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地摊新奇特产品:古意盎然弦如语,琴韵天成云作心[美文欣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20:33:57
古意盎然弦如语,琴韵天成云作心
2011-05-24 10:57

古意盎然弦如语,琴韵天成云作心
摘自CD<琴>之文案
琴是谜:
这件三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弦乐器,轻抚过它躯体上因岁月风化和鸣奏震动而留下的各种断纹,就仿佛摩挲过一片有生命的肌肤……牛毛断、冰纹断、流水断、蛇腹断、梅花断……那样温润而又些许阻滞的奇异触感,令心中电光火石般微微震撼。
那些形如天书的减字谱,在蝉翼般脆薄的泛黄卷册上,令人熟悉而陌生的每个字,都高度凝炼地概括了双手演奏的徽位、指法、弦名、点板,不可思议地以方块字的形象将千年以前的音乐纤毫毕现地传真到今日。
也许,古琴从起源开始,便注定它谜一样的色彩。传说中人类的始祖伏羲,见到凤凰非梧桐不栖,于是斫桐木仿凤形制琴,供瑶池演乐。至今千百代传承,这种以桐木、蚕丝、鹿角和金银珠翠珊瑚制作的乐器,这种经过难以想象的严苛繁琐工艺制作出来的乐器,一直被视为中国乐器之王,充满神秘而高贵的光芒。
琴是道:
对于古琴的欣赏远远超越了聆听琴曲本身。即使一张静默的琴,亦凝炼诉说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独特哲学观。
琴有岁月。摹仿凤形或人形、头颈肩腰足俱全的琴身,三尺六寸五的长度恰恰对应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轮回,六寸宽度象征天下六合的恢宏;徽位中有十二个代表十二个月份的变衍,而中间的大徽则象征闰月。
琴有天地:琴面圆浑象征天,以属阳的桐木制成;琴底方正象征地,以属阴的梓木制成。浑然一体,照应着华夏几千年神秘的阴阳和配之论。
琴有七弦。先有五弦在上,奏出的是宫、商、角、徵、羽五音,象征的却是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有周文、周武两代贤王所增文、武二弦,则象征君臣之合恩。丝弦间奏出的三种音色:泛音、按音、散音,更分别象征着天、地、人和。中国古来的世界认知和教化人伦,只由这一张素琴便蕴藉深远。
琴是君子:
明代琴谱《神奇秘谱》有云:“然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不仅抚琴本身被视作君子雅士每日修身养性的必备,连聆听古琴也超越了一般的音乐审美意义,而是更拓展为深具禅意的心灵行程。琴有其韵,音在弦外,既深得儒家的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又体现道家的“大音希声”、“至乐无乐”,谦谦有君子之风,袅袅有美人之思,是为雅乐。
琴有其德: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清迥幽奇。时如燃香一缕,散敛之中生发神思;时如云远静空,勾抹之间怡人心腑。传说琴曲一起,猛虎止啸,哀猿不啼,是为天籁。
琴是中国:
商周以降的几千年华夏人文历史,因这琴韵缭绕而显得丰美动人,况味深远。
琴既可以作远古帝王的宏愿祷祝:“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亦可以是“思无邪”的民间爱情歌谣:《诗经•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春秋时至圣孔子见香兰而作《猗兰操》,援琴鼓之,叹生不逢时;战国时伯牙子期以琴曲《高山》、《流水》结缘知音,千古绝唱旷世难寻。相如一曲《凤求凰》,引得文君夤夜私奔;嵇康一曲《广陵散》,成为自己刑前送行的悲凉之声。延至唐宋元明清,三尺素琴更是弹拨出了太多传世逸事,浸透了中国士子们追求的“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的人文气质。
至今,古琴曲《流水》尚作为唯一代表中国的音乐,铸刻在美国“旅行者号”搭载的镀金唱片,昼夜回响在茫茫太空。
琴韵三千年,个中有日月。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古琴艺术,在隋唐时即流传东亚诸国。至今,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其余文献浩瀚如海,遗存丰硕。更有自唐以降稀世名琴,穿越朝代更迭世事沧桑,幸存于世。本张专辑既以“琴”字破题,不敢唐突上古雅音,必以上物名器刻画金声玉振。
自公元632年至今的六张名琴惊世会贤,占尽六朝风流,静演历史传承。从圆浑的师旷式唐琴“太古遗音”,到耸狭的仲尼式宋琴“高山流水”,从元琴“寄意”到明琴“云和”、清琴“养和”,直至晚近今琴“蕉叶”,于清雅虚空之中各有意韵非凡天成。细观三尺桐琴,琴弦未动之时,幽雅况味似已飘渺入云。一念间扑面袭来的禅意与沧桑,令这些珍若拱璧的遗世名琴,苏醒一程程荏苒时光,如语无言。
。。。。。。
驭稀世名器,奏传代名章,非圣手不能力为也。这些历经上千年的文物古琴,形如乌木色泽黯沉,却在录音大师的金话筒里,鸣奏出清远幽空的天籁;尤其是那些镌刻着年代沧桑的独特呼吸感,真实可触。
古人奏琴有“五不弹”:疾风甚雨不弹,于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或皎月当空,或晨籁纤发,或涧户寥声,方为焚香宽衣静心操琴之佳期。
聆赏六代名琴共演清商,当是可遇不可求的难得际遇。因此上,不如放旷一段冲淡胸臆,随这袅袅琴意,息心静听,浮生偷闲。

心 的 交 流——步入古琴之门的第一课
作者:杨芬
从我们第一次接触古琴开始,就希望能“从心契入”。因为学琴的目的不在实用,也不纯为美学的享受,而是藉以练心。习琴是一个逐步与自我及琴交流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时时觉照自我是否回归本心,一切归根是在心性上做功夫。最后又化作无为之为,无艺之艺。如此平平淡淡信手抚弹,自然能给自己,也能给别人带来一个清静的心灵空间。
如何在心性上做功夫呢?当然这必须由每个人去亲身体证,难以完全用语言来传达。这里我们也仅能把我们点滴的心路历程之收获分享给大家,企望能够对此有所帮助。
1、摒除对错好坏的分别与执著
在教琴中,有的学生会反复地问老师:“这样弹对不对?这个指法是不是这样?”当他频繁地这样发问时,表明他仅仅是在硬性地模仿某种外在动作,依赖于一个外在评价标准,从而使自己的心念执著于是非评判,无形中不断地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使弹琴状态紧张。其实当学生在掌握指法基本要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就需要自我内部的调适,静下心来去感觉动作是否舒适,细微地体会肢体的气脉是否通畅。不是以一个外在绝对标准化的对错模式来束缚自己,而是以内在自我身体动作舒适感为底线来调整。因此,习琴不应该是向外的追寻而离自己越来越远,不因外在的好坏评价而喜忧不定,而只是以一种轻松游戏的心态来享受内在的交流过程,这才是一种自足的体验。
2、摒除“琴人对立”的分别达到“琴人一体”的交流
初习琴,我们常常习惯性地将琴作为一个对象化的“乐器之物”,而“我”作为主体来操作,努力地去学习、去弹奏它。但这种状态易将我们导入琴与人二者分离的潜意识中,渐渐内化为做作、刻意、有所为的弹琴之心。反之,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以“和琴做朋友”的心态步入,就会逐步实现琴人一体的交流与融合。琴作为一位陌生的朋友,我们需要逐步地与之交流来了解它的秉性、特征等。那么首要的原则就是“真诚”——真诚地弹奏每一声,真诚地聆听它的回应。尤其每次弹琴最开始并不是草草而起,而是从手上先松活做准备(比如预先搓手热手等),心上安定下来(比如通过深呼吸等),这样从开始第一声就给自己一个好的心境。如此真诚细腻地对待琴音,它也会给我们好的音色,进入良性的循环。古人有“焚香沐浴方可鼓琴”之说,这也是藉形式上的仪轨来为心境做准备。随着我们琴艺的提升,对我们的朋友越来越了解而与之融为一体,抚琴便只是自然地与之交流,无为弹之,琴人合一。
3、摒除“人我分别”达到“自我觉照”
我们时常会有自己弹琴更自如而有人听琴却紧张的不同状态。因为我们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外在的环境和对象——有听众或无听众;同时也预设了外在的目的——为了表演或为了练习。由此弹琴的状态就会随着所有外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现在我们尝试将这些心念掉转——摒除人我分别,不是给别人弹琴,也不执著于给自己弹琴,只是自然在弹、恰好在弹而已。古人以“琴者禁”道出琴乃修身养性、非表演化的乐器。究根而言,“禁”乃自禁其心,不在表象上的有无听众,而在操琴者心念上有无“表演之心”,有无“目的之心”。若能放下实用之心、为什么弹琴之心,放下自己和自己的一切机巧之为,便是从有为到无为,而且时时如一。
具体而言,如何能从有为到无为呢?首先我们需要回归自我,真诚地对待自我、与自我交流。从身体上,我们随着自然的呼吸去觉知肢体各部位的放松程度,乃至指间各关节逐步的松活。在心性上,我们渐渐地从散乱到凝定。让眼睛觉照动作,耳朵觉照声音,意识觉照心念。此时作为操琴者的自我,便不是茫然地作机械的手指运动,或飘然地沉醉在音乐感觉之中,而是在操琴的同时仍然能有一种清明的旁观者角度来观照整个过程,这就是“观音”,也就是时时觉照。如此躁动的妄念慢慢地安歇下来,我们便能清静地安住于每一个音,每一个当下。自我神明的凝聚与专注,使我们的觉照愈加清明,念念自见,从而细腻地体味每一个音的丰富意味,展开“一即一切”的世界。尤其习琴之初常常取音不多,若能在心性上做功夫,即可在至简之音中体味希音之意趣。
4、从“时时觉照”达到“自然圆融”
在我们“观音”的过程中还要小心避免陷入观照的执著。比如着意于身体的感觉,或着意于声音的点,抑或反被心念的觉照所牵累。诸如此类都因偏向了具体的细节而失去整体的平衡。实际上,当心性历经了长期的修炼后,便也不需要再刻意地提着觉照在,而是自然而然地了了分明,同时心念上又能寂然不动。抚琴弄操只是随其心而应其手,乃至实无心可得,实无手可应,自然而弹,自性流露而已。如徐氏在《溪山琴况》所云“心手自知”、“莫知其然而然矣”。也恰似莲池大师之诗云:“道人鼓琴不会按,平淡平淡复平淡。平平淡淡信手弹,自觉心头脱羁绊。”
当然藉琴以练心,这是一个日久弥长的心性历练之途。我们也正在这样的旅途中。另一方面,心性的悟入其实又是一种完整的体验,并不需要按部就班地割裂为渐次修习的次第。因此上面的文字描述传达的仅仅是我们点滴的经验,仅仅可以作为一种方便的手段,让我们一起更好地契入每个人的本心之性。重要的是从第一天和琴作朋友开始,我们就能时时回照本心,不论弹之音多或少,身心当下就能受用。
 musee补注:
很喜欢CD《琴》的这段文字,还特意抄了一遍。琴之所以独绝千古,是因为深蕴内涵,与天地大道相关相通,与心灵相知相照,与手指相牵相系,十指连心,心系鸿蒙,呼吸之间,幽微相通,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琴可自行定调,不与其他乐器和鸣,因此琴人对音准的把握与乐感的敏锐程度,非常之高。
琴无所谓固定节奏,散拍,可自由延长余韵,因此要求琴人对旋律与情感的颖悟,也非同凡响。
手指的配合揉吟,其实炼的是理性与灵性。琴专注的是一颗明亮而清悠的心,这是琴之所以能静心的独具之处。
古意盎然弦如语,琴韵天成云作心。七弦泠泠幽幽,十指淙淙铮铮,古琴神韵中,天地和鸣里,屏神静气,浑然忘我,只闻余韵袅袅,心灵与天籁悉忽往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