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创意立体书籍手工:钱宝城解密汝贡窑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15:45:59
钱宝城解密汝贡窑瓷

[阅读次数:85] 苏勇 [2009-06-02]
近日著名收藏鉴定家钱宝城先生有幸收藏到的一件瓷器,引起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兴趣。据介绍,这件天青釉色的象耳小瓶应为北宋汝窑烧造,可定名为北宋汝贡瓷象耳瓶。
这件汝贡窑小瓶,高约12厘米,口径4.1厘米,底足4.2厘米,腹部最大直径6.2厘米。乳浊釉、天蓝色,釉表有粉质感,从耳至足受水浸,结满了白色钙质,局部气泡已破,裹足支烧,底有三个形如芝麻粒的小支钉,露出“羊肝色”。用80倍放大镜观察没有被侵蚀的釉面时,会显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寥若晨星”的光点。这件汝瓷胎质薄而细密坚致,轮削精致,釉汁精纯,绝无挂釉、泪痕和厚薄不匀的现象。色彩上蓝而不艳,灰而不暗,青而不翠,呈现纯朴稳重之感。在谈到这件汝窑瓷象耳瓶为何被称为汝贡窑瓷时,钱宝城说,这件小瓶是河南汝州清凉寺窑为宫廷生产的,是进贡朝廷的御用瓷。具体来讲,在汝窑瓷器的范畴下,有“汝官窑”、“汝贡窑”、“汝民窑”三种不同类别的瓷器。所谓官窑是由官家出银建窑,烧制瓷器只供宫廷使用,产品不流向社会,残次品就地销毁深埋。而贡窑是民窑的属性,是百姓的私家财产。所以在南宋周辉的《清波杂志》中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从“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一语,我们就可理解为:产品出窑后,皇家将釉色美、器型好的挑选走后,剩下的方可向民间出卖。宫廷所选这一部分可称为“贡品”。贡窑还有一种解释:从唐朝到北宋中期的税法制度不是向人民收取银两,而是以征收实物为主,或以劳动力抵税。各瓷窑要将质量最好的交给官府抵税。因此,有的器物底款写了“官”、“新官”的字样。如定窑瓷器出土器物常见此两种款。从文献记载,定窑、钧窑、越窑、耀州窑、龙泉窑在北宋、南宋时期都为宫廷烧过瓷器。都有“官”字款出现过。而从来没有烧过贡瓷的瓷窑则被称为民窑。目前对清凉寺是“汝官窑”、“汝贡窑”、“汝民窑”的定性和称谓,专家之间有较多的争议和看法。钱宝城认为通过1987年10月1998年先后对“清凉寺窑”四次发掘得出的结论是:始烧于宋初,封火于元末,历时三百八十多年,是民窑性质。从宋哲宗元元年(1086年)到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的20年间,是奉旨为宫廷烧瓷的。宋《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一语,可知确为宫廷烧过青瓷。
南宋人顾文荐《负暄杂录》中的一条记载是:”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宣政间”就是宋徽宗政和到宣和十五年间1111年-1125年),北宋亡于宋钦宗赵桓靖康二年(1127年)。这十七年中,北宋官窑的出现取代了汝贡窑。是否两窑同时烧造?没有文献可考。汝窑瓷的器型、风格、釉色、装烧工艺多承柴窑。香灰胎色,胎体较薄。色彩有天青、天蓝、粉青、淡青、豆青、虾青、月白各色,釉色以青为主。为了追求釉色美,汝瓷多是“半生釉”——即1100度-1150度的窑温,如温度再高,天蓝、天青色可能就要变成豆青、虾青色了。汝瓷釉下有的有气泡,有的没有气泡。没有气泡的器物是用“热熔釉”浸浇的。釉下“寥若晨星”的说法各有不同见解,有的说釉下气泡极少“寥若晨星”,按此说法釉下无气泡的就看不到“寥若晨星”了。通过对汝窑的多年研究,钱宝城认为,民汝瓷没有“晨星”显现。而贡汝瓷有无气泡都有“晨星”显现,器物相比只是多与少的差别。条件是要用80倍放大镜观察釉下,闪出五色的光点,这就是“玛瑙沫结晶斑”,也就是“寥若晨星”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