界光明与自性明点合而为一,则自己不就安住于法界了吗?此即是修自性法。既修心法,法界观要常在心中。
  
  问:那法界光明怎样显现?
  
  师:不住根尘识执,恒住本寂,福智成熟,即能显现法界光明。真实证量,唯证方知。
  
  问:何谓“母光明”与“子光明”?
  
  师:自性光明为“母光明”,法界光明为“子光明”。因法界一切佛、众生、刹土、光明等等,皆自性本具,体性所显,故自性本有光明为“母光明”。
  
  通常在修持中偶现之一点光明或一片光明,只是五智中某一智略显的初步现象,乃属八识幻迹,并非真智。真智乃恒常现前,不灭不失。
  
  问:法界光明是否与自性智慧不二?
  
  师:法界光明即是般若智慧,因此,我们称自性光明为智光。此光明不同于日月光明,乃恒常不变,法尔本有,而且充满法界。但唯有自心清净不染、福智具足者,方能证得。
  
  问:自心光明是否应与法界光明打成一片?
  
  师:对的。自心光明与法界合一,就如将瓶打破,使瓶中空气与外界合而为一,此是修持方法。因我们自心本来光明,只以三毒六尘覆盖,而不能显现。须于修持中,将此等垢执,层层剥落。然众生无始业习太深,稍悟转眼又迷,仅凭自力,恐难于此末法时期超出轮回,故须仗传承诸佛加持力,真如内薰,心光外显,顿使累劫瓶垢习气,为之粉碎无余。这瓶垢、这无始习气,到底是依附于我执,而由我执生起,故须将我执放下,方能与法界光明打成一片。
  
  于修持道上,是由发胜义菩提心为因,大悲愿力为根,方便为究竟。虔修本尊法,恳祈传承本尊加持一如而渐契无我,我相既无,诸尘及烦恼皆无可染著,再断法执,直破无明,而入中道实相。虽云如此,七地菩萨尚有微细法执,可知并非容易,故须勤修方至。是故莲华生大士离藏前,为众略说心要云:“世间贪著,一刀两断;八十八使,当体解脱;五毒现前,妙用自如。敬师、重法、实修者得之。”
  
  问:自心光明如何与法界光明打成一片?
  
  师:观自性明点升空,自然与法界光明打成一片。
  
  问:安住于自性之“光明”,是否肉眼可见?
  
  师:自性光明原本无相,是看不到的。凡肉眼可见之光,皆非最究竟之自性光明。故无论看到任何光明现前,都只是修途上的里程碑,了知均为内光外现,皆不可执著。
  
  问:师父曾开示:法身光明乃无相光明,何谓无相光明?
  
  师:不著光相,光明现前而不住著,安住不动本寂。
  
  问:法界光明是什么色?
  
  师:实证法界本体之光明,乃无形色可得。而在修途,则当观为天蓝色。
  
  问:法界光明若观为天蓝色,那空亦有颜色吗?
  
  师:空性本体离一切相,亦无形色可观,唯安住本空本寂,如如不动。本净光明即微带天蓝色,如无云晴空,此乃循有情抬头见蓝天之习性,以做方便,而为教授。
  
  [三、五佛智光]
  
  问:过去曾有一次,刹那之间,人、物、空间均消失,只余一片黄色的光。这种状况,是应加以保任住,还是赶快回到我们世间的状态?
  
  师:过去的事已然过去,不要追忆。以后若再有此情形,即安住于此光明本寂,不取不舍。
  
  问:有时在坛城与大家共修时,在坛城前也会有一片白色光明。
  
  师:不同颜色之光明,代表五智当中不同之一智。现白色光明,表五智中之“法界体性智”刚开始出现。以前所见黄色光明,则表“平等性智”。但此时尚非实际证到,仅是五智中某一智刚开始启蒙而已。
  
  问:黄色智光是否较明点更殊胜?
  
  师:不是。倘若又在此比较何者较殊胜,即又多起一妄念。不仅光明要了知为自性如幻所显,平日六根所接触之一切尘相、一切思念,均应了知为自性幻显,而不执著。
  
  问:上师刚才开示:黄色光明再现前时,应安住体性本寂。但不知如何才能不执相?
  
  师:只要住于不动体性上,任何光明皆由体性如幻而显。倘若见到光明,又起分别取舍之念,心想:“此光是否为佛菩萨之光明?是否一直会现前?是否能向它祈求什么?自己是否已将要成佛?”起如是等种种妄念,光明就会消失。故须了知一切光明皆自性本体所显,只须在体性不动上安住即可,对所现之任何光明皆不取不舍。
  
  问:修法时若见五色佛光将自己卷入,应如何安住?
  
  师:行者一心虔诚、清净不染时,会有此觉受。此时应安住体性不动。
  
  问:五佛五智,中央是白色或天蓝色?
  
  师:中央佛部为白色,东方为蓝色。倘修金刚部本尊,则佛部与金刚部对调,即中央金刚部、蓝色,东方佛部、白色。
  
  问:五佛智慧,是否仍属度生所显之方便?
  
  师:因众生有五毒,诸佛才现五智度之。
  
  问:那究竟当为何色?
  
  师:究竟无色,如幻现五色。
  
  [四、观修光明]
  
  问:在禅定中,观想什么比较好?
  
  师:你修到那里?禅坐时你定在哪里?
  
  弟:定在心里,心中放光。
  
  师:那就定在光明体性上。你放光是放到那里呢?
  
  弟:就是整个心放光,照在这个身上,然后身体发光。
  
  师:慢慢可以把光的范围扩大,然后更进一步,放光上供诸佛,承诸佛回光,将光明收摄回来,此时要观想诸佛的功德、智慧,也随著光明收到自心,自己就具足了诸佛的功德、智慧、和一切力用。然后第二次放光,遍度众生,令众生都成佛。如是则同样是放光,就具足了上供诸佛、下度众生的无尽功德。令一切的众生都化成佛之后,可以更进一步,再观自他都化为光明,自己即安住于此光明体性中,此即“明空大定”。
  
  问:修法当中,为什么有观想光明的方法,岂不是有相吗?
  
  师:这“法界光明”非世间相,乃“自性妙相”,毕竟连光亦空。但是为何我们学密,先要观想光明?只因法性光明乃诸佛果位证量,而众生修无上部密法,若无物可依止,则不易安住,故教导观想光明,且安住于光明本体中,则易契入。这虽也是方便法门,但在密乘里,已是高深之方便,亦是果位证量之修持法。
  
  问:观法界大空光明之观想方法,与观种子字放光的方法,有何差异?
  
  师:条条大路通罗马。观种子字放光,是初步观想法,亦是殊胜之观想法;而明空三摩地则为究竟法门。种子字可摄万念归一念,止息众生之妄想分别,妄想止息,本来清净之自性自然现前。至于明空三摩地,则是直观自性明空,所观即是所证,乃更直接、究竟之观法。因一般众生根器,不易住念于明空,故初步须观种子字,承佛力加持,才能集中心念,除妄归真。
  
  问:师父曾开示:修自心明月观时,光明透过身体、修室,再进一步遍满虚空法界。但师父又曾开示:当明点现前时,自心明点与一切有情明点交相融摄,成大光明藏,遍满法界。上述两种光明遍满法界的境界,是否相同?
  
  师:两种修持方法,殊途同归,最后所达之境界无二。唯前者偏重修持之观想,后者直达证境。
  
  问:安住本体中,是否仍须观光明?
  
  师:法界光明,乃是报身境界。直观体性,则是法身境界。恒住体性,光明自显。
  
  问:安住在光明中,就算是报身境界吗?
  
  师:此为修途之观想法。真正要证到报身境界,就须一天到晚、一年到头,由劫到劫,都是光明遍照。偶然一见,绝非报身(自受用身)境界。
  
  问:那只是不小心见到的吗?
  
  师:不是不小心。当我们的“见”不染六尘,不住空有,常住体性,自然就会见到。若一天到晚都住著六尘时,就绝对不会见到。
  
  问:心法中有观想自身光明放大遍法界之观,是否修持功力不够即无法做到?
  
  师:光明并非一定要看到,只是随念而放,念到那里,光就到那里。因此,轻松地观想,心念遍法界,光明亦能普及法界一切刹土。但于法界观,应先了解熟悉。如其力未充,即难实证。
  
  问:修“光明定”时,为何仍有烦恼妄念?
  
  师:住于光明空性,已无我人,故无烦恼。若仍有妄念,则尚未泯“我”,乃修持者尚未契入之现象。
  
  问:既然光明亦为妄相,修持时是否不观光明,住于黑暗空洞状态?
  
  师:修得深时,光影门头,因仍落能所,故不应住著。唯不住光明与黑暗,方入中观。
  
  至于以光明作观,较易安住,否则初修者即无所依止。倘观整个法界光明,即自性大用,乃极殊胜之观法。但当真正证到此光明自性时,又须连光相亦撇却,才能进入更高层次。常寂光即无相光。
  
  自性本体,本无明暗对待,不论光明或黑暗,亦无非自性所显。若能通达此理,光与暗当无可执著,如如不动,平等而住。


对一切感恩报恩。 与时俱进 弘扬大乘
 

 

  •  
三、修证位次
  
  [一、证前]
  
  问:若我们此生未能彻了心性,当如何使来世不致沉沦?
  
  师:你今既遇此无上密法,即当精进修持,以求即身成就,不当更有堕落恐惧。若此恐惧不能克服,则是信心不够。无论显密,行者皆应以发愿度众生成佛为第一要务。若真能实发宏愿,愿行相应,便能蒙十方诸佛所护念,生生世世,由劫至劫,值遇诸佛,直至成佛,永不堕落。你可参照佛经上,所有诸佛菩萨之大愿,择其一二,学发胜愿,亦可依自己心愿而发。久之,菩提心坚定,便可发更深重之愿。到最后无行非愿,无念非愿,方为了义。
  
  问:菩萨转世,还需修否?更有烦恼迷惑否?
  
  师:若是乘愿再来,即使释迦佛,亦须如众生一般修行,以示与众生平等,使众生对成佛有信心。
  
  至于烦恼迷惑,大凡乘愿再来者,必乘其愿力,遇善知识,而不致迷昧前因。即使受苦,亦是如幻而受,总不致作恶而恼害众生。
  
  问:乘愿再来者,是否一生下,即知自己是乘何愿而来?
  
  师:并不知道,必待其修得宿命通,方能了知自己过去是乘何愿而来。
  
  问:修到何程度,方能不入轮回?
  
  师:无明未破,都要轮回。若菩萨证初地,初破无明,初证本体,则可不再流转生死。
  
  问:何以初证本体,便可免去轮回?
  
  师:因证到本体,即使是短暂时日,乃至仅止刹那,虽仅为初证,于世法六尘尚未能完全免去染著,然而当其临命终时,法性光明现前,便可当下认证,而契入法性,故可免于轮回。
  
  问:何时方能说法度生?
  
  师:首当明了:诸位无始轮回迄今,幸遇圆觉宗无上密法,觉悟生死,精勤修道,发心度生,此一一皆为梦境,是幻非真。犹如诸位各梦自身为蜂、为蚁,枉受无量生死轮回劳碌之苦,而不自觉。如今其中有一蚁梦醒,明白自己原为金刚乘弟子,本非蜂蚁;但见周围仍有许多同门在梦,梦为蜂蚁,不能自醒;其中又有第二人被唤醒,亦明见自己实非蜂蚁,但见周围仍皆蜂蚁、或见其中仍有一蜂一蚁,则此前后二人皆未全醒,所见蜂蚁仍为梦见。是故若仍见有众生可度,乃至尚有一众生可见,即犹不能说法度众生,因此人之见尚未清明,此人之悟尚未透彻,犹在梦未醒。
  
  其次,当更明了:正梦之时,并无真实蜂蚁因梦而增;醒来之后,亦无蜂蚁因醒而减。诸佛度众生,亦复如是。虽广度众生,而佛界不增、众生界不减。唯随因缘,如幻度生,令梦中之蜂蚁醒悟。十方诸佛,皆以此本来清净灵明之体性,教导众生如幻之妙义。诸佛之真身,犹如摩尼宝珠,映现法界一切情器,以大悲故,随众生因缘,普现色身而施救度。
  
  问:众生既为自心如幻而显,成佛后仍有众生可度吗?
  
  师:成佛仍不舍大悲,示现应化身,广度如幻众生。虽如幻度梦里众生,而众生本空。
  
  [二、证悟]
  
  问:修到什么程度,需要闭关?
  
  师:当悟见本体,证得空性之后,需要保任成片之时,最好是能闭关,否则极易被尘境所转。但若在尘境中便能保任,则较之闭关保任更彻底。许多大德,在山中保住得很好,一旦到六尘中,便不能保持。
  
  当知菩提之道极为漫长,即便穷尽此生数十年之时光,亦不可能证得如释迦牟尼佛之十三地正等正觉。若得以修持无上心法,则可缩短许多时间,如密乘与禅宗,都能此身彻了。但此即身成就,并非即刻成就十三地,而是从登初地、渐次修至十地。此生若能悟见本来,便已超越一大阿僧祇劫。随后由此起修,此时即需要闭关,保任、以至彻证。最后,还要起教化之大用。此境界之教化,已不再单指人类而言,而是以十方法界为对象。若非如此,怎能一生便证到第十地?十地以后,仍须再上,才能究竟。
  
  问:密宗也讲“悟”吗?
  
  师:当然讲悟。然而悟后,还要令其坚固不动,恒常不变;之后还要以整个法界众生为度化之对象,起无边妙用。
  
  密宗于契入本体之修证上,有许多殊胜方法,能引导行者消业除障,而契入法尔实相;且悟入本来以后,还能不离本体,生起各种度化众生之大能妙用。由这两点,可显示密法之殊胜处。
  
  问:开悟对修持有何意义?
  
  师:其实世间最难之事,便是悟见本来。倘未开悟,则终日仍是在妄见上打转。只有见到本来,才有个下手之目标,方为正修。
  
  问:在未开悟时,修一切法,岂不是没有意义?
  
  师:不修心法,何能开悟?时时持咒修心,不染六尘,不住空有,即为净修。宿业既消,新业不生,业种便断,顿破无明,斯出三界。倘起念,则思惟以种种方便,度尽众生,即转妄念为净念矣。
  
  问:依此净念修持,是否即是“以幻修幻”?
  
  师:对的,以幻修幻,而证真常。
  
  问:为何有些人修持未久,却较早证悟?
  
  师:容易证悟之人,皆是心心念念为众生,而不考虑自己个人之荣辱得失、名利财富。此则我执轻微,对六尘之贪著分别易于泯除。唯泯我执和分别取舍,自性方能显现。
  
  问:未证悟前所观想之众生,是否证悟后皆能令他们得度?
  
  师:对的。随自己修持功德之深广,过去观想所及之众生,皆能令其得度。
  
  问:是否受了“画龙点睛”的灌顶,便可即刻开悟?
  
  师:受灌者必须已修持至相当程度,如龙体已具,只差点睛,便可化为真龙,脱颖而出,一超直入。倘若未具根器,又不精勤,即使灌了“画龙顶睛”之顶,亦无法开悟。
  
  问:是否初证即表示明心见性?或是要先明心,后见性?
  
  师:现在末法众生,初证往往仅是明心,要到第七地无生法忍、第八地不动地,方是彻见本性。
  
  一般人所谓之悟,仅属六识知见;明心则是真正悟见本来,非六识知见。见性则是彻证本来,恒常住于开悟境界,无须著意,日常生活六根出入六尘不受干扰,恒常住于如如不动之体性,谓之见性。
  
  问:如何修才能明心见性?
  
  师:就以你现在念四皈依而论:“南无咕噜贝”,第一遍皈依目前之亲传上师,第二遍是皈依十方三世之传承上师,须知此虚空中之上师,实是无量无边;第三次,便已经进入无相上师,即皈依上师之本体,亦即你所欲“明心见性”之“性”。
  
  欲明心见性者,先须明了佛之法、报、化三身;欲成佛者,先须了解何者为真正之佛,何者为永恒不生不灭之佛。须知应化身佛,如释迦牟尼佛,其形相亦有生有灭。而我等所欲证之真佛,则为不生不灭,永恒常住,此乃每一众生之所本有。但须不执世法,念念返闻“本体”,先照“华藏上师心要瑜伽”心咒之前那一段起修,而后再依上师所传之心法,依次修行,必能明心见性。
  
  问:《楞严经》中五十种阴魔,是明心见性后的现象吗?
  
  师:是初修至相似觉过程中(明心之前)所显之现象。
  
  问:是否明心见性,即不受业累,而可代众生受业?
  
  师:证本来仍受业,因果不昧故。但既了知身心世界是幻,则如幻受之,不起烦恼。若发心广度冤亲债主往生净土,则为最殊胜之消业方法,业力随之化消。
  
  至于吸取众生业力,代众生受业,自己多少将承受些许,否则果报不能消。证空尚浅,则承受较多,深证空性,则承受轻微。
  
  问:是否有可能虽已明心,但是由于习气未净,所以仍有傲慢之言行?
  
  师:众生无始习气太深,虽已明心,但从初地到七地皆是在除习气。但即使仍有傲慢习气,亦是愈来愈少。
  
  问:明心是否即五蕴已空?
  
  师:初明心,五蕴齐空,仅为刹那或暂时,而未能久住。须如《楞严经》中所云,逐一解开五蕴无始结缚,方能五蕴全空,而彻见法性,达不动地。
  
  问:是否证初地即可六通具足?
  
  师:不!即使七、八地,亦尚未六通具足。六通具足大约须到十地以上。初地到十地,亦有多少不等之各种神通,然而无法起遍法界之大用,尚属有碍,不能像释尊仅眉间放光,便能照见东方十亿佛土,并令所有弟子都见到。
  
  问:见性后虽未六通具足,某些神通是否也会现前?
  
  师:依个人修持之因缘及宿根,见性后有先发眼通者,亦有先发耳通者,其余类同于此,亦不过如幻而显。
  
  问:见性后看经典,与见性前,是否有所不同?
  
  师:见性后看一切佛经,皆能了其真义。
  
  [三、胜进]
  
  问:像一些古代禅宗大德所留下的语录所记载的一些觉受,大约都证到什么地步呢?
  
  师:有的是证到初地,即刚刚开悟,有的是成片,有的则是彻证。见本来便登初地;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为尘染,应到四、五地;之后到彻证,即无生法忍,便到第七、第八地,才是真正永恒不动。语录所讲大多是就本体,或从这角度讲,或从那角度讲,或从体上讲,或从用上讲。
  
  问:初地到八地,是否依修心程度,而有粗细烦恼惑业的不同?
  
  师:对的。初地到八地,属修道位,烦恼惑业逐渐清净。
  
  问:有云:“登地后心如大地,二地之心量如两个大地,成佛心乃遍法界。”是否如此?
  
  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莫生分别。所谓遍法界,并非口说或心想,乃是如实证量。证本无量,说为有量,非假非真,不可执著。如法实修,自能了知。
  
  问:一即一切,十地菩萨刹那可修无边功德吗?
  
  师:是功德者,即非功德,是名功德。《金刚经》云:“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万法无不如是。
  
  问:功德若非究竟,众菩萨以何成佛?
  
  师:由菩萨到成佛,均非真非幻。凡有一名、一相、一念可得者,皆非究竟。《金刚经》云:“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此义。
  
  问:在《密勒日巴尊者传》里,有一个弟子,已见到极乐世界一些情形,他问师父,师父告诉他,他已证到报身佛,但是还未到不动地,是否如此?
  
  师:像他那样,只是初步见到,并不能像释迦牟尼佛一样,随时随地,放光到东方、或到西方,就可以见到十方刹土,而没有阻碍,不但自己看到,还让他的弟子们也见到。像《密勒日巴传》中所提到的那个弟子,还不算是真正的究竟证到。
  
  [四、圆证]
  
  问:《心经》中“明空三摩地”,是几地境界?
  
  师:十二地。
  
  问:十三地正等正觉,是否已度尽众生?
  
  师:早在第八地,众生便已度尽。虽然如此,仍是大悲不舍众生,而如幻地显现度生佛事。即使弥陀与西方净土,亦是如幻而显。
  
  问:请师父开示常寂光土。
  
  师:常寂光土,即是自性土。一切经论上所讲的自性,即是常寂光土,无色相,连光相亦无;若仍有光,即犹是报土。虽一切皆空,却能现无量情世间、器世间、时世间,一多涵摄,圆融无碍。故我常说,大众不论见何等光、或证何等光,都莫著光相,如此才能证入常寂光土。
  
  问:须到几地,方能证入常寂光土?
  
  师:此刻当下即可证入!若诸位如六祖所讲:不思善、不思恶,即于此时,无取舍、无识执,不为过去、现在、未来、人我得失所转,则当下即是净土。当我们证入清净时,又不著净相,即是常寂光土。
  
  问:常寂光土既然什么都没有,为何会比极乐世界更好?
  
  师:虽无一物,但却能现万物。一切四圣六凡(情世间)、百千万劫(时世间)、恒沙佛世界(器世间),都是由其所现。虽现万物,而其本身不动不变。《圆觉经》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岂仅极乐世界?一切诸佛刹土,皆是幻现,唯有此常寂光土,不生不灭,方为真实。
  
  问:是否无论报身成就或化身成就,皆具足四身五智?
  
  师:初证法性现前,尚未具足四身五智。待法性坚固,广度法界众生,圆满报化二土,证十三地无上正觉,才能四身五智具足圆满。
  
  问:证法身后,报身如何坚固?
  
  师:初证乃证法身,待法身坚固后,神通自然出生,报身与化身则由神通而出。
  
  问:是否所有佛,皆是圆满五智才成佛?
  
  师:对的。除非是小乘罗汉、声闻、辟支佛,其五智即不圆满。
  
  问:圆证时,其刹土是否遍法界?
  
  师:法界无外。若在座诸位菩萨,个个发心要究竟成佛,广度众生,则法界即扩大,以容纳诸位未来成佛之刹土。故法界乃是无外,永无穷尽。
  
  问:成佛后,是否一切众生皆已成佛?
  
  师:对的,成佛时见一切众生皆已成佛。但已成之佛,又不舍众生,再如幻地度梦里众生成就。
  
  问:了知众生不可得,亦须如幻地度众生吗?
  
  师:众生在梦而不知,然梦中感受却非常真实。菩萨不忍自心众生妄受轮回之苦,故“愿”如幻度众生,不度众生终不愿证十三地正等正觉。而已证十三地正觉,亦乘彼因地大愿,无功用行,摄受众生入佛知见,而不著度相,如幻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诸佛大智朗照,大悲遍满,悲智双运,广度众生,其威神实非凡夫可测度。是故了知众生如幻,如实证入,则自然出生大悲,如幻度生,个中并无丝毫矫作与勉强。是故不应言“亦须”如幻度生,自然如幻而度。“所谓度众生者,即非度众生,是名度众生。”明白吗?
  
  [五、辨异]
  
  问:成就和证果之间,有何差别?
  
  师:一般而言,成就分外成和内成。外成可以有各种成就,如密法中之息、增、怀、诛诸法。若修息灾法,而息灭灾难,即名息灾法成就;修增益法,而增益钱财福禄,即名增益法成就;余者依此类推。内成就,则指证到本体法身,由初地至成佛皆属之。
  
  至于证果,是指证到声闻、缘觉、罗汉、菩萨、佛陀等各级果位而言。其实一乘法门,唯一佛果,无二亦无三,除佛果外,余皆权设。
  
  问:阿罗汉已断见思二惑,何以不能成佛?
  
  师:四果罗汉,所证空性,与佛无异,但悲愿和量有极大差距。再者,由初修时,未发心广度有情,虽能彻证本体,却仅愿安住其中,而不起度生大用。论其发心,尚不如初地菩萨,故不能成正觉。
  
  问:《法华经》中,佛说小乘罗汉所达之涅槃境界,乃是化城,是否其所修乃是仅达我空,而未达法空?而大乘菩萨以法界为身心,故在度众生时,等于修法界空,要将整个法界的有情均汇归无余涅槃,才算是究竟了义?
  
  师:对。声闻乘、缘觉乘之空如芥子许,仅在法界中少了这个有情。其空仅是无念,三德中只有解脱德,而无法身德及般若德,并未对广大的法界有情有甚深助益。
  
  而菩萨乘之空,乃是涵摄整个法界中一切情世间、器世间、时世间,都如幻融于一心之空,虽有而不住;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此即空性、体性。于此体性空中,十方三世之净土、秽土,乃至一切的四圣、六凡,均如幻地显现。菩萨乘行人,于其中行度生大用,而无所住著。
  
  [六、度生]
  
  问:佛菩萨以何度生?
  
  师:八地以上菩萨,安住本体,不起于座,分化无量意生身,到十方世界示现度生。
  
  问:是否一定要以童男童女身修持,未来才可成就无量意生身?
  
  师:童男童女身修持,由于全身精华未泄,故容易成就。至于意生身,只要修持成就,皆可化无数意生身,并非一定要童男童女才可以修成。
  
  问:为何经典上常提到释尊放眉间白毫光,遍照十方佛土,令在会大众悉皆同见此境界,而密乘祖师有即身成佛者,却不能如释尊示现同样殊胜境界?
  
  师:佛现何身度众生,是应众生之根性而定,众生因缘何在,佛菩萨即现何身。是故,在此末法时期,即使佛出世,亦是化现菩萨之身,或上师之身,乃至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八万四千应,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度之。待众生福报因缘逐渐转为深厚,则下一位佛弥勒佛,即会应众生之因缘而出世。
  
  问:是否可说佛无作意度生,有如天上日月,众生如水,水有清浊,佛现何相度生,是应众生心水之清浊而示现种种相?
  
  师:对!虽显种种相,而如水中之月,如空中之虹,如幻而显,如幻而度。
  
  问:祖师中或有一生闭关,亦有如诺那祖师广传密法。决定出世或入世,到底是依因缘,还是个人发心?
  
  师:祖师皆是乘愿而来。若说发心,都是过去世有了总体的发心,后世则依众生因缘而度。以诺那祖师而言,若非他在地牢中受难六年,再九死一生来到中土,则中土密法何能兴盛普传?再以藏密为例,若西藏未统一,如今藏密亦不可能遍弘于全世界。
  
  问:闭关于山中度生,是否与出世弘法平等?
  
  师:若是小乘圣人闭关,未发大菩提心,终日独守空寂,而不利益众生,则其功德远不如菩萨。因菩萨住于山中,仍由空性本体起法界大用,不断如幻地示现种种色身,加持一切众生,令彼等得度。故虽同为闭关,功德则依证德与是否发大菩提心,而有差异。

对一切感恩报恩。
 

 

 [七、成就]
  
  问:密宗即身成佛,与菩萨发愿“众生不尽,誓不成佛”,有无不同之处?
  
  师:论成佛,并无不同。但菩萨发愿“度尽众生成佛”,是尽未来际;而修密之极致,则是“即此肉身成佛”。本宗初入门,即要各位发大菩提心,更进而要诸位学习诸大菩萨发愿,盖成佛亦非为自己,若不发菩提心,又岂能与佛心相应?密宗即身成佛,便是要即肉身而起大用,度尽无余众生。
  
  然而,从究竟本体而言,一切众生本来清净,与佛不二,只是在迷众生以颠倒执著,不能了悟,如同梦中受苦,不能自解。是故诸大菩萨亦要如幻而度,实在亦是于本体中恒寂恒照罢了,众生毕竟亦是了不可得。
  
  问:即身成就,是否比中阴身成就为高?
  
  师:即身成就与中阴成就,皆各有种种层次上之差别。若论两者之差异,中阴成就,刹那即汇归法性,或往生净土;而即身成就,则更可藉此身广度众生,倘证虹光身,则可常住世间,随时随念,普现十方众生之前而度之。若就究竟而言,在果位上,两者并无差别。
  
  问:禅宗之修证,与本宗有何不同?
  
  师:禅宗所证本体,与本宗相同,但在契入方法上各殊。另本宗更著重发大菩提心,仗咒力、愿力,以及上师、本尊、护法之三密加持力,速证本体后,更起度生大用。
  
  至于禅宗所证之境界,大约近乎我们大圆满之前半部。六祖虽然肉身不坏,但就长时劫而言,仍有坏灭之期。而藏密宁玛巴之大圆满,却可即此肉身,证成五彩虹光身,而如莲华生大士以及许多祖师一样,常住在世,真正无生无死,不坏不灭。
  
  问:何谓虹光身?
  
  师:修持大圆满法成就者,可以在世时即此肉身举体化为虹光,这是最高境界,如莲华生大士等先贤大德,即是如此成就。次者,亦可于临终之时,将色身化虹而去。
  
  这并非不可思议之事。在科学上,质能可以互变。我们密乘行者,把此质碍之色身,转变成能量之光明,亦并无玄奇。
  
  问:虹光身是否亦分层次?
  
  师:行者随著修持,慢慢可见自己色身起种种变化。初步是自见肉身发光如光蕴,或光明围身数寸至数尺,但用手触摸尚有实体。逐渐进步,到最后当如莲华生大士,坐于藏王之前,藏王顶礼其足,竟触额于椅。因莲师已无质碍肉身,举体化为虹身。但入此道者可见,未入者则不见。当你修证至某一境界时,自然明白:佛是如语者、实语者,绝不诳语者。
  
  问:临终最高可达到何种成就?
  
  师:倘在世时,已有法性光明显现之经验,则在临终明光刹那显现,便可当下认证,而汇归毗卢性海,证入法性。
  
  问:祖师圆寂后,身体缩小如婴儿大小,是何境界?
  
  师:是已达有余涅槃,而尚未至无余涅槃之境界。待举体化为虹光,方入无余涅槃。
  
  问:荼毗时天空出现彩虹,是何道理?
  
  师:乃是汇归法性之意。
  
  问:为何有些古德圆寂后,可以由中脉发火,将色身荼毗?
  
  师:乃因修“拙火”,临终可依三昧火,将色身荼毗。
  
  问:这算不算虹光身?
  
  师:不算,虹光身并非临终以拙火烧去色身,而是将色身转化为虹光。
  
  [八、往生]
  
  问:本宗弟子舍报后,可以往生何处?
  
  师:无上密宗,最高可至究竟成就,且不论根机利钝,只论精勤与否。是以本宗弟子,如深信、切愿、力行,持之以恒,舍报后往生有三种层次:最胜可汇归法性常寂光土,为十一地至十三地之境界;次者可安住实报庄严土,为七地至十地境界;最低亦可净业往生方便有余土,为初地至七地境界。
  
  问:所谓带业往生,将来是否仍要回到娑婆世界,将业偿尽?
  
  师:带业往生,是在此世界上,业障还未消尽,但命已终尽,即乘阿弥陀佛之大愿,将业带到极乐世界,于彼处慢慢修行消业,然后成佛,不需再回娑婆偿债。
  
  但亦有净土行人,或大菩萨,发愿来此娑婆世界广度众生。在娑婆修持,有其殊胜之处。因在极乐世界修行,须经无量劫,业障才得消尽;但若在娑婆世界,修持无上乘密法,或一乘佛法,则在短短数十年中,就能即身成就。是以极乐世界许多尚未圆满成就之行人,皆发大愿,再到娑婆世界来,现无量差别身,自行、度他,令娑婆有情皆得往生净土,以期早圆福慧,究竟成佛。
  
  问:是否他们再来时,也正是他们因果成熟时?
  
  师:众生从发心到证佛,都不离因果。凡乘愿再来者,虽说都能一生成就,但其尚未消尽之宿业,依旧随身带来。试想:同是出家,有些法师具备庄严道场,但有些法师,却在山洞独修终生。此亦不过是依其宿世所种之因,随缘而现而已。若过去世已广度众生,则下一世自有无数弟子护持。若过去世只顾自己修持,则当他再来时,亦只能在山中独修。
  
  
四、解缚入寂
  
  [一、现相]
  
  问:修法时,会觉得底下变得非常深广,而自己的身体,变得很长很高,这是为什么?
  
  师:初现高大身,如虫御木,也不可著。而且你今天当众讲出来,境界可能会失掉。但是失即不失,也不必介意。
  
  问:为什么在静坐中,持弥陀佛号时,看到自己前后左右,皆是长得和自己一样的弥陀?
  
  师:此乃诚心所感,心存佛国,圣众现前,境界乃随心而显。但你所见是光相还是色身?
  
  弟:应该是光相。
  
  师:光相亦不可住。所见皆弥陀,即无分别心,恒常无分别,则能除烦恼、破我执。《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任何瑞相显现,绝不可住著。
  
  问:但在做生意时,难免要对自己的产品加以夸张宣传,这样就会有分别心,该怎么办?
  
  师:如幻而做,视自身如幻化之人,以此幻化之身,行诸幻化之事。只是如实了知,即是修体性法,因所见所闻皆幻化,自然不住世间相,专住心于如如不动之实相。但不可如幻而做损害他人之事。
  
  问:曾见到某本书上云:六字大明咒即是中脉本有之音,专门闻此中脉之咒音,即能入定。是否有此说法?
  
  师:对的,集万念于一念,专心闻此咒音,可以入定。或进闻此咒音之性,以入体性定。
  
  问:持六道金刚咒时,经常会六个轮联成一片清凉的感觉,想要不执著,仍不免会去注意它,不知要如何才能破这个相?
  
  师:不破即破,住于不动,不取不舍。若又起念欲破,反多一层执著。所谓“不执著”,并非如木石般毫无感觉,修持当中若有任何现象现前,一定可以了知。但在现象之外,莫再想其殊胜,或作期待。若起种种联想,即是执著。
  
  问:在持六道金刚咒时,会感觉有一丝一丝的东西。
  
  师:在身内、还是身外、还是在虚空里?
  
  弟:好像在虚空,可是有时候又好像在身体内。
  
  师:在身体内,为气脉自然流通,不必特别注意。若在虚空中,有一丝一丝或一点一点的光明,乃八识幻迹,亦勿住著。
  
  问:在修法时,看到一道白光,在身内往上冲到头部,再向下掉落后消失,不知是何种情况?
  
  师:无论修法中,或下座后,一切显现皆是虚幻,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故,即便见到一道或一片光明,亦当知为如幻,勿住于光影门头。无论此光明是在身内、在身外,是动、是静,是上冲、是下落,皆勿著光相。当须永久住于无形无相、寂灭不动之体性,日积月累,经年不懈,自然能生无量恒沙功德。
  
  问:以前持六道金刚咒时,会感觉眼前有雾,心里很害怕。
  
  师:此为进步之征相,属最初步之一种,必须不住。我们修持过程当中,有任何境相现前,都应该如如不动。若此初修,便患得患失,则已离正道。即便肉眼亲见一切色相,都要不取不舍、不分别爱恶,何况此似真非真、似假非假之烟雾?即便证到遍法界之光明,亦不应住著光明。即便释迦牟尼佛现于你面前,亦不可住著。因一住著,即非“不取不舍”,既不能不取不舍,怎能证中道?
  
  问:如果在持百字明时,见到文武百尊现前,是否为正确无误的境界?
  
  师:诺那祖师曾开示:“《金刚经》就是大密宗的境界。”《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由此可知,修持中无论见到文武百尊、本尊,或者历代传承祖师现前,当知皆如梦幻,不应住著。若我说:文武百尊现前为正确境界,则你心中便存期待,乃至下次文武百尊现前时,你便会生起种种希求、依附之念,如此障碍即生。因此,在修持中,种种现象现前时,应当无住,了知是幻是梦。实则文武百尊皆是自心本有,犹如自家之人,见到亦好,见不到亦从未失去过。若能如是安住,不取不舍,则如乘顺风之船,速达彼岸,不生障碍。
  
  又修密行人,若修到文武百尊现前,则舍报时当更有把握。此并非因见文武百尊之相而有把握,乃因自心不住而有把握。自心不住凡间尘相,亦不住一切圣相,才能于临终或中阴更有把握。故于任何境界现前,皆当不欣不怖,安住不动。
  
  修密行人,常有种种感应,如见光、见佛、见本尊、见传承祖师。此时可训练自己化为一点光明,契入本尊,回归本尊刹土,或祈请本尊加被自己与一切有情,皆离障碍,一超直入本尊究竟净土。但此中亦有一关键,十分重要:无论是化光入本尊,或者是祈请加被,应当自心恒住本寂不动,如幻而作。
  
  又有时魔类亦能化为本尊相,来迷惑行人。如不了达如幻,著相而生种种欲求,则著其道,此后种种异相相继而现,或传咒、教手印……,使行人在不知不觉中,即成为魔眷。故当谨慎,恒住体性,观一切相、一切念皆如幻而显,则魔亦不能为障。
  
  问:在未修心要前,常梦见上师;修心要后,便不再梦见;最近修法松懈,又梦见上师。其中可有道理?
  
  师:最初是有相皈依,修心要后心念入空,再显现亦是幻有。《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应以此警惕。
  
  问:法界自性的显现,随因缘和修持的深浅,而有不同的现象。当任何修持中的现象现前时,是否不必去分别其高低、好坏?
  
  师:对的。事实上,我们也无多余时间,去分别各种现象之好坏,尤其是住于光明定中,更已无人类意识中之是非、得失、好坏等心理,故应住于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之光明心。
  
  [二、魔扰]
  
  问:静坐中若见幻象,虽知是唯心所造,应如何对待?又如何分辨是佛是魔?
  
  师:定中种种幻相显现,可持本尊咒或六道金刚咒普度之。修密行者,常有十方护法及咒力护持,但不住相、不住念,即不易受魔类侵扰。更何况修心法者,当知佛魔皆不出自性之外,一切皆是自心所现,又何需起心动念去分办?心若著相,佛亦成魔;心不著相,魔亦如佛。
  
  问:顶戴上师,是否可以避免魔来干扰?
  
  师:顶戴上师固然可以避免魔来干扰,但更重要者,是你自己勿著世间相,亦不著殊胜光相、佛菩萨、传承等相,魔即不能侵扰于你。
  
  问:若光明即智慧,为何住著光相易著魔?
  
  师:安住法界体性光明,为极殊胜之果位修持法,十方诸佛皆依此明空三摩地而成正觉。至于修持中偶现之一点、一片、一团光明,不过表智慧初显少分而已。不仅不可住著光相之圣众或有情,即修持中对任何境界住著,皆为障碍。若见诸相非相,方见如来。究竟光明乃无相光明。
  
  问:在自成本尊放光度众生时,若观想放光度坟墓中已去世的人,或是病人、被杀的众生,会不会对自己有障碍?
  
  师:若是心怀怕有障碍之心态而观修,即会有障碍,因用众生心故。若唯有大悲普度之心,大悲遍满广利众生,无丝毫存念于己,则因悲心清净无染,即无障碍,且能得传承及诸佛之加持。
  
  [三、业力]
  
  问:是否要修到自他不二,才有能力替人担业?
  
  师:修到自他不二时,有能力担业,是因深住体性空,广运同体大悲之故。尝见许多造诣颇深之密乘大师,色身常很差,此皆为发愿为一切众生担业之故。以维摩诘大士修持等佛,尚且示疾,并以疾病因缘,教化三乘圣贤。可见虽心若空时业亦空,但示现起用度生时,仍须如幻受之。
  
  问:倘一切如幻,是否造业亦本空?
  
  师:性空业不空,倘未证性空,岂敢造业?倘已证性空,又何至于造业?若任意造业,即使释尊亦须受报。学佛者,首须不造恶业,因果非虚,纤毫自受。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故菩萨时时慎其初念,制其染心,虽处暗室而不欺。
  
  问:业力本空,何以修了许久,妄念仍在?
  
  师:因业力不空(业性空而业力不空)。有妄念,乃因根本无明未破。须待破尽无明,妄念方可转为净念。
  
  问:倘若业力不空,则寂灭无法现前,是否无法证到本来?
  
  师:若就自证本体而言,六祖曰:“心若灭时罪亦亡”,其时能所俱空,对待全泯,何有造业受报之人?
  
  若于度门,既如幻起用度生,则须如幻受报,故曰“性空业不空”。试以已成就之大德观之,有者弟子无数,有者则在山洞独修,此亦不过各随其过去福德业力所现。
  
  若欲证本来,必须福智资粮具足,福德即六度之前五度,智德即修体性法门,福智具足,方能彻见本性,寂灭现前之时,业即空矣。
  
  问:“性空业不空”,龙树菩萨尚以割草因缘,断头偿债。是否已成就者,尚须分身尘刹,将债一一偿尽?
  
  师:已证空性之菩萨,虽偿业债,亦是如幻而偿,既不介意,亦不住著。过去之业若未消尽,在如幻法中,亦终须如幻受报。
  
  问:以“性空业不空”而言,学佛到底能不能消业?
  
  师:罪业倘至心忏悔,则可重业轻报。若自身已往生本尊刹土,或诸佛净土,彼处根本无业可言,连“业力”之名尚不可闻,又如何受报?再者,若将冤家债主度往净土,即不需偿债。
  
  问:修持到何等地步,即不须忏悔?
  
  师:菩萨到不动地之前,都须忏悔。
  
  问:倘愤怒而无分别可否?
  
  师:西藏谚云:“狮子腾跃之处,若白兔依之学样,必堕涧而亡。”你所自认无分别,实是妄念分别。唯彻证者,方堪任运五毒为息增怀诛之用,并非初修或未成就者所能模仿。如身根未具者,不堪挑担,其理同也。
  


  第三篇:临终成就
  
  壹、专题开示
  
  一、对助念团弟子之期许
  
  我总觉得,助念团弟子的心,会分外清净。因为各位经常看到人们的生死关头,看到舍报的生离死别、种种凄凉情景,每当助念时,就不得不思惟生命的无常与短暂,即使活到百岁,较之永恒,亦属刹那,更何况死亡不仅降临年老人,也不会放过年轻人。由此,助念人员应更懂得珍惜自己的时间,要将它用到最有价值的地方。
  
  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及其价值,并非以活了多少的岁月来计算,而是以他利益众生之广度、深度和究竟度来衡量。就以各位助念团的菩萨而言,你们活一天,就比一个普通人活一生的功德还大,其影响之深远,实难以衡量。如此算来,一天等于百年,那么诸位就等于拥有数万年的寿命。当然,我们助念,并非为了要求自己长寿,但是做人活在世上,即使只有一天,若能利益更多众生,则这一天是多么伟大!我们不仅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更要像阳光一样的普照大地,广利有情。
  
  我总觉得,诸位发大菩提心为临终者助念,这种大慈大悲的愿行,比为亡者超度的功德还大。因为当一个人舍报时,只要聆闻到佛号,就能往生佛国净土。而超度,则是在临终往生的机会错过后,为中阴或已堕鬼道之亡者神识作超度,亡者须经历中阴怖畏及鬼道苦难,远不及临终助念,引导亡者于最后一念闻佛、忆佛,刹那即得往生净土,功德之巨大,往往比修行一辈子还殊胜。诸位助念,毫无条件,任何人请求,立即前往助念,这正是观世音菩萨“慈航普度”的精神,人天钦敬。这样无相普度的功德,无量无尽。
  
  我与诸位共聚一堂,心里很安祥。不像和一般社会人士见面,他们在一刹那间,心中已动了许多念头,虽然面对面,心的距离却很遥远。而现在与诸位在一起,诸位清净的心,使整个坛城呈现清净的光明,亦即是我们体性的净光。诸位若是以这样纯净的心念去助念,亡者才能往生或超生。若以凡夫心助念,一边念,同时又打著种种主意,亡者就难以获益。
  
  在前往助念的途中,大家要修上师相应法,以清净的心去助念,不要讲世俗的杂话,扰动心念。助念时,大家都知道要顶戴上师,乃至自成本尊去度化。然而,当我们在度眼前的一位亡者时,又何妨将心光分化亿万,同时去度化法界一切的有情?一念之大悲,就能使更多、更广的有情得度,或深种成佛之因。助念时,若心胸仅及于亡者,那我们所度的,也只有亡者一人而已。若住心于虚空、乃至法界,则同样地持咒助念,度生的幅度却无限的深广。此时亡者所在的房间消失了,对面的坛城,化为无边的华藏刹海,住于虚空之中。助念结束后,在回家的路上,一直要持般若心咒,令所助念的亡者及其怨亲债主,乃至法界一切亡者、一切有情,皆一同汇归法界。
  
  诸位助念,是为了大悲度生,而非为了成佛作祖。也正因如此,功德更广大殊胜。长此利益众生,积功累德,再加上精勤的修持,上焉者今后当有自己的刹土,中焉者汇归诸佛刹土,最低限度亦可净业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刹土。
  
  我们修行人,若想真正走上修行之道,必须时时修持、安住不动体性,才能在现生、临终、或中阴时,得到解脱。每天早上一醒,就要想到:倘若这一天是自己在世间的最后一日,应该怎样尽一切心力、物力、财力,来使这一天过得最有意义、最有价值?如果真的到了这一天,亦唯有把握住每一分、每一秒,尽力地修持、忏悔业障,并安住体性,修持不动心,这是唯一、最好的安排。如果大家每天早上醒来,都能如此思惟,珍惜这一天,如是而行,怎会不成就?
  
  一个人一生所修持的,就在于舍报的刹那,能够安住正定。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实际上不知要累积多少福德和功德,才有可能在临终刹那安住正定。因为当一个人将要舍报时,在脑海中,这一生的所作所为,会像电影一般,一幕一幕显现,作一个总回顾。一个密乘行者,要在舍报时自心坦然,无愧于上师、传承、本尊、护法、以及众生,才能够安然安住正定,契入法性。而一般人,往往在临终时,当一生所作所为都显现时,良心必然发露,对一生所作恶业会感到后悔,因而不能坦然安住,而再入轮回。由此可知,要想在临终时,身心坦然,安住正定,在世时即使身处暗室,也要俯仰无愧,如此才能坦然面对死亡,不为业力牵缠。
  
  因此,各位每天睡前,应检讨自己,这一天在戒律与身口意方面,有无违犯与过失?并且要竭诚忏悔。每天晨起,即发愿广度有情,不再犯种种过失。检讨与改正应该同时进行。如此,时时检讨,宿业渐消,不造新业,从而智慧增长,逐渐脱去业力缠缚,而得入正定,此生、临终、或中阴,就能成就。
  
  二、临终一念往生要旨
  
  大众皆知,学佛之目的乃为成佛,而成佛则为广度众生。密乘弟子最高目标,则在即身悟见本来。佛在自心,不假外求。然则我们为何要推广“临终一念往生”呢?乃因对于广大未学佛者,及未能即身证悟的学佛者而言,临终最后一念,乃是往生西方、超出轮回最关键之时刻。是故,此生生命的终点,正是无限希望之起点。即或绝症患者,若能熟悉并遵照此“临终一念往生”口诀实行,亦将无惧于死亡,且视之为迈向永恒光明安乐之路。
  
  众生之心,与佛不二,迷之则为六凡,能作善、作恶,悟之则成四圣,能入体守寂、起用度生,故此心乃轮涅升沈之关键。而临终最后一念,心力最为强大,更是轮涅升沈之分野。若此临终最后一念,起贪嗔痴,则堕三涂;若念十善、利济众生,则生人天。若此念住于佛境,则仗弥陀慈悲愿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永出轮回,究竟成就。此乃释尊亲宣于诸金经,诸祖阐扬于诸广论,乃至 华藏祖师亦如是教诲。更有历代念佛往生者之感应瑞征,以为凭证,信实非虚。至若修密行者,更有殊胜妙法,即于临终最后一念,自性光明现前之时,若能安住,与法界光明融会,便可直证性源;再起报化大用,广度众生,圆满佛土,究竟成就。然就一般众生而言,唯于临终最后一念,忆佛念佛,往生净土,是为最上胜妙方便法门。
  
  中国净土宗,已历千数百年。然为何念佛者济济,往生者寥寥?究其原因,只为未能确实掌握此关键性之临终最后一念。净土诸经中,或说一念往生,或说十念往生,实则真正往生之关键,只在最后一念。只为众生爱执根深,不舍世情,或业障厚重,信愿不坚,或四大分离,痛苦难忍,故乃为说十念往生,令其念念消业除障,念念舍离世情执爱,念念坚定往生信愿,则于最后一念而得往生。而平日之念佛,数十年的修持,亦无非只为此最后一念,安住正念,念佛往生。由此可知,临终最后一念要能自由把握,实非容易。何况一般病危者,大多精神疲乏,心智涣散,在生既无念佛修持之功夫,又加以世事诸多牵挂,如何能于临终最后一念正念安住往生?
  
  自觉觉他、自度度他,乃是每个佛弟子不变的誓言。何况众生皆是我自性中幻现之众生,岂忍见其受苦?虽受苦亦幻,而众生不知是幻,枉受如幻之苦,更属堪愍。故度尽众生而不著度相,乃学佛行者义无反顾之天职。是以,既知此最后一念如此重要,而又如此难以掌握,便当思惟以种种方便,助众生皆能于此临终最后一念往生净土。
  
  若是未至临终之重病患者,当告以极乐胜妙,及弥陀悲愿,令其生起切愿往生之心,并教其掌握临终最后一念,念佛往生的方法。若是已达弥留状态者,则须让他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想,皆为阿弥陀佛。最好能在他眼前供弥陀法相,使其张目可见。并作简要开导,令其放下世间一切执著,坚定念佛,愿求往生。最重要者,须在其身旁,轮班念佛,令其耳闻,求佛加被,接引往生,由临终至舍报后八至十二小时,不可间断。因舍报之时,六根衰退,诸识亦逐渐远离,唯有耳识及意识最后离身。故此临终一念往生之要旨,实是在于耳闻佛号、心系佛土。让佛号伴随他最后一念,送他直至佛土。此期间,切勿触动其身,亦勿为其净身、更衣,尤忌做种种急救措施,及断气即刻送入冰库。总之,要保持其安详,令其于念佛声中,安然往生。
  
  若能度一众生往生净土,岂仅成就一众生出轮回、了生死?此众生既往生矣,即不退转,必至成佛;成佛后,乃至未成佛前,即能乘其悲愿,重入娑婆,度无量众生同生净土、同成佛道;此无量众生,复各度无量众生。如此思之,助人临终一念往生之功德,何可思议?且今日助他往生,他日我舍报时,他亦必来护持接引,令我往生。我等助人往生,虽不应贪求此等功德,然此乃因果不移之理。
  
  除助临终病患及亡者临终一念往生外,亦应随缘尽力,推广于周遭,引介于有缘,令人人知此临终一念往生之妙法。更莫待病危临终才念佛,须于平日身健神朗时,即精勤念佛修持,不仅口念,还要忆想阿弥陀佛光明身相,念念祈愿往生净土。时时如是观修,持之以恒,则临终自能忆佛念佛。平日并广作种种利生之事,以厚植福德资粮,以期临终得值助念善缘,避免往生障碍。乃至即使无人助念,亦能仗自己修持功深,自己掌握最后一念,安住正念,念佛往生。
  
  至要者,若能将每一天,皆视为此生之最后一天,每一念,皆视临终最后一念,则心心切愿往生,念念忆念弥陀,求佛加被迎接,令我莲花化生,花开见佛。虽身处娑婆,亦当时时观想娑婆即极乐,秽土即净土,至此,世间有何事可争、有何物可执?故放下心中种种分别、爱恶、取舍,及个人之是非、恩怨、利害、荣辱。更进者,于念佛时,当为利益众生而念,兴无缘慈、运同体悲,观法界无量无边之有情,皆随自己一同念佛修持,同生极乐。恒常如是,念念如斯,上与弥陀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则于任何情境、任何时处舍报,皆能自力往生。尤其临终最后一念,若能依此观修,最低限度,必能上品上生。
  
  至若深机行者,明了自性弥陀之旨,禅定功深,临终则应安住体性明空,即能临终一念证入实报庄严土,乃至汇归法性常寂光土。唯此须有广大深厚福慧资粮,方克临终如是安住,究竟成就。
  
  再者,莫谓念佛乃属临终仪式。须知念佛非但能消业除障、除灾解厄,更能教化人心,安定社会,于个人及社会,实有莫大助益。尤其临此世纪末之大转变,灾难频仍,此乃众生共业使然。若人人皆能念佛,则能转变众生共业,使重大灾难转于轻微。
  
  学佛行者,度生之心应永无疲厌,当把握每一分钟,自度度他。非仅度有形有相之众生,且应广度法界无量无边难以得见之众生。虽肉眼不可见,但真心即法界,众生无非在我等之法界心中,故心念所及,即能救度,此即无相度生。试想法界无边,众生无数,乃至刹那间即有无量众生临于舍报、亦有无量中阴身出世。是故密乘行者,当时时刻刻、分分秒秒,皆安住于法界之心,念佛、持咒,以度法界一切临终及中阴身之有情,令其一念往生净土,或蒙佛力、咒力加被,超生善处。既知众生乃自心之众生,则度生实即自度,唯有度尽众生,乃能究竟成佛。愿我同门,皆能尽心尽力,投入此殊胜度生事业。


对一切感恩报恩。  
 

 

  •  
贰、随机问答
  
  一、助念常识
  
  问:佛法上所说死亡,是否与医学上定义有所不同?医学上以心脏停止及脑死为死亡,但是在佛法而言,是否要神识脱离色身,才算真正死亡?
  
  师:依莲师《口诀要义》之开示,呼吸停止,身识分离而感到坠于虚空时,即为死亡。就在此时,强光现前,此即临终光明。也有些著述上说:气息断时,身心分离,神识就与肉体分开,即为死亡。
  
  问:亡者最痛苦的时间,是否在刚断气时?
  
  师:临终之前最为痛苦;断气之后,识入中脉,即无色身之痛苦。但舍报后八小时内,亡者虽无色身之苦,却仍有可能神识尚未完全脱离身体,故亦勿碰触或移动亡者。此时如令亡者不适而嗔怒,必堕下三道。
  
  问:现代医院,常对濒死患者加以种种急救措施,这对死者有何影响?
  
  师:急救措施,原为救治突发症状。对已达濒死状态的患者,急救非但无效,且会引起剧烈的痛苦。患者在临终之时,已有四大分离的痛苦,我们何忍再为他更增剧苦?若令他产生嗔怒之心,则亡者将堕入下三道。
  
  因此,家中若有临终之重病患者,应请患者在意识尚清醒时,事先签下“不施予急救”之切结书,或及早送回家中照顾,让他自然死亡。甚至在得知现代医疗无法救治时,也不一定要住院,可以试试看自然疗法,神识清楚者则教其念佛持咒,或许仗佛菩萨加持,尚有可救。舍报之时,若在家中,则临终助念,当较医院更为方便。
  
  问:有些病人送到医院急诊室时已经断气,但医院规定仍须急救,否则会有纠纷,急救三十分钟无效后,始能宣布死亡。在此急救期间,我们只能为他默念佛号、盖往生被及金刚明沙,这样对亡者是否也有帮助?
  
  师:对于已经断气的病人,既已无因缘临终助念,则于急救时为他默念佛号等,对他仍有极大的帮助。但在急救无效后,应尽力劝导家属,为他助念八到十二小时,并在劝得家属同意后,尽速联络附近的助念团,来协助家属助念。
  
  问:对于器官捐赠的脑死患者,在为他进行器官切除手术时,他若仍有感觉,会有极大的痛苦,我们要如何帮助他往生?
  
  师:佛教菩萨的六度万行中,每位菩萨生生世世都布施他的头目脑髓给众生,如须弥山之多。倘有人确实自愿捐赠器官来利益他人,以此善行,若再加上祈求佛菩萨加被之力,则可超生人天,甚或往生净土。但是志心往生净土的行者,就应决定以临终安祥舍报、念佛往生为第一目标,一切措施,都不应妨碍临终一念往生净土。所以,是要将自己身体贡献给众生,或是要往生净土之后再来广度众生,这两种选择,要由当事人自己作决定。
  
  然而,可以确定的,除了大成就者、或舍报时已当下往生者之外,一般人在脑死后马上为他摘除器官,亡者必会感到无比的痛苦。所以在进行手术前后,一定要一直为他念佛,求佛加被他往生。并在他生前及死后,都尽可能为他作种种功德。他若有家人,应由家人出资,或将他一生所留的财产,尽力为他广为印经、放生、赈灾、或是供养三宝、捐助养老院、孤儿院、残障机构等,作种种功德,以助他往生。
  
  问:断气之后,立即拔除针筒、插管等,或立即送入太平间冰库,对死者又有何影响?
  
  师:人断气后八小时内,神识可能尚未完全脱离肉体,千万不可去动他。有的死者家属,立即为他净身、更衣,或是医院立即拔除针筒、插管等,使亡者遭受极大的痛苦,而生起憎恨心,极易因此堕入恶道。尤其是送入冰库,实在是十分残忍,有如将亡者送入十八层寒冰地狱,有些尚有回阳之可能,亦被活活冻死。
  
  故家中若有重症患者,当事先与医院沟通,死后八至十小时内,不可动他,并请人为他助念,这样对亡者才最为有利。倘若一般医院不易做到这一点,应当在病人病重时,送入佛教医院,则不易有差失。
  
  问:现代工商社会,总是急著将亡者放入冷冻库,冷冻后是否要解冻再为他助念超度较好?
  
  师:我们既非亡者家属,亦无力干预,而医院亦不能任亡者放置,所以我们只能尽心尽力观修而已。无论亡者身在何处,都应观想他坐在莲华上,而为他助念。
  
  问:是否临终弥留时的助念,远较死后八小时之助念,对亡者的帮助更大?
  
  师:是的。临终最后一念最为重要,若能令亡者最后一念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想,皆为弥陀,则一定往生。虽具此临终助念之因缘者甚少,然舍报后为他助念,对亡者仍然具有莫大功德,盖佛力、咒力、愿力不可思议故。
  
  问:病危的人,可否代他办理皈依?
  
  师:只是病危,还未过世之前,可以代他方便皈依。若其本人不能前来,则带其照片来,请师父为他灌顶。并须告诉他:你已皈依了某某宗,以某某为上师,法名某某,须用心谨记。即或将来堕到地狱,只要告诉阎罗王:“我是某某宗的弟子,我的法名是某某。”则阎罗王即不加刑罚,而会带你到地藏菩萨处,去接受教化。
  
  问:何以临终不易保持正念?该如何保持正念?
  
  师:凡人临终之时,威光十分微弱。往昔所造恶业之冤家债主,于威光盛时,不敢接近;此时则皆到眼前。是故造恶多者,临终即难以摄持正念。故大众须发大菩提心,并忏悔宿业,再于平素修持得定,双修福智,于临终时万念放下,一心不乱,方能正念往生。
  
  问:临终助念,要令亡者往生,是否很困难?
  
  师:最重要的,是助念者,必须心念清净,完全为利益亡者,具足慈悲心,而一心为其持念佛号或咒语。此外,亦须开导亡者,对世间的一切,诸如妻子、儿女、财产、事业,均不得再留恋,应一心祈求本尊诸佛之加被,以求往生净土。
  
  其实,学佛之人,真正要往生,并非很困难。《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若有人临命终时,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消灭。”由此可知,临终助念,对亡者的利益极不可思议。但是为何真正往生者并不多?此乃亡者本身之业力,阻碍自己所有善缘,非但使其临终无人助念,亦令亡者本身失去正念。但若能遇到具德上师或佛友,为其助念,他就可以往生。由此可知,佛菩萨对众生是何等慈悲,法身遍满虚空,度生毫无条件。只怕众生自身业力太重,临终放不下妻子财产,亲友们亦想不到为其助念。
  
  问:若亡者之神识与色身已分离,是否仍可观亡者之神识在其遗体旁,而为其助念?
  
  师:可以。不论神识是否逗留、或昏迷,其助念之佛力、咒力、愿力、回向,必生无量不可思议功德。
  
  问:助念后,心中感觉亡者已往生,是否即表示亡者真的已往生?
  
  师:心中确信亡者已往生是很重要,因为万法唯心。但亡者是否能确实往生?则助念时自心是否清净、无杂染,以及是否强烈地愿令他往生,才是最重要的关键。
  
  问:死亡后多久才算中阴身?
  
  师:依密法,神识是在离开色身三天半之后,才从昏迷中觉醒,即是中阴身。
  
  一般人都要落中阴,但亦有不落中阴者。比如有些大善大恶之人,是当下直升或直堕。有甚深修持的密乘行者,可于临终契入法性光明、或往生本尊刹土。显宗修净土法门者,或临终有因缘接受助念者,都可于舍报时往生净土。此等皆可不落中阴。
  
  问:什么叫法身中阴、报身中阴、化身中阴?
  
  师:法身中阴是没有形相的,只有空和光,光就是空、空就是光,空本来就具有光明。而报身中阴,是有个报身的形相。至于化身中阴,就是一一随类现形,六道之中一一景象,都是化身中阴。这些都是轮回中的中阴,也就是人死了之后的中阴。最初舍报时,自性光明现前,即法身中阴。三天半后,前两个七天之中,文武百尊现前接引,为报身中阴。三七之后的投生中阴,即化身中阴。
  
  但是所谓中阴身,不仅是死后有中阴,我们在生的时候也有中阴。当作梦时,有睡梦中阴,入定时也有禅定中阴。在作梦的时候,不是都有一个自己吗?这个身,能感受种种悲哀、喜乐,有种种得失、取舍,这就称为睡梦中阴。入定的时候,定中有种种的境界,或者是到种种的地方,都有个自己,那个就是禅定中阴。
  
  问:为临终者“一念往生”助念,与舍报后八小时内助念、中阴四十九天助念,有何不同?
  
  答:当然是临终助念功德最大,因为临终一念,是最为能与阿弥陀佛之大悲愿力感应道交,而蒙佛接引之时刻。故临终时助念,能帮助他于临终一念而得往生,乃至一念之间就能契入法性。
  
  并非舍报后或中阴助念对亡者无帮助,而是有些大善大恶之人,舍报后立即生天或下堕地狱,便无法帮助他。亦有业障重者,于中阴身助念,再怎么开示,也抵不了他的业,帮不了多少的忙。但若能在舍报之时为他助念,则不论其此生业力多大,只要他临终能眼见佛像、耳闻佛号、心中忆念佛身、佛刹,即能往生净土。如此才是真实的利益。
  
  但此亦须视亡者之因缘,若舍报之时无因缘助念,则能于舍报后或中阴期助念亦甚佳。唯效果不及临终未舍报时,带领他念佛,使自力与佛力相感应,而得以一念往生来得殊胜。是故助念团弟子,若能于亡者将舍报时,引导其最后一念住于佛,此即是最大的功德。故此建议各地助念团,尽量将助念提早到临终前进行,最好是重病神志清醒时,就为他开示极乐依正庄严,令他生起深信、切愿,则助他临终一念往生,可有较大之把握。师父要成就一个弟子,要十年八年;但助念团诸位仁者的功德,刹那之间,即能助其成就,功德实难言喻。
  
  至于中阴期助念,则当依《了生脱死》而做导示,要他融入诸佛光明,另有较暗之光明切勿靠近。遇有任何可怕之境相,当知是幻,切勿害怕逃避,但念阿弥陀佛,则仍能蒙佛接引,往生净土。
  
  问:大善大恶之人,不受中阴身,要如何帮助他?
  
  师:大善之人,已经超生或往生,原已不需我们帮助。但若为他多做功德回向,亦能助他善缘增胜,莲品增上。
  
  大恶之人,则要在舍报之前帮助他,因舍报之后他就已直接堕落了。但我们既无神通,也不知亡者是否直堕,所以应以平等心助念。即使真的是直接下堕,还是照样助念,把功德回向,让他重业轻报,或者能够超生。其实,要帮助大恶之人重业轻报,最主要的是他的家人,要把亡者此生的财产,都为他作功德。
  
  问:若亡者火化后已得舍利,是否仍要作七七四十九天的佛事?
  
  师:要。因为即使亡者已往生西方,莲位亦有九品,为他作佛事,可帮助他莲品增上,同时亦是护持佛法。因此,若能力许可,则仍为之作四十九天的佛事,否则自己为亡者诵经持咒四十九天亦可。
  
  问:亡者要火化时,陀罗尼经被是否可以一起火化?
  
  师:可以,陀罗尼经被不要离身。显宗的观念,认为经咒不可火化,否则即是破坏佛法,等同逆罪,所以陀罗尼经被亦不敢火化。但密宗则注重行者的发心,若真为利益亡者,则往生被、乃及所有法宝,都不可离身,要随色身火化或土葬,如此对亡者的利益最为确切稳当。此与破坏佛法、毁灭经咒是不同的,非但无罪,且能助他往生,更有无量功德。所以若是火葬的亡者,一位发两条往生被亦无妨,一条随身火化,一条包骨灰坛。
  
  
二、助念功德
  
  问:“临终一念往生”助念有何功德?
  
  答:推广及参予“临终一念往生”助念,功德极大,概括而言,可分为五种。一、对亡者的利益:能令亡者往生净土,免除生死轮回,永享安乐,寿命无尽,直至成佛,永无退转。二、对亡者家属的利益:令家属消除悲戚忧恼,助亡者往生,则家属心中再无遗憾,且可增长家属亲近佛法之善缘。三、对医院的利益:医院若能帮助推动“临终一念往生”,尊重亡者及家属之意愿,惠予方便与人性之协助照顾,必得家属之感激与社会大众之肯定,则声誉日增乃可预期矣。四、对社会国家的利益:助一人往生净土,此世间便减少一亡魂,怨戾日消,则致社会祥和,国家昌盛,一切灾祸消弭于无形。五、对行者自己、对师门、及对佛教界的利益:助一人往生净土,即是为自己积聚一分往生资粮,为师门增进一分度生事业,为佛教提升一分正面积极之形象,实是大利于佛法之弘扬。
  
  “临终一念往生”助念功德如此广大,试想我等一生可有多少能如此广大利生的机会?若是错失此生,未来又能否有此机会?实是难料。是以今生既有此机缘,大众皆当尽心尽力,共同来推广,投入此实际度生的事业。
  
  问:助念对自己的修持,是否也有帮助?
  
  师:助念对自己及一切有情生命之危脆无常,会有更深刻之体认,修持自然更加精勤。又在助念时,虽则同样持诵,但依诸位修持程度之不同,运心观想之差异,对亡者即有不同层次之助益。如修持对面本尊,亡者可承加持接引而往生;或依化身境界,观明点冲入弥陀心中而往生;亦有安住报身,观自他皆化一片光明,而融入法界光明海;亦可安住法身,自他同归法界体性大空。因此,于助念当下,即是甚深之修持。
  
  又任何一位亡者,经诸位助念往生,亦必会默护诸位,令诸位事事如愿,究竟圆成。虽我等暂为尘相所蔽,未能见到,却必有如实功德。当然我们不可执著于此功德,不能以此而为发心,但功德是实有的。
  
  问:为亡者助念,是否为六度中的布施度?
  
  师:不仅是布施度,其实是六度齐修。为他助念,即法施;以清净身口意持咒度他,即持戒;无论自己身心如何疲累,仍然安忍为他助念,乃忍辱;助念时不生妄念,一心利他,岂非无上精进;安住于三身而修,即为甚深禅定;三轮体空,如幻观他往生阿弥陀佛之刹土,了知弥陀刹土不外自性,即无上智慧。是故为亡者助念,实是六度齐修,功德最大。
  
  问:已修至专修、心要的师兄,可否请上师鼓励他们多参加助念?
  
  师:已修至专修、心要的同门,都当知道,我们修持是要实证自己的体性。但是要实证自性,并非仅是依法本修、或者打坐禅定即可,更须发起广大的菩提心,以及积聚无量的福德,才能契入。而助念,一方面是常观无常,可以惕励精勤,一方面更是实际的行菩提心,也是积聚福德资粮最好的方法之一。当然,我们当不为福德而助念,当以三轮体空而助念。是故,多参加助念,最易契入本心。
  
  问:有些助念团的师兄,担心助念缺少人手,而未能参加闭关,以配合随时可能发生的助念要求。请上师开示助念与闭关之功德差异。
  
  师:闭关是为了广度众生,而欲修持成就;助念则是自己虽未成就,即已经在度众生。两者皆有无量功德。在精舍中两三天之短期闭关,乃为今后长期闭关之准备。故助念者亦可参加闭关,闭关者亦可助念。至于长期闭关,不在此例。
  
  问:助念与在家中禅定,功德何者较大?
  
  师:在家中禅定,也可无相度生。而助念则能六度齐修,为最殊胜之体用兼修法。然助念者,平日亦必须致力禅修,才能于助念时依体起用,度亡者往生。
  
  问:有些师兄很发心参加助念,但平日却很少修法,这样是否如法?
  
  师:能否帮助亡者往生,本身的修持程度很重要。若平日都不修持,则自度尚无可能,度他之力亦弱;非仅助念时帮助亡者的力量不大,今后度生的范围也很狭小。倘若修持有成,则在一念之间,仅念一个“唵”字或“吽”字,甚至不用念咒,都可以度无量众生。是以助念团员,若真正发心助念、真正发心帮助亡者往生,必须自己精勤修持。发心必须从实际利益众生来发心,勿从事相上发心。
  
  
三、助念方式
  
  问:助念普轨是否参加助念一次即可发给?
  
  师:助念三次,若能适应,且愿继续参加助念,即可发予助念普轨,以便时时练习。助念普轨上的观想,平常在家中就要练习纯熟,助念时一观就能明现。不能等到助念时,才练习观想。
  
  问:对于临终之人,如何为其助念?
  
  师:倘若助念者已修至专修法以上,则可自成本尊,顶戴上师,观想亡者及其冤亲债主、六道众生,一齐随助念者同诵阿弥陀佛圣号、或六字大明咒,并观想传承诸佛、西方三圣,一齐放光接引亡者神识往生净土。
  
  临终助念,须由亡者临终,一直持续诵至亡者断气后八至十小时,身体完全冷却为止。但是助念时,千万不可触摸亡者,探察其体温,以免其痛苦而心生憎恨。
  
  临终助念时,须专持“阿弥陀佛”佛号,勿杂其他佛号咒语,否则临终病人不能专一,无所适从,反而妨碍往生。念佛之音调必须祥和,勿过高、过低,太缓、太急。助念人员面容要安祥,不可紧绷或露出悲凄哀切之神态。此等皆会影响亡者心情,关乎其能否往生,故须注意。
  
  拿舍利子给临终病人吃时,若手指碰触其嘴唇、身体后,不可再碰触自己身体,应尽速洗手。但勿让临终病人知道,以免造成他心理自卑,乃至心生嗔恼。助念时亦勿靠患者太近,以免遭受感染。虽说要以同体大悲而度他,但亦须保护自己色身,用以广度众生。
  
  同时,在这时候,亡者家属受到生命的无常、苦、空,这也正是助念团菩萨劝导亡者家属皈依佛门的最佳时机。如此不仅对亡者有利益,对其家属亦有莫大之利益。
  
  问:分班连续为亡者助念八小时,和集中许多团员,一齐为亡者念二小时,这两种方式,何者对亡者往生较有利?
  
  师:多人同念二小时,对亡者的利益,肯定不及分班念八小时为多。有的或者是团员太少,或同时几位亡者等待助念,或部分团员必须下班时间才能配合,但无论人员多寡,分班念三、四小时,都比只念两个小时为佳。多人同时助念,固然庄严,但就真实受用,仍以维持较长时间的助念,才能令亡者更加蒙受利益。
  
  问:某些地区由于人力不足,往往无法排满八小时助念。
  
  师:若是区域颇大,但助念团人力少,则接到助念的要求时,并不一定要排满八小时助念。但是,却一定要要求亡者家属,至少安排一人在亡者身旁为他持诵佛号,念满八小时。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至少也要安置一台念佛机,日夜放佛号咒音。家人则应于四十九日内,做种种功德,回向亡者,并且吃素,绝不杀生,避免做任何增加亡者罪业的事。
  
  问:有些地方人力不足,中阴身助念可否集中在精舍助念、共修回向?
  
  师:因为我们助念团人力不够,故以临终助念为主。若能在精舍为中阴身亡者助念,或是共修回向,都是很好的方法。最好亦能请亡者家属来,一起助念。
  
  此外可以每位家属送一本《了生脱死》或《往生净土必成要诀》,令其家人在家依照书上的开示念。因为对于亡者来说,世间所有的声音,唯有亲人的声音最能入耳。所以要由他的亲人,在他首七、二七当中,不断对他导示。再者,可劝家属请一台念佛机,在四十九天之中,一直播放佛号。
  
  问:临命终或者中阴,所使用的语言,对亡者是否有不一样的摄受效果?
  
  师:临终之时,必须用亡者生前所熟悉的语言。已到中阴,既有神通,你一动念他就已知道,故用什么语言都没有差别。
  
  问:导示及持诵佛号、咒语,何者对亡者的利益较大?
  
  师:持诵佛号、咒语,较之导示更能直接利益亡者。因为对亡者导示,亡者未必肯听。特别是临终病人,心力极弱,对导示往往无法听得清楚。亦有些是受业障牵缠,无法专心听,或听了却无法照著做。而持佛号、咒语,则能令他直接想到佛、住于佛,更能直接承受佛力、咒力的加持。所以,以凡夫心,即使讲了千言万语,都不如为他持一句咒、念一句佛,功德回向给他。亡者若能听到这一句咒音或佛号,只要他对阿弥陀佛或所持咒语的本尊,有丝毫的欢喜心,则阿弥陀佛或其本尊,当下显现在其面前,而接引他往生净土。纵使亡者因业力所障,不能听闻佛号咒音,或者听闻而心中不信、不喜,但仍能承佛力、咒力不可思议之加持力。所以诸位想想,是要亡者一直听你讲,还是尽快让佛直接加持他、接引他?
  
  事实上,喜欢为亡者多做开导,讲得长篇大论,多是我慢心作崇,乃是好为人师的心理。此心已不清净,但作表面功夫,纵使能欺瞒家属,令生者听得服贴,却怎能使亡者信服?怎能与佛菩萨相应?又怎能助亡者往生?是故,为亡者导示时,必须自成本尊,以清净心而为其导示,切勿以众生心、不清净心而为之。
  
  实在讲,若真正有心要帮助亡者,大家必须要精勤修持。自己成就之后,即使不用导示,都能助他往生。
  
  问:助念时专持一佛号或一咒到底,及持多种佛号、咒语,何者对亡者利益较大?
  
  师:专心持一个阿弥陀佛圣号,对亡者的帮助最大。因此时亡者心识纷乱,专持弥陀圣号,可令其心念专一、镇定、清净,则易往生。若持多种佛号、咒语,反增其烦乱。再者,亡者未经金刚上师传过的咒语,亦不可对亡者持诵以助念,更不可教亡者一起持诵,如此即等同传咒,违犯密法根本大戒。
  
  问:助念时,是否以自己修持最有信心、修得最相应的咒,来为亡者助念最佳?
  
  师:通常修得最相应的咒就是本尊咒,但助念者的本尊不同,则不能专一。由于必须承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弥陀的净土,因此应统一持阿弥陀佛圣号为佳。除非对某佛的心咒特别有心得,则不妨默持。
  
  问:助念时,念佛号咒音,以唱诵方式还是念诵方式为宜?
  
  师:采用唱诵或念诵方式助念,可以视环境,由助念者决定。有些弟子表示采唱诵方式不容易入定,但是平常法会中,大众齐声唱诵六字大明咒,咒音十分清净庄严,仿佛已置身他方净土。虽然如此,助念时仍以不影响入定为前提,因为以定心助念的功德更胜。故助念菩萨应深住体性,悲心广运,全心助他往生之愿力,充溢于安祥宁静之念佛旋律中,自能与弥陀愿力相应,承佛接迎刹那往生矣。
  
  问:助念时,是否助念者入定愈深、愈能安住体性,对亡者的帮助就愈大?
  
  师:是的。但入定并非入于空定,而是安住甚深体性、不舍大悲之定,应起度他往生之用。住于体性、念佛度他的功德,远较仅仅口中念诵之功德更大更深。
  
  故助念时,想持诵出声者,可以念出声,不想出声者,默持或入定亦可。但不可全场都默持,至少要有一人出声。尤其是临终助念,更须以令亡者耳闻佛号为主,以使其闻声忆佛,方能往生净土。若临终助念单以入定观修而欲令亡者往生,除非助念者有甚深功力,实在是千难万难。故助念仍以安住体性而念佛,为最胜之方式。
  
  问:有些助念团员表示:助念时,倘所持每一字音太短,则不易配合观想。可否由一位中气较足之师兄专持,而其他助念团员则随之默持、入定,并配合观想即可?
  
  师:可以。但默持者,须如实而观才殊胜,勿因不念,脑中有了空隙,而打妄想,就失去了本意。
  
  问:亡者过世时,四大分离很痛苦,尤其是弥留者,意识已经昏迷,此时对他导示,他是否听得进去?到中阴时,是否能忆起此等导示?
  
  师:即使意识未能听到,但只要一历耳根,至中阴时,皆能忆起。因至中阴时,其根性已超越生前九倍。何况又有助念之功德,更能加被他,令得胜善因缘。如种种业障现前之时,能不为业牵;或于诸佛菩萨放光接引之时,能迎向诸佛光明。
  
  然而,若能令亡者于临终直接往生净土,则无中阴之忧。故于临终助念,尤其是弥留者,须以持诵佛号为要,导示应尽量简要,乃至不必导示亦可,直接带他念佛,令他闻佛、亿佛,心住于佛,自能于临终一念往生净土。纵然已呈昏迷,亦可直接蒙佛加被,功德力用总较自已为他导示更胜千万亿倍,乃至非算数譬喻所能及。简而言之,为之持诵一句佛号,更胜于磨破唇舌为他导示。
  
  再者,我们所用的《普轨》,只适合师兄共修或为中阴身亡者助念共修时用,平时即须把《普轨》中之祈请及观想修得纯熟。于临终助念时,一到即开始带临终患者念佛,自己口中念佛,心中即自行默作观想,祈请加被,依《普轨》或自己修持之次第而观修,以助临终者往生。
  
  问:助念时,若亡者家属主动愿与团员共同助念,是否可以将助念法本借他参阅,并且让他与我们共同持咒?
  
  师:“未经师传,不得翻阅法本”,乃密宗之基本规矩,助念时亦不例外。若亡者家属愿与我们一同助念,原则上可带他们持诵佛号。至于密咒,除六字大明咒与绿度母咒外,其他密咒则不可教他念,法本亦不可让他翻阅。
  
  至于“通行本”之《助念普轨》,若亡者家属或其他助念团体有需要,可以发给他们依之诵念、导示。若中阴身助念,亦可以“通行本”带领亡者家属一起共修。若临终助念,则带领家属一同持诵佛号即可。
  
  问:助念时,若遇有显宗行者也在场助念,我们应如何随顺他们一起助念?
  
  师:显宗助念是念阿弥陀佛圣号,我们也是念阿弥陀佛圣号,只不过心中依各自修持的次第,自己默默作观想。至于仪轨,在外助念时勿执著仪轨,若要配合其他助念团体,则大家共同持诵佛号即可,最多再加简要导示。助念者则各随自己修持的层次,以及自己所发的菩提大愿,自己作观想。愈简单、愈清净,愈好。
  
  问:助念时,若有显宗同修一齐助念,可否告知仅观西方三圣于空中接引亡者,而为助念?
  
  师:可以。凡遇显宗同修,则请他们依净土法门助念,本宗弟子则默依密宗之观想法助念即可。
  
  问:有助念团师兄,提议至坟场共修,是否可行?
  
  师:可以。但以修至专修次第为宜。

对一切感恩报恩。  

 



四、导示要点
  
  问:临终助念与中阴身助念之导示要点,有何不同?
  
  师:[一般临终助念导示:]最重要为引导临终者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想,无非极乐圣境。最好悬挂西方三圣像于临终者之前,让他看见,并虔诵阿弥陀佛圣号,使他耳闻,或是给予简短开导。总之,要令他想到的,无非是阿弥陀佛,与深切的往生之愿。
  
  临终时能否往生的关键,在于临终者是否具深信、切愿、与力行。亦即内心深信法界有极乐世界,可仗弥陀愿力得以接引往生,切愿惟求往生西方极乐,即使有其他再美好的世界也不愿去,因为十方佛刹,皆须净业方能往生,惟有西方极乐世界,依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大愿,即使众生宿业未净,亦可仗弥陀愿力,带业往生,至极乐世界修持,永不退转,一生成证佛果。因此,娑婆世界有情,对极乐世界应具深信与切愿。此外,更应具足力行,在密乘行人,即为修持阿弥陀佛密法,显宗行人,多为念持阿弥陀佛圣号。因此,助念者应将以上重点告知临终者,使他坚定“带业亦能往生”之信心与愿力,并引导、带领临终者,使他最后一念安住于弥陀圣像、圣号、与极乐世界,使他眼见、耳闻、心想,莫不是西方圣境,则必能往生。
  
  又临终者是否能往生,助念者的愿力也很重要。若每一位助念团成员,皆发愿一定要令亡者往生,并将自己所有的功德皆回向亡者,则亡者更容易往生。因为宇宙间最大的能量,就是我们清净不染、怨亲平等的大悲愿力。若能如是开导、如是发愿,并令临终者如是安住,则可令他不落中阴,往生极乐。
  
  但如临终者怀疑不信,或者抗拒,则助念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未必能往生。所以,助念者除应开导临终往生之要点,同时也应该告知一旦落入中阴时的种种状况。最重要者,是在中阴期间,诸佛将以文武百尊之形貌现前救度亡者,文武百尊心中放射强烈光明,此时亡者心中无须害怕,应当勇敢投入强烈佛光中,就可蒙文武百尊接引到净土。中阴身并无质碍的色身,所以只要心想投入佛光,就能蒙佛接引。但是亦须特别提醒临终者,与强烈佛光同时并行显现的,另有令亡者感觉乐于接受的六道轮回之光,其光色较佛光模糊暗淡。由于亡者的轮回习气深重,使他很容易喜欢并依恋轮回色光,若一旦为其吸引,则立即再堕入轮回,受苦无量。故应特别提醒亡者,决不应再受此轮回色光之诱惑吸引,而必须投入文武百尊灿烂强烈佛光中。
  
  [密宗临终光明导示:]至于为曾经修习密法的行者临终助念时,由于修密宗的行人,往往在修持过程中,常有自性明点现前的经验,所以在助念时,若修密行者尚未舍报,则可开导他,要自己安住于本空本寂之体性。如是安住时,心变得十分敏锐,一旦临终法性光明现前时,就可当下契入。或是观自己种子字、或自心明点,出梵穴,跟虚空、跟佛光融入一片,当下汇归佛土。
  
  凡人在临终舍报时,往往有种种痛苦。其中最大的痛苦,就在于对世间的种种执著,如财产、恩爱、仇怨、父母、子女等,放舍不下,如此就无法往生。故应开晓:世间是幻,舍报时应庆幸此梦将醒,疾苦将除,将生于净土。但仍应持心如如不动,因为诸佛净土,也是体性如幻所显,不可取舍,生实无生,亦无来去之相可得。临终时安住当体如如,本空本寂,就可契入法性净土。对于显密修持体性法门的行人,可作如上的提示,使他契入临终法性光明,不经中阴而成佛。
  
  [实相中阴助念导示:]对于已落入中阴者,如在生修习密法,就可开导:当文武百尊一一现前时,应心住空寂,观自身如幻地化为一明点,契入圣尊之光明中,如是即可汇归净土。对于未曾修密者,则往往只见强烈光明显现,而不见文武百尊。此时应开导:此强烈光明就是佛光,只要心想冲入佛光中,就可以随佛往生净土而不再轮回。
  
  [中阴成就之修持要点:]我们要迎向佛的光明,现在讲是这么容易,但真正到中阴的时候,并不这么容易。所以我们在生的时候,就要恒时练习。
  
  像我们现在所见的光明,都不够佛光的强烈。但我们可以借境练习,先注视月光,熟习后可注视太阳光,但勿于正午,须于早晚阳光不伤眼时修,且眼睛不可直视太阳,应注视太阳底下约一至三尺处之光明。目注此光明,并想此即诸佛放光。因诸佛之光明,乃无比强烈,如百千太阳之光明,故我们亦须尽量观想其光明之强烈。观想诸佛放光加被我们,诸佛的功德、悲智力用,随光进入我们身心;之后我们自心再放光,和佛光融成一片。在生之时,时时如是观修,到舍报之时,看到诸佛之光明,自然就能接受、就能融入、就能打成一片。
  
  此法平常即须练习。因为我们现在都能做得了主,但到临终或中阴时,种种境界、及种种业缠,致使我们无法自主。所以我们在生的时候,见到灯光、月光、日光,即观想成强烈光明,并想:此即佛光,我要迎上、我要投入、我要和它融为一片。到中阴时,亦能作此想,则心念才动,便已融入,往生诸佛刹土。因那时已无血肉之身,故能随心所想,即能成就。
  
  [投生中阴助念要点:]中阴开导救度的方法,虽然很简易,但亦不是所有亡者都能藉此法门得度。如为恶业所牵缠,则虽给予指导,却往往在初七、二七日之“实相中阴”阶段(一般由死亡后三天半至四天开始算起),亡者仍未得度,而迁延至更为险恶之“投生中阴”期。所以,最好能在过世后四十九天内,每日请家属念诵开导《中阴救度密法》。因家属之声音,对亡者而言,最为亲切,只要亲人至心呼唤亡者,亡者就极易前来聆听开示。家属在此期间,应全家持咒或诵佛号,并应持守五戒、吃素,并广做功德,回向亡者。因为此时亡者投生之地尚未决定,家人纤毫之善恶业,都会影响亡者升堕。因此,更应在家中放一台念佛机,并且严持不杀生之戒。若能请具德之金刚上师或有修证之法师,为他修超度法,引导其神识往生净土,更为稳妥。
  
  至于所诵之《中阴救度密法》,本宗所印《梦幻生死》、《了生脱死》二书都属之,另有《西藏度亡经》亦同,皆可用来开导中阴阶段之亡者。尤其以《了生脱死》一书,华藏祖师曾经开示,此书最契中土根机,可在助念时赠予贫困之亡者家属,告知念诵之利益,并劝导家属念诵。
  
  另有一点必须特别注意:我们现在是为亡者开示,但我们自己亦终有舍报之日,是否有人来开示我们?所以我们要自己掌握,莫要等别人来开示,自己要争取即身成证、或是舍报时成证,乃至中阴之时,即使无人开示,自己亦能安然契入。
  
  [成就心要:]凡人无论在生有、死有、中有之任一状态,有一能令我们决定得度而解脱生死轮回束缚之法门,此法门即是“恒住于如如不动之体性”。在“生有”时能如是安住,自然能破除我执,体性自然现前,获即身成就;在舍报时能安住本空本寂之不动心,则能自然契入法性光明,获临终成就;在中阴时能持自心不动,则能契入文武百尊佛光中而往生,即获中阴成就。
  
  亡者在中阴状态,内心充满惊恐与惶惑,四处飘荡无依,并且有种种业力境界现前。此时,即使如蚊虫细微之声,亡者亦觉得如天雷巨响。这时,更应开导亡者,应安住体性不动。无论中阴景象多么可怕,即使有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或是男女交合、胎门现前,均不应为其迷惑,应了知为自心如梦如幻所显。真实的身心,安住于法界,遍满于虚空,无形无相,既不受怖畏、刑罚、与诱惑,亦无有爱憎。对一切现象,都应不取不舍,如如安住,寂然无念,则恐怖俱消,胎门自闭,当下契入不动体性。
  
  莲华生大士开示:亡者于中阴状态时,若见到美妙宫殿,应知为胎门所化现之虚妄幻象,倘若心生贪恋,误入其中,就会随业轮回。因此,在中阴境界,无论见到任何美恶境界,都应持心安住体性,如如不动,不欣不厌。即使再美妙的境界,亦不喜不随,再怖畏的景象,亦不惊不怖。
  
  此“安住如如不动体性”之法门,应该在生时就恒常修持,切勿到中阴众苦交逼之时。虽有家人与助念者作种种开导,但亡者身心受业风狂吹,亦无法安然听受。如是因、如是果,业力丝毫无可逃避。因此,大众平日就应时时练习验心。例如:在梦境中,或在观看极恐怖、或者令人入戏之电视、电影时,应当下了知其如梦如幻,而安住不动心。如果连观戏时都不能保持自心不动,则在中阴境界,亲身经历种种无尽怖畏时,又如何能不为所转?
  
  大众应抓住每一分钟,安住于不动体性,时时返闻觉照自己之真心是否不动。若能时时心契本空本寂,则自然能放下我执。反之,如果眼所见、心所想、身所触,都不离我见,则我执坚固。唯有时时心住法界体性、本空本寂,或于空性中起大悲力用,恒时持咒放光度生,住心于如幻利益有情,则我执逐渐淡薄,因缘成熟时,就可豁然契入大空体性。
  
  净土宗之念佛法门,亦是如此道理。念佛至一心不乱,忽然“能念之我”、“所念之佛”皆空,即为能所一如,花开见佛。所谓之佛,或为法身、或为报身。如平日念佛住念于自性弥陀,则所开显为体性之空寂。若念佛时恒住于弥陀圣像,则感阿弥陀佛圣像现前。现前之相貌,与平日所见之画像、塑像,会有所不同,是在各色光明所成之大圆光中,显现弥陀光蕴圣像,十分庄严,光耀殊胜。此即念佛念到虔诚时,所见二种佛像现前:或为法性空寂光明之相,或为佛身庄严胜妙之相。更进,则现净土无尽庄严。
  
  《维摩诘经》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故知心若清净不住,不染六尘,则光明净土当下现前,即秽土而不异净土。从初时短暂现前,乃至恒常现前,即娑婆而成净土矣。
  
  本宗助念团助念之对象,大多为修显宗净土法门者,或是一般学佛者,密宗行者较少。无论其修持深浅,皆当助其眼见、耳闻、心想,无非是弥陀与净土,令他最后一念住于极乐佛土,则必能往生。
  
  问:刚才师父开示,临终要融入光明之中。但华藏祖师开示,只要安住不动心,请佛放光加被。这两种方法有何差别?
  
  师:安住不动、请佛加被,加被就是诸佛放的光啊!如果自己能够心不动,直接安住本空本寂,即能契入法界光明,因为体性本来不动。但假使舍报时,你不能保证自己保持不动心,那就自己明点出梵穴,升虚空,明点是一点光明,自然就融入佛光。因为你现在在生,心也不能保证不动,在临终、中阴时能吗?
  
  因此,此生的修习,非常的重要。特别是年纪比较大的,更要抓紧时间。而年纪轻的,也不能保证自己还有多少年,因为死亡不一定是年老、年轻、或年少。所以我们要抓住每一分钟来修持。
  
  问:《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则我们对亡者开示种种显现之相,是否也是虚妄?
  
  师:当然!以如幻之身,修如幻之法,度如幻之亡者,往生如幻之净土。
  
  问:《梦幻生死》中所云中阴境所显现之忿怒饮血尊,究系表意,或实际情形便是如此?
  
  师:中阴所见,确是如此,唯皆如幻而现。我们修持到相当境界,亦正如中阴境界,文武百尊会先后现前,此百尊皆为自心本有。又文武百尊,系由本初普贤王如来演化五方五佛,再演为文武百尊坛城,皆为诸佛大悲,方便教化,摄受众生入佛之用。
  
  问:那其他宗教之信徒,中阴所见,是否也是如此?
  
  师:也是如此,不过未修密法者,文武百尊现前时并不可见,或只见强烈光明。又万法唯心,临终时虔修净土者,感弥陀来迎,虔信耶稣者,则感上帝现前,既往生净土或生天,则无中阴。
  
  问:我们如何能让重病患者及家属放下执著,专心祈愿临终一念往生?
  
  师:病人放不下,是因为对未来的去处有所恐惧。如果让他知道极乐世界的庄严和美好,胜过这个世界亿万倍,则病人和家属就能够安心了。一切的无奈都转变成希望和恳切的助念,一心一意祈求阿弥陀佛接引往生。
  
  问:本宗助念团前往助念时,若遇亡者生前为修习显教者,则可以引导亡者住心于极乐刹土。但是,如为修密行人,以莲师、度母、或者其他佛菩萨为本尊,应如何作本尊净土的引导与描述,以激励亡者愿求往生?
  
  师:法界一切净土,有以下几点是相同的,可以依之对亡者描述、赞叹、与引导,让亡者生起愿求往生之心。
  
  一、光明:诸佛刹土所见,一切皆为光明所成。在百宝光明中,以明暗、色彩,显出山河大地、江河湖海、宫殿、人物等种种景致。
  
  二、庄严:净土中的情器,一切皆由光明所形成,所以无比庄严。凡眼根所及,皆放百宝光明,晃耀富丽,万德庄严,超思量境。
  
  三、妙乐:净土之中,自然充满无边妙乐,无丝毫烦恼。
  
  四、自在:在净土中,一切需求,随想即得,无须如娑婆有情,终日为衣食劳碌。所以净土的圣众,每日都分化千万化身,到十方无量刹土,供养承事无量诸佛。
  
  五、无质碍:净土中的情器,不相质碍,不像在娑婆世界,连一张纸都不能透过,更何况山河大地。在净土中,即使巨大如须弥山,圣众都可以随心来去,毫无障碍。
  
  六、无邪伪:在净土中的圣众,无人类的是非、争斗、猜疑、嫉妒、口是心非、尔虞我诈的心念,惟有清净与佛菩萨相应之心。
  
  七、无退转:净土中一切现象,都是由净土主尊佛陀变现,用来教化净土中的有情与菩萨。所以在净土中修持佛法的菩提道,是坦直而无曲折的,可以一超直入法性源头,一生圆满旷劫之佛果。
  
  八、一音演说:周遍十方佛刹海,众生随类各得解。
  
  九、一多涵摄:在净土中,一一微尘中,皆涵摄无量佛刹,是事事无碍的境界,如帝网之垂珠,交相映澈,重重无尽。
  
  十、因果同时,念劫圆融:三世时劫、因果理事,皆同时俱现而不相碍,以皆自性幻显故,是以亿劫入于一念而无急促,一念演为亿劫而无迁延。并随众生根性乐欲,或见前佛出世、或见今佛说法、或见来佛涅槃,同时俱在,无前无后。
  
  问:助念时,若简单导示,然后一直念佛,感觉很殊胜,若一段段开示,比较不能摄受和安住正定。
  
  师:你讲的很对。助念的导示绝不可太长,尤其对临终者,更要尽量简单。主要是三点:一、世间是幻,什么都带不走,一切放下,因为不放下也不成。二、到中阴一切都是幻非真,应不取不舍。三、佛来接引时,其光明非常强烈,要迎向佛光;旁边还有暗淡光明现起,绝对不要去,一去了就又到六道轮回了。这三点导示后,就一直念佛,并令他听到佛、看到佛、想到佛。
  
  
五、观修法要
  
  问:请上师开示,助念时最重要而精简之观想方式。
  
  师:观想阿弥陀佛及坛城一切诸佛菩萨,都放光加持亡者,一一光端,都有光明的钩,由亡者梵穴进入,勾摄亡者心中之明点。收光时,明点即随光摄入阿弥陀佛身中,融入弥陀心中之光明。须知阿弥陀佛之身,即是阿弥陀佛之刹土,身土无二无别,不同于众生所见,身是身、土是土。究竟而言,弥陀之刹土即弥陀之心,明点进入弥陀心中安住,即已往生。如不能相信弥陀之身、之心、之刹土一如,亦可多加一念,即刹那犹如闪电般迅速,弥陀即已返回极乐刹土,亡者亦随之往生。
  
  若曾修颇哇开顶法,即可观亡者心中明点冲出梵穴,汇归法界,或观明点冲入他顶上之阿弥陀佛心中。这是最直接了当的观想方式,助念时无论持任何咒或是佛号,皆可依此观想。另一个方法,可使自己和亡者同蒙利益,即观想自己化为一明点,由亡者梵穴进入其心中,与他合一,再“吓!”一声,即冲入阿弥陀佛心中。如此不仅可以度他,同时也练习自己临终时可以汇归法界,或是融入阿弥陀佛心中。
  
  层次更高者,则直接安住法界明空大定,临终刹那契入法界体性││自性刹土。深住于体性而助念,才是最快、功德最大的观修方式。因为体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即是阿弥陀佛之“无量寿”,横遍十方即是阿弥陀佛之“无量光”。深住体性大定,持一遍咒,或不持咒、不作意,即能契入亡者之心,即以此体性法流显发亡者之真心,当下契入此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法性,而证诸佛的法身、报身,乃至究竟圆成佛果。唯此须有甚深的修持,方达此愿。
  
  问:助念时自成本尊,是否更容易助亡者往生?
  
  师:助念时自成本尊很重要,与本尊之悲愿及三密相应,则愈有力量帮助亡者往生。
  
  问:刚入门修四皈依的弟子,尚未修到本尊法,助念时不能自成本尊,应如何观修?
  
  师:尚未修到本尊法的弟子,应观本尊或上师安住自己的顶上。修本尊简修法的弟子,应观本尊恒住心中。等修到本尊专修法,再自成本尊。
  
  问:最近师父传了颇哇法,但颇哇法是要专修才能修。若还未修到专修的弟子,在助念时,是否可以依颇哇法观修,或者目前还不适宜如此观修?
  
  师:以颇哇法度亡者往生,要自己本身已经有实际的功力,自己修此法而开梵穴,方能度亡者往生。如自己尚在训练阶段,则不如请佛加被、请佛放光接引,让亡者看到的是佛、想到的是佛、听到的是佛,自然往生。
  
  问:若为临终者修颇哇法,应于未舍报时修,或在舍报后八小时之内修较为适当?
  
  师:应在亡者即将舍报时修。若尚未舍报,可观想临终者之明点,上下往返弥陀心中,并在他舍报时,大呼“赫”一声,令他明点上冲,安住弥陀心中,与佛合体,往生净土,究竟解脱。
  
  问:能否教亡者观想由顶门出去?
  
  师:此观想,修过密法者会观,未修密法者却不会观修。所以教他观想,不如教他生起切愿。只要他心里想往生,就能往生。
  
  问:修颇哇法助念,临终者如在昏迷状态,是否亦可藉修观之力,强令亡者往生?
  
  师:即使是佛住世,亦不能度无缘不善之众生成佛。修颇哇法,能否令临终者往生,除助念者的修持愿力外,亦与亡者之深信切愿、以及此生与多生之业力深浅有关。但是,无论他信愿深浅,业力如何,助念时都可以引导他发菩提心,发愿往生,尽助念者所有的力量,帮助他往生。
  
  问:显教助念是观西方三圣,为何我们的法本要将大势至菩萨改为莲师?
  
  答:以密法来说,阿弥陀佛为法身、观世音菩萨为报身、莲师为化身,是为净土法报化三圣尊,故修密宗净土法门者,乃以此三尊为主尊。再者,大势至菩萨即金刚手菩萨之寂静相,此菩萨甚为威猛,《观无量寿佛经》云:“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其威猛由此可知,是故不宜于为亡者助念时观修。若已熟习显教西方三圣之观想者,则观莲师与大势至菩萨无二即可。
  
  问:助念的师兄,各有修持的不同次第,同样是持弥陀圣号,在观想方法上,是否也有层次上的差异?
  
  师:虽然所修次第不同,观想阿弥陀佛放光接引亡者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助念者对体性的体认与修持境界不同,亡者所承受的助念功德力也有差别。净土分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四种净土。彻证心要者助念,就能帮助亡者一超直入常寂光土;实证专修者,可帮助亡者往生实报庄严土,其次则为方便有余土或凡圣同居土。亡者往生哪一种净土,一方面是依助念者修持的功德力,另一方面,则要视亡者本身罪业的深浅、是否具足深信切愿、以及信念之强弱而决定。
  
  问:助念时,持阿弥陀佛圣号,可否直接观想自己的本尊,而不观想阿弥陀佛?
  
  师:刚起修时,要观想上师阿弥陀佛现前,放光加持。开始持念佛号时,即可直接观想自己的本尊,依各人修持层次,而作观修。
  
  问:持六字大明咒,或其他本尊咒,应观想如何加持亡者?
  
  师:通常的观想,是观想所持之咒的本尊,放光加被亡者、自己、和一切的有情。或者观想本尊之光明,由梵穴进入自他一切有情的心间,消灾除障,加持自己、亡者、及一切有情,皆成本尊,同持本尊咒。
  
  问:是否仅持六字大明咒,亦可令亡者往生?
  
  师:对的。仅持六字大明咒,就能广度六道有情。《大乘庄严宝王经》中,对六字大明咒之功德,言之甚详。
  
  其实,任何一尊佛菩萨的圣号、密咒,均为该尊佛菩萨悲心愿力之结晶。如配合行者发起大菩提心与愿力,如实观想,则能发挥佛号密咒的功德力用。故持任何圣号或密咒,都能令亡者往生,乃至广度法界亡者、中阴身往生。譬如弥陀圣号、与六字大明咒,其中蕴涵弥陀与观音无量度生之光明愿力,会修持者,即是无上密法。而对于不会修之人而言,即使无上法门,也成为事相仪轨。故知,真正重要的,是自心住于体性,而修一切法、持一切咒。安住体性而持,与仅仅口念的功德,后者不及前者万分之一。真能住于体性,即使无观,亦即是最殊胜的观。但是起用时,仍须作观,住于体性,如幻而观,令一切众生往生、或汇归法性。
  
  其实,倘若能众人一心,口持密咒、身为本尊、境观圣境、心住空寂,进而观一切音声为咒音、一切有情为本尊、一切境界皆净土、一切心念悉空寂,如此助念,亦具有不可思议之功德。如是观修,所要彰显的,固然是带领自他同入净土,亦是培植、引导自他安住不动心。当一切音声为咒音、一切有情为本尊、一切境界为净土,心体空寂、境界如梦,还有什么可以分别的呢?密宗的任何一法门,若非引导行者进入平等大悲,即是令行者契入不动的体性,无不是要令自他同成就,归于如如本体。
  
  这些法门,师父几乎在每一个法会都讲,大家听得太多次,仿佛都已不重视了,往往在法会中,听师父开示时,心想:“是啊!体性如虚空,恒寂恒照,遍满而不动。”回去之后又忘了。因此,为师亦唯有不断地提醒各位,让各位从根本不认识体性,到认识、熟悉,进而如是安住,乃至恒住体性。这一段过程,需要几十年时间的精勤,才能达到。最快者,如六祖慧能大师,为再来人,从初悟到澈证,也尚须在猎人队中涵养十五载。各位如想即身解脱、乃至成证,岂能不掌握每一分、每一秒精勤不懈呢?
  
  问:若持六道金刚咒,可否也观自己与亡者合一,冲入弥陀心中?
  
  师:可以。只要是佛菩萨之名号、咒语皆可,况六道金刚中即有阿弥陀佛。
  
  问:持六道金刚咒时,可否多加一个观想,观六道金刚咒之咒字光明,即一切中阴身所见之文武百尊之心光,遍照法界,令法界一切中阴身,皆被此光明摄受,回归净土或法界?
  
  师:这样的观想很好。文武百尊即为五方佛所现。亦可以直接观六道金刚咒在虚空,一直放光,度法界一切中阴身,汇归法性。如是在法界中,依体性或报身光明而持咒,亦十分殊胜。
  
  问:在助念时,如何修“金刚盔甲”?
  
  师:金刚盔甲并非在助念时对亡者而修,而是用于自身遇到危险的情况时。如果在助念时有所恐怖而修金刚盔甲,应将原本“吽”字改为“啥”字,毛孔外亦不观忿怒金刚,而改观莲花瓣,坚固如金刚,柔软若莲花。因为亡者非魔,应怀慈悲心为他助念。如此观,既清净又柔和,对亡者无防卫心,亦可保护自己,更能导示他往生莲邦。
  
  问:因中阴身已具神通,助念者若有妄念,反会障碍亡者往生,所以中阴身助念,是否要选择修持较久的师兄来助念?
  
  师:这一点很对。就因为中阴身已有神通,你心里一动念,他已了了知道。而他的憎恨心、嫉妒心,又比在生的人大得太多,些许之事,即生嫉妒心,丝毫杂念,即生憎恨心。但即使我们想心念很清净,却也总是不能十分如愿,反易导他们下堕。故欲参加中阴助念,就要发心,平时即须培养自己的定力,助念时要不断地持咒,把一切的念摄于咒上,切莫起妄念。最好是修至本尊专修以上,再参加中阴助念。
  
  中阴身虽具神通,嗔嫉心重,但助念者亦有方便之法,即自己种子字不忘、持咒不断、自成本尊,或住于如幻、住于空、住于假,都能避免妄念障碍亡者。
  
  问:助念时若有妄念,反会令亡者堕落。那在助念当中,妄念来时,要怎么办?
  
  师:若是临终助念,此时亡者还没有神通,并不会因此令亡者堕落。
  
  至于妄念来时该如何?从无始以来,修行的人都是为这两个字烦恼。我们就无上密法,每一个法、每一次法会的开示,都是引导大家离开心意识。最少也要摄万念为一念,这一念,无非是持咒、观种子字、咒鬘、观佛、观坛城、如幻、观空。更上者,若能恒住于体性,了知妄念即真心,不制不随,久之,则心念自然清净。
  
  问:助念时若是发现自己心念不清净,应如何对治?
  
  师:一念惭愧后,以清净心继续为他助念。
  
  问:助念时若有杂念,应如何转化?
  
  师:转化杂念之方法有二:一是立即将念头拉回所修的法上,时时如是修持,自然妄念日渐减少,而返回本净;另一种方法,是视亡者如父母子女,如有杂念,他们就无法往生,你能不竭尽全力地帮助自己的父母子女往生吗?
  
  问:应如何助念,才可免除障碍?
  
  师:助念时真发菩提心利益亡者,安住于大光明藏和度尽有情之悲愿,即不会有任何障碍。
  
  另外,如:佛慢坚固、顶戴上师、心住本尊、大悲遍满、严持净戒、咒音不断、种子字及咒鬘不忘、处身于本尊净土、住于空定、住于明空三摩地、住于三重萨埵等等,安住以上任何一种观修方法,皆可免除一切障碍,助亡者往生。
  
  问:当身体较为虚弱时,为亡者助念,是否会对自己造成影响?
  
  师:若已修到专修,应自成本尊为亡者助念。若尚未修到专修,可观本尊住顶上或心中而助念。助念圆满时,应持般若心咒,观一切皆归于空性,以自度度他,同证体性。
  
  问:助念时受外障阻碍,以致气息不顺,几乎不能呼吸,当下要如何处理?
  
  师:此乃亡者之怨家债主,见你修得如此真诚,怕你阻碍他讨债,故而迁怒于你。但若你能先自成本尊,他也障碍不了你。所以我们去助念,必须自成本尊。还没有修到专修的,要本尊住在心中;还没有到简修的,要本尊住在顶上。这样就能保护自己。自成本尊,当然种子字、咒轮都要观想明现。若能如此以本尊身去助念,就不会受干扰障碍。若一时忘了自成本尊,而受到障碍,则念般若心咒,观想自他(自己和亡者、及其怨亲债主等)同修,同归大空、同成就。昔日玄奘大师往天竺取经时,途中遭遇许多魔障,亦全仗般若心经之咒,才得以安然取回经典。
  
  问:助念若未将亡者度走,亡者的中阴身是否会跟著助念者回家,而使助念者身心、生活发生障碍?
  
  师:亡者本是不敢靠近行者,但若行者心中有所恐惧,或担心亡者会跟自己回家,则有可能亡者真会跟随助念者回家。但如住于法报化三身中之任何一身助念,比如住于化身,可观亡者的房间即为本尊刹土,亡者即为本尊之眷属,如此即不会跟著回家。又若时时不忘娑婆世界即本尊刹土,亡者跟不跟随自己,又有何关系?
  
  亡者跟著助念者,多希望福力加被,令其得度。因此根本无须害怕,只要自成本尊,或观本尊住顶,来了就度他,这本来就是菩萨乘的行者应有的发心。此时,最好持六道金刚咒,因为不论跟随者是哪一道,都可以六道齐度。或是持般若心咒,度他汇归法界,究竟成就。亦可持阿弥陀佛、地藏菩萨等圣号、心咒,或持自己修持最深、最有把握的咒。
  
  其实在虚空中,我们是与很多因不同业力故看不见其形相的众生,住在同一空间,室内室外,无论到哪里,都共同存在著,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既为密乘的行人,本来就应时时都为众生持咒修法,要发愿度周遭的有情,乃至法界一切有情,大悲遍满,令众生得度。持咒依然相同地持,只是多一片慈悲,将心光放得更广大,去度无量的有情。
  
  问:在为亡者助念时,观想上师诸佛的光明加持亡者,有些亡者很容易观,有些亡者无论怎么观,总是漆黑一片,似乎毫无帮助。对于这一类的亡者,是否应予以放弃?
  
  师:观不出来,有时是自己的问题,不一定是亡者的业力所障。即使某些人业障较重,但体性平等,仍应住于体性而修、而度,不应于光明或黑暗的相上起分别妄想。无上密法,只要令亡者得闻一咒,即永成佛种。何况真诚为他助念,怎能说毫无帮助?
  
  问:助念完应如何自我调适,以便迎接下一次的助念?
  
  师:安住于法界空,最易恢复色身的精力。若不会安住,亦可观三根本及传承本尊之光明,犹如阳光一般,由顶入心,遍及自己身心,亦能消除疲倦。但睡眠仍是必须的,禅定尚未到家,是不能以禅代眠的。
  
  问:若为本宗的师兄助念,要如何配合其生前的修持?
  
  师:若亡者为刚修四皈依之同门,提示他不忘上师;若已修到本尊简修,则提示他牢记本尊恒住心莲;修至专修以上,则可导示其汇入法性光明、归于大空,或依中观安住体性遍法界。若生前修颇哇法已开顶门,则带领他修颇哇,往生净土。
  
  

对一切感恩报恩。  
 
 
 
 

 

 

问:本宗弟子,于临终舍报时,要如何修持,以配合师兄助念,而得成就?
  
  师:临终为升堕之关键,是每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时刻。即使是本宗弟子,要在舍报时有本宗或显宗的助念团在旁助念,本人又能禅定安住,正念往生,这都是无上的福慧因缘所致。因此,本宗弟子在平日就要不断地六度万行,累积福慧资粮,以祈愿自己能于舍报前一刻,以清净心切愿西方,决定往生,或如如不动,当下汇归法性。如习于幻观,能安住如幻三摩地,则于中阴时,晓了一切境界无非是幻,亦必定能往生诸佛刹土。若更进一步,能安住于体性不动,则能于临终契入法性,即身成佛。
  
  又若生前已修满百字明长咒十万至二十万遍,则中阴文武百尊现前时,自然能契入本尊净土,不再于六道轮回,而究竟成就。
  
  中阴境界,有种种怖畏。若在面临惊天动地的巨响、雷电交加、与猛兽、鬼怪追逐时,能一念了知一切怖畏景象皆如梦、如幻,了知自己的真身无形无相,犹如虚空,安住于法界,不受一切怖畏、痛苦与惊吓,一念及此,即回归法性矣。但此时的怖畏,非生前所能想像,比之生前所经历之种种怖畏,更甚百千万倍。当此之时,要想一念返照,想到一切如梦如幻、想到自己的体性不动,是无比艰难之事。此须有赖平日的修持,于现实生活中、乃至于梦中,时时了知一切是幻,见一切境不为所转,遇一切事不为惊动,乃至于一切境上,不欣不厌,不分别取舍,如是不动,临终及中阴才有把握。由于我们不知道自己何时舍报,而临终之痛苦、疲累,也无法安住观想,所以在平时就要如是观修纯熟,成为习惯,则舍报时自然容易契入法性。若能恒常如是安住,更可能不用等到舍报,而在生前即能现证佛性,现证自己遍满法界的法身。若有如是实际证量,则为亡者助念时,便能帮助亡者达到此境界。
  
  此法适用于生时、临终时、中阴时,乃至六道轮回中。无论于中阴怖畏时,或在地狱、饿鬼、畜生道之任何苦难中,只要了达此身境幻化、真身如虚空,如是一念返闻,当下一切怖畏、苦难,悉皆归空,契入法性,回归性海。至于人身,因有血肉之躯,五蕴遮障,往往在世时难以照破五蕴,一念契入法身。但在临终神识将要脱离肉身时,若能一念安住大空光明,则能当下回归性海,证到佛果。
  
  问:本宗弟子,若平日未精进修持,临终时应如何安住,才能往生?
  
  师:在生时当依直生净土大法修持,则临终时呼“赫”一声,观自心明点往梵穴上冲,冲入顶上弥陀心中,即随弥陀往生。此法必须确信才有用,若有丝毫怀疑,则不易往生。因此,平日应多累积福智资粮,否则临终时不具往生善缘,或对此法门不起深信,就难以往生。
  
  不管任何法门,都有赖平日的精勤,若平日不种正因,临终怎值善缘?平日不加修持,临终如何安住?何况解脱生死之大事!
  
  我们虽身处娑婆,若能心不住六尘,则娑婆与净土无异。若未修到此境界,则应求愿往生西方,再来度众生。
  
  问:临终时,如何知道来接引的,是真的佛,还是魔所变现?
  
  师:临终一念,如果住于佛,则即使是魔来,也变成佛。
  
  又我们在临终时,见到来接引的佛,凡是能为我们所见的,都不是真的佛,而只是化佛。所以,如果能自己安住体性,或时时自成本尊、持咒不断,则虽见化佛来迎,也不要跟他去,只求佛放光加被,让自己安住禅定,即可证入实报庄严土。但是如果自己没有把握能安住体性,则最好随化佛去,往生之后再来度生,也是很好。
  
  问:因为经常助念,深觉世间无常,反而更珍惜现在与家人相聚之因缘。这样的观念是否正确,还是会增加自己将来往生的障碍?
  
  师:现在所珍惜与家人之相聚,是梦里的相聚,不是真正的相聚。如果真正珍惜这一段缘分,应该劝家人修持密法,一齐往生到净土,才能永久地相聚。
  
  凡人舍报,最后一念想到丈夫,即将再为人妻,想到妻子亦然;想到子女,再为父母;想到贪嗔痴,堕下三道;想到善业,报生天上。唯有切愿往生净土,眼见、耳闻、心想,皆是弥陀,方能往生净土。
  
  
六、特案释疑
  
  问:助念时,亡者口中含有氧气管等,我们是否应为他除去?
  
  师:只有医生能判断病人是否真正死亡,我们并不具备像医生那样专业的医学知识。即使医生判断死亡,是否将氧气拔去,也应由家属决定。
  
  问:助念时,若遇到亡者眼睛未合起来,应如何处理?
  
  师:助念者可依导示的方法,请亡者放下对世间的执著,求生极乐。亦可自成本尊,用手指轻轻在亡者眼皮上轻轻向下抚一下。此时助念者必须自成本尊;尚未修到本尊法的助念者,则应观想上师或本尊在自己顶上加被。
  
  问:依佛法,亡者过世八小时内,尽量不要搬动他,但是往往助念人员赶到时,家属已循俗情做了一些动作,譬如在亡者口中塞一些东西,用砖块将亡者头部垫高。助念人员是否应先劝家属,将砖块等会影响亡者往生的障碍改善,或是只管助念,念满八小时再劝家属?
  
  师:助念人员应衡量当时亡者家属配合的情况,如一经劝导即能改善,就应予劝导,否则如费时劝导,不如争取时间助念。此时乃可观亡者依毗卢七支坐,坐于莲华上,再为之助念。
  
  问:助念时,若亡者家属拜脚尾饭,是否应劝他不要摆?
  
  师:摆脚尾饭,并不触动亡者身体,而生障碍。故应以助念为要。
  
  问:若是前往助念时,家属在亡者身边吵闹,是否对亡者不利?
  
  师:若前往助念的师兄不只一位,在见到亡者家属将要争吵时,可分一、二位,去尽力劝导家属,勿在临终者或亡者身边争吵,以免妨碍往生。其他师兄则应专心助念。
  
  这种家属,实在是最不孝之子孙,最无义之亲人。此亦亡者本身业力的显现。为人子女,最大的孝心,就是引导父母修持佛法。其次则为父母舍报时,令他们心无挂碍,安然离去。若能更进一步,为他称诵佛号,助念往生更好。如果以上两项都做不到,至少也应为父母广做功德,以报深恩。
  
  问:有些亡者,因家属反对,而未能替他盖上陀罗尼经被。是否可将纸制之陀罗尼经被火化,而观想盖在亡者身上?
  
  师:可以。万法唯心,如果你发心希望他得到此功德,他便可以得到,如你观想般盖在他身上。
  
  问:助念到一半,家属不同意用密宗的方法助念,该如何处理?
  
  师:那我们就念阿弥陀佛圣号,功德是一样的,主要是看念的人怎样住心、怎样发心。
  
  问:如果亡者家属不让我们到他家去助念,我们在隔壁帮他助念,功德和效用是否一样?
  
  师:可以,万法唯心,既然不能到他家,那就在隔壁,或者在自己家中为他助念,并观想他来到你家、或你到他家。或者将修持的功德回向给他,对他也很有帮助。临终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时刻,如果此时为他做很多功德,也能帮助他往生。
  
  问:有时一个晚上,连续为两、三位亡者助念,身体觉得很累;有时自己精神状况不佳,去助念恐怕精神不济,或有打瞌睡的情形。这种时候到底是勉强去助念,还是干脆不要去?
  
  师:如无人代替,虽精神不济,亦当带念佛机去作为辅助,并请家属轮流跟著念佛机同念八小时,佛号可以播放四十九天圆满,家属亦可同念。
  
  问:同一班助念的师兄,有的念得身心轻安,有的却觉得不舒服,这是否与助念者本身心念的清净与否有关?
  
  师:是的。助念者心念清净,悲愿宏深,身心自然轻安。
  
  另外亡者的罪业很轻,舍报八小时内有福报因缘请助念团为他助念,就很容易往生,亡者若已往生,则助念者自会感到身心愉快。但是有些罪业很重的亡者,则不但不会接受助念者的帮助,还会起排斥心,就让助念者身心不愉快,或是郁闷。
  
  因此,要确信自己助念的行为,就是菩萨度生的大菩提行,顶戴或自成本尊,乘著本尊度生的悲愿为亡者助念,不要有任何怖畏的心。若觉怖畏,佛慢就不坚固,就容易有障碍。若佛慢坚固,自己就是本尊,安住无取无舍的不动心、大悲心为他助念,度他往生,这样就不会有任何障碍。
  
  问:亡者已过了三天半,脸色仍发黑,是表示什么?
  
  师:脸发黑,是没有超生,可能就是堕下三道了。
  
  问:可有方法能利益他?
  
  师:替他做功德。再者,既是已过三天半,进入中阴,就要叫他的名字,导示他迎向佛光,并了知一切中阴怖畏的境界,都是梦幻,不要害怕,不要畏惧,不要嫉妒。
  
  问:要不要叫他对生前放不下的都要放下?
  
  师:放不下,大多都是在舍报的时候,对他的亲人、事业、财产等放不下。
  
  到了中阴的时候,就是要告诉他:落中阴已不能再回旧身为人,世间的事不要再执著,此时最重要者,是下一生要到哪里?我们舍报并不可怕,此处气才一断,彼处即新生,所以我们要注意的,就是我们下一站要到哪里?要上升?还是要下堕?若要上升,不要堕下三道,那就要依以下的方法做:诸佛来迎的时候,迎向佛的光明;一切强烈的声音、可怖畏的情景,要晓得是幻、是梦;只有一个念,就是要到佛土,要迎向佛的光明;比较暗的光明不要去。
  
  问:某次助念时,助念团员都感到亡者业障很轻,助念很顺利,但助念后,却看到亡者鼻孔流出鲜血,这是何故?
  
  师:这是亡者由鼻孔流出红菩提,是很好的瑞相,助念团员应该高兴,亡者家属也当欣慰,因为亡者已成就为菩萨。
  
  我们一般对众生的帮助,仅及于此生,但是助念就不同,虽然仅短短数小时的助念,却能帮助众生达到究竟的安乐,甚至成就为菩萨。此菩萨又将乘愿再来,度无数的有情。经云:救人一命,胜造恒沙七宝塔,这仅是救一个普通有情生命的功德,更何况度一位众生成菩萨,功德更是无法衡量、想像。
  
  问:助念时,若丧家请助念团员用餐,可否接受?
  
  师:助念时不食丧家的饮食,是避免助念者本身的修持受影响。因此,助念团员应勿受用丧家的饮水或食物。
  
  一般而言,供佛的饮食,行者食用可得加持。但是超度、施食后的食物,或供护法、鬼神的食物,则不应再食,食之会生障碍。但可布施给畜生道众生则无碍。
  
  问:如果亡者是本宗的师兄,其法本、皈依牒、戒牒等,要如何处理?
  
  师:退回给上师,或是直接烧掉。法本上有“未经师传不得翻阅”,绝不可以留给子孙。但他生前的念珠,则可以留给子孙纪念,也能警惕他们人生无常、生命短暂,须赶紧修行。
  
  问:有显教行者来参加助念团,却不愿意来皈依,如何引导他?
  
  师:引导他修自性净土,或念佛求生净土。皈不皈依,就顺其因缘,或者他跟密宗的因缘还没到。但是我们都本著菩萨的慈悲,引导他修净土法门,愿他往生。
  
  
七、超度释疑
  
  问:对于请亡者家属为亡者请求专坛超度,助念团态度,应当随缘还是积极?
  
  师:要随缘。但亡者若非寿终正寝,则应请他的家人,为他请求专坛超度,或广作功德,回向亡者。
  
  问:有些师兄认为,请亡者家属为亡者请求超度,会让别人误以为我们免费助念的目的,是为了要他们花五万元来超度,而造成他人的诽谤。
  
  师:这是讲话技巧的问题,不妨由一位比较懂得讲话技巧的师兄,专门负责介绍。
  
  再者,我们不管在助念、或是向亡者家属介绍超度时,都必须秉持以亡者之利益为考量的原则来做。如果我们是想为了能让亡者确实往生极乐、解脱轮回,而去助念,而去介绍超度,我们的态度自然诚恳。对方感受到我们诚恳的态度,自然能够接受,而不会诽谤。
  
  问:有的师兄说:如果必须靠师父超度才能往生,等于我们助念没有用,那又何必助念?请师父开示。
  
  师:业障轻、善缘深厚的人,在助念时即可往生。而业障重者,单靠助念不一定能令他往生,还须靠具德的上师超度。但是助念并非没有功德,助念能令他消除业障,深种善根因缘,则在超度时自然容易往生。又有大恶之人,舍报后当直堕下三道,若是临终时有人为他助念,则可使其免除直堕之厄,等到三天半后,进入中阴身时,才有机会接受超度。
  
  问:大恶之人不落中阴,若请师父为他超度,是否也能蒙益?
  
  师:当然能蒙受利益。助念、功德回向,尚且能令他蒙益,何况超度?
  
  问:若亡者舍报已超过四十九天,照经典上讲,应已轮转他趣,或堕于下三道。此时为他超度,是否对他仍有帮助?
  
  师:无论亡者已投生六道中之任何一道,为他超度之功德,都不会落空,福力功德仍加被到他身上。
  
  问:超度法会中,观想六道含灵往生极乐,是否亦可观想他们直接汇归毗卢性海?
  
  师:根基较差者,未必能直接汇归毗卢性海。须令彼等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一方面仗弥陀愿力接引,再加上行者为他们观想助念,如此才易往生。
  
  问:亡者不曾修密法,受师父超度时,不懂得投入光明,我们如何引导?
  
  师:亡者在接受超度时,就已经知道,不用你引导,因为他有神通,他比你清楚太多了。
  
  问:若不知道亡者生辰,是否亦可请上师为他超度?
  
  师:由于世界上人口很多,仅仅大陆就有十二亿人口,其中同名同姓者不在少数。因此,即使不知道亡者的生辰,也要知道亡者的地址、藉贯,以及请求超度者与他的关系。尤其是早产儿、堕胎儿的超度,一定要注明关系,以及父母和孩子的姓名,才不会弄错。
  
  问:如何拔度已亡之父母?
  
  师:可配合观想,持六道金刚咒,至少十万遍以上,多多益善,最稳当要持百万遍,并需依法而修,则以后只须七遍,即可度之。观想方式,为自成本尊,咒轮放金红色光,而遍照六道父母或已亡之父母亲人,观亡者触此佛光,业消障除,莲华承足,刹那往生。不仅度自己父母,一切已亡的众生,皆可念七遍度他。若是参加宴会时念之,可以使所有和你一齐参加的朋友、及筵席上的生命得度。学密之人,首要度自己冤家,视自己的冤家,如同自己的亲人,发悲心去度化,才容易成就。
  
  问:法界中的有情,刹那间死亡的非常多。可否在修法后,烧一张纸制陀罗尼经被,再加以观想,而度这些无数的中阴身?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每一刹那,法界有情死亡而成中阴身的数量,有亿亿万万,无法估计。因此,我们度众生,前一刹那才度走许多中阴身,后一刹那法界中又出生了无量中阴身,所以昼夜六时,没有一时不是我们度众生之时。而众生中,又以中阴身最易度脱,在那新旧交替、尚不知要到那一道去轮回的时候,身心彷惶,最易得度。故无论何时,持任何咒,都应观心光遍满虚空法界,度一切有情。
  
  至于烧往生被,固然能利益鬼道及中阴身类,但利益之广狭及深浅,仍须视行者之愿力及观修之力。若能真发菩提心,观心光、咒音遍法界,广度有情,如是烧往生被、或不烧往生被,都能如实利益一切有情。
  
  但烧往生被或往生冥财咒纸,偶尔烧则可,不可常烧,亦勿固定时间烧,烧成习惯。恐怕鬼道众生执著,若你偶尔没烧,怕鬼道众生要来干扰,造成障碍。更重要者,行者须本清净心,为度众生而烧,不可执著烧往生纸之功德,造成自心之障碍。
  
  
八、舍利释疑
  
  问:亡者火化后,有烧出舍利花,是不是表示已往生极乐?
  
  师:舍利花不代表往生,而是超生善道。
  
  问:那如何验证亡者往生极乐?
  
  师:往生极乐,是无法以世间之事相验证的。但若就经论所说推断,若有舍利子,即可表示已往生。因舍利子是戒定慧修持功深之证验,在显宗的大德们,皆须修持极深,才能有舍利子。
  
  我常说:助念功德很大,能在他舍报的最后一念,令他住于佛,就能成就,若他这一生业不是很重,即能往生。
  
  问:亡者经本宗助念团助念后,或经上师超度后,火化所得的舍利,与一般终生修持所得之舍利,有何差别?
  
  师:两者功德是一如的。譬如有些人终生念阿弥陀佛,在舍报时与弥陀愿力相应而往生;另有亡者,因本身的福德因缘,在临终时遇到本宗助念团为他助念,也同样仗弥陀愿力之加被、与助念者愿力之帮助,而得往生净土。这两者功德是一样的。
  
  问:经师父超度之亡者,火化后所得的舍利子,以黄色偏多,是否有特别的涵义?
  
  师:黄色舍利较多,表示亡者南方宝生佛之平等性智较为开显。除了五佛智慧各显五色舍利,亦有黑色的发舍利、肉色的肉舍利等。总而言之,有舍利子即是一种祥瑞的征象。
  
  一般修显宗的大德,要戒定慧修持很好,舍报后才有舍利子。而密乘的行人,有很殊胜的方便,几乎每位都会有舍利子。即使仅持六道金刚咒,火化后也会有舍利子。至于舍利的多寡,并不在持咒遍数的多少,而是视本人的修持、证量而定。
  
  问:为什么一个小孩子,既无任何修行,也未经助念,同样能火化出舍利子?
  
  师:此乃因长久以来,我们所赠送之金刚明沙、咒轮贴纸、往生被,都使用在各助念团所在地之殡仪馆及火葬场中。依密宗经典所说,凡有微风吹过密宗行者之衣角,即能利益下一位被此微风吹拂之众生。又如“大宝楼阁咒”、“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等咒,众生闻听、看到、触到、从其影中过,皆得灭无量罪业,往生佛国净土。至于“六道金刚咒”、“大灌顶光明真言”所加持的金刚明沙,凡触一微尘许,亦可得到密法的无上加持。小孩童真未受世法污染,罪业极轻,即使无甚功德,但碰触到我们助念团长期以来洒在亡者身上、焚化后残余于炉中之任何一法宝之微尘,即得密法加持,而火化出舍利子,或完整的头盖骨。
  
  因此,我们乃将大灌顶光明真言及往生咒之咒轮,做成不锈钢之咒牌,钉于各处火葬场之焚化炉中,则往后每一位火化的亡者,都能承受咒轮加持,消除业障,乃至往生净土。我们发心,要把握每一个能度生的因缘,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问:有些受上师超度之亡者,火化出舍利子,其家属将此舍利子拿去请示显教师父,显教师父却说不是舍利子,因亡者生前未修持佛法,不可能有舍利子。遇到此情形,我们该如何对他们解释?
  
  师:这便是显教与密宗的差别。显教要能火化出舍利子,必须他本人在生前有甚深的修持,由于戒定慧的薰修,才能在死后火化出舍利子。但密宗,即使亡者在生未曾修持,却可以藉由已成就之上师的修持力、诸佛菩萨与传承祖师之加持力、及密宗大超度法的功德力,而使亡者往生净土,并火化出舍利子。而我承仗华藏祖师三十余年不曾间断地修持大超度法,圆满十万坛之功德加持,所以我所超度的亡者,也能承仗祖师加持之力,而火化出舍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