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石门之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39:23

从地图上看,4000平方公里的石门大地就像一只缤纷的宝葫芦,倒悬在湘西北边陲。

    登壶瓶,踏龙门,涉渫澧,访夹山,走橘园,品茶禅……初冬时节,我们来到石门,深深感受到了这块“湘北锁钥,湘鄂边陲”之地的无限魅力。

     那山,那水——

    龙门出水石门开,滔滔九澧壶瓶来。

    湖南屋脊壶瓶山,重峦叠嶂,秀丽森然,主峰海拔2098.97米。远远望去,壶瓶山犹如一把神秘的宝壶,矗立在湘鄂边陲。相传,李白流放夜郎途经此地,写下了“壶瓶飞瀑布,洞开落桃花”的诗句。

    作为我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全球200个最佳生态区之一,壶瓶山早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星球共同的宠儿。这种“宠幸”来源于亿万年前地质时代。那时,大陆冰川覆盖了整个北半球,不少动植物蒙受灭顶之灾。壶瓶山由于所处纬度较低,西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截寒流,受冰川影响相对较小,不少第三纪冰川期的动植物得以保存。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就有云豹、金钱豹、华南虎、黑麂、金猫、金雕、牙獐等7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就有珙桐、香果树、连香树等3种。其中,新发现的湖南花楸、石门鹅耳枥、长果秤锤树等珍稀孑遗树种,被誉为“天外来客”。难怪壶瓶山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华中地区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壶瓶山不愧是山如其名,可谓千珍“壶”中落,万宝“瓶”里藏。

    从跨进本世纪门槛的那一刻起,人类从被破坏的大自然对自身毫不留情的惩罚中醒悟:人与自然的珍爱是彼此的,大自然才是人类真正的家。不懂得爱家的人,终将无家可归。于是,以保护自然、崇尚自然、认识自然、回归自然为宗旨的生态旅游应运而生。壶瓶山以她特有的生态优势第一次引起世人的关注。神秘的“瓶盖”开启了,探幽览胜的人们接踵而来。黄虎港、纸棚河、北溪河、文峰山、东山峰、观音山、神景洞、风洞、鱼洞、石碾子沟、象鼻子狗、仙女瀑、大岭瀑……我们在原始森林的幽径中穿行,只见参天古木被一层层厚厚的青苔覆盖,青苔上缀满了花草和藤蔓,觉得自己是在另一个星球上旅行。龙文峡里,河水经过原始植被千万次的淘滤,纯洁得不染丝毫杂质,人坐在橡皮艇上,仿佛就是坐在一块绿色的宝石上,又像是坐在千万朵浪花上。顺着湍急的河水漂流,冲险滩,穿吊桥,荡深潭,赏游鱼,闻花香,观山瀑,听鸟语,望猴戏……处处是绝妙的风景,处处是生态学的教材。

    在壶瓶山的怀抱中,激荡着100多条像龙文峡这样奔腾的河流,其中,一条最大的河叫渫水——因水流清澈、长波浃渫而得名。渫水是澧水的第二大支流,她的源头叫做“龙门出水”。

    “龙门出水”地处石门县南北镇金家河村,龙门高70米,宽26米,龙门四周悬崖绝壁,宽400多米,高550多米。阳光照射下,岩壁上的重晶石、火沉岩、石灰石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巨幅画卷。阴森的巨流出于龙门之中,奔向龙门之外,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响闻十里之外。

    作为石门人民的母亲河,源自龙门的渫水有着桀骜不驯的性格。山洪暴发的时刻,河水一夜之间排山倒海,吞噬着澧水下游石门、临澧、澧县、津市、安乡等县市的城镇和良田。2004年2月,随着皂市水库的正式开工建设,石门4万移民艰难搬迁。2007年10月,皂市水库开始下闸蓄水,一个现代化的水利枢纽工程终于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从此,距离石门县城19公里的群山之中,矗立起了一座面积达54平方公里、干流回流长60公里的山中泽国。石门人民给她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仙阳湖。

    要问“仙阳湖”的旅游前景如何?北京的一位资深旅游规划专家这样说道:仙阳湖,这里拥有湖南先民“石门人”的发祥之地燕尔洞、树龄1700多年的世界最古老重阳树、中国最美有机茶园白云山茶场、中国第一双胞胎村白云乡鹤山村、世界面积最大的峡峪河野生腊梅群落、中南地区最宜人的温泉疗养胜地热水溪、华南地区唯一徽派建筑集镇维新镇、湘鄂边界最佳野外垂钓基地等一系列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把石门“仙阳湖”打造成“武陵群山中最佳修身养性之地”,这是未来石门旅游的最大后发优势。

    其实,考之《图经》,石门自古就有“澧阳为神仙窟宅”的记载。

    与壶瓶山遥相呼应的夹山,位于澧阳平原与武陵山脉结合部,距石门县城12公里,有着誉满中外的灵踪圣迹。

    踏访夹山,禅意悠然。夹山因“两山对峙、一道中通”而得名。唐懿宗、宋神宗、元世祖均曾敕令修缮,固有“三朝御修”之说。

    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高僧善会来到石门夹山,创立夹山灵泉禅院,居之十余年。善会和尚在夹山附近的碧岩泉边饮茶坐禅,悟出了“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境地”,成为唐、五代禅宗中最富有代表性和典范意义的茶禅机缘、茶禅境界,以致历代禅林又称夹山为“碧岩”。宋代,圆悟克勤禅师主持夹山碧岩禅院,潜心研习茶与禅的关系,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辨来品味茶的奥秘,悟出了“茶禅一味”的真谛,并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四字,其真迹被再传弟子带回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之魂”。在夹山,圆悟克勤还著有被后世称为“禅门第一书”的《碧岩录》。该书流传到日本后,开启了日本茶道先驱者的心智,推动了日本茶道问世的进程,对茶禅文化在日本的普及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明末清初,闯王李自成兵败,禅隐夹山,吟出了“英雄一代赴飘萍,大块空留百战身。捣碎乾坤惊日月,踏翻宇宙走雷霆。时来作恶天还怕,运去看经佛不灵。事业尽随流水去,禅房梦醒夹山青”的悲凉诗章。在夹山,李自成“夹着尾巴”做皇帝30余年,圆寂于斯。古老的夹山,演绎了碧岩禅宗、茶禅祖庭、闯王禅隐的千古传奇。

    那橘,那茶——

    金秋的石门,这块湖南海拔最高的土地,掩映在红红的橘海中,浸泡在酽酽的橘香里。山山点红橙,树树挂彩球。红了满天霞,红了又一秋……

    石门柑橘,为什么这样红?

    海拔2098米的“湖南屋脊”壶瓶山横亘在石门县境西北部,县境东南面便是海拔100米左右的洞庭湖平原。境内崇山峻岭,丘岗连绵。受大山影响,来自北方的冷气流难进易出,冬无严寒;而南方暖气流则易进难出,雨水充沛。加上丘冈山地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这种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下生产出来的柑橘,不仅容易积累糖分,而且比相近纬度产区的同类品种提早成熟10天左右。当其他地区的柑橘还是青果满枝时,石门的早熟蜜橘色泽鲜艳、果形端正、口味纯正、酸甜可口,已在国庆前夕陆续抢占各地市场。“中华名果”、“中国柑橘之乡”、“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一张张柑橘名片便是石门柑橘品质优良的最好见证。

    石门柑橘,为什么这样红?

    “生产标准化,果品销路畅”。多年来,石门县长期锁定柑橘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无公害食品石门柑橘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绿色食品石门柑橘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地方标准。全县柑橘基本实行了“统一农资发放,统一橘园培管,统一病虫防治,统一采摘销售”,统一按标准化培管模式进行操作。截至今年,全县共有30多万亩柑橘基地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认证,其中有3万多亩基地分别获得美国农业部NOP(有机产品)、欧盟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和国家有机食品认证。

    为了壮大“石门柑橘”品牌,自2000年起,石门县按照“产业支撑、橘农参与、市场运作、政府指导”的原则,先后成功举办了10多届中国(湖南石门)柑橘节,演绎了“小县办大节,小果成大业”的接力传奇。为了做大“石门柑橘”品牌,石门率先在国家商务部新农村网开通“湖南石门柑橘网上推介会”,在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国内主流媒体播出“石门柑橘”形象广告。在哈尔滨、长春、西安、南宁、南京、乌鲁木齐等石门柑橘主销区召开石门柑橘产销对接洽谈暨新闻发布会。一系列的品牌推介活动,实现了“石门柑橘天下吃”到“石门柑橘天下知”的历史跨越。

    半个世纪的精心栽培,半个世纪的辛勤经营。如今,石门柑橘种植面积达到44万亩,年产柑橘44多万吨,年产值超过6亿多元。除满足国内市场外,还远销俄罗斯、加拿大、欧盟、东盟、中亚等国家和地区,2010年柑橘出口量达到10万吨,贸易量占全国的20%左右,湖南的80%左右,石门也因之成为全国最大的早熟蜜橘出口基地。

    石门柑橘,中外驰名。她是“黄金之果”,金山座座,圆了石门人民发家致富的古老梦想;她是“形象之果”,橘香浓浓,使素有“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美誉的湖南石门名扬天下;她是“友谊之果”,硕果累累,载着石门人民的深情厚谊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丘岗橘橙甜,高山茶飘香。

    “湖南屋脊”壶瓶山层峦叠嶂,佳木葱茏,云海缥缈,泉瀑奔流……97%的植被覆盖度,84%的森林覆盖率,使得壶瓶山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10万个,高出城区平均浓度百倍以上。壶瓶山土壤呈酸性,含硒丰富,茶叶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乾坤交泰,天地之灵气荟萃;云蒸霞蔚,宇宙之精华凝结。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孕育而成的石门茶叶,香气高长,滋味醇和,酽酽绿绿,悠悠远远,正好印证了“平地有好花,高山出好茶”的古老谣谚。

    石门茶叶,源远流长。成书于西晋时代的《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石门即位列其中。唐代陆羽著《茶经》一书,在“茶之出”一节中,品评各地名茶的产地与优劣,把产自湘鄂边界的茶叶列为“南茶”之首,认为“峡州上”。石门壶瓶、湖北五峰、鹤峰三地相连,在唐代均属峡州管辖,可见,唐朝之时,石门茶叶已经负有盛名。唐代咸通年间,善会和尚来到石门夹山,首唱“茶禅境味”之说。宋代高僧圆悟禅师卓锡夹山二十余年,因茶悟禅,挥毫写下“茶禅一味”四字,其真迹被再传弟子带回日本,直接影响了日本茶道的创立,夹山因而成为中日茶禅文化的源头。在生态、气候、历史与文化的冲泡、积淀中,石门茶叶不仅可以生津止渴,提神醒脑,更可以明心见性,清心净魂——茶室品茗,有花有香,那是一种宁静淡泊的古雅情趣,一方自由自在的身性天地,一座无拘无束的心灵家园。

    茶乃天赋灵草,健康之饮。平民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除非神仙少不得;文人雅士,琴棋书画诗酒茶,不可一日无此君。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为了与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的管理接轨,从1998年开始,富有远见的石门决策层就把茶叶生产锁定在安全食品的顶极层“有机茶叶”上。石门茶人严格按照《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和《有机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等国际法典,从茶叶品种的选择到种植、培管、加工,实施全程质量监控,严禁使用高毒高残农药、化学肥料以及化学除草剂、生长调节剂,广泛施用枯饼、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料,采用鸟类、蜘蛛等生物链治虫、电子频振灯诱虫、人工捉虫等一系列生态举措,防治茶园病虫害,既保护了石门茶园的生态环境,又极大地减少了石门茶叶的病虫害污染。截至今年,石门10万亩茶园已有8万亩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茶叶产地认证,其中2.5万亩茶园获得欧盟、美国、日本和国家农业部等多家有机食品机构的有机茶认证,成为“湖南有机茶第一县”。

    清明时节,春回壶瓶,鹰嘴雀舌,绿闹茶山。土家少女的美妙茶歌,仿佛黄鹂百灵,从甜润的歌喉悠悠飘来,飘到了绿毯如茵的茶园里,飘到了白云飞渡的蓝天上。土家少女的纤纤玉指,在随势蜿蜒的茶垄里上下翻飞,一片片嫩叶争先恐后地飞入她们柔嫩的手掌。摊青、杀青、摊凉、揉捻,炒二青、摊凉、复揉,复烘、做形、提毫、足干……几十道炒制工序世代相传,几十道炒制手法变幻莫测,“石门银峰”、“东山秀峰”、“石门怡红”、“白云银毫”等一批石门名茶终于香压群绿,摘金夺桂。但见那“石门银峰”,条索紧秀,色泽绿润,白毫披露,清香扑鼻。但见那“东山秀峰”,条索挺直,匀称秀美,锋苗尖圆,煞是可爱。但见那“石门怡红”,外形条索圆润均净,身骨紧结重实,色泽乌黑油润,香气浓郁高长,花香蜜香显露,汤色艳丽橙红,味醇滑口,过喉生津,耐冲耐泡,回味隽永。但见那“白云银毫”,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明净,注入杯中,恰似游鱼戏水,又如雀舌鸣春,嗅一鼻,啜一口,只觉唇齿之间,舌根之下,丝丝甜润像甘泉一样冒渗出来,真的是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余味无穷。

    2010年4月,“石门银峰”成为上海世博会国际茶文化节“唯一指定用茶”,成为该县整合茶叶品牌、做大做强“石门银峰”的开篇重戏。同年9月,石门成为“中国名茶之乡”,茶叶大县终于化蛹为蝶,一跃而成茶叶强县。伴随着这华美而精彩的“蝶变”,石门茶叶不仅畅销中华大地,而且饮誉欧盟、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伴随着这华美而精彩的“蝶变”,石门茶农终于实现了“吃茶叶饭、穿茶叶衣、用茶叶钱、住茶叶楼”的小康梦想;伴随着这华美而精彩的“蝶变”,石门茶叶已经绿满天涯,香透五洲。

    那城,那镇——

    “以嶂为城,以溪为池,百里封疆常对青山绿水;与父言慈,与子言孝,千村烟火时来白叟黄童。”清代乾隆年间,主政石门的县令许湄面对山城石门的地理形势和淳朴民风,以对联形式描绘了一幅山城“盛世和谐”图。200多年过去了,山水依旧,山城巨变,倘若这位擅长吟诗作文的县令故地神游,又将生发何等感慨?

    站在石门县城边的白云山巅,但见巍巍群山相环抱,汤汤渫澧穿城过。建县1400余年的石门县城因城西澧水河边“两岸峭壁,相对如门”而得名。城北的白云山,郦道元的《水经注》形容它“高秀特立”;城南的十九峰,石门先贤阎镇珩描绘它“群峰矗立,若层墉,若昼障,若列屏风于堂。雨则烟云杳霭,乍隐乍现;霁则浮峦耸翠,参差万状。”

    今天的石门县城是一幅怎样的画卷,一位石门的文学爱好者在他的《石门赋》中这样描述道——

    远眺绿水青山之间,山城如画。十九峰如屏矗列,澧水河似带飘远。新石门、新北站,大手笔、大交通。澧阳路、永兴道,繁花似锦;绕城线、防洪堤,气势如虹。三江并流,五桥横跨。老城、东城、宝峰城,互为依托;夹山、白云、方顶山,三足拱卫。逛商业步行街,美轮美奂;走楚江大市场,人来人往。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锦绣江城,横空出世。城市创建,以人为本;扩容提质,品位优先。石门一中,成三湘一绝;人民医院,为全国百佳。市民倾心打造,荣誉纷至沓来。国家卫生县城,熠熠生辉;全国文明县城,赫赫有名。有朋远来,登高望远;活力石门,亮丽缤纷。

    而未来5年,石门的决策者提出了“把石门打造成湘鄂西区域重镇”的奋斗目标。石门县委书记熊大顺说,这是根据石门的区位、资源、交通、产业等优势做出的决策。谈到石门优势,熊大顺娓娓道来,石门位于澧水中上游,地处湘鄂边界,扼守湘西北门户,与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和湖北的五峰、鹤峰、松滋等县市交界,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方面,焦柳线、石长线与洛湛线在石门县城形成T型交汇,随着宜万铁路开通、石长铁路增建二线及电气化改造工程竣工和投资5亿多元的石门火车北站正式运营,石门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湘西北铁路枢纽站。石门的煤炭、矽砂、石膏、磷矿、石灰石、水能等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赫赫有名,目前已经是“三湘电力第一县”、“湖南千万吨水泥生产基地县”,石门的柑橘、茶叶驰名中外,是中国柑橘之乡和中国名茶之乡,石门县城是全国文明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石门一中和石门县人民医院在澧水流域和湘鄂边界声名鹊起,城市的品牌优势和品牌效应正在不断拓展……新的形势下,石门要么成为区域重镇,要么逐渐被边缘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石门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着眼长远,做出了把石门打造成湘鄂西区域重镇的决策。

    那桥,那路——

    这是数十万双布满硬茧、血泡的手,用无数心血、汗水、智慧和金钱编制而成的一张硕大无比的网,4000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尽在“网”中。

    这是石门儿女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浇灌而成的参天大树,一个个村庄、一座座集镇宛如千万条枝丫上沉甸甸的果实。

    这是石门大地母亲躯体上日夜流淌的血液,来往穿梭的车辆是她跳动不已的脉搏。

    这是千万条纵横交错的康庄大道,每一条大道都记录着石门人民的光荣与梦想。

    石门地处深山,十万大山犹如千万道屏障将山里人与外面的世界阻隔,世世代代的石门人想走出大山,却总是走不出大山。直到民国23年(1934年),石门才有了一条不到20公里的简易公路。上个世纪90年代,全县公路总里程虽然达到了2000公里,但油路不到60公里,没有一条水泥路面,还有200多个行政村不通公路。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也是石门70万父老乡亲最大的现实民生。纵横石门的S303线、S304线、X021线三条主干道全长200多公里,由于多种原因,建设相对滞后。面对10多亿元的总投资,石门县委、县政府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狠抓节支增收。“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总投资14.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0倍。5年时间,新改建农村公路2219公里,100%的乡镇和80%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X021线、S304线全线贯通, S303线有望今年年底通车,全县263条大小溪河上,近千座桥梁将4000多公里的省道、县道和乡村公路串联在一起,初步形成了“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的网状布局。

    为了实现通江大海的梦想,石门县委主要领导多次到北京游说,铁道部召开专题协调会,最终确定了洛湛铁路石门北站扩改工程。铁道部一位司长说:“为一个县级小站开专题协调会,我们铁道部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总投资5亿元的石门火车北站改扩建工程,包括新建8000平方米的候车大厅、占地88亩的车站广场、60米宽的石门大道,将形成同时容纳4000名乘客和16对列车、年吞吐货物400万吨的宏伟规模。石门火车北站工程于2009年6月1日开工,今年年底有望竣工。随着石长铁路增建二线工程的建成,石门北站将发挥举足轻重的铁路枢纽作用……

    为了高瞻远瞩领先一步,石门抢抓国家加大交通建设投入的机遇,把项目前期工作作为交通建设的“关键点”,科学编制了“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其中规划新建高速公路110公里,国、省道556公里,改造农村公路2000公里,整治航道30公里,新建二级物流中心1个,为“十二五”交通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项目支撑。

    为了早日兑现对70万父老乡亲的承诺,石门连续5年在全县深入开展“交通建设年”活动,并把交通建设项目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实行重点督办,将交通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举全县之力优先予以保障。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投入配套资金5.2亿元,每年达1亿多元,力度之大在该县交通建设史上绝无仅有。其中,仅S304绕城线城区道路加宽、澧水二桥引桥加长和X021线十九峰隧道方案变更,县级财政配套的建设资金和拆迁补偿资金就高达2.1亿元。

    蓝图即将绘就,目标就要实现。站在即将竣工的澧水公路二桥上,石门县县长杨琦明无限感慨。作为S304绕城线的控制性工程,澧水公路二桥北接石门火车北站,南连石门经济开发区。工程完工后,石门县城城区面积将扩大三分之一。不仅如此,S304绕城线将石门火车北站与石门经济开发区、夹山风景区、三江口风景区、石门海螺水泥、湖南赛奥硅业连为一体,不仅畅通了石门南北通衢,还将对石门县域经济的再次腾飞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位经济学家说过,路的延伸,就是财富的延伸;路的扩张,就是财富的扩张。随着石门火车北站和石长铁路二线增建工程的竣工,随着S303线、S304线、X021线三条主干道的贯通,随着安慈、宜张高速公路在“十二五”期间建成通车。石门,犹如一列风驰电掣的时代快车,载着丰收、载着喜悦,一路呼啸,奔驰而来!回望青山绿水,品味橘香茶浓,有一种自豪的声音,犹如这快车的节拍;有一种火热的豪情,犹如这快车的轰鸣——奔跑吧,石门!

    本版图片摄影 周勇军 贺新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