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玛花开什么时候上映:彭定鼎的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5:40:26

调控不如发现

转发(8)   评论(23) 2011年12月21日

今年12月初,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在某论坛上说银行利润太高都不好意思公布,让舆论哗然。

近日,央行某厅局级官员又在一个内部讨论会上表示,工商银行对他们说,利率千万不能放开,放开工行就会受不了。

众所周知,银行靠利息生财。四大银行一方面借垄断利率大发横财,今年前三季度尽赚7000亿巨额利润,一方面却在阻挠利率市场化改革,这究竟是在打什么主意?

2011年,“资金成本”成为经济生活中最常见的词汇之一。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报道屡见不鲜。资金利率一涨再涨,地下钱庄活跃,资金紧张局面久久难以缓解。 

    在工商业企业举步维艰的同时,金融企业却在坐收暴利。行政体制保护下的存贷利差成为各家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 

    于是有了改革的呼声。改革也一如既往地立即遭到了抗拒。 

    经济改革其实就是放开管制的市场化。市场化的首要条件就是放开价格,由经济主体自主根据各自对供需状况的判断决定价格。

    但改革这么多年来,资金的价格利率却一直没有市场化。究其原因,金融依然被国家视为“调控手段”。贷款在很大程度上是行政性的、政策性的而不是市场性的行为。国有企业能够以国家规定的利率得到贷款,而民营企业常常只能求助于地下钱庄。资金的价格双轨制延续至今。

    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国家应当牢牢抓住金融这个调控工具。 

    人们在从市场机制中受益的同时总是难以克服对市场的不信任,总是担心市场会失控。于是经济当局总是试图对市场实行“宏观调控”,而金融则是宏观调控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其实,资金是一个毫不特殊的经济项。利率反映的是资金的价格。人们在市场中根据利率决定投资。用经济学术语说,利率决定资本品和消费品的比例配置。

    在完全自由的市场中,甚至货币也是私人发行的。货币发行量的控制由银行实行。国家并不参与其中。货币发行由市场约束——滥发货币的银行会倒闭。

    当然,我绝不敢奢望中国一步就过渡到货币私人发行。但即便是国家发行货币,资金的价格也是需要市场发现的。事实上,市场——也就是自由价格体系——的全部价值就在于通过价格发现供需状况,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能够通过价格的信号左右决定其经济行为!

    通货膨胀这样的宏观经济现象并不能通过利率调节。克服通货膨胀的办法只有一个:不滥发货币。通货膨胀与否与利率高低无关!事实上,中央银行(或者其它货币发行当局)正需要市场发现的资金价格决定其恰当的货币发行数量。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没有任何理由管制利率。这个道理与放开粮食价格、放开石油价格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 

    放开价格不会“乱”,只会“活”。这一点被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一项改革举措证明。放开价格不需要什么“配套措施”,取消管制就是了!

    当然,放开价格肯定会损害依靠垄断地位坐地牟利的既得利益者,必然引起他们的激烈反对。这个问题是政治性的,这里暂且不论。

    经济管制很少能够达到管制者希望达到的目标,而是每每导致权力寻租和黑市。更为严重的是,管制总是阻碍市场的发现机制,总是阻碍经济的顺畅发展。

    市场可能出错,企业可能倒闭,但市场是能够纠错的。市场,也只有市场,才能培育负责任的企业。

    管制是有害的,垄断是罪恶的。放心吧,国家。让市场去发现,让企业和个人自主竞争,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