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微信号一手货源:晒一晒朝鲜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37:26
上一篇: 谁在挥动上帝之鞭 下一篇: 中国有57个民族 晒一晒朝鲜改革 黄章晋 @ 2008-3-28 16:07 阅读(5389) 评论(0) 推荐(0)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最新消息

朝鲜经济改革倒退 取缔摊贩万名妇女抗议

  朝鲜,其实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改革,所谓的朝鲜改革,只是中国1960年代初应对大饥荒时部分经济调整的翻版,再追溯久远的同类可比情形,还有苏联第一次大饥荒后列宁实施的新经济。这些都与我们熟悉的改革完全是两回事。中国与苏联当年的临时自救的“改革”,后来不都是很快就改回去了么?
  目力所及,关于朝鲜改革的实质,中外专家没有一个人的判断比本人更准确。

  晒一晒2005年4月为《领导者》杂志撰写的文章:

朝鲜为何无法启动真正的改革            

 

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朝鲜政府如果在解决改革的先决条件上如果没有大胆试探出新的可能,它的改革将永远无法启动。

黄章晋

  朝鲜正在改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无论是与中国越南做为社会主义计划体制渐进改革的标准范式来对比,还是就具体改革措施针对的问题而论,朝鲜自始至终没有启动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近年来外界热烈讨论的朝鲜改革,尤其是部分西方评论家眼中寄予很大希望的朝鲜改革,实在是个莫大的误会。因为从朝鲜一系列政策变动的根本目的来说,与其说是主动的改革,不如说是被动应对危机的临时性自救手段。

  朝鲜“改革”的实质

  从1997年开始传出的一系列朝鲜改革措施,归纳起来可有如下几条:默认黑市的调节作用、废除粮食配给、扩大奖励、裁减公务人员、建立经济特区(这条一直处于纸上作图的阶段),此外还有开发旅游观光业,设置赌场等辅助性措施。
  如果,将改革的作用结果分为改变全社会的供应能力和改变分配这两大类别,我们不难发现,朝鲜改革中最重要而且能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改革,几乎全部是集中在分配上:废除粮食配给、裁减公务人员,而能真正改善全社会供给能力的改革几乎一项都没有。通观朝鲜的改革,我们甚至不难发现,朝鲜的改革,是将部分原来政府牢牢掌控在手中的权力转移给了没有名分的地下经济,没有任何理由认为,朝鲜在缺少指导性的意识形态改变时,它会愿意自身权利的软化和减少自己在资源配置上的权利。
  如果拿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做对比,会特别能反应出两者改革的本质不同,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是全部集中在改善社会有效供应上的,首先是农村和自由市场作为突破口,辅以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松绑,以市场方式设法改善社会的物资增量,尤其是从最紧缺的食品、纺织品供给入手。而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出现在供应大幅增加居民满足需求不再依赖政府分配之后。迄今为止,中国改革的一大特色就是,增加供应的改革先于分配制度的改革。这与朝鲜是完全相反的路径。
  而朝鲜在资源供给没有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它之所以选择首先改变分配制度,是因为整个朝鲜现有的资源的匮乏使其已无法继续实行政府统一控制的分配。废除除了军队外的粮食陪给、裁减公务员,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朝鲜政府已经无法承担起巨大的负担。必须要将部分人从政府的陪给制度中剥离出来,要其自谋生路。
  显然,朝鲜的改革是将减少政府的负担放在第一步,而以市场手段增加和解决物资供应的改革尚未真正启动。因为朝鲜自九十年代开始,就陷入了持续的饥荒,所以,朝鲜的改革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解决经济困难和饥荒色彩。
  如果一定要从中国历史中找到朝鲜改革的相似处,那么,可比的是中国在毛泽东时代“三年困难时期”,当时,中国同样采取了动员城市居民下乡、默认黑市调节作用等改革减少政府负担的“改革”。不过,中国未像朝鲜这样颁布《价格法》、《人民经济计划法》,政府的应对措施更具弹性。而朝鲜今日的困难更甚于当年的中国,中国当年还可保证城市居民的配给,朝鲜今日则只能保证军队的粮食和物资配给。
  然而,在中国“三年困难时期”,当时中国还出台了部分可以增进改善社会供应减少浪费的改革,譬如农村局部“调整”和一定程度实行“三自一包”,允许农民有部分退出公社的权利,降低核算单位,正是因此,中国终于在三年时间度过了粮食危机。但从今天的朝鲜改革中,似乎很少看到类似的改革举动或幅度甚小,因此饥荒持续时间亦远较中国当时为长。
  在今天的大环境下,朝鲜应对危机的调整,比之当时中国无方向意识的改革,或许会多了点方向上的意识自觉,但今天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朝鲜在意识形态上为真正的改革有准备铺垫。当年中国在应对危机时的调整改革在最苦难的时期度过后,又有了回缩调整,仅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欧美那些对朝鲜改革乐观预期的声音——典型如“波兰改革之父”之称的波兰前第一副总理科勒德克,其实是完全不着调的。

  改革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改革前的中国社会和今天的朝鲜,在启动真正的改革时,并非不需要先决条件,这点在今天我们分析朝鲜局势看待朝鲜的一系列动作时,往往忽略了这一问题。
  启动全面的社会改革,无论是中国、越南式的渐进改革还是苏东式的激进改革,都需要为改革做好内外环境上的铺垫准备。
  第一、新意识形态下全民一致支持的政治资源。改革伴随的是政府对社会强制控制力的降低,伴随着旧意识形态对社会凝聚力的解体,而且往往这是不可逆转的,政府社会号召力和凝聚力在意识形态强力基础上的部分流失,必须要在其他部分得到补偿。在中国,首先是为历次政治运动的受害者平反昭雪,清算极左政治势力和政治思潮,在基本人身权利上为各阶层身份的公民谋取平等一致的地位。这一系列措施换取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政府的社会号召力和凝聚力在改革初期全民受益的阶段,是没有减少反而加强的。苏联、越南的情形与之类似。
  第二、外界的安全保障。将国家的资源专注于经济时,这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尤其是许西方世界取得政治和解。中国在改革时,历史给了非常好的机遇,先是毛时代晚期已初步形成了联美抗苏的国际政治格局,改善了六十年代与两个超级大国同时为敌人的局面,而邓小平复出时,先是与美国建交,后则在邓小平访美后出兵惩罚越南,大大加强了与西方世界的关系,随后与八十年代又开始了与苏联的军事缓和与政治和解,使中国第一次没有了现实的军事威胁。
  越南稍晚的改革在这方面与中国相同,先是从柬埔寨撤军接着迅速改变了与中国直接军事对抗局面,使影响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消失,后又向美国伸出橄榄枝,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
  而朝鲜的改革则看不到这些,它既无法收拾人心以获得国内一致的政治资源,更在安全问题上因核武计划与美国面临着紧张的对抗气氛,这种情况下,朝鲜根本无法真正启动改革,不但它无法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相反,外部安全环境的持续恶化迫使其不断强化“先军政治”,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全部搭在国防上,使这个国家变成了一个超级大兵营。


  朝鲜为何难以进行改革

  与中国必须边摸索边展开的改革不同,后发的朝鲜要进行改革,中、越等国的改革经验已为其趟出一条现成的渐进改革路径。应当说,朝鲜若真正启动改革,会较中国有更明确的地方。
  但朝鲜无法启动改革,不在其不愿为,而在其不能为,根本症结出现在改革必须的两个先决条件上,朝鲜独特的国情使之天然地存在难以解决好改革的内外政治环境问题。
  首先是内部政治环境,朝鲜最高权力是金氏父子相承,金正日的合法性和权威的来源是其父金日成,虽然这使得权力交接有了缺少悬念的稳定性,但也使得金正日几乎没有意识形态改变的弹性空间去实施重新争取民心的“新政”:为历次政治运动的不幸者平反,清算过去的极左错误,在基本人身权利上为各阶层身份的公民谋取平等一致的地位。儿子纠正父亲的政治错误,根本上就动摇了金正日地位合法性的来源,尤其是,在儒家传统意识深厚的朝鲜,金正日继位是以“守孝三年”的方式来获得金日成权威的转移的。
  这种先天不足,造成金正日主导的改革不但不能放松对社会的控制,反而须强化对全社会的强力控制,所以,一开始就只能是绕开最容易取得成效突破的领域,只能是局部的小打小闹,要么就是彻底封闭式的实验区,——朝鲜设想中的经济特区不同与中国之处在于,一开始它就是彻底与国内其他部分完全切断联系的封闭独立体系,而在中国则是嫁接过来的有机体。
  朝鲜改革不同于中国改革的地方,还有一个就是中国是上下一致的自发行动,朝鲜则带有外界无形压力下的被动。它已经失去了改革可以获得外部实质鼓励与配合支持的先机。
  这种情况下,朝鲜对安全问题的担心要远远超过中国改革,甚至可以说,朝鲜改革的最大担心和最大难点就是如何安全问题。如果不放在这个背景下考量,是很难理解为什么朝鲜在已经成为美国眼中钉的时候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搞自己的核武计划的。
  因为改革的动因带有巨大的外部压力性质,所以在金正日看来,朝鲜的安全问题将会成为改革过程中自始至终伴随着的巨大危险,而核武器则是个一劳永逸地解决安全担心的惟一药方,这就是朝鲜不顾一切要发展核武器的最大动力。经济援助等因素只是附带的收获而已。
  这样,朝鲜的安全问题反而进入了一个怪圈,要启动改革,先要获得安全保障,要获得安全保障必须加强军事威慑力,加强军事威慑力的结果却是使安全问题更加紧迫,而且使军事占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最终改革已经缺乏启动的现实可能。
  综上分析,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朝鲜政府如果在解决改革的先决条件上如果没有大胆试探出新的可能,它的改革将永远无法启动。
【作者: 黄章晋】【访问统计: 58】【2005年04月18日 星期一 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