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特机械手表:与中国为伴 傅莹在第三届世界政策大会晚宴上的演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18:35:51

与中国为伴 傅莹在第三届世界政策大会晚宴上的演讲

2010-10-19 08:15:53 来源: 外交部网站 

与中国为伴

傅莹在第三届世界政策大会晚宴上的演讲

(马拉喀什,2010年10月16日)

尊敬的阿米娜 本哈德拉女士,
尊敬的蒙布里亚尔先生,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应德蒙布里亚尔先生邀请,来参加第三届世界政策会议并发表演讲。

最近,关于中国的议论不少,当中国第二季度GDP数据公布时,媒体开始称中国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简称E2。

尽管季度GDP数据不足以成为经济分析的基础,但仍有许多人据此开始讨论中国的崛起以及对世界的重要影响。对中国的政治期待也与日俱增。

那么我们中国人自己怎么看呢?中国很有影响的《环球时报》民调显示,78%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更有意思的是,多数中国人觉得说中国已经世界第二是一种“忽悠”。

如果你是一名中国人,并留意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和观点,你会感到非常困惑。对中国的评价和期待往往从一个极端到另一极端,落差很大。

一会儿有人说中国应拯救世界,一会儿又有人说中国是所有的麻烦之源。

一些国家无法停止过度消费,却指责中国人有储蓄的“坏习惯”。

一日中国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又一日中国必为即将崩溃的“纸龙”。

我在罗马的时候听人说,中国游客推高了奢侈品价格。的确,在当今世界,中国买什么,什么东西就会涨价,中国卖什么,什么就会降价。

在来这里的飞机上,我读到一则新闻,上面提到许多报纸刊登文章鼓吹中国是威胁,其中很多是美国的报纸。用《纽约时报》的话说,中国成了世界上所有问题的替罪羊。

中国的确是一个非常容易找的替罪羊。因为,尽管这些国家的媒体高举言论自由的神圣大旗,但他们对向本国读者介绍中国看法的兴趣索然。中国民众的讨论也很难通达西方公众。

这样一来,鉴于他们的人民不明故里,许多西方政客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谈论中国,而不必担心会受到老百姓的评判,更不用说在乎中国老百姓的意见了。

这大概不是在座的各位在这个有着美酒与佳肴的晚宴上所期待的致辞。但我在飞机上对自己的讲稿做了些调整,因为我想让大家知道,我对近来中西方之间这种类似冷战的气氛有些担心。

我认为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在理解方面存在的逆差。因此我想谈谈关于正确认识中国的两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第一点,永远不要忘记人的因素。中国不是一个符号,也不是GDP数据。这个国家有着13亿人口,有1.4亿在校学生,每年新增就业人口2000多万,其中包括600万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残疾人就高达8000多万。中国正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但一半以上的人口仍是农民。

在人均收入10倍于中国的国家里,医疗和教育也许早已不再是人权活动者关心的事情,但对于中国而言,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仍然是最主要的人权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也有人的因素。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们有获得室内供暖的权利,而社区里的大妈们则在讨论怎样交电费才公平。农民工希望获得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工作环境,因高能耗工厂倒闭而失业的工人需要再就业,对于中国,这些都属于政府亟待解决的人权问题。

西方的很多人都轻易低估中国取得的人权成就,大概因为他们早已忘记在大卫 科波菲尔德时代他们人权斗争的着眼点是什么。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什么比改善13亿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更加重要。我们还未能满足人们的全部需求。要理解中国,这个现实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点,要了解中国,就应正确认识中国的改革。在柏林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记者问我:“为什么当中国在经济上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在政治上却原地踏步?”从最近的西方言论看,不少人都这么看,如果在座也有人有这种看法也不足为奇。

但请允许我请各位退一步想想,在你们国家,政治制度、政府和政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我在澳大利亚和英国工作期间,观察到当地政府和政党如何努力满足民众需求。

判断政治制度的标准大体如下,即该制度能否保障社会稳定?能否让人民生活得更好?能否解决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这正是我们30多年全方位改革的动力所在。

我仍然记得30年前中国报纸上的政治辩论,记得其后纷至沓来的改革措施,包括权力下放、法治建设等等。中国现行的233部法律中,超过200部都诞生或修订于过去30年间。中国改革的清单很长很长,早已今非昔比。但如果有人只是一门心思地想在中国寻找西敏寺和国会山的影子,自然只能大失所望。

中国拥有绵延数千年的丰富政治和文化遗产,完全能够通过不断改革,在学习全球 当然不仅仅是西方国家 的成功经验的同时,根据本国社会实际推动自身政治建设,我们很清楚,中国的发展仍不完美,我们时刻感受到进一步深化全方位改革的紧迫性。

今天的中国是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我们有超过4亿的网民,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有2亿博主。每天都涌现400万条帖子和评论,其中很多都对改革提出批评和建议。此外,中国还有900份报纸和2000种杂志,经常关注政策问题。中国的改革不乏健康的辩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国家将会继续前进,发展得更好。

尽管如此,中国的改革仍然是渐进的过程,而且必须在不断凝聚共识和保持政治稳定的基础上进行。

我对文革造成的动荡有着切身经历,至今仍记得学校里几十个战斗队争权夺利造成的混乱。我小弟弟无学可上,是我教他认字。那时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无政府主义将国民经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在吸取了痛苦的教训之后,我们坚信只有通过保持稳定和建设法治,我们的人民才有机会实现梦想,我们的国家才能有尊严。

请允许我用数字来打个比方。无论是一百、一百万还是十亿,统统都要“1”开头。发展就是“1”后面的“0”。这个“1”就是社会稳定,如果没有了这个“1”,其余一切都会归零。

现在我谈谈更加切合本届大会主题的内容。

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对世界意味着什么?权力重心是否在从西方向东方转移?中国是否会取代当今的超级大国?

老实说,如果你问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有关超级大国的问题,对方会感到很奇怪。很多人都会觉得你在开玩笑。

当然,我们的世界毫无疑问处在变化之中,问题在于,是朝哪个方向变化?

在中国,我们不认为这种变化在走权力更迭的老路。在我们看来,这些变化并非简单地由一个中心取代另一个中心,而是在经历一个扩散的过程。无论技术、资本、信息还是消费,在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几乎都可以看到这种扩散。

中国的孩子们所玩的电脑游戏与欧洲的孩子们没有很大的不同.

我陪同阿什顿女士(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到中国贵州省一个贫困乡村参观的时候,当地小学生阅读优美散文的朗朗读书声深深感动了我。现代教育让他们同北京和上海的孩子们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我在肯尼亚旅游时,当地巴士司机的尖锐见解让我大为惊讶。显然他可以从当地报纸上了解各种关于国际事务的信息。

既然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那么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什么样润滑剂呢?

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仁”,写出来很简单,就是两个“人”。中国人认为,处理好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和领导、朋友或配偶的关系,是良好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要处好关系,尊重和宽容是不可缺少的,在国际社会或许也是如此。

 

世界不应再被意识形态、种族或其它分歧所割裂,这已成为21世纪大家日益增长的共识。战争,无论是冷战、热战还是温战,都不再被人们所接受。

倘若我们可以成功地缔造一个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宽容基础上的伙伴关系,来应对共同挑战,我们或许能够将21世纪变成一个因合作和伙伴关系被铭记的世纪,开创人类历史的先河。

中国致力于构建这样的伙伴关系。 (本文来源:外交部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