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书架木:世界三位国家图书馆馆长推荐:影响人类的十本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1:44:05

 

 

        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2007年第十二届“文化积淀与现代阅读”文化讲坛暨全球图书馆高峰论坛上,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馆长简·符乐顿、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伊斯梅尔·塞拉吉丁、俄罗斯国立图书馆馆长维克多·瓦西里耶维奇·费多洛夫各自列出了他们心目中“影响人类的十本书”。

 

我心目中影响人类的十本书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馆长 

简·符乐顿:      

 

    1.《周易》          

   2.《奥义书》

  3.《法句经》

  4.《可兰经》

  5.《圣经》

  6.柏拉图《理想国》

  7.莎士比亚剧作

  8.达尔文《物种起源》

  9.爱因斯坦《相对论》

  10.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

 伊斯梅尔·塞拉吉丁:

 

      1.《圣经》

  2.《可兰经》

  3.《韦达经》

  4.亚里士多德《逻辑学》

  5.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6.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7.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8.达尔文《物种起源》

  9.莎士比亚剧作

  10.联合国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

  

 

俄罗斯国立图书馆馆长

  维克多·瓦西里耶维奇·费多洛夫:

 

 

   1.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2.曹雪芹《红楼梦》

  3.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4.大仲马《三剑客》

  5.荷马《伊里亚特》

  6.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7.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8.哈谢克《好兵帅克》

  9.海明威《老人与海》

  10.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


 

 

综合以上三人推荐,去除6本重复图书,列出读者一生不容错过的24本书:

一生不容错过的24本书

1.《周易》

2.《伊利亚特》

3.《堂·吉诃德》

4.《三剑客》

5.《红楼梦》

6.《匹克威克外传》

7.《战争与和平》

8.《静静的顿河》

9.《好兵帅克》

10.《老人与海》

11.莎士比亚剧作

12.《理想国》

13.《逻辑学》

14.《几何原本》

15.《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物种起源》

17.《相对论》

18.《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9.《圣经》

20.《可兰经》

21.《奥义书》

22.《法句经》

23.《韦达经》

24.联合国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

附:

解读三份书单

   不同“视界”,共享世界

  王晓渔(书评人)

  来自三个国家的图书馆馆长,分别列出的“影响人类的十本书”,与其说他们代表了不同洲际、不同国家的视野,不如说他们展现了不同知识个体眼中的世界。三份书单不尽相同,但作为来自第四个国家的读者,我对其中列举的每一本书都不陌生。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爱因斯坦、哈谢克,我相信如果是三位中国图书馆馆长,同样有可能列出这么三份书目。我们经常强调国家、族群、性别等外在身份如何影响一个人看待世界的视角,可是,具有一定知识训练的读者,往往能够超越这种事先被赋予的界限。三位图书馆馆长都没有“跑题”,他们列出了为这个世界共享的书籍,而不是为自己的国家留下“特别名额”。

  读者共享这个世界,同时拥有着不同的“视界”。有的中国学者担心全球化将导致一体化,以维持多样性为由反对全球化。多样性当然是美好的,但抵制全球化能够维持多样性么?以阅读为例,如果每个国家的国民都把眼光放在本土的书籍上,如果埃及的读者只读埃及的书籍、澳大利亚的读者只读澳大利亚的书籍、俄罗斯的读者只读俄罗斯的书籍,从旁观者的立场来看,这个世界似乎充满了多样性,但对于每个国家的国民来说,却丧失了更多的可能性。让公众放弃自己的选择,来满足理论上的“沙盘推演”,这种单向度的思维需要避而远之。

  从三份书单来看,完全不必担心全球化等同于一体化。三位馆长列出的书目都各具特色,或许它们有“欧洲中心论”之嫌,因为其中以欧洲的书籍为主。但是在“影响世界”这个维度上,如果我们拒绝承认欧洲文化的力量,要特别放大非洲、澳洲乃至南极洲的作用,那无法说明我们的勇气,只能说明我们不敢面对现实。不同的“视界”,使得欧洲文化以不同方式影响着这个世界。比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虽然属于欧洲的书籍,但它对中国的影响绝对不亚于对欧洲的影响。

  强调不同的“视界”,不等于这个世界分裂成几个无法对话的“视界”。不同的“视界”可以互相交流,因为这个世界拥有着普世价值。比如书目中有很多关于信仰的书籍,这说明人类共同拥有着对信仰的需求,但关于信仰的书籍不止一种,这又说明人类的信仰具有各自的方式。书单还列有《相对论》这种“天书”,我怀疑馆长女士是否通读过此书,但我不认为她列出此书有何不妥,没有人可以否认《相对论》对世界的影响。一本书是否影响世界与读者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关键在于它是否展现了一个足以改变世界的“视界”。

  因为我们拥有不同的“视界”,所以需要交流;因为我们共享这个世界,所以能够交流。而书籍,就是人类之间互相交流的“使节”。


  深远影响在于历史积累

  葛剑雄(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虽然我担任图书馆馆长只有几个月,但与书结缘已经半世纪有余了。以前也有人问我:你认为哪本书对中国影响最大,或者对世界、对人类影响最大,我都不敢回答,因为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而对全局(如中国、世界)了解不多的人是没有资格回答的。

  这次看到三位国外图书馆馆长对“影响人类的十本书”的回答,尽管我的看法并没有改变,却感到这类问题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一些书历史性的深远影响。

  俄罗斯国立图书馆馆长其实并未回答,他的答案是他“最喜爱的作品”,全部是文学作品,显然这是他的专业。他倒是有自知之明的,没有硬举一本自己不熟悉或没有兴趣的书。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以下简称亚馆)和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澳馆)两位馆长的答案,有一半是相同的,即《圣经》、《可兰经》、《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物种起源》、莎士比亚剧作,包括宗教、自然科学与文学三个领域。而在相互不同的五本书中,也不出宗教、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学的范围,说明两人的基本观念是相近的。比较大的差异是,亚馆馆长有联合国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而澳馆馆长有唯一的一本中国书《周易》。

  除了《世界人权宣言》问世不足一个世纪,其他的书都已有数百上千年历史。书的影响固然是通过读者起作用的,但并不取决于一时、一地的读者多少。只有持续不断的、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积累,才能真正影响历史。历史上依靠强大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实力强制推广的书,完全可以形成巨大的数量,但对拥有者究竟能有多大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昙花一现,以后甚至踪迹全无。

  在19世纪以前,东方和西方基本处于隔离状态,两种文明大体是独立发展的。而当世界逐渐合为一个整体时,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久盛不衰。相比之下,西方的书在东方读者中的影响,远比东方的书在西方读者中的影响要大得多。能够阅读英语的中国人,远比能够阅读中文的西方人要多得多,所以中文书的影响往往与翻译有关。正因为如此,中国只有一本《周易》入选就毫不奇怪。等到世界文化真正融为一体时,评估一本书的世界性影响时才能比较公正。

  作为图书馆馆长,我们能够做的无非是扩大书在读者中的影响。毕竟历史是人创造的,读过书的人与没有读过书的人是不同的。


  潜入历史,化作永恒

  陈 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社长)

  人们常说“书比人长寿”。因为图书是历史长河与时代风云的镜子和明灯,映照着人类精神生活的波澜壮阔,回首观潮,总是心生豪迈和虔敬。对于出版人是这样,对于像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和俄罗斯国立图书馆的馆长,我想也大致如此。不过,以“影响力”的标准开具“十本书”的书单,以此来归纳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实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无论如何尽心,也难以尽善尽美。

  从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伊斯梅尔·塞拉吉丁与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馆长简·符乐顿开出的书单看,有一份共同的情愫,那就是“元典意识”和“终极关怀”,都十分重视文明轴心时代的典籍,十分在意安顿心灵的经卷,譬如中国的《周易》,印度的《奥义书》,基督世界的《圣经》,穆斯林世界的《古兰经》,还有《法句经》、《韦达经》等。在这个社会发展“车速”太快的时代,灵魂被欲望诱惑逃离躯壳无处安顿,重新发现元典的价值本质上是一份救赎。

  其次,两位图书馆馆长的价值聚光灯打在思想大师与学术里程碑上,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柏拉图的《理想国》、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莎士比亚的戏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这几本书,我深为赞同,但也有一点看法———这份书单好像应该更加完备一些,人文与科技,古代与现当代的遴选应该更平衡一些。不过,对一个十本书的书单提这样的要求是不是苛刻了点?

  通过这几份书单,我看到了一种东西,那就是人类精神价值的评判,一定是坚硬的“岩石”,而不是美丽的“浮云”。这是值得我们出版人认真思索的问题。在我看来,做出版,就是要追求“潜入历史,化作永恒”,而不仅仅是一时的“激荡血肉”,或“洛阳纸贵”。我希望有一天,我们出版的中华民族的精品力作会更多地被全球各大图书馆收入“对人类进程有影响的书”之列。

  选择有影响的好书

  雷群明(中国编辑学会常务理事)

  以前,国内曾经出版过《影响世界的100本书》,我在拜读之余,当时就有个很不敬的想法:书中所列的100本书诚然有名,有影响(当然,所谓“影响”,应该也有好坏之分。这里无疑是指好的影响),但以世界之大,上下几千年,出版的图书可谓汗牛充栋,凭什么说只有它们是“影响世界的”?是谁代表“世界”、又是用什么方法来确定的?“世界”是否都能够承认?现在这几位外国朋友各自把影响世界的书,从100本浓缩为10本,自然遗珠就更多了。当然,一个人或一部分人想要代表“世界”来确定“影响世界的书” 并且得到“世界”公认,是一件很难的事。但作为“我心目中的影响人类的书”,只代表你自己,便容易被人接受得多了。

  请名人向读者推荐一些在世界上有影响的书,的确是一件十分必要且功德无量的事情。人生有限,书海无涯。如何在一生有限的几十年中,尽量多读一些有影响、有价值的书,尽量少地在无聊和无用的书中浪费生命,是每个读者面临的大问题。

  以中国的现状来说,不说历史上积累的数十万种图书令人难以消化,单单每年新出的20多万种图书就足够令人眼花缭乱。如果没有人指导加以精选,则读者势必陷于庄子说的“以有涯求无涯,殆矣”的境地而不能自拔。

  在这种情况下,帮助读者选择有影响的好书已经成了当务之急。所谓“有影响”的书,不一定都要是“影响世界”的(有世界影响的书能多读当然更好),能够影响中国,或影响中国当代,或者哪怕仅在某一方面能够给读者健康有益的影响,也是好的。